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任务型教学法,下面哪一种说法是对的
任务型教学法的概述
1.1任务的定义
任务型教学法就是以任务为核心组织语言教学。如何理解“任务”是正确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关键。关于任务一词有各种各样的定义。long认为,任务 是我们为自己或他人无偿或有偿地做的一些事情,比如给栅栏刷油漆、给孩子穿衣服、填表格、到商店买鞋、预定机票、从图书馆借书、考驾驶执照、打印信件、给病人量体重、分发邮件、在饭店预定房间、开支票、在地图上查找目的地等。(long,1985)
breen认为有助于达到语言学习整体目标的所有课堂活动都可以看成是任务,包括短暂的语法练习以及复杂耗时的整体课堂活动。(breen,1987)
prabhu认为任务是学习者根据所给信息和经过思考得出某种结论或结果的活动。 在完成任务时,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控制和调整。 (prabhu,1987:17)
willis认为任务是活动中学习者使用目标语作为交际活动并取得某一成果(willis,1996)
nunan认为任务是一种涉及到学生理解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课堂活动,学习者的注意主要集中在表达意义上,而不是在操练语言形式上。 (nunan,1989:10)
skehan将任务定义为含有以下五个要素的活动:
表达意义是首要目的
学习者需要解决某个交际任务
学习者所做的事情与现实生活的某些活动有联系
完成任务是最重要的
对活动的评价是要以结果为依据
(a cognitive appraoch to english learning p95)
魏永红认为“任务”是用语言处理模拟的或者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
在对于任务的定义,各家不一,但综合各个学者对于任务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任务必须设计情境、目标、活动、结果、意义、评价六个部分的内容。首先,任务型教学法倡导真实的语言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真实情景,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下产生真实的交际需要;其次,任务要有一定的目标,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实际的交际问题;再次,任何任务都必须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它是在同伴之间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第四,任何任务的最终都要得到一定的结果,以检测学习者在学习中的效果,没有结果的活动是毫无意义的;第五,任何任务都必须有意义,没有意义的语言活动就是对语言的机械训练;最后,对于结果的评价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对学习者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激励。
1.2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
外语教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20世纪40年代初的直接法,到20世纪60年代的人知法和交际法,外语教学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从注重内容形式转向注重意义和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人知法和交际法的基础上,逐渐兴起了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也就是说,教师设计出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学习者操作的方法,重视语言内在意义及语言的运用技能,将语言技能的训练融入到一个或多个任务中,使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能力。那么,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2 如何设计任务
任务型教学法将任务置于教学的焦点,弄清楚何谓任务,对于实施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何谓任务,前面已经阐述过了。下面将讨论如何设计任务。任务型教学法中的课堂教学任务由目标、输入、活动形式、教师与学习者角色和环境组成,其核心是通过任务来完成一系列的教学目的。因此,任务的设计要合理科学。如果任务设计不恰当,不仅会收效甚微,还会影响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一般而言,设计任务时应考虑一下几个因素:
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该是在学习者的能力范围内,学习者可以通过所学内容及自身的知识完成任务。如果任务太难了,学习者会产生过多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不利于任务的有效完成,也会使学习者自信心受挫。如果任务太容易了,会使学习者丧失兴趣,起不到提高学习者水平的作用。
任务的设计要贴近生活,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因为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学效果紧密相关,脱离学习者的生活设计的活动根本唤不起学习者的兴趣,更达不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以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任务的设计要有阶梯性。任务的设计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这一原则符合人们普遍的认知规律,可以不断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
形式功能原则。传统的语言练习的最大的不足之处便是语言脱离语境,脱离功能。学习者可能知道不同的语言形式,但不能以这些形式得体地表达意义。形式功能原则就是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明确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让学习者在任务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做中学原则。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习者为了特定的目的来实施特定的语言活动,通过完成特定的实际任务来获得学习经验, 尝试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
可操作性原则。在任务的设计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模式。必要时,要为学习者提供任务操作的模式
3任务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任务教学法的根本核心是以交际为目的,因此它对解决我国当前的口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差的现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英国语言学家wi l l i s在(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eaching )提出任务型教学的三个步骤: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焦点。以senior one book i unit3 computers为例说明
3.1 前任务阶段:在开课之前,教师介绍主题和任务,教师将全班同学分组,3~5人一组,让学生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阅,收集和电脑相关的资料。学生应该将收集到的信息分成不同的种类。这一任务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不难完成。
3.2 任务环阶段: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所收集到的电脑相关的资料。先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活动,每个成员轮流报告收集到的信息,然后讨论电脑的历史及发展、在我们生活中电脑可以做什么以及电脑是怎么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每小组选出一个同学作为代表向全班作一个简单的汇报。教师和其他组共同为每组打分,打分标准包括每个成员的参与程度、语言内容准确流畅和形式新颖等。教师不在学生发言中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有一种自由感。这一步骤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更多的活动以及通过活动和掌握一些语言表达形式,这反映了做中学的原则。
3.3语言焦点阶段:这一阶段包括语言分析和语言练习。在语言分析阶段,培养学生词汇,句法,词组搭配等方面的意识,教师依据学生刚读过的材料, 布置聚焦语言的任务,在全班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将相关语言点以表格形式写在黑板上, 学生做笔记。在语言练习阶段,:适量的练习是必要的。 这些练习使整个教学程序更易于为学生们所接受,在程序的最后起到一种总结作用, 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就是今天所学的语言点。 教师可根据需要以语言分析或从听过读过的材料为基础组织练习活动。在这个单元中教师就要让学生重点练习如何做决定以及阐明原因。
教学步骤为:
step 1: lead in
教师播放一段短片,里面有几个机器人在跳舞。放完片段后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吗?
