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开展内部志愿者活动,从而增进兄弟单位的交流,沟通
近年来,在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重视和指导下,广东共青团立足志愿服务领域深耕细作,着力打造“组织枢纽、信息枢纽、资源枢纽、活动枢纽”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扎实推进枢纽型志愿组织体系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做法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枢纽,实现志愿服务社会化大联合
一是抓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制度安排。在推动立法方面,省人大于2010年修订颁布《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明确赋予在团省委主管下的省志愿者联合会指导协调全省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职能。在推动纲领政策方面,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明确要求“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覆盖全社会、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志愿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十二五’期末,全省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10%以上”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列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项目,具体考核工作由团省委负责。从2014年起,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被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事项,由团省委统筹负责。在推动关键领域制度安排方面,团省委协助省文明委出台《关于发展广东行业志愿服务的意见》、《关于推进广东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联合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等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星级志愿者资质认证管理办法》,颁布《广东省志愿服务金银铜奖评选表彰实施办法(试行)》,完善志愿者资质认证、表彰激励的制度化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共青团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牵头负责、统筹协调的职能。
二是全面加强各级志愿者联合会建设。今年4月,省志愿者联合会举行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以省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唐国忠同志为会长的新一届领导机构和理事会,通过了《行业领域志愿服务联盟管理办法(试行)》,成立了助残志愿服务联盟,吸纳了来自省内和港澳地区的402个团体会员,最大限度地增强联合会工作的社会基础和代表性。目前,全省已成立17个地市级志愿者联合会,推动文化、卫生、体育、消防、环保、媒体等20多个行业建立行业志愿服务组织,逐步完成市县两级联合会建设全覆盖的目标。
三是广泛培养凝聚志愿服务骨干队伍。以能力提升和资源投放为牵引,汇聚志愿者核心骨干和重点培育社会组织,自2012年起先后举办6期志愿者骨干训练营和21期南方公益志愿大讲堂,培育孵化86个重点培育社会组织,发放培育孵化资金195万元,成体系轮训近500个公益志愿组织和3000多名志愿者骨干。以农民工子女、残疾青少年以及重点青少年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引导培育行业领域专业组织和队伍,其中具备专业技能的行业志愿者达70余万人。同时根据《关于推进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联动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11个“社工+志愿者”联动省级观察点,探索建立社工和志愿者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广州启智、“青年地带”、东莞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顺德青年坊等一批“社工+志愿者”的示范组织。
二、完善信息枢纽,打造全省志愿服务“一张网”
一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志愿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在广州“志愿时”系统的基础上,开发覆盖各地各行业各领域的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全省志愿服务数据、供需的实时对接和互联互通,构建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志愿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共有17个地市、35所高校直接在平台上开设分站,实行“入网”一体化运行;深圳、佛山、惠州、东莞、江门等5个地市已有自建系统与省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同步,实行“并网”同步运行,初步实现志愿服务核心数据在全省范围内异地迁移。
二是建立志愿服务全过程在线管理服务体系。一方面提供全面在线功能。提供集志愿服务注册管理、活动报名、供需对接、考核记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确保全省志愿服务数据的真实透明,为社会建设综合指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测评考核等提供基本依据。另一方面开发多元应用载体。电脑端综合网站为各级志愿者组织提供开设分站的基础模块和技术支撑;手机端涵盖APP、轻应用、微信公众号等主流移动互联网应用方式,打造青少年“随时随地”的公益平台。同时,还与南方网合作开设与平台一体运行的“广东志愿”专属频道,用全媒体思维抓好“内容生产”,强化“社会色彩”,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三是网聚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广东移动、广东电网、广发银行等近百个企业志愿者组织已在平台注册登记并运行项目;超过1000个助残志愿者组织“入网、落地”,近20万助残志愿者通过平台进驻康园工疗站、特殊教育学校等阵地开展常态化服务;1014支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逾74万名网络文明志愿者依托平台为净化网络环境、传播正能量开展服务。目前,在平台上注册的志愿者逾700万人(其中党团员志愿者超过100万人)、志愿者组织逾3万个,发起志愿服务项目近14万个,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近1亿小时。
三、做实资源枢纽,完善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
一是打造志愿服务资金筹集载体。成立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并向行业、地市、高校和社会组织等开放设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自2008年起连续七年争取省财政共划拨志愿服务专项资金3375万元,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全省志愿服务平衡发展、激发基层志愿服务活力。目前,基金会累计筹集资金超过5700万元,资助各类志愿服务项目超过1300个,示范带动全省各级财政每年对志愿服务的常规性投入近2000万元。
二是搭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2011年以来,借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模式和理念,联合团广州市委等单位连续四年在国际志愿者日前后举办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运用市场机理搭建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社会资源等要素的有效对接平台。2014年,“志交会”更是上升为全国性赛会,与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同步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的897个项目参赛参展。4年来,“志交会”共筹集社会资源7291万元,资助了1957个优秀项目,为全国志愿服务工作探索了路径、创造了经验。
三是加大志愿服务组织扶持力度。自2014年起实施“益苗计划”广东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扶持行动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累计整合社会资金超过300万元,通过公益创投模式,分领域、分类别遴选推广168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并通过项目资助、培训指导、督导评估等方式扶持约150个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壮大。
四、优化活动枢纽,推动志愿服务全民参与
一是围绕重要节点打造志愿服务“一节一月”。牵头联合省委宣传部、省社工委、省民政厅等在每年3月举办学雷锋全民志愿服务行动月,在12月举办广东公益志愿文化节,带动百万党团员、公务员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初步形成了“党政带动、共青团统筹、社会协同”的志愿服务社会动员机制,向全社会普及志愿服务“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人人可为”的文化理念。
二是围绕重要群体实施民生服务项目。深入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发起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超过3000个,每年为超过20万残障人士提供切实有效的帮扶。以“朝阳行动”为统揽,志愿服务覆盖2550所农民工较集中的学校和131万名农民工子女。设点推进“稻草人计划”,带动相关社区居民就近参与志愿服务,为超过10万名社区少年儿童提供安全守护。实施“健康直通车”行动,组织千支志愿服务队、动员万名医疗志愿者,为我省3409条贫困村的66万贫困户义诊体检、普及健康知识;并连续九年走进西藏、连续七年服务新疆,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实施义诊和手术过万例,送医送药、捐赠各种医疗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
