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心得总结 > 网评培训心得体会

网评培训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1-02-08 04:09:21

A. 求新闻点评和感想,急!

死者留给幸存者更多的是无法消隐的哀痛,这种哀痛让人无法释遣,尤其是那内些遇难容者的死亡属于非正常的死亡。

春节的背影并未模糊,醇烈的年味尚未飘远,当我们还在体味着亲情之际,几起非正常死亡的案例猝然而至。2月1 日上午,上海市旅游局接到美国洛杉矶总领馆发来的赴美旅游遭遇车祸遇难和受伤人员名单。

犹记得上海旅游团在美国遇车祸的消息甫一传来时,网上便陡显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物伤其类式的哀矜,一种则是幸灾乐祸式的窃喜,理由是能够出国旅游的人非富即贵,这样的人死有余辜。如今,随着车祸详情的渐次披露,随着遇难和受伤人员名单的悉数公开,不知道那些幸灾乐祸的人是否有些悲戚和自惭。无论如何,死亡都是一种不幸,无论死亡者是否大富大贵,我们都没有丝毫的理由为之欢欣。诚如雨果所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B. 求一篇新闻和评论加感想

食品安全危机后警惕公权肆意扩张 提示语:在当前对权力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部门权力的扩大实际上意味着,某些官员获得了新的寻租机会与空间 现在,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已经被有关方面定性为重大食品事故。卫生部、质检总局以及河北省政府,正调动全部的行政资源对此事件进行查处。相信在社会的高度关注之下,事情的真相一定会查出个水落石出。 结石奶粉事件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势必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给社会一个交代。不过,我们所需要警惕的是,本次食品安全危机成为有关部门寻求权力扩张的借口。 回顾近年来的环保、安全生产以及卫生体制的改革,不难发现决策层往往将问题的产生归因于政府职能部门权力的弱小,因而,相应地将扩大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力视为解决之道。很多部门正是因为不甘于做橡皮图章,而寻求更多、更大的橡皮图章。这固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社会上刮起了各类“风暴”,但是,从本质上来说,部门扩权却有一种逆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而“向后看齐”的力量。 更加强势的政府部门必然要让相关方面为俘获权力而付出更多的成本。这就使得事故风险不但不会降低,反而可能会进一步升高。因此,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授予相关职能部门更大的权力并不可取。部门扩权只是提高了它们在行政体系中的博弈能力,以及对公共财政的支配能力,部门拥权自重却最终于事无补。 实际上,我们行政体制的痼疾正是在于权力过大与权责不对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民众的权力太小,消费者的权利太单薄。食品安全问题的体制根源正是在于这种社会权力结构的失衡。因此,对于那些不良商家来说,他们只需要搞定政府与媒体,那么一般来说,就可以忽视消费者的存在。正如同有的企业作为当地的经济支柱,整个政府都在为它服务,有关质量监管部门也就形同虚设一样。其产品质量就只能靠企业的道德自觉。一旦官商沆瀣一气,企业的行为就几乎不受制约与监督,必然会为“结石奶粉”埋下伏笔。 应对食品安全危机如果重走部门权力扩张之道,必然会进一步加剧社会权力结构的失衡。与这种体制的惯性恰恰相反,当前急需要扩大的不是政府而是民众的权力,需要限制的不是消费者的上诉以及上访的权利,而是要削减政府权力、启动行政问责。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并不繁难,关键是这对解决问题有益,却伤害有关部门的利益。 所以,对三鹿奶粉事件能否带来制度进步,现在尚不能持乐观的态度。事实上,此次事件能不带来制度退步就已是万幸。我们所担心的正是,有些部门假借民意,进行新一轮的利益扩张,最终形成对民众权益的又一轮侵蚀。

