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论道2015政府职能如何转变观后感
散人认为:政府制定任何一项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制定一项落实一项,做出成专绩做出效果,用事实说属话才有意义,空喊口号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一是医疗卫生,药价居高不下,政府为何从不过问,二是文化教育,现在学费越来越贵,人才越来越少,党中央为何不调查一下是何原因?三是工资收入与住房价格相去甚远,谁来过问?交通堵塞严重为何始终解决不了,连最起码的生活准则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政府职能如何转变,该转变的是生活模式的更新,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民意民生。
⑵ 转变政府职能的意义
①政府作为我国的行政机关,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行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职能。
②政府部门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地方。
③有利于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2)转变政的职能培训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我国改革开放既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其重要的变革内容, 又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实现市场经济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 又为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转型过程中, 要求政府肩负起诸多角色。
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在于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致力于建立和发展现代民主, 培育市民(公民)社会。要完成这种职能转变和变革, 必须建立法律规范体系和秩序政治规则, 确立真正的法律权威和政府规制的正当性, 达成普遍的政治共识。
《行政许可法》和《实施纲要》的颁布与施行, 为转变政府职能确立了崇高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政府职能转变, 一切均应依法推进,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范或曰“游戏” 规则。
政府职能的转变, 要求以法规范的形式加以明确, 以具体的权力和职责的性质加以确认, 以具体的岗位责任制加以保障, 以市场主体乃至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实现作为监督制约。参与型行政是增强转变政府职能的可接受性、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
⑶ 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要素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职能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要素有:(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政府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必然将发生很大的变化。(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从管理科学化角度出发,政府要理顺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各种关系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技术手段的创新,一方面给政府广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充分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在体制上选择更有效的方式,使自身的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同时可最大限度发挥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同时,其中的消极因素也对政府职能转变起到制约作用。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
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即政府与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发生的职能重新调整和组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将不应属于自己的职能交还给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同时还应将属于自己的职能收归政府所有。
2.政府职能的内部转移
政府职能的内部转移,即政府系统内部纵向层级之间和横向部门之间的职能配置和划分。(1)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2)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职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各个方面。政府行政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以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政企分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国政府机构改革能否成功的必要条件。
1.政企分开的主要内容
(1)政府与企业的社会职责的分开。政府的社会职责是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企业的社会职责是依照国家法律和市场规则,以最少的投入向社会提供最多最好的产出。 (2)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的行使主体应当是分离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要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3)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在政府内部,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必须分开,同一政府机构不能既承担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又承担行政职能。
2.政企分开的主要措施
(1)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2)大量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3)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4)完善企业所有制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和完善新型的政企分开的融资投资体制。
⑷ 谈谈你对我国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认识
1.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成为制度性环节
政府职能与机构设置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宽泛繁杂、无所不包的政府职能必然要求臃肿庞大、重叠交叉的政府机构来匹配,与此相应,层次过多、人浮于事的机构体系又会进一步集中权力、扩展事务。因此,政府机构改革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制度性环节。20多年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政企分开、权力下放这一中心内容,我国进行了多次不同力度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些改革对理顺关系、减少重复、明确职责、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机构活力,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2.政府管理内容从微观转向宏观
改革前,政府部门宏微观事务一把抓,包揽了许多不应由政府管的事,企业实际成了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经过多年的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重点逐渐从微观转向宏观,属于企业的权力逐渐还给企业,应该由企业自己解决的问题交给企业解决。
3.政府调节经济活动的方式显著改进
直接干预与行政命令是改革前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的唯一方式,审批与规制成为政府管理的基本手段。这不仅严重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使政府对千差万别、瞬息万变的企业情况和市场活动难以做出准确了解和迅速反应而导致瞎指挥。近年来,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有了显著改进,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行政手段的经济调控体系正在形成。
4.政府行为逐渐法制化
从依照首长意志办事到实行依法行政,是多年来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政府部门行政权限、行政行为、行政程序和行政责任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陆续颁布,既为政府施政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又有效地规范了政府管理职能,减少了主观随意性,避免了公共权力的滥用。
⑸ 如何转变政府职能 提升服务质量