三是围绕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持续十年开展西部(山区)计划,选派2706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祖国西部以及我省贫困山区从事1-3年的志愿服务,先后涌现出韦慧晓、冯卓怡等扎根边疆和基层的全国先进典型。配合国家外交大局,承办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地先后派遣12批共计147名志愿者分赴东南亚文莱和非洲的塞舌尔、多哥等国支援经济社会建设。
全力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系统化
构建志愿服务社区终端平台
团重庆市委副书记任丽娟
重庆共青团自2012年起,以志愿服务为主要载体,在全市大力推广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截至目前,已经建成市民学校2143所,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社区终端平台。尤其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重庆市民学校被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列举为地方共青团需要一届一届接着干好的五个品牌项目之一。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市民学校从以前名不经传,到现在成为街道社区离不开、老百姓离不开的重庆志愿服务的响亮品牌。一路走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逐渐丰富内涵,主要是遵循了“三个抓”的思路。
第一是抓终端、接地气,将社区作为新时期志愿服务最基础和最前沿的工作平台。
青年志愿服务经过22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以及推动团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创举。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众多挑战和问题,例如:志愿服务项目多,但精品少;“蜻蜓点水式”帮扶多,但常态化、持续性的服务少。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走秀的多,但走心的少”。
如何破解这些挑战和困难?我们认为切入点、突破口在社区。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单元。“单位人”转为“社区人”、“社会人”已成为常态,志愿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发源于社区,项目活动也最终落脚在社区。抓住社区这个终端,就抓住了联系和服务普通青年的“牛鼻子”,就能够解决志愿服务最紧迫、最根本的供需对接问题,打通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便利化和制度化。
第二是抓特色、创品牌,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
(一)以需求为导向策划志愿服务项目。在志愿服务项目策划中,我们首先是遵循供需对接精准化原则。进入市民学校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是拍脑袋、想当然设计出来的。社工和志愿者到市民学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扫楼”,要进入家庭,入户走访调查,切实把握居民的需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来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将志愿服务项目做到社区居民的心坎上。其次是把握易复制、可推广的原则。我们不搞高大上的项目,而是在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的基础上,注重实际推广性。建立起汇集6大类70余小项的志愿服务项目库,供市民学校选择性地开展活动。第三是凸显持续性原则。这个持续性体现在“两条腿”上,第一条腿是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第二条腿是利用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这个平台进行募资,来支持市民学校的志愿服务项目的可持续运转。
(二)以“志愿者到社区去、志愿者从社区来”的理念破解倒金字塔难题。共青团资源呈倒金字塔型分布,越到基层资源越匮乏。为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在市民学校建设中推行了“专兼职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工作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各自的角色定位是不一样的。团干部主要起到把方向、搭平台、引资源的作用;社工主要是发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优势,起到组织引导志愿者的作用,将志愿者原子化、零散化的无序状态转化为有序状态。同时大力倡导“志愿者到社区去,志愿者从社区来”的理念。在这个理念当中我们分两个阶段来实现。在初始阶段倡导“志愿者到社区去”,通过一定的组织动员机制,来引导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博士服务团以及大学生骨干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到社区不仅带去的是志愿者的人力资源,还带去了组织资源和项目资源。在深化阶段我们倡导“志愿者从社区来”,通过前一段志愿者的示范引领,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号召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样就把工作对象转化为了工作力量,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理念。在这两个阶段当中,“志愿者到社区去”是示范、是铺垫,而“志愿者从社区来”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持续性动力。
(三)开发以市民学校为终端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志愿者的规范管理。我们开发了以市民学校为终端的“爱心储蓄银行”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志愿者从注册、招募到服务时长记录以及志愿服务需求发布网络化管理。根据志愿服务时长进行星级认定,在线打印证书。刚才上海的刘刚书记也谈到,以前找我们人的很多,因为孩子出国留学需要有一个志愿服务的证明,现在直接可以通过“爱心储蓄银行”在线打印证书,然后加盖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公章,就可以作为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有力证明。通过市民学校爱心兑换超市,还可以进行爱心的兑换,将志愿服务时长转换为爱心积分,兑换成生活学习用品。“爱心储蓄银行”逐步实现“O2O”的功能,线上市民学校发布需求信息,线下志愿者走进市民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以结果为导向建立青年群众评议机制。“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市民学校建设工作中,其实我们最注重、看中的就是社区群众对我们志愿服务的评价。我们认为群团的工作应该由群众来评议,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重庆团市委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全市2143所市民学校,按照所在社区居民实际户数的1%的有效样本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民调结果令我们感到很意外,群众对市民学校平均知晓度达到了21.85%,平均满意度达到了60.38%,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市民学校的评分排序,将民调结果和考核挂钩,并将结果运用于对市民学校的经费补贴,专门列支300万元对排名在前1/3的市民学校进行了奖励。
第三是抓关键、重实效,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社会功能不断凸显。
“多年不见的共青团又回来了”,这是一位普通社区居民对市民学校的评价。市民学校的全面推开,实现了“志愿服务得发展,团的影响得提升,社区群众得实惠,党委政府得民心”。
首先促进了“陌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转变,增进了社会和谐。其次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探索了社会治理的新模式。第三,营造了良好志愿服务氛围,推动了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市民学校以社区青少年参与活动为载体,发挥了共青团组织枢纽性作用,构建了有序参与志愿服务的机制,也最大可能的动员社会组织和青少年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在市民学校建立过程中,大量的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创办市民学校的项目。我们也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使共青团枢纽性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同时,采取自助和互助的形式,实现了志愿服务的供需对接,将菜单式的志愿服务根植于社区之中,也根植于青少年之中,根植于群众之中,形成了开放式、常态化的志愿服务的格局,有效营造了人人愿为、事事能为和时时可为的志愿服务氛围。
2. 在街道社会事务办试用期工作总结
街道办事处工作总结
一年来,XX街道办事处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围绕区年度工作会议和党建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坚持以为民为宗旨,以育民为中心,以安民为保障,以乐民为动力,以便民为重点,全力加强社区建设,社区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有力地促进了管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绿化美化社区
