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如何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建立校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一、突出办学特色,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输送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师范类院校担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体育优秀人才、输送体育合格教师的职能,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品德优良、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技能过硬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体育教师。
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师范类院校要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切实转变办学思想,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范类体育专业特色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以培养高素质教师为目标,着力从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和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加强体育师范生的职业养成教育,增强体育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从教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
2.大力推进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师范类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调整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不断完善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校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尤其要配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师脱产培训的置换实习支教工作。
二、强化专项研究,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学术支持。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师范类院校要主动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相关领域的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参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1.积极开展政策性研究。师范类院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科研优势,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专项政策与对策研究,为加强地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学术参考和专业支持。
2.设立院校专项研究课题。师范类院校应根据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主动设立有关地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研究课题,将学校教学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
3.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师范类院校应积极组织高水平专家和教师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地方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完善办学模式,大力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
体育教师培训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师范类院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最重要的职能。
1.切实加强培训能力建设,积极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师范类院校要按照地方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结合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规律,从学科专业、课程资源、专家团队、后勤服务等方面,切实加强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能力建设。要不断深化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完善面向基础教育的培训专业和课程资源体系。充分调动本校高水平专家教授的积极性,积极吸收地方培训、教研、电教机构和一线中小学校的优势资源,精心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德艺双馨、专兼结合的培训专家团队。要从教学设施、食宿条件等方面加强培训的基础建设,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后勤服务保障。
2.主动申报并积极承办各级教师培训项目。师范类院校应主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系,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市级教师培训项目。要科学设计培训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培训。建立完善教师培训的管理制度,严格管理程序,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3.引领并支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建立“一个师范院校帮扶一个县”的支持帮扶机制,采取“校地共建”的模式,协助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校本研修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师范类院校在体育教师培训方面的主体作用,为全面推进校本研修提供学术引领和专业支持。
㈡ 对开展好幼儿教师培训的意见有那些
1.健全优质资源准入机制 一方面,一手抓培训课程建设,一手规范教师培训机构的准人机制;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管理与评价机制,做好课程的遴选、培训、奖励与创新工作。 2.完善教师教育管理功能 实现教师身份的统一认证,加强市区、区县之间的平台对接,以及与第三方平台的数据交互,初步实现异构教师培训系统间的数据交换。用大数据分析服务探索分析教师培训行为和能力提升轨迹,提升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3.建设在线学习平台 建立融学习、考核、展示、反馈、管理等的系统化教师学习平台。逐步提供针对每位学员的个性化课程推送、资源共享、学习计划制定、学习情况跟踪等服务。逐步做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提高学习的便捷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基于规范化的各项内涵发展 4.研制教师教育系列标准 研制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及开发指南,指导各级各类主体的课程开发建设。完善培训学分的管理办法,探索教师培训选学制度。制定教师教育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办法、社会第三方教师培训资源和课程的准入资质条件。 5.启动教师培训精品课程建设 建设一批具有针对性、引领性、前沿性且能够满足教师需求的精品课程。通过协同与创新逐步探索示范性精品课程的孵化模式与培育机制。 6.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功能建设 通过院长联席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市区间的联动机制,并与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社会各类优质机构等形成战略 协作联盟,以此加强教师培训机构的功能建设。 7.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建设 市区共建共育,每10所学校中至少有1所市或区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完善机制,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管理机制、加强校校间的信息交流、运用信息化手段跨越时空进行经验分享和成果辐射。 立体化、满足需求的培训体系 8.构建分级分层分类分科的教师培训体系 根据教师的特点与需求,建立分级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支持、提升、优化功能。完善学分管理,原则上市区校占比依次为:10%-20%、30%-40%和40%-50%。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市区、校占比依次为:17%和83%。 9.完善各级各类教师发展平台 建立职初期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见习教师教学实践大比武,成长期的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国外访学进修计划、爱岗敬业教学技能竞赛,成熟 期的研修一体网络课程建设和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高端教师的“讲台上的名师”、“卓越校长领航计划”的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市级展示平台,完善和健全在职教 师岗位成长的制度和机制。 10.