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工程项目
重大工程项目
(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十一五”期间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扩大优质护理服务成效。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加强对医院护士队伍的科学管理,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临床护理服务水平。到2015年,在全国创建100所国家级和300所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应当做到护理管理科学规范,护理模式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服务内涵和外延能够适应临床护理发展需要,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具有较高的护理水平及带教能力。
(二)护理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对临床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加大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手术室等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到2015年,培养临床专科护士2.5万名。开展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分级负责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到2015年,全国三级医院、二级医院100%的护理部主任和60%的护士长完成护理管理岗位培训。专科护士培训和护理管理培训要结合实际需求,细化培训计划和内容,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长期护理服务模式试点项目。在全国选择10个城市开展“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试点项目。医疗机构延伸护理服务至家庭和社区;加强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和肿瘤、老年病专科医院的能力建设;为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长期护理和康复期患者提供专业的居家护理服务;每个试点城市扶持和加强1所护理型医院建设,逐步形成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服务格局。
❷ 张秀萍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自1992年到2000年,先后亲自十六次接待了法国、加拿大和希腊等国肿瘤学专家和放射物理专家教授来渝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亲自主持与翻译了所有的学术讲座。与会者广达天津、上海、重庆、四川、辽宁、湖南等省市。受到广泛好评。1994年在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和法国大使馆科技合作处、文化处的大力支持下,促成了肿瘤医院与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亨利.蒙德尔医院以民间合作方式联合创办了全国首家中法放射肿瘤培训中心,任培训中心主任并亲自担任部分法语和专业教学任务。
1994-1995年,1996-1997年度两次举办青年放疗医师、技师、物理师培训班。为重庆、上海、湖南、湖北、辽宁等13年省市级肿瘤医院放疗科培训青年骨干30名,良好的培训结果受到了法国使馆及以Vincendon教授为团长的法国政府外交部卫生合作项目评估团的好评。并因此获得了法国使馆提供的数万元教学器材及法语教材和课外读物(1995)。20名学员分别获得法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赴法深造。如今学员基本已经回到国内各放疗中心,成为当地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1998年中法放疗医师联合培养项目在中法双边政府混委会上一举通过列入国际政府间合作A类项目。
1998年8月与希腊Patras大学医学院联合在渝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放射物理培训班。把先进的放疗技术与物理新进展介绍给国内同行收到良好效果,并已为双方政府确定为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
1999年11月 成功地邀请和接待了法国大使毛了毛磊先生及科技参赞顾美哲先生对卫生局和重庆医科大学的访问。双方就医学学术交流、青年医学生培养、医疗保险专业人员培训、中法放疗医师培训等方面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其中医疗保险项目与医学学术交流项目已于1999年3月开始启动实施。目前已有15名法国专家来渝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座,10余名青年医师和卫生管理干部赴法国进修学习,该项目已经成为法国在中国西部医学领域的的重点合作项目。
2001年促成与法国AQUITAINE大区卫生局达成每年选派5-6名青年医师赴法国学习6-12月,法方为每人提供1万法郎(1500欧元)/月生活费、学者交流,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几卫生管理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双边合作协议,合作项目,如今项目正常进行,6名医师已在法国学习。
2001年调入广州市肿瘤医院放疗科,先后于2002年9月,2003年2月两次邀请著名的法国放疗专家教授来院讲课,并担任翻译。
2003年3月应邀赴重庆亲自主持首届中法高级卫生与医院管理高峰论坛会议,20名法国专家、法国卫生部官员、法国大使馆官员和300名来自全国代表与会,收到良好效果,并牵线搭桥促成广州市卫生局与法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已经开始初步接触,首批卫生管理干部已于2003年11月赴法国考察学习。两名中国医师已于2003年11月前往法国进修学习9-12月。
2003年7月,在法国大使馆广东总领事馆科技文化处科技专员FARINE 先生的支持和协助下,应邀赴法国巴黎十二大学医学院,波尔多第二大学医学院和布莱斯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疗中心访问学者,同时拜见了巴黎十二大学医学院院长 JEAN PAUL LE BOURGEOIS 教授,波尔多第二大学副校长MANUEL TUNON DE LARA教授,波尔多大学医院管理局 局长和布莱斯特大学医学院院长 YVES BIZAIS 教授,法国外交部中法大学合作项目负责官员 MONTAVILLE 先生,法国外交部中法医院与技术合作项目负责官员 DORIANO 先生,初步探讨了中法医学教育合作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大家一致愿意进一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与项目,7月以来,经过多次电子邮件的多次联系与讨论,初步形成合作意向.
2004年11月成功邀请到法国BREST大学医学院院长 YVES BIZAIS 教授来广州访问与讲座,先后在协助广东省医学会放疗专业委员会, 广东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举办和翻译了法国教授PET-CT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及新示踪剂的临床应用等精彩讲座,获好评.