社区是居民的生活地,社区环境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的环境倍加关注。街道办事处针对居民的这一强烈要求,切实担负起整治环境的责任,号召居民大搞爱国卫生运动,督导居民拆除了多年的私搭乱建。管区党政更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原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旧小区改造步伐。投资104万元,在广盛里社区铺设了4横12纵,总面积1.4万余平方米的水泥路,同时铺设主排水管道1238米,从而彻底改变了广文里、广明里、广昌里、广盛里四个小区居民行路难的状况,结束了过去五十年“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投资130万元对北陈社区进行上下水改造工程,解决了北陈社区原石化厂、水泵厂、钢厂家属区和北陈花园四个小区居民吃水难、排水不畅的问题,同时修建了简易活动场地,安装了4组健身路径,填补了这一社区健身器材的空白。投资130万元铺设了从一分场养殖场到大丰路长4.8公里的水泥路。投资4.2万元将原石化厂小医院改造成农贸市场,取缔了欺街占道的自发市常
为了把管区为百姓办的实事办好,社区干部不辞辛苦,千方百计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一分场社区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将社区内大丰路、汉榆路、汉北路两侧坟墓经细致调查摸底,反复走访有关人员,做坟主家属的思想工作,逐户签订了清迁协议,改善了投资环境,深化了殡葬改革。环境管理站在垃圾日产日清、袋装化的基础上,加大对卫生死角的清理力度,规范垃圾清运和无害化处理工作,使社区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居民的支持和称赞。今年清运处理生产、生活、办公、建筑垃圾14400吨,治理卫生死角30多处。
今年的绿化准备早、动手早,从2月份规划以来,经过现场测量、实施、管护等工作,共植树24种,10125株,种植花卉16种71760株。高速公路绿化带、路北居民区及两个花园、迎宾路、光明路、205国道南侧空闲地、体育场馆周围的绿化、美化工作,基本做到了品种多样,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观赏效果。
绿树成荫、干净宽敞的马路,设施齐全、花草盛开的公园,环境幽雅的居民小区,既改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为创建省级卫生城镇奠定了基矗
二、以群众参与为基础,大力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居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是建设文明型社区的立足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是加强居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XX街道办事处以社区文体活动站为依托,成立壮大了时代合唱团、戏曲票友会、永红健美队、秧歌队等群众文娱团体,制定了活动制度,使文艺骨干人员达到千余人。同时,购置服装、乐器、灯光、音响,为居民参加文体活动创造了物质条件。在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到社区、机关、农村、企业等演出百余场次,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充分发挥休闲广尝公园、健身路径、体育场馆的作用,组织了太极健身队、老年门球队、网球协会、书画协会等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永红健美队在唐山市首届社区星光老年文体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表演的《看大戏》获得特别奖,太极健身队在唐山市太极拳比赛中获得优秀奖,戏曲票友会在唐山市第三届评剧票友大赛中也获得了不菲的成绩,马新荣被授予“全国优秀票友”。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各种宣传途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XX街道办事处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重点,利用市民学校、《社区采风》、宣传栏等途径,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法律和生活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指导社区工作,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各社区市民学校结合“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向居民发放9000余份宣传资料,为居民解答有关就业、纠纷等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通过大家唱、大家演、大家写、大家画,宣传科普法律知识,架起了沟通社区和居民的桥梁。办事处主办的《社区采风》和宣传栏以内容贴近百姓生活,关注重点难点问题,反映社情民-意,形势活泼多样,深受管区各级领导和居民群众欢迎,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为整合社会资源,充实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各社区担负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建起了中小学生的第三课堂,教育他们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环境。广盛里社区组织成立了“小红帽志愿者中队”,开展了“争做社区小主人”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在社区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在居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增强防范、创安意识,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稳定工作涉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民调等方方面面,范围广,覆盖面大,是一项宏大的社,请保留此标记会系统工程。为做好稳定工作,办事处注意调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加强治安防范,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维护了社区大局的稳定。
在民事调解中,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年来,成功调解民事纠纷36起,无民转刑案件发生,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8%以上。
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刑释人员是综治工作的重点管理对象。为此,办事处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在居民花名册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重点人员的管理。北陈社区居委会在派出所的配合下,对出租房屋进行了认真核查,登记造册,推行了房主责任制,明确了居委会和出租房主的责任。社区干部经常深入帮教对象家中,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为零,巩固了帮教成果。
对生活困难群体及时进行帮扶。今年,为58户符合低保条件居民办理了低保,走访慰问困难户38户,使贫困家庭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
信访工作中,我们把信访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收集反馈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上,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针对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今年以来,共接待来电、电信、来访245件次,排查治安隐患 17件次,无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无重大责任性灾害事故,无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武装征兵工作有效进行。完善了民兵连队建设,成立了武装部,圆满完成了区下达的征兵任务。
四、党建工作
一是接转组织关系。按照党章规定和管区党工委的安排部署,接转了应由社区管理的党员组织关系。由于管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根据区党工委意见,应由社区管理的党员八大类。包括在职社区干部、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内退干部职工党员、暂住人口党员、待业学生党员、待安置退伍军人党员和其他党员。共接转党员902名,分成四个党总支和一个直属支部,最大的一个总支创业里社区党总支党员总数近400人。二是组建党支部。由于党员居住比较分散,四个社区居委会干部根据工作实际,按片划分了22个支部,并走家串户,与党员逐一见面谈心,加深了干群关系。三是召开支部会议。根据召开党代会总体安排部署,在前段走访的基础上,各社区总支组织了支部会议,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并就召开党代会的有关事宜进行了专题部署,选举产生了出席党代会的正式代表。四是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总结了街道办事处成立两年来的工作情况,安排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了街道办事处第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区干部综合工作水平
一是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建设水平的关键是有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XX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团结协作的精神,处处以身作则,无论是调解纠纷,还是义务劳动,无论是收取卫生费,还是入户调查,都有领导班子成员的身影,要求大家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做到。为了适应工作要求,办事处制定了5项制度,即工作调度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和提合理化建议制度。同时每名社区干部都配备了“三本一表”,即工作日志本、会议记录本、学习笔记本和来电、来信、来访登记表。通过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社区工作行为,调动了社区干部的积极性,提升了社区整体工作水平。
