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技能课程 > 县级山洪灾害技术培训

县级山洪灾害技术培训

发布时间:2021-03-07 13:01:27

1. 山洪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一,山洪灾害的成因及气象因素 山洪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一样,其致灾因素具有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双重属性,具体表现为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地形地质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 影响山洪灾害的气象因素:(1)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它的位置、强度和活动直接影响着夏季大陆上的降雨。稳定少动的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边缘常常形成长时间、高强度、大范围的暴雨洪水。1999年瓯海发生的“9.4”洪灾持续性强降雨,即是副热带高压偏强、稳定少动的结果。(2) 锋面雨。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空气相遇时,形成一条温度和湿度高、密度小,被冷空气抬升到高空,形成锋面降雨。(3)切变线影响。高空风声上风向的不连续线称为切变线(如西南风和东南风之间,或偏南风和偏北风之间)。切变线附近上升运动强烈,容易发生强降雨,暴雨区大多分布在切变线附近区域里。(4)低涡。高空天气图上气压比四周低的旋涡,称为低涡。影响我国的低涡常由西风带延伸槽切断而成,或气流经特定地形后产生。按照地区分为华北低涡影响而成。(5)气旋。气旋指地面气压比四周低的区域即低气压。在气旋中心,由于冷暖空气相互作用,常有大雨或大暴雨出现。(6)台风。台风是形成暴雨洪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台风”是在西太平洋热带海洋上生成的,直径约为几百公里的暖性涡旋。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涡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即风速为13.9 m2/s~17.1m2/s)时,称“热带低压”;风力达8级~9级(即风速为17.2m2/s~24.4m2/s)时,称“热带风暴”;风力达10级~10级(即风速为24.5m2/s~32.6m2/s)时,称“强热带风暴”;当中心风力达12级(风速在32.7m2/s以上)时,称“台风”。台风登陆时风大雨急,如深入内陆后与中纬度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则会发生强暴雨过程,以致发生灾害性暴雨洪水和山洪灾害。 二、山洪灾害频发的原因及特点 山洪灾害频繁发生,首先同气候和地理条件密切相关。我国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吹北风,空气干燥;夏季吹南风,空气潮湿,雨季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概括地讲,山洪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是受季风气候影响,有以下三下方面的原因;(1)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大。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控制,全年的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湿润高温时期,且多以台风暴雨形式出现,6月~9月雨量占正常年降水量的60%~80%,而且往往又集中在几次暴雨过程中。(2)季风雨带的季节性位移导致降雨地域的阶段性稳定。夏季风始于5月,由南向北推进,相应有三个雨季,即华南雨季(南方各省,4月~6月),江淮梅雨季(长江中下游各省,6月中旬至7月中旬)华北东北雨季(华北及东北各省,7月中下旬至8月),此时季风到最强盛。9月以后,季风减弱并南撤,雨带也逐渐南退,10月以后,季风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其次夏秋频繁的台风活动,也是形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台风沿海登陆后,一般在300N~350N附近转向北上,风速逐渐减缓形成低压,若与北方冷空气结合,就可能形成大范围的暴雨洪水和山洪灾害。另外,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意识不强,大面积的开矿、采石、筑路、挖渠等活动影响山体稳定,开发项目的建设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也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 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发性强,预测预报难度大;二是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三是季节性强,频率高;四是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五是范围集中,灾后恢复困难。 三、山洪灾害预防措施 (一)要科学预测及时预报 今年,山洪灾害来势凶猛,从5月31日到6月10日短短的11天,湖南、贵州、黑龙江相继发生暴雨山洪灾害,造成严重损失。山洪灾害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认真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谋划防治对策、方案以及防御应急预案,科学防御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在雨季来临前,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应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协作,做好雨情、水情的预测工作,及时作出强降雨和洪水预报,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挥部)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遇紧急情况要以最快速度通知到各有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有险情征兆时提前组织群众转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灾常识 预防山洪灾害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加大山洪灾害的相关常识和防御山洪灾害知识的普及工作,要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真正普及到每个村和每位村民。增强广大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和意识。让群众用科学实用的防洪知识来避灾、救灾,这是最好的手段。群众有了自我防护意识,了解了山洪形成的原因,了解了山洪的特征,就会提高警觉性。各村要明确突遇洪灾时的撤退路线等一系列自救工作。 (三)加大执法管理,规范工程建设 首先要规范山区建设,避免因开矿、采石、筑路、挖渠等活动影响山体稳定,人为造成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另外要加强山区城镇和居民点建设管理,避免把房屋修建在山洪灾害易发区、沿河(溪)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切实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四)建立完善预警体系 首先要落实防灾巡查员,利用山塘水库巡查员这人力资源,加强对他们进行山洪灾害的相关常识及预警报告知识培训,配备相应的通信工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防灾知识,拥有能够及时沟通联络的工具。其次,各巡查员在发现突发短历时暴雨和山洪灾害时,要立即向当地(或上级)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挥部和下游群众报警。当地(或上级)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挥部接到报警后,立即会商,及时启动预警预报体系和防灾预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救灾应急措施。从而为紧急撤离群众、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救灾工作取得主动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五)加大水保工作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降低山洪灾害发生 首先要加强对在建工程的在建工程的监督,若在建工程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只有切实加强监督,促使建设单位按水保方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其次要恢复山区被破坏的植被,提高山区雨水涵养能力,减慢降雨后形成地表径流的速度,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作,尽最大的努力降低山洪灾害的发生。

求采纳

2. 东阳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招标有严重违法吗

东阳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招标存在严重违法吗?
东阳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项目招标存在严重违法现象!
具体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经东阳市财政局【2011】1886号、1887号确认书批准,就东阳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监测预警平台项目(项目编号:DYCG2012-001)采购进行公开招标。
2012年1月13日在网上公示发布的招标文件编号:(项目编号:DYCG2012-001)
《东阳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监测预警平台项目》(以下简称“招标文件”),存在严重的违法问题?有关人士搜集以下资料爆料。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在东阳市山洪灾害预警平台招标中,主管部门真是无知无畏,竟敢私下串谋标书,知法犯法,无法无天。竟然为保一家其内定企业中标,不惜毁我浙江形象。公然竟敢私下串标,打压中小企业,玩弄价格欺诈等行为。现全国广大市民深恶痛绝,激起了全国极大的民愤!现将“招标文件”存在严重违法问题列举如下:1、“招标文件”第10页,“第一部分,3.2关于联合投标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投标。” 有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一条,两个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组成一个联合体,以一个投标人的身份共同投标”的规定!为什么不能接受联合投标?是否惧怕什么?是否联合投标会影响到广州市主管部门内定的某家投标企业的中标?2、招标通告出来后,担心招标流标,竟不顾国家水利部电视电话会议等三令五申要求保证资质要求,竟然擅自降低投标单位资质,具体如下:关于东阳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监测预警平台项目
(项目编号:DYCG2012-001)更正公告(2012年1月30日在网上发布更正公告)
东阳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监测预警平台项目项目编号:DYCG2012-001招标文件中的第一章第五款“合格投标人的资格要求”第3条、第4条原为:3、具有软件企业认证证书;4、具有水利工程设计或咨询乙级资质,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或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级及以上资质;
更正为:3、具有软件企业认证证书或水利工程设计、咨询乙级资质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或电子工程专业承包三级(含)以上资质;
3、允许围标:具体在招标文件中有:“多家供应商参加投标,如其中两家或两家以上供应商的法定代表人为同一人或相互之间存在投资关系且达到控股的,同时提供的是同一品牌产品的,应当按一个供应商认定。评审时,取其中通过资格审查后的报价最低一家为有效供应商;当报价相同时,则以技术标最优一家为有效供应商;均相同时,由评标委员会集体决定。”
4、招标文件需求严重违反国家水利部国家防总关于《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不符合国家水利部国家防总关于《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本项目是专门为杭州sy公司定制的,此项目在招投标之前已被杭州sy公司控标!

4、“招标”中,杭州sy公司以人民币39。6万元的中标依据是什么???据行内人士透露,此次招标的价格低于成本价。这又有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三条,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也不得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规定。而设定最高招标预算为92万元。 东阳市主管部门是否有意早已设置好了“商业陷阱”与“招标陷阱”,先让内定的某家企业中标,然后再进行补偿呢?该问题是否属于严重违反现象?大家可否提出自己的意见?

