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建材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2】147号)具体内容是什么
云南省人民政府文件
云政发 〔2012〕147号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
建筑建材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省建筑、建材和房地产
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增强整体实力,尽快做
强、做大、做优,充分发挥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在城镇化发
展、城乡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培育重要经济
增长极,推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出以
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
大意义
— 1 —(一)促进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扩大投
资、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
是重要的先导性、基础性产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经济贡献
力强、产业关联度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我省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进入了快速发
展时期,经济总量持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地位作用明显
增强,拉动效应日益显现,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
出了重要贡献。
(二)促进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改善民
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是创造就
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加快发展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对稳
定和吸纳社会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增加城乡居
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村居民的劳务性收入,改善城乡环境,提
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统筹城
乡、推进云南特色城镇化和桥头堡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我省桥
头堡建设的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对外开放掀起新高潮,促进
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确保我省顺利实现 “十二
五”时期各项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各地、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
加快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切实增强责任
— 2 —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开创
全省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促进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
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 “两强一堡”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跨越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方
向,以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契机,以改革创
新为动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市场需求主导、政府支持引
导、科技进步先导;做强做大建筑业,优化提升建材行业,稳步
发展房地产业。着力推动三大产业实现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为全
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建筑业:产业规模和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立起适应市场经
济发展的建筑业产业体系、市场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企业运行
机制。到2015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突破3500亿元,年均增长
20%以上,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培育形成3—6
户特级企业、250户左右一级资质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2—3
户监理综合资质企业、30户甲级监理企业、20户勘察甲级企业、
70户设计甲级企业。
— 3 —建材行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和精深加工能力
显著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非水泥工业发展壮大,资源
综合开发利用与节能减排水平有效提升,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
务。到2015年,全省建材工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以上,销售
收入超过500亿元。
房地产业:完善差别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加快推进保障
性住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保持住房供应结构合理;
推动住宅租赁产业化,引导房地产多元化发展,保持房地产市场
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
保持在 20%左右,建设 (筹集)城镇保障性住房 150万套
(户),切实解决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到
2015年,年完成投资2280亿元以上,全省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
高到38平方米以上,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三、大力促进建筑行业做强做大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导推动有条件的大型建筑
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
向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业务向投融资等业务领域
发展,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中小微型建筑企业向专、
特、精方向发展。完善中小建筑企业扶持政策,为中小微型企业
— 4 —提供融资、信息、培训等公共服务;支持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加快
发展,规范建筑劳务市场;大力发展专业工程咨询服务。推进工
程勘察、设计、监理、造价、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规模
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服务品质,提供
专业化增值服务。
(二)推进民营建筑企业加快发展
进一步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有关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创新
发展理念,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鼓励民营企业以投
资、建设、运营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国有、集
体建筑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按照标准可以直接就位原企业资
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改制企业在资质升级方面给予支持,鼓
励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壮大实力。积极引导、鼓励有实力的民营建
筑企业对国有和集体建筑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
团。
(三)规范完善行业管理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
队伍建设,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改进质量安全监管方式,抓
好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监管。建立健全项目法人制、
设计审查制、工程监理制,保证质量安全体系有效运行。进一步
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管理,严
— 5 —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探索建筑业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严格
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推行勘察设
计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完善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
立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质量评价制度。全面落实工程监理质量
安全监督职责,强化质量安全监理,充分发挥监理对工程项目全
过程覆盖的作用。
加强建筑市场监管。严格建筑市场准入管理,实施建筑市场
资质资格动态监管,加大市场清出力度。强化外地建筑行业企业
入滇备案和标后管理。创新监管手段,建立 《建设工程施工合
同》、《建设工程监理合同》备案制,健全企业、从业人员、工程
项目数据库,建立全省统一的建筑和市政工程综合信息系统,实
现互联互通。建立完善市场与现场联动的监管机制,形成从市场
准入到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全过程闭合监管模式。加强建筑市
场监管队伍建设,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能。加大对建筑市
场责任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强招投标管理。完善建筑行业招投标管理法规规章体系,
建立电子招投标制度,建设电子招投标监管平台。积极推进项目
总承包招标,引导和鼓励云南本地企业与具有相应资质和业绩的
外地企业组建联合体,共同投标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
善评标办法,推行电子化评标,加强对评标专家和评标活动的管
— 6 —理和监督,严肃查处低于成本价的恶意竞争行为。进一步加强对
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管,规范勘察设计、监理、检测单位招投标方
式,提倡优质竞争。严肃查处空壳竞标、围标串标等扰乱市场公
平竞争的行为。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建筑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以诚信监
督和失信惩戒为手段,强化市场监管。加快建立建筑企业信用档
案和从业人员个人信用档案,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诚信管理体
系。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加快引进一批高素质的高级管
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
用激励机制。加强建设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整合我省部分院
校资源,吸引社会资金,组建云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扩大工程
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培养规模,优化高、中、初级技工
比例结构。加大岗前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技能,保证持证上
岗率。
(五)建立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建立全省统一的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综合信息平
台,实现对项目投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的动态监管,提高
信息交换及共享能力,提高政府对全省建筑行业宏观管理水平。
— 7 —(六)实行建筑行业在地行业统计制度
创新建筑行业统计制度,加快推进全省建筑行业在地统计制
度及管理体系建设进程,充实统计内容,扩展统计渠道,充分利
用建筑和市政工程综合信息平台,提高全省建筑行业统计数据质
量,全面、准确地反映全省建筑行业发展状况和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为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七)加大劳务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大农民工技工培训、建设领域就业管理机构建设力
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行业转移,提高就业率。建立政
府扶持、企业参与订单式培训制度,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和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各州 (市)、县 (市、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建筑行业状况,按照劳务订单培
训定向输出要求,加大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和培训管理力度。
(八)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优化整合各类保证金,建立建设领域综合保证金专户管理制
度,依法规范收取行为,严禁向企业收取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各类
保证金。规范有关部门执法行为,严禁跨行业、跨部门处罚,严
禁擅自扩大处罚范围及标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九)推进建筑行业科技进步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
— 8 —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加大专利申
请、工法编制力度,积极参加建设工程标准、标准设计图集编
制。在工程建设中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推进
建筑行业技术更新与创新。鼓励建筑企业推进企业管理与核心业
务信息化建设和专项信息技术研发及应用。
(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鼓励本省企业扩大在省内重大基础
设施、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市政建设等领域的市场份额。
帮助和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建筑市场,逐步扩大市场占有份
额,提升云南建筑企业声誉。
四、着力推动建材行业改造提升
(一)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
严格落实全面质量管理,督促企业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
质量检验,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推进水泥企
业化验室合格证制度,完善产品质量自检、送检和抽检等管理制
度,建立健全质量检验体系。充分发挥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及有关
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协同作用,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积极构
建信息服务平台体系,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发布市
场预测预警信息,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继续实施