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 以学校联合体为单位,送教上门,提升乡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县做好农村教师培训的线上工作坊的建设;市级机构展“中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课程实施能力提升”等为重点的农村教师专项培训。 1 1.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 市级机构组织并开展提升教师培训者组织实施培训的能力和水平的专项培训,并试行教师培训线上工作坊制度,培养一批教师培训网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同时,区县建立兼职培训者规范管理工作制度,遴选高水平专家与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 1 2.探索教师自主选学研修机制 优化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方式 1 3.形成研修一体教师培训机制。 全面推进教材教法研修一体网络课程建设,建设不少于200门涵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师培训课程。建立一区县领衔、各区县参与、市与区县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探索建设其他领域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 1 4.加强网络研修社区建设 充分发挥区县自主性,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区县现有网络平台及资源。同时,在市级机构的统筹下,加强区县间的研讨与交流,逐步打通各区县间的平台,最终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1 5.健全和完善校本研修机制 各区县加强加强对学校校本研修的管理与指导。市区协同,加强交流、多提供展示平台,促进成果的产出与辐射。学校要立足学校和教师面对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供研究能力,形成教师的教学实践、教育研究和学习进修三者有机结合的模式。 1 6.构建信息技术学用结合培训体系 全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形成培训、测评、应用、研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制度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要制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各地区、各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建立地方、高校两级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高校学生创业培训政策,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建设网络培训平台。鼓励高校自主编制专项培训计划,或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各地区和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要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发布创业项目指南,引导高校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
(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各高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部委属高校应按规定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作出贡献的单位。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体制机制。
各地区、各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地区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各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二)细化实施方案。
各地区、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教育部属高校需将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其他高校需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部门和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三)强化督导落实。
教育部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㈣ 请教:什么是培训机制,什么是培训内容,二者的关系谢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向教师提出了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思维方式的新要求,从而也向我们现有的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发起了挑战,它要求我们进行培训机制的创新,而创新的目的是要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识别、承认和促进创造型学生的创造行为,才能使创造型学生从与教师的隔阂中走出来,并建立彼此积极的联系。这就是说,创造型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以培养教师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新的培训体系。
培训机制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
1. 旧培训机制存在的弊端
2. 培训机制创新的意义
3. 培训机制创新的目的
4. 培训机制创新的途径
5. 培训机制创新的方式
6. 创新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总之,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而创造教育又需要创造型的教师,那么通过培训机构的创新一定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㈤ 对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建设与完善的思考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凑合用吧,先自己改一改。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终身教育思
想广泛传播、教育改革浪潮蓬勃兴
起、教师教育体制在世界范围内变革
的形势,要求师资培训贯穿教师的整
个职业生涯。然而,庞大的中小学师
资队伍,长期的培训任务,必须有相
应的政策法规做保障,使其有法可
依,有法可循,从而实现依法施教、依
法促教、依法治教。
一、理顺关系,创建科学化的管
理体制
!"人民政府或教育、人事和财政
等部门应联合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
教育规定或意见。理顺相关行政部门
间的协作关系,形成合力,将教师继
续教育与人事制度改革和实施《中小
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结合起来,把
继续教育作为教师资格认定、晋升、
晋级、评聘职称、评优、享受各种待遇
的必要条件,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
“培养、培训、管理”一体化的有效机
制。
#"从中央、省到地方教育主管部
门和办学主体,构成 “宏观—— —中
观——微观”三个层次结构,从而形
—
成一个完备的保障运作体系,确定以
“依法治教,依法施训”为核心的管理
目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级教育
部门有权利和义务对下级教育行政
部门乃至办学主体实施组织协调、检
查、评估与指导,科学管理,分级负
责,讲求实效。
$" 应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各
级管理机构,教师职务培训、教材建
设、培训对象的划分、非学历证书进
修学分确认、培训质量管理方面等提
出针对性的管理办法与措施,使中小
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逐渐走上有法
可依,依法治训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确立继续教育经费稳定来源
机制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政府行
为。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第 !$ 条要求,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
措施,确保经费投入。教师培训的经
费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从地
方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地方财政和
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制定经费标准,并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增长
而适时的调整。积极探索继续教育成
本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个人
负担的机制,积极开辟继续教育经费
来源的其他渠道,调动社会各方面的
力量,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多种服
务,设立“继续教育资金专项户头”,
并定期对法定经费的落实情况进行
单项监督,对经费按时到位,专款专
用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给予物质
或精神奖励;对截留、挪用继续教育
经费的部门和个人给予法律制裁。
三、加强激励机制
采用激励机制其目的是促进受
教育者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激励机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西方
的行为激励模式,它根据人的需要,
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从而满足人的
某种欲望;二是东方式的思想激励模
式,通过一定形式的思想教育,促使
