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心得总结 > 学科融合与教学整合培训心得

学科融合与教学整合培训心得

发布时间:2021-03-06 14:02:12

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融合有什么区别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一、“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即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有人说得好:“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以此推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方式的变革。如何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个话题现在已越来越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的普遍关注,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实现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提高教育综合实力的新的生长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口,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教育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区开展综合实力竞争中追求教育优势的必争之地。正因为这样,信息技术成为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

二、“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意味着将信息技术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找出哪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手段不能达到或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教学材料已不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增长,用于教育和学习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课堂内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课外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如书店和图书馆里的各种图书、博物馆和科技馆中的展品、科研机构的科研报告、各种媒体的新闻与社会信息等。

从学习方式上看,信息技术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知识。从教学组织上看,信息技术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开放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有以下结构:以教师引导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学生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稳定的教学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教师讲授和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在这种结构中,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承载和传输工具而存在,没有真正成为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因此,如果不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构建新型教学结构,即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先进,也仍然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

三、“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长期以来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板书,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教案”,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虽然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它过于注重教师教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学的一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进而构建新知识的学习主体,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关键在于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的中心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尤其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学生创新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作为学校领导,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要把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深化《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继续探索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加大软件投入的力度,丰富教学资源。

2、突出重点,加大整合力度

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个学校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整合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学校领导要对教师提出一个适度的要求,要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作为一个前提因素,要求教师利用网络收集教育教学资源,要鼓励教师制作个人网页,开发学科教学网站,选择较强的学科组首先展开此项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和宣传。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和方法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各个学校一定要抓好这项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的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要加大研究力度,要求学校都要进行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整合的方式、方法。

4、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设备的作用,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开发是保障。正如我校只有一个网络教室,学生机60台,不能充分满足师生的需求。我们本着边建设、边应用、边研究的原则,走出一条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为龙头,通过课题研究发展教师,通过发展教师发展学生,通过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这样一条特色之路。

5、整合的关键在教师。

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是全方位的,动态的,开放的,应随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逐步升级而展开。今后,我们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将重点放在案例培训上,在培训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另外,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我们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搞好整合奠定基础。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要抓早、抓紧、抓好,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

❷ 学科教学资源应该怎样更好地和课程融合300字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总是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究其原因就是学生都不会选择作文的内容。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更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它们也应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重要素材。“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李白坚《大作文——写作教学中的新观念与新方法》)
一、生活作文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价值
1.整合解决了“无米可炊”的作文难题
科学、美术、音乐、数学等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科学学科的实验探索;美术学科的绘画创作、手工制作、作品鉴赏;音乐学科的音乐欣赏;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体验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写作资源。然而,学生往往会视而不见,不知道利用这些资源作为写作素材。当把各科教学与作文教学融合起来后,学生开始觉得生活与学习中处处是写作资源:可以写有关自然实验的报告,可以写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可以写一个动作的训练情景,可以写一段音乐,一幅画面的感受、理解及再创造的内容。把学习的内容作为作文的重要素材,这样就解决了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难题,克服了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
2.学科课程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性学习深入各学科课堂,更多的学科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何从生活、教材的学习中选题,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何总结学习心得,如何写观察笔记、实验报告。不少教师开始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开展课外调查,设计社会活动方案,撰写调查报告及活动方案、科技小论文,作文成为学习工具的同时,也成了学科教师关注的对象。学科教学比以往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学科和作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科教学既为作文提供了写作源泉,同时又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备。
3.整合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教学效率
整合让学生学会用作文的眼光去看学科,学科的意义则会向纵深发展。当学生写学科作文成为一种习惯时,他们观察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一段音乐,它的内涵会被挖掘得更深;一次实验,那些细微的变化他们不会放过;孩子们学过数学之后,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用写作文的方式把知识探究的过程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旧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不仅如此,学生在学科作文的过程中还感受着学科本身的乐趣与意义,因为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同时也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成功的作文教学,能促进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学科老师也可从学生的习作中,了解自己的教学价值及问题所在,加强心与心的沟通,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率。正如吴立岗教授所说:“作文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而且应该成为加深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广西教育出版社)所以,如果作文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整合得好,它与学科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二、生活作文教学如何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
1.加强学科教师间的联系,树立课程整合观念和大作文教学思想
学科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任务,学科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其特定的学科性。因此,首先要统一学科教师的认识:学科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观察、记忆、思考、表达、交流、合作、提炼、总结,为作文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学生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科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它们的要点,领会它们用词选句的含义,有利于学科知识的巩固、加深、改造和系统化,同时,又提高了作文的能力。
其次,学科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指导、思维表达的训练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学科教师进行一定的作文指导培训就非常必要。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让学科老师学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用完整、顺畅、清晰的语言说出学习新知识、技能的过程,感受的方法。如三年级形体课学习以《波尔卡》为背景音乐的我校自编特色集体舞,因为舞曲是外国曲子,学生对它的旋律、节奏把握有一定困难,而作为表现音乐的动作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把它作为作文整合课程(一来可以帮助形体老师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二来充分利用素材提高学生写作)。我们首先和形体老师共同备课,怎样在这堂课中引导学生学习基本动作,并且用动作、情感表现音乐,并把这个过程写下来?通过备课,让形体老师更加明确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表达、思维能力的水平,作为形体课应达到的目标及作为作文课应创设良好的条件,在引导学生学习动作的同时,要及时组织学生用语言说说分解的动作,同学们练习动作的情景,尤其是强调动作的要领。这样,形体老师和语文老师形成共识。有学科教师的指导,学生写起作文自然就容易多了,而这节形体课也因为学生的高度投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语文教师注重学科教学的拓展与丰富,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重任最终还得语文老师来承担,这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回忆课堂教学情景,指导学生选材、作文。比如上完自然课“摩擦起电的奥秘”一课后,语文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再现课堂情景,先是自然老师做实验:(1)拿塑料棒在一块布上摩擦。(2)用塑料棒去吸碎纸片。(3)纸片被吸起来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有顺序地说一说老师的实验过程,然后议一议实验的现象、结论,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作文。同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选材写作,可以是:(1)情景作文,以上课的情景为素材,可以命题为:《一堂有趣的课》《难忘的镜头》《有趣的游戏》《我在 课上》《我还想上 课》等。(2)观察日记,以课堂上出现的物品、人物、音乐、实验、事件等为对象,抓住特点,有条理地观察,写成文章。(3)心得式作文,以自己的思考、收获、体验为内容,可以命题为:《我学会了……》《我掌握了……》《我完成了……》《原来如此》《摩擦起电的奥秘》等。(4)活动记录。记载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情景,记载各种学习活动的场面。(5)实验报告,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6)想象作文。(7)课堂延伸作文。以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为依托,搜寻相关资料,作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写出探究报告或者读书笔记。
总之,作文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架设生活作文教学与学科教学间的桥梁。通过整合,把作文活动和学科学习联系起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创设了丰富的写作情景,解决了学生在写作中“无米可炊”的难题,而且教会了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作文和学科教学的共同提高。■

