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培人员 > 骨干教师培训新闻报道

骨干教师培训新闻报道

发布时间:2021-03-15 04:55:25

㈠ 根据图片内容写一篇新闻稿

例文

新闻稿
x月x日,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在我区召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处长陈如平研究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书记楚江亭教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特聘专家万福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主持人韩立福博士,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吉林, 市教育局副局长于卫东,区委书记杜永光,区委宣传部部长高志勇,区政府副区长方玉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宗华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区政府副区长方玉美在会上致了欢迎词。
此次会议在我区召开,是对我区多年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我区教育对外展示的一次绝佳的机会,也是我区教育走向全国的一次非常难得机遇,对于我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成长与发展等都将会起到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标志着我区在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与会专家做了五场专题报告,区教育局和我区6所学校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枣庄十六中、枣庄四十一中、枣庄十三中、实验小学、文化路小学、红旗小学的成果现场展示,现场观摩了有效教学课堂。与会人员还观看了我区新课程成果展示文艺演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努力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自2003年我区被确立为“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实验区”以来,我区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入手,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培训教师和增添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各学校按照统一部署安排,积极推进各项实验工作,有效推动了实验区整体工作的开展。抓实了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推行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找准结合点 ,认真落实了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积极探寻评价方式改革的新路子。积极致力于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教科研基地5处,省级14处,市级30处,共有全国和省市级实验课题236项,教科研工作已经延伸到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对全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教育报记者赵晓雅、中小学教育管理杂志记者林清华,全国15个省(市)80多个县(区、旗)教育局业务局长、教研室主任、校长、骨干教师和我区区直中小学校长、乡镇教委办主任及各课题组成员,共计约500人参加了会议

