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学习孔孟的心得体会
50岁知49岁之非,学习孔孟,在读圣贤书的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会慢慢体会圣人学问的博大精深以及自己略窥一斑的喜悦。
『贰』 学习儒家文化的体会感受求大神帮助
儒家文化 儒家的道德文化面对着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进攻节节败退,但它始终占据着世界精神的一席之地,它的魅力何在呢?儒文化的本质是它的“心性”哲学,从人的存在引申天理和人事,引申出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完善,引申出国家的伦理秩序和丰功伟绩。 儒文化不像希腊哲学一样从世界中去寻找终极。世界是我们人的世界,与我们人的先天性是一致的,离开了人的先天感性和理性,世界只是“无”。不管是根本性的物质形态,还是微观的原子和宏观的宇宙,它们只是我们感性和理性的表象,终极存在也只能是作为本源的“心”。所以说,儒文化也是一种形而上的学说。它不像宗教学说一样从彼岸的上帝中祈求恩赐。万物都有普遍性,人也一样,人的主观不管怎样努力,人的意志不管如何超脱,人只能在他本性的范围内活动,先天规定了他的责任和使命。有的人成功,是他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有的人碌碌无为,是他与自己的本性分离,成了自然体系中的一颗浮尘。儒文化注重人的性情发掘,培养人的崇高和伟大。儒文化是“心性”哲学,这是它精神性的根本一面,它不同于经验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和理性的推理,而是来源于思想的领悟和自我的直觉。 儒文化与实证哲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儒文化也好,希腊哲学也好,宗教学说也好,它们都是对真理的探求,对自我价值的寻找,所以它们是一种形而上的知识,是人的精神升华和境界的提高,是一种“德”的培育。实证哲学是对事物性质的确定,是对客观关系的认可,所以它们是一种形而下的知识,是对世界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是一种“功利”的需要。前者回答世界为什么这样?后者回答世界就是这样。前者追问世界之根,后者描述世界之实。前者为了价值,为了人格,为了真理;后者为了利益,为了实用,为了权力。 儒文化是形而上的知识,是对天理的领悟,是对人格的完善,所以它是不可言说的,也无法传授的,只有特有的灵魂,在片言只语中引起共鸣,在生存体验中感悟到它的魅力。如果用理性从字面上去理解,只能产生歪门旁道。诗书是对情操的陶冶,礼义是人格的一种自然流露,三纲是天理的一种社会显现,“存天理,灭人欲” 是精神升华的一种途径,忠孝仁义信是人本真的一种实践,伦理社会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一种揭示。它类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显示了人的一种责任和美德。 儒文化是“心性哲学”,它与现代社会的个性解放是否矛盾呢?“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商品经济冲破了社会的伦理秩序,儒文化真的阻碍了社会发展吗?现代社会本来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流,它的劣根性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所揭穿,科学确实给人类带来了财富,实证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功利,但是,人却失去了本真,家庭失去了温情,社会失去了和谐,人类失去了家园。如果不再改变,人类将成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和受害者,现代制度和现代科技只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沙滩上的,它只能给社会带来道德的沦丧和理想的破灭,带来利己主义的泛滥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社会发展了,现代性表示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宗教和儒文化把人类从自然状态这解放出来,回到了精神的怀抱,现代性是把人类从内在的精神性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人的主人地位。现代性不是不要宗教和儒文化,不是不要终极关怀,而是希望通过人把整个世界精神化,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前现代社会是与自然界是分离的,世界处在文明社会和自然变化莫测的对峙之中,宗教和儒文化只注意内心的宁静,以不变对万变,面对着世俗和自然,精神也显的软弱无力。人类要成为主人,必须要征服自然,把自然力纳入人类社会自身之中,自然才能精神化,社会才能显露出他的崇高和伟大。社会前进了,人的责任加重了,人的生存方式也必须加以改变。封闭式的自我修养远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儒文化的伦理道德也不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人们不但要真理,还需要经验知识,不但要道德,还需要科学,不但要理想,还需要求实精神。遗憾的是,人们在追求知识、科学和实证之时,抛弃了真理、道德和理想,用理性和实证来认识真理,以功利来取代道德,以实用主义来对待理想,所以尼采说:“我看到的不是人,只是残缺不全的肢体。”有个性的人只能是那些保存传统文化并能运用理性功能和求实精神的时代新人。如果丢掉终极关怀的实证哲学统治了人类,人类只能走向深渊。
记得采纳啊
『叁』 学习国学,儒家思想与管理心得
管理是现代商业才提出来的 儒家思想就不是为了搞商业管理的