❸ 学科与专业教育心得体会

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旨在让优秀人才进入高师院校、培养一批优秀教师。要使优秀人才经过师范教育成长为优秀教师,还需要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强化高师生的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能力培养。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系统环境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不断成熟、提升和创新的过程。强化高师生的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制定高师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纲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构,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和教师专业成长过程。
传统的高师教育重学科专业教育、轻教师专业发展,重理论教学、轻能力培养。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高师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实习;后来一些高师院校先后增开教育史、教育法规、教师道德、教育技术学、学科教学法、微格训练等;但这些课程缺乏整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育法规、教师道德、教育技术学、微格训练由教育系或教育学院开设,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则分散在各院系开设,教师专业发展缺乏规划,高师生职业能力难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一些高师院校开始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或纲领,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构,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有的高师院校在教务处设立松散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把各院系学科教学法教师组织在其框架内活动;有的高师院校以各院系学科教学法教师为基本队伍,设置独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实现实质性融合。为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安庆师范学院也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一方面在不脱离各院系教学第一线的前提下把各院系学科教学法教师整合起来,定期召开备课会与交流会,另一方面把教育学教师与教学法教师整合起来,主办教学座谈会和研讨会;组建这样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既有利于教育学教师培养高师生一般的职业能力,也有利于教学法教师培养高师生特殊的职业能力。
高师教育改革还应整合高师教育课程体系。我国传统的高师课程体系是按照培养教育科学研究人员设计的,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应坚持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相结合、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启迪教育智慧与培育教育价值观相结合,着眼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定位和终身学习及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技能培养需要更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建立能力社会,确立以开发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为核心内容的能力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能力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要求高质量教师是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职业能力的不可替代性。强化高师生的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尽快制定教师从业技能标准,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开展授受知识性教学技能、指导学习性教学技能、信息化学习与教学能力培训。
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2年颁发《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1994年又制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把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列为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必修课程。但因国家未提出教师从业强制性技术规范,有不少高师院校并未对高师生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课堂控制技能、结束技能等十大教学基本功,高师生掌握这些技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高师院校要坚持不懈地训练高师生课堂教学的这十大基本功。
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属于授受知识性教学技能,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行为主义理论,强调教师如何有效地传递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建构过程关注不够。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随着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出,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高师教育面向、适应和服务基础教育,就要实行指导学习性教学。指导学习性教学技能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实现学生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根据视、听、读、思、议、练等学生认知的基本方式,可把教师的课堂学习指导技能分为观察指导技能、倾听指导技能、阅读指导技能、思维指导技能、讨论指导技能和练习指导技能。高师院校要在开展授受知识性教学技能训练的同时,指导高师生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组织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高师生指导学习性教学的技能。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师院校应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把教学技能提升到信息化平台。高师院校建设及设计网络教学系统、教学科研管理系统、学校主页、精品课程网站等应用系统,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推广教育技术,培养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突出重视实践教学
教师工作现已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它要求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教师教育具有典型的应用性与实践指向性,强化高师生的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不仅要强调教育理论的指导,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高师教育重学科教学轻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又重教育理论轻教育实践,毕业前才开展教育实习也不再适应基础教育新形势。近些年来,许多高师院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和实习,不少高师院校从高师生大一年级就开始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与实习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模式,有的还把教育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放在一起建设。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试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安庆师范学院为强化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实施了“双实”、“双比”、“双进”工程。一是成立实践教学中心,把实践课教学与教育实习课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组织实践课和实习课这“双实”活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二是开展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和高师生教学技能比武的“双比”活动,比出名师、教坛新星,对“双比”中发现不合格的师生进行补训;三是安庆师院和安庆市教育局共同签订以“中学名师进大学讲堂,大学教师进中学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双进”工程共建协议,实施名师互聘、干部互派、科研互动、资源互通。“双实”、“双比”、“双进”工程的实施,能使高师院校师生在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双进”对接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从教职业能力。

