『壹』 如何加强人社部门培训工作
一,强化宏观管理,理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是做好人事培训工作的基础。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感到,上述七城市的党委政府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高度重视,把能否搞好干部培训作为地方经济能否振兴,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基础工程来对待。各城市普遍有专门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机构和比较稳定的专职管理队伍,机构专门化推动了工作专业化,突出表现在基础工作更加扎实,比如组织制订各类干部能力知识体系框架,进行培训有效性课题研究等,指导培训工作,提高了管理有效性。
二,建立激励约束的保障机制,激发干部自身学习动力,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干部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培训取得实效的内在动力。上述七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快,客观上使干部产生知识不及时更新就会落伍的紧迫感,形成了干部知识自主更新的氛围,实现了干部教育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干部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建设上,各地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建立干部学习积分制、考试随机抽样办法、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后备干部培训考试录用制度。尤其是诸暨市在重要班次参训人员的选择上,坚持“选训制”,通过考试选拔参加培训人员,即保证了有限培训资源的合理利用,又激发了干部学习的内动力。
三,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基本途径。各地在培训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普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各地普遍实施的办班申报制度,规范了对培训工作的管理;佛山市针对党校教师占三分之一。绍兴等地开展的教学质量评估及教师授课招标工作,使教学质量与教师的考核、奖金严格挂勾,有效地增强了党校教师的竞争意识,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教育资源,采用灵活的办学方式是解决因需施教、增强培训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上述七城市在抓好干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各类培训教育资源,瞄准国内外高等院校、培训机构联合办班的方式,对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城市经济、城市规划、城市工业和干部能力提高等领域进行重点培训,举办了诸如城市管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建设、新闻发言人、信息化管理等专题培训班,鼓励、支持干部参加经济管理研究生班、MBA和MPA班等比较系统的学习,改变了大而统的政治理论培训工作格局,满足了干部个性化培训需求,大幅度的提高了办班质量,取得了显著的培训效果。
五,提高干部实践能力,强化培训成果转化,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出发点和落实脚点。注重培训干部的实践能力,坚持虚实结合,学用结合,强调培训成果转化是所考察城市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宿迁市推出“学理论,解难题,出成果”活动,就是要求受训干部运用所学理论,研究解决本地、本单位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要形成工作报告。东莞市要求学员在培训班结束后,专门进行为期一周的基层调研,然后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撰写学习心得和工作建议。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推动措施,受训干部的实践能力履岗能力普遍得到增强。
六,提高经费保障的可靠性,是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各地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即使在财力相对薄弱的城市,在干部教育培训上也十分舍得投入。各地普遍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使各类主体班次一般都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渠道,部分地区在著名高校办班、国外办班,以及选派干部参加研究生班、MBA、MPA班学习等方面更是投入了大量经费,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
借鉴七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今后三年实施干部知识更新工程的总体要求,对我市的人事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强化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相关职能,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二是科学制定工作规划,规划是龙头,制订一个合理的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是开展人事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三是健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制定培训职责分工、施教机构管理以及培训质量评估等制度。
(二)建立布局合理的培训网络体系。教育培训资源匮乏一直是制约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瓶颈问题。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树立统筹整合、市场化和以人为本等新的理念,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通盘考虑全社会的教育培训资源,在不断强化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的同时,满足不同干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培训实际需求,调动社会各方办学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党校、社会培训机构、区内外高校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教育培训网络体系,通过统筹整合降低培训成本、优化培训投入。加强管理,通过推行培训资质认证等途径,逐步规范培训市场,并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健康发展,逐步建立一个机制创新、手段齐备、功能完善的培训市场。
(三)建立灵活高效的培训操作体系。有效开展与实施干部教育培训,需要建立灵活高效的干部培训操作体系,努力达到干部教育培训量与质的统一。一是满足干部对教育培训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自选培训方式,由参训者根据本人工作实际及知识结构自选课程类别及培训时间,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找准供与需的结合点,解决教育培训供需脱节问题,提高培训效益,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促进工作的目的。二是探索实施网络化培训,面对日益突出的工学矛盾,发挥现代网络的作用。网络具有信息共享、可多人同时使用、不受地域时间因素限制等优点,充分依托和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干部网上培训学校,配套开发一个先进、高效、实用的工作系统,既为自选培训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使培训的面更广、量更大、费用更低,方式也更灵活、便捷,可以较好地解决干部学习与工作的矛盾。
(四)建立客观公正的培训评估体系。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保证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管理,应建立客观公正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评估采取分类评估、综合质量评估、年度评估以及初次准入评估等方式,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施教机构和培训承办单位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件资源进行评估,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对学员反映良好、培训质量较高的施教机构,人事部门在政策和培训任务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引导培训机构在竞争中求生存,以培训质量求发展,更好地督促培训机构办好培训。
(五)建立稳定可靠的培训保障体系。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参训制度,通过制定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登记制度、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管理制度等,将干部培训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和提拨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保障制度,将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年度划拨专项经费;在外聘高水平师资、“走出去”办班以及培训基地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落实。
