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心得总结 > 亲近母语培训心得

亲近母语培训心得

发布时间:2021-02-13 18:54:42

⑴ 扬州亲近母语培训点在哪里

我是亲近母语的助教。淮海路的搬到皇宫广场(万家福那里)去了,从皇宫广场入口进入然后左拐直走。可以问入口报刊亭的婆婆哟!!!西大润发那边也有!!!

⑵ 亲近母语的亲近母语大事记

亲近母语2000年
2000年,“亲近母语”课题实验开始酝酿。
亲近母语2001年
2001年3月,“亲近母语”课题实验作为江苏省重点课题立项。
亲近母语2002年
2002年,“亲近母语”课题实验进入实质性阶段。
亲近母语2003年
2003年7月,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成立,承担课题管理、产品研发、活动策划、专业培训等多项功能,并接受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的专业指导。
2003年9月,亲近母语中期论证会在江苏宝应举行。会上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演讲了《什么是优秀的儿童文学》,岳乃红老师执教了《草房子》,获得了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2003年秋季,全国共有40万学生进入“亲近母语”课题实验。使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亲近母语》系列读本,扬州市所有实验学校每周都开设了一节亲近母语阅读课程。
2003年,亲近母语课题组在扬州七个县市区先后举办教师培训会10多场。同时,亲近母语教师读书会成立,并巡回开展免费的教师读书报告会11场。还先后举办了5场家长读书会。
2003年10月,扬州市民进党市委会成立“建设书香社会委员会”,扬州市主管文化教育的副市长孙永如博士亲自出任委员会主任。
2003年11月,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徐冬梅在政协举办的“文化扬州”论坛进行了《倡导儿童阅读·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书香扬州》的专题发言,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3年11月,“亲近母语”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亲近母语2004年
2004年1月,扬州两会期间,扬州市民进党市委会提交了《倡导儿童阅读·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书香扬州》的大会书面发言,并被作为提案立项。
2004年2月,亲近母语读书节开幕,各县市区、各实验学校读书节也相继开幕。并陆续举办少儿书市、亲子共读活动、亲近母语读写大赛、与作家面对面等系列活动。
2004年4月18日,“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徐冬梅在西安交通大学报告厅做题为《同享阅读·共沐书香》的专题演讲,听众达到三千人,受到热烈欢迎。
2004年5月16日,徐冬梅在华东师范大学给来自全国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做《亲近母语·阅读为先》的专题报告。
2004年5月18日,维扬区首届读书节闭幕式在维扬区政府礼堂隆重举行。吴忠豪教授、秦文君到会做报告和交流,孙永如副市长、赵宝庆副区长到会讲话,杨学春局长做了关于读书节的总结。
2004年9月,由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扬州市教育局、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旨在推广儿童阅读的第一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全国近600名专家和教师参加。同时举行了省级课题结题和国家级课题开题会。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朱家珑等出席。第一届亲近母语读写大赛在现场举行。
亲近母语2005年
2005年10月10日,“书香中国”年度童书排行榜揭榜仪式和第二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江苏省教研室等领导到会,《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华读书报》、新浪、搜狐等媒体参会并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2005年11月,亲近母语课题组六位成员到台湾进行学术考察,得到台湾儿童文学界、儿童读物出版社、台东大学的热烈欢迎。
2005年12月18日,第二届亲近母语全国小学生读写大赛举行。全国共设8个分赛点,近4万名小学生参加决赛,共3960名小学生进入决赛。
亲近母语2006年
2006年1月,课题主持人徐冬梅被《中国教育报》评选为“200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4月2日—4日,第二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由广陵区教育局承办,在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举行。来自日本、海峡两岸的20多名专家、作家,14家少儿出版社代表,近1200名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到会。
2006年8月,在古城西安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亲近母语子课题培训后,亲近母语儿童阅读志愿者一行9人来到延安教育局,为当地700多名教师做了为期两天的儿童阅读义务培训。并联合两家出版社向当地捐赠了8万元的图书。
2006年9月22日下午,“书香中国”2005年童书排行榜揭榜仪式在南京凤凰台饭店隆重举行。数位省市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到会,《光明日报》、《扬子晚报》、《中国教育报》等20多家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2006年9月23日,亲近母语“十五”国家级课题结题会在扬州举行。由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担任组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担任副组长,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先生、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国家督学成尚荣研究员组成的专家小组对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亲近母语2007年
2007年3月9日,“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徐冬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中国教育交流协会、中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联合主办的“国际母语日”活动中做题为“亲近母语从儿童阅读开始”的中英文演讲。
2007年 3月31日,台湾《民生报》少年儿童组主任桂文亚、马来西亚南马文艺研究会会长年红以及朱自强、刘晓东、梅子涵、王一梅、方卫平、王崧舟、窦桂梅等近20位儿童文学作家、语文教育专家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参加第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至此论坛已成为在国内和华语地区最有影响的一个以促进儿童阅读为目标的研究和推广平台。第三届论坛专门开辟了书香校长分论坛、早期阅读分论坛、书香教师沙龙等版块。首届全国小学(幼儿)教师讲述大赛现场总决赛在开幕式后举行。
2007年3月,亲近母语“十五”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作为中国第一套儿童阅读指导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年4月,“亲近母语”课题实验构建的理论和展开的实践成果荣获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7年,课题主持人和核心成员接受邀请先后到江苏各地、浙江的岱山、宁波、义乌、诸暨、湖州、瑞安,上海、内蒙、西安、重庆、哈尔滨、深圳、广州、成都、武汉等地讲学,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儿童阅读推广进程。
2007年度评审批准32个立项子课题,除扬州外,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山东、安徽、山西、福建、甘肃、河北、河南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各以不同形式进入“亲近母语”的课题实验。2008年度新增12个子课题。
2007年8月5日—9日,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和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协同合作,在江苏扬州邗江实验学校成功举办“第一期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训会”。来自安徽、北京、广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浙江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260多位老师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学习、研讨、交流。
2007年10月中旬,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中国儿童诗网在扬州共同举办亲近母语经典诵读暨江浙童诗创作与教学研讨会。张翼健、徐鹄、蒋风、圣野、周晓波、雪野、张秋生、黄亦波等专家与会。
2007年10月下旬,亲近母语幼儿早期阅读研讨会在扬州市维扬区召开,亲近母语的早期阅读研究由此进入实质性运作。
亲近母语2008年
2008年3月下旬,第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儿童文学教学中的文学味道”的主题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爱心树”杯第二届小学(幼儿)教师讲述大赛成功举行。随后不久,协助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九峰小学成功举办了“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宁波分论坛”。
2008年3月底至4月初,徐冬梅与长春出版社几位专家远赴意大利参加博洛尼亚书展,学习国外先进的阅读理念和推广措施。
2008年7月底至8月初,亲近母语举办了第二届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训会,围绕“读写互动”的主题,安排了2天的通识培训和3天的主题研修。梅子涵、彭懿、管家琪等专家作了精彩讲演。第二届亲近母语书香夏令营同期举行,孩子们和专家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数日。