2005年联合广东省医学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向法国政府申请的中法肿瘤研讨会已经获得法国政府5000欧元的会议经费资助,即将于2005年11月中旬在广州召开. 10余法国教授和专家来广州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座.
2006年度中法放射肿瘤研讨会获得法国政府8000欧元的会议经费资助,在广州医学院领导和附属肿瘤医院的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于2006年12月3-5号,在广东国际大厦顺利举办,5名法国专家与来自国内40多个肿瘤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广泛学术交流.
2006年12月 促成广州医学院与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BREST医学院中法放射肿瘤中心高级放射肿瘤医师联合培训项目协议的签定.
2007年度法国政府资助中法放射肿瘤研讨会既广东神经肿瘤年会在广东汕头顺利召开.,5名法国专家与200名放射肿瘤和神经肿瘤专业人员参加学术交流.
2007年12月 获得法国政府高级科技访问学者奖学金与相应支持,与法国巴黎,尼斯大学和布莱斯特大学医学院校,肿瘤中心交流与协商落实合作项目与计划,目前计划在学院领导和医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 在国内10所大专院校和专科医院联合协作进行中法高级放射肿瘤专业博士阶段培养框架下,达成以下合作计划:
1. BREST大学医学院中法放疗医生博士阶段联合培养2008-2009年计划:
a) 招生人数: 5 人, 对象:中国博士阶段或博士后学生或同等学力高级专科医生
b) 文凭: 法国博士阶段教学DU 或DIU 文凭, 1年培训
c) 法国教学导师: BREST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研究所放疗科主任 OLIVIER PRADIER教授,联合NANTES, RENNES, POITIERS 和TOURS 等地区肿瘤中心
d) 制定个体化教学计划与培训方向:
i. 头颈肿瘤精确放疗与综合治疗
ii. PET图象融合与4维图象引导放疗技术在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e) 每年法方6名教授来中国进行3-5天专业基础教学,中方负责本地生活费用
f) 中方教授每年一人赴法国进行3个月辅导教学与联合科技攻关,,法方负责本地生活费用
2. 法国尼斯医学院肿瘤中心中法放疗医生博士阶段联合培养2008-2009年计划:
a) 招生人数:5人, 对象:中国博士阶段或博士后学生或同等学力高级专科医生
b) 文凭: 法国博士阶段教学DIU 文凭, 1年培训
c) 法国教学导师: NICE大学医学院ANTOINE LACASHAGNE肿瘤中心主任, JEAN PIERRE GERARD教授 ,联合LILLE, NANCY 和巴黎CURIE肿瘤研究所等地区肿瘤中心共同培养
d) 制定个体化教学计划与培训方向: 高精放疗新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CYBERKNIFE/ PROTONTHERPIE/ IMRT/IGRT)
3. 法国巴黎中法放疗LE BOURGEOIS 教授协会牵头巴黎5个肿瘤中心与教学医院中法放疗医师联合培养2008-2009年计划
a) 招生人数:5人, 对象:中国博士阶段或博士后学生或同等学力高级专科医生
b) 文凭: 法国博士后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培训,1年和博士阶段临床教学DIU 文凭, 1年培训, 共计两年教学
c) 法国教学导师: 巴黎第五大学医学院CURIE肿瘤中心主任, PIERRE BEY教授 ,联合GOUSTAV ROUSSY肿瘤研究所, HENRI MONDOR医院,TENON 医院 和巴黎ST LOUIS 医院放疗科与研究中心共同培养
d) 制定个体化教学计划与培训方向: 高精放疗新技术在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头颈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相应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4. 每年中法放射肿瘤研讨会期间,法国教授在中国进行中国学生补充教学与学生教学效果评价与第二年度招生面试.
5. 促成广医与BREST大学与医学院中法大学生交流项目: 每年1-2名法国师范法语教学专业应届毕业学生来广州教授英语和法语, 2-5名法国医学生来广州短期见习交流活动.