#反腐#、“东阳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项目招标”中,杭州sy公司以人民币39。6万元的中标依据是什么???据行内人士透露,此次招标的价格低于成本价。这又有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三条,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也不得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规定。而设定最高招标预算为92万元。 而招标办法文件中明明写明不以最低价中标 ,为什么杭州sy公司以最低价人民币39。6万元中标?东阳市主管部门是否有意早已设置好了“商业陷阱”与“招标陷阱”,让内定的某家企业中标。先让此内定的某家企业中标,然后再进行补偿呢?该问题是否属于严重违反现象?大家可否提出自己的意见?

3. 山洪灾害如何预防

山洪灾害预防措施

(3) 加大执法管理,规范工程建设

首先要避免因筑路、挖渠等活动影响山体稳定,人为造成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另外要加强项目部和临时驻地建设管理,避免把房屋修建在山洪灾害易发区、沿河(溪)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切实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4) 建立完善预警体系

首先要落实防灾巡查员,加强对他们进行山洪灾害的相关常识及预警报告知识培训,配备相应的通信工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防灾知识,拥有能够及时沟通联络的工具。其次,各巡查员在发现突发短历时暴雨和山洪灾害时,要立即向防汛防旱指挥部和下游群众报警。当防汛防旱指挥部接到报警后,立即会商,及时启动预警预报体系和防灾预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救灾应急措施。从而为紧急撤离群众、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救灾工作取得主动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5) 加大水保工作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降低山洪灾害发生

首先要加强对在建工程的在建工程的监督,若在建工程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只有切实加强监督,促使建设单位按水保方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其次要恢复山区被破坏的植被,提高山区雨水涵养能力,减慢降雨后形成地表径流的速度,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作,尽最大的努力降低山洪灾害的发生。

4. 谁有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培训课件

党中央,国务院下发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改进,以确保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的若干意见”(全文)
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一起工作,扎实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的挑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粮食生产稳定到一个新的水平,可喜的成效,农民收入显着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农村民生不断改善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农业和农村形势好,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支持,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在2012年,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并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关键共赢的战略,推动全局工作的主动性。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是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中国的短缺,耕地的土地和淡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增长显著,以巩固和发展的良好形势在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是更艰巨的任务。整个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不能是多年增加生产和思想麻痹,乡村景观的改善不能削弱了农村发展的投入,不断提高松懈的工作,必须加倍努力,在困难,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新的突破的起点,走向新的成功。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稳定的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学与技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支持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具有显着的公共基础社会。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的历史机遇,世界科技革命,坚持振兴的农业科学和技术把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确定以打破通过结构性和体制性障碍,一个大幅增加的投资在农业上的策略科学和技术,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技术跨越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了201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会议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全会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保持高的伟大旗帜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雄厚的技术力量保发展,强大的生产保证供应,强民生,维护稳定,进一步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努力赢得了良好的收成,农业,快速的工作,共同促进农民增收,并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提高投资强度和力度,继续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1。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保障有效供给,农产品,首先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有没有滑坡。省长负责制,要认真落实“米袋子”,继续开展稳步提高粮食产量的行动,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的稀缺品种生产,努力提高产量和质量。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新的1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提升产能的80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场)。继续落实粮食高产工程,超级稻育种的新品种,示范项目。支持的种植棉花,油料,糖生产基地,以进一步加强优化布局,主攻单产和效率。进一步推进粮食,棉花,积极扩大规模,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的县,乡,大力开展创建整建制。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开展防灾减灾,大力支持,在关键农时,重点领域,加快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主要害虫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支持政策。
2。狠抓“菜篮子”产品供应。抓好“菜篮子”,你必须建立菜园,管好大排档。要加快区域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以提高“菜篮子”产品的整体供应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继续开展标准园的园艺作物,牲畜和水产养殖示范场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的整体推进。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加强竞争力的区域菜地基础设施建设。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支持肉牛肉羊生产的标准化养殖大县和原良种场建设,启动实施振兴乳品苜蓿发展行动,促进大型养殖小区建设猪和牛。制定和实施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的两个规划和重大疫情的及时处置。环境整治试点开展水产养殖,支持远洋渔船的改造,加强建设和管理的渔业。充分发挥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活跃在生产和流通的“菜篮子”。加强查验系统和跟踪系统,开展风险评估的质量和安全性的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大力推广高效,安全的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规范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实施“菜篮子”市长负责,充分发挥应急保障功能的都市农业,大,中型城市应坚持保留某些蔬菜和其他新鲜粮食自给。
3。增加农业投入的补贴力度。继续增加财政支出“三农”,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进行了改进。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农业科学和技术的投资,在农业科学和技术的金融投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逐步提高农业R&D投资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总量的增加,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扩大范围,完善机制,新的补贴的主产区,大型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及时增加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购置补贴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增加粮食生产大县奖励资金(油),和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探索和完善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及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建立公共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提高湿地的保护力度。加快转变畜牧业和牧区,牧民,牧区确定由国家半牧区县(市,旗)的模式发展草地畜牧业,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关于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投资“三农”,提高村级公共建设。国家投资的有效整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农”投资,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坚决制止截留挪用和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
4。加强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在农村信贷,涉农贷款比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长速度更快,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健全的金融机构,县域金融服务评估方法,引导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农村信贷服务。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信用评价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定的县(市)农村信用社的法律地位。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在农村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县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商业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有序发展,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进行信用合作。完善符合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企业特点的差异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涉农贷款的风险承受能力,实行温和,宽松的市场准入,灵活的贷款对存款比率的政策。小额信贷业务将继续发展和加强努力,把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小微企业信贷。增加技术为基础的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村信用社支持,企业积极探索农业技术专利质押融资业务。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增加贷款农业科技。鼓励农业企业资格进行直接融资,积极向涉农金融租赁业务的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覆盖面,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支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农业生产保险的优势。健全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重大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5。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速度?了完善相关的法律,执行政策,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维持很长一段时间。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转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商业模式的创新,引导。加快农村地籍调查,基本完成了各项土地覆盖农村集体所有权确权登记证明在2012年和确权,促进了农民的宅基地,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和发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财政适当补助工作经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完善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速度?了土地管理法的,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有关条款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牧区草原承包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的基本完成,2012年的改革,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的做好。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
二,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支持现代农业建设领导
6。农业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着眼于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技术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于工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问题联系。在中国的基本国家条件的基础上,遵循农业科技的法律,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提高生产效率和尝试支持种子良好的法律,农机农艺生产生态协调的基本要求相结合,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建立适应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农业技术体系的要求。
7。突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农业为基础,前沿性,非盈利性的科学和技术研究的稳定支持。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农业,林业,动物和植物抗逆性机理的基因调控,农田有效地利用资源,农业,林业,生态修复,病虫害防治,生物安全和安全农产品突破了一些重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加快尖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抢占制高点的现代农业科技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努力突破农业技术的瓶颈,具有重大的现实技术在育种中的,本节减少消费的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和设备,新型肥料,药物,疾病预防和控制,处理,存储和运输的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的结果。
8。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和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研,农业,科技紧密结合。按照机构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健全的现代机构的改革,扩大机构自主权,努力创造一个政策环境的研究人员潜心研究。提高农业科研的项目机制,实行定向委托的和独立的主题,结合稳定的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提高农业的研究和评价机制,坚持分类与评价,并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结果光的应用现状。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改善新的农业技术为导向的工业需求为单位,以农产品为主线的产业链,综合试验站的资源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和解决技术问题生产,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的R&D成本加上扣除,高新技术和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提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与农业相关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农业技术的转让和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农业,农业技术市场的稳定发展。
9。为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条件。倾向于增加国家科技计划向农业部门和水平的提高,良好的科研机构运行,以确保资金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的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创业精神。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的重大科技,以提高农业相关的非营利性行业的研究和特别的努力来实现。促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分享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大农业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支持部门开放实验室和中试示范基地。加强市农业有关的研究和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管理。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点工作,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建设的影响。
10。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农业上,通过科学和技术的第一颗种子。增加的基本种子产业,非营利性科研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方法的育种理论和技术,提高育种材料,加快发展的一些突破性的新品种。繁育推一体化的种子公司的主要繁殖研究项目的支持,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的业务,培育新的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的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种子产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繁育推一体化的大型企业与科研优势,支持企业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大学的研究人员和企业共享。提高植物和动物育种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优势,在西北,西南,海南,鼓励种子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引进新品种中棉石油生产大县??建设示范农场。进行了种子生产保险试点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种子储备增加经济援助的努力。改善物种鉴定,保护和退出制度,加强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对冲及其他非法活动。
第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11。加强基层非营利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的作用,把重点放在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促进家庭经营转向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手段的。一般的声音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预防和控制动物和植物病害,农业监测质量的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共利益的定位,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建立的公共服务岗位。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的工作条件下进行的工作职责,县部门负责的??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评价计划的实施。扎根农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给农技推广人员,有效地提高了治疗水平,实现性能的政策相衔接岗职工的工资收入和平均工资收入的基层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倾斜和支付。进一步完善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有形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条件,安排资金,促进种植规模和服务性能。县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基本上涵盖了农业县(市,区,场),建设项目覆盖所有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条件。稳定生产的关键技术,良好的法律赋予农业防灾减灾大幅增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操作功能,加快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式,各种方式探索公益服务的分离操作。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和其他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效,便捷的农民,简洁,直观,双向互动服务。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并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的标准化。扩大农业和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12。指导研究和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农业服务。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成为一个非盈利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力量,提高服务“三农”的职责,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基层科研和教学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绩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评价,并实施推广教授,推广研究员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专家大院实施学校所在城市,联建,院县共建服务模式,整合,抗老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地区的科技特派员行动的领导的科学和技术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鼓励创造,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家。
13。培育和扶持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政府的命令,指示,委托招标,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社会力量,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的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辅导服务,促进建设的模特经纪公司行动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增长,并探索有效的服务能力,增强了生产经营的农民集体组织的形式。鼓励有条件的主站成立了农化服务为导向的企业,企业试点实施方案的科学,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支持综合服务中心,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专注于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质量和安全控制,市场上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综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快速通道建设信息服务的三网融合。加快国家农村示范省建设,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示范村的建设。继续实施星火计划,以促进科学和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科技惠农村规划工作。
,加强教育和科技培训,培养新的农业和农村人才
14。农业教育的振兴和发展。促进部和部,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农业和林业卓越教育培训计划的实施,运行与农业相关的学科,在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和教育合作。进一步完善农业相关学科(专业)的学生分配标准。学院涉农专业倾斜力度,增加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涉农专业学生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力度招收高等院校和农村地区,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学费补偿和国家的高等院校,以满足的条件下,实施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根据当地条件,实施“三个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速度?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以鼓励农业相关的行业成立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储备劳动力在农村地区必须掌握一门技能。
15。速度?的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想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和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独立
18。

