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研活动有哪些
教研活动有:
一、听课、评课式
1. 听课、评课式教研活动是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通过听课、评课活动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讲课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对讲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研究,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2.评课时,讲课教师要认真介绍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方法及自己的体会。评课教师要实事求是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针对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通过大家的协调,最后集体研究确定这一节课的整体的教学设计。
3.听、评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切忌走过场,不注重实效,尤其是不能只说优点,不说缺点,同时,教师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课式
1.说课可以作为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一方面锻炼教师的表达能力,一方面完善教学设计,最终形成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2.在说课前要布置好任务,做好总体安排,准备好说课材料。说课材料环节要齐全,有典型性、有科学性。说课过程中,说课人讲完后,其他参与教师要对说课材料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3.说课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说课环节必须齐全,要有整理补充、完善的过程。
三、论文宣读式
论文宣读教研活动,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加强对业务知识的研究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教研活动氛围。在每一个学期初,每位教师必须选择一个课题,针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在要求的时间内拿出一两篇系统化的论文。论文宣读可以安排在每一个学期末,集中一两次教研活动。每位教师可以将这一学期自己最成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宣读。通过论文宣读,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校可以将这些论文,形成论文集。教师还可以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论文投到各种期刊发表。
论文宣读需要注意的是,各位教师一定要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自己的亲身体会,不可抄袭,否则就失去现实意义。
四、教材过关式
为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自己这一桶水成为流动之水,常新之水。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知识,首先自已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对教材掌握的如何,关系到教学效果。学校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对教师掌握教材的实际情况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查,以促使教师熟练掌握教材。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对出题的类型、解答的方法有深入的理解。
教材过关,要事先通知教师做好准备,试题选择要有针对性,难度要适中。这样的教研活动次数不宜过多,每个学期一两次即可。
五、经验交流式
1. 经验交流式的教研活动,在高中教学活动中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这种教研活动要达到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之间互帮、互学的目的。
2. 经验交流式教研活动,在活动前要确定交流的主题,明确负责人,确定参加人员、地点、时间等。负责经验交流的主讲人,课下要认真准备,其它参与人员也要准备资料。在经验交流时,安排人员都要参加,主讲人做为主发言人,其他参与人员也要就议题踊跃发言,积极讨论,通过交流,最终形成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经验模式。
3. 经验交流式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要有布置,有准备,各位教师有豁达的胸怀,畅所欲言,无所保留。
六 、教学比武式
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要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教学比武是最好的相互学习方式,因为,参与教师在比武的过程中都会准备一节最优秀的课展示自己最好的教学水平。
教学比武活动中要注意的是:活动之前必须做好布置工作,结束之后必须有总结分析,真正达到比武目的。
㈡ 小学教研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小学一次抄完整的教研活袭动包括四方面内容:
1、确定教研活动的主题。发现教师存在的困惑并且提出问题,抓准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教研活动的主题。
2、进行备课。围绕教研活动的主题商定执教老师、确定教材,进行备课。备课的流程: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备课。
3、上公开观摩课。
4、集体研讨。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
㈢ 小学教研活动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形式
根据目的不同,教研活动的内容也不同。
专题研究某个问题的,叫专题研究.
常规的教研课版的,叫年级公开课.是每权个年级中的每个人都要上的.
还有的形式是同课异构,或者是同构异课。
另外还有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知识竞赛等。
㈣ 小学教研活动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形式
根据目的不同,教研活动的内容也不同。
专题研究某个问内题的,叫专题研究.
常规的教研课的,叫年容级公开课.是每个年级中的每个人都要上的.
还有的形式是同课异构,或者是同构异课。
另外还有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知识竞赛等。
㈤ 培训学校教研主要做什么
培训学校的教研活动是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专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属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选择专职教师时,一定要了解该学校是否有教研活动,是否有教研员、专家指导,教研活动由哪些内容组成。因为,教研越专业,专职教师的水平才会越高。武汉巨人学校的每个学科每周至少举行两次教研活动,由教研员参加并指导,所有教师无条件参加。在教研活动中,有上课展示、新课模拟与点评等。
㈥ 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包括哪些
一、终身学习是“潜教育”对教师的理想要求
学生时期正处于一个人的品格塑造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教师“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毫不例外地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认为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潜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的完美,本身越完美,教育孩子就越轻松。
二、终身学习是“人文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人文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在教学中,如何挖掘、发挥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各门学科教师面临的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以数学教师为例: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向学生介绍这些辉煌的成就,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自尊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在教学“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π”与祖冲之的“祖率”,还可以随时相机向学生介绍现代的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研究水平和对世界的贡献等等。通过史料与史实的介绍,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没有人文意识与人文素养是行不通的。
三、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现实要求
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科的综合和开放,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风景”。第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成,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出发,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能灵活巧妙地应对课堂即时生成的种种情况。这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第三新课程强调实践探究,要求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心中装有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及其相关的引导经验。然而以上这些知识的获得,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学习。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很多,但不管做什么样的准备,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学习。
四、终身学习是“教学相长”在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普及,通讯发达,信息爆炸,在某一些方面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先于教师或超过教师的事,是经常出现的。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课堂上经常出现尴尬的“反哺”现象,不能不说是对教师威信和尊严的挑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教学相长”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显示其生命的活力。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理应成为在座的每一位骨干教师的一种生存的理念,它是教师自身发展、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骨干教师的必备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在系统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主体性知识)、广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识,同时又应具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这是作为一位骨干老师必备的素养。