产业认定措施,严格能耗、环境和技术等行业准入标准。
— 9 —(二)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
推进水泥、石材加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
材料等各类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壮大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国内知
名建材企业参与我省建材行业并购重组;鼓励省内各州 (市)在
组建大型水泥建材集团的基础上,参与周边或全省范围内的行业
整合。推进全省水泥行业整合,力争形成若干个千万吨以上水泥
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并发展成为全国大型水泥企业。加快推进
中小企业联合重组,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
具有石材资源的州 (市)积极招商引资,整合现有石材加工企
业,提高全省石材加工行业技术、品牌和管理水平。鼓励平板玻
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在本行业内和跨行业实行
联合发展,推进集团化建设。
(三)积极推广节能减排
加快制定节能减排有关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强化监管措
施,指导企业制定有关制度,规范节能减排行为。建立行业节能
减排、清洁生产统计监测体系,加强清洁咨询服务平台建设。落
实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立新上项目与节能减排目
标、任务及淘汰落后指标完成情况相挂钩机制。严格落实水泥、
玻璃、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准入条件和技术标准,推进水泥、玻璃
行业在结构调整中实现优化提升。结合各地资源特点、环境承载
— 10 —能力和发展阶段,在确保环境安全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实施差
异化的产业发展政策。
(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建技术中心,围绕技术升
级、产品升级和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新机制,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和产品研发,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原燃材料替代、工业窑炉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各类
淤泥、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着力突破一
批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促进建材行业攻关成果的推广应用。
水泥行业重点围绕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节煤技术、原料替代技
术、粉磨节电技术,全面启动对传统工艺技术及装备的改造提升
工程,全省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必须配套建设
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
(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将创建培育品牌作为促进建材行业提质增效、实现快速发展
的重要举措,把打造品牌特别是特色石材、建筑卫生陶瓷、深加
工玻璃、新型墙材产品的知名品牌放在重要位置,重点扶持一批
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加大对创省级以
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企业的奖励扶持力度,促进其不断提质增
— 11 —效,做优做强。
五、努力保持房地产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一)大力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进一步加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加大各级财政资
金支持力度,健全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融资平台机制,充
分发挥省级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平台作用,切实落实信贷资金、企
业债券重点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政策措施,稳妥推行先租后售模
式,全面落实保障性住房用地和资金配套政策,简化项目审批手
续,确保完成各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任务。鼓励社会资本进
入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等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领域,
增加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供应。科学匹配供应结构与需求结构,着
力完善配套设施,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合理确定租金水平,健
全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安全质量,确保有效供给,确保公平分
配,确保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可持续发展。
(二)保持住房供应结构合理
各地要根据实际,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供求情况和发展需
求,科学制定 《城市住房发展中长期规划》,科学确定商品住房、
保障性住房等各类住房建设用地计划、供应量和比例,有条件的
城市要积极推进 “限房价、竞地价”的综合评标方式出让普通商
品住房用地,确保住房用地总体满足需求。严格实施差别化调控
— 12 —措施,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快普通商品房土地供应,加强规划审
批及验收管理,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特别是
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建设供给,满足居民合理的自住性
需求。
(三)建立完善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
抓好重大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大房地产开发项
目拉动投资、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每年确定一批省和州 (市)
两级重大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立重大房地产开发项目行政审批绿
色通道,加强跟踪服务。对于重大房地产开发项目,企业申请资
质升级予以优先,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予以重点支持。
(四)优化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布局
按照 “强圈、富带、兴群、促廊”的空间战略布局,以城镇
体系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努力挖掘滇西、滇东南、滇西
南、滇西北、滇东北城市群房地产业的增长潜力,强化滇中经济
圈房地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大对桥头堡建设热点城市和旅游重点
城市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加快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
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扶持县城房地产业加快发展步伐,引导房
地产开发投资向中小城市有序转移,推进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
市房地产业发展。
(五)转变房地产开发建设方式
— 13 —加快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城市生态小区,积极探索可持续
发展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模式。进一步完善全省城市生态小区建设
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审机制。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山地开发建
设城市生态小区,逐步引导房地产开发向符合国家房地产调控政
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确立一批全省城市生态小区
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切实发挥生态小区在节能减排、调整住房
供应结构、转变房地产开发建设用地方式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六)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多元化发展
抓住城镇化发展和桥头堡战略实施机遇,深入挖掘云南得天
独厚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引导企业开发具有
云南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多元化房地产项目。依托当地特色与优
势,结合旅游二次创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旅游产业、文
化产业与房地产项目融合发展。着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
略,积极推行项目推介手册制度,做好旅游、文化、休闲、运
动、养老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采取多元化方式引
进更多省外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注册地
以外进行项目开发实行分税制,对合作开发项目按照投资比例计
算开发业绩,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培植一批一级开发资质企业集
团,促进全省房地产业加快发展。
(七)大力推进住宅建设产业化
— 14 —“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先进适用、符合住宅产业现代化
发展方向的成套住宅技术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以产业
化、信息化为基础的住宅生产组织体系,提高住宅的综合品质和
住宅产业发展水平。通过技术进步、产品更新,大幅度提高住宅
产品性能,提升住宅整体质量水平。积极推进住宅性能认定、绿
色建筑评价工作。
(八)进一步规范涉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收费行为
对涉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各类收费项目和标准,有关收费主
体应当进行听证公示。切实加强对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行
业工程价格的监督管理,合理确定房地产项目配套收费价格。加
大监察、物价、财政等部门执法力度,严禁违规增加房地产开发
企业负担。
(九)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推进房地产市场信息化,建立全省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加快
省、州 (市)、县 (市、区)三级联网的全省保障性住房和个人
住房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步伐,全面推行楼盘表管理、网上合同备
案等管理手段。进一步完善企业资质、权属登记、商品房预
(销)售、房屋交易和租赁、房屋征收、质量管理等各项制度,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积极扶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大做强,鼓励
企业资质升级。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监管,严格按资质等级确定
— 15 —开发项目;严格商品房预售管理,加强预售资金监管;加强房地
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和中介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商品
房市场营销力度,加大 “宜居云南”品牌宣传营销力度,积极组
织各地精品楼盘有针对性开展省内省外营销活动。
(十)规范房地产中介及物业服务行业管理
建立完善全省房地产中介及物业服务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
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
向,着力加强对房地产中介及物业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优化发
展环境,规范服务标准,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快培育一批具有
较强核心竞争力、较高品牌美誉度的房地产中介及物业服务企
业,努力构建业务完备、服务优质、竞争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
房地产中介及物业服务业体系。
六、进一步完善促进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将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完善领导体制。加
强建筑、建材、房地产业理论研究和教育培训,及时协调解决改
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建立考核
机制,强化协同配合,加强督促检查。
— 16 —(二)加大政策扶持
各地、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发展,在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
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本地、本部门的扶持配套政策措施。
———财政政策:各级政府和财政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建
筑、建材、住房保障资金落实机制。税务部门要积极出台有利于
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税收征管政策措施,加
大建筑、建材和房地产管理、统计信息化建设经费扶持力度。企
业主营业务项目符合现行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条件
的,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土地政策:各地要根据当地市场的发展趋势,结合 “城
镇上山、农民进城”规划,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和近期城镇建设规划,全面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
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强商品房建设用地的节约和
集约化使用,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适
建山坡地、未利用地实施房地产开发。
———金融政策: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改善对建筑、建材和
房地产企业的金融服务,开发适应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特点的贷
款新品种,建立和完善授信制度,为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发展
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对于建筑、建材和房地产行业的骨干企
— 17 —业、重大项目,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信贷流程,提高放贷
效率,积极为企业承接工程提供保函。对享有财政资金补助、贴
息、奖励等优惠政策的项目,给予信贷倾斜支持。对诚实守信、
经济效益好、还贷能力强的企业,金融机构应及时开具保函或适
当增加授信额度。信用担保基金要为企业申请贷款、参加投标提
供担保服务,支持省内企业承包重大工程项目。鼓励有条件的特
大型企业增资扩股和争取上市融资。
(三)完善法规制度
加强建筑市场管理法制体系建设,推动出台 《云南省建设工
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云南省物业服务管理条例》、《云南
省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标数据标准》,修订 《云南省建筑市场管理
条例》、《云南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招投
标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关键环节监管法规制度,完善工程质量安