5.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国办函〔2011〕94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以下简称 《分工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

各有关部门要将 《分工方案》中涉及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进一步细化和分解,组织制定具体落实措施; 牵头部门要加强协调,形成部门间密切协作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并组织制定本地区贯彻落实措施,确保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国发 〔2011〕20 号)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一、全面开展隐患调查和动态巡查

(一)加强调查评价。以县为单元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重点提高汶川、玉树地震灾区以及三峡库区、西南山区、西北黄土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的调查工作程度,加大对人口密集区、重要军民设施周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力度。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山洪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价、做好调查成果综合集成工作,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评价; 水利部负责组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二)强化重点勘查。对可能威胁城镇、学校、医院、集市和村庄、部队营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及饮用水源地,隐蔽性强、地质条件复杂的重大隐患点,要组织力量进行详细勘查,查明灾害成因、危害程度,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并逐点制定落实监测防治措施。(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重大隐患点勘查,指导督促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落实重大隐患点监测防治措施)

(三)开展动态巡查。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组织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经常性巡回检查,对重点防治区域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并将排查结果及防灾责任单位及时向社会公布。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县级人民政府隐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导,对基层难以确定的隐患,要及时组织专业部门进行现场核查确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加强督促指导)

二、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四)完善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国土资源部、气象局、水利部负责建立监测预报会商、信息共享和预警联动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五)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和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重点加强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并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提高群测群防水平。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基层社区、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对群测群防员给予适当经费补贴,并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群测群防员等的防灾知识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民政部、气象局等负责指导地方人民政府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组织开展群测群防员防灾技能培训)

三、有效规避灾害风险

(七)严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要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林业局、气象局、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强化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监管,开展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环境保护部、林业局、水利部、农业部、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要加强对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切实避开危险区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气象局、林业局、能源局等分别负责)

(八)快速有序组织临灾避险。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 要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遇台风、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及地震灾害发生时,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隐患发展变化,紧急情况下,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测群防组织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在原址设立警示标志,避免人员进入造成伤亡。在安排临时转移群众返回原址居住前,要对灾害隐患进行安全评估,落实监测预警等防范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民政部等加强指导)

(九)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土地整治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优先搬迁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要加强对搬迁安置点的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并为搬迁群众提供长远生产、生活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民政部、林业局等加强支持、指导)

四、综合采取防治措施

(十)科学开展工程治理。对一时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地区要加快开展工程治理,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队伍作用,科学设计,精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治理项目的支持和指导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加强支持、指导和监督)

(十一)加快地震灾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在全面开展地震影响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妥善解决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遗留问题,重点加强对水位涨落引发的滑坡、崩塌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峡办加强支持、指导)

(十二)加强重要设施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对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输供电输油 (气)设施等重要设施及军事设施周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安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总参作战部、武警总部、电监会、能源局等部门、单位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国土资源部加强指导监督)

(十三)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各地区要组织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环境保护、水利、农业、安全监管、林业、气象等相关部门,统筹各方资源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隐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水平。要编制实施相关规划,合理安排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安全监管总局、林业局、气象局等加强支持、指导)

适当提高山区城镇、乡村的地质灾害设防标准。(国土资源部负责)

(十四)建立健全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防控机制。建立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地面沉降防控共同责任制,完善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分别负责)

实行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联防联控,重点加强对长江三角洲、华北地区和汾渭地区地下水开采管理,合理实施地下水禁采、限采措施和人工回灌等工程,建立地面沉降防治示范区,遏制地面沉降、地裂缝进一步加剧。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划定地面塌陷易发区、危险区,强化防护措施。(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负责)

制定地下工程活动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防止矿产开采、地下水抽采和其他地下工程建设以及地下空间使用不当等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等灾害。(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林业局负责完善相关审批程序,制定、完善有关规范标准和技术规程;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等部门和单位制定地下空间管理办法)

五、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十五)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和专业设备,形成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严密、科学的应急工作流程。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储备,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民政部等加强支持、指导)

(十六)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大力支持和推进乡、村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转移避险等应急能力建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要安排专人盯守巡查,并于每年汛期前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相关部门加强支持、指导)

(十七)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加强综合协调,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六、健全保障机制

(十八)完善和落实法规标准。全面落实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易发区要抓紧制定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规章,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法制体系。抓紧修订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危险性评估与风险区划、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规范标准,完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危险性评估等技术要求和规程。(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推动完善和制定配套地方性法规规章; 国土资源部牵头负责制定相关规范标准,完善相关技术要求和规程)

(十九)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地质灾害易发区省、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与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加大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加强支持、指导)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负责)

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等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国土资源部负责)

(二十)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国家设立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实施重大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勘查、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应急处置,支持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科普宣教和培训工作。(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负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和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根据本地实际,增加安排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财政投入。同时,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各地区要探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二十一)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国家和地方相关科技计划 (基金、专项)等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复杂山体成灾机理、灾害风险分析、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地震对地质灾害影响评价等方面研究。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运用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鼓励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指挥、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制,推广应用生命探测、大型挖掘起重破障、物探钻探及大功率水泵等先进适用装备,提高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 (科技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等通过相关科技计划、基金和行业科研专项等对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进行支持; 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技术装备研制应用以及对外国际交流合作。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二十二)深入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教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和技能演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运用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鼓励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指挥、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制,推广应用生命探测、大型挖掘起重破障、物探钻探及大功率水泵等先进适用装备,提高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科技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等通过相关科技计划、基金和行业科研专项等对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进行支持; 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技术装备研制应用以及对外国际交流合作。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二十二)深入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教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和技能演练; 市、县、乡级政府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区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灾害防治及抢险救援指挥能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加强宣传普及和培训。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 教育部负责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组织开展中小学学生防灾演练)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

