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养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一、健全机制,提供政策支持从居民需求出发,制定培育机制。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上下合力、部门联动,社区牵头、居民参与”为工作方针,以居民需求为起点,以培育发展为重点,以登记备案为手段,紧密结合社区的特点,按照“需求的全面性调查、服务的个性化标准、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机制,精心筹划,周密安排,确保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做到“三个摸清”,即通过调查研究,要摸清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对象的数量、类型、分布等具体情况;通过召开社区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和设立征求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摸清群众的需求;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摸清影响和制约本辖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需求的全面性调查、服务的个性化标准、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原则,理清工作思路,将社区内的居民急需的服务项目、可为民服务的人员、可利用的服务设施进行梳理,分类建档,为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奠定基础。强化功能入手,健全保障机制。要制定《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的通知》,对工作内容、工作责任、工作步骤、工作目标等提出具体要求,让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有理有据。针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艰难的问题,我们在尽力扶持的同时,要把政策用好、用实、用出效果,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一些资金运转较为困难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资金扶持,对一些社区的腰鼓队、秧歌队、健身队、老年大学,积极与相关部门及等街道办事处沟通、协调,放宽登记条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采取“先发展、后规范,先备案、后登记,部门联动、分类指导”的办法,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社区民间组织,要纳入登记管理;对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可根据社区公益事业发展需要,自下而上,经社区居委会初审,街道(镇)、区民政部门逐级核准备案。还可动员驻区企业出资为社区社会组织举办各类有益活动,如举办文艺晚会和文体比赛活动等。部门、街道和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奠定政治和经济基础。二、着力引导,搭建发展平台1、积极组织引导,营造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我们要本着吸引、培育、发展的理念,积极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通过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组织参加各种广场活动,专题晚会,在宣传社会组织的同时,充分展示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价值;通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开展 “情系灾区群众”、“为残疾人献爱心”等爱心救助系列活动,展示社区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认可度。2、发挥示范作用,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在个别社区中,我们发展和培育一到两个社区社会组织,精心指导,让其在组织管理、活动开展上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在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完善社会服务、缓解社会矛盾、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互动等方面的优势,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带动社区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3、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地位。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区民间组织在发展社区公益、提供社区服务、满足居民需求、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营造培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三、强化功能,彰显发展活力一是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社会参与度。通过进行指导性培训,我们要督导社区社会组织逐步确立“老百姓需求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理念,引导社会组织积极整合社区资源,提高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会化服务的主动性。在慈善和公事业上,要积极从事减贫济困、救灾防害、安老抚幼、扶弱助孤、助学助医等公益活动,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及时给予救助和帮助;在社会事业上,社区组织要主动参与兴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如:可以建立社区老年大学,聘请有关专业人士讲授保健、花卉培植、烹饪技术,开展书法、绘画、家庭关系相处技巧讲解,丰富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知识水平、艺术品位和生活质量。这样不断强化服务职能,主动为社区居民服务,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二是强化协调功能,提高社区和谐度。我们要通过社区社会组织,深入挖掘共同利益,沟通协调各方关系,广泛整合社区资源,在社区里形成“利益共分享,困难同担当,有事大家办”的浓厚氛围,使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和谐相处。同时,要做好困难群体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等方面的工作。三是强化自律功能,提高社会知名度。我们要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内部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高效、阳光运行。要坚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依法办事,依章办事。坚持民主办会、民主决策,恪守非赢利原则。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人事、印章、档案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对外交往、捐赠管理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等等。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逐步完善法律、行政、社会和舆论监督体系,要健全监事会制度,主动接受会员和社会的监督。建立承诺服务机制,提供优质诚信服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自律机制和诚信服务机制,开展多元化的特色服务,制度化地参与社区建设,提高其社会知名度。总之,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培育和扶持,不仅从政策上给予倾斜,还要积极协调财政、劳动等相关部门,努力解决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遇到的经费、场所、人力、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等实际困难,为社区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保障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有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B. 社会组织教育培训举办首场国际高端论坛