㈡ 泰州晚报电子版7月7日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历史悠久,办学底蕴深厚,秉承“立德、立功、立言”的校训,发扬“从严治校重创新,服务社区育英才”的办学传统,坚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注重效益”的办学方针,形成“求真、求善、求美”的优良校风和“笃学善思、创新致用”的优良学风。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了近4万多名合格师资及各类专门人才。
学校占地345亩,校舍总面积近13万平方米,已形成春晖、迎春和泰兴等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另外,注重成人学历教育,为有志青年提供学历进修的快速通道,现有在籍生5000多人,同时,培训全市各类师资7000多人次。学校以质量上乘和管理规范而闻名省内外,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认可,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学校2003、2004年的就业率仍达100%,2005年达96%。
学校拥有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网络实验室及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琴房、计算机房等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40余万册(件)。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总投入3000余万元。
学校帮助在校学生通过专升(转)本等多种方式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取得本科文凭;实行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构建了奖学、助学、解困保障体系,协助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广辟勤工助学渠道,确保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员工427人,副高以上职称100余人。青年教师中有博士、硕士及在读博士、硕士100余人。同时,还聘请了南京师大、扬州大学、华东师大等省内外知名高校的兼职教授40多名,先后聘请20多名外籍教师来校工作。 [编辑本段]院系设置学院现设人文科学系、数理科学系、信息科学系、外语系、音乐系、美术系、实验教育系、财经系和预科部等8系1部。在专业设置上已开始从传统意义上的完全师范教育快速向非师范教育转移,突出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已初步形成理、工、教、文、经、管、法、艺等学科门类。 [编辑本段]院系介绍人文科学系简介
人文科学系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汉语言文学教育、综合文科教育、小学教育(文科)、经贸法律、法律事务、工商管理、营销策划、旅游管理等大专层次八个专业。
人文科学系现设有文学、文艺写作学、语言学、大学语文、法学、哲学“两课”、经济学、管理学、中小学教学研究等九大教研室。系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80余人,其中副教授26人,博士3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国家级、省级专家3人,特聘硕导博导5人。
人文科学系本着“严要求、宽口径、谋发展”的原则,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生发展空间较大,就业面较宽;毕业后,既可从事中、小学文科教学,又能适应企事业单位文秘、科研、公关等工作,更能成为法律、经济、文学、新闻、旅游等部门、行业的专门人才。
人文科学系各专业必修主干学科课程由校内外教授、专家、学者讲授。特邀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国内知名作家担任兼职教授,定期作学术讲座,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人文系被泰州市教委确定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是从事汉语言文学专科、本科、教育硕士的泰州培训基地。
实验教育系简介
实验教育系秉承学校“立德、立功、立言”的校训,本着“高层面设计、低层面运作” 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服务换取发展”的办学理念,恪守“以学生为本”、“替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的办学方针,努力营造了优良系风和学风。建系以来,全系教职员工用自己真诚的服务,打造了特色,赢得了社会赞誉。在近年来的办学历程中,为周边地区培养了多名中小学、幼儿园合格师资及心理咨询等专门人才。
一、以质量壮大规模
建系至今,实验教育系从没有放弃对质量的追求。在学生管理中提出“在关心的基础上严格要求”的口号,狠抓学生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1、为提高学生学术研究意识,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实验教育系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设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如美国蒙哥马利大学章雪藻教授、南京师大谭顶良教授、傅宏教授、赵凯教授的讲座以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吴正宪老师的观摩课等等都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2、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定期举办文化艺术活动,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能力达标要求。
目前,实验教育系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认可,就业率每年均达98%以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100%,且供不应求。
办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办学规模的壮大。建系之初, 仅有全日制学生187人;四年的发展,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20多人、成人教育学员1000多人的规模。师资力量也明显增强,从建系时的10多名已增加到近40名。
二、凭特色扩大影响
实验教育系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在搞好本系学生教育的同时,发挥心理咨询专业的特色优势,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在服务中求发展。
1、办好心理咨询中心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为全校师生服务;
2、筹建了泰州市心理学会,走出教育系统,为泰州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3、开展“把心理健康送到农村去”的社会服务活动,到农村举办中小学老师心理辅导员培训班,为农村师生服务;
4、与省有关培训机构协作,举办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班,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服务。
由于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十分突出,在江苏省内外产生了极大影响,为此,泰州电视台、泰州电台、《泰州晚报》、《泰州日报》、 《扬子晚报》 、《新华日报》、 《中国教育报》 、 《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对此报道。学校和实验教育系在省内外也提高了知名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誉。该系负责人曾在重庆和南京等全国性高校有关会议上介绍经验。
三、靠师资支撑发展
实验教育系之所以能够取得以上成绩,除得益于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外,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成功经验。多年来,坚持按照“学术研究型”、“文化教学型”、“实践指导型”三结合的要求配备师资。同时为保证新教师很快胜任教学工作,为新教师配备了指导教师,进行跟踪式指导,形成新老教师结对的培养模式。
实验教育系现有一支在外享有较高声誉、在内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队伍,他们中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泰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深入浅出、富有条理、深得同学喜爱的中老年专家学者;还有一批正在成长的青年教师,他们关注国内外学术动态,参与高校的各类学术活动,是一些学历高,教学效果好,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参与省级重点课题研究的博士、硕士。师资队伍的强大,保障了办学的质量,推动了实验教育系持续和谐的发展。
数理科学系简介
数理科学系成立于2002年,是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科。现有全日制专科在校生827名,各类成人教育本科生1000多名。设有“数学教育”、“初等教育(科学教育)”、“初等教育(小学教育理科)”三个师范专业和“环境监测与评价”、“机电一体化技术”、“船舶工程技术”三个非师范专业。拥有1个实验中心,下设4个专业实验室。另有实训实习和科研基地80多个。数理科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52名,专兼任教师中有正、副教授2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25名(含在读)。专兼任教师中有硕士生导师2人,特级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专家1人,市名教师2人,国内访问学者2人,列入省“333”、市“31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8人。另有数理化兼职教授、博(硕)士生导师10名。现设有大学数学、基础数学、数学教育、物理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教研室5个教研室,承担全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等工作。
信息科学系简介
信息科学系是从事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教学、科研并重型系科,是江苏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培训基地和本(专)科学历进修基地。现有师范类专业1个,非师范类专业5个,其中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为主;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等3个应用类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的需要、能熟练进行管理软件的开发和硬件维护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数控技术,以培养数控设备造作、技术服务、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为主
信息科学系现有教育技术和计算机专业教师30余名,其中正副教授、博士6人,讲师、硕士18人,常年聘请西安交通大学、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授学者来校兼职和讲学。
信息科学系拥有各种教学仪器设备1200余台套、多媒体教室多个,拥有计算机应用实验室、接口实验室、硬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实现校内网络化教学,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软、硬件环境。
外语系简介
外语系设有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应用韩语和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双专科)六个专业,涵盖英语、日语及韩语三个语种。其中,英语教育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新编大学英语口语教程》获省教育厅精品教材立项。
系部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副教授以上12人,讲师22人,外籍教师6人。另有外聘专家20多人。设有基础英语、英美文学与文化、日语、韩语等7个教研室。现有加拿大文化研究中心、外语培训中心、外语翻译中心等机构。拥有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和无线电台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主要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外语师资及涉外商务、经贸等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系部始终坚持“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与多家外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至今已向社会输送了2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另有300多名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就读。
系部先后与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知名高校达成联合办学协议,为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提供机会。
音乐系简介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之一江苏省泰州师范学校1997年设立初中起点三年制音乐教育专业,1999年设立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层次的音乐教育专业,2002年设立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层次的音乐教育专业。2006年,音乐教育专业被评为该校重点专业,2006年, 《声乐》课程成功入选200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二类精品课程。
该系自创办以来,为泰州市及全省中小学培养了一大批音乐教育的专门人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该系牢固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关键,以实训条件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形成了“注重实践教学,突出能力训练,服务并引领地方音乐教育”鲜明的专业特色。
该系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训条件建设、教学管理、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等方面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建设是内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训条件、教学管理是保障,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是窗口。
一、师资队伍现状
现有专业教师18人,其中副教授6人(33.3%),讲师4人(22.2%),助教8人(44.5%),其中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3人;兼职教师6人;“双师型”教师13人(72.2%)。
二、教学场地设备