(二十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地质灾害易发区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市、县、乡级政府分管领导及主管部门负责人任职等谈话的重要内容,督促检查防灾责任落实情况。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行政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6. 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

国土资源部通报 2011 年第 71 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今年以来,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特别是国务院第 157 次常务会议对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总体部署。2011 年 6月,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地和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 《决定》,大力推进防治体系建设,着力加强汛期防范工作,并取得了明显进展。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 《决定》的同时,认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防治体系建设和年度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结合相关部门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对 《决定》贯彻落实和 2011 年地质灾害防治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总结。现将有关情况予以通报。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及其特征

截至 2011 年 12月20日,2011 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5620 起,其中滑坡11474 起、崩塌 2299 起、泥石流 1380 起、地面塌陷 352 起、地裂缝 86 起、地面沉降 29 起。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 117 起,243 人死亡,32 人失踪,137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40 亿元。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03 起,避免人员伤亡 3.5 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7.2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接近一半,死亡失踪人数降至不足十分之一; 与过去 5 年同期平均数相比,发生数量相当,死亡失踪人数降至不足三分之一。今年的地质灾害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因素以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为主,累计 13092 起,占总数的 90%。9月份,陕西、四川等省连续出现较强降雨过程,局部地区出现多日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 1765 起,造成 72 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14 亿元。

二是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全国共计发生11474 起,占总数的73%。滑坡规模以中小型居多,在强降雨条件下呈现群发性。如 9月18日,汶川地震影响区的南江县受降雨影响,引发地质灾害 765 起,造成 14 人死亡失踪,多处基础设施受损。

三是地质灾害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山地丘陵区,其中山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等 7 省 (区)共发生 12815 起,造成 227 人死亡失踪,分别占总数的 82%和 83%。

四是主汛期地质灾害多发,从 6月至 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5072 起,累计造成 217 人死亡失踪,分别占总数的 96%和 79%。

各地通过组织开展排查巡查复查工作,共确认新生地质灾害隐患点 1.9 万处,威胁人员 76.4 万人。对威胁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隐患点,及时开展了应急处置,并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体系。

二、防范工作部署早落地实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最高价值准则。

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时。2011 年 2月召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趋势预测会商会,分析形势,判断趋势,确定防范重点。3月下发通知,提出总体工作要求。4月召开全国汛期防治工作视频会议,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5月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为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提供防灾信息。7月根据防灾总体情况,召开紧急视频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等。今年以来,我部针对降雨、雨雪冰冻、融雪等发出防灾通知 30 余次,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共召开地质灾害防治会议129 次,发出通知 份。

二是检查指导突出重点。在汛期防灾关键时期,部领导亲自带队赴汶川、三峡库区、西南山区、西北黄土地区指导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11 年我部共派出50 多个由部领导、司局长带队的工作组,汛期启动了 7 大片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长期驻守 18 个重点省份开展巡回检查。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共组织开展督促检查407 次,组织专 业 技术 人员 4.1 万 人 指 导 各 地 开展 地质灾害 隐患 排 查 巡 查 复 查工作。

三是监测预警及时准确。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下发文件,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共制作预警产品 153 份,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发布,新增国土资源手机报、微博空间等手段,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信息。

四是应急处置科学有效。针对突发地质灾害,我部派出 30 个应急工作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派出 3106 个工作组,协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全年没有出现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坚持做好应急值守工作,共 700 多人次参与应急值守,报送有关信息 600 多条。

三、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通过加强群测群防、预警预报、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等工作,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提升。

(一)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加强

一是通过开展以县 (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等的 “十有县”建设,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全国 “十有县”总数达到 1337 个,覆盖 95%以上的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

二是专业技术力量不断加强,全国共有地质灾害应急专家 2500 人分布在各省(区、市)指导防治工作,3520 家地质灾害防治资质机构共计 10 多万人承担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今年累计有 4.1 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应急处置宣传培训工作。

三是依托专业防治机构开展防治技术研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地震扰动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与生态修复、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救灾关键技术研究、汶川地震带科学钻探等一批科研项目的开展,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四是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普遍提高,通过广泛宣传培训,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深入人心,进入千家万户,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得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得到提升。我部全年针对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开展防治施工与监理培训班 38 期,共有 300 家单位、8000 多人参加培训。

五是各地加强了群测群防队伍建设,目前,全国群测群防监测员已从前几年的10 万名增加到 35 万名,他们在汛期看守着 20 万处隐患点,不畏艰险、不分昼夜、用心监测、及时预报,在最困难、最危险的环境中执行着最崇高的生命任务。2011年全国成功避让地质灾害 400 多起,避免 3.5 万人伤亡。

(二)综合采取防治措施,有效消除地质灾害威胁

我部积极指导各地在扎实做好监测预警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手段,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威胁,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建设工作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

一是通过工程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各地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共实施2260 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消除了威胁 87.8 万人的地质灾害隐患,可保护经济财产240 多亿元。部分已完成的防治工程在应对今年汛期地质灾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2010 年 8月13日爆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通过实施科学的治理工程,在今年雨情水情比去年还复杂的情况下,成功阻止了泥石流灾害再次发生。

二是通过搬迁避让有效规避地质灾害。各地结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开展受威胁群众的搬迁避让工作。今年全国共实施 6438 处 28.1 万人的搬迁避让。福建省将 “造福工程”搬迁避让与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计划通过两个阶段的努力,实现 13 万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搬迁避让,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的搬迁任务。陕西省则结合陕南地区生态移民工程,计划用 5 ~10 年左右时间,将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 60 万群众逐步搬迁至安全地带。

三是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各地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组织机构和责任管理制度创新,技术力量和保险制度引入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广西梧州市积极探索治理与搬迁避让相结合的办法,将地质灾害防治与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利用、市政建设、城市景观改造、城乡增减挂钩相结合,由点及面,化被动防灾为主动防灾,既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百姓所受的威胁,又通过建立新的社区让百姓安居乐业。江苏镇江、甘肃兰州、重庆、山西灵石等地政府积极引导、吸引社会技术力量和资金参与地质灾害防治。

四、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 《决定》

《决定》作为新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得到各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工作深入推进。

(一)地方党委政府狠抓落实

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狠抓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的贯彻落实工作,加大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具体防治任务部署,加强演练培训等手段运用。一是从组织机构上,全国已有 24 个省 (区、市)明确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27 个省 (区、市)明确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机构,224 个市及近1000 个县加强机构建设。山东、陕西、甘肃等省已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领导年度考核内容。二是从经费投入上,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 50 多亿元,是 2010 年的 2.1 倍,其中四川、云南、陕西、重庆、广西、山西等省财政大幅加大投入力度。三是措施落实上,各地加紧部署调查工作,广东省提出开展全省山区重点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威胁 100 人以上及饮用水源地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详细勘查目标。四是应急演练上,2011 年全国共组织开展不同规模地质灾害演练 2563 次,参加人数达到 100 多万人。通过演练示范,险情出现时,地方决策果断,避险路线场所明确,防灾减灾效果明显,对今年因灾死亡失踪人员减少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培训教育上,各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防治知识宣传与培训。四川省在汛期培训群众 200 多万人,浙江省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开展 “送一套书、贴一幅画、放一部片、讲一堂课”的地质灾害防治 “四个一”活动,对 10000 多名群测群防监测员开展培训。安徽省开展 “六个一”贯彻学习 《决定》活动,编制 《学习问答30 题》,对 《决定》 进行深入解读和宣传。