『肆』 谈谈孔子事迹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伍』 《孔孟论学习》心得
学习了《孔孟论学习》后,我感到收获颇多,特别是对于自己的日常的学习有了深刻的启发。我认为学习过程中,兴趣和爱好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
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最关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的目的就是强调兴趣和爱好的重要性,事实上也正是真正爱好学习的人,为学习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记得小学时有一个同学调皮异常,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多不注意听讲,有一次老师让他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居然十个错九个,而且笔画笔顺错误甚多。老师就让他在黑板上抄写三遍。要平时,在本子上抄他根本没有自觉性给它抄完。在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共同监督下,他很认真地一字不漏地抄写着。并再次对他进行听写,效果比第一次好。以后他学习一偷懒,老师就叫到黑板上去听写,他居然每次都欣然同意,而且完成得相当不错。比起以前让他在练习本上自己去抄写的效果要好得多。我们同学就有些不明白,于是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喜欢到黑板上写字”。后来逐渐他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而且有几次考试语文成绩都名列前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地重要啊。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兴趣的,特别喜爱的学科总会学的很好,而兴趣不大或反感的学科自然成绩会很不理想。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那样,我们就会成为一个爱好学习的人,一个学习成功的人。
附:
《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概括: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陆』 学习孔子哲学的体会
给你来个批判性的体会:
首先要明确,孔子思想是有历史属性的。要与时俱进的看待其中的道德规范。
其次要明白,孔子所教导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一种在当时甚至现在也具有很高要求的行为规范。
所以,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执行他的规范。并且是相当多的人是不具备执行能力的。
第三,就是孔子的思想,在后面被人学习、使用的过程中,都增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些内涵,换句话就是为当时的统治阶层服务的。所以很多是被曲解的东西。
“仁”的道德理想是孔子终生追求的东西。
但是道德终归是一种自我识别的行为规范体系。所以他的有效性不如法律。
但是作为追求较高层次精神体验的人来说,道德修养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之一。
所以要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要求加以区分。
孔子所描述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并且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并不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属性。
比如说,人生下来就要吃饭,因为这样才能够生存;但是儒家典籍里面有“不食嗟来之食”的说法,强调的就是气节,就是如果违背了自己的道德诉求,就算是饿死也不会做有损于自己精神追求的行为。
这就是道德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矛盾之处。
所以,在学习孔子,一定要明确这两点,第一就是他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有很多规范的内涵和外延都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了。其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遵守他的行为规范,道德水准是有高低层次的。
在运用孔子的学说进行自我调节和调节与自己相关的社会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他思想的局限性。
什么是“仁”?
把私欲隐晦在高尚道德之下的。没有剖析人为什么会有私欲的本能。仅仅是靠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的行为,他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没有客观公正的区看待私欲的问题。
因为只有出自于私欲的行为模式才是最持久和稳定的。
孔子,对人性的剖析并没有深入到最本质的东西里面。就是人的自然属性。而凭空要求人超越自然属性,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这是不现实的。
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理论,更有助于理解和发扬他的道德理想。
『柒』 求一篇学习儒家文化的心得体会,不少于800字。来一个文艺青年秒杀吧!!!