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0余万元,遴选合作教育基地57个,拥有教学、练习用琴房69间,50座的多媒体数码钢琴室一间,舞蹈房2间,铜管乐一套,民乐器一套,手风琴40架,各类舞蹈服装若干套,还备有设施齐全的舞台实践场所,较好的满足了实践教学、能力训练的需要。
三、教研室机构
音乐系现设有3个教研室: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
四、教科研情况
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意识强,受到学生好评(在连续3年的学生评教测评中,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平均满意率高达90%以上)。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教学、科研论文49篇。学术带头人张丽老师主持了《音乐学科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成果显著,多次获市级表彰、嘉奖;专业带头人顾克老师获校首届优秀教学奖,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陈建华老师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翟红锦老师领衔200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声乐》的建设工作。尤为可喜的是一批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脱颖而出,金燕老师多次在省市以上声乐竞赛中获奖,成功举办了独唱音乐会并发行个人演唱专辑,在地方音乐界反响热烈。
五、社会实践活动
该系师生积极参加省教育厅以及其他社会文化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如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苏省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江苏省校园歌手、全国推新人大赛等,在诸多的比赛中,该系师生均获得较好名次。
1、2004年该系师生二十一人,代表泰州市出访韩国阴城郡,他们带去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器乐、声乐等十多个节目,当地的《朝晖日报》 、 《忠北日报》 、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分别报道了演出盛况,被韩国友人亲切地称为“来自中国的艺术使者”。
2、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捷报频传:2004年荣获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2004年度、2005年度、2006年度连续三年荣获校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3、2005年5月舞蹈《千红》荣获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舞蹈比赛专业组三等奖。
4、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比赛,器乐、舞蹈和声乐独唱分别获得专业组二等奖和三等奖。
5、在建市十周年歌咏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和组织奖两个大奖;2005年7月获泰州市“时代先锋”文艺调演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
6、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三年荣获校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团体一等奖。
预科部简介
泰州师专预科部地处泰兴市国庆路,这里是师范生学习生活的乐土,他享受着街市的繁华,学生在此可以感应时代的脉动;他散溢着象牙塔的宁静,学生在这儿可以潜心攻读。校园内,理想大道贯穿南北,参天大树林立两边,树阴浓密,绿草如茵;青春广场,紫藤长廊,春晖花园,错落有致的花木盆景,锦鳞潜游的小河、倒映如虹的小桥、曲折有致的鹅卵石小道,真是竹林掩映,花木飘香,学生在校既可以增长学识,提高技能,又可以悦目怡情,修身养性。目前预科部设有五年一贯制小学教育、英语教育、学前教育三个专业,始终坚持以严格管理、强化质量,狠抓基本功为办学特色。坚持校风、教风、学风立体推进,完善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秩序稳定。
预科部把教师的作用定位为阶梯,既要能提升自我,更要提供给学生发展的导向和空间,教师要成为知识薪火传承的桥梁,学生体认世界的标范,以及他们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阶梯。从这个角度出发,预科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主要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预科部制定了《预科部教师德育规范》 ,强化“以人为本,以爱育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要求每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以爱感人,切实树立好两代师表的良好形象。二是努力创设良好发展空间,为教师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提供机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是走出去,近五六年来,预科部共培养在职研究生二十人左右,访问学者数人;另一方面是请进来,多次聘请知名学者、专家来讲学,如邀请省高教司叶春生厅长给广大师生作报告。三是积极打造精品课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预科部每学期都有“青优课”评比,开展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让教师在比赛中学习,学习中赶超。此外,还要求中高级以上职称的老师开示范课,展名师风采,树学习榜样。预科部三手抓,三手硬,构建了学生攀爬发展的坚实人梯。
预科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把学生的培养目标明确为三个层次:成人--成才--成功。成人,就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分清是非,心智成熟,举止得当,预科部的具体做法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塑之以礼、强之以志”。成才,就是通过扎实的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学有专长,一身多能,具体做法是“动手、动口、动脑、健心”。预科部从新生入校就狠抓教学基本功训练,挑选优秀教师做专职辅导老师,开足上好“三字一话”课;强化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学具制作能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等;成立了各种社团,如读书协会、计算机协会、摄影协会、演讲协会、集邮协会等,各种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手、口、脑的充分发展。为了“健心(通过活动使学生自信、坚强、上进)”,预科部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安排德育活动和教学竞赛活动,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帮助学生积累了经验,而且增强了信心,提高了能力。
多年来,预科部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过关率达90%以上;连续几年在“全国师范院校三笔字定级考核”中,荣获组织一等奖、团体一等奖、园丁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师范院校书法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超过泰州大市平均通过率10-20个百分点……扎实的教风学风、骄人的教学成果使预科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筑巢引得彩凤归——学校开展中韩联合办学,成功地开设韩语班;日本客人不远千里,到预科部参观考察…… [编辑本段]学术刊物学校现有《泰州师专学报》 (试刊),《文教资料》 , 《师范教研》等省市级刊物。面向市内外,是教师学生发表教研、科研、学术成果的理想园地。 [编辑本段]学术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该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280多篇,论著170多部。其中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的论文28篇。近年来,该校教师共承担21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一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该校有特级教师4人,省级专家1人,市级专家2人,省“333”第三层次人才培养对象4人,市“311”第一层次人才培养对象4人,第二层次人才培养对象4人,省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4人,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1人,获曾宪梓奖3人。 [编辑本段]教学科研该校是在两所中师合并基础上升格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建校之初,该校就确立了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宗旨,把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课程建设等作为突破口,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正式建校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方法,一方面引进了一批博士、副高职称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考研、访学和各种短期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学术水平,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师资整体素质的目的,从而达到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的目的,促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为了加强教育教学的宏观管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借鉴同类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大力加强课程建设。为此,该校以江苏省教育厅规定的课程方案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科学、规范地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使教学质量有了充分的保证。在保证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强化学生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三字一话等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提倡培养广大用人单位欢迎的一专多能型毕业生。 [编辑本段]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校内机构和人事分配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社会化等方面,全面实施改革,整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几十年来,学校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成果显著,曾获国家教委首批表彰;并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获江苏省教育科研、语言文字、学陶师陶等先进集体称号。 [编辑本段]领导关怀2008年4月16日上午,雨后的校园清新幽雅,生机勃勃。
泰州市委书记张雷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缪志红,市委常委、秘书长杨峰,副市长曹玉梅陪同下,来到该校视察指导。校党委书记、校长徐金城,副校长徐庆国、邓友祥在校门口迎接并陪同视察。
刚一下车,张雷就热情地与徐金城等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握手。
随后,张雷一行参观了该校春晖校区。从风华大道到体育馆,穿过教学楼,经过朗润园,再到学生食堂。张雷边走边看边问,徐金城边走边汇报学校工作。当得知该校获得教育部评估优秀时,张雷非常高兴,并表示热烈祝贺。
张雷对该校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该校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表示大力支持。他希望该校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泰州高等教育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校园中,张雷遇到刚下课的外籍教师汉斯先生,特地停下来和他亲切握手,并详细了解工作和生活情况。汉斯高兴地告诉张雷,他在这里得到徐金城校长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师生相处融洽,感到非常愉快。交谈气氛活跃,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
市教育局局长宋吕银,该校纪委副书记魏桂军,办公室主任王美林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也一起陪同视察。 [编辑本段]合作交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随着全省师范教育从三级逐步向二级、一级过渡,进一步弘扬传统、发挥优势,以更为优化与合理的资源配置,全面融入全省新的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体系而建立的。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校在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具体的指导和帮助,选派相关教师到南师大跟班听课,南师大定期安排专家到校检查指导,使学校在向国内一流师范院校学习的起点上全面发展。
学校正式建校以来,学校已聘请来自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华南师大、上海师大、南京师大等著名高校的专职教授5名、兼职教授40多名。学校先后聘请了外籍教师16人讲授英语口语,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国有关高等院校签订了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协议,并互派教师进修、讲学、进行教学、科研合作,与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有关高校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
学校注重校企合作,与春兰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等国内著名企业进一步交流合作,努力在产学研结合上走出新路。
学校加强对施教区内中小学的服务,立足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实际,加强与中小学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对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应尽的义务和作用。
2008年3月6日下午,日本和歌山外国语专门学校理事长坂本顺一一行来该校访问。校党委书记、校长徐金城(右)与坂本顺一(左)在春晖校区就合作办学事项进行了会谈,并就两校在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合作办学等方面签署了意向书。