(二)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各相关部门全力支持,认真组织开展相关领域内的地灾防治,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力度,部门分工协助的防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中编办积极支持,我部在相关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分别加挂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牌子,配备专门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二是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了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由 2010 年的 14 亿元增加到 25 亿元; 交通运输、铁路系统分别投入资金 16.6 亿元和 10 亿元,开展 6585 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和铁路沿线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民政部、财政部加大地质灾害救灾资金投入。三是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旅游、能源等部门在制定实施有关规划和工程建设过程,重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易灾地区生态环境评估和监管,国务院三峡办积极推进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实施。四是水利部先后派出 19 个检查组赴各地督促检查山洪灾害的防御及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工作; 气象部门在重点地区建设 1300 个乡镇自动气象站、5000 个暴雨监测站,加强雨情动态监测; 铁道部组织开展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重点排查。五是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参加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共出动兵力 10526 人、民兵预备役 11972 人、车辆机械 1420 余台、直升飞机 11 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累计转移、解救群众 2.9 万人。

五、精心谋划,扎实做好下一步工作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且我国地质地貌复杂,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还需一段时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们将在谋划长远的同时,扎实做好当前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 《决定》的贯彻落实,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 《决定》,积极主动指导、督促各地制定相关贯彻落实意见和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将目标、任务、措施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 《决定》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配合国办开展 《决定》贯彻实施的督促检查。继续开展以提升县级防治能力为目标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规范化建设,开展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编和调查评价、防治工程等技术规范编制工作,加强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是编制实施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防治项目的实施。《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全国地质灾害防治 “十二五”规划》已征求相关省和部门意见,将尽快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报国务院,同时我部将积极配合发展改革委、三峡办组织实施好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内容。

三是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防治,扎实做好明年防治工作。通过会商、动员、检查等部署开展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好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在做好常规性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地震灾区、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力度,指导各地做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附件: 2011 年各省 (区、市)地质灾害防治情况统计表 (略)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7. 急求水利局2010年工作总结暨2011年工作计划,要求符合山东的水利实际!