2008年8月6日,亲近母语“烛光计划”志愿者行动之“贵州行”启动。徐冬梅等一行九人来到贵州省支教,将亲近母语的理念、儿童阅读的经验带给县、乡、村的小学教师们,并且赠送给毕节地区的学校近一万册图书。
2008年11月,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实验管理的意见,启动亲近母语课题实验三级管理的体制:即在总课题组的统一组织、策划下,组建项目组并加强其管理功能,获准立项的子课题进行具体的实施。
2008年12月13、14日,亲近母语长三角地区儿童阅读观摩研讨会在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隆重举行。徐冬梅作了《朗读、诵读、讲述》的主题演讲。
2008年,亲近母语实验教材的编撰出版取得新的进展:经典诵读项目组的《亲近母语·日有所诵》、科学阅读项目组的《亲近母语·亲近科学》、读写互动项目组的《亲近母语·爱上写作》正式出版。《亲近母语·日有所诵》受到教师、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年销售量达到了10万套。
2008年,亲近母语荣获由《中国图书商报》设立的首届年度公共阅读文化推广奖。
亲近母语2009年
2009年4月,亲近母语点灯人丛书:《商友敬语文教育漫谈》、《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演讲录》、《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徐冬梅谈儿童阅读与母语教育》、《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一套六本出版。
2009年4月9日,由《中国图书商报》社、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儿童阅读产业论坛在扬州西园大酒店举行。来自全国数十家少儿出版社与出版机构的社长、编辑和各类网店、研究机构的数十位代表参加论坛。论坛颁发了2008年度儿童阅读贡献奖。搜狐网母婴频道独家提供网络支持。
2009年4月10—12日,由扬州市教育局、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在扬州大学礼堂隆重举行。论坛邀请了海峡两岸多位专家与会,参会规模超过千人。第三届亲近母语全国小学(幼儿)教师讲述大赛现场总决赛在论坛开幕式后举行。搜狐网母婴频道、扬州晚报、扬州时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2009年5月,与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教研室合作,举办了“书香东营教师培训活动”。全市500多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为期2天的活动。
2009年6月,与江苏无锡惠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合作举办了“撒播幸福的种子——书香无锡教师(家长)培训会”,来自无锡及周边地区的500余位教师、家长参加了活动。
2009年7月,《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绿野仙踪》、《柳林风声》等亲近母语经典童书阅读指导版之第一辑20本出版。
2009年7月30日至8月3日,第三期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训会在扬州邗江实验学校会议厅举行。本期研训会邀请了众多专家到会,来自全国的参营教师近两百名。本期研究营首次向参会的一线教师设立开放课,反响热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09年8月1日,在扬州邗江实验学校举办了第三期亲近母语书香夏令营。1—3日,多位专家、名师给50余名参营学员授课。第五届亲近母语全国小学生读写大赛现场总决赛同期举行。在扬州营地,营员还进行了竹园诵读、篝火晚会等活动。4—6日,营员赴浙江,游览了东湖、鲁迅故居、五泄飞瀑、西施故里、兰亭、大禹陵等景点。
2009年10月8日,亲近母语经典童书“永无岛”专题网站开版。
2009年10月16—19日,在成都市花园宾馆会议厅举行2009年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成都研训会,400余名代表参会。这是亲近母语首次在西部地区举办类似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四川、重庆、陕西、湖北以及贵州等地的多位教师前来参加,成都电视媒体亦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2009年11月,“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徐冬梅受邀作为中方主讲嘉宾之一参加首届中英阅读文化论坛,并在会上做了关于阅读推广的精彩演讲。
2009年12月12、13日,由吴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和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09年苏州地区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训会在苏州吴江舜湖学校举行。苏南地区多所学校的近两百名教师参会。
2009年12月,《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出版。
2009年12月,亲近母语四大名著阅读指导版出版。
2009年,亲近母语少儿书吧重新确立了书吧的营销思路。更主动地给家长、教师和儿童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
2009年,亲近母语少儿培训自实现教师专职化以来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青睐,扬州本地、江都、仪征的学员人数各自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亲近母语2010年
2010年4月,江苏亲近母语文化教育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并注册成立常州分公司。亲近母语的全国性战略正式启动。
2010年4月23日—26日,第六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在常州隆重举行。梅子涵、朱自强、徐健顺、窦桂梅、薛瑞萍、徐冬梅、保冬妮、陈琴、蒋军晶等近20位专家、学者、名师出席论坛。本届论坛主题以“儿童的课堂,文学的课堂”为主题,开设图画书分论坛、幼儿分论坛,共同探讨儿童阅读与儿童母语教育问题,取得重大反响。
2010年4月—9月,亲近母语出版中心先后出版发行《窦桂梅专辑》(《跟窦桂梅学朗读》、《我们的朗读课堂》)、《内斯比特幻想小说系列》(《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五个孩子和凤凰与魔毯》、《四个孩子和一个护身符》、《魔堡》)、《亲近母语·阅读力测试》、《我爱吟诵》、《薛瑞萍班级日志·珍藏版》等多套书籍。亲近母语的出版物入选当当网2011年的“梧桐工程”计划。历经几年的努力和探索,亲近母语出版中心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出版理念:做扎根教育的出版。
2010年6月,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走进河北保定。保定地区的五百多位小学、幼儿教师接受培训。儿童阅读的种子在保定点燃。
2010年8月17日—22日,第四期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在常州、扬州两地举行。本期研习营首次分设普及营和提高营。徐冬梅、岳乃红、徐健顺、陈家琪、梅子涵等专家出席了论坛,一起探讨儿童文学的欣赏、班级读书会、吟诵方法与教学、西方哲学中的母语和儿童、儿童文学等重要论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0年9月,亲近母语品牌图书《日有所诵》入选“新闻出版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图书”,并进入江苏凤凰集团评选的“五星级助学读物”行列。
2010年10月15日—17日,首届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十一五”课题结题会在扬州市维扬区行政中心拉开帷幕。15日下午,亲近母语总课题主持人徐冬梅、总课题组核心成员丁筱青、刘咏春、岳乃红、邱凤莲、余耀、张建军、丁云、邵龙霞等现场对专家组(成尚荣、王荣生、蔡守龙、张晓东、辜伟节等)的提问进行了答辩。专家组对亲近母语“十一五”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肯定,标志着亲近母语“十一五”课题研究顺利完成。16、17日,首届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成功举办。这是亲近母语成功创办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之后创立的又一个高端学术平台。本届论坛以“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特邀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华人学者叶嘉莹先生出席论坛并作专题讲座,引起强烈关注;出席本次论坛的专家还有徐健顺、李庆明、乔光辉、徐冬梅、薛瑞萍、周益民、郭初阳、陈琴、张学青、蒋军晶等。
2010年12月,亲近母语少儿培训事业部成功举办“亲子教育大讲堂”系列活动。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女士深入探讨儿童心理以及阅读对于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阐述怎样和儿童的天性合作,以及如何营造充满书香的家庭氛围,并与现场家长互动解答亲子教育问题。亲近母语少儿培训十周年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2010年12月底,筹划多年的亲近母语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下设研究中心、推广中心和企划中心。研究中心主管课题研究和课程研发,推广中心主管课题管理和活动推广,企划中心主管亲近母语网站和品牌策划设计。亲近母语研究院将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成为国内第一流的儿童阅读和儿童母语教育研究和推广机构。它将向历史证明,一个民间科研机构的努力和理想。
2010年12月底,亲近母语网站正式进入改版重组阶段,改版后的网站将会更加专业和多元化,新版网站下设活动,研究,图书,培训,网上书店,资源库,论坛等频道,将会给广大用户带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互动的交流平台。
亲近母语2011年
2011年4月 亲近母语在南京举办第七届儿童阅读论坛。
2011年5月 亲近母语主办中国儿童阅读论坛走进昆明。
2011年 8月 举办第五期种子教师研习营。
2011年9月亲近母语主办中国儿童阅读论坛走进深圳。
2011年10 月 举办2011儿童母语教育论坛。
2011年11月 亲近母语研究院 首都师范大学 中华吟诵学会 共同主办第二届中华吟诵周。

