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培人员 > 教师培训推进

教师培训推进

发布时间:2020-11-29 11:46:51

❶ 职教中心如何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统筹

一、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头20年,是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施职业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机遇期。进行西部大开发,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6122”工程,推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都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切实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

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总体上看仍是地区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观念陈旧,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失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严重失调;各县(市)职业教育机构各自为政,层次不高,资源浪费严重;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规模小,层次低;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机制、办学模式、发展规模、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全社会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氛围尚未形成。

大力发展以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要按照“相对稳定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调整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适当控制普通高中发展的节奏和规模,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使其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保持大体相当。各县(市)要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思路,挖掘潜力,依托优势,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要动员一切力量,通过资源整合,巩固和加强现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技术院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争取在一个大的区域内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吸引周边地区的生源。

各级职业技术院校要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增强市场意识,进一步开拓教育市场和培训市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终生教育的理念,增强开放意识,面向全社会,开放所有教育资源,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

二、以实施“6122”工程为契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职业技术院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下同)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一定要紧紧围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特别要以实施“6122”工程为契机,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努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确定市场定位,制订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措施,增强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努力办成市场预测、招生、教育培训、鉴定、职业介绍、推荐就业、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构,把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自身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紧贴招商引资项目,根据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学制根据不同专业逐步实行二年制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对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可以实行二年制。职业技术院校要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远程教育培训与面授相结合,努力将学校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为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积极推广“订单式”教育模式,推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推动工业园区建设与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设置要突出实际、实用、实效,按照理论与实践1:1甚至4:6安排教学。专业实训时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不少于半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为一年以上。

职业技术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点要抓好汉语基础教育。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民族精神。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注重加强德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特别要突出就业导向教育,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职业技术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

扩大职业技术院校在办学、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安排;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的自主权。贯彻《教育部关于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要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制定统一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和招生办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可以自主决定招生时间、招生数量,实行常年招生,放宽年龄、学历、区域、档案等限制。允许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应、往届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及社会上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入学。打破地方与兵团招生壁垒,形成统一的招生市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除特殊专业需行业审批外,原则上由审批改为报备,不拘泥于传统专业“目录”。建立用工信息公布制度和分析预报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定期向社会发布企业中长期用工信息,增强广大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技术院校及其专业选择的针对性,推动职业技术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上的适应性。

三、加强汉语基础教育,普及汉语教学,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教育部门要把普九阶段的汉语教学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来考虑,把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在学校大力宣传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排除干扰,逐步推行民汉同校,加大双语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扩大汉语授课的范围,在校园内设立“汉语兴趣小组”、“汉语角”,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通过举办汉语朗读、书写、对话和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奠定汉语基础,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要在普九阶段汉语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专业课程的汉语教学和培训,要结合就业岗位特点和专业要求更加突出实用性。根据少数民族学员的需求,组织力量,编写实用性、针对性强,通俗易懂,见效快的简明教材。从2005年起,职业技术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要全部使用汉语授课。尚未实施汉语授课的职业技术院校,必须选择主干课程进行汉语授课,并逐年扩大汉语授课的范围。

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宣传引导,促进就业观念的转变

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技能、学技能”的良好氛围。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职业观,在全社会形成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的新观念。一是要通过媒体宣传各行各业的技能人才,宣传他们凭技能就业,凭技能致富,凭技能赢得社会尊重的典型事迹。二是组织报告会,进行宣讲。组织专家、行业带头人和职业技术院校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巡回演讲,通过讲述亲身经历,启发和动员全社会关注和参与职业技术教育,转变就业观。三是通过举办职业技能竞赛,选拔和表彰奖励各行业的优秀技能人才。

职业技术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宣传工作,引起社会公众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要通过举办或承办职业技术教育成果展示,历届毕业生座谈会,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学术研讨会,职业技能竞赛,参与地区举办的各类活动等形式,展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知名度。

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职业态度,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持有相应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的专业教师。地区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队伍多数为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技能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十分突出,难以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在职教师培训。“双师型”师资培训主要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要着眼于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要把双师型”师资培训和招商引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双师型”师资培训要注重实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一是充分利用上海、河南的师资培训优势资源,组织教师中思想素质好,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技能等级高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赴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并按不同专业,分期、分批、分层次地组织进修、深造。二是组织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骨干教师,进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考试选拔,送内地、区内的知名企业或工业园区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进修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培训。三是把内地优秀教师请进来,传帮带,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四是利用假期组织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师,重点开展以学习了解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为主题的专题讲座、观摩和参观等活动,扩大视野,提高知识技能水平。五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六是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观摩教学和新技术、新工艺、先进教学法的讲座,广泛交流教学经验,并采取互教互学、以老带新等方式,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

转变传统用人观念,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从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且有相应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师资培训,用半年时间,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建立并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可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定期聘任制,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束缚,对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双师型”骨干教师,可实行政策倾斜,“双师型”教师在竞争上岗,考核评优和职称评聘上应优先考虑。

六、强化政府统筹职业技术教育职能,整合和优化职业技术教育资源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破行业地域界限,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整合和优化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用以发展壮大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和地区技工学校,打造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航母。

各县(市)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作用的体现县域经济特色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成集开展各类职业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平台。通过工业化,带动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按照新型工业化建设布局,在库车建成石油化工实训基地,在拜城县建成煤化工和煤电、水电实训基地,分别在阿克苏市和沙雅县、阿瓦提县建成棉纺织业实训基地。各县(市)要把上海、河南和对口援助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资源,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合作领域,利用援助资金,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实训基地。充分发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和地区技工学校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龙头作用,尽快建成培养地区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主阵地,并依托各自优势,合理定位,面向市场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七、大力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服务

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各县(市)要建立农科教统筹协调机制,积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作用,大力组织开展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深入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农村普通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中举办分流职业技术教育班的通知》精神,全面推进初、高中分流职业技术教育(简称“2+1”或“3+1”职教分流班),积极探索和适当推行初三分流班,从2006年起,每个乡镇要面向“三农”至少开办l至2个班。各县(市)要建立以学生数和班级数为依据的补助制度,按每生每学期不少于50元,予以补助,主要用于聘用兼职教师补贴和实习费用。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学、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等培训机构资源,面向回乡务农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闲散青年,大力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短期农业实用科学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村学生和青年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此项工作要与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在经费等方面予以必要支持。

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新党办[2005]10号)精神,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积极开展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努力实现村村都有大学生的目标。在实施“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中,争取国家政策倾斜,鼓励吸引更多大学生来地区职业技术院校支教。

要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农业部等六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努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带动和辐射作用,特别是要积极争取上海、河南对地区职业技术院校在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和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对口支援和帮扶支持,做好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工作,并积极协调、引导地区学生到内地就业。要加大在岗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支持和鼓励行业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学校,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使用农民工的单位负有培训本单位所用农民工的责任,所需经费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各级政府要对在相关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及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八、大力发展民办职业培训,促进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