汉中市水利局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水利厅的精心指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以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为工作抓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一、2010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全市累计完成各类水利建设投资11.25亿元,其中,争取国家财政性资金6.08亿元,比去年增加46%。新修基本农田8.02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00.2%,其中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00%;兴修“四田”5.02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00%;全市发展节水面积7.62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01.9%;新增水电装机2.68万千瓦,占目标任务的26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0平方公里,占目标任务的100%;解决农村34.8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占目标任务的218%。新建修复机井23眼,占目标任务的115%;新建修复抽水站9处,占目标任务的180%;新增提引蓄水能力488万立方米,占目标任务的119.6%;完成水资源费征收1799万元,占目标任务的138%;水产品产量2.1万吨,占目标任务的101.2%,渔业突破12亿元(含大鲵产值)。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一)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汉江防洪工程:汉中汉江城区段防洪工程2010年度计划总投资2400万元,工程施工招标已完成。汉中城区滨江段生态修复整治项目进展顺利,濂水河口东至新大桥段堤顶栏杆工程、旧大桥下游530m退堤工程、汉江南岸农干校至桥闸段堤顶硬化及护栏工程正抓紧进行开工准备,一江两岸河堤景观亮化工程编制完成。中小河流治理西乡县牧马河流域集镇防洪工程已开工,城固湑水河、佛坪椒溪河工程正在进行施工准备。全市河道治理完成总投资3200万元。
汉中危险废物处置中心:19个单项工程中有5个完工,13个在建,累计完成投资1.105亿元。
水电站开发:全市26座在建水电站完成投资约3.1亿元,完成新增水电装机2.68万千瓦,占目标任务的268%;嘉陵江干流巨亭电站已开工建设,阳平电站已核准,荷叶坝电站正在办理核准手续,太白滩电站正在进行核准等前期工作。7个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通过省上达标验收。
水库除险加固:莲花石等31座病险、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占目标任务129%,其中19座水库完成了竣工验收,完成投资1.1612亿元。
饮水安全工程:已开工建设农村饮水工程677处,其中完成534处、在建143处,累计完成总投资1.83亿元。解决农村34.8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是目标任务的218%。
灌区节水改造:石门灌区2010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已开工。湑惠渠灌区2010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工。南郑红寺坝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正做施工准备。洋县引酉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初步设计省厅已批复。全市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投资2800万元。
水保生态建设:水保“丹治项目”、“长治”项目、“坡改梯项目”及面上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50平方公里,完成国家投资约5700万元。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勉县中央小水重点县2009年度项目已完工,2010年度项目已开工建设;城固、洋县中央小水2010年度项目正在进行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预计2010年完成投资3300万元。2009年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省补资金项目已全面完成。2010年度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省补资金项目,新修基本农田5185亩,改造提高基本农田3840亩,修建小型水利设施11处。截止目前,完成投资600万元。 2008年基本口粮田计划建设13.6万亩,中央投资8160万元,目前已全面完成。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实施方案10月底已批复,计划建设基本口粮田12.83万亩,中央专项资金7698万元,各县区开始组织实施。中央新增农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工程已完成中央投资2000万元。2010年中央农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待省厅批复。
地震三重灾县灾后重建项目:我市灾后重建水利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由水利部门负责实施的78个水利灾后重建项目中,已开工建设的77个项目中除石门沥水沟渡槽、略阳县城供水水源等2个项目外,其余75个项目已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
(二)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进入汛期,我市气候极端异常,总体降雨偏多,有6次强降雨过程且时空分布不均,汉江、嘉陵江相继涨水,大中型水库多次溢洪,造成县区不同程度洪涝灾害,涉及全市239个乡镇117.85万人次,因灾死亡29人、失踪5人,直接经济损失47.78亿元,农作物受灾69.32千公顷,成灾39.99千公顷,绝收15.16千公顷,水产养殖损失0.47千公顷2860吨,损坏堤防2361处1672km,小河道堤防决口3处134米,损坏护岸195处、水闸39座,灌溉设施1238处。镇巴县尤为严重,7月中旬局部遭受50年一遇暴雨洪灾,个别乡镇在7月下旬遭受100年一遇暴雨洪灾。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扎实有效备汛,积极有效防汛,强化督查,狠抓责任落实,做到灵通信息,靠前指挥,果断决策,各县区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广大干部上下联动,全力迎战暴雨洪水,奋力抢险救灾,没有发生群死群伤,多数县区实现了“零伤亡”。积极应对暴雨灾害,把灾害损失减小到了最低程度,与历史遭受同等灾害相比,伤亡人员与财产损失最小,夺取了抗洪抢险全面胜利。市水利局被水利部评为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
一是狠抓防汛责任的落实。3月初,对基层防汛责任制落实、列入中省计划的8条中小河流治理前期工作、20座在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河段堤防建设、防汛预案修订完善、抢险物料储备等方面作出了布置要求。4月14日,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后,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县区政府与乡镇逐级签订了防汛目标责任书,落实防汛责任。市防指与市监察局联合发文,落实了我市汉江、嘉陵江、大中型水库、城市城镇防指成员单位联系县区防汛工作责任人,其中市级责任人24人,县级231人,技术责任人341人,并在《汉中日报》、市政府信息中心网站进行了公示,夯实了防汛工作任务。
二是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加快病险水库治理、堤防加固等防洪工程建设。80座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投资1.8亿元;中心城区、勉县、西乡、城防河堤及景观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地震三重灾县灾后重建堤防工程及33处移民安置点堤防主体工程全面完工,累计新修、加固堤防15km,完成投资7352万元。
三是认真修订各类防汛预案。分别对水库、江河、县城、集镇、重点工程以及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进行了全面修编。全市共完成修编预案877个。山洪灾害易发、多发的县,制定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乡镇、村组发放了《防汛撤离明白卡》、重点部位设立了警示牌。
四是扎实开展汛前检查和河道清障。4月份,我局分4个工作组,围绕责任落实、防汛物料储备、防洪工程建设、中小型水库、水电站防汛运行以及预案措施、防汛信息化应用等内容开展了全方位的防汛安全大检查。5月19日—26日,市防指成员单位25个检查组160人(次)对联系县区防汛准备进行再检查。市水利局与公安局联合执法,扎实开展河道违规采砂整治行动。全市共组织防汛安全检查组615个,参加人员2062人次,县级人员130人次。检查水库、堤防、监测点等现场1236处,发现并处理隐患897处。查处涉河违规、违章案件46起,清理转运河道碍洪物97万立方米,撤离采金(砂)船只120艘、机械设备256台(套),拆除料台36座,拆除河道内违章建房、工棚150间,围堰、施工便桥、浮桥30余处。
五是抢险队伍和抢险物料储备得到落实。全市组建了以民兵为骨干的群众性巡堤检查队伍866个,专业抢险队伍384个,落实队员4.9万人。市县储备草袋26.2万条、编织袋155.5万条、铅丝161.5吨、砂1.3万立方、桩木675立方米、彩条布3.7万平方米、抢险机动救生船12艘、橡皮船22只、冲锋舟7艘、救生衣2596件、抽水泵170台(套)、发电机30台(套)、应急工作灯230只,投光灯具9套等防汛物资,总价值1131万元,比上年增加23.8%。
六是不断增强防汛预警能力。市、县防汛部门整合气象雨量监测站点92座,水文雨量监测站点及水情信息站38处,检修测站95站次,升级一期系统测站6站,新建视频监控点6处。建立了县级信息平台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县区开通语音电话、手机短信、智能传真等多种预警,为决策提供真实直观依据,有效提高了应对暴雨洪水的快速反应与预警能力。
七是强化值守,奋力抢险救灾。入汛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现场检查指导汉江河堤、除险加固水库防洪工程建设,在6次持续强降雨期间,多次亲临市防汛办指导防汛工作,亲临一线指挥抢险救灾。各级防汛办严格24小时值班制度,严密监视雨情汛情和险情,及时收集、整理、上报各种信息,确保信息通畅。全市共启动Ⅳ级应急响应21次,Ⅲ有应急响应18次。市政府发出防汛紧急通知4个,市防指发出紧急通知8个,视频会商6次,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次,市县派出检查组与工作组200个。针对防汛严峻形势,市委专发了防汛信息专刊,市水利局在《汉中日报》发表了《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工作》署名文章,动员号召全市上下认清形势,盯住防汛薄弱点,抓住防汛重点,众志成城,抗洪抗险,积极防灾减灾。汛期共出动抢险人员9.1万人,军分区、武警出动官兵1580人次;紧急转移群众15.3万人,避免人员伤亡135起;市县下拨抗洪抢险资金619.8万元;出动机械设备1059台(套),紧急修复、加固处理防洪设施、防洪工程,减淹耕地3.27万亩。
八是抓好抗春旱,确保夏插用水和秋季丰收。去冬今春,全市34.1万亩农田出现旱情, 1.6万人、2万头大家畜饮水临时发生困难。针对旱情,市水利局分4个工作组赴6县区检查指导抗旱,发动群众采取蓄、引、提、灌相结合的措施,完成冬春灌60万亩。在夏插夏灌用水高峰期,各灌区科学调配水量,全力维护用水秩序,保障了145.97万亩水稻插在高产期,为夺取秋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九是积极开展山洪灾害防治试点。抓好西乡、镇巴、佛坪三个县250个村村级山洪预警系统建设,建设简易雨量监测站点250个,配置GSM无线预警广播250套,建立健全250个村级防御组织机构,组织编制村级防御预案,落实宣传、培训、演练等群测群防组织体系。我市汉台、南郑、城固、洋县、西乡、镇巴、留坝、佛坪8县列入国家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试点建设计划。市水利局、防汛办高度重视,积极组织项目县区全面开展山洪灾害普查,编制实施方案上报省水利厅和国家防办。该项目实施后,将使项目区山洪灾害威胁的群众及早预警,及时避险,减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努力提升水利管理水平
第一,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一是认真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二是强化取水许可日常监督检查。三是严格依法计量征收,截止目前累计完成征收水资源费1799万元,占年任务的138%。四是认真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五是关闭中心城区自备水源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已经接用自来水并彻底关闭自备井的有12户,正在进行接通自来水施工的3户,年减少自备井取水量约93万立方米,占应关闭自备井年取水总量105万立方米的88.6%。8个单位已同意关闭自备井。因改制、土地置换等原因即将搬迁,暂不停用自备井的已和我局达成协议,在开发项目完成后立即关闭自备井。略阳县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全民节水意识增强。
第二,渔业产业有新的突破。2010年水产品产量2.1万吨,大鲵数量达100万尾,产值过12亿元。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专项活动和春季禁渔保护水生动物资源活动,在汉江干流及支流自然河流中投放鲤鱼、鲫鱼等苗种200余万尾。开展渔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汉台区黄颡鱼养殖基地项目建设顺利。加强水产品生产管理,严格执行“两项登记”“三项制度”,检验检疫水产苗种2000万尾,保证了我市水产苗种质量。积极推进秦巴山区大鲵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开展大鲵自然保护区人工放流,累计放流1200尾。严厉打击非法养殖、运输行为,推动了我市大鲵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为提升“汉中大鲵”在全国的知名度,推动我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发展工作,安排大鲵养殖企业选送了15尾大鲵在世博会陕西馆展出收到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1月在我市筹备召开了“全国首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论坛”,全国30个省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对我市大鲵保护与发展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配合市委政研室开展了全市大鲵保护与发展调研,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我市大鲵产业提供了依据。6月,农业部授予汉中“中国大鲵之乡”称号。