⑶ 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有浓浓的语文味

一、“语文味”的基本认识----明学科个性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我常常这样想:语文教学也应该“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与“语文”无关的内容或删或简去,努力使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味是什么?所谓“语文味”指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出鲜明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具体讲,即在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典型的“语言作品”的品味和模仿,在各种“语言实践”中,内化言语和精神的收获后,外化为各种“语言作品”,逐步形成该年段学生必备的语言能力。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感到“语文味”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把握语文的基本属性。叶老曾这样说,“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语文”一词涵盖了人们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研究的最新理论,听说读写的行为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
于是,我思考着:
第一,“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要注意文字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关注内容是如何表达的。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运用语言的规律。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通过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语言学习蕴涵的内容,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作为教学内容,历史课则把中国、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语言内容为教学本体,惟独语文以语言形式为教学的主要方面。比如,三年级上册的教材《花钟》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蜜蜂》的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玩出了名堂》的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条理性等。这样,才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第二,“语言能力”—— “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同构共生”不妨认为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但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
的确,语文教学具有目标多元的特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等,如果抓住了“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目标,就可以使多元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是因为:一、母语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不仅是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他们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礼和熏陶的过程。正如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把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正是包含了语文课程应有的丰富内涵。二、在语文课上,学生面对的语言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的“语言成品”——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这些范文,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它们的语言的时候,自然就受到这些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和熏陶。

