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梅戏天仙配听后感使人的感受(不必太多)
《天仙配》之所以成为黄梅戏经典,是因为其剧情、唱腔、唱词、演员表演等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心打磨的,《天仙配》也是黄梅戏的传统曲目,解放前就已经在各黄梅戏帮演出,但真正成功还是解放后五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团体对其进行改编版,同时也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黄梅戏演员,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后该剧也被搬上大银幕,让全国人民都能够欣赏黄梅戏艺术精华。所以说,《天仙配》剧目在黄梅戏中的地位相当于九鼎之尊,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黄梅戏的代名词。
天仙配》的剧情非常简单,角色也不多,但故事情节却非常的讨巧,深受老百姓的喜好,通俗一点就是适合他们的品味。《天仙配》的剧情是历史上有关孝子董永的传说演变而来,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孝道,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经过民间或野史不断的流传,最终就成了神话爱情故事,其本义也就是宣扬孝道、尽孝能够感动上天,给自己带来好运。五十年代经改编后的剧本,并没有放弃神话的因素,只是将主题升华,加入“玉皇大帝”、“财主”的反面角色,将整个剧情改编成包含“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与封建制度(统治势力)做斗争”寓意,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精华(“孝道”),又贴近时代的特点(反封建),满足时代进步文化的要求,所以该剧本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戏曲绝对是一种以音乐为主的艺术,戏曲中的音乐绝对是戏曲的灵魂,不同风格的戏曲音乐也就造就了中国不同的地方戏,黄梅戏被誉为“山野吹来的风”,可见其戏曲音乐风格乃是清新、自然,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天仙配》的戏曲音乐,不论从词或是曲来看,都是非常地朴实,就和家乡的百姓一样淳朴。《天仙配》的唱词,极其通俗,接近大白话,就算是没有一点文化的劳苦大众也能够理解,比方说其中背广为传唱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段,很通俗地告诉大家,劳动人民的幸福就是夫唱夫随、夫妻恩爱、家庭和谐,体现在具体的表象上就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很简单但又非常真实,不需要过多的华丽词藻、不要过多的典故来装饰。戏曲的唱腔也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花哨、技巧,没有像京、昆那样复杂曲牌、套路,老百姓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包含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当然,黄梅戏这种音乐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本身的发展,也就是说有些曲目,比方说武戏等,就不太适合黄梅戏来演
Ⅱ 戏曲心得体会怎么写
戏剧鉴赏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审美活动,它不仅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还需要鉴赏者掌握一定的技巧。下面是学识网为大家带来的戏剧鉴赏的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篇一:戏剧鉴赏的学习心得体会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而我毅然选择了戏曲鉴赏这门课程。白驹过隙,日月穿梭,短短一学期浅尝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后,感觉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对自身的影响竟是如此的巨大。
仍记得对戏曲的印象最初是在儿时启蒙读本的漫画上,再后来就到了历史课本的只言片句,接着是中学语文课堂上《窦娥冤》的文言文,现在终于又在大学的课堂上闪现了戏曲的迷人身影。从最初“优孟衣冠”的历史典籍引出有关戏曲来源的讲解,到课程中老师言传身教的展示以实化虚,化无为有和以实代虚,无中生有的戏曲特征,再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戏曲行当概述,以及唱、念、做、打四种戏曲表演中的艺术手段简介,还有那紧贴教学内容的戏曲视频赏析,可以说这一中国戏曲艺术之旅收获颇多。
《西厢记》、《白蛇传》、《野猪林》、《惠州女人》、《女驸马》、《贵妃醉酒》一幕幕精彩的剧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真是一颦、一笑、一嗔、一怒皆成戏。特别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杰作——《西厢记》,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其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美学的集成。它是通过声乐、舞蹈、神容、服饰、装饰美来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戏曲的观众不是用生活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
在上了戏曲鉴赏的课之后,让我感到在这个文化交流、冲击甚至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世界最早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历经岁月的沉淀,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会被更多人钟爱和传诵,永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Ⅲ 黄梅戏的观后感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看戏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寿(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 黄梅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从剧目上看,改编、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好戏如《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从音乐上看,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从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 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动作。其他在服装、道具、装置、伴奏等许多方面都比农村演出时有了发展。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尤其是40年代的黄梅戏,已经成熟。 黄梅戏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加强艺术力量,安徽省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黄梅戏从安庆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至今,黄梅戏与黄山一起,并称"安徽二黄",成为安徽省的骄傲。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突破了"花腔"只能专戏专用的束缚,同时,巧妙地借鉴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断若续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乐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从音乐气氛上大大提高了剧种的表现力。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很多,但大都进行了整理、重编。如《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蓝桥汲水》、《补背褡》、《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吊孝》、《柳树井》、《春香传》、《女驸马》、《牛郎织女》、《党的女儿》、《江姐》、《刘三姐》等不胜枚举。 其中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拍成了电影,为黄梅戏的广泛流传,为保留黄梅戏艺术家的卓越风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黄梅戏艺术,就不能不提起为黄梅戏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一批老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其中,尤其以严凤英最为突出。至今,人们只要提起黄梅戏,就会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会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试想,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会唱严凤英那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呀!