全监督执法有关制度,健全行政执法机制,建立对施工、监理企
业的现场监管制度,制定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管
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建立文明施工措施费管理专户,建立监理费
用专户管理制度,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
(四)建立促进机制
各地、有关部门要整合资源,密切协作,强化服务,建立完
善扶持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行政主管部
— 18 —门要进一步强化协调、指导作用,促进行业做大做强。工业信息
化部门要建立建筑业企业技术中心考核指标体系,积极扶持建材
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
作长效机制;金融部门要积极建立完善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企业
合作机制;税务部门要继续加大有利于建筑、建材和房地产开
发、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发展的税收征管措施力度;科技部门要积
极支持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科技进步;商务部门要积极支持建
筑、建材和房地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各州 (市)人民政府要制
定相应的扶持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建筑、建材和房
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2日
— 19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
院,省检察院,云南省军区。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11月12日印发
— 20 —
Ⅱ 从二0一一年到现在中国及云南省关于农业科技产业的相关扶持文件详细名录有那些
云南省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为便于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单位积极申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实现公开、公正、公平、科学选项,现就我省申报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有关事宜发布指南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中央和省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围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项目,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逐步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建设。
二、扶持方式、范围和重点
(一)扶持方式
2013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采取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扶持方式,以贷款贴息为主;同一项目单位同一年度只能申报一种扶持方式。
(二)项目范围
扶持范围:1.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2.农产品加工项目;3.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三)项目扶持重点
一是突出优势产业。重点扶持粮食、蔗糖、畜牧、蔬菜(含食用菌)、茶叶、渔业、薯类、蚕桑、经济林果、花卉、油料(含木本油料)等优势产业。二是突出关键环节。着重支持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产品加工、储藏保鲜、流通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科技开发等服务体系建设。三是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成规模、有效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突出山区综合开发。着重支持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化经营项目。
重点扶持产业之外的中成药深加工、木材深加工、纺织品深加工等项目不予扶持。
三、扶持对象
符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扶持政策
(一)贷款贴息项目
1.优先扶持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目;优先扶持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合作选定的贷款贴息项目;优先扶持粮油加工及“菜篮子”产品贷款贴息项目。
2.流动资金贷款贴息主要扶持农产品加工所需原料收购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项目。
3.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范围为2011年1月1日以后签订贷款合同(包括2010年签订贷款合同、申请连续贴息的合作贷款项目)、在2012年会计年度实际发生并已经支付的利息。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要求单笔贷款300万元以上,最高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6000万元。
固定资产贷款贴息期限: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合作的贷款贴息项目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其他项目最长不超过2年。
4.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范围为2011年6月30日以后签订贷款合同、在2012年会计年度实际发生并已经支付的利息。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要求单笔贷款100万元以上,且累计达到500万元以上,最高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6000万元。
5.对于同时申请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项目,贴息的贷款额度上限合计为6000万元。
6.贴息率不高于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档次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二)财政补助项目
1.财政补助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项目倾斜。
2.财政补助资金扶持重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种植、养殖基地及产地初加工、储藏保鲜项目;龙头企业申报的种苗、种畜禽繁育及规模化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所需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废弃污染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3.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100万元、不低于20万元,龙头企业申报的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200万元、不低于50万元。
4.地方财政按政策规定落实配套资金。
5.项目单位建设投资中的自筹资金,合作社项目不低于所扶持的财政补助资金总额;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投资中的自筹资金不低于建设投资的60%。
6.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1)种植基地项目:主要用于种苗繁育、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所需的灌排设施、农用道路、输变电设备及温室大棚,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2)养殖基地项目:主要用于种畜禽繁育及养殖基地所需的基础设施、疫病防疫设施、废弃物处理及隔离环保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3)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用于与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废弃污染物综合利用等相配套的设施设备,质量检验设施,卫生防疫及动植物检疫设施,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等。
(4)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项目: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平台设施,交易场所、仓储、保鲜冷藏设施,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卫生防疫与动植物检疫设施,废弃物配套处理设施等。
财政补助资金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费用等项目前期费用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3%。
五、申报要求及立项条件
(一)贷款贴息项目申报要求
1.贷款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用途符合国家金融政策和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
2.贷款期限、贴息期限及额度等符合规定要求;
3.项目申报单位具有法人资格,经营状况良好;
4.法人代表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
5.贷款项目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就业带动作用明显;
6.申报材料齐全完整、真实可靠。
(二)财政补助项目立项条件
1.基本条件
--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的主客观要求;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
--市场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预期效益好;
--规范生产,品质优良,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产品科技含量较高,达到相关标准,竞争优势比较明显;
--技术方案可行,技术依托可靠,工艺路线合理;设备方案与技术方案、工艺路线匹配;
--土地流转用地或项目建设用地手续合法;
--低耗节能,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条件:
--2010年12月31日以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
--成员以货币出资、非货币出资等形式入股,成为经济实体;
--以产品和服务为纽带,农民自发组织;
--经营状况良好,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
--产权明晰,运行机制合理,章程规范,管理制度完善;
--财务规范,独立核算;
--优先扶持规范运营,具有一定规模和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合作社。
3.龙头企业的条件:
--2009年12月31日以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法人代表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
--经营业绩良好,2010、2011年连续盈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2011年固定资产净值300万元以上,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2倍;
--2010、2011年资产负债率低于70%,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
--财务规范、管理严格,资产优良,不欠税、不欠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
--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
--与农民以多种形式,形成联结紧密、科学合理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实施的项目直接带动农户200户以上;加工项目向农户采购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流通设施项目涉及的农产品主要来自当地农户。
(三)不予受理的项目及项目申报单位
1.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的相关项目(参见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2.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和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公约附录的动植物加工流通项目。
3.截止到2012年底,同一项目单位(包括母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不同公司但同一法人代表)已获得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连续扶持(含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类项目)满3年的,不在2013年申报范围。该项目单位,如再次申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须间隔2年以上。
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合作的贷款贴息项目单位,连续扶持最长不超过5年(含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类项目)。
4.已申报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的,不在此次申报范围。
5.2011年未上缴国有股权分红收益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企业,以及未按期归还以前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有偿资金借款的龙头企业,不得申报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
6.上市企业(含控股公司、母公司、子公司)不在此次项目申报范围。
(四)需提供相关材料
1.贷款贴息项目:银行贷款合同和贷款到位凭证;贷款银行出具的利息结算清单、利息支付原始凭证、还款凭证;项目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项目单位获得的贷款银行信用等级评定证书及授信证明复印件;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项目单位2011、2012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目须提供贷款银行批复文件复印件,工程施工(或设备采购)合同或付款凭证;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项目须提供农产品收购合同或凭证。上述材料须提供完整、清晰复印件。
2.财政补助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应提供项目申报书及附件、2011年度财务审计报告等;龙头企业申报应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附件、2010和2011年企业财务审计报告等。项目申报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附件)使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印发的统一格式,并须提供电子版。
(五)需说明相关情况
1.同一项目单位2012年度已得到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扶持、拟申请连续扶持的,在申报材料中,须详细说明项目单位现状及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目申请连续贴息的,须在申报材料中说明上一年度的贴息情况。
2.项目单位需说明近两年申请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之外的其他财政专项资金的情况。
(六)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项目的申报范围一般限于81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所有项目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通过项目实施地的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自下而上逐级申报。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目可适当突破农业开发县的限制,非农业开发县的企业申报固定资产贴息项目,可通过县级财政部门向所在州(市)农发办申报。