2008年度法国政府资助中法放射肿瘤研讨会既第二届国际肿瘤靶向治疗大会即将于2008年11月7-9在广州召开.10名法国专家与400名放射肿瘤和肿瘤专业人员参加学术交流。
❸ 广卅市计划生育总结
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信息公开——计划总结”2016年月26日公布的广州市2015年卫生计生工作总结全文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卫生计生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市卫生计生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改革,圆满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任务,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1.34岁(2014年末),比2010年增长了2.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2/10万下降到4.42/10万,婴儿死亡率从4.04‰下降到2.96‰。居民健康水平综合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医疗资源快速发展,体系渐趋完善。2015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24个,其中医院22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219个。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57张。全市卫生人员15.4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1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08人,人数稳步增长。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3人。覆盖市、区、乡(街)、村(社区)的四级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加快发展。
——医疗服务能力大幅增强。2015年,全市医疗机构诊疗数1.41亿人次,院前急救患者总数23万人次,入院261万人次,医疗机构病床平均使用率为85.36%,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为9.1天,医疗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应对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突发疫情。严防死守,确保了埃博拉出血热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零输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率大幅提高,病死率下降57%。启动实施了梅毒防治、耐多药肺结核防治、消除疟疾,以及窝沟封闭、大肠癌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全面完善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鉴定、补偿相关工作规范。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启动健康城市建设。
——人口计生工作均衡发展。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十二五”期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55.42万人,户籍人口年均出生人数9.87万人,年均自然增长人数5.26万人,平均自然增长率为6.34‰;常住人口年均出生人数15.06万人,年均自然增长人数10.26万人,平均自然增长率为7.58‰。全市常住户籍人口政策生育率保持平稳上升态势。
——爱国卫生工作创新发展。顺利通过第一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建设了全国首个爱国卫生运动文化园地;成立了广州市控烟办,创建广州市无烟单位2360个。
过去五年,是卫生计生工作大整合、大融合的五年,也是卫生计生事业大改革、大发展的五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是统筹推进卫生计生机构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撤并原市卫生局,原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组建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卫生计生委),市爱卫办、医改办划入市卫生计生委,各区相应进行了机构改革,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生技术服务资源,实现了“职能统一,资源整合,队伍融合”的工作目标。二是探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市政府出台“1+3”文件政策,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共组建了27个医联体,加强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全市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4%的镇卫生院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和完善了基层绩效工资激励机制,扩大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白云、花都、南沙和原萝岗区实现村卫生站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三是稳妥推进从化增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2013年在全省范围率先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养医,初步建立起新运行机制,目前,试点医院业务量和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药品和医药耗材支出比例逐步下降,群众看病实际费用小幅下降。四是鼓励发展社会办医,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目前已登记多点执业医师968人。
(二)发挥考核导向作用,确保计划生育政策平稳实施。
一是加强领导抓落实。调整完善了市人口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和综合治理责任单位,实现了工作责任的全覆盖。市本级共对4个属地厅局级机团单位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二是重在惠民明导向。将全市的各项普惠制度与对计生家庭的特惠制度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计生特困家庭的保障水平,兑现“四项制度”奖励扶助,受惠群众约32.59万人,兑现奖励扶助金高达18.45亿元。三是以人为本优服务。实施免费婚前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三大病种产前筛查诊断项目,建立完善出生缺陷三级防控体系,受惠群众70余万人。推进了《计划生育服务证》与市民卡融合工作,简化了办理程序。四是突破难点促整体。赋予社区网格员计生工作职责,延伸工作手臂。开展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专项活动和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深化流动人口计生区域协作,湖南、江西驻广州流动人口联络站相继挂牌开展工作。
(三)落实政府办医责任,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上新水平。