各级政府要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办好公办职业技术院校。行业企业要继续办好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合作办学,建立行业职业技术教育咨询、协调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单独举办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对于民办培训机构,要在土地使用、教师待遇等方面给予与政府举办的学校相同的政策,并予以相关政策的优惠,纳入地方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管理范围。

要把发展民办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对于社会力量办学,首先是鼓励支持,其次才是管理和监督,可以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对于就业率高、教学质量好的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给与表彰奖励和资金支持。发挥民办教育结合市场紧密、机制灵活、适应性强、就业率高的特点和优势,促进职业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在政策上放手、招生上放开、机制上放活,把社会力量办学的重点引向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形成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对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加大信贷力度,切实保护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在学校评估、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公办职业技术学校一视同仁。

要深化公办职业技术院校体制改革创新,鼓励公办职业技术院校大胆引进竞争机制,推动公办职业技术院校重组和整合,探索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及个人合作方式,实行多元投资并举的办学体制。对改制的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国家原有的资金拨付方式在一定时间内不变,保留教师原有身份。

九、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将就业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规范用工行为。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凡未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介绍就业岗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联合教育、人事、工商等有关部门组成领导机构,共同实施劳动执法监察。对违反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就业的,要依据《劳动法》责令纠正并给予处罚。

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院校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积极推进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对就业率高、教学质量和条件好的职业技术院校,在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设置专业、组织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职业技术院校职业资格“课程认证”工作。职业技术院校的主体专业,经报请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参加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并取得职业技术院校学历证书者,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劳动和社会保障与教育部门要按照教职成[2004]12号文件的要求,抓紧组织对职业技术院校主体专业的认定工作。在符合条件的职业技术院校,要新建立一批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允许具备条件的职业技术院校实行“一校双牌”。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争取到2008年使地区职业技术院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今后,凡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必须经考核鉴定取得学历(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毕业。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服务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要加快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各县(市)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建立一所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对于暂时不具备建所(站)条件的,可以建立鉴定点,便于开展工作。在企业逐步开展职业资格初次认定工作。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用人自主权,让企业成为初次认定工作的主体。把开展初次认定工作同推动企业开展培训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学习技能激励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工人的持证率,创建学习型企业。大力开展社会化鉴定,提高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全国统一鉴定考试的职业(工种)和人数,满足社会对新知识、新职业(工种)的需求。开展单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组织开展实用职业技能考核,核发单项职业能力证书,解决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比较单一,短期内难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存在一定困难的问题。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技能,为促进少数民族就业提供公共职业能力认证服务。各鉴定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采取各项措施,主动服务,满足劳动者学习和提高技能的需求。

十、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就业的紧密结合

根据就业服务“新三化”即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以人本服务为核心,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强化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结合“新三化”建设,加快地区社会保险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争取在2007年底前,基本实现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化和就业服务地、县、街道、社区信息化。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指导思想,建立统一的劳动保障政策公布、用工信息发布、招生信息、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招聘洽谈、培训申请、鉴定申请、档案托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各项人本服务。并实现地区社会保险和就业信息网络与地区政府网站链接,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求职者、求学者紧密联系起来,把培训和就业联系起来,解决了职业教育培训与市场、就业脱节的问题。社会保险和就业信息网络信息的收集和核实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保证数据真实性,避免虚假广告等问题的出现,保护求职、求学者的合法权益。

十一、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建立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企业职工来保证。职工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水平,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质量和效益,也决定着职工自身收入的多少。推进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一大批技能操作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抓好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

