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技能课程 > 此次培训课程标准所界定的课程主题

此次培训课程标准所界定的课程主题

发布时间:2021-03-08 03:25:00

❶ 如何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一、目的与作用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但是,当前小学教学与评价还存在一些偏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如教学要求、作业要求和评价要求被人为拔高,学生必要的学习经历被忽视,针对学生差异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缺乏等。这些现象影响了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对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质疑。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引导学校和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逐步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机制;有利于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尊重孩子的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全体学生接受公平且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需要,更是当前深入推进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内容与要求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并非单纯地控制或降低教学基本要求,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科学确定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落实,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学校要通过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教师改变基于个人经验和基于教材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的做法,真正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阶段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鼓励教师编制“学期课程实施计划表”,明确各学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与评价方法等,并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据此确定教学方案及实施方式。
2.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参照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要围绕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丰富经历、探究体验和表达交流等要求,精心设计“学习准备期”和“快乐活动日”综合活动。要在实践中总结阅读、表达、探究、实践、交流、游戏等活动的实施经验。
3.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多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适时予以鼓励。要探索课堂观察与分析的途径与方法,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二)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1.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把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探索通过课堂观察及时评价学生表现。要注重表达表现、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的设计,细致观察、有效记录、深入分析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方法、态度、兴趣与习惯等。要设计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探索学年、学期等阶段性评价。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一、二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试。
2.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和教师要注重积累学生课堂表现、表现性任务完成情况、各类考查情况等的记录,采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形式,综合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要加强对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学校和教师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明确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评定或比较,而在于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进而调整教学方案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要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客观反映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如实反映学生个体发展情况。要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
三、措施与保障
1.加强指导监督。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学校及教师的管理和指导。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加强中小学课程教学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职责,严肃查处所辖中小学违反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与评价的行为,保障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各小学要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作为学校依法办学的重要工作,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2.加强调查研究。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积极开展小学教学与评价现状的调研,善于发现问题和经验。市教学研究部门要开展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适时修订小学语文教材。市、区县教学研究部门要加强教学研究,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作为常规教研及网络教研的重要主题;教研人员要深入基层学校,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要以项目为载体,探索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有效途径。鼓励区县和学校开展师生关系、学业负担、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等关键因素的调查,以持续准确了解学校教学与评价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教师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能力,并以调查证据为基础,及时研究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组织各类培训。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针对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灵活采用教材教法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展示、教学论坛、专题研修等方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专题培训。
4.提供资源支持。市教学研究部门要梳理一、二年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与要求,修订并公布《幼小衔接家长手册》等指导性文本。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撰写报告、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录制视频等形式,提供多元化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各种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营造积极氛围。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类交流展示活动,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家长、社会宣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和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❷ 如何看待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
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❸ 相对普遍的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更具学校本位色彩的课程设计

相对普通的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更具学校本位色彩的课程设什,是的,本位色彩设计更具特色。

❹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中,共设定发多少个课程主题

共27个课程主题,分别是:

1、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

2、多媒体教学环境认知与常用设备使用

3、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

4、素材的处理与加工

5、多媒体课件制作

6、学科软件的使用

7、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

8、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9、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10、学科教学资源支持下的课程教学

11、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12、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13、技术支持的学生技能训练与指导

14、技术支持的总结与复习

15、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16、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与管理

17、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18、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应用

19、网络教学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0、移动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1、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任务设计

22、技术支持的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

23、技术支持的学习过程监控

24、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价

2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

26、教师工作坊与教师专业发展

27、网络研修社区与教师专业发展

(4)此次培训课程标准所界定的课程主题扩展阅读

教师信息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省中小学教师将接受每人不少于50个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

省教育厅要求市、县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本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确保开展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为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❺ 如何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修订的精神