根据报道,4月27日,由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CTEAM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企业家联盟联合主办的"全球商业模式创业新趋势"论坛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顺利举行。在欧洲学术界享誉盛名的巴黎商学院LAURENCELEHMANN-ORTEGA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出席了论坛,并分享了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创业的发展新趋势。
C.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 the objectives model )也称“工艺学”模式,它是指将课程目标的设定视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这种模式发端于 20 世纪初期的科学化课程开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博比特( Bobbit )、查特斯( Charters )等人扮演了旗手和奠基者的角色,经过他们对这种模式的前期理论铺垫,到 20 世纪中叶,美国的另一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Ralph Tyler )将这种模式发展极致,泰勒构建的课程开发模式成为目标模式的经典理论,后继者在泰勒的理论基础上又对目标模式进行了修正和充实。
(一) 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
1 .实用主义哲学的价值论基础 课程设计模式是在一定的价值哲学基础上所构建起来的,目标模式无论是原初的雏形,还是后期的“完形”,始终遵循着实用主义的价值准则。这不仅是因为目标模式本身带有实用主义的“血缘”,而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状况为目标模式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性依据。
2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效果律”及“练习律”构成了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选择与组织、评价的经典性程序,其中,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
这样,基于实用主义哲学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而广泛。
(二)目标模式的经典性形态——泰勒模式
1 .泰勒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课程设计科学化运动中产生了目标模式的初始形态,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课程脱离社会现实的状况,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后,美国课程发展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计划才使课程的科学化研究在实践中正式展开。八年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拉尔夫·泰勒在对“八年研究”的经验总结基础上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其基本原理全部囊括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它是被公认的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经典性形态形成之标志的不朽巨著。
泰勒是围绕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来阐述他的理论的。他认为,这四个问题是在任何课程设计中都必须回答的。这四个问题是:
①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④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
泰勒并不试图具体地回答这些问题,在他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因教育阶段与学校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于是,他主要侧重于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程序的探讨。众多研究者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
2 .泰勒对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和目标模式的建构
( 1 )目标的确定 泰勒原理中的目标确定原理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三个来源。泰勒建议课程设计者应以三个方面的来源为依据制定一般的教育目标。一是学习者。泰勒主张教育目标的确定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二是当前的社会生活。泰勒主张在教育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必须从社区及大的社会背景分析当前的生活,不要让学生学习过去重要但现在已没有意义的内容。三是学科。泰勒认为,学科专家应考虑的是某一学科在普通教育中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对一般公民的用处,而不是以培养该领域的专家为目的。第二,两个过滤器。泰勒建议以社会哲学和心理学作为对这些目标进行筛选的过滤器。
( 2 )经验的选择 关于学习经验的选择,泰勒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第一,为了达到所规定的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实践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须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于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几种结果。除此之外,泰勒还阐述了有效的学习经验的四种特点:第一,培养思维技能;第二,有助于获得信息;第三,有助于培养社会态度;第四,有助于培养兴趣。
( 3 )学习经验的组织 关于学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即“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原则 ,以确保学习经验的循序渐进性、相关性。同时,泰勒提出了最高层次、中间层次以及最低层次上的结构要素。
( 4 )结果的评价 泰勒第一个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的过程。他提出了从教育目标到评价情景再到评价手段的过程和程序,即首先应明确教育目标,然后确认评价情境,在此基础上确定、选择评价手段。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其中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其中,教育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
(三)目标模式的变形、发展及完善
目标模式继泰勒原理之后产生了多种变形,经历了不断被改造、修缮的过程。塔巴( Hilda Taba )、惠勒( Wheeler )、凯尔( John F. Kerr )等人都对泰勒模式进行了改造、发展,完善了目标模式。
1 .塔巴模式 塔巴坚持泰勒原理的直线式课程设计过程,并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于1962年提出课程设计过程的八步模式:( 1 )诊断需要;( 2 )建立目标;( 3 )选择内容;( 4 )组织内容;( 5 )选择学习经验;( 6 )组织学习经验;( 7 )评价;( 8 )检查平衡与顺序。