二是加强组织网络和制度建设。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办事处—居委会—片长—组长这一网络,有效地落实了上级的决策部署,同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建立了联防联控、治安、消防等网络服务体系,为维护辖区稳定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矗为了保障各个网络的畅通,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和监督、奖励机制,该上墙的上墙,该入档的入档,做到各项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记载。
三是加强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社区干部坚持办事处主任谢凤英提出的“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工作方针,多次深入居民区,带着问题,认真走访,详细调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涉及居民基础情况、驻区单位及个体工商户情况、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党员状况等8大类100多项基础数据,为加强社区建设和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四是加强作风建设,发扬实干精神。社区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社区干部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办事处能解决就自己主动解决,不能解决就及时向有关部门和管区反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业里社区居委会在收取卫生费工作中,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走家串户,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宣传管区政策,解答居民疑问,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感召着居民。在整治环境中,社区干部把为居民创造优美环境当成责任,用实际行动掀起环境卫生整治的高-潮。去年社区干部共参加义务劳动33天,其中大部分为双休日,今年又利用20余个双休日拔除杂草,清理垃圾,铲除卫生死角,平整场地,植花种草。从近60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青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的,树立了街居干部的良好形象。
3. 2016社区9月份市民学校开展什么活动好
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啊,
4. 学校破解难题年活动心得
破解“四大难题” 让宜都教育步入新天地
在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被宜都市教育局聘为监督员,对此,本人深感荣幸。我深知,当好监督员,先要老老实实做个好学员。我这样想,也这样做。今天,我把市教育局在学习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为”择要介绍给各位,并恳请大家的评判。
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在“宜教之都”、“宜学之都”的荣誉面前,市教育局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认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认真学习、反复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我们一致认为当前宜都教育要从四个方面突围。
一、精心谋划,切实解决教育发展中的规划问题
教育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长计议,高起点规划。市教育局在学习活动中认识到:
规划一要科学,即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办学规律,博采众长精心制定,不“朝定夕改”反复无常。“普九”验收至今,全市有近100所学校撤并,有人说校园“昨天书声朗朗,今天空空荡荡”,更有人说,“昔日的学堂,今日的猪场”。学校都是农民兄弟肩挑背扛,流血流汗建起来的。这种浪费,既有“普九”的政治压力,也有规划问题。这些失误给市教育局以警示:教育规划一定要有长远观念、全局意识和阶段目标,要慎之又慎。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市教育局正在加紧制定《宜都教育发展10年规划》,并有《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8个专题配套规划。在制定过程中,机关干部深入调研,问计于民,反复修改,公开征求意见。
规划二要创新,敢为天下先,想别人未曾想,做别人不敢为。以布局调整为例,经过10年的调整,全市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小学仍有5所,初中人数在500人以下也有9所。学校设置既要保持一定的规模,但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入学方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市教育局率先在全省实行九年一贯制。从毛湖淌九年一贯制运行的情况看,效果是非常好的。今秋将在五眼泉、潘家湾推开,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决定今后布局调整将进一步创新,打破区域界限,跨乡镇进行布局调整,而这不仅完全符合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也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
三要前卫,也就是有前瞻性,以发展的眼光洞察未来,以幼儿教育为例,它不是公办教育的范畴,市教育局没有弃之不管,而是启动实施“一村一园规划”,决心用几年的时间,使全市每一个自然村都有一个较标准的幼儿园,幼儿入园率达到90%,这样,既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近800人的就业问题,也使全市基本普及了15年教育。
二、敞开大门,切实解决贴心为群众服务的问题
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在现实中,我们的学校高墙深院,自我封闭,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教师则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原来的学校是“泥腿子”求知求学的夜校,现在成了“有事登记,闲人莫入”的重地。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服务,也应该为社区所有成员服务,树立大教育观。市教育局决定从三个方面扭转教育服务不够的趋势。一是把农村学校打造成“文化中心户”,切实为村民提供智力服务。如村民红白喜事帮助书写对联,调解邻里纠纷,进行科普宣传和卫生知识的普及。以学校为阵地,组织开展棋类、卡拉OK、读书等文化活动,开放图书室、远程教育网络,进行种殖、养殖等知识培训,让农村学校成为本地文化科学传播、辐射的中心,使教师成为农民的贴心人。二是城镇学校运动场、微机室、图书室等设施、设备向社区开放,让市民共享教育资源。让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为成年人的自学进修提供帮助。开通服务热线,建立服务网站,实行上门服务,为市民提供学习培训的各类咨询,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规划,联系对应的培训机构和进修学校,甚至给他们的职业设计提供参考性意见,让市民感受到学习有路,成才有望,逐步把宜都建设成“书香之都”。
三、着眼长远,切实解决为学生终身负责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充分、全面、和谐发展,为孩子们的美好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现在教育的功利性太强。追求升学率成了学校最重要的目标。优等生则成了教师获得实惠的手段,较少对学生的终身负责。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漠视,是教育的大患。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市教育局决定:
一是把“普高”的规模降下来。普高的规模过大,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三年“普高”,四年大学,谁也无法预知的未来,足以把一个殷实的家庭拖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初中学业勉强过关,高中艰深的课程使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学生的心理难以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据统计,现行普高学校学生心理有疾患的比例大大提高。降低普高规模可能会有许多非议,但只要真正着眼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就必须坚持。
二是把职高的水平搞上去。宜都的职业教育基础好,邓春意等一批青年学子艰苦创业,身家过亿,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但职业教育投入仍然偏少,设备不足。学生只能“纸上学艺”。毕业生“眼高手低”难以满足用人的要求。现有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既无扎实理论功底,也无丰富实践经验。为此,市教育局决定今后把职业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大投入,充实师资,提高质量,让学生求职有门,致富有路。
三是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上来。现在的学生,分数是他们的命根,起早贪黑,题海遨游,生命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就是考分。他们的品德素养,意志品格,情趣爱好都令人担忧。厚厚的镜片后是一双双冷漠的眼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为普遍现象,这样的孩子既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个人发展道路上也必然困难重重。市教育局正在研究制定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力争从根本上扭转只重视学生智育的畸形发展模式。
