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组织培训工作年度总结
会找到你要的东西的,自己参考
http://www.ws126.net/
http://www.cnrencai.com/zongjie/nianzongjie/
例子:2004年培训工作总结
一、培训工作情况:
截至2004年12月份为止,人力资源部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务实、非财务经理人财务培训、职业经理人培训、商务礼仪、新员工培训等方面,共组织了7个专题的大中型培训,举办培训14次课培训共计550人次,无论是从培训的课程范围还是培训的人员规模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详见下表)。
项目 2004年度实际 2003年度实际 2004与2003年度对比 2005年度计划
培训项目数 8 6 133% 10
举办培训课程次数 14 10 140% 16
培训人次 550 460 119% 1070
二、培训工作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1、2004年度的培训工作与2003年度相比,从培训项目数、举办培训课程次数、接受训练的人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增长。
2、建立制度性培训体系。以往,集团公司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制度,培训管理幅度和力度很弱,培训资金无保证,员工培训意识差,培训工作开展十分困难。今年人力资源部投入大量精力,在总结了以往集团公司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重点加强了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项目审批流程,在多次征求各单位意见后,在今年年底,制定的《员工教育培训制度》(试行稿)经总经理办公会通过后,下发各单位、各部门学习。近期,还设计完成了相关配套表格,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性培训体系。预计通过明年的全面执行,会全面提升集团公司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3、改进新员工培训课程。新进员工培训课程进行了调整后,加大培训中《心态篇》的授课比重,通过集团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授课及会后组织的交流,学员们不但建立起了良好的职业心态,也对企业的发展更具信心,通过培训效果调查,学员们的培训满意度及企业忠诚度大幅提升,截至本年年末,新员工仅自主离职2人,离职率9%,远远低于往年同期水平。
4、加强了培训针对性。由上表可以看出,2004与2003相比培训课程多出了40%而培训人次仅仅提升了19%。这主要是因为2003年我们的培训主要是内训为主,没有借助外部培训讲师的力量,而我们自身的培训讲师队伍又没有建立,所以课程设计捉襟见肘,为了解决满足广大职工的培训需求,只好在课程设计上求“广”,一开班就是近百人的大班,从而大大降低了课程的专业型,让大部分员工感觉培训过“空”与自己实际工作脱节,降低职工的培训满意度。2004年我们开始尝试聘请外部讲师,还积极与各类培训专业机构进行了接触,在课程设计、培训合作等方面加强沟通,培训课程设计求“专”求“精“,强化针对性,职工的培训满意度得到大幅提高。
(二)存在的困难:
1、 培训工作执行力弱,工作开展困难。
集团公司培训基础薄弱,员工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培训工作开展柔性有余,其中一部分指定授课讲师、安排人员培训、后勤保障等工作在依靠员一级人员自主多方沟通,缺乏制度的有力支持,因而培训课程的实施过程受到影响较大,很难形成系统性和连续性培训。
2、 讲师资源匮乏、讲师能力欠缺、内部资源不足
由于缺乏相关的培养和训练,集团公司内部讲师资源匮乏,讲师能力良莠不齐,虽然公司内虽然也有很多专业人才和行业专家,但是却并不适合做讲师,譬如:在新员工培训课程中进行电脑方面培训时,我们邀请办公室机房管理员做培训,可是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内部资源不足,缺乏一些必要设备。譬如:2004年我们邀请了很多优秀的讲师来我公司内训,取得了不错的培训效果,也支出了一定费用,但由于没有摄像器材,无法进行影音留存,基于培训场地、规模等限制,无法满足更多人员的培训需求。
三、改进措施
(一)有利条件
1、 集团公司改制后,改制企业的机构、人员做完调整后,改制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提高,以及企业文化的再建,必然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培训工作的任务必将增加,良好的培训效果和质量也会越来越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
2、 《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业已下发,集体公司教育培训体系正在初步建立,培训工作有了制度的指导和约束,将大大的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展开。
(二)具体措施
一、 作好培训基础工作
《职工教育培训制度》虽已下发,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还需要我们的不断总结和及时调整。在具体工作流程上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在管理制度上还需要多方面补充。还要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料的收集和培训器材的配置,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二、建立培训资源网络,进一步丰富企业培训资源。
集团公司业务的广泛性也决定了集团公司各单位各部门培训需求的广泛性。为了较好的满足广大干部职工的培训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课程,培训讲师,配置合适的培训资源,我们必须要取得大量及时、准确的培训信息,扩大培训业务联系,建立起自己有效的培训资源网络。特别是要积极与比较强势的专业机构保持好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时掌握前沿的动态信息,并横向了解到业界相关的热门需求,调整思路,并就某些具体项目达成合作协议。
三、重点建立一支富有实践经验,熟悉现实情形的内部讲师团队
培训需求的多元性和企业内培训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建立一支富有实践经验,熟悉现实情形的内部讲师团队就变的越来越重要了。培养起自己的内部讲师团队,首先大大节约了集团公司有限的培训经费,其次,为集团公司培养了一批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再次,也可以在广大职工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培养广大员工的自主学习意思。以往的实践表明,听过公司内部领导讲课的员工都能觉出,企业高级主管对企业经营认识之深刻、解释之透彻更容易让大家接受和理解,应该积极倡导高级主管都为集团培训工作做出良好的表率。在具体措施上,重点加强对管理人员各项培训的同时,也从制度上明确、选拔优秀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内部讲师。并建立起一套企业内部讲师的日常管理、激励、考核制度。