2 .惠勒模式 英国课程专家惠勒于1967年在其《课程过程》一书中将直线式目标模式改为圆环式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的课程设计路线同样以目的、目标作为起点,然后循序进行的是: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内容——组织、综合学习经验与内容——评价,然后再回到目的、目标,对其予以调整,进行新一轮的课程设计过程。在目的、目标的确定阶段,惠勒采取的程序为,首先将一般的目的分析成终极目标,然后将每一项终极目标分析为若干个中间目标,再依据中间目标确定短期内能够达成的近期目标,最后,依据近期目标设计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
3 .凯尔模式 英国著名课程专家凯尔从内部结构层面对目标模式予以更为具体化的分析、阐述。这一模式包括四项要素:目标、知识、学校学习经验和评价。对于目标,凯尔认为课程目标是学校活动的预期结果,是课程研制和设计的逻辑起点,并有学生、社会、学科三个来源。除了以上与泰勒模式的相似之处以外,凯尔在目标选择和确定上还划分了目标的种类,并将布鲁姆的学习行为目标分类法引入课程目标确定过程;在知识上,凯尔强调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将它们组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关于学校学习经验,凯尔认为应该包括学校安排的社会机会、学校社区活动、师生关系、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及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等;评价则包括对目标可行性、内容及方法的恰切性和有效性的判断。
(四)对目标模式的评价
1 .目标模式的历史功绩
首先,它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至今最具权威的、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为课程设计的探究奠定了基础;其次,由于目标模式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它为随后的课程设计开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南。正是基于这些,目标模式在理论上是权威性最强、影响最广泛、运用最普遍的课程设计理论之一。
2 .目标模式的弊端
首先,目标模式受工业管理理论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强调技术控制;其次,目标模式过分强调明确而具体的预设性教育目标,这使得设定的目标成为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而对于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以及目标的动态发展欠缺考虑。同时,预设性的课程必然难以与学生发展的长期性、综合性、渐进性以及累积性等特征相融合,而只是一味地将学生加工成所需的某种规格的“标准件”,这种视学校如工厂的隐喻容易造成学生个性的扭曲。
D. 培训课程的设计开发
一、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策划
一般来说,培训机构会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培训机构在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策划时,应考虑以下方面。
(一)划分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阶段。
在一般情况下,可将其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
1.立项
培训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类人员的需求,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和本机构发展的需要,提出设计和开发培训课程的项目建议书。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培训课程的名称、适合的人员、培训的目标、市场的需要和发展前景、需要配置的资源等。项目建议书应经过评审并得到批准。
2.制定培训教学大纲
培训机构应确定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负责人,由其主持制定培训课程的教学大纲。大纲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学的目标、范围、内容、学时、考核方法、需要配置的资源等,培训教学大纲应经过评审并得到批准。
3.编写教材
由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负责人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师或专家编写有关教材,编写的所有教材应经过评审并得到批准。
4.试讲
为保证课程设计满足培训输入的要求,适用时可以请教师试讲编写的教材。通过试讲发现问题,必要时更改教材,以完善课程设计的输出文件。
5.首次开班
每开设一个新的课程,都涉及到首次开班。通过培训课程的实际运行,培训机构、教师、学员对输出文件提出使用意见。经过收集、整理这些意见,培训机构邀请专家对该课程进行确认。
二、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输出
培训机构应根据培训课程的立项要求,由课程设计负责人提出总要求,并召集教师、专家进行讨论,确定课程设计的输入内容。课程设计的输入主要包括(不限于此)以下内容:课程的目标;法律法规的要求;对确定培训对象的要求;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往办学的经验等。
根据不同的课程输入内容,由课程设计负责人组织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并进行评审,以保证其内容充分、适宜、完整、清楚,并适应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课程设计任务书可以作为课程设计和开发策划的一部分。
输出方式因课程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必须满足课程设计输入的要求,并具有可验证性。课程设计输出文件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指导作用,发放前必须经过批准。
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文件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大纲;课程表;学员手册;教师手册;练习题、小测验和案例;模拟试卷;教学过程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场地等辅助设施。
三、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评审、验证、确认
1.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评审
培训机构应根据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计划的安排,适时组织专家、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人员,采用会议或会签等形式对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输出文件的一部分或几部分进行系统的评审。
评审的目的是:保证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具有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能力;及时识别设计和开发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评审的内容因评审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对评审中产生的问题,培训机构要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满足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要求。应保存评审的结果及采取措施的记录。
2.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验证
根据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特点,培训机构采取的验证方式一般是:在设计输出文件发布前,组织有资格的专家、教师对该文件进行研讨或试讲,也可以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观摩教学并进行审批。
对验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由责任部门采取措施,以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并保存验证的结果和采取措施的记录。如果设计和开发的培训课程验证合格,培训机构可以按照教学过程策划的结果组织招生,进行首次开班。