C. 形式与政策学习心得,写一篇时事评论,1500字左右,要最近的时事

学完形势与政策,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 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家园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形势决定着政策的实施。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其实简单的说形势就是从国家环境、国家资源、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经济等很多方面来论述。中国,地球这个大家园中的一员,在世界上有着重大影响。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而在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里却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例如:资源紧缺、环境破坏、中外关系等等。其中资源问题就包括很多,比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尤为水重之。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个人平均占有地也在不断的缩小。也许将来无立足之地都会成为可能。可是一些无知的人还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在拼命的从地球上夺取自己想要的,使地球变的残若不勘,满是伤口。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却不懂得珍惜,只是一味的拿取,而不知道奉献。
形势的不稳定要靠政策来维持。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的重大问题之一。保护环境不仅是国家的职责,更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我国矿产资源的种类有很多,但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一些矿主只是片面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合理的开发,甚至不顾矿工的死活,无视国家的法律。对于这些人国家应该严厉打击,执行《矿产资源法》来保护我们是资源和工人。水资源紧缺和污染也是一项重大的问题。一个人要生存,决离不开水。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滴水也许不足挂齿,可千万滴水能汇聚成河。也许很多人都还未认识到水也会有竭尽大一天。当水龙头哗啦啦地流个不停,你有想过在世界的另一角,很多人因为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未沾一滴水而声嘶力竭吗?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充分利用水资源。做到不浪费,不乱用,珍惜每一滴来之不易的水。
如果要将地球比做一个苹果,而人类就好比一条小虫。小虫为了生存,在苹果内翻来覆去。人们又怎知表面看似光滑的苹果,其内心却千疮百孔,苦不勘言。人类就如小虫一样,不断的给地球制造无止尽的黑洞。虫会因为得到了美食,而知足的舔舔嘴巴。而人类却不懂得知足,不但不擦嘴,反而还要拼命的往家里搬。地球只有一个,人却有千千万万。假如每个人都如此,地球还承受的住这样的折磨吗?可见,当今世界的形势很危急。每个国家都应该制定政策来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当然,只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也是不够的,最重要还得靠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一个稳定的秩序要靠大家来维持,一个美丽的家园更需要大家的维护。
呼吁:请爱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家!

D. 关于俞敏洪的点评,作为网民的我们该作何感想

作为网民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我们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不停的在网上声讨当事人和他的律师,但听到俞敏洪的话之后才发现我们的倾向完全是错误的,因为律师只是做了他工作范围之内的事情,我们只要声讨当事人就可以了与律师无关。

从俞敏洪的话中我也重新想了一下这样的事情,他的说法确实很有道理,我们之前是因为这个儿童可惜所以感觉到非常愤怒,在愤怒的情绪下,我们没有办法全面地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有一些语言都是很偏激的,还用语言刺激了王振宁的律师。所以听了俞敏洪的话之后,以后不管自己再发表任何言论,我都会在理智的思考之后再去说话。

E. 评论式读后感怎样写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评论式读后感就是三百多个字的简短读后感,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想即可。

F. 时事评论(新闻+感想)

写奥巴马当选美总统

写社会很开化
第一个黑人美总统

G. 怎样学习写评论文章

首先简述文章内容;

其次谈感想(可以就文章作者的意图,或者自己有什么启发, 或者对某一细节进行评述,或者对人物或事件发表看法),

可赞扬\批评\提出问题,皆可.

能写出好的文章的人必然会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我想首先要给自己“寻找”一个思想附体,通俗的说是一种信仰。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还是五四之后从西方舶来的现代主义,甚至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等等,选择其一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作为自己写作的思想支柱,这样就会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比如徐不老就明确表示他的“研究成果”是“官僚是万恶之首”,虽然我对他的这种观点不敢苟同,甚至还“颇不以为然”。但是,正是在这种思想构建的支配下,不老才写出很多有力量的文章,达到了“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思想追求,就会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会盲目写作,跟风式地重复他人的观点。特别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年轻的知识分子来说就更为重要了,这不单是写文章的根本,更是培养自己独立的文化人格的思想基础。我想多说几句的是,就是对于评论或杂文创作而言,“揭丑”是其生命所在,有评判才会有发展,因此,大多的杂文都延承了鲁迅的道路,而发扬鲁迅精神并是一味的模仿鲁迅的写作手法,他的杂文写作别人是学不来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具有独立文化人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鲁迅是一个文学家,但他更是一个思想家。
就具体创作而言,积累和选材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我也无需赘言。针对具体的事件或人物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文章的主线,而怎样从一个点扩大的一个面,甚至是一个体,这是些评论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从现象说到本质,文章写作要有逻辑,这样才能告诉读者文章想要表达的东西。虽然一些纯评论文章读起来很枯燥,但这样的文章却很有力度,能够看到作者的真工夫。现在的很多评论,无论是纸媒上的还是网络上的,所揭示得问题人们大都能够看出,真正写得很深刻,没有多少,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文字垃圾来重复着已经重复过多遍的观点。
必需明确的一点是,评论,不是作者发泄感情的工具。在很多的评论文章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个强烈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最初发现这个通病是在我写作的时候。这种文章作者写起来是十分容易的,而且感觉很过瘾,而读者读起来也很过瘾,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把文章推向一个高度靠的并不是作者的愤怒程度。我们不否认文章需要感情,但这个感情必须得跳出作者的主观情绪,需要表达一个客观事实。鲁迅曾说他的杂文经报刊发表需要编辑抽删三四次,而我们读起来依然是那么有味道。当今的一些杂文恐怕经过一次就形同白开水了。我想我们写这样的文章只是有了自己“儒雅骂人”的暂时的壮阳药,因为它的存在,文章被冠以深刻、幽默、辛辣等光环,而这实质上,这也只是阳痿患者自鸣得意的意淫而已。就此而言,凭栏论世的那句“与其空发牢骚,不如伏案成文”的号召口号,本身就导向就错误了。
有人说现在的杂文和时评打起了架,如果真要把它们当作两种小的文体区分开,那么,我想它们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一篇好的评论应该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这种结合必须是合理的,过分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而这些迥异的风格却都表现出相同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评论的一大魅力所在。这种魅力更是评论在文学本体中的生命力。
写作要创新似乎是近来提的一个很响的口号,也是在当今文字垃圾大量出现的情况下作者做出的一个选择。《杂文选刊》去年曾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新杂文写作”,而就其选登的优秀作品来看,它们的新主要还是在形式上。内容上的创新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靠以维持的是选材上的新颖。因此,创新也是众多作者的一个难题。不过我们不能一味的求新而把文章的根本忘掉了。求新也不能走向媚俗的道路,当今文坛“拳头加枕头”大行其道,作为评判文体的评论,更不能向这种吸引别人眼球的写作方式“挥手致意”。
一个作者风格的展现靠的是他的语言。每各人都有的语言风格,这和作者本身的文字积累有关。我个人观点,评论还应以洗练的语言为主,不应过多的粉饰。河边漫步兄的文字在且听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着自己的风格,很新颖,可读性也很强。但我总觉得作者在文中过多的语言修饰削弱了文章的力度。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是删改得不能再删的地步,使得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能达到它的效果。文章在投稿前作者要有耐心,把自己的每一篇文章仔细修改。现在在网上码字不比用钢笔写作,但我想一篇文章的出炉是要经得起历练的,就自己的文章来说,还远远还不到火候。