一是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先后完成了广医一院就地改造二期工程、广医二院新门诊综合楼项目、惠爱医院江村院区扩建项目和市中医医院同德分院新建工程,推进了市八医院新址二期、广医五院临床教学综合楼项目一期工程和广医肿瘤医院医技影像大楼等项目建设。番禺中心医院、市一医院南沙分院、从化中心医院、花都人民医院、增城人民医院等一批医疗机构新建扩建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引导中心城区富余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向薄弱地区转移,医疗机构布局更趋合理,构建起15分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圈和30分钟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圈。二是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制定实施《广州市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结合等级医院评审和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做好平价医疗服务工作。开展市属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探索建立符合广州实际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和医疗服务满意度第三方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逐步完善,调解成功率达85.2%。三是不断健全院前急救体系。新增南沙“120”指挥中心,形成以广州市“120”为中心,番禺、花都、增城、从化、南沙等5个区为分中心的广州地区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体系。农村镇卫生院全部完成了救护车配置任务,实现了农村地区救护车装备率100%,院前急救网络全覆盖。四是持续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95.8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7.52%的村卫生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26.49%;花都、海珠、白云等区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6个区通过复审,全市共有9个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开展中医医院等级评审, 3家中医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加强中医专科建设,新增国家、省重点专科项目5项、14项,目前共有国家、省重点专科9个、27个。推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新增7家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市共有9家示范单位。
(四)注重体系机制建设,持续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不断健全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统筹协调,构建长效防控机制,有效应对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疫情;2015年,早部署,早行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坚持“防、控、治”并重,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疫情增长的不利形势下,我市登革热防控成效明显, 全市共报告本地病例54例,与2014年同比下降99.9%,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严防死守,确保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零输入,受到国家的表彰。扎实推进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等疾病防治工作,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达98%以上,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推进健康城市十五项行动,开展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施重性精神病医院社区一体化工作。二是不断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应对突发事件,及时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建立起政府主导,卫生牵头,多部门参与、广佛肇清协同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成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形成准确快捷的信息分析报告系统。三是不断拓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财政补助从2010年的人均25元提高到2015年的50元,服务项目从11大项增加至12大项41小项,基本覆盖了居民生命全过程。落实了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等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四是不断增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开展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推进实施母婴安康行动计划,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儿科标准化建设,完善我市危重症孕产妇、儿童救治网络,市区重症孕产妇、儿童救治中心分别增加到23所、12所,实行孕产妇保健分类管理,提高妇幼健康服务与综合管理效率,有效控制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五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工作。颁布《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出台实施《广州市爱国卫生工作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新增3个国家卫生镇、13个省卫生镇,省市卫生村700多个;改造农村农户卫生厕所近2万户,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组织各控烟执法部门检查各类单位(场所)近43万个,处罚单位(场所)34个、违法吸烟个人574人。
(五)强化人才科技保障,不断提升卫生计生治理能力。
一是落实“人才强医”举措。先后制订实施《广州市卫生局优秀科技人才管理办法》、《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培养项目实施办法(试行)》。落实好委管优秀人才制度,至2014年底,原市卫生局局管优秀人才99名,2015年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项目评审出医学重点人才120名,医学骨干人才21名。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共培训全科医生359人次,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合作建设首批“中英全科医生服务培训示范基地”,深化广州市和伯明翰大学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完成了省安排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任务,共培训住院医师4775名。二是实施“科技兴医”战略。加大重点专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力度,市属医疗机构创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特色优势的市医学重点学科12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与转化中心10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41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得广州市科学技术奖39项(其中一等奖8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近500项。三是推进“智慧卫计”建设。建立完善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联网医院全面启用广州市统一诊疗卡,统一预约挂号。先后开通“广州健康通”微信服务号、“手机应用APP”、支付宝等医疗卫生移动服务。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在全市151家助产机构启用。全市人口计生信息化综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多部门、多层级、跨地区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四是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代孕、整治放射诊疗等专项行动,规范医疗服务秩序,净化医疗市场。大力推进公共卫生监督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强,监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五是开通了12320卫生计生服务热线,话务量占全省八成以上;2015年接受群众咨询、求助等4万多件次,有效化解大量医疗投诉、协同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开设了医疗专家在线,科学权威解答市民关于看病用药的困惑,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能力。
“十二五”期间,其他各项卫生计生工作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法治行风、宣传报道和舆情应对、干部保健、对外交流合作、对口支援、信访维稳、安全生产、机要保密档案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
❹ 广州复大医院的团队专家
