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研转型背景下如何做教师心得体会
教研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聚焦点和着力点,组织基于解决核心素养落实疑难问题的研训和专题研究,增强教师“大教研”意识,摒弃了教研初期只重视学科、忽视课程与教学整体研究的不足,克服了改革初期过度关注课程整体研究、忽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缺陷。新形势下的教研以课程教学评价整体研究为指导思想、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为实践反思,构建了“大教研”新模式。
教研主题的改变推动教研对象不断下移,从关注教师视角到关注学生视角,教研工作更加注重实践。三级教研体制的不断完善也让更多一线教师能够参与到教学研究和创新实验中来。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学生是教研的重要对象,在达成这一共识的基础上,教研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跨学科、跨学段教研兴起,教师通过专题研究组和攻坚小组方式对改革过程中的难题进行研究。为了使教研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落地,需要教研范式的转型,尤其要在教研机制建设、教研方向和重点的确定、教研方式和教研服务对象的选择等方面优化和创新。
加强教研机构专业建设。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更重视教研机构的作用,发挥教研工作的整体效能,例如要制定省、市、县教研机构设置、工作机制、工作职责、政府保障等方面的规范。另一方面,教研机构要更加重视自身建设,建立教研业务垂直管理机制,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机制,探索由上一级教研机构管理的架构,进一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提高基层教研机构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
2. 在线教研的技术小妙招心得体会
要你写在线教研的技术,小妙招心得体会,这应该是你自己写的,不能在网上让别人帮你写,否则你将来什么都不会写的
3. 幼儿园学习指南教研课题报告会心得体会
课题组:**市教研室 “生成性教学实践价值与策略研究”开题会之心得 *****小学 ** 6月底,作为省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研讨活动的子课题小组,我校在市教研室领导的带领下,在**参加了**省西片区为期一天半的开题论证会。负责主持和开展此次课题的省教研室专家亲临会场,和来自**省西片区的课题研讨者们,针对于“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价值和策略研究”的开题设计,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专家们对十八份示范性开题报告给予了深度的指导。该会学术氛围浓厚,实践性强,短时高效。 会上,曹**教授细述了“生成性教学”的涵义,用精准的语言对生成性教学哲学做了阐释,剖析了生成性教学的时间逻辑,且提出了课题研讨的实践建议。曹教授的报告,让与会的研讨教师们对“生成性教学”的定义有了深入浅出的理解,不难看出,在随后的示范性开题报告陈述中,都融入并且引申了曹教授的观点,例如,子课题的设计不必“贪大求全”。 我代表**市教研室,对开题报告《小学英语生成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做了陈述性发言。我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开题报告的核心点,同事针对自身的感受,提出了在课题探究实施中面临的操作困难,表述如下几点: 1.实验基地是**市第一民族实验小学,该校四十几个班级都是超额大班,平均人数为88.7人,老师们压力大,任务重,这对于我们 进行“有效生成性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我所在的课题小组,共9名成员,其中6名是80后。教学实战经验的不足和教研理论累积的薄弱,决定了研究能力的有限。队伍是年轻的,但是优势不够,困惑不少。如何开展研究?如何撰写论文?都是有待于思量的。 聆听了专家们的报告之后,我及时反思我们的开题报告---《小学英语生成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我认为该报告还应该从以下方面完善和提高: 1.增加“拟创新点”,这是我们所缺少的部分,但是很有必要。 2.将“小学英语生成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这个大的命题进一步细化、具体化、明朗化,不必贪大求全,要做好一个 “点”,以 “点”带 “面”;要找准适应“内容”的“方法”。 3.课题研讨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改教研的进程,本着 “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彰显了新课程标准对于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让参与研讨的教师们找准了出发点,看清了发展中的距离,明确了研讨的方向。 以上仅为课题探讨中的个人认识,不尽完善,需要努力的方面很多,亟待专家们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