H. 方文山歌词赏析心得体会500字

从《东风破》里的“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到《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再到《千里之外》里的黯然神伤“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离恨是歌者永恒的主题。《青花瓷》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于这种离愁别绪被描写得更加婉转细腻,隐藏得愈加含蓄而韵味别生,仿佛青橄榄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
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
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
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
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
这三者叠加至一处,《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
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
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青花瓷》的中国风分外动人。方文山用“素胚”“仕女”“汉隶”等系列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阕R&B佳作。
在《青花瓷》里我听到了《东风破》里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般淡淡的哀愁,听到了《发如雪》里前尘后世轮回不息般轻轻的喟叹,也听到了《千里之外》天各一方生死难忘的一生等待,甚至听到了《爱在西元前》里风化千年而精魂不死的爱的誓言……心中五味陈杂,漫天的思念翻滚如潮,而耳旁却依然只是轻轻淡淡的吟唱而已,云淡风清。
《青花瓷》里最感人的一个字,我以为是这个“等”字。
一个“等”字,唱尽多少无奈和惋叹。这一等,是无望的等,是来生的等,是明知不可等的等,可是曲中却只用淡淡的语调唱来,再平常不过,仿佛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简单;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写字,可以吟诗作画,可以赏花弹琴,只是时时不曾忘记等待的人。痛苦吗?不,《青花瓷》里唱得如此悠然,原来满腹的离愁别恨也可以慢慢洗淡。求不得、爱别离又怎么样呢?众生皆苦,等待也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不如就当此生的相遇,只是为了来生的重逢埋下伏笔,这样想来,不禁释然。就算不能再相遇,也应当感恩曾经那惊鸿一瞥的际遇。谁能凭爱意将富士山私有?青花瓷,也是一样。
至少,我们能够隔着千里山水遥遥眺望江南的袅袅炊烟,隔着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忆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着重重历史静静观赏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
芭蕉帘外雨声急,匆匆而过的是时间;
青花瓷里容颜旧,老去的只是我自己,而你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可以欣赏,可以玩味,也可以守望。