从今年开始,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学习贯彻落实好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要从今年九月开始使用好修订后的新课标和对应的修订教材。按照教育部规定,我们各地都要进行各级各类的培训,特别是各个学科都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今天,我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这次课标修订的精神和主要内容作阐释,对修订后的课标进行简要的解读,希望对南岸区接下来开始的课程落实工作有所帮助。 我主要谈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二是谈深化课改及贯彻落实新课标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 本次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是每一位课改实施者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新课标修订的三个主要思路 第一个思路就是要巩固新一轮课改的成果。课改的深化和延续,要与新世纪之初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内容高度一致,同时这次新课标的总体修订,以学习和贯彻落实教育发展纲要为实施前提,不应该是课改的重复,而是我们新一轮课改的深化推进,是教育整体规划和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个思路是要深入分析和积极回应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完善以前课标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切实解决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第三个思路是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全面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以纲要为引领,为实践为指导,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修改和完善。本次新课标的修订赶上了非常好的历史机遇,希望我们能全面把握新课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二)新课标修订的五个基本原则 第一是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力求德育和纲要的密切配合。这次新课标的修订,较之以往有了许多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育人规格的表述更为明确。 第二是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求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精选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资源,整体安排德智体美的课程内容。对于各学科的要求都作了全面系统落实,各个学科都必须体现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终身发展作进一步的明确要求。 第三是加强能力为重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能力为重专门作为一项具体的表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次新课标修订有一条主线,那就是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对人才培养方面偏重于知识学习、轻于实践能力锻炼的现象。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成为社会的共识,真正落实和改进。这些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有了历史性的发展和进步,力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前所未有,这些都归咎于我们痛切承认和看到了以前教育体制的一些弊端,以往过多关注知识性教育对人才培养产生的制约作用。钱学森质问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集中凸显出我们的教育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尚有许多不足。社会对此的强烈要求,我们不能说是完全的批判,但是尖锐的质疑声中确实蕴含着一种价值的期盼和皈依。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合理设计学生的学习容量,控制课程容量和知识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五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做到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恰当体现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力求反映时代精神和风貌。 二 深化课改、落实新课标精神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新课标的主要内容,贯彻落实纲要的基本精神。 经过十年的课改,有一部分同志在课改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对课改有比较深的感情,相当一部分积极分子在不断期待盼望着新的高潮的到来。任何改革一定有高潮,当改革刚启动的时候,基本目标一出现,基本任务开始设定以后,改革针对旧的东西发起冲击的时候,一定会进入高潮。十年课改高潮迭起,我们已经经历了不断深化推进的课改的火红的年代。但课程改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经历了若干高潮以后,会逐渐进入到一个制度化、常态化建设阶段,不能总期望改革处在一个亢奋和高潮的阶段。我们要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让课改逐渐进入到一个制度化建设、进入到一个稳定的常态化阶段。这次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是课改深化的一个过程,不希望人为的把新课标作为课改的高潮再掀起来。准确把握课标修订的主要内容,认真领会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这才是深化课改的首要前提和基本要求。 (二)系统总结十年课改的经验和做法,加强探索课程建设制度。 课程改革的制度化建设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的层面予以推进和发展。从教育部课程建设中心来说,我们肩负着创新课程改革机制体制的任务和使命。对于基层的学校来讲,可以探索和建构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模式、制度,对课改成果进行提炼总结并巩固沉淀下来。比如说校本教研的制度、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特色学校文化的建设等内容。否则如果热热闹闹的搞一场运动,而缺乏实践到理论过程质的升华和飞跃,时间一长,势必退回原位,改革的工作会得而复失。立足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来讲,南岸区建立实验基地以后,应该系统总结十年课改成果经验,提炼使之升华为一种制度化、常规化、操作化的课改行为,为广泛领域的课改实验提供以之借鉴的样本和范例。这将是下一步深化课改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三)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效果。 课程改革或课程建设需要不断创新,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关键环节和一些重点领域要加大探索的力度。比如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模式;课堂教学实践改革等。要重视和关注教育质量观的更新,建构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测保障体系,全面提高育人的规格和效果。同时,我们不断反观课改实践,紧紧抓住课改契机,牢牢把握好切入点和着力点,加以突破,加强探索,加强创新,这是深化课改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四)进一步加强办学机制体制建设,建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课程改革最终要建设符合自己需要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走一步,经过自己的深度整合,形成有特色的本校课程,建构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相整合的阶梯课程体系,全面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自主化水平。南京、北京的一些学校已经在这么做,区域为学校的课程选择权和自主权提供了政策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持。南岸区在迈步深化课改的昂扬步履中,要学会抓住和把握这样的政策机会,加大办学自主权等机制体制的改革,有效利用和整合学校的各种课程资源,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蓬勃发展态势,让南岸的每一所学校均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让课改实验之花在重庆南岸傲然盛绽!

❻ 新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的区别

一、区别:

1、新课程标准中的一级主题包含了二级主题的全部内容。

2、新课程标准包括五个一级主题,每个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组成。第一层次的主题是:科学探究、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更加简洁明了。教学更注重实验与合作。

3、提出问题、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总结、反思和评价、表达和交流是成功完成实验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素。与旧课程标准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4、例如,在2015年版新物理课程标准中,该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与交互、能量三部分。下表为科学内容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

二、注意事项:

1、开设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知识的琐碎化。在学科课程中,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在综合课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和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于习惯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教师来说,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许多知识和信息常常机械地、甚至牵强地放在一起,导致知识的琐碎化。

3、教师的知识和经验。综合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就不可能成功地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这就可能导致整合课程的缺失。

4、此外,如果教师本身从未经历过综合课程,那么实施综合课程将更加困难。这就要求师范教育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未来的教师对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有充分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这是实施综合课程的必要条件。

5、综合课程师资培训势在必行。要帮助教师了解和解决综合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和信任。

6、管理问题。要充分考虑综合课程在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业考试等方面的特点,营造有利于综合课程实施的外部环境。

(6)此次培训课程标准所界定的课程主题扩展阅读:

1、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过去七次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承认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当代发展的要求及其肩负的历史责任仍存在巨大反差。由于以下原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没有变化的地步。

3、一是固有的知识型、学科型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危害深远,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4、其次,传统的应试教育功能强大,素质教育无法真正实施。

5、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现实脱节;学生死记硬背、海训的现状盛行;课程评价过分强调学业成绩、筛选和选择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导致课程的产生。

6、成龙很难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7、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优化课程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新课程标准

阅读全文

与此次培训课程标准所界定的课程主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