『贰』 大学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心得
我国教育未来十年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今年三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全国各地兴起了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热潮。
我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刻认识到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改革和发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第二,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第三,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
第四,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通过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我也准确理解新世纪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是要深刻理解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始终坚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主题,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自觉遵循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教育承载着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实施好《教育规划纲要》,是全党全社会和教育系统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不懈奋斗!
『叁』 求一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学习心得,要原创,1500—3000字,谢谢
我国教育未来十年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今年三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全国各地兴起了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热潮。
我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刻认识到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改革和发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第二,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第三,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
第四,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通过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我也准确理解新世纪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是要深刻理解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始终坚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主题,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自觉遵循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教育承载着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实施好《教育规划纲要》,是全党全社会和教育系统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不懈奋斗!
『肆』 对支部书记培训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
一、明确高校教师党支部的主要任务
高等院校中党的基层支部是党在高校的基础,是党的各项工作在高校的落脚点。
1、宣传、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团结师生员工,保证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2、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向党员布置做好群众工作和其他工作任务,并检查执行情况。
3、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4、经常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分析教师的思想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二、健全支部生活,坚持不懈的进行理论学习
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是支部的核心工作之一,基层支部应该按照党支部工作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党员会议,及时向广大党员传达有关文件和通报情况,使党员们思想上有所进步,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支部要坚持不懈的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在理论学习中重点要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加深理解,与时俱进。针对政治理论学习枯燥乏味的现象,实施动眼、动脑、动嘴、动笔的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形式,使每个党员都能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人人都能动嘴讲解,动笔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并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和讨论活动。
三、配合中心工作,提高支部战斗力
研究中心的党支部工作应该同中心的工作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将支部工作定位在“对本单位各项工作发挥参与、领导、保证和监督的作用”,努力做到围绕中心,保证中心,进入中心,促进中心。党支部应该积极参与中心各项重大事务的实施,不仅为实现中心的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同时也推动了本中心科研工作的发展,提高了支部的战斗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同研究中心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来确定工作方针,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在教学方面,党支部应该结合各中心承担课程的特点,组织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借鉴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大力加强课程教学和训练环节的建设,实施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将工程训练、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以及科技创新活动均纳入教学计划中。在科研方面,继续保持研究中心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继续加大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投入和开发力度,保证每年都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产出。同时,结合国家信息化方面的要求,继续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普及力度,真正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关心培养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志
制定组织发展培养计划,采取定人结对的方式,对那些忠诚老实、积极肯干、热爱党的事业的积极分子给予有力的帮助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自觉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行动早日实现入党愿望,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
党支部要把发展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素质上。要坚持质量第一,防止片面追求数量和比例。党支部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对入党积极分子,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他们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深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
党支部每学期至少分析、研究一次入党积极分子的情况。要坚持培养联系人制度,培养联系人每学期至少向支委会汇报一次,党支部还应定期召开党外教师座谈会,了解他们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反映,并及时反馈给入党积极分子。
『伍』 急求原创党课心得总结!!!!!!!!!!!!
