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谈企业质量管理和员工素质的关系》的参考文献谁有
1.提高员工素质是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的有效办法 作者:张哈思, 期刊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TECHNOLOGY SUPERVISION IN PETROLEUM INDUSTRY 2008年 第回03期
2. 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答管理与质量管理 Analysis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RM) and Quality Control(QC) 作者:庞江巍, 期刊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2007年 第04期
3. 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之浅见 Humble Opinion On Strengthen Quality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作者:张秀滨, 期刊-核心期刊 理论观察THEORETIC OBSERVATION 2003年 第01期
『贰』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文献综述~~!!!
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在现代这个企业组织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组织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人力资源由于其主体人的特殊性,在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同时也容易步入误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也就成了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区域。
一、关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概况
“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研究水平为强,同时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此专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做了一些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研究。例如贵州大学关于西部落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就很有特色。
同时,针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也很多。很多专家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但是,在我看来,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人力资源管理从性质上讲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从历史上讲是新兴学科。因此,在有些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免就会流于表面化、现象化,仅就现象谈现象、仅就案例谈案例。没有就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东西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出现的现象返回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学科本应有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土壤当中进行考察,甚而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这些我将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部分进行祥述。其实,所谓的这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所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身的土壤当中抽离出来,就人力资源开发谈人力资源开发、就人力资源管理谈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平面化、抽象化、物化了。而人则是立体的、鲜活的、自由的。这正是我毕业论文所要阐明的一个核心,也是针对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很显然,这篇论文的写作脉络是经济学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甚至是管理哲学的。
二、对文献的综述与分析
综合所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的研究大多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
这一误区是传统意义上的,是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乏本质的认识,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开发性和战略性。归于这类误区的还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还是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区分开来的结果。人力资源存在于整个组织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来进行的管理,而是组织当中每个成员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完成的。
误区二:把人当作“成本”而非“资源”。
对于记件制的工人,企业往往把其报酬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要么就是尽量压低工人工资,要么就是尽量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目的就在是于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劳动法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但还是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的问题,员工加班时间不确定、加班工资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说到底还是把人当作了成本,没有把人当作创造性的财富和资源,没有尊重人,没有把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看待。这样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失败的,最终只会导致高效率下的低效果以及员工的大量流失。
误区三:人才结构不合理,单纯追求低年龄、高学历、高职称。
许多企业、组织盲目追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力资源,,只愿意接受人才而不愿意给人才以成长和培养的环境、土壤。缺乏建立动态的人才优化配置机构,没有实现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另外,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进行的相关分析中,也指出了企业把人才当作“蜡烛”而非“蓄电池”的这一误区,认为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进入门槛过高,人才资源浪费,组织效率低下,冗余与人才的短缺同时并存。