❷ 如何进一步推进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一、引 言
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人们坚信以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习过程,构建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从高校延伸到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领域,不少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对现代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抱以较高的期望,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应用理论和实践研究并没有像中小学领域、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领域成熟。“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始终处于边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因为研究主体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兴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边缘化。”[1]因为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存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健全等问题,甚至一些地方“入园难”的问题都很突出。如果连基本的“入园”都得不到保证,那么所谓的学前教育信息化也就只能被搁浅。
然而,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学前教育信息化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学前教育”、“幼儿园”、“幼儿教育”并含“信息化”或“信息技术”等为主题词进行专业学术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2012年①。检索到相关文献496条记录,其中硕士论文42篇,学术期刊439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类13篇;2007年至2012年间,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如图 1所示。
笔者借助陈超美开发的知识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II版本,对496条文献记录进行主题词提取,以期全面、可视化地呈现近年来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得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网络时区视图,如图 2所示。
从图 2可以看出,2007年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最为集中和丰富,中心影响度也较大。其中,“多媒体课件”、“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活动”、“整合”等关键词成为这一年度的研究热点。2008年至2012年,研究热点平稳过渡,从过多地关注信息技术逐渐转移到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如“学习兴趣”、“教育资源”、“教学情境”、 “信息化”、“学科整合”、“家园共育”、“电子白板”、“交互式”、“网络平台”、“信息化建设”等热点词的出现全面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尽管学前教育信息化受到较多的关注与研究,但我们还缺乏对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的全面了解,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就不能保证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了解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非常有必要。根据图 1和图 2,结合与学前教育信息化相关的496条文献内容,本文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等五个方面对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初现成效
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制定是保障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各种教育政策和文件都显示出了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关注与倾斜。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该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标准中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幼儿园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对幼儿园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家园合作、科研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是信息化时代对幼儿园教师的必然要求。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必然要求幼儿园处于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中:拥有适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丰富适宜的信息化资源、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幼儿园教师等,才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2012年9月,“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建设,该系统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监测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和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该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也是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除了国家政府层面的政策、决策支持外,一些省市地区也早早意识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学前教育信息化实践,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以此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2009年,《北京市学前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2008—2010年)》[3]发布,该行动计划认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信息化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建设与发展。该行动计划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与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能力、引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为主要目标。三年内要在北京各区县建立60个学前教育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全市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北京地区的高质量、安全、稳定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前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网络交流;普及示范幼儿园及一级一类幼儿园网络平台的建设,逐步推动、引导其他级类和性质的幼儿园的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各级各类幼儿园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 2009年底,浙江省教育厅制定《浙江省幼儿园装备规范(试行)》(浙教办技[2009]173号)。该规范将信息技术装备配置单独列为一项,其中计算机教学办公配置、网络中心、闭路电视系统属于选配项,广播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属于必配项。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幼儿园信息技术装备标准》,对幼儿园信息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有:每个班配备有多媒体系统,每个幼儿园配备网络办公区,要建立幼儿园网络校园,幼儿园广播系统及幼儿园安全监控系统。
2011年《上海市托幼园所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配置要求》(沪教委基[2011]88号)发布。该要求从园所网络环境配置、园所基本配置到班级信息设备配置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幼儿园除了配备1个多功能活动室,示范园和各区县信息化实验园可按需配备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系统;示范园和各区县信息化实验园可按需配备多媒体资源室,提供可访问连接互联网或区教育网、园所内部资源的电脑,供教师或幼儿、家长访问相关多媒体资源;建议每园配备一定数量的笔记本电脑,提供给教师用于移动办公和外出学习培训使用。
2012年12月,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试行)》(豫政办 [2012]169号),标准中将电视机、DVD、录音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产品作为园所的必配设备,而办公计算机、打印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广播系统等较高一级的多媒体设备则根据园所的经济实力选配。
此外,在天津、辽宁、吉林、四川、重庆等地也相继发布了相关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文件,从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到数字化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都提出具体要求。
这些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定推动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如北京市学前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与评选,积极推动了幼儿园所信息化建设,形成鲜明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4]从2006年就开始“信息化建设工程”,逐步建立起一套集管理、科研、教学等于一体的网络运行模式,以幼儿园信息化管理促进教师发展、保障幼儿园安全、推进家园共育为目标。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5]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框架,建设了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资源平台、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海市学前教育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从最初单一的信息发布逐步拓展到涵盖管理、教学、培训、支持的综合服务领域。[6]
尽管近年来国家的政策对学前教育信息化体现出较多的关注,各地也在积极地实践探索。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之路才刚刚起步,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加大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扶持力度,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围,各省市地区应根据当地现有的经济水平适宜地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法规、标准。
三、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著
经费投入是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只有1.3%,而国际平均水平为3.8%,由于政府保障水平低,导致学前教育中民办比例甚高(2010年,中西部地区民办幼儿园的比例高达80%以上[7]),同时办园质量参差不齐。[8]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在宏观上区域发展不平衡,微观上内部应用不协调,学前教育里的“数字鸿沟”已经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严重障碍。幼儿园的网站、局域网等设置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请企业代设,所以一些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民办幼儿园就脱离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轨道。[9]当前幼儿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已成为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瓶颈,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著。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几乎可以100%地实现网络连通,信息化设备不断升级更新。但对于一般的城市来说,离这样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而对于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这样的目标遥不可及,因为基本的“入园”问题还未解决。
东部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经费投入比较充足,发展得比较充分;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基本的园所建设及普及问题仍未解决,幼儿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受到重视和有力的支持,但有条件的省市在学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有成效的。大部分地区的幼儿园已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当中,建立多媒体活动室、幼儿班级里也配备了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DVD等硬件设施。部分发达地区还配置有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平台,基本实现了“园园通”。
西部地区,以兰州为例,幼儿园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人们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理解还比较狭隘。其中幼儿园的配置率达到70%以上的设备有联网的计算机设备、录音机、电视机,其中录音机的配置率达到了92%,而投影仪和幻灯机、数码摄(照)像机等的配置率则大部分不到50%。有52%的幼儿园配置有多媒体教室,有38%的幼儿园配置有广播系统,只有24%的少数幼儿园配置了专业计算机教室,而视频会议室、报告厅等其他信息化教学环境配置寥寥无几。[10]而中部地区的硬件设施配置也不够完善:尽管所调查的幼儿园100%的配备有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和数码摄像机等设备,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呈现显著差异;省示范幼儿园的电脑人均占有量为0.073台,市示范幼儿园的电脑人均占有量为0.04台,民办幼儿园仅为0.02台。[11]
相对而言,上海地区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3年,上海市99%的幼儿园可以通过拨号或ADSL上网,建成园内局域网的就占61.5%,教师可使用的设备主要是计算机、VCD/DVD和录像机。2004年,上海市还为幼儿园创建了“园园通”管理应用平台,截至2011年,“园园通”公办园覆盖率达到100%,为全市18个区县,近千所幼儿园的3万多名教师、20多万户家庭所用。2005年,上海全市幼儿园宽带安装率达到73.4%,各幼儿园计算机平均拥有量为13台。2009年,各区县园所全面完成信息化设备的升级更新,实现班班有计算机、园园通宽带,根据区县、园所实际,添置、构建了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平台,添置了电子白板、投影仪、数码相机等大量信息化应用设备。[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面对经费投入的比例与发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所需大量经费的矛盾,我们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让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企业共同参与到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
利用社会力量推进和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典型代表有IBM公司和安康家园(又名安康“公益”网络项目)。2001年,IBM公司与我国教育部合作,将“小小探索者”(Kid Smart)项目引入中国,截至2010年,IBM已向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捐赠了3400多套总价值6800多万人民币的“小小探索者”儿童电脑和配套软件,在全国范围内150多个市、县建立起了600个“小小探索者”儿童电脑中心,直接或间接培训教师超过1万名。“小小探索者”项目以捐赠多媒体儿童学习中心及配套的教学软件为基础,通过为合作幼儿园组织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进一步探索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转变,提高幼儿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促进教师们专业化水平的提高。[13]截至2012年11月22日,共有18712所幼儿园、519154位老师加入安康计划。吉林省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起点就是安康家园。针对吉林省私立幼儿园多、信息化支撑程度低、建设资金几乎为零的现状,安康家园雪中送炭,“借力”推进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14]
我们应参照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地域特点,根据幼儿园的不同等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推进,逐级展开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善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差异显著的现状。比如,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在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加快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所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服务功能,探索适宜幼儿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模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城镇学校可以加大普及和推广互联网、“园园通”,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没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传统的信息技术设施配置,如录音机、电视机、摄像机、DVD等。
四、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严重匮乏,专业化水平低
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是实现信息化的保证和重要支撑,是支持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质量。“集成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资源共享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15]
目前已有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形式主要包括幼儿教育资源库(满足幼儿园教学需要)、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博客、各园课件制作素材库等。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主要依靠各地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在幼儿园、教师、家长及部分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来完成。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的教育部门都建立了学前教育网站,幼儿园也有自己的独立网页、班级博客、家园互动平台、幼教主题论坛等一系列的网络资源平台。如中国学前教育网、上海学前教育网、浙江学前教育网、山东学前教育网、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网(http://www.e-pre.com,河南大学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所主办)等网站上的内容更新速度较快,内容丰富。这些网站大都传递国内外学前教育的最新信息,倡导学前教育的最新理念,为领导决策和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信息服务,为全社会的早期教育提供信息服务。
但专门为幼儿提供学习的网络资源较少,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软件开发技术在国内还很不成熟。在兰州,幼儿园网站(网页)普及率为36%,主要用途集中在幼儿园宣传、教师间分享教学信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等方面,而为幼儿提供的自主学习资源几乎为零。[16]上海学前教育网是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成果之一,是汇集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信息的资源库,更是集聚上海市优秀活动设计、课件、素材等的课程资源库。上海学前教育网多渠道整合上海市幼儿园课改成果,凝聚各方专家、名师,悉心打造优质的学前教育专业资源,相继推出幼师、家教、早教频道,重点建设“课程教材”、“06游戏”、“06医院”、“06厨房”、“06悦读”、“家教”、“03宝宝养护”等栏目。通过优化整合、共建共享幼儿园课程资源,有效减轻了教师负担,提升了幼儿园教学质量。[17]
相比之下,国外的儿童教育及社交网站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2012年国外评出最受欢迎的15个儿童网站,[18]其中排名第一的Nick网站每月访客量近500万人次。国外的儿童网站专业性强,分类明晰。如网站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类、娱乐类和成年人类(针对老师和家长),其中教育类网站下又细化为动物、艺术、数学、音乐、科学、太空等七小类。并且这些网站的内容绝大多数以玩为主,是为了让儿童了解一些他们平时比较少接触的东西,而不是让孩子记住什么知识。这些网站也都定位准确,根据网站内容分级,让相应知识水平的孩子去学习相应的内容。关键的一点是国外的儿童教育网站还关注培养儿童的媒介素养,它们会教孩子如何在上网过程中保护自己的隐私,还专门为家长设立了“for Parents”网页,为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提供建议。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幼儿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即使幼儿园配备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也无法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中发挥作用。另外信息化资源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有的资源很难满足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需要。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要与当前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与特点保持一致,设计要符合幼儿学习的习惯和心理特点。同时,也需要专门的设计与开发人员参与,将幼儿园一日活动、教学活动、观摩课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整合呈现,并按照幼儿在各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需要,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并借助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或“园园通”进行共享。
五、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缺乏有效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必将成为幼儿园教育环境中的重要因素。这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关系到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的整合质量,关系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如果幼儿园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那学前教育信息化将成为空谈,信息技术也无法在幼儿园中发挥优势,培养儿童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也无法实现。而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培训机会,国家也没有制定有关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自2005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后,就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截至2007年底,完成了1200多名骨干培训者的国家级培训,并先后培训了4万名省(县)级骨干教师;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先后启动了一线教师的培训工作,已有近40万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相比,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幼儿园教师对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掌握得较好,而对投影仪、幻灯机、打印机、摄像机等设备的掌握水平较低,绝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从未使用过PowerPoint、Excel,多数幼儿园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显得尤为欠缺。[19]
缺少专业的培训机会是阻碍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且培训收效甚微。在西部地区(以兰州为例),只有64%的幼儿园偶尔展开信息化教学培训,还有9%的幼儿园从未进行过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培训,经常开展这方面培训的幼儿园还不到总数的1/3。[20]可喜的是在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针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进行不同形式的集中培训。其中,在大部分省市的培训中,都开设了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教师水平。2010年全国幼儿园教师学历的统计情况显示,直辖市及东部地区以上海地区为例,幼儿园教师本科及以上的占到45.95%,大专及以上为93.6%;而中部地区以河南为例,本科及以上比例为0,大专及以上为60.3%,中专39.7%;西部地区以甘肃为例,本科及以上比例为0,大专及以上比例占70.23%,中专比例占29.77%。[21]
因此,对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已经趋于“个性化”,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已熟练掌握,能够根据本园所的特点进行适宜的信息技术应用,那么在培训中则主要注重理念的学习,如听专家讲座、报告讨论等形式。而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比较“大众化”,虽然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定位和开展学前教育信息化还不十分清晰。那么在培训中除了学习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应注重理念的学习和渗透。比如以教师主动学习为主导的参与式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不仅能使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学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而且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提高。[22]
六、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但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幼儿园的科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丰富完善家园共育的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优化教学活动过程,为幼儿的学习创造丰富的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幼儿园的行政管理工作,二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三是家园共育。
信息技术在我国学前教育教学中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不仅将信息技术与语言[23]、健康[24]、社会[25]、科学[26]、艺术[27]等领域的学科教学活动相整合,有的幼儿园还专门为幼儿开设电脑课[28],一时间引起家长和社会的热议。在2006年,《上海市幼儿园应用信息技术的调查与分析》[29]一文中作者曾提到,面对该如何在幼儿园中应用信息技术这一问题时,多数人首先考虑的是设立专门的电脑教室,并开展计算机教育活动。这反映了当前学前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还未转变,未将计算机作为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助推器”,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严重。
虽然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但实践的多,学术研究的少;新闻报道的多,用实验和数据说话的少。网络上不乏各地幼儿园教师共享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教学的主题案例、视频资料、课题研究等,如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题组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区域游戏整合的研究报告》[30]、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31]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JG05161)、“幼儿信息素养初步形成之研究”(项目编号:4-05-21-085)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也在网上公布研究会“十一五”、“十二五”的立项课题,其中有关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方面的课题有:“信息技术(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研究”(兰州军区政治部幼儿园)、“影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融入幼儿园教学的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合作和沟通的实证性研究”(广州);[32]但这些大多是地市、基层幼儿园所或研究机构的实践心得,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深度。
这些课题或实践正在进行或已经结束,在已有的研究结果中,其学术质量却不能令人折服,缺乏实验和数据,绝大多数是主观的判断和经验展示。美国在过去的12年(1985—1997)中,一直在激烈地争论着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室中的计算机对儿童发展有哪些潜在的危害和益处(Haugland,1997)。[33]研究者利用大量的实验样本和数据来证实儿童在学校中使用计算机的弊端,如普林斯顿教育测试服务机构(the Ecation Testing Service)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4000名4年级和8年级学生中,“在学校中将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的学生在数学测验中的分数要低于那些较少摆弄计算机的学生”,“而较早的几项研究也没有结论证明新的技术在教会儿童读、写和计算方面是比铅笔和纸更好的工具”。[34]