四、力求均衡,切实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市教育局在均衡发展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基本上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义务教育实现了零辍学,所有的贫困学生都得到了资助,农村学校办学硬件不低于城区学校,甚至优于城区学校。但市教育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识到。群众“上学难”的问题解决了,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却刚刚开始。市教育局决定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抓住省教育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建设”这个机遇,上下齐心,苦干五年,使宜都教育再上新台阶。经多方争取,宜都已被列为示范点。二是解决城乡教师配备,编制宽紧不一的问题。高中教师的负担过重,城区教师工作量饱和,农村教师工作量偏轻。市教育局将把内部退养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实行转岗制度。辞退一批工勤岗位的临时工,其岗位由转岗教师替代。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市教育局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集中众人智慧,凝聚众人力量,发展目标更明确,发展思路更清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宜都教育将再铸辉煌,永远走在全省前列。
5. 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个人思想汇报
社区个人工作总结
xxx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有很多收获和感触,现总结如下:
一、认证参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参与此次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真正吃透中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上来,对自己进行了自我剖析,提出整改方案。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的发扬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在社区居民中,组织开展开展“四五”普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路线方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理,围绕“四五”普法工作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做好普法工作,努力提社区依法办事,依法管理能力,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地实施,为促进社区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组织开展社区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是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广大居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增强社区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环节。居委会以繁荣社区文化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文体活动设施,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积极为创建和谐社区努力,以精神文明为动力,繁荣社区文化。以社区服务站为中心,设立文化活动室;以居民文化爱好者为中心,组成楼院、家庭文化活动小组;以区域内小场所为中心,建立娱乐休闲场地;以社区内单位为中心,兴办市民学校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发展社区教育,搞好社区科普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家庭、邻里等方面人际关系的和谐,形成平等互助、扶弱助残、济贫帮困、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增强社区的归宿感、认同感、亲情感,形成精神上的和谐,这些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方法有些简单,有时处理问题缺乏耐心,有急躁情绪。
2.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做居民工作有怨烦、等待交班的思想。
3.工作作风还不够深入,浮在面上的事做得多,到老同志中交朋友不够。
4.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够,工作中超前意识不够,有求稳怕乱的思想。
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或是“一定努力打开一个工作新局面”。
6. 如何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调研报告
长沙市紫凤公园管理处 胡建斌 摘要:提高市民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改变和城市发展前景,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有正确的教育策略和良好的环境机制。本文着重目前市民素质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市民素质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市民素质 市民素质决定城市层次,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及其运行效率。城市文明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市民素质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在城市文明建设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市民的文明举止是城市文明的体现。市民的公共意识、公共道德水准,决定着城市居民的公共行为,影响着城市公共环境,体现着城市的精神气质和外在形象,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的需要,是城市软硬环境协调并进、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城市要提升城市文明的程度,关键就要提高市民的素质。市民素质的提高,首先要了解市民存在哪些素质问题。 一、市民素质存在的问题 建国60年来,我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市民的文明素质没有跟上城市的发展步伐。一是市民公共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少数市民对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不够礼貌,搭乘公共汽车,不顾秩序拥挤争抢,蜂拥而上,主动让座不多;在公共场所说脏话,大声喧哗;有些商店、医院等窗口的工作人员,对待顾客不够热情礼貌,态度生硬,脸色难看。二是市民法治和秩序意识淡薄。盗窃和破坏公物等事件时有发生,路灯被砸坏,公园的板凳、行人道的座椅常被人损坏,井盖、电线时有被盗和破坏;车辆乱停乱放,建筑乱搭乱建,经营占道。三是交通安全意识差。机动车抢道行驶,出租车、摩托车、电动车、行人逆道行驶,随意闯红灯,行人不走人行道,横穿马路不走斑马线,人行道、盲道被电动车、机动车侵占,通行受阻。四是卫生环境差。偏僻的街巷和小区,垃圾桶不到位,城乡结合部环卫工人清扫不彻底,垃圾遍地,特别是夏天,散发出熏人的恶臭,苍蝇蚊子到处飞;城市牛皮癣遍布大街小巷,楼梯门洞,屡清屡涂屡贴,始终不得根治,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杂物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公共场所吸烟随意喷烟吐雾,烟蒂随手乱扔;餐饮业集中的路段油污遍地,油水横流,河道附近的居民有的将垃圾、杂物、臭水向河里倾倒。 二、提高市民素质的方法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归根结底反映在人的行为上,决定于人的素质。城市的文明,最终体现在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文明诉求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建文明城市,本质上就是“塑造”文明的市民。那么怎样才能加快城市内在精神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从而更好的创建文明的城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城市精神的培养。城市和人一样,是需要一种精神的。一是开放包容精神。用开放的心态,开明的眼界,开阔的胸怀,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善于吸收一切外来文明,集聚一切生产要素,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二是创新精神。城市要跨越、科学、和谐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三是爱国爱市精神。发扬爱国爱市精神,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从而激发广大市民爱自已的城市,建设美好家园的高尚情怀,树立其全局观念,强化其团队意识。四是敬业奉献精神。每个市民要发扬艰苦创业、敬业奉献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建功立业。 2、抓好对市民的教育工作。加强市民素质教育,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在各中小学开设文明市民课程,加强对中小学生如何做一个文明市民的教育,着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文明素质。其次,社区要利用市民学校这一主阵地,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培训,不断丰富市民的知识,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第三,要广泛宣传,营造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扶正”,弘扬正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宣传外地文明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树先进典型,引导人们找准差距,奋起直追,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另一方面要“驱邪”,就是要对歪风邪气大力批评、无情揭露,引导我们整个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第四,要规范引导,健全制度。文明素养和文明行为的养成,靠教育、靠规范引导。提高市民素质,必须有章可依。要制定文明市民公约,并让每个市民熟知,遵照执行。让大家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从而对那些不文明、不守法的行为进行宣战。第五,在深化创建活动中,要尽可能扩展广大市民的参与活动面,让大家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提高觉悟。第六,优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有人说,我走在红地毯上有痰也不敢吐;马路上很整洁很干净,我想扔张纸都不好意思,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3、加大对市民的管理力度。在加大城市管理、市政管理、市容管理力度的同时,还要强化对少数市民不文明行为的管理。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陋习要予