不是问人吗:
徐克成
牛立志
曾宗渊
李朝龙
穆峰
好了,就记得这么多了。
详细信息去网络,毕竟是正式官方介绍。
❺ 福建省肿瘤医院的发展目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后医院发展对策:建立健全肿瘤专科医院综合治疗体系,进一步提高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好转率、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延长生存期,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医院质量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监督机制,建立以人为本,效益优先的科室和个人绩效评价制度:对临床、医技科室建立医疗质量、数量、质量控制和收支结余效益评价指标,对职能科室建立效能建设责任制,体现效能管理出效益。重点狠抓病历书写质量、规范医技检查、规范用药,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疗纠纷,杜绝重大医疗事故发生;制定医院人才战略规划,有计划地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专业人员到国内外进修深造,努力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和学历水平。目标是:培养一批硕士、博士学历并有临床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高层次、高学历并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医院管理人才;以科技为先导,开展肿瘤科研工作。各科室和特别是肿瘤研究所的各研究室,要紧密结合临床,开展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基础学科的研究,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提高科研成果申报质量和等级;加强医院经济管理,降低治疗成本和运行成本,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努力做到优质、高效、低耗;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有肿瘤医院特色和有利于医院永续发展的先进组织文化氛围。在行风建设方面,开展情暖医院,优质服务活动,创建社会“三放心”医院(医疗质量放心、用药检查放心、价格放心),组织开展肿瘤病人联谊和康复活动,延伸服务,宣传医院品牌,提高患者对我院品牌的忠诚度。
医院今后战略目标:以建立肿瘤专科医院综合治疗体系为主要核心竞争力,以进入国内肿瘤医院前五强行列为目标,以攻克癌症,造福人类为已任,实施差异化和相对成本领先战略,加强医院管理和技术创新,进行人才、技术、科研、设备、质量、环境和服务的全方位竞争,创建先进组织文化和学习型医院,建成全省和国内一流的肿瘤预防、医疗、科研、教学、培训的中心,建成有核心竞争力和永续发展的肿瘤专科医院,为攻克癌症,造福人类,再铸新的辉煌。
❻ 怎样成长为一名专科医生
在我国的医学辞典里,“专科医师准入”似乎还是一个新词, 因为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在医院经过短暂的“轮转”后, 都会被顺理成章地分配到医院的各个科室, 分配的依据可能是科室的需要,或个人的某种“特权”。 然而这种状况不久将可能被改变。 为加强医师管理,以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师队伍,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医疗技术准入和医疗行业人才培养机制, 卫生部科教司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 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课题研究工作。 目的是对加快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 引导医学教育健康发展和卫生行业人才的规范化培养, 及今后实施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做理论准备。 我国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的序幕已经拉开。
我国目前临床科室设置了33个专科和109个亚专科, 而学科分类仅有19个二级学科和72个三级学科。 专科分类总数大于学科分类总数, 学科分类总数又大于住院医师培养分类总数。专科分类中, 国内外基本一致的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内科、 急诊科、麻醉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病理科、影像科、 康复科、全科、职业病科;我国特色的有:中西医结合科、 计划生育科、妇幼保健科、医疗美容科、医学检验科、输血科; 分类均较混乱的有:肿瘤科、各类ICU、整形外科、精神科、 遗传学相关科室、特种医学科、老年科、姑息治疗科、危重病科;“ 众有我无”的包括:专科护师、家庭医师、围产科、手外科等。
目前我国临床科室设置主要是因需设科, 往往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特定的解决方案,缺少跨部门的、 全局统筹规范性、指导性专科设置的系统设计。 加之缺少高标准的医师培训体系,造成科室设置多而不精, 医师业务范围过窄、专业知识技能不全又不专的现象, 从而影响了我国(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借鉴国际惯例,根据我国国情, 为了与现行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进行最佳衔接, 建议将专科医师培养划分为三段式,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医学生教育,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其中本科生教育定位在一级学科范畴。 第二阶段:住院医师培养,凡欲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本科生、 研究生均须进入住院医师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时间和内容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培训范畴定位为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即内、外、妇产、 儿科等。 第三阶段:专科医师培养, 只有经住院医师培训结束并考核合格的住院医师, 方可申请继续参加专科医师培养。 培训内容为各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专科,如心内科、心外科等。 专科培养亦可根据技术难度和培训条件分为初级(三级学科/专科, 如骨科)、中级(亚专科,如手外科)和高级(专病,如脊柱损伤) 专科医师。
对我国而言,本科教育是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的基础, 因此学科设置要求更宽泛、系统,更注重全面发展, 以适应医学生毕业后向科研、教学和临床三大方向分流的基本要求。 进入医师培养阶段后,为与国际接轨和避免混乱, 必须遵从的原则有:三段式的培养过程不可或缺, 且必须经过严格考核。从事的职业必须是临床医师。 根据具体专科的市场需求和培训条件确定培养人数、培训基地、 师资及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专科医师的培训与资质, 才能保证专科医师的责任和待遇,才能与国际接轨。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杨镜指出,医学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由于其服务对象特殊,就决定了医疗过程具有高风险、高技术、 高智力的特殊性; 决定了医疗服务执业者资格认定应比其他服务行业更规范。 据2001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已有210万医师。 建立规范的专科医师准入制度, 对选拔和培养医疗服务市场需要的医师,提高广大医师业务素质、 职业道德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医疗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规范医疗市场秩序,推动我国医师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 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❼ 天坛医院的科室介绍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拥有悠久的历史,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神经外科培养了王忠诚院士、赵雅度教授、罗世祺教授、赵继宗教授、张俊廷主任医师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科室也由最初的3个临床专业组,逐步扩展为13个,400张床位。神经外科中心现有医师123名,59%的人员具有高级职称,64%的人员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9名,博士后流动站1个,培养博士后14名,博士研究生37名,硕士研究生118名。护士146名,其中60%具有专科以上学历。