❸ 对教师工作的合理化建议该怎么写

做好以下几点:
(一)切实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1、切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和品行操守,学校结合实际、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2、切实加强教师业务学习。一是落实好教师的培训;二是落实好教研学习制度,做到业务学习有计划、有专题发言人、有专题发言稿存档、有记载;三是落实好教师自学,每位教师建立业务学习摘记本,并注重实用、真实,克服流于形式现象。
3、切实加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4、切实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
5、切实抓好教学管理人员和英语、美术、音乐、体育、自然、科学、计算机等专任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提高专业水平。
6、切实做好教师合理分配、流动,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师资源
(二)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期初,学校要组织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详尽的、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各种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
问题:
(1)认真学习研究各学科课程标准,吃透课标精神,把握教学方向,明确各学科教学总体要求。
(2)结合各年级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性研究,如起始年级的衔接问题、毕业年级的复习问题、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等等。
(三)抓常规,规范教学行为。
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要转变观念,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价等教学基本环节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建立考评制度,严格考核办法,把教师教学常规工作业绩与年度考核、评优、评模、评职等挂钩。
(四)抓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各校要淡化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改革的功能。要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使评价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建立有利于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各单位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定教师教学能力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起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新型教师评价标准。
2、建立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学生的知识来源于三方面:
教科书提供的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各单位要重新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即时效果等纳入评价标准中,要重点突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机制。学生评价,主要应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在整个学生评价过程中,要做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民主化,评价机会多次化,评价内容合理化。应采取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做好指导和记载工作,学期末为每个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❹ 如何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区域信息化建设