㈢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的报道

广州市第65中学:农村中学的华丽转身( 来源: 信息时报 2009-09-30)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始建于1946年,原是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伍庸伯先生而办,位于白云区江高镇,曾是广州市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交通不便,生源较差;却实现了“华丽转身”——2007年被认定为广州市首批达到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标准的学校之一,2008年4月30日被广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为广州市16所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之一。这一转身被媒体称为很有研究价值的“65中现象”。谈及成功经验,学校领导总结为如下四个关键词:特色鲜明、精神推动、跨越发展、示范辐射。 “低进高出、高进优出”
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是65中持续发展的保障。广州市教研室在2004届高考成绩统计分析中指出,就学科教学加工能力而言,全广州市一百多所高中学校,65中数学排名第一,物理、化学排名第四,语文排名第八,英语排名第十,语数英三科综合排名全市第一。据此,有专家将65中的办学特色归纳为“低进高出、高进优出”。
其实,65中不仅在学生加工能力方面特色鲜明,在学科教学和学生培养方面也个性鲜明。学校积极推动教学创新,鼓励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以激发兴趣、注重实效为原则,通过长期探索不断完善,每个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如语文科“夯实基础、文化熏陶、讲读议练、全面提升”等。学校还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为保障,以问题为诱因,以生活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根本,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学习特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学生朱婧文荣获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学生黄静文获第23届广东省创新科技大赛一等奖和第8届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大赛”二等奖,并代表中国于09年5月赴美参加“第6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LSEF)获环境科学四等奖;学校成为全国无线电测向重点单位,连续五年被评为国家无线电测向先进集体。 精神推动 30年跨越
精神的原动力是推动65中前进的主要因素。和65中的老师交谈,很容易发现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学校发展那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更容易发现他们是自觉肩负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因如此,65中朱继忠校长说,“教职工是真正的英雄”,他们身上凝聚着65中精神——“面对困难,团结拼搏,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敢于藐视一切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学校近30年来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四级跨越发展。1984年被确定为白云区骨干高中学校,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1年被确定为广州市24所首批创建示范性高中学校之一,2008年4月30日被正式批准为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由一所寂寂无闻的农村中学日益发展成为一所环境优美、校风良好、质量一流、声誉日隆的优质学校。
1999年至今的成绩更加突出:连续十年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其中五年稳居白云区第一,还创造了孪生兄弟双双考入清华大学的“奇迹”,产生了学生勇夺高考语文全省状元、物理排名全市第一等佳话;2009年的高考更是再创辉煌:区重点指标完成率达到181.25%;市本科指标完成率达到190%,成为全市完成市本科指标任务超过200人以上的两所学校之一。
学校成熟的“成才教育模式”对广州城乡地区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日益成为白云区教师培训基地、骨干教师成长摇篮、教学科研中心和广州市教育科研的实验基地。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65中还以“名校办民校”的方式先后承办了白云区梓元岗中学、白云区桃园中学、白云区金桂园小学,逐步形成了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教育集团。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克服了由城乡差别带来的教育质量的差别;走进65中,看校园处处可爱,看校风叫人羡慕,看质量令人信服。”
——中国教育报评论“65中现象”
“大头菜的投入,鱼翅的产出。”“用铝合金材料造出比不锈钢还坚的产品。”
——白云区领导群众如此评价65中
65中真正办出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效果。
——教育专家高度评价
城市家长舍近求远送孩子去农村中学
——《广州日报》等媒体报道“65中现象”

㈣ 怎样写教师节的新闻

教师节的新闻:

根据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师教育培训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学教师,支持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中国教育的发展,写作中国教育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中央委员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大力发展教师教育,努力构建一个适当的、合格的和相对稳定的中小学义务教育在中国的普及。

教师教育办学水平逐步提高。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积极调整其布局和结构,以提高其教育水平。与1997年相比,师范院校从74所增加到103所。师范院校数量从151所逐步减少到80所。中等师范学校数量合理减少,从892所减少到317所。

教师培训和培训资源进一步整合,教育院校由229所减少到103所。教师培训学校从2142所减少到1703所。我国教师培训基本完成了从三级常态到二级常态的过渡,并有加速向一级常态过渡的趋势。

教师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开放。中国传统的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正在被打破。2003年,全国开展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298所,有教师教育专业在校生53.4万人,占师范生总数的28.2%。此外,我国师范院校的职能也在不断扩大。

2003年,师范院校非师范学生的比例为27.6%。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等学校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教师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办学规模,满足了基础教育对新教师的需求。1997年至2003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共培养本科生159万人,教育硕士近5万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了183万名中等师范毕业生。

40多万名中学教师和83万名小学教师接受了学术培训。此外,大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非学历培训。学校平均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师范类院校从2806所增加到12695所。师范院校从2310所增加到4113所。

(4)骨干教师培训新闻报道扩展阅读:

教师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综合办学实力增强,办学质量明显提高。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21世纪师范院校进行了深度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改革培训模式,调整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高等师范院校在探索专业辅修和综合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落实振兴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一九九九年九月,我们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持续进修计划。通过1万名国家级重点中小学教师培训,我国重点教师队伍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从基层扩大到全国,从骨干教师扩大到全体教师,从单项技能培训扩大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教育体系、政策法规的探索建立和运行mec取得了很大进展。

㈤ 按新闻要求写一则庆祝教师节的消息

我国教师教育成绩斐然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了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支撑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努力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中小学队伍。
教师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高。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积极进行布局结构调整,提高办学层次。与1997年比较来看,高师本科院校有较大发展,由74所发展到103所;师范专科学校逐步减少,由151所减少到80所;中等师范学校合理收缩,由892所减少到317所。教师培养培训资源进一步整合,教育学院由229所减少103所;教师进修学校由2142所减少到1703所。我国教师培养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并有加快向一级师范过渡的发展趋势。
教师教育体系正在走向开放。我国传统的封闭性、定向型的师范教育体系正被打破。2003年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共有298所,师范类专业在校学生数53.4万人,约占到了师范生总数的28.2%。另外我国师范院校也在不断拓展办学功能。2003年,非师范类学生师范院校学生总数占27.6%。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它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教师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办学规模,满足了基础教育对新师资的需求。1997年至2003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共计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159万人,培养了教育硕士近5万人。中等师范学校共计培养中师毕业生183万人。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学历培训中学教师40多万人,小学教师83多万人。此外还对大批中小学教师开展了非学历培训。校均规模显著扩大,高师本科院校由2806人提高到12695人;高师专科学校由2310提高到4113人。
教师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加强综合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面向21世纪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通过科研立项的方式深入进行,在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高师专科学校大力探索主辅修学习和综合培养等模式取得显著成绩。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入新阶段。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9年9月,全面实施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通过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使我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并极大地带动了全国教师的培训提高。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局部发展到全国,由骨干教师扩展到全体教师,由单项技能培训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在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政策法规、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已见雏形。
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迈出可喜的一步。为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加强从事教师教育的高等院校及相关机构之间的联合协作、有序竞争,促进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络有机结合,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探索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2003年9月,教育部组织启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北京师范大学等12家单位联合首倡建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是《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先行启动的项目之一。教师网联成立以来,举办了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教材资源遴选、展示活动,向全社会推出了一批优秀教师教育多媒体课程教材;组织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形成了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课程建设的基本方案;研究制定了支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意见等。2003年底发布了首次联合招生简章。今后五年,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将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方针,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组织优秀教师高层次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培训了大批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由1997年的93.1%、80.5%、60.7%提高到2003年的97.8%、92.0%、75.7%。其中小学和初中高一学历层次教师占总数的比率分别为40.5%和23.8%。

3.教师节礼多不如道声“谢”
冷眼横对接校迟到的父母、漠视教师的劳动付出,在教师节即将到来的时候,记者在学校听到老师抱怨得最多的是学生不知感恩。面对教师节学生总会送上的鲜花和贺卡,不少老师感叹再多礼物也不如一声真挚的“谢谢”。记者昨天在曹光彪小学采访时了解到,教师节来临前,学校已决定将试行数年的“感恩”教育正式定为今年的德育教育主题。
“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关心他人。”曹光彪小学教导主任李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的小朋友说起大道理都头头是道,可对身边人的帮助却熟视无睹,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在他们看来更是理所应当。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曾有家长因为下雨路程耽误接女儿有些迟到,就遭到女儿的大声责备,而不少学生在接受老师表扬或奖励时连一句起码的“谢谢”也不会说。“青少年德育,‘感恩’教育不能缺席。”李老师严肃地说。
据了解,“感恩”教育在曹光彪小学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一年级时进行的是礼仪教育,所有的学生在一年级结束时还将接受学校的“感恩考察”。三年级所有学生则会在组织的集体生日上,学会将切开的蛋糕第一块留给父母,第二块留给老师,最后一块才留给自己。经过感恩教育,学生说“感谢”已经不再忸忸怩怩。四(3)班的郑心怡告诉记者,从前父母给自己碗里夹菜感觉不到有何特别,但现在已经知道说声“谢谢”了。
记者了解到,曹光彪小学的感恩教育从5年前就已开始,而今最早的一批学生已经毕业离校。这批小学毕业生离开学校时,不再是给母校集资送一面镜子或者送一个雕塑,他们将自己写的感谢母校、感谢老师的诗歌装订成一本诗集,把自己在学校的图片、音像资料结集制作成光盘,作为留给母校的礼物。“虽然只是送礼形式的改变,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们是在用心来表达自己的谢意。”学校毕业班的老师是这样看待礼物的小小改变。

㈥ 关于社会热门话题的一篇500字左右新闻报道

“5·12”特大地震灾害中,以汶川县为震中,阿坝、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和雅安部分地区、甘肃南部、陕西汉中部分地区受灾严重。仅都江堰地区,就有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4所普通高校遭受严重人员和财产损失。此外,西南科技大学、四川警安职业学院等高校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校舍破坏和人员伤亡。地处震中地区的阿坝高等师范学院直接经济损失达8亿多元。灾区的中小学校损失更为惨重,受汶川大地震影响,仅汉中市教育系统62%以上的学校受损,倒塌校舍1332间,形成危房117.5万平方米,全市2157所中小学中,有398所9.6万余名学生不能正常复课,距离四川震区最近的略阳和宁强县有95%的校舍受损。除了物资匮乏,目前灾区的学校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走出阴影、重新建设。

教育系统的灾后重建影响到灾区的发展后劲,因此尽快拿出灾区教育重建方案,迫在眉睫。在本报告中,将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展开分析。普通教育包括中小学学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本次地震的中小学损失巨大。应此,应该尽快恢复中小学教学秩序、填充师资、构建适应灾后环境的学校管理制度、营造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就地转化和培养精壮劳动力,一方面可以降低重建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灾民就业。因此,通过全国范围的对口援助,向援助省份学习经验,搞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将是实现灾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心理重建

