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体育骨干教师培训总结怎么写 2017工作总结
心得体抄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读书心得同学习礼记相近;实践体会同经验总结相类.学习的方法每个人都有,并且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地去考虑和研究它.心得体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优秀的,但没有被推广普及的必要.因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方法的奏效是它与这个人相适应的结果.方法,也是个性化的.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找寻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贰』 浅谈如何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水平很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需要优秀的、有自己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立足校本,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觉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努力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可以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必须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书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他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他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可以说,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是其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二、培训---提升理论修养 一个好的教研组,必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研组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学校各教研组要带领本组教师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养成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走出去、请进来。所有走出校园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必须要在校内上一节汇报型的提高课,这样不仅使培训的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还使校内的青年教师开阔了眼界。校内培训主要渠道是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刊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请教育专家或名师来学校讲座。学校要为教研组成员提高业务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广大教师自觉的参加学历进修,把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优势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 集体备课应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酌情加减、课后反思”的原则。其一,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制度化: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其二,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员制度化: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课本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电脑中;其三,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能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提倡的“三级备课”:即自备、复备、完善。自备,教师分到备课任务后,根据备课要求先行备好教学设计;复备,备课组活动时,由备课教师先行说课,备课组成员就该教案的得失提出修改意见,备课教师根据成员意见修改教案;完善,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教案,使之更为完善,并在教后及时填写好“教后札记”,完成“教学反思”。 这种方式有三点好处:其一,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其二,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三,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群研智慧”,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的同时,集体备课还应提倡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由于备课是终身随时的感悟,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因此集体备课应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教案转变。 四、集体评课---案例引领式校本培训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许多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在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案例引领式的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每学期要召开几次全校性的教学研讨活动(包括校级评优课、开放日观摩课、青蓝工程汇报课、优秀教师示范课等) ,形成“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的良好局面,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备课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及“培训”等形式组织全体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氛围。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参与的老师均要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学习层的教师做课堂实录的记录,由资深教师整理、宣讲评课稿或案例分析,并尽可能由专家教师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惑,参与的所有老师讨论交流。 集体评课应达到以下目标:其一,评出方向。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评课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教学研究的方向;其二,评出进步。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能加快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评出团结。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目前,集体评课还停留在“示范教学---对话反思”的被动式阶段。为了促进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既要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导老师们开辟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课前,先提炼教师真实的教学困惑或问题,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选取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力争引入视频案例的技术,从而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产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 五、尝试走班---创建更广泛的交流平台 学校尽管一直推行群体学习、组内教研、校本培训,但依据班级个体,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师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努力为老师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升、班级管理自我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变的,但是在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学生要满足享受所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至少是与本年级的所有老师交流的愿望都是很难达成的。那么,学校就要着力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欢迎本年级老师走进我们班”的机会,先满足孩子们小小的愿望,让他们在与本年级老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适应不同的老师,获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基于这两个需要,学校可试行教师走班制。措施可以课改为龙头,年级为试点,由各课题组的老师们先行做走班实验;或者由试点老师介绍走班经验及教训,然后推广先进经验,并建议教研组实施全员走班制。 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走班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一次走班课就是一次公开课。与不同的老师合作上一次走班课,从学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对不同老师的适应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体会到不同老师上课所带来的新鲜感,满足了孩子求新求变的愿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作为走班的施教者,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言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听课老师的收获。作为同年级的听课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自己在本班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通过走班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年级组的教研水平、团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学校要达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仅仅立足于本教研组的走班尝试还远远不够。因此,还可以筹划和实现年级大课走班尝试、跨年级走班、跨学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实施,就是为了促使老师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有效的管理制度的规范,离不开教研组和备课组平台的合作交流,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更离不开自身的奉献精神和努力,只有上述四个条件的和谐统一,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叁』 如何做好“十二五” 小学体育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培训工作