(一)教师的主体性知识
教师的主体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某门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科架构、发展脉络、学科理念和学科特色等,这是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教师如果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就犹如建造大厦少了砖、灰、沙、石一样,教学过程也就无法有效进行,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只有当具备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手,否则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就无威信可言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也正说明了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一般性文化知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进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的总量大为增加,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也愈益明显。对于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来讲,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因此,教师在力求专业知识不断“爬坡”、“登高”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修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实行科际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否则,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也说明了,现代教师师只有勤奋广泛地学习,建立起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教学才能博采众长,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给学生以“复合维生素”,产生综合效应。
㈦ 中小学教研,教学骨干培训内容有哪些
-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教育科研工作是农村小学的一项薄弱环节,需从校长到教师,从制度完善到教育科研意识的的树立,从注重结果到重视过程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便农村小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最终达到人人参与教育科研,人人得到成长的良好局面。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只有通过科研兴校,以研促教,引领学校教育改革,创名校、育名师,提升办学品位,凸显办学特色,使学校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就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谈谈我个人的意见,供各位同仁商榷。
一、抓机构和制度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教育科研的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果,组织保障是基础,制度保障是前提,只有二者兼备,才能有效保证教育科研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
(一)建立坚实的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使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是统揽全局,创新教育科研机制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要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等为成员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在教育科研工作上形成组织保障。二是要选拔教学技能突出、工作敬业、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骨干教师担任主研工作,承担具体研究活动的引领及指导工作。三是要落实好科研经费,保障教育科研及时有效实施。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为使教育科研工作持续不断发展,学校要特别注重建立健全如学习例会制度、考核评估制度及优秀成果评选办法等教育科研工作规章制度。形成教育科研工作有制度可依,有制度作保证,有制度促实施的良好局面,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深入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没有激励机制,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就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活力,更谈不上创新。要彻底打破过去研究和不研究一个样,有成果和没成果一个样的局面,必需制定出合理的教育科研工作考核及奖励方案,形成激励机制。把教育科研工作实施情况同各学校的综合目标考核及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优选先、职称评定等结合起来,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这样,教育科研工作做得较好的学校、教师就能得到应有的表彰、奖励,从而使学校及教师动起来,形成全民重科研、做科研的良好局面。
二、抓教师建设
做教育科研工作要最终落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事实证明,教育科研与教师的业务素质成正比。教师在承担了科研课题并取得研究成果后,无论是业务能力,教学水平,还是科研意识,科研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反过来,由于教师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能自如地遵循教学规律,辩证施教,对落后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
(一)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
一是强化课标学习。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只有认真学习课标,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也是我们开展教育科研的方向标。为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开展了讲座、学习交流、知识竞赛及课堂评价等活动,让其在实践中贯彻与落实新理念。二是注重读书学习。“观念决定行动,目标决定发展”。读书学习是教师了解教学改革的新动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征订的《中国教工》、《师资建设》等教育类报刊杂志、《陶行知教育名篇》等名家名著,组织教师潜心研读,及时补充“新元素”,有效汲取“营养品”。对先进的理念用心体会;对一些操作性强的经验结合实际立即付诸实践;对经典教育故事加强记忆与运用;对名家大师们的观点进行讨论……。从而拓宽教师们的教育视野,更新理念,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强化专业引领
教师的科研素养的提高必须有专业的教育科研理念作支撑。做教育科研,闭门造车肯定不行,所以我们一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如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讲座、报告及名师教学观摩会,邀请教育专家、学者到农村中小学举办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指导解决科研中的问题。二是开展有丰富育科研经验的教师“传、帮、带”活动。采用老青教师对接、拜师学艺的方式,要求刚接触课题研究的教师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向有较长教育科研时间的教师学习科研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抓过程管理
有质量的教育科研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教育科研管理更需要科学管理。我们的工作不能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要提高教育科研工作水平,需要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注重科研计划的落实
我们可每月开展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及时分享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共同解决研究中的困惑。每学期围绕承担的课题上好一节研究课,上交有关教案及自我反思。学期末写一份课题阶段性总结、个案或论文。其落脚点就是要关注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抓住了过程,就不愁没有结果。
(二)注重教育科研常规管理的指导与服务
科研常规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要规范课题实施过程,做好关键性环节的指导和组织,比如课题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总结、结题鉴定等。可采取约请“区级专家参与,本镇同行介入”的方式进行“科研专项视导”,促进常规工作的落实。视导本着重于科研制度的建立、计划的制定、课题过程性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的管理等方面展开,重点做好视导中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视”的诊断性了解学校及教师科研管理中存在问题,通过“导”的针对性提高科研服务水平,既促进科研常规管理的落实,又帮助学校及教师解决科研管理中实际问题或难题。
(三)各类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的积累和档案保管
档案资料是教育科研过程的原始记录,是我们进行整理、归纳、概括抽象教育经验,教育规律的凭借,丰富的教育科研档案资料,是我们完成教育科研实验工作理论思考的重要源泉。因此,学校要强化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对档案资料的收集、装订、归档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在课题研究的每个阶段结束时,对过程材料和相关档案资料进行归档备案,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四、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教育科研成果出来以后,搁置一旁,仅仅作为研究者个人的资本,而不予推广,就不能实现研究的效益和价值。学校要充分协调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及时将教育科研成果在镇、区及以上级别教育科研刊物或教育信息网上发表推广,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生产力,既让更多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感受到教育科研是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又做到研究成果的效益最大化,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