(七)各项目申报单位申报材料必须真实准确,按规定要求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报书。凡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将取消申报资格,五年内不得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各级农发办事机构要扎扎实实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特别是要确保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全面、可靠,如发现审核不严、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情况,按《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财发〔2011〕7号)等规定严肃处理。
(八)各州市级农发办须于2012年8月8日前向省农发办申报财政补助项目;于2013年1月15日前申报贷款贴息项目,越级申报、逾期申报,概不受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合作社项目申报书编写大纲等有关资料,请向当地农发办索取,或在财政部门户网站下载。申报程序、具体申报材料、开发县名单及其他有关事宜请向各州(市)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咨询。
关于印发
2012
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
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农办
[2011]170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机构:
现将《
2012
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电子文档可到财
政部门户网站查看、下载),请据此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附件
:2012
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
室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附件
:
2012
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
申
报
指
南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农业综合开发的
一项重要任务。为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在更大范围内择优选项,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依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
60
号),现发布
2012
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
指南。
一、指导思想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
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以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为指导,
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
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围绕区域主导
产业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化
经营项目,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
结构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扶持范围和重点
(一)扶持范围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扶持的项目范围包括:
经济林及设施农业、
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
殖基地项目;粮油、果蔬、
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
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产业化经营项目一般安排在农业综合开发县。
(二)扶持重点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的产业包括:
专用小麦、
专用玉米、
优质水稻、
高油大豆、
“双低”油菜、“双高”糖料、棉花、蔬菜、畜禽、名优经济林(果)、茶叶、名优花卉、蚕桑、水
产等。
各省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扶持重点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结合本省实际,
确定重
点扶持的优势农产品产业。
重点扶持产业之外的中成药深加工、
木材深加工、纺织深加工以及深海养殖、
捕捞等项目一
般不予扶持。
三、扶持对象
符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扶持方式和相关政策
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经营采取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方式,以贷款贴息为主。
东部地区(北京、天津、辽宁、大连、上海、江苏、浙江、宁波、福建、山东、青岛、广东
12
个省、市)中央财政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
70
%以上用于贷款贴息项目,
30
%以下用于财政补助项
目。
中部地区(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
10
省)中
央财政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
65
%以上用于贷款贴息项目,
35
%以下用于财政补助项目。
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新
疆生产建设兵团
12
个省、市、区、单位)中央财政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
60
%以上用于贷款贴息项目,
40
%以下用于财政补助项目。
西藏自治区中央财政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全部用于财政补助项目;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中央财
政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
40
%以上用于贷款贴息项目,
60
%以下用于财政补助项目。
(一)贷款贴息项目
1.
鼓励中央财政贴息资金
30
%以上用于固定资产贷款贴息,
70
%以下用于农产品加工所需
原料收购流动资金贷款贴息。
2.
优先扶持粮食加工、转化贷款贴息项目;优先扶持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目;优先扶持与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合作选定的贷款贴息项目。
3.
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范围为
2010
年
1
月
1
日以后签订贷款合同
(包括
2009
年签订贷款合同、
申请连续贴息的贷款)、在
2011
会计年度实际发生并已经支付的利息。对落实单笔固定资产贷款
300
万元以上的项目予以贴息,最高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
6000
万元。
固定资产贷款贴息期限: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合作的贷款贴息项目一般为
3
年,最长不超过
5
年;其他项目最长不超过
2
年。
4.
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范围为
2010
年
6
月
30
日以后签订贷款合同、在
2011
年会计年度实际
发生并已经支付的利息。对落实单笔流动资金贷款
100
万元以上,且累计达到
500
万元以上、
6000
万
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
5.
对于同时申请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项目,
财政贴息的贷款额度上限合计为
6000
万元。
6.
贴息率根据同期人民银行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确定。
(二)财政补助项目
1.
财政补助资金
60
%以上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
40
%以下用于扶持产业化龙头企
业项目。
2.
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种植、
养殖基地及产地初加工、
储藏保鲜项目;
龙头企业
申报的种苗、种畜禽繁育及规模化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所需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废弃污染
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3.
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
100
万元、不低于
20
万元,龙头企
业申报的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
200
万元、不低于
50
万元。
4.
地方财政按政策规定落实配套资金。
5.
项目单位的自筹资金不低于所扶持的财政补助资金总额。
具体比例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
定。
6.
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
1
)种植基地项目:主要用于种苗繁育、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所需的灌排设施、农
用道路、输变电设备及温室大棚,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
2
)养殖基地项目:主要用于种畜禽繁育及养殖基地所需的基础设施、疫病防疫设施、废
弃物处理及隔离环保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
3
)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用于与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废弃污染物综合利用等相配套的
设施设备,质量检验设施,卫生防疫及动植物检疫设施,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等。
(
4
)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项目: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平台设施,交易场所、仓
储、保鲜冷藏设施,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卫生防疫与动植物检疫设施,废弃物配套处理设施等。
财政补助资金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
环境评估费等项目前期费用的比例,
原则上不超过项目
财政补助资金的
3
%。
五、申报要求和立项条件
(一)贷款贴息项目申报要求
1.
贷款用途符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扶持范围和重点;
2.
贷款期限、
贴息期限及额度等
符合规定要求;
3.
项目申报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经营状况良好;
4.
法人代表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
5.
贷款项目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就业带动作用明显;
6.
申报材料齐全完整、真实可靠。
(二)财政补助项目立项条件
1.
基本条件
--
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发展目标,且有建设项目的主客观要求;
--
申报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
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
Ⅲ 农业新政策补贴有哪些
根据今年5月份下发的《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我们可以看出,2018年农业补贴是有的,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用到下面几类补贴上:
1.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这项补贴是采用一卡通的形式于6月30日之前下发到农民的手中,并且不能以现金形式代替。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的话,一定要签订相关协议,没有签订协议的补贴将发给土地承包权者。签订合同的话要注明补贴究竟补给谁!
2.适度规模经营补贴
主要用于支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运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方面。
3.农机购置补贴
这项补贴主要是用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从17年发布的《关于报送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新增机具品目的通知》可以看出,2018年或许对进口农机进行补贴、或将试点推行购机贴息补贴、植保无人机作业补贴(前段时间已经公布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重庆作为试点县)、或将对技术成熟的绿色高效机具全部实行敞开补贴。
4.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补贴
主要用于支持区域优势、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方面。
5.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补贴
主要用于高产创建、良种良法、深松整地、施用有机肥、旱作农业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方面。例如福建省有8个项目获得补助,包括水稻项目6个,葡萄、茶叶项目各1个,每个示范项目补助400万元。
6.畜牧水产补贴
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优质高效苜蓿示范基地建设、畜牧水产标准化养殖及畜牧良种推广等方面。
7.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包括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产品流通和直供直销、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农业农村信息化。
8.农民专业合作社补贴
主要包括税收优惠、金融支持、财政扶持、涉农项目支持、农产品流通、人才支持政策。
9.农业结构调整补贴
主要是指粮改豆、粮改饲、耕地休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
10.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补贴
这项补贴只有试点地区才能申报,例如寿光市,争取到中央资金8000万元。
11.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补贴
每个地方补贴不同。以广东省为例,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补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Ⅳ 云南省法检公务员考试法律专业知识A卷真题
各级公务员考试没有指定教材。所有报考者均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侧重法律知识运用)、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全部为客观性试题。申论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公务员考试考核的内容极为繁杂,涉及到数量关系、言语理解、判断推理、常识和资料分析五大部分。无论哪个专业的考生,都很难同时擅长这五大部分的题目。因此,考生应该积极的从多方面的渠道深入了解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网络、讲座、看书、听取已考过公务员考生的经验等多方面、多渠道掌握公务员考试的总体情况。因为就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当然也就买这两本书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李永新主编的书不错,可以拿来当做复习资料!祝你好运了!