Ⅳ 听过黄梅戏的感受是什么
总体上我看过了之后很振奋,感觉到我们的安徽文化建设特别我们安庆市文化建设已经拉开序幕了。有了非常严谨的、非常负责的、非常有追求的文化氛围。有几点感想,第一点、是我们过去讲黄梅戏是安庆的名片,通过拍摄黄梅戏的纪录片,我觉得这个名片才基本上靓丽起来,以黄梅戏为主线,几乎是卷及了安庆的整个文化背景,山水名胜、特产,甚至安徽的对外开放。这个纪录片不仅形式出来了,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的。第二点、我感触很深的是细节,把视觉时代和知美时代的优长都结合起来了。我们都讲我们是一个独特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的文化时代,但它不仅仅是视觉文化,它还是学术性的。第三点、感觉到资料非常的详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讲的史料,但是文件的角度是现在的,所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掌握非常好。有强烈的历史感、厚重感、立体感。第四点、史诗性的。我个人比较爱看纪录片的,我看了黄梅戏纪录片之后,这个史诗性的感觉很强烈,有时间的长度,有空间的广度,有审美的深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三者的结合就带来了史诗化的审美感受。那么第五点感觉呢,我觉得这个片子对于史和诗的判断是准确的,对于黄梅戏艺术史的判断也是准确的。例如刚才大家都谈到的梅开三度问题,当然也有梅开三度的说法,这个说法我是不赞同的,应该说马兰演《红楼梦》是进入梅开二度的标志性作品,但是梅开二度的高潮应是韩再芬的《徽州女人》。我这个说法呢,仿佛和学术界也仿佛和文化界一致。第六点、我跟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就觉得画面色彩色调非常美。刚才我自己也讲了,非常符合构图时代的要求,就是视觉文化这一块的需求。同时他的文学性、他的知识性、他的艺术性也是非常特殊的,所以审美性是比较高的。第七、就是结构的审美。结构是完美的,除了有的少数有问题以外,像第一第二有点缓慢,我觉得整体来看,节奏旋律都是很好的。各种艺术方式各种艺术范畴也是较好的结合的,体裁选材也是非常恰当的。我觉得这部文献纪录片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能够从文化层面分析文化,从风俗习惯来分析文化,从审美文化层面分析再现黄梅戏的发展历程,这一点也是它的特色之一,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作品。
Ⅳ 黄梅戏读后感100字怎么写
喜欢黄梅戏,是从小时候看电影《天仙配》开始的。七仙女柔软的腰肢,袅娜的回身段,甜糯的唱腔,头一扭,嘴一答撇,眼神一挑,简直是美到了极致,以至于小时候的我一直就想象着仙女的存在,而且都是七仙女那么美的。
很多人认为戏曲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戏曲具有无限魅力,就黄梅戏而言,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Ⅵ 黄梅戏观后感 50 0 字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专,正本戏中的主要属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唱腔都是最重要的艺术手段,通过唱腔才能在舞台上树立戏曲人物的丰满形象。一般讲,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唱腔是排在第一位的。唱腔的形成与剧种地方的方言是紧密相连的,字同形,书同文,但语不同音。正是这各种各样的方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戏曲,黄梅戏唱腔是安庆方言的语调特点形式,确切地讲,就是把安庆方言的语调拉长,黄梅戏的小调虽然是华美而跳跃,但都离不开乡间泥土的情结,黄梅戏是最具魅力的草根阶级的戏曲,因而它的传播很快,容易被东南西北不同方位喜爱戏曲的人所接受。
黄梅戏唱腔特别强调她的表现力,强调情感,所以在节奏上区别于其他音乐。黄梅戏唱腔是强化的语言,每一句唱腔,每一个音符都必须要表达出演员的内心独白,也就是音乐形象或艺术语言。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再美的旋律,再花哨的唱腔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Ⅶ 学戏曲的感受作文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种戏曲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回京剧的答容华美,昆曲的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黄梅戏的悠扬委婉。
为了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我特地上网查找。
我先一段既简单又好听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听着听着,那似乎散发着清香的泥土气息的黄梅小调使人感受到了剧情人物的欢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头欢歌的小鸟……突然,我感到一阵摇晃,猛地睁开眼,感到重心不稳,原来由于我听得太入迷了,差点摔倒在地。再一看,戏早已唱完了。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戏曲不比流行歌曲差。同样很好听。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脸红。我这个只知道听流行音乐,只知道追流行歌手的小女孩,却一直没发现戏曲艺术的美,一种脱俗的美,一种自然的美……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去尝一尝。其实,很多东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亲自去实践,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就像戏曲,它虽不分时代,但既不会过时也不会老套。它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不褪色。
Ⅷ 黄梅戏观后感500字怎么写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版词,正本戏中的主要权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唱腔都是最重要的艺术手段,通过唱腔才能在舞台上树立戏曲人物的丰满形象。一般讲,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唱腔是排在第一位的。唱腔的形成与剧种地方的方言是紧密相连的,字同形,书同文,但语不同音。正是这各种各样的方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戏曲,黄梅戏唱腔是安庆方言的语调特点形式,确切地讲,就是把安庆方言的语调拉长,黄梅戏的小调虽然是华美而跳跃,但都离不开乡间泥土的情结,黄梅戏是最具魅力的草根阶级的戏曲,因而它的传播很快,容易被东南西北不同方位喜爱戏曲的人所接受。
黄梅戏唱腔特别强调她的表现力,强调情感,所以在节奏上区别于其他音乐。黄梅戏唱腔是强化的语言,每一句唱腔,每一个音符都必须要表达出演员的内心独白,也就是音乐形象或艺术语言。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再美的旋律,再花哨的唱腔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Ⅸ 描写黄梅戏给人的感受
如品黄梅,酸甜尽在其中.
Ⅹ 要一篇 黄梅戏的感受.
黄梅戏,就是黄梅时节家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