3.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确认
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确认,一般通过首次开班、现场观摩教学、顾客反馈信息等方式实现。当确认的结果不能满足规定的要求时,培训机构应根据确认的意见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保存确认结果和采取措施的记录。
四、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更改
经确认后的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全部输出文件应归档管理。当出现法律法规要求变化、顾客需求变化、教师在使用文件过程中发现不适用等情况时,培训机构可以更改文件。
更改文件时,由责任部门提出申请并确定更改的方式。更改的方式可以是以下一种或几种:组织有资格的专家、教师进行研讨;试讲或首次开班观摩教学;领导批准等。更改课程时,需要评价更改对该课程的设计输出文件和已提交课程培训的影响。更改后,应由责任部门对更改的过程作出说明。更改评审结果和采取措施的记录应予保存。
E. 一个完整的培训与开发包括哪些流程 分别简述各个流程的内容及重要性
完整培训开发有四个步骤及其重要性分别是:
1、培训需求评估
培训需求分析指规划与设计培训活动之前,由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方面进行系统鉴别与分析,确定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2、培训规划制定
培训规划是指对企业组织内培训的战略规划,企业培训规划必须密切结合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战略,从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战略出发,考虑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和培训效果的不确定性,确定职工培训的目标,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
3、培训的实施
注意几点:首先让领导重视,之后要让员工认同培训其次做好外送培训的组织工作还有培训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到最后制定奖惩措施。
4、培训效果评估
研究培训方案是否达到培训的目标,评价培训方案是否有价值,判断培训工作给企业带来的全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训的重点是否和培训的需要相一致。
(5)针对社会组织的培训课程设计扩展阅读:
培训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培训开发工作的实施,应当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来进行,决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就培训开发来谈培训开发,这也是很多企业在进行培训开发时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服务企业的战略,就要求培训开发不仅要关注眼前的问题,更要立足长远的发展,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培训开发,这样才能保证培训开发工作的积极主动。
在培训之前为受训人员设置明确的目标,不仅有助于在培训结束之后进行培训效果的衡量,而且更有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使受训人员可以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方向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压力。
为了使培训目标更有指导意义,目标的设置应当明确、适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与每个人的具体工作相联系,使受训人员感受到培训的目标来自于工作但又高于工作。
F. 如何写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出资人培训工作计划
gentleness, vigor and a keenness of
G. 如何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训
(一)创新方法途径,激发党员参加教育培训的内在动力1.深化先锋实践教育。引导党员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自觉参与党员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行动和党组织服务创新创业行动,使党员在助推发展、服务群众中普遍受教育。在农村开展向常德盛同志学习和“双带三评”等活动,推广常德盛“乡情工作法”。在街道社区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和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推广陆仁华“仁爱工作法”。在国有企业开展争创“四强”党组织、争做“四优”共产党员活动。在机关开展“双千服务实践”活动,深化“双结对”和“三服务”活动。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服务企业促发展、转型升级争先锋”活动,推广陈惠芬“融和工作法”。在社会组织开展以“公平正义、诚信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提升公信力”活动。教育、卫生等领域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党员在主题实践中接受教育,增强党性。
2.推进党员教育培训项目化管理。在各级党组织提供各类主题党课的基础上,深化与图书馆、教育培训机构、培训基地的合作,继续办好“先锋讲坛”、“名家进名企”等教育培训项目。大力整合社会性、区域性公共教育资源,着力搭建以基层党组织主题党课为“主课”、社会公共教育为“选学”、网络教育为“辅导”的综合型党员教育平台。通过采取菜单式选学、专题辅导、案例分析、知识竞赛等方式,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
3.发挥现代信息传播平台作用。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党员电化教育,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大力推进市基层党建信息平台规范化建设,努力打造成为融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为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网上平台。办好《七月阳光》、《阳光周刊》,完善各级党建网站、网上党校功能,探索运用在线学习、“红色短信”、手机报等手段,不断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二)健全各项制度,构建党员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1.健全党员经常性教育制度。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组织党员积极参加党内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完善民主评议党员、谈话谈心、党员思想汇报等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根据党员不同需求,分期分批开展党员集中轮训,扎实开展农村党员冬训工作。落实党校和培训机构“在干部培训中增加廉政教育内容,明确相关课程设置,确保廉政教育课时”的规定,深入开展基层党员干部反腐倡廉经常性教育。
2.健全党员教育培训考评制度。针对不同单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党员特点和实际,探索建立党员教育培训积分考核制度,推行《党员先锋卡》,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公开履诺以及先锋实践活动等进行登记,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度民主评议党员、党内评比表彰的重要依据,调动党员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结合领导点评创先争优工作,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定期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围绕党员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深入浅出地作出解答。组织开展优秀党课教案评选活动,不断提高党课质量和效果。