Ⅳ 云南十二五规划与桥头堡战略的重要内容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云南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紧抓难得机遇,增强科学发展的信心
(1)“十一五”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时期是云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严重影响,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考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奋力克难攻坚,不断开拓创新,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全省生产总值实现翻番,人均生产总值接近翻番,粮食连续8年丰收,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8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2倍,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左右,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改善民生取得重大成效。城乡居民就业不断扩大、收入持续增加,城镇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面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加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10万人,全省各族人民居住、生活、交通、通讯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成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实施,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和重点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云南”建设有序开展,森林覆盖率达到53%,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今天的云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年来,在推进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始终坚持增强后劲提高质量,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维护稳定。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2)“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促进生产要素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南发展,作出了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大部署,为我省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全面发展、实现跨越提供了重大契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重视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为我省进一步打牢基础、培育产业、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增长动力更加重视内需拉动,生产要素更加突出技术创新,为我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营造了良好环境。尤其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云南进入了厚积薄发新时期,支撑发展的产业平台更加扎实,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各族人民群众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内在要求不断增强,为我省加速发展积蓄了强大能量。
(3)全面做好“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省加速发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时期。必须认清形势,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建和谐,使云南丰富的资源优势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优越的区位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多年积累的基础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激情和干劲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特殊省情,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集中表现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支撑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少数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更加准确地把握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富集、市场广阔等潜在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加快改革创新,加大开放步伐,加强统筹协调,强基础、快发展,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谐,不断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
——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发展是解决云南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在新形势新阶段条件下,我们要争取一个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发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使云南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走得更好更快,走出一条更有效率和更富活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必须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我省经济发展层次不高、环境约束较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为迫切、尤为重要。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任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要下更大决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解决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必须突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这个抓手。云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是因为“四化”进程缓慢。要更加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努力形成“四轮驱动”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必须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发展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
——必须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个重要保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巩固云南生态优势的必然选择,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有效办法。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突出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适应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创造参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两强一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就业持续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确保实现两位数增长,力争实现翻番。
——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消费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业基础更加牢固,传统产业得到优化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贫困人口比例明显降低,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持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江河湖泊水质进一步好转,“森林云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持续降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循环经济取得新进展,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桥头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合作平台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大通道建设全面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重大突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牢“三农”发展基础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6)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产业、农民基本素质、农民基本保障、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基本队伍建设。推进“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提高单产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兴地睦边”农田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增加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和生态畜牧业的比重。加强农业良种基地建设,发展现代种业,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山区综合开发,大力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和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7)加快农业产业化。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完善和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广泛推广订单生产,完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链条,形成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8)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基层科技推广、动植物防疫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和林区、垦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垦改革、供销社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9)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实施“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建立健全大宗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经济竞争能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具有支撑作用的大产业,培育具有领军作用的大企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继续发挥烟草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深度开发糖、茶、胶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特色鲜明、市场广阔、吸纳就业人员多的食品、药品、生活用品、石材和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有色、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方向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完善矿电结合政策,加快发展现代新型载能产业。统筹发展配套产业,增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配套能力。
(11)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确定重点领域,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及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12)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重视企业在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增强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鼓励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发展更多拥有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与国际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央企入滇”取得更大成效,积极引进知名民营企业来滇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五、进一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以内需促发展的内生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13)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提升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拓展新兴业态。着力抓好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规划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大型商业中心。加强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建设。