(1)构建灾后心理创伤评估体系,评估老师和不同年龄层的学生的心理创伤程度。如前所述,心理受灾的师生的心理创伤程度不同。所需要的治疗也就因人而异,需要重新构建适用于他们的新的心理创伤评估体系。

(2)构建灾区师生心理干预及治疗体系。包括:震后师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震后伤残学生心理辅导;震后师生心理自助措施;震后师生心理创伤发现及有效援助个案研究;震后师生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震后心理援助中各种力量的组织、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多种力量结合对震后学生的心理辅导研究;震后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方式;震后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定期商讨制度等。

(3)政府应该充分认识目前心理重建的多重困难,要加大心灵救助队伍的建设力度,组建强大的专家团队适时引进海外心灵救助组织,系统的引进最新的心灵救助学问和工具,抚平创伤至极的心。在受灾地区建立灾害心理干预基地,组织心理专家培训当地专业人才为灾后重建提供长期心理援助。

(4)培训、提升灾区教师心理辅导能力。首先利用暑假对灾区教师进行心理治疗和支持性的团体辅导,之后充分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不断的跟踪治疗和培训。不仅给予老师关怀与支持,更提供方案与技术给予老师,让老师能立即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

(5)心理专家对在第一线进行个别辅导的辅导员,定期进行专业督导,因应灾后混乱现场的变化,经由督导和不断的省思,调整辅导的模式,产生新的行动策略,以满足学校的现况及需求,原则上每月一次,共计十二次。加强救助工作者的培训,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让更多人掌握心灵救助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来用于拯救自己,可以为更多人提供持续的救助服务。在灾区中小学引入心理学课程,编制适合灾区学生的心理学课程读本。

(6)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层、心理创伤程度不同的学生需要有针对性的辅导。开展各式各样的心理救援活动。如:学校巡回辅导、心理咨询、班级辅导、地震灾后健康教育课等。对受创较严重的学生,以每位辅导员辅导三位学生,每次三小时、每周一次的方式,进行为期一年的长期心理辅导工作。班级辅导:提供班级辅导服务,协助学生适应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地震灾后健康教育课实施时间初步确定为两年,按学期分4个阶段,每阶段后对实施地区进行评估,确定下一阶段工作方案。

二、学校基础设施重建

1、学校重建规划

学校重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建规划设计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目前灾区学校尤其是山区乡镇学校,大多没有明确的重建方案,同时由于交通不便,也不利于外界对其进行物资捐助。为此,灾后学校重建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做到规划适当超前,做到未来20年不落后;合理布局,是要以地理位置、生源变化趋势为依据,以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依据,与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在人才预测的基础上考虑教育的供求平衡,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做到普高、职高、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即做到每个县有高中、初中、职中。每个乡镇要有初中、中心小学、幼儿园。村小和幼儿园尽量集中到中心小学。各类学校,要按照国家标准配置教学、办公、运动、生活设施。

灾后学校重建规划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赋予学校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对学校的规划要与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相结合,与教育城乡统筹相结合,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学校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绿化美化相结合,注重教育各板快间的发展比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校重建规划应该富有个性,要体现每个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和育人宗旨。必须体现浓厚的校园特色,时代特色,而且学校环境景观设计也应该与建筑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科学育人的校园特色。有利于吸引并感召教育者在这里创造性地学习、探索和成长。

2、重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1)灾区教室重建宜小型化。这次地震在重灾区坍塌的学校,导致了大量的学生伤亡,举国上下,痛心疾首。究其原因,除了建筑质量差,教室的大跨度、大容量设计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大跨度、大容量教室的弊病:建筑成本高;抗震能力差,抗其它灾害的能力亦差;不便于学生迅速疏散;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化教育,不符合启发式教育模式的要求。

因此,在大规模重建学校的时候,建议一改大教室的设计方向,设计和修建较小教室。优点:在相同建筑投入的情况下,小型教室的抗灾害能力大大高于传统教室,不管是地震、火灾、水灾;在灾害发生时,便于组织学生迅速疏散。小班教育,符合素质化教学、人性化教学的要求。教室的宽度和长度减小后,可保护学生的眼健康。相对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保护教师的健康。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师工作岗位,有利于增加就业率。

(2)加强防震设防,提高防震标准。吸取国内外多次大地震后恢复重建的经验,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1)认真仔细的震害调查,分析不同建筑年代、层数、结构类别、平面形状和不同地区学校的破坏情况,分析造成的原因(设防标准、结构体系、结构设计、施工质量等)。对可加固使用的建筑做出鉴定;进行整体规划,划出不适宜建设的地区,做好地震区建设规划的调整;建议吸取此次地震的大量震害经验,对于外廊悬挑的单跨框架、房屋纵向空旷又无支撑的中小学教学楼应改进其结构布置。2)这次地震中,大量的村镇学校房屋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房屋建设之初没有进行正规的设计、施工,应将此类学校建筑纳入到国家标准规范体系,政府应加强指导和监督;3)大型或重要学校建筑宜按“抗震性能设计”方法,适当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以保证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发生屈服;4)在高烈度区或重要建筑中,采用隔震、减震技术,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水平;5)规范执行力度的监督检查,将防震安全定期考核纳入校长考核体系。

(3)学校选址须考虑安全性和地震设防区划。从概念上说,由地面震动引起的房屋建筑地震灾害可以通过抗震技术加以减轻,尤其是房屋倒塌、危及生命安全的灾害可以大量避免。强烈地震在时空分布上没有确定规律和固定模式,尽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目前对我国境内大地震的时空迁移规律仍然知之甚少。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制定过四代地震区划图,图中划分出每个城市、乡镇的抗震设防烈度,这是工程抗震设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我国实际发生的大地震情况来看,区划图上界定的地震区范围基本符合实际,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龙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发生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在学校选址问题上应当多加考虑。建议在学校重建选址的时候尽可能避开离震源较近的地区,以及地势复杂、危险的地区,应选择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师生疏散的位置进行学校重建。