二、“语文味”的教材构建——走出一本书
今天的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凭借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起来的庞大的知识世界,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再也不是局限于单纯的某一本教科书,而应看作是教师教学行为中可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其中包括师生所涉及到的社会生活、各种视听电子教材甚至网络等。北京小学的“走出一本书”的教材观引领全体语文教师拓宽视野,在用好主体教材——人教社版本语文教材的同时,相机融合其他版本的内容以及利用学校摇篮书屋的资源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为使自己的教学充盈浓浓的语文味,在教材内容构建和教材使用策略上我不断地探索,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教材内容构建
1、达标教材——学习课本语言。达标教材指的是人教社教材中的内容,适当补充北京版、江苏版、语文版和其他版本的课文组成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重品读,重积累,重运用,引领学生逐步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等,以达成某一个教学阶段的基本教学目标。此类教材可视为学生成长之中的“正餐”。
2、固本教材——学习“精粹语言”。固本教材是指按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分册编排的古典文化及当代优秀散文诗歌诵读材料。教学目的为滋补语言文化,接受古今经典文化的熏陶。教学要求为或背诵或朗读。诵读时间为晨读光阴,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类教材可视为“强身健体”的“补品”。
3、拓视教材——学习“伙伴语言”。拓视教材指的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儿童刊物、网上信息、音像资料,图书报纸等或老师每周通过班级博客向学生推荐的经典美文。
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的同时,不断增加语言的积累量,不断增强语言运用能力。这类教材可视为补充需要的“零食”,
(二)教材运用策略
1、教材内容以重组为基点
重组思路为:第一,以“作家”重组。即是将同一位作家的作品组合在一起教学。如教学巴金的《海上日出》时,将这篇文章与自编的《诵读本》和学生拓视材料《亲近母语》中的巴金的其他文章《繁星》等组成一个新单元让学生学习,从而感悟巴金文笔的魅力。又如学习课文中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现代作家冰心、老舍的作品时,也配合着拓展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和写作特点。
第二,以“题材”重组。即同一题材如“惜时”、“友谊”、“感恩”、“祖国大好河山”等文章组合在一起。像教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特殊的礼物》等文章时,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物质生活丰富后对父母的亲情却体会很少,甚至熟视无睹,于是便推荐学生阅读萧云儒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丰子恺的《母亲》等文章。通过同一题材的不同文章的学习,开拓视野,感悟同一题材的文章在构思、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提高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能力。
第三,以“体裁”重组。即把相同体裁的,如写人的、记事的、状物的等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教学第九册第一单元时,主体教材中已有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和《火烧云》,我将其他版本中的课文《镜泊湖奇观》和学生拓视材料中《新语文读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共五篇也引进了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
2、教学层面表现为课型整合
在使用教材时我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教学《武松打虎》一组教材时这样安排:第一,在阅读指导课上,通过指导学生学《武松打虎》,感受如何读名著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二,在拓展阅读课上,朗读《诵读材料》中的鲁智深的外貌描写一文,阅读《亲近母语》中的《宋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可爱的李逵》两文。第三,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围绕“我认识的水浒人物”表达自己阅读体验,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再如,第十册课文中有几篇童话、科幻、寓言作品,选文较为新颖,想像奇特。教学这个单元,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接着发挥教材的辐射功能,开展“故事大搜寻”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搜集神话、寓言、童话、科幻作品。然后,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搜集的故事。再之进行编故事比赛。最后,召开“梦想大展示”的主题班会。学生把自己所读到的或自己编写的故事,改编成小品,自导自演。这样将阅读教学延伸到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体现了使用教材的整合功能。

三、“语文味”的课堂营造——绽生命活力
我所营造着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她丢弃虚化的华丽浮躁,抛掉无谓的喧哗热闹,有的是孩子们的心灵被语言文字的魅力深深感染;有的是孩子们被拨动的情感之弦奏出的生命乐章。课堂中,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形成和丰富的精神境界和谐同构;课堂中,学生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灿烂的语言文化的热爱;课堂中,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1、品语言魅力
语文课是学习者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学习语言文字巧妙组合表达自己思想的:或是“披文以入情”,明白怎样的语言形式承载了怎样的思想;或是“入情以披文”,明确高水平的思想是借助高水平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有品味语言的环节。如《语言的魅力》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的铜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铜币交给老人。”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感受,后让学生圈划出书中的几个关联词,“无论”“还是”“都”“就连”“也”,接着对学生进行了概括表达语言的训练:
( )路过的人,( )把钱给了老人。
学生填写“凡是……都”或者是“所有的……全”。随后我话题一转:“既然一句话就能表达的内容,作者却用这么多话来表达,哪种表达方式你更喜欢?”学生体会到书上的表达方式更好。从“掏”、“摸”感受到不同的人物不一样动作,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理:衣着华丽的人“掏”,说明他有钱,动作很干脆;衣着褴褛的人“摸”,说明他可能很穷困,动作有点犹豫,但还是被“春天来了”几个字打动了。教师即可点拨提升学生的认识:“一个‘掏’,一个‘摸’,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形象鲜活,我们读这段话可以想象人物的外貌、动作、甚至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作者语言本身就充满魅力。”
又如《长城》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师:如果把这个“单看”改为“先看”请大家补充上面的内容,先自己思考,而后与同伴讨论交流。
出示:
先看那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再看那 ,那时候,