(14)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培育文化、体育、保健、旅游、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
(1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旅游业“二次创业”,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资源整合、项目开发、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推动云南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省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和大型商品集散市场、专业市场,把云南建成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物流枢纽。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商贸、服务外包、会展以及社区、餐饮、家政、养老等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大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的要求,以产业为依托,以城镇为载体,加速人口、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有序集中,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布局得当的区域发展格局。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科学定位城镇功能,推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16)完善生产力布局。加快实施滇中城市经济圈规划,将其培育成全省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聚集区。重视建设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通过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园区和重要交通沿线聚集发展,形成一批辐射力强的增长极和对内对外开放的经济走廊。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突出区域发展特色,防止同质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逐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标志的特色经济区域。着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培育一批经济强县。进一步开展扩权强县试点,扩大县级管理权限。
(17)优化城镇体系和管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加快构建大中小并举、分布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做美乡村,加快推进城镇村落一体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培育发展城市群、城镇带和组团型城市,促进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重视集约、节约用地,多利用荒坡荒地、缓坡丘陵搞建设,强化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要素保障。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注重从制度上维护好农民工权益,研究解决农民变市民后的土地、山林、宅基地、生育及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实际问题,力争“十二五”时期末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着力构建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规范发展住房市场,有效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18)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把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安排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项目,不断壮大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有效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境地区、高寒山区和石漠化地区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内在发展动力。加快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以扶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为突破口,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扶贫工作,重点解决深度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加快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步伐,推进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整体脱贫。
七、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
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增加对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19)突出加强水利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继续推进“润滇工程”建设,以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农田水利配套、城镇用水供给为重点,完成一批骨干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滇池补水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滇中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区的缺水问题。开展地下水普查和规划,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继续开展六大江河干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提高重点城市和农村集镇、粮食主产区的防洪保障能力。加强跨界河流防护治理,确保国土安全。
(20)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铁路新通道,大幅增加铁路营运里程和运输量,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努力构建完善的铁路运输体系。继续完善公路网络,提高等级和路网密度,基本建成连接各州市、通达周边的高速公路网和覆盖全省的高等级公路网,实现州市高速路、县县二级路、县乡柏油路、乡村硬化路的目标。完成昆明新机场建设,扩建、迁建、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加强港口、航道等航运设施建设,增加通航里程,提高通航能力。
(21)推进信息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宽带网络、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普及水平。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突出抓好城镇路网改造、通讯、能源、给排水、防灾减灾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积极开展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绿化体系建设。
(22)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地。积极开发利用水电,提高火电清洁化水平,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探索发展核电,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大幅提升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全省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完善省内城乡电网,提高西电东送、云电外送能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省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才基础。
(2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推进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共性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加强科普工作。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积极推进质量兴省战略。
(24)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以巩固义务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积极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探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教师队伍能力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努力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25)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全面加强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工业人才、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牵引的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我省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和高端人才。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Ⅵ 云南中烟工业公司 有哪些部门
公司所属卷烟企业来有红塔集团、红云自红河集团,另有兴云公司、云南中烟物资集团、云南烟草研究院和培训中心等直属单位,至2009年初全系统共有职工3万余人。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是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实行工商分设管理体制改革后,于
2004
年正式挂牌成立。公司下属有红塔集团、红云集团、红河集团、物资集团、国际公司等单位。云南中烟工业公司受中国烟草总公司委托,对云南烟草工业系统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经营管理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
Ⅶ 云南省省考公务员培训班,中公和华图哪个好各自的强项是什么,以及各自的协议班过关率
先看来看历年真题,大概有自个了解,考些什么,比如行测5个模块都有些什么,申论是怎么考的,考试报名及考试时间在什么时候,做好迎战准备,做好复习计划表,至于报哪个机构,别相信培训,相信自己,如果要报可以报个远程课程之类也可以,面授的话有很多机构在办,华图的可以致电3636551,买些好一点的题,多练习是关键了。
Ⅷ 我想要了解一下云南发展培训学院
云南发展培训学院是一所培训到贫困地区从事发展援助实践的志愿者的成人培训院校。这些志愿者,我们称为发展指导员。培训过程中发展理论培训和在云南当地的发展援助项目的实践将穿插交替进行。11个月的培训合格后,若本人提出申请,发展指导员将到“互满爱,人与人”国际发展援助组织重点援助的赞比亚或印度的项目从事6个月的国际援助实践。
云南发展培训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是“互满爱,人与人”组织在全球开办的18所培训发展指导员的学院之一。学院董事会由玉溪师范学院选派的干部和亚洲TG学院代表组成,学院董事长有“互满爱,人与人”亚洲区负责人担任。董事会指派有中方人员及亚洲TG 学院代表分别担任学院的正、副校长。现由一名丹麦籍教师负责培训项目并兼任“互满爱,人与人”组织云南发展援助项目负责人。目前受训学员有04年6月入学和05年元月及5月入学的中、外籍志愿者。计划在今年9月4日开训的队员正在招募中。
云南发展培训学院是非赢利培训实体,入学受训人士交有限的报名费和学费仅仅是确认志愿资格的条件之一。学员受训期间,享受学院按月发放的基本生活补助费。培训经费主要来源于“互满爱,人与人”组织的生均拨款资助。
Ⅸ 如何推动教师培训走向专业化
教师培训机构需要共同发起联盟。该联盟需要针对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关键问题,以及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整合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创新教师培训资源流通的灵活机制,为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创造交流的机会,提供研究基地与系统化解决方案,探索培训者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与路径。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基础教育教师。
近年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不断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支持与管理力度,加强对国培计划、教师培训机构的严格遴选,湖南师范大学培训中心榜上有名。在湖南地区成功获得国培计划的培训资格。在这中间的培训需要组织研制国培计划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乡村教师培训指南,能力提升工程课程资源等。这些管理举措与研究成果,凝结了全国教师培训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使得教师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有了设计与实施的标准与规范。
我国现行的教师培训工作具有数量型、学历提升型、学科知识补充型等特点。教师培训转型不应“急转弯”,而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化、个性化、综合化、信息化和校本化的发展。教师培训的质量标准、课程设置、培训手段、培训者的素质要求,以及相应的形式、手段与学校教育截然不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要将教师培训这项工作专业化。”袁振国表示,要用研究的态度看待这一课题。同时,每一位教师的学科背景、成长经历和发展需求不同,反过来“倒逼”教师培训向个性化发展,让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真正得到发展。