I. 结合课程的学习与感受,评论一个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或历史人物。重点突出...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观看《大国崛起》有感 还在中学时就曾经看过十二集 系列片《大国崛起》中的一部分,今年 修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在 老师的鼎力推荐下,我又从中选取了几 部之前没有看过或是看过而印象不太深 的逐一观看。 首先想为这部系列片叫好。以 往我也看过一些题材各异的大型系列纪 录片,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不能不 说,总体感觉还是欧美的一些纪录片有 更生动的讲述、给人更深的印象以及更 多的思考与赞叹。比如著名的 Discovery系列、IMAX系列,还有BBC 的一些节目,当年都带给我不小的震撼 与启迪。但是,近年来,我注意到了一 个好现象,国内似乎正在不断地涌现一 些高质量的系列专题片。比如《丝绸之 路》和这部《大国崛起》。这样的一些 专题片,显而易见绝非粗制滥造、七拼 八凑就能搞出来的,而是经过非常多的 努力、创造才铸就的。这样的结果——也正是我觉得它很启发人、给人美的感 受,并且可以和那些欧美的优秀专题片 相媲美的地方——使它具有了较高的能 经受时间考验的能力。我想也许五年或 是十年以后,我不一定会再去想看这部 片子,但如果再看一遍,定当有新的收 获、启迪。 下面想谈谈一些深入感受。 一未来的集体力量的形态 这个问题的产生是非常自然 的。原因是它是对国家这种东西的思考 的一点延伸。 近年来,“全球化”这个概念甚 嚣尘上。但其实这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 说法,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由西 方新自由主义长期人为宣传出来的口 号,代表的是跨国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 的利益。我们常说西方媒体怎样有偏 见、如何的被政治目的操控。但其实是 欧美的政府在操控他们吗?很大程度上 不是,而是它们为各大财团、经济利益 实体联盟服务。“全球化”的潜在之意是 削弱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主权,以 使美国主导的跨国金融资本和经济势力 畅行无阻于全球各地,最大限度地攫取 各国的资源和财富。法国著名社会学家 布尔迪厄在《遏止野火》中对此作了深 刻揭露。这又牵扯到近来有关经济危机 的各种关于某个经济的幕后推手在如何 操控世界等等阴谋论。阴谋论从来都是 有趣而诱人的,我以为当然不可全信, 但它往往能说明问题的某些方面。所 以,我们自然会思考,这些事件与上述 解读反映出的一个问题,这个世界的力 量都集中到哪里去了?如果忽略许多人 都有所耳闻的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中 的阴谋论说法,那么在《大国崛起》讲 述的那四五百年中,似乎大量的集体力 量还集中在国家这种人类社会形态中。 当然,从现在的世界的样貌看起来国家 似乎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力量的一 种聚合体。但最使人深思的也就在这 里,这到底是表象还是实质?我真不知

民族国家,在我看来好像几乎 是和国家一起发生的,也许应当说晚一 点点。但也有可能“国家”是一群住的较 近而血缘上大抵有些联系的人们聚居久 了后,在这个圈子中形成的认同概念, 同时也是原始的“族”的观念的形成,后 来逐渐扩大,也就有了既重视生理遗传 也重视文化的“民族”观念。民族国家曾 经承载人类历史上了多少的屈辱与血

自不必赘言。

泪、光荣与梦想,

崛起》中的大国几乎都是民族国家。那 么,我们是否认为民族国家就是唯一 的、正常的国家形态呢?一个特定民族 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是否是他们应当努 力追求的一种幸福呢?我都不完全同 意。准确地说,我觉得也许未来不一定 将延续这种历史规律,但也只是我的一 个想法而已。 鉴于对构建中国力量的认同 感,我有时对美国怀有种种不太善意的 担心。美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那它是 否会代表一种国家构建的新趋势呢?如 果这样,我们会落后吗?目前,我还是 对中华民族国家抱有极大的认同感,我 不信我们会在这个问题上落后。 2006年,世界城市人口首次 超过农村人口,现在世界上大大小小的 城市有成百上千。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大 概可以分为地区性城市、国家级城市、 所谓全球城市。有一个著名的地理学家 兼社会学家Saskia Sassen在他1990年 的一本书《The Global City》中表达了 这样的观点:真正的全球城市只有三个 ——东京、纽约、伦敦。很多全球性的 经济组织、跨国组织的总部都设在那 里,很多强悍的大企业的总部也设在那 儿,他们正好是金融市场三个时区的最 大交汇点,那么也就聚集了全世界最高 端的法律、会计、保险等等专业服务 业。这些城市一手掌握了全世界的经济 命脉。他们与世界各地的城市联系形成 一个网络,其密切程度远大于本国内某 些地理上更接近的城市间的联系。他们 形成的经济力量如此重要,他们会迫使 政府放权、开放市场,有些国家为了使 自己也有这种全球城市,甚至不惜牺牲 一些主权。那么中央政府的能力是否正 在不断被削弱呢?城市是否在逐渐僭越 国家呢?未来,城市是否会逼迫国家让 位而成为区域间最重要的交流单元、成 为不同于国家的未来的集体力量的形

二个体观念的变化 现在世界上逐渐有了这样的一 些人。他们不是没有“根”,他们原先也 属于某个民族、某个特定国家。但最终 这个根不再有多少作用,对于他们特定 的人生来说不再形成任何羁绊。而这种 人相互之间的经历往往也大相径庭。 从古就有这种人。汉朝时候就 有一中原的官员,在汉朝官场不得志又 遭人排挤,就跑到匈奴人那里去,并当 了大官。结果却是惊人的。之后许多 年,匈奴政权对汉王朝实施的几次大阴 谋都是他策划的。从汉人角度看,他当 然十恶不赦;但从他自己来说呢,如果 他并不认同自己的根对自己的束缚的 话,那他无疑极大地实现了自我价值, 是匈奴人的大功臣。

阅读全文

与网评培训心得体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