第三,认真贯彻落实水库移民后扶政策。及时、准确兑现了2010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1172.16万元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并对2008年以来立项,在建319个项目进行了检查;完成了石泉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六年规划省级验收工作;引汉济渭佛坪三河口水库移民安置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第四,抓好自身建设,增强履职能力。深入开展干部作风纪律教育整顿活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创佳评差”活动,坚持“周一”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政策法规水平和水利专业水平,干部的责任心、事业心增强。今年,我局干部职工经受住 了严峻防汛形势和繁重的水利建设双重考验,取得了双胜利,展示行业风采,特别是在汛期局领导分片承包,深入一线指挥防汛抢险,机关职工坚守岗位,认真履职,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长效机制,修订和新建管理制度44个,各项工作组织有力、有序、成效显著。大力开展“天汉书香”读书活动,狠抓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市直水利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
全力推进政务公开示范点工作,自觉做到把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采取上墙公示,网上公示,报纸公示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公开,接受群众和媒体的监督,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增强了透明度;又规范了行政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年,所有督查事件均按时办结。其中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均办复,质量高,受到市政协在《汉中日报》报纸宣传表扬。
切实加强信访维稳工作,狠抓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及时办理信访案件,确保了水利系统队伍稳定。
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利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坚持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安全形势,研究安全工作;狠抓宣传教育、责任落实、管理制度、培训执证上岗、隐患排查整改,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二是继续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和各科室具体抓的责任制。局与各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把安全生产纳入了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常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营造了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根据行业特点,重点检查施工现场、电站生产、水库旅游和大坝安全。做到特殊岗位和重点岗位必须参加安全培训,100%持证上岗。四是突出重点,加强检查。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改,做到防患于未然,营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生产和发展环境。在春节、两会期间,“五.一”、“十.一”等重大节假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全年组织了6次安全大排查,保证了行业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积极开展包扶扶贫工作。直接引进项目2个,项目资金50.5万元;捐赠新棉被10床,损赠慰问款1万元;组建农民合作社4个,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次280余人次;协调劳务输出255人,总收入136万元。略阳县郭镇西沟村初步形成了经果林、药材、养殖、劳务输出经济增长新格局。
扎实做好农村清洁工程包抓工作,资助城固县沙河营镇袁家营村村组道路硬化水泥200吨,引进沟渠治理项目一个10万元,申报饮水工程项目一个93万元,捐赠绿化树苗2000株,拨出市级奖励资金5万元。完成各类规划计划8个,建立村级清洁工程管理制度4个,2010年“四项工程”八项任务完成较好。
第五,依法管理取得新成效。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依法治市活动。“五五”普法工作通过省水利厅和市委普法验收小组检查验收。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法制日纪念活动,采取专题座谈会、街头咨询、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和宣传车巡回宣传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水利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全市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出动宣传车20车次,接受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以“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在《汉中日报》进行水法规宣传,发表了《汉中水资源关乎全省发展大计》和《水源热泵知识问题》2篇署名文章,社会影响很好,增强了全民节水和依法取水意识。二是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依法审批行政事项8起。落实了江、河渔业资源保护巡查制;市级59名水政监察人员100%持证执法;配合省厅开展了水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调研,促进了依法行政,三是先后开展了水保监督、水产品质量安全、供水工程安全、防洪清障等水政专项执法活动,促进了水利和谐发展。正确运用水行政审批程序,有效解决了石门群访事件。协调行政、公安联合执法,汉中汉江平川段河道安全管理执法整治活动取得成效,全面实现禁采。四是抓好已成工程运行管理。狠抓塘库蓄水保水,认真开展春修工作。各灌区整修清淤各级渠道970条3032公里,维修各类渠系建筑物401座(处),检修机电设备122台套,更新改造量水设施24处,完成土石方61万方立米,投劳45万个,修复水毁工程282处。五是严格工程建设管理。启动全市水利普查工作,认真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招标投标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等规定,切实加强对水利项目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认真履行监督职能,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六是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水保监督执法工作。着重抓好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监理和验收。审批水土保持方案24个,验收水土保持方案5个,完成开发建设项目监测4个,建设科研监测站点8处。
第六,认真抓好水利前期工作。完成了《汉中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汉中市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汉中市中型灌区节水灌溉“十二五”规划》、《汉中市石门水库灌区末级渠道节水改造规划》、《汉中市农业综合开发灌区节水灌溉“十二五”规划》、《汉中市农村水电增效减排规划》、《2010-2020年水电新农村电气化规划》、《汉中市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规划》、《汉中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汉中市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勉县等3县2010年度中央小水重点县项目实施方案、洋县双龙寺等7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云河水利水电初设复核、4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完成了18座水库安全鉴定。11个县区19个项目区19条典型小流域实施方案通过省厅审查,完成了11个县区55个项目区汉丹江规划。争取安全饮水项目4批,总投资1.58亿元。
回顾一年,汉中水利得到全面发展。启示有三。一是坚持水利服务民生为核心成绩显著。面对严竣的防汛形势,取得防汛重大胜利;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水需求,不断改善城乡用水条件,促进人水和谐,社会和谐发展。二是坚持安全生产,行业稳定理念,突出抓好水利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保证了水利正确发展方向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重视干部作风建设,水利行业精神得到弘扬,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由于财政困难,水利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导致部分重点建设项目不能按期完成,因前期经费短缺,也影响项目的申报和资金的争取。二是江河堤防防洪标准偏低,水库防洪隐患突出;汉江干流平川段尚有19公里无堤防,40余处隐患急需整治,14条主要支流基本不设防,106座小型水库明显病险,亟待治理。监测预警能力不足,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今年发生多次强降雨山洪灾害,充分暴露我市水利建设滞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低下的问题。三是河道采砂治理需要进一步整合政府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四是渔业生产能力还比较薄弱,以大鲵发展为主的渔业相关政策法规与实际发展还不相适应。五是影响灌区单位发展因素多,困难突出。
三、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2011年全市水利工作要坚持中、省水利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发展战略和市政府提出的经济工作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项目带动战略为工作抓手,强化责任,细化措施,抓好全年水利工作。坚持把民生水利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突出防汛抗旱减灾、农村饮水安全、水保生态建设、移民后扶政策落实。扎实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江河堤防、病险水库和震损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强化管理和依法治水工作,确保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和工程的安全运行,为汉中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较好的水利服务保障。
(二)工作重点:一是抓好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和中小河流治理,尽力恢复提高防洪工程整体抗灾水平;抓好汉江平川段防洪续建工程前期工作。二是抓好南郑县云河水库建设工程,完成年度投资计划2000万元;继续做好城固焦岩水库前期工作,抓好嘉陵江梯级开发巨亭电站建设工作,继续推进阳平、荷叶坝等水电站前期工作,计划完成投资1.4亿元;完成西乡牧马河、城固湑水河、佛坪椒溪河堤防工程建设任务,力争其它5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开工,完成汉中市汉江滨江段生态修复绿化整治和桥闸回水段部分堤防及附属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勉县、城固、洋县3县2010年度中央小水重点县项目及石门、湑恵局、红寺坝、引酉等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工程;继续抓好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三是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四是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农业供水管理工作,解决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80万亩冬春灌、140万亩夏灌任务。五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抓好“长治”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保”项目的实施。六是加大水库移民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加快移民后扶项目实施进度,进一步认真抓好水库移民信访及维稳工作。七是积极培育渔业产业,实现年水产品产量达2.2万吨,渔业产值15亿元。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正确引导大鲵养殖,重点抓好略阳、城固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汉中大鲵健康有序发展。八是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管水能力,重点加强河道有序采砂管理、水保监督执法。九是加强已成水利工程管理,对水库、电站、堤防、渠道等工程,尤其是各类水库,要强化日常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运行,做到心中有数,管理到位。
(三)工作措施:一是深入推进干部作风教育整顿活动,提升干部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增强部门履职能力提供组织保障;二是以水利普查为契机,准确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水利能力建设状况,加快推进我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汉中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三是加强前期工作,紧持项目带动战略,继续争取中、省资金支持,加快水毁水利设施修复进度,全面推进水利建设;四是加强水利宣传,协调各方关系,为水利改革与发展创建新环境、新秩序;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水利投资新机制和工程管理、科技兴水新模式;六是强化水政执法和水利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不断提升水利公共管理水平。七是做好以防汛安全为主的水利安全工作,完善制度、夯实责任、实施有效监督检查,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为水利发展提供保障。八是加强已成工程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8. 长江洪灾频发的原因有哪些具体治理的方案有哪些