“转变政府职能”,是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而提出的旨在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客观要求。为尽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中央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作为突破口,以期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近年来,我州积极响应中央相关政策规定,及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打造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积极探索。州委七届九次全会上,州委书记杨洪波代表州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再次直面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明确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决政府对经济发展服务不到位、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延伸阅读】
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简政放权相关工作,并结合实际不断下放政府权力,取消部分行政审批事项,不断转变政府职能,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再次聚焦政府职能转变工作,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近年来,全州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简政放权工作,有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也有助于激发经济活力,促进全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重点解读】
转变政府职能,目的是为市场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但如何转变,如何下放权力才能更好激发市场潜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呢?全会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避免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干预不当,解决政府对经济发展服务不到位、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全面梳理权力清单 进一步简政放权
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则能促进经济发展,运用得不好,则会阻碍经济进步。因此,厘清政府权力清单,做好简政放权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全会提出,要正确定位政府职能、职权、职责,能简则简,能放就放,真正让政府回归本位,防止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杜绝“有利可图抢着做、无利可图踢皮球”的现象。具体方面,要从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入手,增大简政放权的含金量,尽快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宽制造业准入限制,最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要坚持放管结合,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住。凡属市场能做到和能做好的事,就放给市场去做,该少做就少做,不该做就不做,将有形的“手”收到最紧、最实,将无形的“手”放到最宽、最活。
——强化服务意识 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
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凸显服务功能,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会提出,要强化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着重抓好战略规划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服务和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善,一是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推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推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创新上门服务、在线服务、个性化服务等模式;二是坚决防止服务中各种陈规陋习,治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打破违背市场规律、损害企业利益的潜规则。
——加强市场监管 弥补市场本身的不足和缺陷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只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把重心放在营造法治环境、健全公共服务等方面,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百姓。全会提出,要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所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防止一切形式的“暗箱操作”,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各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打击欺行霸市、市场垄断,消除市场封锁与割据,惩处假冒和有害商品销售;加快建设标准化体系,突出抓好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着力消除隐患,减少事故。
——创新政府服务方式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
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政府购买服务是一项重要内容,其对市场有着积极的引导带动作用。全会提出,要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尽可能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要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体系,明确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制定计划,列出清单,推动规范化操作、公开化运行、全程化监督。
⑹ 如何正确理解政府职能的转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转变政府职能是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课题。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对哪些事务负有行政管理权责,管什么,管多宽,管到什么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转变等。十六大报告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机构需按这个总要求转变职能。 那么它转变的主要内容、根本途径是什么呢?通过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一个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政府,不仅会加重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成本,而且导致效率低下,远远适应不了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经济想要加速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建设廉洁政府,就要充分认识政府在反腐败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搞好自身的廉政建设,真正树立起廉洁行政的形象。要在制约行政权力上下工夫,建立起有效的廉政制约机制。在公务员收入相对不高,而又面临市场经济种种利益诱惑、物价频频升高的情况下,要从制度和配套措施上形成保障公务员廉洁行政的机制。
⑺ 用1分钟说一下参加思想政治工作培训班的感悟心得体会
学习研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等四大部分内容。通过为期**的学习培训,提升了我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增强了党性修养和信念;提高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的理解和把握,认清了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增强了我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的学习和探讨,明确了将来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研究途径和方向,可谓受益匪浅。现将学习体会具体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理念信念更加坚定;
二、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三、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职责;