“教师培训不能仅仅变成一种短暂的、功利性的培训,要增强教师的学术情怀、人文情怀,要成为一个有内在修养的人。因此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应该要努力的让我们的教师在他非所熟悉的学术领域里面有广泛的涉猎。”一位优秀的教师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社会变化的洞察远远超出了他对于学科的理解。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能够在社会生活当中有尊严,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家长们的爱戴,受到学生们的拥戴。
在全国的课堂里,新的思想、新的组织形态、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互联网无疑是其中的弄潮儿。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收集,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够让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培训变成可能。要知道教师最活跃、最激动的领域是在他的网络社区空间里面。“充分发挥互动社区的功能,可能是我们这个群体能够最好的利用的一个空间。”
此外,教师培训主要在学校里是实现,校本研修也是教师培训最可靠的地方。通过以学校为基础,结合教师培训的功能现状和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个人的反思,通过同伴的互助,通过专家的引领来实现校本研修的高质量,而不是把校本研修变成了本校研修。
Ⅹ 2009rh 云南省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危机管理培训考试试卷b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题,每题0.5分,共25分)
1、危机处理要求管理者从战略的高度审视自己管理的对象,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作出判断、预防和反应、控制。这属于危机管理者的( )。
A、宏观决策能力 B、科学决策能力
C、公开决策能力 D、事前决策能力
2、管理者应当在危机的( )承担危机各个阶段的决策、领导和控制职责。
A、危机预警阶段 B、危机控制阶段
C、危机善后阶段 D、危机所有阶段
3、管理者应当在常态管理中强化危机意识,这主要是针对( )而言的。
A、危机管理的经常性 B、危机管理的程序性
C、危机管理的长期性 D、危机管理的必然性
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危机管理组织领导的应急反应系统的构成?( )
A、指挥决策中心 B、现场指挥中心
C、支持保障中心 D、物资储备中心
5、以下( )属于危机应对现场指挥中心的工作职责。
A、制定应急战术策略 B、协调各中心工作
C、进行全面统筹工作 D、规划应急整体安排
6、危机事件突发期的管理叫做( )。
A、危机预防 B、危机预警 C、危机控制 D、危机恢复、总结和学习
7、危机预警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 )。
A、危机预警信息系统 B、危机信息发布系统
C、危机信息监测系统 D、危机信息控制系统
8、学习型组织的倡导者是美国当代管理学家。
A、泰罗 B、彼得•圣吉 C、亨廷顿 D、西蒙
9、特定情况之下,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政府应对危机时可动用特殊权力紧急征用的资源?( )
A、公共资源与私有资源 B、集体资源与私有资源
C、国有资源与物力资源 D、组织资源与信息资源
10、特定情况之下,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政府应对危机时可动用特殊权力紧急征用的资源?( )
A、公共资源 B、集体资源 C、私有资源 D、以上全部
11、下列哪一项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体系的构成内容?( )
A、行政管理 B、预案指标体系 C、紧急行为方式 D、信息网络
12、下列哪一项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非技术支撑体系的构成内容?( )
A、基础设施 B、社会心理条件 C、信息网络 D、科技投入
13、以下哪一种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
A、艾滋病 B、鼠疫 C、霍乱 D、麻风病
14、我国《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是由哪个部门颁布通过的?(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中央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15、金融危机的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的( )而大量( )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的行为。
A、上升 抛出 B、下降 抛出
C、上升 购入 D、下降 购入
16、2004年11月8日,中办、国办转发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正式在官方文件中提到了( )。
A、群体性事件 B、危机处理 C、新闻监督 D、以人为本
17、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 )引发、有一定数量群众参与、对社会公共管理秩序产生影响并构成现实危害的群体性行为。
A、敌我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社会矛盾 D、经济矛盾
18、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三可三不可”原则不包括( )。
A、可散不可聚 B、可顺不可激 C、可解不可结 D、可严不可松
19、突发的卫生事件能造成众多伤亡或对人群的生命和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产生一定强度或广度的社会影响,需要紧急采取大规模的行动救援和处理。这属于卫生事件的什么特性?( )
A、突发性 B、危害性 C、复杂性 D、公共性
20、根据《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的内容包括个案信息、总体信息之外,还包括下列哪一项?( )
A、信息过滤 B、信息归档 C、信息通报 D、信息共享
21、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引起( )问题。
A、挤兑 B、贷款量下降 C、存款量下降 D、银行业的道德风险上升
22、根据海恩法则的描述,每一起严重的安全事故背后都会有多少个事故征兆?( )
A、18 B、29 C、300 D、1000
23、下面的内容哪一项不是企业经营的内部危机信号构成要素?( )
A、企业所处行业法规 B、企业基本情况;
C、企业生产状况 D、企业市场营销概况。
24、危机事件持续期的管理叫做( )。
A、危机预防 B、危机预警
C、危机控制 D、危机恢复、总结和学习
25、危机事件恢复期的管理叫做( )。
A、危机预防 B、危机预警
C、危机控制 D、危机恢复、总结和学习
26、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首先爆发在( )这个国家。
A、日本 B、中国 C、泰国 D、韩国
27、美国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银行业务与( )的分业经营。
A、信用业务 B、收费业务 C、借贷业务 D、证券业务
28、宏观经济中若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则会发生国民经济的( )现象。
A、扩张 B、收缩
C、既不收缩也不扩张 D、既可能收缩也可能扩张
29、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 )。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30、存款保险制度能够起到( )作用。
A、防止挤兑 B、减少贷款 C、减少存款 D、减少银行业的道德风险
31、群体性事件造成的严重的后果一般不包括( ):
A、破坏社会秩序 B、危害公共安全
C、影响社会稳定 D、造成国家分裂
32、群体性事件( )其实就是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动态稳定的必要条件,对于社会风险、社会动荡的发生具有不可或缺的预见、监测、防范与缓解的功能。
A、预警机制 B、处置机制 C、责任追究和考核机制 D、善后机制
3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涵盖的范围?( )
A、突发性死亡造成的群体恐慌 B、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C、重大食物中毒 D、重大职业中毒
34、根据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规定,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属于哪一级别的事故?( )
A、I级 B、Ⅱ级 C、Ⅲ级 D、IV级
35、( )的过度发展会增加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A、实体经济 B、虚拟经济 C、第一产业 D、第二产业
36、危机预防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
A、危机防不胜防 B、防患于未然
C、危机是不能预防的 D、只要工作到位,就能避免一切危机发生
37、危机预防的主要方法是( )。
A、风险管理 B、信息管理 C、风险控制 D、风险评估
38、完善的支持保障组织机构的技术支持人员不包括下列中的( )。
A、采购人员 B、管理人员 C、志愿人员 D、警戒人员
39、危机保障要求编组灵活,运转协调,指挥得力,职责明确。这属于危机保障的( )。A、效率原则 B、科学原则 C、安全原则 D、协同原则
40、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因素是( )。
A、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 B、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不强
C、群众的参政意识增强 D、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
41、危机发生后的决策通常叫做( )。
A、非常规决策 B、常规决策
C、程序性决策 D、一般性决策
42、危机事件的评估总结可以采用( )。
A、“5W1H”的方法 B、“6W1H”的方法
C、“7W1H”的方法 D、“8W1H”的方法
43、群体性事件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不包括有( )。
A、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 B、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与管理机构
C、建立健全调解组织 D、加大打击腐败的力度
44、通过( ),能提高领导干部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能力。
A、开展法律法规宣传 B、构建缓冲机制
C、遏制流言传播的信息渠道 D、加强培训
45、下列哪项不属于加强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措施( )。
A、健全信息情报网络B、建立预防群体性事件的监控报告制度
C、建立媒体舆情分析机制D、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和震慑力度
46、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是( )制度。
A、日元本位 B、美元本位 C、人民币本位 D、黄金本位
47、在国际经济中,美国一直以来都是( )国家。
A、贸易账户(经常帐户)顺差 B、贸易账户逆差
C、资本账户逆差 D、出口最多
48、在国际经济中,中国一直以来都是( )国家。
A、贸易账户(经常帐户)顺差 B、贸易账户逆差
C、资本账户顺差 D、进口最多
49、( )提出应对所有与货币兑换有关的国际证券和外汇即期交易征收税率统一的国际税,以抑制金融投机行为。
A、克鲁格曼 B、金德尔伯格 C、明斯基 D、托宾
50、托宾税能够起到( )的作用。
A、杜绝金融投机 B、抑制金融投机
C、扩大金融投机 D、杜绝金融危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
1、与常规决策相比,危机管理的应急反应中的决策要实现哪些转换?( )
A、非程序性决策向程序性决策转换 B、民主决策向权威决策转换
C、理性决策向经验决策转换 D、决策目标由利益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转换
E、专家决策向领导决策转换
2、新闻媒体可能会在危机的应对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
A、对付谣言最有力的武器,在危机事件中充当着“稳压器”的作用
B、媒体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在危机事件中起着双向交流的桥梁作用
C、会挑起人的破坏性欲望,煽起冲突对抗情绪与行为
D、造成人精神松懈、意志涣散,瓦解人的生存意志,起到腐蚀剂的作用
E、能够起到激励人们奋起应战、战胜困难、推动实践发展的作用
3、危机保障组织体系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 )。
A、快速反应能力 B、综合保障能力 C、全局控制能力
D、防卫生存能力 E、指挥通讯能力
4、危机管理者应当遵循( )与外部媒体进行协调沟通。
A、确定需求原则 B、熟悉信任原则 C、配合行动原则
D、分工合作原则 E、互不干涉原则
5、以下哪些选项属于危机应急管理者所要承担责任的内容?( )
A、危机的突发发生或大规模爆发B、危机发生后的决策、领导和控制
C、危机发生后的物资储备不足D、危机事态的不断扩大
E、新闻媒体由于获取信息渠道不当而进行虚假宣传
6、根据公共危机事件的时空特征,可以把公共危机事件划分为( )。
A、国际性公共危机事件 B、全国性公共危机事件 C、经济性公共危机事件
D、区域性公共危机事件 E、政治性公共危机事件
7、启动应急预案的关键在于( )。
A、要严格按照启动条件的规定,适时启动预案
B、要对当前危机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以确定启动相应的应对措施
C、一旦感觉到危机将要发生就必须立即启动预案
D、必须要收集到充分的危机信息后才能启动预案
8、危机恢复主要包括以下重点工作( )。
A、经济社会正常秩序的恢复 B、各种设施的恢复重建
C、伤亡人员的救治和善后处理 D、公共部门形象的重新塑造和心理危机的干预
9、一个合格的危机管理决策者应该具备( )等基本素质:。
A、良好的心理素质 B、丰富的专业知识
C、高超的沟通技巧 D、敏锐的洞察力
10、危机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A、启动应急预案 B、做出危机决策
C、执行危机决策 D、管理危机信息
11、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特别是进一两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又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包括( )。
A、由新成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逐年攀升
B、反复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增多,聚集方式网络化趋势明显
C、事件过程对抗化程度加剧
D、城郊结合部是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地