面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区域信息化推进工作的迅速发展,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技术和硬件设备已不是突出问题,制约这些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传统教育观念与现行教育评价-管理体制的束缚。而对于那些边远、贫困地区和基础薄弱学校而言,经费的投入与保证仍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缺乏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系统规划与管理,缺乏对区域教育信息化中投资-效益监督与管理的有效机制,造成一些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硬件浪费严重,但软件资源相对缺乏,优质资源无法共享的现状
教师培训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培训者的观念、素质和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考核与评价问题、校本培训问题、教师信息素养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和瓶颈。
问题分析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复杂社会系统工程,以学校为单位封闭、孤立建设校园网,既缺乏网络管理人才和资金,又难以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而且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必须打破以往封闭的教育管理系统,开展跨学校、跨区域的合作,推动教育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这显然是当前我国教育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就是超越孤立的教师个体、学校个体,从一个更宏观、更整体、更系统的视角研究和思考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大问题。
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管理部门——教研、科研、培训及电教(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等部门,在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和实践中存在多重领导、管理交叉混乱、职责不清等问题,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合作。同时,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政策制定及具体实施操作方面缺乏系统、整体的规划与协调,缺乏从一个区域的整体层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配置及有效使用,致使各学校、各部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与开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另外,教师培训的内容陈旧、落后,沿袭大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师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培训方法陈旧、单一,将应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培训教师,致使很多情况下培训成为教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成为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培训中学不能致用的问题较为严重,教师学完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发展帮助和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解决方法
随着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不断发展,各地正在探索和尝试着许多具有开拓和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法与策略:从资金和硬件投入的竞争转向对区域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的关注,从教师个体独立开发课件的行为向教师群体跨学校、跨学科共同创建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的转变,从传统的讲授模式向师生共同探索创造新型学习模式的转变,从区域内各学校的封闭竞争转向以区域为基础校际联盟的探索。
策略与建议
结合最近由《中国电脑教育报》主办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论坛”上一些专家的建议,从区域宏观管理和决策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重视教育技术学宏观管理理论的探索,促进区域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大大提高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决策水平。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教育管理研究和实践人员、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者、教育决策者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从理论层面进行总结和研究,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决策、政策问题,体制、机制问题,评价问题,战略规划问题,资源配置和投资-效益问题,项目管理和变革管理等等问题,承担起信息时代我国教育管理理论探索与创新的重任,能够指导和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理顺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部门之间的协作。
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各级管理与决策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导致实践中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政策等方面的混乱与不一致。本研究建议从上至下理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整合教研、科研、培训(含教师继续教育)和电教(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各部门的力量,从区域教育信息化宏观管理和决策这个根本性层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解决。
三、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系统规划与管理,从而提高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绩效。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已远不是单独的一所学校所能够解决的,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欠缺,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应该加强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整体、系统规划与管理,从学校各自为政的封闭竞争转向以区域为基础的校际联盟,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绩效。
四、加强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效益研究(包括教师培训的投资-效益研究),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中科学、有效的监控与评价机制。
教育信息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数额更是相当之大(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数量更是巨大)。而传统的教育投资理论,已远远无法解决区域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依据教育组织目标和战略重点的新变化,确定合理的符合各区教育发展区情的信息化投资规模和比例;在区域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给定的情况下,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如何使区域教育信息化中的投资发挥最大效益;如何确保区域教育信息化投资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而不只是以评估为导向的投资决策和行为)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多学科交叉的、非常复杂而又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我国当前教育资源极为短缺的情况下,更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重点在创新
区域教育信息化中涌现出来的新型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最大特点在于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较强的研究能力,还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他们是区域教育信息化改革中的中坚与有力推动者,他们正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中艰难而迅速地成长着,他们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需要适宜的土壤和宽松的环境,需要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理解与扶持。他们的引领和先锋作用,对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❺ 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使命,面对挑战,基础教育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势头,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重新建构并实施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实现学校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勾画蓝图,做好学校发展规划
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前瞻性的思考和规划,谋划学校的未来,勾画蓝图,编制好中长期(3到5年)教育发展规划,为学校的发展导航,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我们要充分研讨论证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校情,拟定目标,搞好策划,使自己的学校成为快速发展的学校,成为当地众口皆碑、深受家长和学生喜欢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才更具有魅力和生命力。然而,如何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呢?
首先是诊断。诊断是每个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的第一步。学校诊断主要是指校长要高站位,发动和引领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全员参与,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等进行分析,对学校的历史文化、教师队伍、生源状况等进行广泛分析,深入论证,了解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诊断方法可采用自主诊断和专家诊断。自主诊断是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教师对学校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的自我分析。专家诊断是指在自主诊断的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就学校历史、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做深入的了解、分析、论证,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为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正确定调,以防止盲从和造成重大损失。
其次是定位。定位是指经过上述诊断后,全面了解学校具体情况,对学校现有发展水平、发展理念、发展层次及发展目标作出正确定位。定位正确才能为下步实施规划设计奠定基础。
最后是设计。在上两步工作实施的基础上,学校领导和教师一起针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整体构思,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教研教改等发展要素进行设计和规划。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动态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管理者展示才智的具有灵性的思想历程。因此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一定要尊重科学,充分把握校情,立足校情,发挥才智,合理处置,切不可一味“拿来”或仅凭一时的热情和冲动去盲从,结果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二、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只有教师真正主动、健康、和谐地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的成就感,这是有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剂。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设想:
1.加强师德建设。“教人者教己”。崇尚师德,铸造师魂,是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的基石。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的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搞好教育的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促进教师成长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具有进取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
2.完善培训体系,优化专业化成长途径。为打造“名校”,我们应客观地分析学校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努力构建、完善教师业务培训体系,从培训的途径、方式和管理上制订相应策略和操作要求,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优化各种途径。首先是自我培训。引导教师逐渐地把自我培训作为一种自我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自觉地去学习提高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其次是校本培训。积极建构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培训模式,明确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目标,制订校本培训整体方案,落实校本培训活动,评估教师参与培训的实效。再次是观摩考察。广泛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研讨活动,从周围的名校、名师、专家中“借脑引智”,学以致用,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第四是落实培训内容。学校努力为广大教师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拓展空间,编制校本培训教材,制定培训课程计划,全力落实培训内容,使广大教师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第五是落实培训方法。在培训中,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应积极探讨实施一些切实有效的新方法。主要是通过“问题研究法”来进行,通过问题设置,互动交流,谈感受与困惑,谈体会与经验,这样,教师们普遍感受到是有收获的。第六是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有助于教师自我激励,也利于学校全面把握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
3.建立激励机制。首先学校经常性开展骨干教师的评选和认定工作,对在专业化成长中进步显著、成绩优秀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奖励,以此激励人、鼓舞人。其次,让骨干教师在努力追求与付出的同时,也能得到相应的物质待遇的回报,激发教师前进的动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激励,使他们能够获得专业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大大激发教师们在师德修养、业务技能上你追我赶的精神,很好地增强教师们专业化成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决战课堂,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乃至整个学校能否持续发展,主要通过“课堂”这一环节来体现。抓住课堂,决战课堂,就抓住了学校管理的核心,就抓住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决战课堂的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搞改革,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重“学”善“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学习效果差往往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会学,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其次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不能教死书,“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对学生要受之以“渔”,如在学习知识时让学生学会类比、归纳;在做推断题时,教会学生如何明察秋毫,准确找到切入点,由点到面使问题迎刃而解等。教师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化繁为简,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开拓思路,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那将会事半功倍,收益甚好。
2.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由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智力、认知基础不同,若要在同一时间内按同一目标发展,几乎是无稽之谈。如果按照学生智力状况及认知水平不同,对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认真研究各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包括分层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分层设置问题、分层布置作业等,同时,还要注意对不同学生自信心及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进行培养,尽可能让人人有目标、生生有收获,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采用多种教法,启迪学生思维
一项关于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权威调查表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排在影响因素的第一位,其次是教学态度,最后才是学识水平。因此,教学上不能只采用单调的“一言堂”,而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耳目常新、思维活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合作讨论式”、“实验探究式”等教学方式,还可以组织与教学有关的活动,如开辟课外采风、开展学科竞赛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采用不同的形式去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会学、乐学。
4.改变评价方法,树立学生自信心
一位教师这样写道:“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学生的学习需要鼓励,我们一定要及时发现学生闪光点,针对学生的即时表现,学会赏识学生,改变评价方法。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竖一竖大拇指,轻轻的抚摸等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努力的欲望和探索的灵感,会使学生感受到肯定和欣赏,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奋斗的信心。
四、谋求特色,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有了特色,学校发展才注入活力;有了特色,学校发展才有驱动力;有了特色,学校才有内涵。适应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谋求特色发展,以“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理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一方面,我国许多城市学校走在前列,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如上海师大康城实验学校的足球、陶艺;沈阳六十一中的艺术、足球、劳动技术等。农村学校应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立足本校实际,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组织校本活动,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可开设“书画演练”、“手工制作”课程和组织“体育健身”、“科技创新”、“读书采风”、“艺术表演”、“板报橱窗”、“校园网讯”等活动小组开展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当然,我们在谋求特色、实现学校快速发展的时候,必须尊重学校实际、尊重办学传统,要立足现有特色、强化现有优势,尊重事实,科学发展,合理发展。
总之,决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目前只要抓住这四个关键点,持续实施,合理推进,逐步实现“十二五”教育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简介:张兴华,2008年论文《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获甘肃省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09年获庆阳市西峰区优秀教师奖。[2]湛启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规划[J].教育导刊,2005(4).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什社中学