四、找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途径及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这就要求既有拿得出手、站得住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还要在原有的思政工作中不断创新。因此,首先必须是科学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照抄照搬老祖宗。强调老祖宗不是不能搬,而是不能“只搬”、“照搬”。要搬,也得现代化。第二,必须是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照抄西方那一套绝不行,学得再像,也是人家的,不是咱们的。要学,也得中国化。最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传统,置身于世界。也就是说,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从系统论出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要素出发,用系统论思维,以学生成才为目标,以教师育人为职责,构建师生良性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以学术权力为支撑,以行政权力为保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⑻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环境和任务的特点
政府职能转变在实施了20多年后依然被列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大致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早期职能转变的目标和期望还没有到位,因而改革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二是新环境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因而需要与时俱进,使改革进一步深化。在笔者看来,后一点更为重要,它关乎到职能改革目标、任务、基本方向和侧重点的设计。
新时期的环境有哪些特点?可以说,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施政理念,构成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大背景和新环境。新一代领导集体意识到我国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因而其施政理念是对多年来发展历史的总结和对现状、未来系统思考和审时度势的产物。
施政理念的转变要求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涉及职能结构、角色定位和施政方式的转变。那么,从政府职能角度来看,上述环境特点会对职能转变产生哪些影响?会提出哪些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政府职能转变从过去聚焦经济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职能结构的特征可以归结为:政治、经济职能过强,社会职能过弱,管制功能过强,服务功能过弱,在经济职能中,微观管理职能过强,宏观管理职能过弱。
改革开放伴随着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与此相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长期放在经济领域:“从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等,显然都属于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范畴。
“科学发展观”理念与“和谐社会”目标要求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职能,《十一五规划》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发展思路出发,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和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这些都意味着,政府职能转变从过去聚焦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
(二)职能转变领域的扩展要求多项职能之间的合理平衡
一个基本事实是,政府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职能,必须拥有相对充足的资源,而政府财政资源的汲取量又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如果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滑坡,政府财政资源的汲取必然受到负面影响。这时,纵然有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职能的良好愿望,政府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换句话说,政府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履行以经济职能的有效履行为前提。
这一点意味着,强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并不是政府工作重心的再次转移,而是一方面要超越对经济职能的过分倚重,另一方面又要在有效履行经济职能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公共服务等多项职能之间的合理平衡。这意味着职能的高度复杂化,要求职能调整的设计和实施要强化协调和统筹,要求职能结构优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
(三)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具有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多年来,政府职能转变集中于经济领域,改革的侧重点在于放开那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务。所谓经济职能转变,其核心问题是确定政府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在哪些方面有所不为。时至今日,就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而言,黑白分明的地方已基本解决,我们的理念和认识已基本到位,深化职能转变必然触及那些不那么泾渭分明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政府职能不再是“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所能回答得了的,它与政府履行职责的具体方式密切相关,与政府在应该管理的领域中的角色定位密切相关。相应地,政府职能转变具有了深层次的内涵和新的表现形式。举例而言,各级政府都承担着经济职能,但不同层级政府在履职方式和手段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换句话说,各级政府都“该管”经济,其分野主要在于怎样去管。“怎样管”和“该不该管”就这样紧密联系,共同决定着政府的职能定位。政府职能转变的侧重点不再是回答该不该管,而要深入到“如何去管”的问题。这一点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同样适合于政府的其它职能领域。
(四)经济领域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未来着力点
就经济领域而言,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政府职能转变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笔者认为,未来改革的着力点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科学发展观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包括改变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扩大内需使消费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摆脱以资源消耗和生态牺牲为代价的可持续陷阱,靠知识经济和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改变非均衡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等等。回顾经济体制改革历程我们会发现,在“短缺经济”和“剩余经济”的不同阶段,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明显不同,其经济职能相应具有很大差异。可以设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政府经济职能及履职方式会产生重大影响,提出新的要求。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和思考还应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第二,实施《十一五规划》对深化职能转变提出新的要求。《十一五规划》相关部分提出了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任务目标和基本方向。以“深化体制改革”为例,它涉及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税收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这些都和政府的经济职能密切相关。因此,结合重点改革领域和目标、方向,厘清这些对政府职能的具体要求,进而根据国情,把原则性的理念具体化并落到实处,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未来着力点之一。
职能转变与政府的角色定位
前已提及,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具有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其侧重点不再是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而是深入到政府履行职责的具体方式,即政府在应该管理的领域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一)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经济角色的归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虽然成效卓著,但笔者认为前一时期的改革基本上属于角色归位的过渡时期,从“垄断主导性经济主体”向“积极的经济主体”的过渡:一方面,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政府逐步放弃了对资源的全面垄断和对市场机制的排斥,开始了国有企业在竞争领域的撤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非公经济主体的培育。另一方面,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登台唱主角,从早期的直接兴办企业到后期的层层经济目标责任制以及招商引资狂热,导致了重复建设、粗放经营、地方分割、部门保护种种弊端。这就是说,政府扮演了“积极的经济主体”的角色,而在制度保障、市场环境缔造和公正仲裁等方面着力不足。