学生可能回答:他们在跳舞。
教师提问:他们为什么可以跳舞?
答案是它们是由电脑控制的。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短片和提问,教师自然引入主题-computers,并且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step 2: warming up
教师将全班分成两组,男孩子一组,女孩子一组,然后举行比赛。这一期间有两轮比赛。第一轮是do you know in what ways computers are used today?第二轮是what english words do you know about the hardware of computers?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正确的答案。规则是:对一个得一分,哪组队的多就是赢着。(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前已经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和电脑相关的信息,因此,这些问题对他们而言并不难,换句话说,学生可以通过他们准备的材料或者自身的知识完成这些任务。这是以任务不可太难的原则为基础的,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人人都希望成为胜利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学生之间举行一些比赛。比赛可以轻易的鼓励学生参加活动。)
比赛后,教师宣布哪组说是暂时的胜利者,鼓励落后的组加油,因为他们还有机会赢的。
放一些电脑组件的图片,并教学生怎么样用英语来表达这些部。这是为完成后续任务打基础。
step 3 pre-reading
让学生看课文的标题和图片,然后让他们预测这篇课文将要学什么。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学生预测的内容
让学生分组合作,每桌一组。试着把这些发明按它们出现时间的前后排序,这些发明是分析机、笔记本电脑、计算机、机器人、个人电脑、通用机械。
(设计意图:教学生如何预测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相同词汇,快速确定信息位置。)
step 4 while-reading
1 skimming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检测他们的预测正确与否。这是快速阅读,因此,教师应该限制时间,学生应该抓住文章大意而不是细节信息。读后,教师让几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和其他的学生做必要的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文章大意。(设计意图:通过快速阅读,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及大意,而且,这也可以帮助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2 scanning
重读课文,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一些阅读部分中的新单词,然后让学生分组猜测新词的意思,同样,每桌一组。在读之前,教师教学生怎么没样利用语境猜测一个新单词的意,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找出新词在文中的位置,读后,完成练习1。(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有许多新单词,读之前学习一些新词可以帮助学生刚好地理解文章。而且,教师向学生介绍几种猜测新词意义的方法,这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是第二遍阅读,因此,学生一个该掌握更多细节信息回答练习1中的问题。
3 careful reading
第三轮比赛。在这轮比赛中有十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细节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根据细节回答问题。这次规则改了,对一个得两分,这一轮的分数比前面的总分还多。然后,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着录音读。(设计意图:首先,改变规则可以鼓励落后的学生加油,如果他们抓住了这次机会,他们就是胜利者,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会积极的参与比赛。第二,教师要求学生用细节回答问题帮助他们充分理解课文。第三,跟着录音读可以帮助训练学生的听力和纠正发音。)
step 5 post-reading
教师根据分数宣布哪组是胜利者、向他们表示祝贺、发奖品,然后给学生一张电脑发展的时间表,让学生在读一遍课文,并在文中找出这些时间
教师让学生分组设计他们新的电脑,新电脑长什么样、新电脑除了现有的功能还会做什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英文表达,并提醒让学生用他们学过的新单词。在讨论之前,教师把每四个学生分成一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组织讨论,一个记录员写下每个成员的想法,然后每组选一个成员作为代表向全班报告讨论成果。讨论后,教师选一两组向全班报告。最后,教师和其他组共同为每组打分,并评出最佳小组。
(设计意图:首先,教师总结课文帮助学生复习了今天他们所学的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第二,通过讨论设计新电脑,教师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这也为学生用文中所学的新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step six: homework
教师要求学生重读课文,划下不懂得地方,试着用线索或者字典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上网找出更多的有关于电脑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信息,用所收集的信息写篇文章。
(设计意图:重读课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语言和结构。通过划下不懂得地方,并借助上下文和字典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篇关于电脑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文章可以测试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教师掌握学生不会什么语法和表达方式。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结语:
任务型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个趋势,值得大家探究。我们要科学地理解任务教学,就必须要认真地研究,只有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典型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自主地去掌握知识,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进一步推动中学英语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请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B. 任务型教学的教学环节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循环流程(Task-cycle):
a. 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
b. 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c. 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a. 分析(analysis)——学生通过录音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
b. 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做的首要环节就是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task-driven)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如果教师不是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呈现任务,而是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束后再呈现并让学生完成,那么这就不是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如任务驱动过程中那么强烈。所以,真实运用任务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此时,学生就进入了参与任务的环节。
任务环(Task-cycle) 是实施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任务型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其交互特点可大致分为五类:故事链任务(小组中每人讲一段故事,全小组讲完整个故事);信息差任务(两组或多组信息互补,协商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任务(围绕一个问题或根据一系列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决定任务(围绕一个和多个结果,通过协商或讨论作出选择);观点交换任务(通过讨论,相互交换意见,不必达成共识)。其中信息差任务具有合作性和多元成果性的特征;同时信息差任务过程简单,也易于课堂操作。在丰富多彩的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就能运用自己的思维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主动地去习得英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任务中来,真正地做到“Learning by doing”,并从中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任务的完成是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在时机成熟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点、突出主题进行迁移操练,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国内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以实用主义的认识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学家HerbortH.Clark(1996)说:Language is for doing things.“学习语言既不是背诵孤言的单词,也不是熟记脱离语境的句子,更不是记忆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应当教会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词汇和语法都是为“做事情”并“完成任务”服务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语言运用的活动中把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20世纪70年代,N.S.Prabhu在印度进行了一顶强交际法的实验(Bargalore Project),他提出了许多任务类型,并把学习的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