(教师巡视,提示读书细致,从书本上找语言。)
生: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时候,绝对没有这么宽的道路啊!
生: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那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呢?
生:再看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呼应,那时侯谁有这么领先的设计本领呢?我太佩服了!
生:再看那长城有一万多里长,那时侯怎么有这么多的人修长城呢?
······
师:同学们的话语飞扬着智慧。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而只用了一个“单看”呢?
(生陷入沉思后)
生: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已经让我们无比的赞叹,更不用说其它的了,更让大家敬佩了。
生:一个“单看”,就能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长城简直就是伟大的奇迹。
生:不用举其它的例子了,单看条石,就能让人感觉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上面的课例里,教师引导学生先挖掘语言形象、语言内涵与语言情感的结合点,使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诱发学生飞扬言语的智慧。而后抓住契机,话题一转:“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写”,来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感受用词的精妙,感受作者正是用这个“单看”激发读者的想象以表达自己对长城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的。
2、走运用主线
《论语》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真情地告白:“学”了还要不断地“习”,学习是一个连续的、持久的仿效、训练、实践的过程。《颜氏家训》中的“钝学累功,不妨精熟”诚挚地告知:对待学问上的愚钝,需通过长期的练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功力,使其逐步学会积极迁移,是可以达到新的境界的。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在不断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掌握技能、练就本领。
我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创设各种语言运用的方式与情景,让积累的词语句段在新的语境中焕发新的活力。如每篇课文均有生字新词,我把抄写生字新词数遍的作业改成让学生用“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进行练习;又如,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形式让学生进行模仿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白杨》教学中一个片段: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明白白杨这种植物已经与人的某种性格、品格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接着我让学生用选择连接的方式将事物与人的性格特征连接起来。
出示:
你太孤傲了吧,连一片叶儿也不肯和你作伴。 橡皮
正是你的谦虚,换取了满天繁星灿烂。 雨伞
太多的风风雨雨,你都躬着背默默地承受。 梅花
一点点地牺牲自己,一次次地修正别人的错误。 新月
然后让学生选择下面的一种事物或另外借助一种事物来说一句话。
果壳箱 蜡烛 粉笔 牵牛花 桥
铺路石 垂柳 小草 竹子 梅花
又如,学生学习了许多古诗句,我也让他们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运用。例如:爷爷70 大寿,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息道:“ 夕阳 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结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这种在识记、理解、欣赏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古诗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读古诗的兴趣,能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
3、促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语文味的课堂就是充满情感的课堂,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准确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教材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顿悟和想象,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和时间赛跑》教学的结束部分我是这样施教的。
师:读了这篇文章,看到了林清玄和时间赛跑的成就一定会有所感触,你是怎样想的?(指一名学生)
生1: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不堪设想;珍惜时间的结果,幸福美满。
师:(指生)你说得太好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回答)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师:好,请你在这句话后面署上大名。
生: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不堪设想;珍惜时间的结果,幸福美满——未来的科学家易杰。
师:这句话可以说是易杰的名言了!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家境贫困的乡野村夫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智慧的哲人志士······当面对人生短暂,岁月匆匆,如何使自己在世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他们无不发出感叹。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 理学家 朱熹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宋 民族英雄 岳飞
光阴是最贵重,最有价值的东西,千万不要把今天要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 著名音乐家 贝多芬
好好的把握业余时间,你就能挖掘出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
——未来的语文教学专家 吉春亚
师:孩子们,你们也一定有美好的理想,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未来的科学家、魔术师、表演艺术家、作家们,你们会怎么说呢?请拿起你们的笔,尽情抒发自己的情,尽情创编未来的你的名言。
生:(兴趣倍增,动笔写两分钟左右)
生1:时间是一辆不回头的火车,开走了就再也别想搭上它。
——未来的文学家 刘芳
生:时间犹如滔滔江水,只会往东流,不会往西流,我一定要把握住身边的一分一秒。
———未来的作家 蔡倩倩
生:不要感慨过去,也不要一味的期望未来,抓住眼前的时间才是实实在在。
——未来的著名演员 姜齐同
生:红日西沉时再想什么已无意义,应当在旭日东升时投入工作。
——未来的三毛 宣煊
……
我认为语文味的课堂应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言学习需要情感的滋润,需要情感的震撼。有了丰富情感,才可能会有丰妙的言语;有了丰妙的言语,才能更好的展现丰富的情感。让言语和情感产生共振,让两者携手走向丰妙,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不断的追求。
4、有文化积淀
在我的语文课中,不乏一些很有文化含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如〈〈趣识对联〉〉、〈〈畅游古诗乐园〉〉、〈〈走进成语故事〉〉、〈〈语文中的数字〉〉、〈〈亲近中国年〉〉、〈〈诗意蕴涵姓名中〉〉……即便是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也力争使之洋溢着文化的气息。如执教《司马迁发愤读史记》便拓展他写的《报任安书》,又如执教〈〈草船借箭〉〉时,学生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怀疑鲁肃会泄密,我出示补充材料----
孔明曰:“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欲不解其意。
学生既明白鲁肃根本就不知道诸葛亮想干什么,也没有办法告诉周瑜。反正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联合抗曹。不告诉就不告诉吧!鲁肃是很老实的一个人。诸葛亮求他救自己,他就心软了,不会把事情说出去。这样,不仅解答了疑难,还读到了原文,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我常常这样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地巧妙地补充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要比学生仅学一篇课文有意思、有价值得多。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仅定位在会读、会背这一首诗,要想使学生与作者陆游的情感产生共鸣,可能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假如教师读过陆游的许许多多爱国诗,在课堂中扩展陆游52岁写的《关山月》、61岁作的《书愤》、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86岁作的《示儿》,让学生去读,学生就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冷冷地读陆游,而是被陆游一生都在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而歌唱的伟大爱国精神所感动和震撼。