误区四:员工培训偏于片面性、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日趋深入,管理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于是,兴起了一股培训热。在对员工的培训当中,往往为了寻求短期效果,流于形式、流于表层的业务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深层的理念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同时,培训偏于片面性,缺乏规划和连贯性、整体性,往往认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培训项目一次培训完毕后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对于培训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评,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组织资源的浪费、培训效果的低下以及员工对于培训的负面情绪。
误区五:过度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物质财富是激励和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宝,并且认为分配的差距越大越好,单一注重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创造,强调以待遇来留住人才而非以事业和感情来留住人才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级,是分阶段的。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并不仅仅因为需要物质就不需要精神了。管理者们应该在给予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也给予员工人性的关怀,从精神层面上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误区六: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
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人都是有惰性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程式,通过各种指标、数字、表格来具体规范人的具体工作并对此进行评估。把人力资源管理程式化、数据化之后容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一切变量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进行预测、估量和把握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把人和人的工作都抽象化、平面化,并没有充分认识人性,同时也缺乏对各种包括人在内的变化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弹性的。
误区七: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块化,单纯依靠管理者或上级的领导能力。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在于单纯的将其分为几个步骤几个模块来进行,这种机械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就会导致各项职能与组织整体目标相脱离,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整和性,并没有把人看作是一个立体的人,而是按照组织要求机械性的将人的某项能力剥离,单纯依靠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使人碎片化。
误区八:提倡“人本管理”,实质上却是独裁的,是过分依赖领导意志的。
现代很多企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营造,但是要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容易。很多企业还明显存在着排斥、歧视甚至是帮派斗争,这些与以人为本的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些现象再怎么伪装与掩饰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尊重人为基础为前提,不应该以人本管理为手段,应该是以人本管理为目的。
三、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误区分析的几点补充及建议
从上述对文献所发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我们可以看到,对误区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层面上的,也是最基本层面上的误区,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碎片化、程序化和数据化。这一层面上的误区主要是没有把人看做是有能动的创造力的“人”,只把人看做是平面的、可操控的一种物化了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误区的研究与分析,把人从机械的工作当中解救了出来,注重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也似的组织的管理功能更加灵活化、系统化、人性化。
另外一个是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误区,即忽视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的需求阶段化,没有把人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人,片面追求以物质激励来寻求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通过对这一误区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要在以物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感情的培养,以事业和感情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要单纯的以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强调组织或企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即企业环境,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极大的激励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朝着组织希望的方向发展,做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对自我的需求。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际上还存在着第三个层面的误区,即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人本管理的内涵所在,把人本管理单纯的理解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此来理解人本管理,还是没有把人从物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仅仅把人看做是一种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要利用的一种资源,人是管理过程中的接受者。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事实上,真正的人本管理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尊重人,以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为导向,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把人从“物化”当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最终在人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