C. 关于任务型教学的新观点
作为一种教模式,具有结构性,它由教学目标(goals)、信息输入(input)、活动方式(activity)、师生角色(teacher/student role)、教学环境(setting)等要素组成。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正由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上述性质和特点,在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倡导选择和运用任务型教学以期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任务型教学认为,以功能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活动并不是来自真实生活,因此最多只能称其为"准交际(quasi-communication)"活动(D. Nunan,1989),而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real-life tasks)(D. Nunan,1989)。真实生活任务教学强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即做各种事情),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显然,真实生活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要有真实生活的特征。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循环流程(Task-cycle):
a. 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
b. 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c. 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a. 分析(analysis)--学生通过录音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
b. 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做的首要环节就是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task-driven)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如果教师不是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呈现任务,而是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束后再呈现并让学生完成,那么这就不是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如任务驱动过程中那么强烈。所以,真实运用任务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此时,学生就进入了参与任务的环节。
任务环(Task-cycle) 是实施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任务型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其交互特点可大致分为五类:故事链任务(小组中每人讲一段故事,全小组讲完整个故事);信息差任务(两组或多组信息互补,协商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任务(围绕一个问题或根据一系列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决定任务(围绕一个和多个结果,通过协商或讨论作出选择);观点交换任务(通过讨论,相互交换意见,不必达成共识)。其中信息差任务具有合作性和多元成果性的特征;同时信息差任务过程简单,也易于课堂操作。在丰富多彩的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就能运用自己的思维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主动地去习得英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任务中来,真正地做到"Learning by doing",并从中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任务的完成是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在时机成熟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点、突出主题进行迁移操练,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国内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以实用主义的认识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学家HerbortH.Clark(1996)说:Language is for doing things."学习语言既不是背诵孤言的单词,也不是熟记脱离语境的句子,更不是记忆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应当教会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词汇和语法都是为"做事情"并"完成任务"服务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语言运用的活动中把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20世纪70年代,N.S.Prabhu在印度进行了一顶强交际法的实验(Bargalore Project),他提出了许多任务类型,并把学习的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
基本模式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任务型教学至少具备以下两个特点:(l)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文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教学步骤
任务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任务的目标(Goals)。指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项任务而希望达到的目的。任务的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解决某项交际问题,也可以是训练某一项基本技能等。
2、构成任务内容的输入材料(Input)。输入材料必须具有知识性,应以现实生活中的交际为目的,是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从而学习语言而不是局限与教材。
3、基于这些材料而设计的各项活动(Activities)。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想连,层层深入,并由数个微任务(mint-task)构成一串"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输入后输出原则,使教学阶梯式层层推进。
D.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内容简介
《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任务研究、任务型教学与评价及教师培训》论文集包括已发表的论文十七篇和未发表的论文三篇、共二十篇论文。
E.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国和中国课堂的区别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 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师力求讲得详尽和透彻, 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和质疑的过程, 更没有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活动。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现代的教学理论所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该采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转变角色, 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课堂。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挑战传统的英语课堂, 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由此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环节:1. 任务呈现(Task-presenting):侧重向学生介绍任务的要点、理解任务要求以及预期的高质量成果与语言的产出;2. 任务准备(Task-preparing):让学生们分组去获取、处理或表达所需的信息与内容,同时学习表达这些内容所需的语言知识、技能或能力;3. 任务完成(Task-completing):主要体现出任务型学习的成果,成果可以是书面报告,可以是PPT文件、展板、宣传小册子等;4. 任务反馈(Task-reflecting):任务反馈的呈现方式也可以是形式多样的,如展板评比、个人或小组陈述、演讲比赛或辩论比赛等。