四、“语文味”的素养追求——书香的气息
语文课是不是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关键还在老师。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语文意识,有较丰厚的文化积淀,较高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能力,才能使教学满堂生辉,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因此语文老师特别需要有“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的心态:多读书,这样才能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练笔,这样才能“信手拈来皆文章”。
常有朋友问怎么读书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1)理读。主要对单篇课文的解读上。解读作者,解读文本的内涵,解读文本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特点;理出那些最符合教学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学习语文本领的内容,把它们罗列出来。(2)类读。即从全文或某一点生发开去,在其他作品中找到与之相近的、相衬的、相对的、相反的内容并将他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开一个又一个的知识板块,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3)扩读。诗歌散文、寓言小说,凡人小作、名家名篇,自然科学、社会伦理,文人佚事、新闻时事……粗略涉猎。(4)品读。要求一个“深”字 。对名家名篇不断的赏析、品味,从字里行间,析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品出文中的美妙之笔,赏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对教学专著,诸如《言语教学论》、《阅读教学优课论》、《言意论》、《语文教学心理学》等的赏读需要字斟句酌,细细思考其语言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如果说“理读”、“类读”是“巧”读的话,那么“扩读”与“品读”应是“实”读;前者能在教学中“立竿见影”,后者能使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后劲,“固本强身” 。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会使自己“气自华” 。
书读得多了,自然就想涂抹点文字,我一边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分析各种体系、比较各种流派、一边思考各种教学现象,并把细碎的思考诉之于笔端。每天都会利用零星的时间“动动笔;一节课上完后马上记下点滴收获;听完课后立即记下情况分析;看教育文集,注上点评;一有思路马上列好提纲;修改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心得;梳理教学论文·······坚持着每天千字的练笔。