参考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国际教育学院第3期党课培训班!在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学习,各位老师对党的精辟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在无比叹服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对党组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使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第一讲老师主要围绕党的性质来阐述。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这是申请入党的必修课,是端正入党动机的前提条件,是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必须前提,努力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就从这里开始。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党的性质问题是党的基本知识,也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的核心问题。它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的确立和贯彻,关系到党的纲领,路线的制定和坚持,关系到党的建设方向. 党的性质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它的阶级性,一是它的先进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要坚持不断的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做到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
党课第二讲中高院长主要讲述了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此外,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进入社会后能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工作中,创造一定的效益,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也应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尽自己所能去向需要帮助的同学伸出一支援助之手,做到想同学所想,急同学所急,同时也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
通过梁老师的生动演讲,在我的脑海里更深刻地体会到党员的责任。我深深地懂得共产党员意味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入共产党是为了更直接地接受党的领导,全身心透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要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一代,我们要把我们的党做大做强;我们要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以前大部分同学包括自己,对党的认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通过党课学习,自己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能够对党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上来,确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政治信念, 争取在组织上入党之前,做到思想上先入党。明年,我将毕业,到那时候,我将全身心投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我相信,只要坚定自己的意志,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就能在党的领导下,和我们的人民大众一起,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五百字,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在党的十七大上,国家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家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教育部网站2010年2月28日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全文,正式启动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征求意见时间截至3月28日,公平的允许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电子邮件、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和去函形式提出意见建议。这样开放式的集思广益制定政策的方式很新颖,我相信也会非常实用,因为第一这教育改革是涉及到每一位国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大家都会愿意设身处地的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第二对于一个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一件顶级重要的事情,绝对不能朝令夕改,所以一定要特别慎重,努力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是正确制定政策的基础;第三是根据现在我国致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力求在了解各个层面各个角色教学人等的情况基础上,真正去斟酌建立一种可监督可制约可执行可持久的评测制度分配制度,也许国人们都太过于期待了,期待着一个成熟公平会领导我国的教育事业走入良性循环的可行新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全文中的每一条我感觉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等等。很多内容都是我一直在特别关注的,因为条目众多,内容丰富,不可能一一赘述,我在此就着重把我比较有感触的几点做一下阐述。
1.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这的确是解决择校问题的一个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本身有三个潜在问题,一个是老师们的工资报酬校际间要至少保持相同水平;第二个是对于不同区域内的教师校长要有统一的管理调配可能,也许对于一个教育学区可以内部调配,对于一个市可能,那么城市间的差异呢,省际的距离呢。前面提到规划学校布局,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那么异地政府又怎么协调这种调配,我们都知道这种调配也是需要的;第三交流的时间多长为合适呢?短期可能还没有达到效果,中期或者长期,交流教师的生活起居家庭生活如何协调?
2.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这一段话,我理解为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力求真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个实现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改进教学方法,减少作业和考试次数就能做到的。首先,请翻开孩子们的课本,告诉我你看着有什么兴趣,我们的教材字里行间都写着两个字“应试”——不是么?看那些内容、理论、课后的题目,现在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比我们30年前更新了多少?是不是只是从“来,来上学”改变成了“去,去上学”? 也许我们应该考虑重新认真根据新科技的发展来编排一组更新知识的有趣味的实用教材了。其次,多样的作业形式,联系实际的考察方式,或许可以动摇应试教育的根本,如果还只是要用100分的笔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一切都不会有大的改变。大学里追求的科研创新,我认为主要是让大家都不断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科学的步伐,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上大学之前都不需要知道这个道理?