8名北京市科技新星正在进行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充足的人力资源、精湛的技术水平、厚重的科室文化为神经外科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每年平均开展各项高、精、尖手术7000余例,为大量的患者解除了病痛,挽救及延长了患者的生命。脑干占位病变、脊髓内肿瘤、脑血管疾病、颅底肿瘤、丘脑胶质瘤等手术治疗居国际领先地位。小儿颅内肿瘤、颅内肿瘤、脊柱脊髓肿瘤、垂体瘤的手术治疗居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广泛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基础上,率先建立起了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其水平居国际领先。导航手术、内窥镜辅助手术、立体定向及深部微电极刺激治疗、癫痫的手术治疗居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脑肿瘤手术死亡率1.04%;脑干手术死亡率1.2%;动脉瘤死亡率1%以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皮肤科拥有一支医术精湛、医德医风端正的队伍,宽敞舒适的就诊环境,丰富多彩的治疗检查手段。全科共8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1人,护师2人,技术员1人。负责日常门诊、院内外会诊、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和口腔学系的教学工作,并参与临床科研、健康宣教工作。
科室对皮肤科常见病如带状疱疹、痤疮、瘙痒症、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湿疹、白癜风、足甲癣等有独到的治疗方法。依托天坛医院强大的神经学科优势,对皮肤神经感觉异常引起的皮肤病及带状疱疹神经痛有多项检查治疗措施。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为全国规模最大、学科建设最为齐全的学科之一,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在院所领导的支持下,在学科带头人王拥军教授的带领下,借助我院强大的神经外科、神经放射和神经介入等科室优势,重新整合医疗资源,加强医疗、科研、教学、防控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神经病学中心之一。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共拥有230张病床,日门(急)诊量达800余人次,设有5个病区、1个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常年担负大量的北京市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工作及全国范围内神经科疑难重症的会诊及诊治任务。
进入“十五”期间,神经内科注重人才梯队的构建,逐渐培养出一批有海外经历和高学历、临床科研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和业务骨干,为这个学科注入了活力和后劲。在脑血管病、神经感染与免疫、周围神经与肌肉病、癫痫、运动障碍疾病等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方面形成了国内一流的团队。神经内科不仅拥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还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全科共有医疗科研及技术人员192人,其中36人具有博士学历,有12人具有硕士学历。教授(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者)11人,副教授(或副高专业技术职务者)29人;学科人才队伍年轻化,以中青年为主。在这支团队中,每个人在注重临床的同时,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临床与科研结合的明显的学院派特色。
神经内科是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的博士点和硕士点,2003年增设为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进修基地,北京市卫生局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和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单位,常年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包括七年制)、口腔系、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清华大学医学部的本科生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神经病学的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共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89名、培养住院医师80余人、进修医生800余人。并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学习班32次,培训学员共计约2万余人次。他们活跃在全国不同的医疗岗位,成为我国神经病学的骨干力量。承担国家级和部级科研项目共20余项。市局级课题30余项,在研课题经费累计达5000余万元。发表论文近500篇,出版专著(主编或副主编)20余部。
天坛医院神经科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神经科试验基地,共有60余人获得国内外GCP资质认证,承担国际临床试验研究10余项,国内临床试验研究30余项。
2001年受北京市科委资助,组建并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国际标准化卒中单元,相关的出版物《BNC脑血管病治疗指南》、《卒中单元》等已相继发行,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家级多项课题已将卒中单元计划位列其中,陆续接待全国各级医院参观学习百余人次,影响波及全国。同年,天坛医院以神经内科为基础,整合了神经影像、神经介入、血管超声、急诊科等多学科资源,率先在国内成立了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心。3年多来重点进行了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及其相关研究,并已达到国际同步或领先水平.2004年,在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的平台上,以国家科技部“十五”的支持下,成立了多学科、系统的急性脑血管病抢救绿色通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科学成果。其它特色诊疗中心还包括北京市癫痫中心、北京市脑血管病康复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会诊中心、北京市神经变性病诊疗中心等。同时相继组建并逐步完善了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周围神经病及肌病、癫痫、神经精神、神经康复、头面痛、帕金森氏病与运动障碍、认知障碍、遗传代谢病、神经重症监护、睡眠障碍等12个专业组,并以各专业组为基础,大力发展相关的科研基础实验室工作,部分实验室如脑血管病实验室、神经免疫实验室、临床神经肌肉病理实验室、神经康复室、神经心理实验室、临床电生理实验室等均已初具规模,为科室的正规化、科学化发展奠定了良性运行的框架与机制。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已经成为一个国内领先、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 1、人员结构
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现有工作人员61名,其中主任医师、教授1人,副主任技师6人、副教授1人,主治医师、主管技师23人,住院医、技师等30人。
2、业务范围
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本着“服务患者、服务临床”的宗旨,面向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提供多达三百余项检测服务,主要包括:
1)临检: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脑脊液常规、胸腹水常规等;
2)血液:凝血象、DIC过筛、血栓弹力图分析、血小板功能检测等;
3)生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肌酶等、血清蛋白电泳等;
4)感染免疫:甲肝、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囊虫等病原体标志物检测;
5)内分泌激素:脑垂体激素、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检测等;
6)特殊蛋白:肿瘤标志物检测、特种蛋白检测、自身抗体检测、产前筛查(唐氏综合症)等;
7)微生物:血、尿、便、分泌物、脑脊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等;