㈡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读后感
如何做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读后感
人力资源管理最新研究前沿,就是如何使得人力资源和公司战略统合起来,使得人力资源为战略做贡献。
我经常想到一个比喻,企业就是一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轿车,如果我们按照12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轿车能够平稳行驶;但如果我们按照24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则只有20%的轿车能够承载如此快的速度而不出问题。作为企业经营者,每个人都希望按照240公里/小时、甚至更快的速度行驶。最终轿车能以多快的速度行驶:一是取决于企业家自己所确定的目标,二是取决于轿车本身的能力。
企业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人、财、物。财、物是死的,需要由人来运筹。所以,企业能力的核心是人的能力,以及对人的组织和管理。这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核心,也是本书所阐述的重点。
本书的中心论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根据公司战略的要求,如何分阶段地去建设公司的人才储备、能力结构、以及找到忠心、合用的人;第二,如何根据公司战略的变化,调整公司人力资源的构成。
难度在于,公司战略可以根据公司内外部经营的情况随时调整,当然更多的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但公司内部能力的建设却没有战略调整的速度快。谁能快速调整自己的组织能力跟随战略的变化,谁就能赢得竞争的胜利。杨国安教授给出了经营业绩的公式:
经营业绩 = 战略 * 组织能力
这个公式深刻揭示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和内涵。为什么是乘的关系,不是加的关系?如果组织能力等于零,战略即使再强,经营结果也是零。这个公式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必须平衡发展公司的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让这两方面都强。
其实这个公式还略显粗糙和简单,战略和组织能力并非独立的两个事物,而是彼此关联。按基于能力的战略的观点,组织能力的建设本身就是战略的一部分。按战略内生性的观点,组织能力建设的过程也有助于公司发现新的战略机会。比如,比亚迪擅长的电池生产能力,让王传福发现自己可以进入电动汽车行业。因为比亚迪的组织能力是他有一大批进行生产线、生产工艺开发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为比亚迪设计了全球独一无二的电池生产线,使得比亚迪的生产过程成本只有日本公司的1/10。而电池的成本,50%是原材料成本,50%是生产线折旧的资金成本,而比亚迪依靠低廉的生产线折旧,就可以迅速打败日本企业,在短短的5年内成为全球电池大王。而今天电动汽车生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亚迪能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战略实施、战略选择的关键是比亚迪已经具备的组织能力:即拥有大量的能低成本建造生产线的工程师。
除了上述对组织能力引人入胜的阐述之外,本文还提出了“核心员工能力”这个概念。核心员工能力是指针对公司全体员工,围绕公司的战略和文化,影响到组织能力的相关行为和素质。例如:客户导向、团队合作、速度、灵活性等。
这个提法很新颖,虽然关于核心价值观的提法由来已久,但如何把价值观转变成员工行为,却是在实践当中很难的一件事情。杨国安在这里提出的观点重要之处不是“核心员工能力”这个概念,而是他清晰地指出核心员工能力的识别、培训、培养是建设组织能力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我们都知道组织能力培养难,但难在哪里?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杨教授一语帮我们点破这个薄薄的迷障,让我们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质。
这个观点背后的理论依据是“群体动力学”。我们知道,“群体心理一致”时会产生非常强大的爆发力,会把群体中的个体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在那种集体催眠的状态下,即使最柔弱的人都会变成“暴民”。人类历史上无数大革命的经验一次一次验证了这个基本理论。群体心理学也是管理学最新的研究前沿。
实际上,这是一本长者所写的书:内容浅显易懂,又满了谆谆教诲。比如,作者特别提到规划人才培养时,要注意平衡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速度:
如果企业发展速度持续超过人才发展速度,员工的能力始终跟不上,就会造成管理混乱或者丧失商机;反之,如果超前培养人才,人才有更高的眼界和能力,却在目前的企业找不到用武之地,他就有可能流向更能让他发挥能力的企业,这样,企业就等于是为别人做嫁衣。
这本书其实要讲的内容很简单,作者并没有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学术性的图书来写作,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中国的企业家提供一种工具。所以,书中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了很多实用性的经验建议。从字里行间也能够看出作者不时迸发出的“实业救国”的呐喊和热情。这些呐喊既是作者的心声,也是正在苦苦探求崛起之路的中国企业家的心声,让双方彼此产生心的共鸣。这大约也是这本书广受企业家和EMBA学员欢迎的一个原因。
中国的企业家也正在经历转型,从关注市场营销、到关注经营战略、再到对人才、企业文化和组织能力的关注,杨教授这本书的出现适逢其时。对人充满深切关怀的企业家才是真正优秀的企业家,对人充满深切关怀的企业才能成就基业长青的事业。东方传统文化一直注重对“人”的关怀,这和西方文化重于“理性”、对“器”的关怀是完全不同的。相信21世纪管理学对“人”的回归,东方应该能孕育出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组织能力的杨三角》这本书是杨国安教授的一种尝试,日本稻盛和夫的《活法》也是另一个成功的尝试。21世纪管理学上,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突破,必然来自于东方文化的孕育,对此,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