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二年级思品课外活动的收获
在实习期间,除了做好语文教学、班主任的工作之外,我在所教的班级里指导并内组织了容一系列的课余活动。在这些课余活动中学生们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活动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都得到了发展。
在一个学期里我组织了诗歌朗诵、中华古诗文知识竞赛、话剧表演等一系列课余活动。在组织与指导课余活动的同时,我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并且学到了许多知识。比如,我懂得了在动员学生参与课余活动时必须要依照自主性原则,要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自主决定是否参加活动;另外,课余活动应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扩展;课余活动的形式不能千篇一律,要丰富多彩,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贰』 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进行感恩教育的心得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内恩教育内容对受容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思品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学生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以此作为个人的品德与修养立足于社会而恒久地存在。
『叁』 小学二年级思品我能这样做吗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来反思,是指源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肆』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思品课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学生进入学校主要目的是受教育和学习知识,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要借助文本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上这一科目的老师该如何做呢?要让小学生将来成为诚实和富有责任心的人,重在加强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尝试和耳濡目染,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精彩导入,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
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二、注重探究,获得科学精神、态度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如: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我穷追不舍,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三、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教师要结合插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和阐明道理及观点后,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观点去联系实际,加强课堂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真伪、美丑的能力。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和补充课后练习,让学生认真思考、回答。设计课堂练习,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先找容易辨别回答的问题,再找较难辨别回答的问题,最后找难以辨别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如讲拾金不昧这篇课文时,我们结合实际例子,由浅入深,设计如下练习:(1)一个同学把同桌掉在地上的钢笔拾起来交给了老师,算不算拾金不昧?(2)某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学生在路上拾到一块手表交给老师,算不算拾金不昧?这样学生由易到难,对所设计的练习逐一进行回答时,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观点和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一方面要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思路进行适当引导和点拨。在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并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即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现代化手段让思品课生动起来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如:我在上“珍惜水资源”时,展示漫画“举不动”,表明世界人口总数2000年已达60 亿;展示漫画“垃圾包地球”、播放动画“这样就合法了”,表明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再播放实况录像“在中国…….”,看人们是如何浪费水资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乱砍滥伐森林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形势,从而落实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整节课,学生在惊叹、感慨中,踊跃发言,激烈讨论。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其中,依依不舍。体验成功的思品课就像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聆听一首动听的歌曲,欣赏一幅精美的油画,使人仿佛进入了艺
『伍』 如何让小学《思品与社会》课融入学生生活
《思品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让小学《思品与社会》课融入学生生活。
1.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思品与社会》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认为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并要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2.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件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油然产生对家长的爱。
3.选取素材要来源于生活
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让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景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4.思品课堂教学活动要生活化
《思品与社会》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如教学《平安回家》时,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使学生很快明白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5.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如我在教学《爱惜粮食》时,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作用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键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键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种粮。有了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脑海。
『陆』 如何在小学思品课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可避免地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尤其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特别容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而如果行为训练过于单一,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程观念中所要求的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利用多种形式 , 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 ,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 ,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设计《我的手儿巧》时,我先和学生一起认识了“神奇的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手表演各种喜欢的动作,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再加上游戏“蒙眼摸东西”等,把自己从来没有仔细认识过的小手重新认识了一遍,一下子提起了学生对自己手的认知兴趣;接着,我又组织了一次动手操作活动,通过让学生使用自带工具做个小玩艺儿,如做个小飞机、小陀螺,扎个小草人、拼个拼图等等,通过对认识双手的延伸与深化,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学习使用工具,体验劳动和创造的快乐,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单一的枯燥的讲解,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中活动起来,以培养他们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的良好品质。
『柒』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第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思想品德课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在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做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理论的兴趣,自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二,现行教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依据。
现行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
第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思想品德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激发学习兴趣是全面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需要。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这样就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搞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动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课前预习是紧密相联的。而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怎样与教师的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分不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学生做课前准备时可以提供必要的预习提纲,学生则通过预习、并查找与本课相关联的内容,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能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 、疑点。这样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了
(二)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采用复习旧课,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如果经常采用此种方法会显得单调平常不能吸引学生,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引言部分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三)巧妙设疑,培养思维,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除了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间可以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
(五)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 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投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
(六)通过形式的多样化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要靠培养,也要靠感染,才能诱发出来。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形式的多样化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的兴趣,使学生把思想品德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诚然,中学生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从教学方法上加强“活动”课教学环节,以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巧设课堂结尾,激起学生兴趣。