7. 到哪去找社区活动记录急需市民学校活动记录和社区未成年人活动记录!
去长沙社区网的论坛找,有一个专帖是收集这些内容的
好像是在社区工作交流版块里面
8. 在社区开展的学习培训活动有哪些
在社区开展的学习培训活动有哪些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创建学习型社区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从1999年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以来,我市社区教育工作开局良好,发展迅速。为了更深入地推进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建设,现就创建学习型社区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指导思想
创建学习型社区,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社区文明水平、市民综合素质和满足社区成员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总体要求为目标,通过社区这一载体和阵地,整合和利用社区资源,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读书学习和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速知识更新,培养和造就各类人才,推进新型现代化社区建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二、学习型社区的基本内涵
学习型社区是指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建立健全社区学习网络和学习体系,社区组织的学习活动持续开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学习活动,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学习型社区主要由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单位等要素组成。
创建学习型家庭,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参加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其它休闲教育等,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积极参与社区各类活动,热心为社区服务;邻里和睦,讲文明卫生,乐于帮困济贫,努力成为社区文明家庭。
创建学习型楼组,就是楼组成员在楼组长的带领下,定期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互帮互教,互助互学;或以各种形式经常进行学习交流,在社区的各项活动中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并能帮助其它楼组共同进步;楼道整洁优雅,文化氛围浓厚。
创建学习型单位,就是发挥机关、企业、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其它事业单位等组织的作用,以学习为动力,以共同理想为目标,把学习、工作、生活融为一体,使个人发展同组织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共同愿景,逐步建立激励职工终身学习的机制,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习型单位包括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体等。
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单位的评选由区、县(市)社区教育职能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其创建和评选工作将作为评选学习型社区的重要依据。
三、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基本要求
1、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引导和培育社区成员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理念,组织全体社区成员自觉地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法律法规、经济管理、业务技能等,使学习成为全体社区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不断充实新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密切关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动向,关注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新浪潮。要从居民群众的需要出发,结合社区实际,科学确定学习内容,引导社区全体成员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家政、生活等各类知识,努力使社区成员的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新要求。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建立广泛的学习网络。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市民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阅览室和社区文化广场等设施,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单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广泛的学习网络。
4、完善系统的学习体系。根据社区特点,建立各类社区文化学习组织,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党员教育、学前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计生教育、安全教育、青少年教育、老年人教育、流动人口教育等学习体系。
四、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主要工作措施
1、要加强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学习型社区作为一项长期的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定期督促检查,积极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建设学习型社区由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社区教育专业指导组统筹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形成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合力。各区、县(市)、街道(镇)也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社区居委会要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建设规划、学习计划及学习制度,有组织、有步骤地将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职能部门指导,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各界和驻区单位大力支持,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学习型社区运作机制,共同推动学习型社区不断深入发展。
2、要加强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宣传。各新闻媒体和社区要广泛宣传,积极引导社区成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思想观念,积极学习、善于学习;加大典型宣传的力度,在社区营造崇尚学习、尊重知识的舆论氛围;深入报道发展社区教育事业、构建社区教育网络的好措施;宣传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建设学习型社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3、要加强学习型社区的设施建设。建设学习型社区,必须搞好市民学校、村民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社区阅览室、全民健身点等有关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多渠道筹资,加大对社区的投入,新建和改扩建社区的学习教育设施,建立布局合理的图书、报刊网点,形成完善的硬件设施网络,为社区成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教育场所,创造良好的学习教育条件。
4、要加强社区学习教育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社区,仅仅依靠社区现有的学习教育设施是不够的,必须充分挖掘和整合驻区单位的学习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的作用。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教育、文化单位要尽可能地向社区开放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教室等学习教育场所和其他有关设施;要积极开展驻区单位和社区的同创共建活动,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各驻区单位要积极参与社区的学习活动,尽其所能为社区的学习活动提供财力、物力、人力和智力支持,共同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健康发展。