❻ 如何发挥学校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学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有人在对教育发展史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教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我校一直在积极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开发和应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对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高效益地造就出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进行探索。在我校,运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网络技术,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络运用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是广大教师实践的需要。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新课改要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实践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运用现代手段构建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命脉。
一、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理论学习,树立新观念,指导新实践。
当前新形势下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和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因此,我们加大了信息技术资源的投入,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扩充了学习资源。
从2000年以来,我校充分发挥"侨牌"作用,多次争取华侨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投入。华侨先后慷慨捐资100余万元,建起了具有前瞻性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平台。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开展教师理论与业务学习,学校制定了教职工的教育理论学习计划,建立了教师学习网页,开辟了理论前沿、校长信息、教海探幽、科研培训、校内示范、一试身手等栏目。"理论前沿"栏目汇集了新课程通识学习的理论文章供教师学习;"校长信息"栏目汇集了由校长推荐的学习信息;"一试身手"为互动栏目,即将你学习后的感受及疑问以论坛的形式进行交流……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育方法上应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才会有全新的教育实践行为。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高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以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信息科技教育已成为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成为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它的最大的优势在于拓展了教学、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教育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校。
1、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课程整合。
有了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平台,如何在教育中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这就是课程整合问题。我校已由多媒体辅助教学阶段发展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程的整合阶段。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象老师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在实现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大容量、快节奏、分层次、高效益"的具体要求。重点完成以下三项工作:第一,强化备课,工夫在课前。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教法和学法以外,还要备教学最新信息、恰当的教学手段。第二,重教学技能,着力在课内。教师要作到每堂课优质高效,虽不倡导哪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但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第三,培养学习方法,发挥在课后。新课程的启动,改变了学生的学校生活,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课本知识仅仅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倡导、鼓励学生在网上获取积极信息和知识。
通过课程整合实验的推动,激发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内在动机,教师能从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电脑,真正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效。我校50岁以下的教师经过了从使用现有课件---修改课件---制作课件,现在人人都能非常自然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教师们在教学中先后制作了各种形式的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近两百件,其中在市、县评比中获奖的有多件,教学手段的变化,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中基本上不再有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究,并随时使用电脑等工具,展示教学内容,探索知识奥秘,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充分互动,学生喜欢课程的数量和范围均明显增加。
2.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计算机教室不再仅仅是被计算机老师用来进行计算机学科教学,其他学科也经常使用计算机教室,我校各学科率先开展了网络教学。我们引进了部分教学资源库与我校教师积累的素材共同形成了学校课堂教学资源体系,专门安排了一个计算机教室用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网络教学。
有这么一种课堂,课堂里看不见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看不见学生无精打采,只见学生头戴耳机,手执鼠标,时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浏览学习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时而七嘴八舌激烈讨论,时而通过BBS讨论组争先恐后发表看法,一位学生很快通过了教师设置的问题,鼠标一点,进入了教师特别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网页……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在课后,部分学生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到因特网上继续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一个教室里进行的,但教学环境却是虚拟因特网环境,也就是说,学习者如果分散在校园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通过校园网络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很多网站,学生几天几夜都看不完,这样使学生明白在这信息爆炸时代,比学会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需要的知识,并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
这样的课堂模式实际上完全改变了我讲你听的师生关系,实现了真正的课堂教学民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保证。而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具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的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大胆地应用实践才能达到。
三、借助网络资源的优势,实施可行的校本培训,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管理的根本的目的之一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每一层级的培训和每一项要求都是为教师的成长奠基,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我们体验到在实践中培训、在探索中成长的校本培训之路。
近年来,为使教师在实践中快速成长,通过学习思考、交流研讨、课题研究、专家引领等方式,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管理机制。学校每学期举办一届旨在不断推进课改的"创新杯"教学大赛。本学期的以"实践、反思、创新"为主题的"创新杯"教学大赛,从迎接新课改、学习新课改、实践新课改、体验新课改的宗旨出发,充分利用网络等电教手段,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参加人员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中青年骨干教师、有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等50余人次。活动内容包括说课、上课、反思、评课等,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潜心钻研、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们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努力探索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学校设立了教育论坛、新课程理论研讨、研究性学习研究会。定期举办公开教研活动,活动中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使培训更加具体化,更加贴近教学实际。网站推出BBS、MAIL、CHAT、留言板、新网校等特色栏目,实现了教研培训的信息化,数字化,真正做到了优秀资源共享。教师与教师间利用教育网站相互交流、探讨,共同面对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同时也促进了团队学习氛围的形成。
在教师应用能力培训上,要求每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技能。到目前,我校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试的教师15%达到初级水平,有80%达到中级水平,5%的教师已达到高级水平。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带动了教育的现代化,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探讨和思考
学校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永恒的动态过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不断地自适应、自组织过程和主动推动过程。当前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制度、内容、方法、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人们从技术革命的新视角对教育进行整体审视,使教育有革命性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是永恒的,因此,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任何教育改革都应该从长远着眼,追求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选择教育信息化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就是主动适应社会信息化的选择,它的目标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创建现代化教育的道路上将不懈努力!