如何使教师尽快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用新的思维和具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十二五”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
小学体育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如何使教师尽快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用新的思维和具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十二五”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分院以转变教师观念、增强课改意识、拓宽视野为着力点,切合实际地开展师资培训。分院根据教师发展情况,将其分为四个阶段:0~3年教龄的新教师培训,3~10年为青年教师培训,10年以上为成熟型教师的岗位培训,优秀青年教师及骨干教师。
一、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自己的特色和特点是什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靠什么?这里面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就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这是一名高素质体育教师的真本事。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全体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这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的必备条件,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学科的课程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体育课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而且要有适宜的负荷强度。”身体练习不等于身体活动,身体活动是先天就具有的本能,是随意的行为。而身体练习则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这种手段和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运动技能,它是体育课上身体练习的主要手段,也是体育课程教学其他功能的载体。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要求我们必须有正确的导向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提出了九条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
1.教学指导思想正确,能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正确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
3.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教材处理得当,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
4.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5.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他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有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
6.能够正确地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关住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用。
7.能够以运动技术与身体锻炼为载体,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把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
8.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如口令清晰、洪亮;示范正确、优美;讲解简明、易懂;保护帮助合理、到位;指导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有效、得法;队形调动便捷、合理、到位;指导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有效有效、得法;队形调动便捷、合理;课堂常规贯彻认真、得当;安全措施得力、有效: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正确等。
9.农村学校的体育课能够针对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与学生的体育基础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地使学生能够学到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意识与心理得到一定的培养。
其中明确提出了“运动技能”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重要性。该《要求》指出,“近一个时期来,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并提出“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的身体,既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又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体育课程其他目标的主要载体”。
四、关注常态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部门对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导向要有利于常态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关注评优课、观摩课等课堂有效性的同时,更应长期关注日常教学的有效性。开展评优活动的目的,不是仅为评出各种奖项。其核心目的在于激励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法手段以及体育器材等方面不断进行研究、探讨与创新。激励教师将好的方法与成功经验不断总结积累并应用于实践,还原于日常教学。将评优的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这样的研究才更加有价值、有意义。
为了让教师们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有更深的理解并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学习与座谈,通过互动式的学习交流让教师们把自己的教学体会、想法、困惑、见解和教学经验说出来大家再进行讨论,不拘形式、自由组合、畅所欲言、相互补充,最后达到共识。
下面就是青年教师培训实例的几个过程片断。
1.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分组讨论、互助学习等组织形式。既是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使学员亲身体会并在讨论中谈谈自身的感受。 2.本节课在整个新教师培训过程中是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内容。对学员前期教学文件制定、教材分析、目标制定有检测效果,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辅导纠正。
3.课前让学员谈谈实际教学中还有哪些课堂设计方面还不清楚的内容,各组还选出代表发言。
要求:前面小组提过的问题,后面小组不再重复。
以下就是发言提纲。
(第一组)
A.个别学生、学困生不好教(你说你的他干他的)。
B.谎称伤的,装病怎么办?
C.队列稍息动作不同年级不同教法标准如何规定?
D.游戏比赛中,个别学生失去兴趣不爱参加怎么办?
E.教师要求不在点,不能即使找到动作错误问题所在。
F.后抛实心球中,如何不借助教具纠正学生头后出手角度。
G.语言组织不规范,不熟练。
(第二组)
A.行进间齐(跑)步走时向左看齐还是向右看齐?还是向内侧第一名学生看齐?
B.教案里生理负荷的图形是课前写还是课后写?怎样测量算出?
C.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一年级),怎样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组)
A.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把握不清楚、不明确。
B.课上组织学生的方法、手段太少。
C.教案书写过程中,对于组织图形,图解不明确。
D.教案中,教学计划表制订不清晰。
E.教师如何做到语言精简、精讲。
(第四组)
A.教师应对学生态度严厉还是温和?
B.教师上课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只能面向部分学生,怎么提升?
C.怎样备家长?家校联系。
D.怎样纠正上操时大批量学生的错误动作?
E.对学情分析不准,问题预设不全面。
(第五组)
A.特殊儿童在正常班里怎么办?
B.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心里比较浮躁怎么教学?