在2011年3月,我校成功举行了第三届校园国际文化节(英国主题),举办本次英国文化节的目的是通过英国历史与文化讲座、英国文化智力竞赛、英国文化展板设计、英国文化主题陈述等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英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各种综合技能运用能力,提供学生研究具体问题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等,体现了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
以下是任务型教学法在英国文化节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师生共同合作的过程。
(1)任务布置(Task-presenting)
本次英国文化节是一个由同一年级具体实施的学校活动。在布置任务时我们尽量做到具体清晰、要求明确。英国文化节的活动安排、环境布置由学校美术组完成;校园广播由班级里英语口语比较突出的同学每天中午朗读10分钟的介绍英国文化的短文;各班分三个活动小组分别以英国的地理与历史、英国的社会与风俗、英国名人与名著、英国的艺术与体育等进行展板设计;由学校历史老师给同学们作一个关于英国历史与文化的讲座;由学生会成员设计文化节活动海报以及收集并编制英国文化智力竞赛题目。
(2)任务准备(Task-preparing)
学生会成员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英国文化节的海报,其中有英国文化的图案、文化节活动方案的中英文表达、海报的美工以及人员之间的分工合作过程,这些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任务中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各班级小组成员围绕英国文化节的不同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处理与合成。尤其是要对大量的文字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重新表述,使所选材料为本主题服务。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判断与英语表达能力。智力竞赛小组设计成员必须大量了解英国文化的知识内容,从中挑选出知识性、实用性以及趣味性兼备的智力题目。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创造的过程,那是在常态的课堂内不常有的学习体验,相信一定会对同学的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F. PPP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区别
一、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1、PPP教学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传统英语教学方法。
2、任务回型教学的适用答范围:适用于所有教学科目。
二、两者的教学方法:
1、PPP教学的方法:有代表性的PPP教学法是以老师介绍新的语言教学项目为开始的,之后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同学们掌握所学知识。同学们之后通过更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扩展,例如排演话剧或做模拟采访。这种教学法类似于“五步教学法”。
2、任务型教学的方法:强调教学中学生基本心理的满足,特别是归属感和影响力,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它强调教学只有创造条件,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和影响力,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任务型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情意色彩。
三、两者的实质不同:
1、PPP教学的实质:PPP教学法类似于“五步教学法”。
2、任务型教学的实质:任务型教学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出发,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
G. 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要素
(一)目标。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如前所述,这种目标指向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案件侦破”任务中,其非教学目的便是根据不断增加的线索进行讨论推理,直到最后找出罪犯。但设计任务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交流感受语言,增强语言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并在交际过程中应用诸如表示假设、因果关系,或“肯定”“可能”“也许”等目的语表达形式。作为促进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师更多地关注它的教学目的。
(二)内容。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
(三)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
(四)输入材料。所谓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侦破”任务,就需要打印在若干张纸条上的一系列线索,任务就从第一条线索的推理和讨论开始,在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时,依次增加线索,直到真相大白。输入材料可以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产品使用说明、天气预报等;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叠照片、图表、漫画、交通地图、列车时刻表等。尽管有些课堂任务并不一定都要使用或依据这样的输入材料,但在任务设计中,通常提倡准备和提供这样的材料,使任务的履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五)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六)情景。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意识。
H.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
(1)适应学生个体来发展的需求自. 我们的英语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习得上, 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语 言运用能力.本研究所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 ,能极大地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 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为学生拥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 础. (2)适应深化课堂改革的需求.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分析将为实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 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3)适应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需求. 本研究的最终理论成果将会促进部分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适应新课改要 求,逐渐实现课堂“以生为本”的理念. 2.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 通过对师生教与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对任务型教学 法的指导策略研究、 以及对任务型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为当今小学英 语教学提供一手资料, 有效促进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任务型教 学方法,从而极大地提升学生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I.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谁,怎样提出的
Nunan (1989) 认为,“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具有结构性,它由教学目标(goals)、信息输入(input)、活动方式(activity)、师生角色(teacher/student role)、教学环境(setting)等要素组成。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正由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上述性质和特点,在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倡导选择和运用任务型教学以期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任务型教学认为,以功能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活动并不是来自真实生活,因此最多只能称其为“准交际(quasi-communication)”活动(D. Nunan,1989),而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real-life tasks)(D. Nunan,1989)。真实生活任务教学强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即做各种事情),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显然,真实生活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要有真实生活的特征。