❼ 如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尤其是双语教育质量不高,数量不达标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正确认识双语教育工作形势。自2004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下发以来,我区双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双语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双语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双语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双语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11年9月,学前和中小学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达到140.84万人,占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的55%。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双语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双语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双语教育教学管理不够到位,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不够规范,双语教育质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双语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双语教育工作中最紧迫、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提高双语教育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汉兼通”人才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双语教育的需求,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双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充分认识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负责地抓好双语教育质量工作。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稳妥、有效地推进双语教育工作
2.科学制定双语教育发展规划。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双语教育发展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原则,科学制定本地双语教育发展规划。要科学确定双语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条件保障的能力,既要积极进取,不等不拖,又要实事求是,不急于求成,把握好节奏,安排好衔接,确保双语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要严格按照既定规划的目标和步骤,积极、稳妥、有效地推进双语教育工作。
3.合理选择双语教学模式。中小学双语教育分为两种教学模式:模式1,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模式2,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对接受过学前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小学起始年级,城市和县城学校一般采用模式2实施双语教育,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采用模式1实施双语教育;农村学校可根据双语教师及学生的实际,采用模式1或模式2。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实施双语教育的模式,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县、市、区作为双语教育的责任主体,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以及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办学条件、社会环境和模式衔接等多面因素与要求,做好双语教学模式的审批工作,切实做到因地制宜、有序推进,避免按行政区划“一刀切”。
4.加强少数民族语文教学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文教学工作是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要坚持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并行并重的原则,加强民族语文课程教学。制定双语班民族语文课程标准,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开齐、开足课时,配齐配足师资,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评价对提高民族语文教学质量的导向作用,坚持把民族语文作为少数民族双语班学生中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考的必考科目。高度重视双语教学模式中使用母语授课课程的管理和建设,努力做到母语授课与汉语授课课程“四个一”,即一个制度、一种管理、一样要求、一视同仁,切实提高母语授课课程教学质量。在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的汉语授课学校,要进行开设民族语文课程的实验,探索在汉语授课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实现民汉兼通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积极推进双语教育的同时,在起始年级相应保留以本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进行教学的教学班,供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
三、强化常规管理,规范办学与教学行为,提高双语教育质量
5.严格控制中小学班额。学校开设双语班须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班额执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的规定。小学每班40—45人,初中每班45—50人。 要科学合理设置班数,采取切实措施化解大班额问题,逐步实现按标准班额教学。
6.严格执行课程设置方案。按照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普通高中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等文件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不得自行增加或减少双语教学的课程和课时数。
7.严格实施课程标准。依据国家和自治区制定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切实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保障学生的学业水平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8.规范使用课堂教学语言与教材。严格按照双语教育两种模式对教学语言的规定,规范课堂教学语言与教材的使用。凡明确要求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的课程,应以国家通用语言作为主要授课语言,并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经国家或自治区审定许可使用的汉文版教材;在学生理解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辅助解释,但课堂上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比例不低于85%。凡要求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课程,应以相应的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主要授课语言,并选用新疆教育出版社等经自治区审定许可使用的民文版教材;课堂上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比率不得低于85%。使用模式1授课的班级,汉语课程原则上使用新疆教育出版社《汉语》(双语班使用)教材;使用模式2授课的班级,语文(汉)课程原则上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
9.严格教学常规管理。要建立健全与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案审批、听课检查等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学各环节做出量化、规范化的要求。
教师要从规范教学行为入手,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在备课环节,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的基本内容。要合理运用教材,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差异,科学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法,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和进度。
在上课环节,教师要以构建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积极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满课堂活力的教学方式。要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增强教学内容呈现的逻辑性、教学环节过渡的衔接性、教学语言表达和媒体演示的合理性。要保证适当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课堂训练内容与强度,提高双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作业与辅导环节,教师要针对学生差异,精心选择和设计作业,不得盲目从教辅资料中指定作业和用简单对答案的方法批改作业。要保证适量的课外作业量,并做到及时批改和及时反馈,确保学生课外学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切实做好农村中小学学生课后辅导工作,力争将学生学习困难解决在学校内。
在检测与评价环节,要注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及时分析测评结果,从中找出教学和学习中的不足,进行讲评和辅导。
四、加强双语教育研究和指导工作,促进双语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10.加强双语教育研究工作。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关注、研究新疆双语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双语教育质量提高的实验研究和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在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要突出双语教育质量相关课题的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双语教育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治区双语教育研究会和专家委员会作用,整合全区双语教育研究资源,深入开展双语教育研究,为双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咨询。组织开展双语教育学术研讨活动,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提供建议。办好《双语教育研究》等期刊,完善双语教育研究成果交流与学习平台。
11.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加强双语教研队伍的建设。各级教研机构要加强现有教研队伍的培训与提高,增强教研员双语教学指导能力,打造适应自治区双语教育发展的教研队伍。要严格规范教研员的任职资格标准和选拔任用管理工作,优先录用具备双语教学指导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进入教研队伍。各级教研员要树立为双语教育、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服务的思想,关注双语课堂教学实践,经常深入到中小学开展听课、评课和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帮助双语教师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自治区、地、县教研员每学期到基层听课、评课等活动的时间分别不得低于40学时、60学时、80学时。
12.加强校本教研工作。要把教学研究和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工作,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各项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要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加强对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的研究。要积极开展教法、学法的研究和实践,充分挖掘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因素,借鉴、吸纳和运用现代教学方法理论,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并熟悉课堂教学,努力成为研究提高双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13.加强双语课堂教学指导。自治区继续开展中小学双语课堂教学指导活动,组织优秀教师、教研员、专家赴边远地区巡回讲课,培训基层教师。继续开展远程同步示范课活动,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观摩课和示范课。县、市、区也要有计划地组织双语教学指导活动,给基层教师提供有力帮助,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五、加快双语教材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14.加强双语教材建设。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组织专家自主开发和编译符合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各类教材,特别是汉语、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教材的研发。要进一步修订现有双语教材,逐步完善从小学到高中的双语教材体系。加大教师学习和运用课程标准、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培训力度,使教师尽快熟悉、理解和用好课程标准与教材。
15.大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施“新疆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努力改善双语班信息技术基础条件。加强远程教育应用工作,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凡因条件所限未能开齐课程的学校,要依托“班班通”项目,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齐国家课程并达到规定课时要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远程教育教室(含光盘播放教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的使用效益,保证每套设备每周使用不少于20课时。大力推进光盘教学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普及。全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学校管理和课程教学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服务。采用自主开发、译制、引进以及资源共享等多种途径,加快双语远程教学资源和双语教师远程培训资源的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双语教师课件、课例、软件等大赛活动,在营造远程教育工作浓厚氛围的同时,遴选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广大教师学习和使用。
六、改进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建设适应双语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6.拓宽双语教师补充渠道。根据新疆双语教育推进需求,稳步实施双语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扩大区内外教师支教、大学生实习支教规模,缓解当前基层学校双语教师不足问题。
17.改革师范院校培养模式。师范院校要进一步明确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宗旨,扩大双语教师培养规模。扩大“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计划”,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方式,为边远农村牧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双语教师。要以培养双语教学能力为重点,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满足双语教育需要的教师培养模式。要进一步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完善大学生实习支教制度,增强师范生对双语教学工作的适应能力。积极推行师范院校民汉学生混合编班,鼓励少数民族师范生插班学习,加强母语为汉语的师范生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学习。强化师范生培养过程管理,将“强化考核”与“过程淘汰”相结合,以评价为导向,促进师范生政治素质、双语水平、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全面发展。
18.切实提高双语教师培训质量。根据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不断加大双语教师的离职培训力度,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原则,合理规划培训任务,采取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培训,地州普及培训和对口支援省市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开展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对参训学员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培训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和培训质量监控体系。深化培训教学改革,坚持小班教学为主,加大汉语口语训练力度,突出学科教材培训,强化教学实践实习,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完善双语教学校本培训制度,让双语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完善评估指标与督查机制,加强对双语教师培训成效的评估与监督。充分调动参训学员学习积极性,建立健全激励参训学员学习积极性的保障制度,并把参训学员的培训效果与其职务、职称晋升、绩效工资评优奖励挂钩。
19.加强双语教师队伍管理。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专业标准》,促进双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规范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杜绝不符合从教条件的社会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新聘任的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应当达到自治区规定的相应标准。即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汉语课教师为四级乙等及以上、非汉语课教师为三级甲等及以上;初中和小学汉语课教师为三级甲等及以上、非汉语课教师为三级乙等及以上。同时,本民族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授课能力也应当达到相应水平。少数民族教师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能力;母语为汉语的双语教师也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动态管理,建立双语教师实名制信息库,建立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定期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绩效工资、评优奖励挂钩。加强双语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语骨干教师培养、管理机制。定期组织优秀双语教师评比活动并给予奖励。
七、加强双语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估,促进双语教育科学发展
20.完善少数民族双语班学生考试招生制度。根据双语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修订内初班考试、内高班考试、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考试模式和招生办法,突出双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引导双语教育工作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21.加强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健全双语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建立覆盖全疆的双语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在教育部有关司局的指导下,协调疆内外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和质量监测机构,组织好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逐步扩大中小学双语教育质量监测的规模和课程门类。建立双语监测定期报告制度,提出双语教学工作改进意见。
22.完善双语教学评估督导机制。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双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组织中小学双语班开展评估工作。自治区要在学校自评自查的基础上,定期对中小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双语教学工作评估。通过评估推动学校强化质量意识,规范教学管理行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在推进双语教育质量工作中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地县、学校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3.研制和推广语言测试工具。2012年完成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向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的过渡。适时引入普通话水平测试等其它测试手段,检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效果。研发和推广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检测工具,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学习水平的提高。
八、建立健全双语教育管理机制,营造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24.加强对双语教育质量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提高本地双语教育质量负有主要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要注重调查研究,主动听取双语教育质量工作的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管领导要肩负起质量建设工作的直接责任,全力抓好教育质量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督导等职能部门作用,健全双语教育质量监督检查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双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校长是双语教育质量第一负责人,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切实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
25.创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为重点,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教育,持之以恒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教育,坚决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完善德育评估,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新疆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紧密结合校双语教育工作实际,扎实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的文化理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推进双语教育的良好氛围。