人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判
断标准。无论是西方式的行为激励模
式,还是东方式的思想激励模式,其
目的都是为了产生继续教育的动力,
使继续教育的对象产生学习的积极
因素和热情,从而推动继续教育向前
发展。
!"实行登记制度。坚持以继续教
育登记为突破口,把教师的使用、教
师的学习、教师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
来,实施登记制度使教师产生巨大的
学习动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
面。一是目标导向。登记制度应明确
规定教师在一定期限内接受继续教
育必须完成的学时和标准,学时和标
准成为目标导向,激励教师去实现。
二是政策激励。登记制度要规定教师
继续教育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进行
教师资格认定、晋升、晋级、评聘职
称、评优、享受各种待遇等。政策上的
承诺就是动力,激励和推动教师通过
学习去获取更大的回报。三是制约督
促。登记制度对教师拒不参加继续教
育、完不成学时、达不到标准的要规
定惩罚措施,以督促、鞭策校长和教
师自觉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积极实行留职带薪休假制度。
中小学教师留职带薪休假应作为教
师的一项权利纳入继续教育有关规
定。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
应予以积极保障。进修期间,工资照
发,学费、差旅费必须予以报销。同
时,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物质帮助与
精神支持。
四、根据按需施教的要求,加强
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坚持统一与多样性相
结合的原则。既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统一规定的每个教师必须完成的内
容,又有学员感兴趣,工作需要自选
的学习内容。在继续教育教材建设
中,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强调适应
教师三个方面的需要。一是社会发展
对教师成长的需要,二是教育对教师
成长的需要,三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
的需求。对于继续教育各学科教育的
选修课程,由各级教师培训机构根据
自身力量和优势具体负责开发,可吸
收培训教师及中小学教师参加。可把
教改成果、教育科研成果、基层学校
的办学特色转化为课程。
五、实现教师的进修机构多元化
经过培训和调研,我们深深感受
到传统的教师培训把教师集中在培
训院校,单纯当做学生来教,忽视教
师任职学校和校长在教师培训中的
作用,忽视教师的主体功能,要承担
起一流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不可能的。
作为终身教育的规律和性质决定了
必须将重心定位在学校本位发展才
能实现教师本位发展。因此,需使规
范性培训基地和“校本培训”基地相
结合。在纵向,鼓励构建从市、区(县)
教师培训机构到各中、小学的三级培
训网络,积极发挥市、区(县)教师培
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和基层学校、自
培基地的主阵地作用。在横向建立各
培训机构相互协作的培训网络,实行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师资联聘,形成
合力。并将其他学校和教育科研部门
的培训联入网中,形成立体化的教师
培训网络。纵横交叉的培训网络,既
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以推动各级
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特色和培训者
教学风格的形成,推动培训机构对于
体现自身办学特色的多种功能的研
究和实践,增添继续教育的活力。
六、加强硬件建设,充分发挥计
算机网络等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的
作用
政府应下拨继续教育硬件建设
经费以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发挥
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有效作用,利用
远程教育不仅可以将先进的教育思
想和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低成
本的传播,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工学矛
盾、培训地点路途遥远等问题,如开
发非学历教育课程,利用卫星电视节
目进行培训。再如采取菜单式学习方
法,把课程菜单分必修课、选修课,各
门课程列出开课时间、学时、主讲教
师基本情况及教学内容,课程菜单面
向全体参培教师,并且上网公布。每
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培训内
容、时间、地点,还可以跨学科、跨年
度选课,满足受训教师的本人需要,
提高规范性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加强
农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教师的继
续教育
我国中小学教师大多数在农村,
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
村。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
全国教育的现代化。不断加强对农村
广大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素
质,对于提高我国的“普九”水平,提
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
义。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
要保障义务教育工程专项师资培训
经费,从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发展校本培训、巡回培训,特别
是通过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远
程教育手段,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
继续教育不离岗,从而减轻他们的经
济负担,解决“工学”矛盾,使他们接
受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八、制定有关培训者培训的实施
意见,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
量的关键
在培训学时、培训内容和方式、
组织管理、学分计算等方面做明确的
规定,使他们率先更新观念、拓展知
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先进的培
训理念、模式和方法开展培训工作,
要求各级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
者,除了重视师德修养和精神文明建
设外,知识面要宽,业务基础要扎实;
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
知识;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较强的
教育研究水平;要熟悉普教,研究普
教,服务普教。
九、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规定,树立起继续教育法律权威是和
立法一样关键的观念。中小学教师继
续教育法律的实施,涉及很多部门和
各个方面。实践证明,推进法律的有
效实施,需要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
各级人大常委会对继续教育法律实
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监督,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协助和配合人大
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监督,认真落实人
大通过执法检查和其他法定途径对
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
把改进的情况及其效果及时向人大
进行报告。此外要积极利用各级教育
行政部门的层级监督,各级财政部
门、物价部门的专项监督,参训学员
的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自觉接受群
众监督,畅通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
督的途径,综合发挥各种监督渠道的
作用,切实使有关法规为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㈥ 红黄蓝幼儿园教师入职前有选拔、培训机制吗
有的,红黄蓝幼儿园新教师必须经过红黄蓝培训学校 15 天封闭岗前培训,
严格的师德培养、标准化学习与考核,可以确保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㈦ 开办一个培训学校流程
开办一个培训学校的流程:
一.申请办学者在办学所在地领取《民办教育办学申请表》一式三份。
二、将书面申请和按要求填写好的《民办教育办学申请表》以及办学所需的相关材料交办学所在地教育局,教育局组织人员对所申请内容及提供的相关材料逐项进行审查。
三、申请办学者将审查合格、基本符合办学条件的办学单位的书面申请和《民办教育办学申请表》签具意见附上相关材料一并交教育局。
四、教育局对所申请内容进行复核、审批。
五、对符合条件的办学单位颁发《民办教育许可证》,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做出不同意办学的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六、办理《民办教育许可证》不收取任何费用。 申请正式成立民办学校应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相关材料:
1、申办报告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举办者、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2、举办者姓名、住址或者名称、地址。
3、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4、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赠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5、学校章程、首届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
6、学校资产的有效证明文件。
7、校长、教师、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