⑷ 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

一、“语文味”的基本认识----明学科个性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我常常这样想:语文教学也应该“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与“语文”无关的内容或删或简去,努力使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是什么?所谓“语文味”指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出鲜明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具体讲,即在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典型的“语言作品”的品味和模仿,在各种“语言实践”中,内化言语和精神的收获后,外化为各种“语言作品”,逐步形成该年段学生必备的语言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感到“语文味”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把握语文的基本属性。叶老曾这样说,“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语文”一词涵盖了人们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研究的最新理论,听说读写的行为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于是,我思考着:第一,“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要注意文字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关注内容是如何表达的。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运用语言的规律。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通过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语言学习蕴涵的内容,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作为教学内容,历史课则把中国、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语言内容为教学本体,惟独语文以语言形式为教学的主要方面。比如,三年级上册的教材《花钟》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蜜蜂》的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玩出了名堂》的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条理性等。这样,才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第二,“语言能力”——“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同构共生”不妨认为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但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的确,语文教学具有目标多元的特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等,如果抓住了“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目标,就可以使多元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是因为:一、母语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不仅是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他们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礼和熏陶的过程。正如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把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正是包含了语文课程应有的丰富内涵。二、在语文课上,学生面对的语言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的“语言成品”——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这些范文,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它们的语言的时候,自然就受到这些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和熏陶。二、“语文味”的教材构建——走出一本书今天的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凭借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起来的庞大的知识世界,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再也不是局限于单纯的某一本教科书,而应看作是教师教学行为中可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其中包括师生所涉及到的社会生活、各种视听电子教材甚至网络等。北京小学的“走出一本书”的教材观引领全体语文教师拓宽视野,在用好主体教材——人教社版本语文教材的同时,相机融合其他版本的内容以及利用学校摇篮书屋的资源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为使自己的教学充盈浓浓的语文味,在教材内容构建和教材使用策略上我不断地探索,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教材内容构建1、达标教材——学习课本语言。达标教材指的是人教社教材中的内容,适当补充北京版、江苏版、语文版和其他版本的课文组成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重品读,重积累,重运用,引领学生逐步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等,以达成某一个教学阶段的基本教学目标。此类教材可视为学生成长之中的“正餐”。2、固本教材——学习“精粹语言”。固本教材是指按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分册编排的古典文化及当代优秀散文诗歌诵读材料。教学目的为滋补语言文化,接受古今经典文化的熏陶。教学要求为或背诵或朗读。诵读时间为晨读光阴,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类教材可视为“强身健体”的“补品”。3、拓视教材——学习“伙伴语言”。拓视教材指的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儿童刊物、网上信息、音像资料,图书报纸等或老师每周通过班级博客向学生推荐的经典美文。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的同时,不断增加语言的积累量,不断增强语言运用能力。这类教材可视为补充需要的“零食”,(二)教材运用策略1、教材内容以重组为基点重组思路为:第一,以“作家”重组。即是将同一位作家的作品组合在一起教学。如教学巴金的《海上日出》时,将这篇文章与自编的《诵读本》和学生拓视材料《亲近母语》中的巴金的其他文章《繁星》等组成一个新单元让学生学习,从而感悟巴金文笔的魅力。又如学习课文中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现代作家冰心、老舍的作品时,也配合着拓展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和写作特点。第二,以“题材”重组。即同一题材如“惜时”、“友谊”、“感恩”、“祖国大好河山”等文章组合在一起。像教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特殊的礼物》等文章时,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物质生活丰富后对父母的亲情却体会很少,甚至熟视无睹,于是便推荐学生阅读萧云儒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丰子恺的《母亲》等文章。通过同一题材的不同文章的学习,开拓视野,感悟同一题材的文章在构思、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提高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能力。第三,以“体裁”重组。即把相同体裁的,如写人的、记事的、状物的等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教学第九册第一单元时,主体教材中已有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和《火烧云》,我将其他版本中的课文《镜泊湖奇观》和学生拓视材料中《新语文读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共五篇也引进了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2、教学层面表现为课型整合在使用教材时我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教学《武松打虎》一组教材时这样安排:第一,在阅读指导课上,通过指导学生学《武松打虎》,感受如何读名著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二,在拓展阅读课上,朗读《诵读材料》中的鲁智深的外貌描写一文,阅读《亲近母语》中的《宋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可爱的李逵》两文。第三,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围绕“我认识的水浒人物”表达自己阅读体验,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再如,第十册课文中有几篇童话、科幻、寓言作品,选文较为新颖,想像奇特。教学这个单元,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接着发挥教材的辐射功能,开展“故事大搜寻”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搜集神话、寓言、童话、科幻作品。然后,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搜集的故事。再之进行编故事比赛。最后,召开“梦想大展示”的主题班会。学生把自己所读到的或自己编写的故事,改编成小品,自导自演。这样将阅读教学延伸到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体现了使用教材的整合功能。三、“语文味”的课堂营造——绽生命活力我所营造着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她丢弃虚化的华丽浮躁,抛掉无谓的喧哗热闹,有的是孩子们的心灵被语言文字的魅力深深感染;有的是孩子们被拨动的情感之弦奏出的生命乐章。课堂中,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形成和丰富的精神境界和谐同构;课堂中,学生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灿烂的语言文化的热爱;课堂中,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1、品语言魅力语文课是学习者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学习语言文字巧妙组合表达自己思想的:或是“披文以入情”,明白怎样的语言形式承载了怎样的思想;或是“入情以披文”,明确高水平的思想是借助高水平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有品味语言的环节。如《语言的魅力》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的铜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铜币交给老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感受,后让学生圈划出书中的几个关联词,“无论”“还是”“都”“就连”“也”,接着对学生进行了概括表达语言的训练:()路过的人,()把钱给了老人。学生填写“凡是……都”或者是“所有的……全”。随后我话题一转:“既然一句话就能表达的内容,作者却用这么多话来表达,哪种表达方式你更喜欢?”学生体会到书上的表达方式更好。从“掏”、“摸”感受到不同的人物不一样动作,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理:衣着华丽的人“掏”,说明他有钱,动作很干脆;衣着褴褛的人“摸”,说明他可能很穷困,动作有点犹豫,但还是被“春天来了”几个字打动了。教师即可点拨提升学生的认识:“一个‘掏’,一个‘摸’,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形象鲜活,我们读这段话可以想象人物的外貌、动作、甚至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作者语言本身就充满魅力。”又如《长城》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师:如果把这个“单看”改为“先看”请大家补充上面的内容,先自己思考,而后与同伴讨论交流。出示:先看那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再看那,那时候,。(教师巡视,提示读书细致,从书本上找语言。)生: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时候,绝对没有这么宽的道路啊!生: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那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呢?生:再看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呼应,那时侯谁有这么领先的设计本领呢?我太佩服了!生:再看那长城有一万多里长,那时侯怎么有这么多的人修长城呢?······师:同学们的话语飞扬着智慧。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而只用了一个“单看”呢?(生陷入沉思后)生: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已经让我们无比的赞叹,更不用说其它的了,更让大家敬佩了。生:一个“单看”,就能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长城简直就是伟大的奇迹。生:不用举其它的例子了,单看条石,就能让人感觉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上面的课例里,教师引导学生先挖掘语言形象、语言内涵与语言情感的结合点,使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诱发学生飞扬言语的智慧。而后抓住契机,话题一转:“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写”,来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感受用词的精妙,感受作者正是用这个“单看”激发读者的想象以表达自己对长城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的。2、走运用主线《论语》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真情地告白:“学”了还要不断地“习”,学习是一个连续的、持久的仿效、训练、实践的过程。《颜氏家训》中的“钝学累功,不妨精熟”诚挚地告知:对待学问上的愚钝,需通过长期的练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功力,使其逐步学会积极迁移,是可以达到新的境界的。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在不断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掌握技能、练就本领。我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创设各种语言运用的方式与情景,让积累的词语句段在新的语境中焕发新的活力。如每篇课文均有生字新词,我把抄写生字新词数遍的作业改成让学生用“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进行练习;又如,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形式让学生进行模仿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白杨》教学中一个片段: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明白白杨这种植物已经与人的某种性格、品格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接着我让学生用选择连接的方式将事物与人的性格特征连接起来。出示:你太孤傲了吧,连一片叶儿也不肯和你作伴。橡皮正是你的谦虚,换取了满天繁星灿烂。雨伞太多的风风雨雨,你都躬着背默默地承受。梅花一点点地牺牲自己,一次次地修正别人的错误。新月然后让学生选择下面的一种事物或另外借助一种事物来说一句话。果壳箱蜡烛粉笔牵牛花桥铺路石垂柳小草竹子梅花又如,学生学习了许多古诗句,我也让他们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运用。例如: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息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结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这种在识记、理解、欣赏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古诗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读古诗的兴趣,能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3、促情感共鸣“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语文味的课堂就是充满情感的课堂,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准确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教材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顿悟和想象,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和时间赛跑》教学的结束部分我是这样施教的。师:读了这篇文章,看到了林清玄和时间赛跑的成就一定会有所感触,你是怎样想的?(指一名学生)生1: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不堪设想;珍惜时间的结果,幸福美满。师:(指生)你说得太好了,你的理想是什么?生:(回答)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师:好,请你在这句话后面署上大名。生: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不堪设想;珍惜时间的结果,幸福美满——未来的科学家易杰。师:这句话可以说是易杰的名言了!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家境贫困的乡野村夫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智慧的哲人志士······当面对人生短暂,岁月匆匆,如何使自己在世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他们无不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学生朗读: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理学家朱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民族英雄岳飞光阴是最贵重,最有价值的东西,千万不要把今天要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好好的把握业余时间,你就能挖掘出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未来的语文教学专家吉春亚师:孩子们,你们也一定有美好的理想,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未来的科学家、魔术师、表演艺术家、作家们,你们会怎么说呢?请拿起你们的笔,尽情抒发自己的情,尽情创编未来的你的名言。生:(兴趣倍增,动笔写两分钟左右)生1:时间是一辆不回头的火车,开走了就再也别想搭上它。——未来的文学家刘芳生:时间犹如滔滔江水,只会往东流,不会往西流,我一定要把握住身边的一分一秒。———未来的作家蔡倩倩生:不要感慨过去,也不要一味的期望未来,抓住眼前的时间才是实实在在。——未来的著名演员姜齐同生:红日西沉时再想什么已无意义,应当在旭日东升时投入工作。——未来的三毛宣煊……我认为语文味的课堂应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言学习需要情感的滋润,需要情感的震撼。有了丰富情感,才可能会有丰妙的言语;有了丰妙的言语,才能更好的展现丰富的情感。让言语和情感产生共振,让两者携手走向丰妙,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不断的追求。4、有文化积淀在我的语文课中,不乏一些很有文化含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如〈〈趣识对联〉〉、〈〈畅游古诗乐园〉〉、〈〈走进成语故事〉〉、〈〈语文中的数字〉〉、〈〈亲近中国年〉〉、〈〈诗意蕴涵姓名中〉〉……即便是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也力争使之洋溢着文化的气息。如执教《司马迁发愤读史记》便拓展他写的《报任安书》,又如执教〈〈草船借箭〉〉时,学生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怀疑鲁肃会泄密,我出示补充材料----孔明曰:“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欲不解其意。学生既明白鲁肃根本就不知道诸葛亮想干什么,也没有法告诉周瑜。反正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联合抗曹。不告诉就不告诉吧!鲁肃是很老实的一个人。诸葛亮求他救自己,他就心软了,不会把事情说出去。这样,不仅解答了疑难,还读到了原文,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我常常这样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地巧妙地补充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要比学生仅学一篇课文有意思、有价值得多。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仅定位在会读、会背这一首诗,要想使学生与作者陆游的情感产生共鸣,可能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假如教师读过陆游的许许多多爱国诗,在课堂中扩展陆游52岁写的《关山月》、61岁作的《书愤》、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86岁作的《示儿》,让学生去读,学生就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冷冷地读陆游,而是被陆游一生都在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而歌唱的伟大爱国精神所感动和震撼。四、“语文味”的素养追求——书香的气息语文课是不是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关键还在老师。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语文意识,有较丰厚的文化积淀,较高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能力,才能使教学满堂生辉,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因此语文老师特别需要有“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的心态:多读书,这样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练笔,这样才能“信手拈来皆文章”。常有朋友问怎么读书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我的做法是这样的:(1)理读。主要对单篇课文的解读上。解读作者,解读文本的内涵,解读文本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特点;理出那些最符合教学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学习语文本领的内容,把它们罗列出来。(2)类读。即从全文或某一点生发开去,在其他作品中找到与之相近的、相衬的、相对的、相反的内容并将他们组合起来,从而铺一个又一个的知识板块,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3)扩读。诗歌散文、寓言小说,凡人小作、名家名篇,自然科学、社会伦理,文人佚事、新闻时事……粗略涉猎。(4)品读。要求一个“深”字。对名家名篇不断的赏析、品味,从字里行间,析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品出文中的美妙之笔,赏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对教学专著,诸如《言语教学论》、《阅读教学优课论》、《言意论》、《语文教学心理学》等的赏读需要字斟句酌,细细思考其语言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如果说“理读”、“类读”是“巧”读的话,那么“扩读”与“品读”应是“实”读;前者能在教学中“立竿见影”,后者能使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后劲,“固本强身”。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会使自己“气自华”。书读得多了,自然就想涂抹点文字,我一边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分析各种体系、比较各种流派、一边思考各种教学现象,并把细碎的思考诉之于笔端。每天都会利用零星的时间“动动笔;一节课上完后马上记下点滴收获;听完课后立即记下情况分析;看教育文集,注上点评;一有思路马上列好提纲;修改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心得;梳理教学论文·······坚持着每天千字的练笔。