3.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制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我觉得对于残疾学生,特别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障碍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好还是让他们在特殊教师的帮助下系统的学习,因为在普通的学校里他们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国家应该想办法多提供一些适合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机构供他们选择,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投入我可以预见,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努力发展这项福利,这是人性的直观体现。
4. “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提议非常美好,但是具体如何执行呢?我打个比方,现在很多知名高校对应聘学生的要求是第一学历是211的大学,如果不是,即使他后面读完硕士,甚至博士,还是不予录取。这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典范么?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出身论?经过努力,一个人可能改变自己的未来,但是谁能改变自己的过去呢?没有触及法律和道德,仅仅因为曾经不够优秀,如何弥补都被永远的三振出局,这不公平。教育不仅对那些正在求学的孩子要实施公平,对那些努力完成了学业的孩子也要实施公平,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制度,让人觉得有希望的制度。其实教育之所以伟大,就是它不会嘲笑一个人的愚昧无知,而是宽容慈祥地俯身去帮助这个人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如果教育轻易根据一个人的过去就否定他的一切,那么谁会认为教育是一种善行呢?
5.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这是每个人的心声,我举双手赞成。但是一点,具体的考核制度,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来实施?由学生全权做主,还是加入一部分领导同事测评?网上投票还是问卷调查?是以表扬信为主还是以举报信为主?一个严谨笃学的老师可能会爱之深责之切,会不会被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视为不够爱学生?我们都经历过这个成长的过程,对我们的父母师长我们每个成人都或多或少都有过相似的错觉和误会,而这些以后就会写在老师们的评语中么?那么当这些孩子意识觉醒了,他们会回来改写我们的评价么?如果把老师对学生的不可量化的爱变成评语变成和利益挂钩的奖励,我无法想象,我更倾向于把这爱看做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虽然身为一“草民”,我也要认真考虑说出我想说的,因为我爱我的职业,我的学生,我的祖国,所以我尤其关心这个政策的出台,我祝愿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柒』 武都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
只要政府重视教育,教育就一定会有起色。
『捌』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读后感
读完《
21
世纪教育新理念》后
,
我有很大的收获。文中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
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
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
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
力的感召。
那么,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
人格形成与发展
..
“以问题为纽带
的教学”引起了我的注意,读了这一部分内容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应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
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当今社会,创造、创新成了
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
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
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
是否有所创新。这就告诉我们,创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禀赋,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
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
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进行问题性教学。
问题意识、
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基础。陶行知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言简意赅地说过: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
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当小孩会说话后,
说的最多的就是问题:
“
这是为什么?那时为什么?
可是回头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家长们面对孩子的这么多问题,会显得不耐烦,常常一句话
“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敷衍而过。老师呢,当孩子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施以肯定和表扬,
而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和嘲笑。可是孩子是因为无知而上学,
他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问题浅薄荒谬,这是正常现象啊!所以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
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久而久之,还谈什么创新?还如何去振兴民
族?所以,我们要明确,到底该如何实现培养创新能力、意识和问题能力、意识的教育教学
呢?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吗?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内容清晰,
教学方法灵活,
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
语言准确简练,
教学时间安排精当,
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让人叹为观止。
当老师说
“这
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按照我们习惯的观念,这堂课可谓是天衣
无缝。因为,我们认为,教师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
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
没有问题了。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
“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
老师就放心了。
有的老师不仅听其言,
还要观其行,
要抽问学生,
当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确的,
也就是都符合标准答案时,老师才会感到学生确实是没有问题了,才会露出满意的微笑。正
是因为我们多抱着这样的观点,
所以我们这样的教育被称为是
“去问题教育”
,
就是让学生没
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但是美国人却不是这样理解教育的,美国的家长最关
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提了几个有质量的问题,
美国的教师认为:
应该实施
“以问题为纽带”
的教育方式。因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
那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就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
题。
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
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
“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
了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在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