『叁』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拜托,你这个范围也太大了吧,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一本书也写不完了。最好具体点,一个方面的,比如绩效管理综述。
http://office.icxo.com/htmlnews/2006/04/20/841882_0.htm
http://www2.nbut.cn/xzcs/tsg/xxzyjs/13.doc
http://www.cnki.com.cn/delivery/lunwen-wenxianzongshu-14.html
『肆』 急求一篇关于某企业员工结构分析和管理对策的文献综述
看看这些有没有用.
摘要: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因其机制灵活、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因而在人员招聘、工资体系、员工辞退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灵活性,使它在获取和拥有优质人力资源上比国有企业有更大的优势,但在这种优势下,也隐藏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管理者认为劳动力市场对企业是敞开大门的,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招到需要的员工,因此不在乎员工的高流失率,不计算员工流失造成的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因此带来的其它深远的负面影响。虽然企业人员有合理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必要的,但当前民营企业员工流动存在不合理性。一是流失率过高,如有的企业已高达25%;二是流失人员中有较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具有特有的专长,有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员工高比例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效忠心。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管理对策作些探讨。
一、员工流动的原因
中小民营企业员工主要有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普通人员几类人员组成。在这三类人员中,普通人员流失比例在每年18%左右,销售人员的流失率高达40%,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失也在20%左右。其原单位绝大多数是省内的,同行业占66%,国企占60%,且80%的员工与原单位还保持着联系。中小民营企业平均员工流动率约为20%,远远超出正常的流动范围。可见,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着人员过度流动的问题。
员工流动包括自愿流动和非自愿流动,其中非自愿流动的原因大多是被企业解雇或被迫辞职,而自愿流动则是出自员工个人的原因。不论是什么原因员工的流动都会企业带一定的影响,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些员工流动的原因。根据调查分析,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l、工作职责设计不合理、负担过重,使人难以承受。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起时或超强度劳动问题,计件制工人是按工作量付酬,而一些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员工加班,则常常是象征性地发一些加班工资,或不发加班工资。有些企业关键技术的管理人员,常常24小时手机开着,随叫随到。无论是否发加班工资,但毫无疑问,员工的劳动强度远比一般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大。这主要缘于企业对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员工工作职责分配不合理,工作边界不清晰,人为地加大了工作强度。即便在经济上有一定补偿,但长此以往,员工身体难以承受,必然选择离开。
2、处罚严重、工作压力大。民营企业在管理状态上,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太缺乏有效管理,另一种则是制度化管理。缺乏制度的企业处罚是随机的,制度健全的企业,其制度条款往往处罚多于奖励。处罚涉及工作任务的数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事故、损失、行为规范等方面。我们知道他们的工资才一千元左右,但个别企业对员工的处罚扣款就达当月工资总额的1/3,所剩无几就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了。当然,适当的处罚有利于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但处罚过多则适得其反。有研究表明:当员工在一种高度紧张、压力较大的原环境下工作时,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反而低于正常水平。员工长期处在担心被处罚的压力下,工作不可能愉快,也不可能长久,一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
3、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一般来说,人们应聘到民营企业工作,最初的动机是获得较高的薪金,但工作稳定后,就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作为企业员工,其职业发展的途径,通常是从低级的岗位或职务向高级的岗位或职务升迁,从简单工作向复杂工作过渡,或从不喜爱的工作岗位到喜爱的岗位等。如果员工发现在企业无法实现其职业计划目标,他就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单位去。在民营企业中,员工一般是被聘在某个固定岗位上工作,很少有机会在不同岗位上变换,也少有机会从低到高逐级上升,这种情况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成熟及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充分、用人制度不完善等有关系。
4、企业前景不明朗或内部管理混乱。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或因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企业本身技术、资金、人力的缺乏,产品的不对路等诸多因素,使员工感到本单位没有发展前途,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工作职责不明确和缺乏基本的管理制度,导致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符合企业的要求,即使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认可。这种环境使那些想有所为的员工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他往往试用期将满时就离开了。