8)特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HLA-B27检测、脑脊液蛋白电泳、过敏原筛查等;
9)脱落细胞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液基细胞学检查(LCT)、羊水分析等;
10)分子诊断:乙肝DNA、丙肝RNA检测、HPV-DNA分型、原位杂交(FISH)、细胞色素P450耐药基因检测等。
3、科室特色
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是集临床检验、健康普查、健康咨询、高危人群预警、预防医学、科研开发、教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实验诊断中心,是以“个体化诊断”为目标的不断开拓的临床实验室,是全国第一批、北京市第一家通过ISO 15189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认可的实验室。
自2002年开始试运行ISO 17025 质量体系、2004年转版到 ISO 15189质量体系以来,检验科通过质量体系的认可过程已经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通过认可的实验室项目的检测结果被117个国际组织和国家承认。同时,检验科还积极参与糖化血红蛋白、自身抗体检测和部分生化项目的国际比对,均成绩合格。2006年,检验科成为北京市“中美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北京市艾滋病监测哨点、北京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禽流感网络实验室,承担艾滋病病毒、禽流感、新流感病毒的初筛任务。
检验科拥有大型模块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可分析干细胞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尿沉渣流式分析仪、全自动血凝检测系统、流式细胞仪、全自动免疫检测系统和全自动酶标系统等设备,同时检验科引进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设备: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成像系统、基因芯片仪、悬浮微阵列检测仪、荧光定量实时在线核酸扩增仪、蛋白芯片检测仪、芯片点样仪,细胞培养系统等,结合LIS系统形成了完备的临床检测平台、临床蛋白质评价平台、分子诊断平台、细胞分析平台,为个体化诊断、进而为个体化医疗提供了设施完备、检测项目齐全的检测和评价平台。因此检验科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多项目的检测服务的同时,还构建了共享型的转化医学体系:代谢组学平台、基因检测平台、细胞培养和检测平台、原位杂交平台、芯片研究平台和样品库平台,给临床科研提供了舞台。此外,还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课题在内的院外、院内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也具备了应对严重生物性灾害的应急能力。在SARS、禽流感、甲型流感等流行病肆虐时,我科义不容辞的承担起第一线的检测任务,得到市卫生局、市委以及国务院的嘉奖和鼓励。在SARS时,温总理为我们的报告题词,使我们深受鼓舞。
北京天坛医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内设“实验诊断学”、“临床免疫学”教研室,承担首都医科大学的五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口腔专业学生的实验诊断学、临床免疫学教学任务。同时作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办公室所在地,检验科每年都承担多项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继续教育项目,形式包括学术论坛、网上授课等,参加检验科承办的继续教育项目的人次数已经近万。
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是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办公室所在地、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至今已经培养博士十余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上百篇,其中SCI收录多篇;主编《临床蛋白电泳》、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实验诊断学》和《临床免疫学》等书籍十余部。
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在医、教、研、防各方面不断取得成绩,已经在同行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打开了知名度,树立了品牌,成为国内知名的临床医学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是国内著名的以神经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医院,麻醉科始建于1982年,先后由王恩真教授、王保国教授担任科主任,现任科主任韩如泉教授,副主任为李淑琴教授。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麻醉科逐渐形成了以神经外科麻醉为主,临床、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的鲜明的科室特色,在国内外神经外科麻醉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担负着天坛医院的手术室麻醉、门诊手术麻醉、放射介入手术麻醉、危重症抢救治疗以及疼痛诊治等工作。目前有34个功能齐全的手术间,其中中心手术间 24 个、介入治疗 3 个、门诊手术室 2 个、胃肠镜室 1 个、院外神经外科手术间4个。此外,还建有麻醉后恢复室(PACU)和麻醉疼痛门诊。2008年手术量达14755台次,其中神经外科麻醉7700余例,神经介入麻醉1500余例,疼痛诊疗3500余例。
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针对本专业特点,在神经外科学、神经影像学、神经介入治疗与神经电生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步与成果,在国内麻醉学领域率先将术中唤醒技术应用于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已完成近300例,同时还成功实施了近7000余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麻醉管理,以及近万例神经介入麻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麻醉科还开展了术后镇痛、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慢性疼痛射频治疗等项目,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其中某些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麻醉科现有工作人员62人,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22名,高年住院医21人,麻醉辅助人员6人。全科共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23人,整个科室具有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是一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不断开拓创新的医疗团队。
科研是科室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命脉。自建科以来,累计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330余篇,有多部论著出版。麻醉科在科研领域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研课题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1项、北京市中医局项目1项以及院级科研项目6项,总经费700余万元。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人次(ASA入选6篇)、全国会议 29人次,交流论文21篇。在专业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7篇,SCI 3篇,同时还组织编写专著1部,参编书籍4部。
麻醉科十分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1991年举办了第一次全国神经外科麻醉会以。自2001年起先后6次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神经外科麻醉与脑保护学习班(研讨会),旨在将国际、国内神经外科麻醉及相关学科发展动态、新观念、新技术介绍给国内麻醉医师,提高各地区神经外科麻醉技术水平,推动我国神经外科麻醉学科的发展。2008年承办的首届亚洲神经外科麻醉与重症监测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尼、新加坡等国家的500余麻醉学者参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麻醉科的三位教授应邀出席并授课。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使我们逐步在神经外科麻醉领域树立了鲜明的天坛品牌。