(4)灾后学校重建引入开发商的问题。由于开发商的逐利性会抬高建房成本,所以学校重建不应让开发商作为中间机构介入从中牟利。学校的重建问题,可以由政府出资解决,如果政府财力有限,则可选择政府组织建设的模式。

政府可以为学校校舍建设无偿划拨土地,做统一的土地安排,并规定容积率,然后政府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建筑材料供应商以及房屋建筑商,校舍以成本价转售学校。政府通过贴息和定量财税补贴的形式回馈参建企业。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开发者而非开发商。政府可以出面担保,以工程、房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贷款数额不超过房屋的建造费用。在政府、银行以及建筑商的努力下,共同解决学校重建问题。

(5)建立公开透明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灾后重建工程造价高涨是受复杂原因影响的必然趋势,合理的资金投入也是建筑结构安全和质量的保证。面对来自社会的质疑,政府应该建立公开透明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在大型重点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公开项目造价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三、教学重建

(1)教学场所的问题。活动板房是震后恢复教学的主要教室。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活动板房与正规教室在较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会有什么特点和问题。

(2)安全课程教育的问题。学校应增加地震以及其它重大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与救人的课程。课程的开发可以按照以下方面进行: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安全教育目标与任务;安全教育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安全教育典型个案研究;安全教育制度的建设。

(3)处理灾后教学活动重建的原则。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认知领域来看待教学活动中的关系,也不能仅从心理学、技术学的视角来研究教学活动,更应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的视角来关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

(4)教学活动重建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问题。在灾后的教学活动重建过程中,我们应对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重新认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是基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共同体关系。教学活动应是推进个人活动与合作性活动的统一体,以便寻求个性认识的交流与共享的共同知识的形成。针对震后学生的心理阴影问题,更需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宣扬美好的校园文化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恢复。学生需要老师及学校其它方面的关爱,同时老师也需要关怀,这样才能够形成两者交互式的良性发展。

(5)教学活动重建过程中课程重建的问题。地震过后的灾区学校课程重建应遵循:一是和灾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灾区学校的教学条件受到了相当大的破坏,教学活动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二是课程重建的主次之分。必须开展的课程,没有条件也要努力创造条件的开展起来,政府应当给与支持。其它课程可放在学校重建过程中逐步恢复。三是课程要生活化。这一点尤其适宜灾后学校重建的初期,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的恢复期,课程内应该更偏重于对学生在生活上的关爱而不是书本知识。四是课程重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初期以教师引导为主,当学校基本恢复重建之后进行主体的转变。

四、校园文化与秩序重建

(1)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过上良好的校园生活。在校园校舍重建问题上需要选择优秀建筑师,委托他们先依照地方文化和环境特色做深入的研究报告,再展开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积极听取老师、学生和家长、以及地方人士的意见。使新校园具有灵活开放的校园布局、与社区空间相融合、对地方文化和环境生态充分尊重、以及良好的施工质量等共性。力求改变过去一元化的填鸭式教育体系,在校园空间设计上尝试把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小班教学、终身学习、校园开放、绿色学校等精神贯彻进去,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以及舒适的无障碍、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校园环境。

(2)完善学校管理体制。首先,是教育管理干部的高起点。建议纪检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坚决辞退地震中暴露出来的一部分严重违纪干部、庸懒干部以及其他不适合担任教育管理干部的人员,结合灾后重建认真做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建立起一支廉洁、高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聘请专业教育管理顾问,公开选拔优秀教育行政管理人才为学校的管理工作服务。

(3)构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校园新文化。积极宣传在抗震救灾中所突出的新文化,突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四川勤奋、顽强的性格,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努力挖掘抗震救灾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品质的时代体现,尤其是把抗震救灾中感人肺腑的师生故事引入到校园,以不同程度的激励师生。例如: 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抗震救灾中的充分体现; 大难面前,教师的崇高师德; 灾区学生面临灾难坚强、勇敢、乐观的品质; 大难面前,各行各业人员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 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应对灾难表现出的伟大力量等。

五、师资重建

(1)复兴灾区教育是当务之急。结合灾后重建认真做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建立起一支廉洁、高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也需要有关各方面积极配合,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制订合理可行的灾区师资重建复兴计划,把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

(2)国家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来到灾区工作。在抽调全国优秀骨干教师、名师轮流支教的同时,选拔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优秀的,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到灾区参与教育重建工作。通过支教骨干教师、名师传帮带的方式帮助优秀毕业生迅速教学能力。对灾区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方面也应该加以重视。首先,为教师们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解决这次地震灾难为他们带来的一系列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居安方可心定,教师们的生活稳定下来,有利于他们尽快全心全意投入到学校的重建工作中去。其次,清点查明各学校震后具体师资状况,以便对症下药,在各个学校间合理调配安排补充师资力量,发挥骨干作用,补充新鲜血液,迅速合理的重建各校的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3)教育机关应尽快和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教师培训,制定教师培训方案和制定赴灾区学校支教人员的岗前培训方案。首先要确定教师的需求数量(包括专家、辅导人员和服务人员),查明具有教师资格或教学经验的人员以及其他适合担任教师或辅导人员的群众,对这些人进行教师培训。曾经接受教师培训、有经验的教师可承担培训其他教师的任务。教育主管部门与资深教师合作制订教师培训方案,如果短时间内需要大量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可以采用“传递”的方式,即先培训一部分教师,这部分教师再对其他人进行培训,如此循环往复。请教育专家、心理辅导专家,运用多种形式,如讲座,派遣学习,远程教育等对灾区教师进行普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师德以及教学水平。向教师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培训:儿童心理救助;教材补充和灾难自救教育;性别敏感性和性别平等。应记录培训细节,包括培训环节、培训评价方法等;定期召开会议,帮助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教师解决问题;建立教师培训认证机制,使灾区教育顺利过渡到正规的教育体系;建立在校人员的登记机制,记录学生进、离校和教师及其他教育资源情况。