长江洪灾频发的原因:1,水土流失 防洪方案: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河道整治。
2,天然湖泊面积减少,蓄洪能力下降 防洪方案 :退田还湖。
3,降水量大且集中 防洪方案:多建分洪,蓄洪工程。

此外,针对其其他情况,还可以:大力宣传,使人们树立保护长江的意识;加快保护长江的立法工作

一、洪水和洪水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本区域洪水主要类型
洪水是一种自然水文现象,指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洪水的形成往往受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按地区可分为河流洪水、暴潮洪水和湖泊洪水等;按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雨雪混合洪水、溃坝洪水等六种。当洪水威胁到人类安全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时,就形成洪水灾害。
本区域主要为暴雨洪水,一般由较大强度的降雨而形成的洪水。按暴雨的成因可分为雷暴雨洪水(也称骤发暴雨洪水)、台风暴雨洪水和锋面暴雨洪水。此外,溃坝洪水、山洪和泥石流也多由暴雨引起。
二、山洪灾害的成因及气象因素
山洪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一样,其致灾因素具有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双重属性,具体表现为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地形地质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
影响山洪灾害的气象因素:(1)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它的位置、强度和活动直接影响着夏季大陆上的降雨。稳定少动的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边缘常常形成长时间、高强度、大范围的暴雨洪水。1999年瓯海发生的“9.4”洪灾持续性强降雨,即是副热带高压偏强、稳定少动的结果。(2) 锋面雨。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空气相遇时,形成一条温度和湿度高、密度小,被冷空气抬升到高空,形成锋面降雨。(3)切变线影响。高空风声上风向的不连续线称为切变线(如西南风和东南风之间,或偏南风和偏北风之间)。切变线附近上升运动强烈,容易发生强降雨,暴雨区大多分布在切变线附近区域里。(4)低涡。高空天气图上气压比四周低的旋涡,称为低涡。影响我国的低涡常由西风带延伸槽切断而成,或气流经特定地形后产生。按照地区分为华北低涡影响而成。(5)气旋。气旋指地面气压比四周低的区域即低气压。在气旋中心,由于冷暖空气相互作用,常有大雨或大暴雨出现。(6)台风。台风是形成暴雨洪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台风”是在西太平洋热带海洋上生成的,直径约为几百公里的暖性涡旋。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涡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即风速为13.9 m2/s~17.1m2/s)时,称“热带低压”;风力达8级~9级(即风速为17.2m2/s~24.4m2/s)时,称“热带风暴”;风力达10级~10级(即风速为24.5m2/s~32.6m2/s)时,称“强热带风暴”;当中心风力达12级(风速在32.7m2/s以上)时,称“台风”。台风登陆时风大雨急,如深入内陆后与中纬度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则会发生强暴雨过程,以致发生灾害性暴雨洪水和山洪灾害。
三、山洪灾害频发的原因及特点
山洪灾害频繁发生,首先同气候和地理条件密切相关。我国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吹北风,空气干燥;夏季吹南风,空气潮湿,雨季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概括地讲,山洪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是受季风气候影响,有以下三下方面的原因;(1)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大。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控制,全年的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湿润高温时期,且多以台风暴雨形式出现,6月~9月雨量占正常年降水量的60%~80%,而且往往又集中在几次暴雨过程中。(2)季风雨带的季节性位移导致降雨地域的阶段性稳定。夏季风始于5月,由南向北推进,相应有三个雨季,即华南雨季(南方各省,4月~6月),江淮梅雨季(长江中下游各省,6月中旬至7月中旬)华北东北雨季(华北及东北各省,7月中下旬至8月),此时季风到最强盛。9月以后,季风减弱并南撤,雨带也逐渐南退,10月以后,季风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其次夏秋频繁的台风活动,也是形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台风沿海登陆后,一般在300N~350N附近转向北上,风速逐渐减缓形成低压,若与北方冷空气结合,就可能形成大范围的暴雨洪水和山洪灾害。另外,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意识不强,大面积的开矿、采石、筑路、挖渠等活动影响山体稳定,开发项目的建设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也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
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发性强,预测预报难度大;二是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三是季节性强,频率高;四是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五是范围集中,灾后恢复困难。
四、山洪灾害预防措施
(一)要科学预测及时预报
今年,山洪灾害来势凶猛,从5月31日到6月10日短短的11天,湖南、贵州、黑龙江相继发生暴雨山洪灾害,造成严重损失。山洪灾害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认真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谋划防治对策、方案以及防御应急预案,科学防御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在雨季来临前,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应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协作,做好雨情、水情的预测工作,及时作出强降雨和洪水预报,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挥部)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遇紧急情况要以最快速度通知到各有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有险情征兆时提前组织群众转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灾常识
预防山洪灾害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加大山洪灾害的相关常识和防御山洪灾害知识的普及工作,要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真正普及到每个村和每位村民。增强广大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和意识。让群众用科学实用的防洪知识来避灾、救灾,这是最好的手段。群众有了自我防护意识,了解了山洪形成的原因,了解了山洪的特征,就会提高警觉性。各村要明确突遇洪灾时的撤退路线等一系列自救工作。
(三)加大执法管理,规范工程建设
首先要规范山区建设,避免因开矿、采石、筑路、挖渠等活动影响山体稳定,人为造成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另外要加强山区城镇和居民点建设管理,避免把房屋修建在山洪灾害易发区、沿河(溪)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切实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四)建立完善预警体系
首先要落实防灾巡查员,利用山塘水库巡查员这人力资源,加强对他们进行山洪灾害的相关常识及预警报告知识培训,配备相应的通信工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防灾知识,拥有能够及时沟通联络的工具。其次,各巡查员在发现突发短历时暴雨和山洪灾害时,要立即向当地(或上级)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挥部和下游群众报警。当地(或上级)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挥部接到报警后,立即会商,及时启动预警预报体系和防灾预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救灾应急措施。从而为紧急撤离群众、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救灾工作取得主动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五)加大水保工作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降低山洪灾害发生
首先要加强对在建工程的在建工程的监督,若在建工程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只有切实加强监督,促使建设单位按水保方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其次要恢复山区被破坏的植被,提高山区雨水涵养能力,减慢降雨后形成地表径流的速度,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作,尽最大的努力降低山洪灾害的发生。

9. 事业单位改革,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是公益服务性还是行政职能性

行政职能

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是在县水利局单设的办事机构,负责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主要职责如下:
1、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县防汛抗旱工作。
2、组织协调指导台风、山洪等灾害防御和城镇防洪工作。
3、负责对重要江河湖泊和重要水工程实施防汛抗旱调度和应急水量调度。
4、编制全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制、实施全县江河湖泊及重要水工程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水量应急调度方案和全县重点干旱地区及重点缺水地抗旱预案等防汛抗旱专项应急预案。
5、负责全县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的洪水影响评价工作,组织协调指导蓄滞洪区安全管理和运用补偿工作。
6、负责全县汛情、旱情和灾情掌握和发布,指导、监督重点江河防汛演练和抗洪抢险工作。
7、负责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综合协调工作,组织各成员单位分析会商、研究部署和开展防汛抗旱工作,并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出重要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决策意见。
8、负责全县防汛抗旱资金管理工作,指导全县防汛抗旱物资的储备与管理、防汛抗旱机动抢险队和抗旱服务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9、负责组织实施全县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组织开展全县防汛抗旱工作评估工作。
10、承办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县水利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10. 在哪里可以找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09年12月31日)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农民工就业快速回升,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制度不断健全,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1]
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1.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对各地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各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
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做好棉花、食糖、猪肉调控预案,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
3.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抓紧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针对农业农村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监管。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鼓励各地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4.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者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有关部门要抓紧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支农制度,通过完善精神物质奖励、职务职称晋升、定向免费培养等措施,引导更多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5.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标准,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改善售后服务,加强市场监管,严禁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建设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提升“万村千乡”超市和农家店服务功能质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
二、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6.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有关扶持政策要向商品粮调出量大、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产粮大县(农场)倾斜。继续减少直至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优质油菜、花生生产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糖料生产。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实施规模,年内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农场)。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大型农产品基地,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7.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支持建设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园艺作物标准生产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善扑杀补贴政策,推进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渔政、渔港、渔船安全设施等建设投入,搞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支持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8.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建设。按期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统筹安排其余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科学规划论证基础上,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快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筹资渠道。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新增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支持山丘区建设雨水集蓄等小微型水利设施。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加大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抗旱排涝和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9.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对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给予补助。
10.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推进农用工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1.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加大力度建设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逐步拓展交易品种,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全面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及大企业等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12.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结合扶贫开发和库区移民,适当增加安排退耕还林。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博客)施期限,抓紧制定实施办法。继续推进三北、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和京津风沙源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力度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从2010年起提高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中央财政对林木良种生产使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给予补贴。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地综合产出能力。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延长实施年限,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落实草畜平衡制度,继续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发展舍饲圈养,搞好人工饲草地和牧区水利建设。推进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强化草原执法监督。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和南方崩岗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搞好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13.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林下种养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抓紧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关心农村留守儿童。
14.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教师培训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方便学生上学,保证学生安全。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绩效工资和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逐步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搞好农村地区妇幼卫生工作和疾病防治,加强农村食品和药品监管。积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继续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和少生快富工程,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持制度,加强和创新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
15.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积极引导试点地区适龄农村居民参保,确保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健全临时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搞好农村养老院建设,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探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办法。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优先覆盖残疾人。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工作。
16.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如期完成规划任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城乡区域供水。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继续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支持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垦区棚户区改造,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加强村镇规划,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实行以奖促治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试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17.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地制宜加大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稳妥实行扶贫易地搬迁,妥善解决移民后续发展问题。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连片开发以及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等试点。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制定未来10年扶贫开发纲要和相关规划。
四、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8.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稳定渔民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19.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落实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上级审计、监察、组织等部门参与考核。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周转指标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一管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按照严格审批、局部试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
20.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为农民提供多种有效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各级政府扶持的贷款担保公司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
21.积极推进林业改革。健全林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深化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改革。规范集体林权流转,支持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深化集体林采伐管理改革,建立森林采伐管理新机制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新体系。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和评估师制度。逐步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范围。扶持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启动国有林场改革,支持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和国有森林资源统一管理改革试点。
22.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按相关规划和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的清理化解,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坚持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农民自愿、上限控制、财政补助的原则,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认真总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经验,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扩大试点范围。继续开展农民负担重点治理,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快落实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基层社建设,强化县联合社服务功能。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
(因为太多发不上来,详见http://ke..com/view/3205472.htm)

做好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阅读全文

与县级山洪灾害技术培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