2002年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成为北京市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以临床麻醉、重症监测与治疗以及疼痛研究为基本培训结构,借助科室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临床资源,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专科医师培训体系。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设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科点,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已经培养了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43人,这为本学科向高、精、尖方面发展不断注入着新鲜的血液。
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全体员工将本着“强化特色,均衡发展;临床立科,科研兴科”的基本原则,在临床、科研和教学方面齐头并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不遗余力地推动我国神经外科麻醉事业的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自1980年王忠诚院士创办至今,通过宋遵武、陆荣庆教授等老一辈放射学家的厚实铺垫,尤其在戴建平院长的领导下,经全科同志20余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建成为一个设备先进、医疗有特色、学术有成就的现代化科室。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专门从事神经影像学研究及诊疗的中心。
诊疗设备先进:神经影像中心拥有4台磁共振成像系统、3台CT机、3台DSA设备、1台ECT机和1台多普勒彩超仪;影像设备及相关配套后处理软件始终保持在国内领先,与国外基本同步。另外,神经影像中心还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纯数字的PACS系统,显著提高影像保存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技术力量雄厚:现有教授以及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神经影像中心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硕士学位的5人。绝大多数学有专长。学科带头人戴建平院长及高培毅教授在神经影像研究方面造诣很深,被誉为“神眼”,其诊断结果被临床誉为“术前病理诊断”。
医疗特色明显:神经影像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先进的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上采用“纵横交错”式模式,技术和护士按设备划组,进行纵向管理;医师采用横向分组,定期轮转制度。该管理模式大大推动了学科建设,并逐步创立了我们自己的医疗特色。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在国际的龙头地位为神经影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神经影像学科的快速发展也强有力的支持了神经内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发展。包括以下几方面:
戴建平院长带领的科研小组的针刺-fMRI 的研究项目处在国际领先水平。
在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脑血管性疾病的预防性诊断和早期诊断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①高培毅教授自行研究开发的脑CT灌注软件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其图像质量及参数标准明显优于国外CT扫描机自带软件处理系统及国内相关医学软件公司开发产品;②高培毅教授将脑梗死的诊断提前到脑梗死前期,其研究成果早于国外同类研究,通过CT灌注扫描及早的发现了一大批脑梗死前期患者,使这些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节省了大批的医疗费用,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得到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介入医师的一致认可;③CT灌注扫描已被列为常规扫描,并成为神经介入治疗前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评价的主要依据;④高培毅教授又将目光放在脑梗死的预防性诊断方面,科内正在开发研究脑血流速度、血流状态的测定及脑血管弹性成像方面,已完成体模的成像,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预计此项研究将会使脑血管性疾病诊断又提前数年。
在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确立了在北京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①拥有诊断完成神经系统成像的先进影像设备、手段和一个高素质的技术群体;②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同类医院,只要病人配合,都能明确诊断;③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求诊的病人越来越多;④与GE及Simens公司合作开发最先进的诊疗手段及技术,通过磁共振脑功能成像进行脑肿瘤患者术前功能区定位及手术入路地选择。
在分子影像学研究方面也处于国内一流水平:①能够成功的完成磁共振对比剂和神经干细胞的标记和细胞显像;②应用临床型MR仪观察到神经干细胞在动物脑组织内地迁移及分布。
科教成果累累:本学科承担的第一负责人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八五”攻关课题1项,国家“九五” 攻关课题1项,国家“十五”攻关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6项,北京市科委项目3项,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国家成果登记国家级1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1项,北京市卫生局科研成果一等奖5项,北京市卫生局科研成果二等奖16项。本学科发表论文302篇,中华系列杂志165篇,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5篇,国外杂志5篇(包括AJNR、Rad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其它127篇。本科医师及研究生多次参加国外学术会议交流,科室每年派遣年轻医师到国外交流学习。出版著作主编9本,参编18本。本科室还多次承办大型学术会议,国际性学术会议包括第1届国际放射学学术会议,亚太地区国际介入放射学大会,第13届国际神经放射学大会;全国性学术会议包括中华医学会第8、10、12届全国放射学大会,第1、2、3届全国中青年放射学(英文)学术大会,中华放射学会第1、2、3届全国神经放射学大会,中华放射学会第1、2届全国磁共振成像学术会议。同时,多次举办全国性学习班,并为全国各地培养进修医生500多人。
展望21世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的全体医技人员将团结努力, 在以戴建平院长的带领下,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使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努力实现以下三个转变和建设目标,挤身为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学科。
学科建设关键: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形态学研究转变到在此基础上的以病理生理学为基础的功能学研究;从以解剖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和电子学为主的知识结构转变到在此基础上的以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计算机应用为主的知识结构;从以医师、技术员为主体的人员结构转变到以医师、生物医学工程师为主体的人员结构。
学科建设目标:将神经影像中心建设成为以功能/分子影像学,医学图像后处理/CAD,神经介入放射学以及循证医学影像学为稳定学术研究方向的,以研究脑血管病、脑肿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介入放射学为重点和特色的学科;建设成为上述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级实用人才的基地。
神经影像中心的科训是: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