总之,在互动式学习讨论中教师们讨论的课题非常多,学习场面热烈,大家积极发言,有争论、有共识,在争论中得到提高,在共识中寻求发展。但是,新课改的实施仅靠理论说教是不行的,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论证和检验。有的教师是一包到底生怕学生学不会,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缺乏新意;有的教师是撒手不管毫无责任心;有的教师不知怎样启发学生思维,调动积极性。再加上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还没有真正的体验,许多教师感到无从下手,为课改的启动和实施带来了困难。为此,我们组织课改指导组的老师和部分教学骨干一起设计各种类型的示范课,由部分骨干教师执教,并组织教师们对这些课进行分析、交流,集中说课(介绍自己怎样设计和构思此课)、评课(指出课中的优缺点,指出这些课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是否有可操作性,并针对学校、学生情况合理地取舍)、专家点评(对这些课有无需要进一步完善、怎样改动进行了指导性的评价,并根据课改要求和学校体育发展趋势,指出今后体育教学的方向和培养目标)。这样,教师们不仅对新课改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还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上知道该怎样去教、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愉快的体育,如何培养起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积极性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如何把课改新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革。这对于进一步激发教师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创新、观念的转变、教师敬业精神和教学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肆』 骨干教师的主要措施
1、抓师德教育,促观念更新
以请进来与走出去方式相结合,采用听、说、读、写等不同方式在教师中开展颂师德,扬师风,铸师魂的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和学生观,具体落实到四心:爱心、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
(1)学习课程化
教师每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并进,坚持做好学习摘记,保证每小周一次业务学习。每学期组织教师外出参加活动。在内容上突出时代性和科研性、探索性,形成教师学习的课程化。
(2)评选制度化
结合师德学习,学校每年评选“十佳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形成一种竞争的激励机制,目的是推动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高尚的情操,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教育观,形成优秀教师群体。
2、抓自培力度,促整体提高
(1)高质量地做好工作。在教学工作中骨干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示范、观摩、检查、评估等的课堂教学任务。工作受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和学校的肯定,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居年级和本学科前列。
(2)带头实践课改精神。上好各类示范课、公开课,常上常新。
(3)压担子分任务。让部分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参与学校和教研组的管理,在实践中打开思路,学会协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倡导自我培训。提倡骨干教师充分利用时间自读、自悟,把读书和运用现代技术作为必修内容,上校园网,教育信息网,远程教育网学习。要求认真参加校本培训及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学历培训,并做到学以致用。
(5)加强课题研究。结合新一轮课改精神,每人至少参与一个县级及以上的课题研究,并把备课、上课、评课、理论学习与科研结合,两年内有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有成果展示。
(6)提倡一专多能。引导骨干教师多方位地学习,有奋斗目标,有主攻方向,不断提高自我,超越自我。
(7)继续实行“师徒结对”带教制度。能者为师,每位骨干教师都要带一位青年教师,通过带徒弟互相促进学习,共同提高带教水平。
(8)大胆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探索教改新路、敢于尝试、反思和修正,敢于走自己的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3、抓激励机制,促队伍优化
师资队伍要形成一流优化,要靠精心规划,措施落实,另一方面要创设一个积极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精神、物质、情感等多方面给骨干教师的激励,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机制。
(1)成就激励。在教学、教育工作上创特色,每年进行上课、写论文、设计教案等评比,优秀课堂教学拍摄录像,搞个人专集,好的文章、论文推荐到报刊杂志,学校每年出专辑(包括学生作品专辑)。
(2)荣誉激励。学校每年评选十佳教师、优秀班主任、明星教师等等。
(3)物质奖励。论文、讲课比赛、公开课等按照《学校教科研奖励制度》中的条款执行。
(4)情感激励。教师父母生病领导前去看望,家有特殊情况学校给予各种物质或精神的帮助,每年结合重大节日赠书、赠物,定时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在活动中联络感情,密切关系。
『伍』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方面
1.小学体育教师不堪重负。据调查,当前我市的小学体育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的,课程量都非常之大。平均每周课时都在15节左右,最高的达18节,通常都是一个教师负责整个年段的体育教学任务,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较,就显得比较累了。除了教学外,还要组织做好全校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课外性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等,体育教师经常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而且,多数学校没有把全校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课外性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计入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2.小学体育教师待遇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称评聘中,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是弱势群体,基本上要熬到20年教学工龄,还要持续出成果的基础上才可能评上小学高级,能不能聘上又另说。二是在实行绩效工资后,绩效多是向班主任及其他“重点”学科倾斜,体育教师又是弱势群体,应得的利益都没有得到保障。三是多数学校没有给体育教师配备服装、没有发放高温补贴等。