❹ 学科融合学习需要哪些能力

便于形成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对于文科,在答题时,我们通常要考虑时间,空间,自然,人文四个要素,以求答案的全面性。然而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割裂开来,我们在答题时思维往往难以跨越学科的鸿沟,导致答案角度单一。比如,之前有一道历史题,问改革开放之后长三角地区发展的优越性,里面就涉及到"地理位置,水陆交通,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地理学科中的区位优势,而人多同学忽略掉了这个方面,以至答案跑偏。 我们答案采不上分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只是从时间角度考虑"长三角发生过什么",而没有想到"这个地方本身的特点",这就是只考虑时间而忽略空间。

毫无疑问,学科融合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以长三角作为一个点,建立一个时间,空间,自然,人文的四维坐标,首先从地理出发,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外力作用形成三角洲,从自然要素,分析早期该地的发展状况,再加之历史学科,学习有关长三角的时代变迁,再到当代,改革开放之下,各种政策对长三角的作用,这就是政治的范畴了。这样才能形成关于长三角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比如政治和地理都会讲到的"可持续发展",地理和历史都会讲的"工业时代的变迁"就不用再重复讲解了,这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呀。

当然,学科融合应当经历两个步骤,首先是如上述事例,对具体一个板块进行学习,讲了多个板块后,再将其进行整合,梳理成线,这样,小到微观,大至全局,我们答题时都能准确把握。

❺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心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特点:从上面引述的各位专家对“整合”的界定可以看到,每种界定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视角,这充分体现着“整合”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每种界定都包含着“整合”的基本特点,有利于保障整合研究和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整合”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的沟通机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程与远程学习)和丰富资源的环境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造思维、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整合”必须有正确明晰的指导思想——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多种价值取向可供选择。一定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把整合的研究和实施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整合”要坚持整合要素的个性特点——在研究和实施“整合”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也要严格遵循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以体现教学过程规律的需求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整合”是功能特点和基本规律意义上的整合。4、“整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把两个以上的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整合在一起,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推理就能实现的;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去实验、探求和总结,才能发现“整合”的本质和规律。5、“整合”的结果是“双赢”的——成功的整合应当是把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整合”的结果,既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程教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学科智能水平的提高;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了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在新时代——信息时代和新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切入点。通过这个切入点的研究和实践要达成的目标是多方面的。1、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才得以进行;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水平越高,对信息环境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随着“整合”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会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信息环境的建设应根据“整合”的研究和实践的需要,围绕下述三个方面分层次地进行:(1)创设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硬件环境①创设满足教师“教”的需求的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②创设满足教师“教”、学生“学”的需求的硬件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③创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硬件环境——校域、城域、国际网络(2)创设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教学资源软件环境①满足优化课程学习需求的课本资源②满足扩展性学习需求的校本资源③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社本资源(3)创设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文技术环境①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把“整合”的研究和实践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②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开发技术、媒体传播技术和教学系统的设计技术,提高实施“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智慧和能力。③形成完整的教学价值观体系,以“整合”的教学活动全面地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2、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并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制,这为在多方面上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1)探求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和普遍规律(2)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计算机及其网络、专业网站、电子图书馆、网上搜索、网上课程和远程教育等机制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3)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稳定的教学模式群落和有效的方法策略(4)在已有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发展和创新性研究,形成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基本理论3、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研究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其根本目的在于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通过优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具有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发展和生存的信息素养。(2)培养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自觉地以不断地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和能力。(5)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格、超群心理、开放意识、必胜信念、主人公姿态等高尚品格。

阅读全文

与学科融合与教学整合培训心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