考,
去寻找答案。
”
把这两种形式的课堂进行一个比较,
可以发现:
一堂课提问众多的问题,
学生们对答如流,
看似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
气氛很活跃。
其实这些算不上问题情境的创设,
不会诱导学生有深度的思考,难以生成课堂上“真正的问题”
。没有“真正的问题”
、没有悬
念,有的只是“教师问
---
学生答
---
教师再问
---
学生再答”的问答式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只是被动回答问题,
缺乏主动,
不利于思维发展。
而美国人的课堂告诉我们:
“思维自惊
讶和疑问开始”
。
有问题,
才会让学生产生好奇,
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才能激起
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使学生有思考和探索。可以想象,没有“问题”的课堂会是一堂怎么
样的课。问题课堂才是生命课堂啊!课堂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
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情不自禁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于不
同观点的碰撞、
争辩、
启迪、
认同;
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
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
智慧的升华。
『玖』 民族团结学习心得体会作文400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是一家......”悠扬的歌声,传入我的专耳中。民族的团结,关属心国家的兴亡。
大家对五十六个民族有多少认识?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汉族,其余都是少数民族。这之中有回族、瑶族、藏族......而且,他们又都有自己的神灵、讳避。
比如回族,他们不能吃猪肉,因为回族人把猪看作灵物,是不能吃的。并且,回族人绝不吃意外死亡的鸡鸭。再比如羌族,他们在四川西北部生活,周围有许多高山,人们便就地取材,用石材建造了雄伟的碉楼,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它用来储存粮草、抵御外敌入
侵。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想让国家昌盛,民族的团结才是首要。秦朝时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直到现在,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十几个朝代。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六十一年时间,新中国由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发达国家。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的民族团结,没有内战。六十一年,中国自行发明了火箭、军舰、潜艇等现代军用物资。只要民族团结,定可振兴中华。
民族的团结,成就一个国家的兴亡。
『拾』 求一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学习心得体会,关于中职教育改革方面的
深入贯彻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改革发展中长期教育规划
为全面提高国家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国家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而民族的素质的提高对于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乃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的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因此,在“十二五”计划中,对中长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划: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此次改革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在传承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的基础上,纲要不仅注重了利民惠民,也注重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在改革、发展、管理多方面,都有很多创新点——在基础教育方面,提出了在中长期发展过程中,基本普及12年的教育;在职业教育阶段即为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如何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出了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在民办教育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使民办学校要与公办教育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此次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纲本着为民的宗旨惠民,是在全面务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纲要》在指明今后教育大体发展方向的同时,在应对具体的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大学生就业,也作出了规划。如今,我们要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优势资源,因而就要求高等教育应该加快发展,即要抓速度、规模,更加要从结构、方式、质量来发展。全面发展一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以及民办学校、特殊教育,达到全面的教育。在第十二个五年的发展中,我们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规模的扩张,特别是产业质量的提升,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产业承载力更强。届时,产业创造财富的机会更多,相应的发展产业的机遇也会增多,因此自然能够缓解就业压力。
现今,我国正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公平”成为十分重要标杆,头等大事便是消除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如今,教育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国家把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向大中城市,而广大的农村与欠发达地区,师资匮乏,资金匮乏; 二是城乡差别、地区差距不断拉大。不光是在学校的硬件设施上,还是在教学资源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同样是教师,同工不同酬,严重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招生制度、各种优惠政策上的不公平等。因此,《纲要》中明确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地配置,在教育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上,打破现有的教育不公平现状,是民众的一大憧憬。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极为重要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此次的纲要提出的政策给教师群体、教育集团都提出了相当的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应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从而形成教育特色和办学风格。除此之外,学校必须花大气力,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升知识层次;学校必须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平等对待,并配齐配足专任教师;学校必须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教研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规章细则,导引教师,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总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是纲要强调并着力解决的重大议题。《纲要》的出台,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将指导着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纲要》对于教育的规划,从而在十二五中使得中国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更快更稳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