《十一五规划》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这意味着政府角色的进一步转换——从“积极的经济主体”到“制度保障者、市场环境缔造者和公正仲裁者”的重心转移。这是政府经济角色归位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政府在社会职能中的角色定位
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是新施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政府的社会职能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但考虑到提出的时代背景,强化的着力点应在扩大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等方面,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所有这些都具有某种“倾斜性”特征,即对弱势群体和相对落后区域的救助、保护和扶持。
虽然属于不同职能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对强化社会职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由“积极的经济主体”向“制度保障者”的角色归位,那么在社会职能领域,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应该有两条:一是“慈父”与“组织协调者”角色之间的合理平衡;二是“授鱼者”与“授渔者”角色之间的合理平衡。
(三)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的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说社会职能具有“倾斜性特征”,强化社会职能主要表现为对弱势群体和相对落后地区的救助、保护和扶持,公共服务则具有“普遍性特征”,强化公共服务意味着面向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一视同仁地增加或完善基本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良好生态环境等等。
就普遍性公共服务而言,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是“安排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区分和理性选择:一方面,承认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份内职责;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公共服务不一定由政府独家垄断生产。按照新的角色定位,政府作为“安排者”决定哪些属于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来做,做到什么程度或水平,怎样付费等问题。至于多数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完全可以通过合同外包、政府补助、凭单、特许经营等形式由私营部门或社会机构来完成。
由于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目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公共服务市场化在我国正面临责难和质疑。笔者认为,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没有错,所要反思的仅仅是市场化的内容及具体形式。市场化具有多样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既可以是“政府责任”的市场化——把本应是政府“份内职责”的公共服务推向市场;也可以是“提供机制”的市场化——在政府承担安排者责任的前提下,推行公共服务生产过程的市场化,通过多元生产者间的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
深化职能转变的实施理念
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利益分化、社会多元化和高度复杂化的背景下,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在面临的种种巨大挑战面前,深化职能转变需要实施方式的创新,包括先进的实施理念和有效的实施机制两个基本层面。考虑国情和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深化职能转变过程中应该提倡和坚持以下理念或原则。
(一)“协同政府”理念
协同政府的核心是“确保政策制定的高度协调和具有战略性”。高度协调即建立不同部门之间在决策过程中的制度化沟通和协商机制,克服公共决策的部门化,确保不同政策领域之间在政策上的高度一致性和整合性。决策的战略性则强调公共决策从长远出发,避免决策成为对目前现实压力的被动应付。
我国长期受到“决策部门化、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困扰,离《十一五规划》要求的公共决策的系统性和战略性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坚持协同政府理念尤为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借鉴发达国家“协同政府”和“跨部门合作机制”的机制和具体措施,建立跨部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机制,避免部门化可能导致的碎片化、相互掣肘和割裂。
协同政府还包括政府部门与外部主体之间的协同,首先是公民参与,其次是发挥外部专家的作用。我国改革具有不同程度的封闭性,主管部门充当了优先项选择者、方案设计者、改革推行者和效果评价者多重角色,外部独立专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公民参与效果更为有限。没有这些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职能转变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战略性同样难以实现。
(二)结果导向的责任政府理念
政府职能转变存在一个内在矛盾:一方面,改革要求政府部门放手或改变惯常的干预方式。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又在改革的创议和实施方面拥有主导性权力。职能转变意味着政府部门的自我革命,其效果可想而知。实践中部门争夺审批权和重审批、轻监管的倾向可为见证。在协同政府(包括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的有效机制建立和有效发挥作用之前,可以运用“结果导向的责任政府”理念和机制来缓解这一问题。
所谓“结果导向的责任政府”理念,就是政府的主管部门向结果负责,权力获取与权力行使的目标和结果密切挂钩。以审批权为例,部门索求审批权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些目标是否可以直接测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评价?部门行使审批权一定时间后,所期望的目标和实际效果是否达到?如果特定审批权的行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那么该审批权就要收回或者取消。这就是权责一致,而“责任”主要用权力运行的实际结果来判断。
(三)“可持续性”理念
强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是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亮点和突出特征之一。这无疑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同时旨在摆脱粗放增长模式和巨大的贫富、城乡、区域差距带来的“可持续陷阱”。但强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同样存在可持续问题,而且比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
20多年来国民经济和政府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使我们有了强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的本钱。但许多隐忧依然存在,包括薄弱的现有基础和巨大且日益增长的潜在需求,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巨额债务,可能的经济波动等。
前些年,每当中央政府确立经济增长目标,地方政府多会层层拔高、层层加码,呈现出某种大轰大嗡的运动式特征。强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恐怕难以摆脱这一“规律”,可持续性陷阱相应可能采取多种形式:描绘宏伟美丽的蓝图而没有认真核算资源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以“丰年”的标准确定服务量和水平,不认真考虑“歉年”可能面临的压力等等。从一些地方政府的种种规划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出一些影子。
公共服务尤其社会福利具有能上不能下的刚性特征,公众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的公共服务或福利时无疑会不满,从而影响到社会稳定。但可以设想,当出现资源严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剥夺已经享受的服务或福利时,公众的反应决不是“不满”一词所能形容的,对社会稳定带来的破坏性无疑会更大。
(四)“管理精致化”原则
需要牢固树立一个观念:理念需要技术支撑,忽视制度、技术和机制的构建,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从马克思的“人民公仆”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到今天的“以人为本”,新民生路线有其历史根基。教训在于过分热衷于新理念的阐释、传播和中继站式的层层传达,在因地制宜构建有效制度和机制方面着力不足。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意味着任务多样化和复杂化,相应要求变革过程管理的精致化。管理精致化侧重于技术层面和细节,目的是实现细致化、科学化和操作化,这应该体现在变革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优先项选择、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等。目前,我们对改革的操作和技术层面重视不足,管理还相当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