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基于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课堂中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和交际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语言的习得,并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Ellis,1999)。Skehan(1998)对任务有如下论述: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也就是说,任务应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强调学生使用何种形式;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完成。因此,《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交际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环节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循环流程(Task-cycle):
a. 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
b. 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c. 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a. 分析(analysis)——学生通过录音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
b. 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做的首要环节就是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task-driven)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如果教师不是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呈现任务,而是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束后再呈现并让学生完成,那么这就不是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如任务驱动过程中那么强烈。所以,真实运用任务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此时,学生就进入了参与任务的环节。
任务环(Task-cycle) 是实施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任务型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其交互特点可大致分为五类:故事链任务(小组中每人讲一段故事,全小组讲完整个故事);信息差任务(两组或多组信息互补,协商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任务(围绕一个问题或根据一系列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决定任务(围绕一个和多个结果,通过协商或讨论作出选择);观点交换任务(通过讨论,相互交换意见,不必达成共识)。其中信息差任务具有合作性和多元成果性的特征;同时信息差任务过程简单,也易于课堂操作。在丰富多彩的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就能运用自己的思维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主动地去习得英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任务中来,真正地做到“Learning by doing”,并从中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任务的完成是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在时机成熟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点、突出主题进行迁移操练,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国内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以实用主义的认识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学家HerbortH.Clark(1996)说:Language is for doing things.“学习语言既不是背诵孤言的单词,也不是熟记脱离语境的句子,更不是记忆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应当教会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词汇和语法都是为“做事情”并“完成任务”服务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语言运用的活动中把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20世纪70年代,N.S.Prabhu在印度进行了一顶强交际法的实验(Bargalore Project),他提出了许多任务类型,并把学习的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
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模式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任务型教学至少具备以下两个特点:(l)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文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二)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任务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任务的目标(Goals)。指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项任务而希望达到的目的。任务的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解决某项交际问题,也可以是训练某一项基本技能等。
2、构成任务内容的输入材料(Input)。输入材料必须具有知识性,应以现实生活中的交际为目的,是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从而学习语言而不是局限与教材。
3、基于这些材料而设计的各项活动(Activities)。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想连,层层深入,并由数个微任务(mint-task)构成一串“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输入后输出原则,使教学阶梯式层层推进。
J. 6.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方法有哪些任务型教学法基本步骤有哪些
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步骤
1.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
小组人数以5~8人为宜,推选组长。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才有竞争的基础。控制小组成员的变量很多,如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学习水平等,必须对学生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到应心中有数。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如双优生与后进生的搭配,既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即所谓“教学相长”;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相互学习,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
2.确定内容的要求
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加大了“主题活动”、“探究学习”、“操作体验”、“知识链接”等多个组成部分,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每周一节的课时来说完全不足以完成教材内容。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趣爱好,教师在备课时有必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便确定相应的任务。
3.巧妙导入明确任务
确定任务后,教师要具体、详细的向学生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信息技术》八年级上侧重《体验动画的魅力》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操作体验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教师应像变戏法似的引出体验的过程,要求学生探寻其中的原因,既简单又轻松地引出课题,学生也认清了自己的任务,估计又力所能及,自然愿意去完成任务。
4.学生实施阶段
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不管,教学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者”“学习伙伴”、“导航者”身份较为明显,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