5、要加强学习型社区骨干队伍的建设。⑴抓好社区党员干部队伍的学习。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学习,通过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精学本职业务、勤学修身知识,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学习,在全社区形成学习、研究、探索和创新的风气。⑵抓好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的学习。组织学习居委会组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民主自治等有关知识,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⑶抓好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学习。组织社区专兼职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学习管理和服务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观念,更好地掌握为社区成员服务的本领。⑷培育和壮大社区学习辅导员队伍。在社区党团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及各级各类学校和机关团体中培养和挑选社区学习辅导员,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五、考核评估
学习型社区达标考评与示范社区、文明社区创建评选结合起来,并在适当时候评选创建学习型社区先进单位。从2006年起,在创建学习型社区先进单位的基础上,评选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区评选工作由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社区教育专业指导组负责组织实施。
考评采取听汇报、查资料、开座谈会、抽样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并把年终综合考评与各有关部门日常检查相结合。经考评,对达到“学习型社区”标准的,命名为“学习型社区”,颁发奖牌,予以表彰。对建设“学习型社区”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对已获得“学习型社区”称号的,每三年进行一次复查,复查不合格的予以摘牌。
创建学习型社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措施,是摆在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树立大局意识、前瞻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担负起创建责任。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要积极参与,共同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学习型城市而努力奋斗。
9.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哪几方面考虑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社区管理相对于社区建设明显滞后,社区管理研究往往以经验居多,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论指引,同时,社区管理体制大都停留在政府治理的范畴内,与"社区"本质是实现居民自治相违背。本文讨论了城市社区管理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对社区管理的科学规划、多元投入提出了实用性对策,认为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团体对发展社区管理的共同作用,促进城市社区的持续发展。
【关键字】社区 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管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几大变化:一是随着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城市社区成为我国城市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方式;二是随着城市房地产业的兴起和住房商品化的进程,城市社会的结构,特别是居住空间结构变化急剧;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同时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强。所有这些变化汇集到一起的结果,是使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广度、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大。而这些变化最终的归结点都集中在城市社会组织管理在空间上的最小单元--社区。
一、城市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现状
(1)城市社区
目前在中国,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城市社区是人类入工业文明社会以后最重要的一种社区类型,其特征是:
首先,城市社区是宏观城市社会的缩影。它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还包括由这些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等。它包括了城市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城市社会的缩影。
其次,城市社区与目标和功能单一化的社会组织不同,城市社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功能。
第三,社区成员之间虽具有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其成员与农村社区不同的是成员多样化。一方面,社区成员类型多样化。除了居民,还有各种企事业单位、政府行政单位、一些社会组织以及民间自治组织。另一方面社区内部的个体异质性程度高。社会成员的文化背景不同,职业种类繁多,收入差异大,社会分化程度高。
(2)城市社区的现状
我国社区管理曾经长期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全能主义的"亚社区"管理体制。"单位人管理"和"地区管理"是其主要特征。在传统社区管理体制下,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传统的街道和居委会则是辅助单位,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制"的解体,大量的"单位人"重新回到社区,成为"社会人",单位不再是个人唯一依附的载体;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掌舵划浆的全能者变成有限职权的掌舵者。政府逐渐开始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经济工作交给企业,社会性事务交给社区,政府通过"单位"全面干预社会生活的地位和职能有所弱化;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依法成为一个"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此种背景下,企业将旧有体制下的许多非经济功能剥离出来交给社会,企业与社会日益分离;四是,人们重新回归社区,人们与社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五是随着政府对社会控制的调整,社会自主性力量逐渐增强,各种社会性组织逐年增多,在社会参与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中心开始下移,街道办事处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组织获得了比以前更大的权力;七是在我国许多城市陆续开始了基层社区管理新体制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另人可喜的成绩。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事务职责,但社区的管理权力却未得到相应调整
各条线在社区各设一套班子,对社区服务建设总量不少,但因是"小而全",相互之间没有实现充分整合。如民政部门重视对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服务,卫生部门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康复治疗服务;文化部门提倡社区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教育部门要求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卫生部门促进卫生保健的开展,计划生育部门开展对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等等。这些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和重复性,这其实是旧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矛盾在社区管理体制未得到充分完善时期的表现。对社区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的关键问题。
二政府部门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经常性的"越位"问题
有些政府部门仍在行使本应由社区企业行使的职能,有些政府部门承揽和包办了许多本应由社会自治组织办理的事物,街道办事处直接领导和管理居民委员会工作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的存在,街道办事处还时常干预社会中介组织行使社会职能。
三社区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薄弱,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只管理单位体制以外的社会人员,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只要有热心,有时间和精力就基本上能够胜任居委会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四城市社区管理缺乏经济基础
由于政府投入不够,基层社区缺乏有效经济来源,导致目前社区硬件设施普遍落后,严重制约了社区发展。许多地方的基层社区组织办公场所仅有几十平方米,办公条件简陋,更不用说兴建居民活动场所。硬件设施的落后影响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导致了"有项目缺硬件,想服务缺场所"的局面。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价值观、利益观发生了扭曲,居民公益事业参与度大大降低。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外,对居民缺乏教育、社区与居民关系疏远、缺乏科学参与机制以及缺少社区公共物品等都是其重要因素。