所谓小结就是对一堂课所讲的知识的总结概括,如何进行总结是一堂课的关键。古人在谈到行文时说:“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师生之间应产生共鸣;小结语言精炼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小结要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去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寻味,课断而思不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如恩格斯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们努力地去探索,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捌』 如何当好一名小学思品教师
如何当好一名思想品德教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思品课的性质。“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略)合性几个特点。实行新课改后,学科更趋综合化。思品教师虽不能成为“全球通”,但至少也要成为“小灵通”。新课程对思品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思品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都有一个知识更新的过程。但其它学科的教科书基本上是稳定的,即使有些变化,也只是知识的调整而已,学科教师只要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够比较好的应对课程改革。而思品课就不一样了,除了知识的调整,体系的变更,更重要的是所教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调整而不断变化。他们是这样形容的:思品教材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说好不变了,文件又来了。思品教材,就其学科性质而言,不变是不可能的,变是绝对的,只是变化的幅度大小而已,与时俱进是由它的本质决定的。由此,思品课教师,哪怕是教了一辈子书的老教师,就其所教的内容来说,他(她)还是一个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面临着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的过程,永远是一个小学生。二、紧跟时代,密切关注时事思品学科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的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课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为了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思品教师必须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国际接轨。平时要多留意国际、国内新闻,经常收看新闻联播,密切关切各类报刊杂志,吃透政策,把握时事最新动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思品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思品教师必须对时事政治做到了如指掌,否则有可能在同事和学生面前闹笑话、出洋相。在平时,我们经常会碰到博古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在遇到政策方面的事情或时事方面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去问思品教师,此时,如果思品教师能脱口而出,轻松地回答出他人提出的疑问,他们会觉得理所当然,毕竟是思品教师,这些知识应该懂得;而一旦思品教师在这一方面一贫如洗,头脑一片空白,不知所云,别人会觉得你不称职,认为你没水平,孤陋寡闻。长此以往,就会使自己在同事和学生中的形象大打折扣,降低威信。三、走进心灵,做好思想工作思品学科是德育工程的主渠道,思品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国情教育、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良好心理素质教育等多重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分内工作。而要很好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要求思品教师必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有更高、更深、更系统的心理动态,掌握心理辅导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只有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摸透学生心理,才能搭准学生心理脉搏,教育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中,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锁,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此,思品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平时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这样教育时才能症下药,教育学生才能入情、入理,德育才能深入人心,产生实效。四、精通历史,博古才能通今俗话说:“政史不分家”,思品教师除了要精通思品教材上的内容外,还要对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造诣。我们都知道,在思品教学时,许多理论知识源于历史知识,是对历史知识的概话和总结,中间会涉及许多历史事件,在教学时只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才能引导学生顺藤摸瓜,掌握道理。如果思品教师不懂历史,不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教师在教学时自己就很难把握和吃透教材,更不要说讲清内容,如此教学学生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知半解。只有对历史事实十分清楚,教师上课时才能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如果教师不清楚 1919 年五四运动、1921 年党的诞生、1949 年新中国成立、1956 年三大改造等重大历史事件,讲课时能条理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继而使学生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道理吗?为此,思品教师在平时必须博览群书,通晓古今中外的历史,以夯实自己的知识底蕴,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教学时才能左右逢源、出神入化,才能做到有理、有利、有力。不仅如此,教师广博的知识,信手拈来的教态,学生看在眼里、佩服在心理,觉得我们的思品教师真是有本事。“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五体投地为自己更好地教学打好了“攻心战”。五、熟悉法律,践行依法治国作为思品教师,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比一般教师掌握的法律知识要更多一些,即使不是十分精通,至少也要知道个大概,不能两眼一片漆黑,碰到法律问题哑口无言、束手无策。在平时,我们要广泛涉猎知识、博览群书,不能认为只要懂得教材上的一点皮毛就足够了。只有多看书,才能居高临下,见多识广,上课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从容自如,才能提高自己在学生和同事中的威望和地位;否则,一问三不知,自己都会觉得下不了台。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略)合性几个特点。实行新课改后,学科更趋综合化。思品教师虽不能成为“全球通”,但至少也要成为“小灵通”。新课程对思品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玖』 如何在小学思品课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18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卢梭曾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教育家陶志琼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感知过程。
然而,当代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对别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对教师的付出,也认为是天经地义,情感淡漠;对同学的帮助,往往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从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懒惰、不懂得关心别人、社会责任感差等性格弱点。针对这些,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小学思想品德课内涵极其丰厚,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在平时教学中只要我们认真挖掘课本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活动等方面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我在思品教学中非常注重感恩教育,其具体做法:
(一)以保护自我 培养感恩意识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像小学四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呵护我们的身体》的确是一本活教材,教学时我先设计了三个问题上学生自学交流:1、同学们你们平时有哪些好的生活习惯?2、自己的好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的?3、培养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自己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养成这一良好习惯后,自己感觉到的好处是什么?
再设计了分组合作讨论提纲:你与同龄人的交往中,观察到的或听别人说的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是什么?你认为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什么影响?
然后就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一个人想健康地生活、一个少年儿童想健康地成长的“秘诀”是什么?
整节课学生动起来了,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有说自己的良好习惯的,有指出别人不良行为的,有说自己以后如何改正等,使学生明白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心态,才能保持身体健康;明白了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爱惜生命就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只有保护好自己身体,才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二)以故事为先导,内化“感恩教育”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教学时我注意用名人名言及名人故事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感知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知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如我在教五年级思想品德《伟大的先人》一课时,先让学生读课文,阅读至圣先师孔子的简介后,再让学生说说有关孔子感恩的故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有一位同学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更让我惊喜是学生还说了好多好多名人感恩的故事,学生的知识面非常广,学生也是一本活教材,老师平时低估了你们……
通过学生说、听、评、议,使他们明白了孔子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先人,他的思想及其人格对后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三)以和谐相处,激发“感恩教育”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一点我在教学时经常给学生强调。因为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如六年级思品下册《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的是地球母亲;在教学时,我紧扣这一主线,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来激发学生产生对地球的感恩之情,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向往奥运》,理解举办奥运会的意义,能更加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以活动为载体,参与“感恩教育 ”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教学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活动,先让学生人人动手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等活动。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表演自己的做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
(五)以真实情感,体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学时我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在国际“三八”节来临之际,我在六五班开展了“感谢妈妈”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总而言之,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知恩、报恩、施恩,增强感恩意识,强化感恩行为,对父母、对老师、对亲朋好友、对社会,永怀感恩之心,长做感恩之事,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世,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关爱他人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