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训后的心得体会
在以前的工作中,我的管理经验主要是从书本和实践中领悟得来,刚进入能高工作就能参加这样的培训会议,我感到非常幸运。两天的培训让我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比如,我对业务的熟悉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对行业、公司、产品极度熟悉热爱”这一标准。在管理方面,由于我和下属一起住在公司宿舍里,之前我一直认为下了班大家就是兄弟,其实这是一个错误。虽然我早就想到沟通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由于无法找到一个共同的空闲时间,品控部的会议一直没有召开。而且我对他们的表扬太少
我打算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这些理论来改变我的管理方法。首先,我要夸张地表扬他们,看到他们工作中的不足,更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我立即对他们进行了岗位职责的培训,和他们说清楚基本职责是什么、考核指标是什么、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虽然我的培训结结巴巴,但是我觉得这些事情说清楚了对他们做好工作和对我的工作都很有好处。
品控部的工作是跟随生产部来的,接到订单就开始忙,因此无法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每周开会。当我和下属们谈及这件事情,他们一致认为每周开会非常重要,并提议利用星期六中午休息时间开会,这事让我很感动。我开始相信他们能够把品控部的工作做好,而合适的沟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快乐的工作环境。在这个星期六中午,会议如期举行,我把培训和会议合为一体,我和他们达成一个共识:我们共同的职责——保证质量!我打算在以后的会议中把Q12理论逐步传授给他们,尽管我自己学得还不够好,我想这些理论对他们自身的发展会有用。
在培训结束、与张总拥抱的那一刹那,我感觉我对不起他。金马凯旋的得分与天裁服饰相比仅落后25分,如果在最后的阶段我参与发言,我们团队很有可能会胜出。很多事情我自己可以不在意,但是为了团队,我应该争取业绩。
2. 学习中医后的感想80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习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习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近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
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平,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八九,也是这个意思。
3. 求对中医药学的心得体会
学好中医先要把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搞得清清楚楚,抛开西医理论。如果学透回了《黄帝答内经》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中医高手了,中医不就是阴阳阿平衡阿,九针中药,望闻问切,虚实寒热等等。如果再拜一名家为师,学了一绝招你就成神了,你不想要钱都难,钱会来找你的。
4. 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
心得体会怎么写 1、什么是“心得体会" 在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有关某项工作的许多感受和体会,这些感受和体会不一定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思考,可能只是对这项工作的感性认识和简单的理论分析。
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些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就是“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 2、心得体会怎么写?
心得体会的基本格式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I、标题 心得体会的标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在XX活动(或X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2)、关于XX活动(或XX工作)心得体会(或心得) 3)、心得体会 如果文章的内容比较丰富,篇幅较长,也可以采用双行标题的形式,大标题用一句精练的语言总结自己的主要心得,小标题是“在XX活动(或X 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例如: 从小处着眼,推陈出新 ——参加班组长培训的心得 II、正文 这是心得体会的中心部分 (1)开头 简述所参加的工作(或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参加活动的原因、时间、地点、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过程及结果。
(2)主体 由于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而人的认识往往有一个逐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因此,在心得体会的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上,常常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发展、情感变化为中心线索,组织材料,安排层次。具体的安排方
法主要有两种:并列式结构和递进式结构。 A.从不同角度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总结成几个不同的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即: 体会(一) 体会(二) 体会(三) ………. 在每一部分内部,可以采用先从理论上总述,再列举事实加以证明的方法,使文章有理有据,不流于空谈。 B.递进式结构比较适合于表现前后思想的变化过程,尤其是针对以前曾有错误认识,经过活动(或工作)有所改变的情况。 在层次安排上,递进式结构应先简述以前的错误认识,再叙述参加活动的原因、时间、地点、简单经过,然后集中笔墨介绍经过活动所产生的新的认识和感受,重点放在过去的错误与今天的认识之间的反差,以此证明活动的重要意义。 (3)结尾 心得体会的结尾一般可以再次总结并深化主题,也可以提出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也可以自然结尾,不专门作结。 (4)署名 心得体会一般应在文章结尾的右下方写上姓名,也可以
在文章标题下署名,写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后。
3
、写作心得体会应注意的问题
(1)
避免混同心得体会和总结的界限。一般来说,总结是单位或个
人在一项工作、一个题结束以后对该工作、该问题所做的全面回顾、
分析和研究,
力求在一项工作结束后找出有关该工作的经验教训,
引
出规律性的认识,
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它注重认识的客观性、
全面
性、
系统性和深刻性。
在表现手法上,
在简单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较多
的采用分析、推理、议论的方式,注重语言的严谨和简洁。
心得体会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在工作、
学习、
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
面的主观认识和感受,
往往紧抓一两点,
充分调动和运用叙述、
描写、
议论和说明甚至抒情的表达方式,
在叙述工作经历的同时,
着重介绍
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
它追求感受的生动性和独特性,
而不追
求其是否全面和严谨,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只论一点,不计其
余”
。
(2)
实事求是,不虚夸,不作假,不无病呻吟。心得体会应是在实
际工作和活动中真实感受的反映,
不能扭捏作态,
故作高深,
更不能
虚假浮夸,造成内容的失实。
(3)
语言简洁,生动。心得体会在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议论
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地采用描写、
抒情及各种修辞手法,
以增强文章
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