12、我国目前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看,主要诱因有( )。
A、弱势群体对某些特定的客观现实不能接受,产生相对剥夺感,边缘化趋势使他们对政府不满
B、政府相关部门的一些政策出台时机不成熟,解释不到位,超过了部分群众的心理承受程度,引起群众不理解
C、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但法制观念淡薄
D、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的控制和影响
13、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危害主要表现在( )。
A、妨害社会秩序,影响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
B、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极容易导致众多人员的伤亡和社会财富的重大损失
C、群体性事件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趁之机,导致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发生
D、危害社会安定,妨害人民团结,不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
14、我国《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C、《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E、《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
15、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方针?( )
A、预防为主 B、长效投入 C、统一领导
D、分级负责 E、常备不懈
16、从事危机管理的人员应具备以下哪些基本素质或能力?( )
A、心理控制能力 B、客观判断能力 C、学习求知能力
D、团队协作能力 E、沟通应变能力
17、危机管理的应急反应程序大致遵循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
A、成立机构,专人负责 B、深入现场,收集信息 C、分析研究,探寻根源
D、评估后果,确定对策 E、组织力量,落实措施
18、与常态管理相比,危机管理中对能力的特殊要求突出表现在( )等方面。
A、应急性 B、常规性 C、程序性
D、综合性 E、确定性
19、三株集团在一次突发事件中走向败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
A、应对突发事件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应急处理机构
B、应对突发事件时社会或企业组织要和政府进行良好的沟通
C、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主体必须要有主见,并及时作出反应
D、强调与社会公众、舆论媒体进行沟通
E、应对突发事件要强调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
20、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包括( )。
A、参与主体多元性 B、有一定组织性,预谋性
C、形式多样性,危害严重 D、一定的扩张性和变异性
21、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原则有( )。
A、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的原则 B、依法处置、团结教育多数的原则
C、慎用警力、武器和强制措施的原则 D、“三可三不可”、“三解决”原则
22、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指导思想有( )。
A、积极预防思想 B、正确有效的现场处置方法和对策的思想
C、果断出击的思想 D、坚持依法处置,妥善处理遗留问题的思想
23、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制度需要( )。
A、健全社会基本保障制度 B、完善信访制度
C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D、完善对弱势群体的司法保障制度
24、做好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善后工作需要( )。
A、严格执行政策、法律,按不同性质,分不同层次做好对涉及事件的人的处理
B、消除危害后果,恢复正常秩序
C 、强制戒严
D、做好各项善后处理工作
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金融危机划分为( )的类型。
A、货币危机 B、银行危机
C、系统性金融危机 D、债务危机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0.5分,共10分)
1、( )群体性事件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非对抗性,往往与经济利益诉求有关,没有明显的政治目的。
2、( )政府相关部门要适应时代发展,建立网络信息员队伍,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与研判,完善网络舆情控制与引导机制,并借助政府资源,进行网络评论,形成舆论强势。
3、( )危机管理的应急反应程序应当先进行深入的现场信息收集,然后成立专门的应急机构,落实负责人员。
4、(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如此行为。
5、(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突发卫生事件5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6、( )突发事件必然导致危机状态的产生。
7、( )危机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职能既包括应急职能,也包括常规职能。
8、( )危机管理具有常规程序性、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性。
9、( )危机管理与常态管理具有不相容性。
10、( )管理者应当在常态管理中强化危机意识,将危机管理常态化。
11、( )任何群体性事件在发生之初,就带有政治色彩。
12、( )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只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才能宣布其为法定传染病。
13、( )市场经济是一种渗透着债权与债务关系的信用经济。信用关系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充分必要条件。
14、( )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构成了金融危机。其中经济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先导。
15、(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严重、最深刻的金融危机,危机首先在资本市场由股市的大崩溃引起。
16、( )在日常进行紧急状态演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增强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忧患意识。
17、( )处置群体性事件讲究“扼杀在摇篮之中”,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和变化,把其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18、( )要加大对群体性事件的责任追究力度,凡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无论直接间接,当地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必须承担领导责任,一律引咎辞职或撤职。
19、( )当停产、倒闭、被兼并企业的职工在工作安排和生活保障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时,很容易引发群体上访甚至闹事事件。
20、( )对于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如在初期阶段,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等强制力量的震慑作用,以武力大造声势,形成强压态势,给闹事者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慑,使其行动受阻,自动放弃闹事念头。
四、案例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案例1:
美国总统布什2008年9月19日说,为了结束目前这场几十年.
请根据以上材料阐述国家的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案例2: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中的危机信息发布
(案例摘编自大河网2009年4月21日王永福的“不应忘记松花江水污染教训”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网站2005年12月1日的报道“哈尔滨水污染事故调查”)
结合案例,谈谈政府如何做好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发布工作。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为什么说当代经济危机的先导和主要表现形式是金融危机?
2、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在危机形势下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题,每题0.5分,共25分)
1、A 2、D 3、D 4、D 5、A 6、B 7、A 8、B 9、C 10、D
11、D 12、B 13、A 14、C 15、B 16、A 17、B 18、D 19、D 20、C
21、D 22、B 23、A 24、C 25、D 26、C 27、D 28、A 29、B 30、A
31、D 32、A 33、A 34、C 35、B 36、B 37、A 38、C 39、D 40、A
41、A 42、A 43、D 44、D 45、D 46、B 47、B 48、A 49、D 5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
1、BD 2、ABCDE 3、ABDE 4、BC 5、AD
6、ABD 7、AB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C 13、ABCD 14、ABC 15、AE
16、ABCDE 17、ABCDE 18、AD 19、ACDE 20、ABCD
21、ABCD 22、ABCD 23、ABD 24、ABD 25、ABCD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0.5分,共10分)
1、对;2、对;3、错;4、对;5、错; 6、错; 7、对; 8、错; 9、错; 10、对;
11、错;12、对;13、对;14、错;15、对;16、对;17、对;18、错; 19、对;20、错
四、案例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案例1参考答案要点: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泛,牵涉面大,因而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这其中国家财政和中央银行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家财政在这方面的主要职能体现在:第一、用公共资金直接购买不良资产。第二、直接收购和接管破产的金融机构。第三、向金融机构注入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第四、税收优惠政策。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是作为最后的贷款人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最后贷款人制度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和再抵押的融资业务。其主要手段是:通过提供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票据贴现、短期透支、购买资产的方式,来解决危机中金融机构遇到的流动性困难。在极端情况下,央行也可能直接用货币资金收购或者接管金融机构。除了救助和接管外,中央银行还会采取强制提高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加大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和信息公布等措施来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案例2参考答案要点:
危机信息的披露是指政府针对发生的公共危机的具体情势,采取大众传播及其它手段,对社会信息传播加以有效控制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的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维护社会秩序,避免造成社会动荡,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危机信息的及时发布,是维护公民知情权的体现。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危机信息的发布工作,做到及时、透明、有效地发布危机信息。政府发布的信息时机以及信息的披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稳定人们的情绪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像水污染事故这样的危机事件中,政府必须及时发布信息,把社会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避免造成社会混乱。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第一题参考答案(要点):
金融危机总是先于经济危机而爆发。这是因为金融资产比产业资产更具有市场敏感性的特点造成的。其市场敏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更强。因为金融资产属于虚拟经济,比实物资产更便于交割和买卖,具有更高的市场流动性;第二,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性强。因为金融资产与它所代表的实物资产分离了,因此它更容易受到市场心理的影响。一定的实物资产价格波动可能会导致市场预期的急剧变化,并对金融资产价格产生倍数的影响。
第二题参考答案(要点):
危机决策作为一种非常规决策,它与常规决策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时间的紧迫性;决策所需信息的严重不足;决策后果的严重性。危机决策虽然时间紧、信息不充分,但是它仍然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通过压缩花在每个步骤上的时间,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危机决策效能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变危机决策为常态决策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个转变就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科学的危机决策机构;(2)确立科学的危机决策流程;(3)采用科学的危机决策方法;(4)提高危机管理决策者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