六、学校应急机制重建

1、应急机制重建的法律依据

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二十八条就规定了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应急通信保障;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资的准备;应急、救助装备的准备;灾害评估准备;应急行动方案。根据2006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针对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在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加以了规范。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也规定了,学校如何进行恢复重建的工作。

2、突发性公共事件对教育的影响

突发性灾害通常都会对教育系统内的学校、师生构成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对师生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学校和学生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经常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体力与经验方面的不足,缺乏自我救助、规避危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是人群高度聚集场所,而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通常是人群聚集度越高,造成的伤害越大。

(2)对师生的健康造成威胁。一些突发性公共事件,主要是对公众的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如有害气体、有毒物质及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

(3)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心理承受力还较差,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使学生群体处于高度惊恐中,尤其是重大治安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都会对学生造成巨大心理伤害。

(4)对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各种类型的突发性公共事件都会对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则影响师生的情绪稳定进而影响学业成绩,重则导致教育教学活动中止。

(5)造成恐慌进而影响社会安定。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如果学校和学生受到重大影响,必将造成大范围恐慌,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

3、教育部门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应急目标

(1)阻止不良事态的蔓延或发展。突发事件发生后,制止不良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或蔓延是最急迫的应急目标。

(2)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最常用的手段包括放假、主动封闭校园、人员隔离、转移教育教学地点等。

(3)维护师生的身心健康。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学校必须把维护师生健康作为第一要务,暂停或重新安排可能对师生身心健康带来威胁的活动,尽量避免学生参加应急活动。

(4)稳定师生情绪,平息各种恐慌。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控制恐慌,稳定师生情绪,避免不当的自救行为应当是教育应急的主要目标之一。

(5)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学校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就可以有效减少伤害。

(6)维护学校的完整和学校财产的安全。

4、应急机制重建中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教育部门应急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危机处理机制。近年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但在公共领域的危机处理机制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次地震的发生暴露了其中的问题。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领域,要重视建立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机制。

首先应当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系统。在危机爆发之前能够识别各种征兆性事件,对危机爆发的概率及后果进行科学判断。其次要建立制度化的快速反应系统,强化危机发生后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果断指挥及时协调,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及负面影响。第三要有比较成熟的应急预案,做到居安思危,在和平安定中就要建立危机的应急预案,针对各种危机发生时的情况。明确相应的责任单位和部门,规定危机时的信息传送、收集和发布应急的指挥机构,危机事件的处理程序等等。比如学校教师应当对学生紧急撤离有充分的准备和定期预演,遇到重大灾害时做到有序撤离。

(2)信息披露。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应急措施。谣言、“小道消息”经常对事件的处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同样出现了一些的谣言,对救灾产生了很大的干扰。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处于应激状态中,急于了解更多信息。应激中的人们更容易发生信息滤除和附加,由于听者的理性判断能力降低,使得传言的失真情况更加严重。避免谣言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强化正式信息渠道的信息披露,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披露可靠的消息可以有效控制传言,稳定人心,有利于组织各种应急措施。从另一方面讲,公民有知情权,信息披露体现了对公民的尊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当重视的问题。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输和处理预案,比如对学校疫情发布和舆论宣传,提高师生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对政府控制危机的信心。

(3)有效沟通。教育系统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需要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因此有效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非典防治中,高校普遍封闭了校园,严格控制进出,学生不允许回家,多数高校的这一举措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但有的高校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一些学生出现情绪波动。所以,面对社会危机,采取坦诚的态度,不回避问题,用一种负责任的姿态,实施有效沟通,这对于平息事态具有重要作用。良好沟通的关键是平等和坦诚,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采用有效的沟通技术。这些是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认真研究和改进的。

(4)资源调配。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需要相应的资源调度,国家应对战略性资源建立各种储备制度。突发性公共事件一般需要动用全社会的资源应对,教育部门应当善于发挥社会动员机制的作用,最大程度调动社会资源用于危机处理。对于教育系统需要的一些特殊资源,如校舍、师资、教材、教具、备用试卷等等。应当建立相应的应急配置机制,包括物资准备和调度系统,人员培训和技术储备系统等。

(5)紧急措施。紧急状态下决策的目标是效率,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教育系统在突发事件中需要采取的紧急措施通常包括停课放假、封闭学校、人员隔离、紧急疏散或转移、暂缓举行考试、取消或更改大型活动的时间等等。这次地震救灾期间,教育部门采取的一些果断的应急措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6)心理辅助。突发公共事件会出现社会心理应激,造成暂时或长期的心理伤害。如在这次地震中,学校教育的对象多数是未成年人,他们是一个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群体,这样的伤害影响常常很深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必须充分发挥心理辅助的作用。我国中小学和高校普遍建立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

(7)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近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为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对突发危机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教育技术较少受地域限制,不需要人群聚集。危机时期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电话等现代通讯和教育手段维持教育教学活动。

(8)国际合作。这次地震有多起成功国际合作案例,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国际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可以减轻国内救助的压力,同时可以获得国际认可。除了国家之间的合作之外,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都是解决危机的有效行为体,应当重视发挥国际合作机制的作用。

(9)善后处理。地震过去后面临众多的善后问题。对于教育来说,将面临学业补偿、恢复正常教学进度、学校重建等问题。学生受到的伤害尤其是心理伤害需要尽快抚平,帮助学生从危机中总结经验,对善后处理工作需要科学规划,把握最好的时机做好善后工作。突如其来大地震提出了教育系统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进行应急处理的问题,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应当从国内外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吸取经验教训,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虽然无法阻止地震等灾害的发生,但可以也应该通过有效的工作,在灾害到来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阅读全文

与骨干教师培训新闻报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