儒家的道德文化面对着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进攻节节败退,但它始终占据着世界精神的一席之地,它的魅力何在呢?儒文化的本质是它的“心性”哲学,从人的存在引申天理和人事,引申出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完善,引申出国家的伦理秩序和丰功伟绩。
儒文化不像希腊哲学一样从世界中去寻找终极。世界是我们人的世界,与我们人的先天性是一致的,离开了人的先天感性和理性,世界只是“无”。不管是根本性的物质形态,还是微观的原子和宏观的宇宙,它们只是我们感性和理性的表象,终极存在也只能是作为本源的“心”。所以说,儒文化也是一种形而上的学说。它不像宗教学说一样从彼岸的上帝中祈求恩赐。万物都有普遍性,人也一样,人的主观不管怎样努力,人的意志不管如何超脱,人只能在他本性的范围内活动,先天规定了他的责任和使命。有的人成功,是他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有的人碌碌无为,是他与自己的本性分离,成了自然体系中的一颗浮尘。儒文化注重人的性情发掘,培养人的崇高和伟大。儒文化是“心性”哲学,这是它精神性的根本一面,它不同于经验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和理性的推理,而是来源于思想的领悟和自我的直觉。
儒文化与实证哲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儒文化也好,希腊哲学也好,宗教学说也好,它们都是对真理的探求,对自我价值的寻找,所以它们是一种形而上的知识,是人的精神升华和境界的提高,是一种“德”的培育。实证哲学是对事物性质的确定,是对客观关系的认可,所以它们是一种形而下的知识,是对世界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是一种“功利”的需要。前者回答世界为什么这样?后者回答世界就是这样。前者追问世界之根,后者描述世界之实。前者为了价值,为了人格,为了真理;后者为了利益,为了实用,为了权力。
儒文化是形而上的知识,是对天理的领悟,是对人格的完善,所以它是不可言说的,也无法传授的,只有特有的灵魂,在片言只语中引起共鸣,在生存体验中感悟到它的魅力。如果用理性从字面上去理解,只能产生歪门旁道。诗书是对情操的陶冶,礼义是人格的一种自然流露,三纲是天理的一种社会显现,“存天理,灭人欲” 是精神升华的一种途径,忠孝仁义信是人本真的一种实践,伦理社会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一种揭示。它类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显示了人的一种责任和美德。
儒文化是“心性哲学”,它与现代社会的个性解放是否矛盾呢?“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商品经济冲破了社会的伦理秩序,儒文化真的阻碍了社会发展吗?现代社会本来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流,它的劣根性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所揭穿,科学确实给人类带来了财富,实证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功利,但是,人却失去了本真,家庭失去了温情,社会失去了和谐,人类失去了家园。如果不再改变,人类将成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和受害者,现代制度和现代科技只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沙滩上的,它只能给社会带来道德的沦丧和理想的破灭,带来利己主义的泛滥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社会发展了,现代性表示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宗教和儒文化把人类从自然状态这解放出来,回到了精神的怀抱,现代性是把人类从内在的精神性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人的主人地位。现代性不是不要宗教和儒文化,不是不要终极关怀,而是希望通过人把整个世界精神化,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前现代社会是与自然界是分离的,世界处在文明社会和自然变化莫测的对峙之中,宗教和儒文化只注意内心的宁静,以不变对万变,面对着世俗和自然,精神也显的软弱无力。人类要成为主人,必须要征服自然,把自然力纳入人类社会自身之中,自然才能精神化,社会才能显露出他的崇高和伟大。社会前进了,人的责任加重了,人的生存方式也必须加以改变。封闭式的自我修养远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儒文化的伦理道德也不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人们不但要真理,还需要经验知识,不但要道德,还需要科学,不但要理想,还需要求实精神。遗憾的是,人们在追求知识、科学和实证之时,抛弃了真理、道德和理想,用理性和实证来认识真理,以功利来取代道德,以实用主义来对待理想,所以尼采说:“我看到的不是人,只是残缺不全的肢体。”有个性的人只能是那些保存传统文化并能运用理性功能和求实精神的时代新人。如果丢掉终极关怀的实证哲学统治了人类,人类只能走向深渊。
『捌』 孔孟思想的精髓
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