❽ 本次华师培训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推进有哪些指导作用

时光如水,我们迎来了2013年。近日,上级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 “高校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正式获批。现在,课题研究的热潮日益盛行,可是一部分老师对于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仍一知半解,只是随波逐流而已。其实开展课题研究对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课题研究就是用一定的理论作指导,选择具体的内容,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一定的研究步骤,逐步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成果的认识实践过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规范的形式来解决学校发展、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总结课程改革中成功的经验,反思教育教学中行为,推广应用先进成功的科研成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实践活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份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升与飞跃。”
1.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于“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更清楚地意识并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自觉地选择更科学的教育理念。
2.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课题研究也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教师必须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和指导教学实践。这种学习是基于教师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选择的,学习所得理解深刻,又能灵活地运用,因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3.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探索实践为重点,把敬业爱生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中,在课题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较多的卓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既丰富和推进了研究,又丰富和提高了自己,以艰辛的付出换回了丰硕的成果,也为学校的教育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4.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推进。有了课题的研究,教研组的教研就有了明确的主线,避免了以往研讨主题宽泛、为开课而研讨耗时低效的教研活动。
综上所述,201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校全体教师将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自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努力做一名“科研型”教师。

❾ 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提高教师个人信息化素质

一、学校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应该首先熟悉现代教育理论,能对当前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只有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引起了重视,才能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才能根据学校的需要,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配置,才能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加以重视,才会给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让教师的教育信息素质得以提高。更何况,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益。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水平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
二、举办专门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由于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比较多,在举行这样的培训时,培训单位可以采用分级培训方式,即:在每个学校抽选几名对现代教育技术比较熟练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后的教师在回自己所在学校进行二级校本培训。有些农村学校没有进行校本培训的设备。上一级的培训单位可以考虑将这些学校的老师也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培训。关键是在培训中,要力求让每个培训的老师都有所收获,不能搞过场。平时对所有参培的学校进行抽查考核,把深化教师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利用加强管理的方式让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有所发展。
三、教师要坚持学习,提升课程整合能力,推进课改的深入。
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严重缺乏教师,课程负担比较大,空余时间很少。但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我们也应该合理地利用空余时间,加强自身的学习,从注重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入手,利用网络教室、远程教育资源等多种途径学习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知识、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整合知识等,平时多制作课件,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提高自己的应用实践能力。学校也可以举办“课件比赛”、“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等活动,利用活动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质的提高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春天才会更加灿烂,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全面普及,我们国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向前迈出一大步。

阅读全文

与教师培训推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