⑸ 写亲近母语的作者是谁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女士给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母语,是妈妈说的话,是奶奶唱的歌谣;是乡音土语;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语;是用母语传达的,来自人类精神本源的共同的语言文化。”她指出,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本体。
母语,最普遍的意义上,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上,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一般是指第一语言,即一个人最初学会的语言。,一般是指第一语言,即一个人最初学会的语言。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理”,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亲近母语,从字面上讲是让我们怀着赤子之心去吸收母语、了解母语、热爱母语,充分挖掘和发展这种潜在的创造力,从而使我们的精神与智慧得到无限的升华,使我们的肉体与灵魂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对“亲近母语”的认识与理解,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内容:
首先,它是指一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是指从2000年开始至今,以扬州为实验基地,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亲近母语,呵护童年”为理念,以“倡导儿童阅读,促进母语教育,营造精神家园”为宗旨的一个实验项目,旨在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接受母语教育,不断寻找自我、确立自我、丰富自我,从而帮助儿童走上幸福清明的人生之路。
其次,它是指一家科研型企业,是指在“亲近母语”课题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儿童阅读与母语教育专业机构,集儿童阅读研究、课程研发、出版推广、活动策划、专业培训、图书营销、信息服务于一体,以儿童本位思想,探索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儿童阅读的方法和途径,开发和建设亲近母语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新课程,以儿童阅读为基点,打造书香校园,建设书香中国。

阅读全文

与亲近母语培训心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