4.推行党务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在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积极推行党务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探索开展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试点工作,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人才库。以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为重点,探索推行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职业化管理体系。
(三)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1.开发整合党员教育培训阵地资源。发挥各级党校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不断提升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党员服务中心(站)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强化服务。依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昆山基地”、苏州市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等,建立一批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的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革命纪念馆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精心培育一批党员教育培训示范点。
2.优化整合师资资源。加强各级党校专职教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的骨干作用。建立开放式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库,选聘大专院校教师、领导干部、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先进模范人物、农村“双带”标兵等担任兼职教师,组建党员教育培训特邀师资队伍,鼓励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志愿者师资队伍。加强对专兼职师资力量的培训,完善遴选制度,探索实行师资联聘、动态管理机制,逐步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
3.积极整合教材资源。在用好上级部门编写的各类教育培训材料的基础上,组织编写符合苏州实际、切合党员需求的教育培训辅导教材。加强电教片、远程教育课件等现代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市、县两级电教中心分别建立党员教育培训课件库,制作一批党员教育培训音像资料。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编写具有地方特点、基层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教材。基层党组织可根据党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为党员推荐学习书目,提供学习材料。
H. 目前国内对"企业培训体系设计"方面的研究有哪些主要观点
1、培训体系的构成
·培训组织机构:是指企业培训组织的结构设置.包括培训组织的层级、人员的配备、培训部门人员的职责以及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等。
·培训课程体系:是指企业是否有自己的课程资料数据库,是针对公司业务的需求或岗位的要求而进行的课程设计、规划及配置。
·讲师队伍建设:包括企业的内部讲师和外部讲师资源、企业教练、辅导员队伍等。
·培训支持体系:是企业保障培训实施与管理所涉及的其他环节或内容,可以把它分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两个部分:软件系统是指培训管理的流程、政策以及制度等;而硬件系统是指培训的设施、器具、培训管理的系统等。
2.如何建立培训体系
不同的企业之间,无论公司的文化、发展战略,还是人员规模、行业领域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培训体系的构建必须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与本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政策等密切统一起来。在建立培训体系时,除了搞清楚培训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和本企业的培训现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现况
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让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达到公司经营目标,以实现公司、股东、员工、客户乃至社会的共赢。因此,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密切结合公司的实际和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为公司培养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人才。
例如,有些从事高科技信息技术产业的公司,从人力资源的政策上,为员工发展设置了技术职和管理职两个不同的职业通道。专业技术好的员工,可以选择走技术通道,从技术员一直到高工或总工之问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级别。这时,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设计上,不但要考虑管理职通用的管理类课程,同时还要根据技术方面的要求,设计不同层级和不同水平的专业课程。
(2)要维持层级和职能上的均衡
从企业人才培养的角度,骨干员工和核心人力相对接受培训要多一点,但也不能忽视对其他员工的培训。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要保证每个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接受到相应的训练。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去考虑。纵向是要考虑从新员工到高层之间各个不同的级别,针对每个级别不同的能力要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横向指的是各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要完成工作需要哪些专业技能,以此寻找培训的需求并设计相应的课程。如果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都考虑了,每个级别和每个岗位基本就不会遗漏。
在分析上面的因素之后,培训部门还要做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建立资料库,收集和整理现有的课程资料,包括讲师的课件、教案以及学员用的教材等,经过不断改进和积累。变成有公司自己特色的课程。如果不做这项工作,培训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课程体系,就无法建立起来。有的企业常做无为的劳动,前任员工一走人。一切就要从头再来。为避免这样的恶果,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转,有效的培训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3)征询有关部门的建议和要求
培训体系的建立,不只是培训部门或培训管理员的事,首先必须要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需要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培训体系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只靠培训部门孤军奋战,一定要上下达成一个共识。以开发和设计职能部门的培训课程为例,部门不同、岗位不同,培训需求和能力的要求都不相同。在开展业务时,员工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对于这些问题,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肯定要比培训部门更加清楚,因此,一定要站在公司的立场上去了解和把握不同部门的培训需求。
I. 社会组织可以直接开展职业培训吗
你好,开展培训必须获得相关资质许可证件,还得报相关部门审批才可以。直接开展是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