五对社区管理不重视,认识上有误区
目前,一些领导和基层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变化和社区建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无非就是多了两个字,工作性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原来居委会的摊子上换了形式和说法。因此,社区建设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既无班子(领导班子),也没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认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经济尚不发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等理由为借口,工作始终务"虚"不务实,社区调整力度不大,社区建设投入小,各项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三、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解决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在社区建设中,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等都是政府的责任。这样说不等于社区中的社会事务都应由政府包揽,也并非意味着政府是这些管理和服务的唯一主体。事实上,政府在社区和整个社会领域中的职责和功能都是有限的,与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的分工合作是必然趋势。因此,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就意味着,一是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职能和事务剥离出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者"委托管理"的方式,将那些社会事务转交给各类专业的非营利社会服务机构去运作和管理;一是解决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能缺位问题,如缺乏对社区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公共财政支持,忽视对居住在本社区的农民工社会权益的保护,以及对受虐儿童乞讨现象的放任等等。这里,笔者还想强调的是:政府在经济领域中转变自己的职能,实现"政企分开",让渡一些经济权力,会马上换来税收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但政府在社会领域中转变自己的职能,不仅意味着需要让渡部分控制社会、管理社会的权力,而且还需要大大增加对社会领域的投入。所以,政府社会职能转变的难度可能要远远大于经济职能的转变过程,监督、推动政府社会职能的转变应是全党和全社会的责任。
二构建合理有效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
在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事物服务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监督保障机制。应当要把各种监督机制实行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力求实现它们的合力,调动每一个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主体,形成群众监督的网络效应。(见图)。
图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结构图
三建立有效的权利监督机制
在提倡向社区放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社区权力的良性运作,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否则就会出现权力的滥用等严重后果。构建科学的监督机制和权力平衡机制,这直接关系到整个社区的稳定和发展,也是维护广大居民利益、实现社区有效运作的重要保障机制。
在社区组织内部的监督上,应当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推选产生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通过召开会议等形式对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内其它工作机构以及政府各部门提出意见、建议,进行民主评议和实行社会监督,并向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社区居委会反馈情况。同时,必须实行社区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制度,增强社区管理的透明度,让社区居民及其他社区、政府等外界组织及时了解社区运行状况,监督社区管理者的管理成效,有利于社区之间的横向对比,激励社区工作的有序和高效开展。
在社区群众监督的层面上,要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可以把媒体引进社区,利用媒体的网络效应,及时传递各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也揭露当中出现的问题、治理的弊端;其次,可以是聘用社区监察员,对社区各项事务进行规范化的监督,同时可以设立社区监督电话、社区留言板等,给居民创造便利的监督途径和条件。
四强化社区组织领导,营造共驻共建氛围
社区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下形成的依赖式发展,致使其治理能力逐步减弱,积极性和创造性渐渐萎缩,尤其是社区的软环境建设方面更显薄弱。因此,加强社区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建设,更应成为当前社区管理的重中之重。要注意社区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实现专业化的社区服务管理。现代社区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社会分工愈益细化,因此,客观上就要求作为工作第一线的社区工作者素质要有一个大的提高。应当在政府指导下,依靠社会工作教育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各级社区社会工作人员及管理者进行系统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同时各级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要积极吸收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投身于社区工作事业;还应参照发达国家地区的成功做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用适用于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促进其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五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
由于根深蒂固的中位意识和长期以来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多数居民把社区当成一级行政组织,认为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如黑板报、标语、宣传栏、市民学校等,宣传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相关法律、文件,以及社区内的好人好事、与社区相关的重要消息。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六探索新的城市社区财力机制,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
城市社区建设,需要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有一些投入,但与社区所承担的工作相比,还远不相适应。多数社区的办公场所相对简陋,办公设施和服务设施标准不高,社区干部的工作条件还较艰苦,待遇较低,客观上影响了社区总体服务水平的提高。长此下去不仅不利于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还会挫伤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些高素质人才就可能流失。为此、必须探索一种有利于形成社区组织的稳定财力来源的新的社区财力机制,使社区建设资金的来源多元化、制度化。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影响城市社区管理的好坏有着许许多多的因素,本文只是提到重点几个,所以要探索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城市社区的治理经验,来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的发育程度还不高,社区成员的参与能力也有待提高,社区自治的客观条件尚不充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度社会化与强势政府的互动、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的共治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理想构架。
【参考文献】
1、赵妍霞:《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2、邹晓燕:《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与管理模式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网, 2004。
3、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
4、任远:《城市社区服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
5、马军涛,周剑:《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
6、陆德佳:《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于完善》,苏州,苏州大学,2008。
7、杨峻:《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社会报》,2003。
8、黄富维:《银海区政协建言和谐社区建设》,《广西政协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