3.小学体育教师结构失衡。也是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40岁以上居多,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偏少,青黄不接。二是性别结构失衡,男性体育教师占绝大多数,女性体育教师的比例不足。三是专业失衡,多数体育教师都是篮球、田径专业。乒乓球、武术、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冷门”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
(二)主观方面
1.个别体育教师敬业不够。应该说,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满怀信心并积极参与,接受了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观念,并应用于实践当中。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仍然有个别的小学体育教师,徘徊在课程改革的门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坚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理解甚至是排斥,重竞技、轻普及不能很好地面向每个学生,也影响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多数体育教师理论不精。由于体育教学长期受“重技术、轻理论”的影响,体育教师队伍大多是“技术型”、“经验型”,而“理论型”、“科研型”教师少,因此造成实践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上室内理论课力不从心、费劲吃力,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自己也不知所云,学生迷迷糊糊、一知半解。体育教师缺乏体育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地学习,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体育参与态度和能力,也直接影响他们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
3.部分体育教师能力偏低。主要是指教育研究能力偏低。虽然说绝大多数的小学体育教师曾经撰写过论文或参与过课题研究,但这些论文或研究,都是在职称改革大背景下的压力催生的,短期目的性较强,从而导致论文水平不高。我们看到的高水平的论文和课题并不多,七成以上的文章只是发表于区县级和校级的报刊杂志上,也有部分教师是因为工作负荷较重、学校没有学术氛围或是工作年限较短而从未写过教学论文,这就有待于向有经验的爱岗敬业的教师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邓小平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充分说明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要更好地、更科学地抓好小学体育的发展,要把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关键和前提来抓实抓好。
(一)配齐小学体育教师队伍
我们党和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工作主要是依靠体育教师去贯彻落实,而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逐年扩大,年轻教师偏多并且学历高,有工作激情和开拓创新精神,但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偏少,教师数量“隐性”缺乏,女教师严重缺编,师资队伍的规划和管理还有待于提高。因此,要把我市当前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当作重点来抓,认真制定好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按照有关的要求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按有关文件的要求“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二)提高小学体育教师待遇
稳定体育教师队伍,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要端正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的认识,要利用各种机会,营造重视体育工作,尊重体育工作者的氛围,要关心、爱护体育教师,为其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提高相应的劳保待遇,逐步改善其生活条件,并关心他们的职称晋升,使优秀教师愿意留,留得住。
(三)规范小学体育教师培训
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是提高体育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应该是全面的,由过去侧重掌握活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型”向具备高素质的“智能型”过渡。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次,必须掌握生物学知识,心理学,活动训练学和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第三要掌握活动项目的有关理论及其比赛规则,第四还应具备社会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要将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充分发挥我市的体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的作用,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的体育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我市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陆』 如何培养体育学科骨干教师
1、加强领导。院、系二级要切实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领导,每半回年分析研究答一次培养情况,及时解决培养工作中实际问题,使培养工作扎实有效。
2、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科研课题列项、科研经费申请、业务进修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重点扶持。
3、学院设立专项资金,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优秀学术专著的出版、优秀学术论文的发表进行适当资助和奖励。
4、指导教师在指导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期间,由学院发放指导教师津贴。
5、每年结合年度考核,对中青年教师培养对象的表现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培养对象资格。培养期满两年后,综合考评一次,合格的作为中青年教师使用,并享受相应待遇。
『柒』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首先安全。其次面向全体。再次竞争性。优秀的课是孩子们的感觉。不是老师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