除了上述原因,缺乏职业安全感,个别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工作标准过高,也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员工跳槽,但整合起来看,造成员工高流失率的主要原因的企业在管理上的不到位,或者说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环节及管理质量都有待改进。
二、员工流动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员工的流动势必会给企业带来影响,企业长期过高的流动定会给企业的发展形成很大的阻力。就短期而言也是会造成人事管理的成本的大幅度上升,给企业带来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当员工流失率过高时,肯定对企业会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招聘的压力、客户资源的流失等等。员工流失造成的不良影响大致分为3个方面:一是成本上升,包括培训费用、薪资以及招聘压力;二是潜在威胁,如商业秘密的流失和客户资源的流失,特别是一些高层销售人员的流失;三是增加管理难度,在其他员工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氛围。
员工流失造成的损失并不是不可以量化统计的。员工流失成本统计的公式--“流失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抵扣额度”。哪些属于显性成本?第一是招聘成本,主要有招聘广告刊登的成本、猎头费、招聘人员的工资。第二是培训成本。第三是人员经济补偿。第四是临时替补人员的工资。而哪些又属于隐性成本呢?客户资源流失、公司名誉受到的损害、商业资料流失、对其他员工造成的心理影响等都属于隐性损失。至于“抵扣额度”的概念指的是什么呢?如员工离职后,发现其他某些岗位可以合并,就减少人力成本,提高效率。再比如,新招的员工可能绩效比离开的员工好。这些都从成本中抵扣。但无论怎么抵扣,这个公式计算出的值总是为正,充分说明员工流失短期内弊大于利,但过高的员工流失总是弊大于利。
员工流失会给企业增加运行的管理成本费用。除了上面我提到的有岗无人的低产值和招聘培训新进员工的费用外,还有无形的负面影响。过高的员工流失对企业其他在职人员的负面影响,使企业增加了额外的管理成本。在民营企业里,通常情况下部门的一个技术人员或是管理人员外流,都会或多或少地带走几个“熟人”。人一走就会造成连环的负面不良影响,例如有岗无人上,原本三个人做的工作量现在变成了两个人来做,工作量加大了但工资又得不到增加,会给在职的人员造成紧张的工作环境气氛。人力资源部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要花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招聘、培训和缓解协调工作气氛。就算人力资源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其结果也不一定能达到员工流失前的企业效益。
当然合理的员工流失会给企业带来好的效益。这部分流失的员工分为两种,一类是不称职的无能力而又于企业发展前景不符的员工,另一类是有很强的能力其职业生涯却和企业发展前景背离的。对上面所说的两种员工当然是不能妄下判断的,要不然把有能力的逼走了而留下无用之辈也会增加成本的。一旦经过客观的考察后,如果对这部分员工采取不让其外流的话,也会给企业增加很大的管理成本。
三、合理的员工流失
有一些企业人力资源部,在发生员工流失时总怀疑自己的企业出了什么问题。托德•匹汀斯基教授指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不同的员工有着千差万别的需求:有人追逐钱财,有人喜欢升迁,又有人讲究个人能力的实现,还有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企业根本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愿望。因此,企业主管应尽可能为员工创造各种条件,但如果他们执意要走,也该以平常心来对待。
爱立信管理学院每年都要对新招募的员工进行培训,而当这些员工掌握更多知识后,一部分会跳槽到别的企业。当记者问及这一问题时,当时任爱立信人事高级副总裁的毕瑞歌回答得很轻松:“人才流动是一种自然现象,大可不必担心。许多从爱立信出来的管理这成了欧洲知名企业的CEO,这是爱立信企业文化的骄傲和延伸。而且都是从爱立信出来的,以后办起事来反而更顺畅。”
与过高的员工流动率相对照的是,关注员工流动率所能为企业带来的巨大回报。据哈佛商业周刊的报道,降低5%的人员流动率可以使企业降低10%的运作成本并且提高25%-65%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带来更高的员工满意度和更有活力的工作团队等无形收益。美国的马里奥特公司对两家旅馆业公司进行的一次调研显示,如果员工流动率降低10%,顾客流失率就可以降低1~3%,营业额就可增加5~1.5美元。调查结果还同时显示,即使员工流动引起的损失按最低数额估计,员工流动率降低10%,这两家公司每年节省的费用就可以超过利润总额。一般而言,尽管各行业的员工流动率大小不一,但是那些业绩较好的公司,往往就是同行业中员工流动率较低的公司。例如,在平均员工流动率高达25~35%的IT界,微软公司的员工流动率却只有7%左右,而且随着员工层次的升高和资历的增加,流动率呈快速下降趋势。而世界第三大软件公司,德国的SAP公司,多年来竟保持了仅仅2%的员工流动率的纪录,在人员流动频繁的IT界堪称奇迹。
老员工走,新员工进来,是一种替代,很多时候是对低素质员工的替代,创新性、灵活性和适应性都得到了提高,当然这是针对适当比例的人员流动率而言的。就象血液,偶尔适当的失血对身体是无害的,可以增强机体的造血功能,新血的产生对身体有利,但是如果是大失血呢,那就会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正常的员工流动对于企业是件好事。研究表明,10%—20%左右的员工流失率是一个合理的幅度,会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将会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员工流失管理对策
根据对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可知,要想留住人才,必须立足于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应重新审视企业的管理理念,构建合理的管理制度,营造有吸引力的企业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在西方早已提出并付诸实践。它强调尊重员工需求,关心员工成长和发展,重视员工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它反对把人仅仅看作生产的“工具”,而是强调人是有多重需求的“社会人”。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重视人本身,是造成员工流失的根本原因。企业把员工当成“物”来管理,认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了员工需要,其它问题就不再重要。如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在留住人才的对策上,首先想到的是给予更高的报酬。当然物质激励是必要的,是基础性的东西,但不是唯一的。我们看到许多企业的薪酬福利远比同类企业高,但却仍有较高的员工流失率,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者仍然把员工视为“经济人”,认为你劳动,我付酬,公平合理,除此之外,都与我无关。有的企业员工工作场所--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企业没有文娱活动,员工生活单调枯燥,倍感疲惫。同时,这种简单的工作关系使员工没有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只要遇有不顺意的事,就想离开。
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的意义在于,一个企业有了合格的员工,才会有好的产品和好的市场,也才会有好的利润,员工应是第一位的。这种人本精神应贯彻在管理各环节,从员工招聘、培训、工作设计、薪酬福利制度、职业生涯管理到激励体系,都应考虑员工的需要和收益。管理过程中尽量少使用处罚性措施,多采用表扬性激励,使员工有受尊重的感觉。其结果必然是关心培养了员工,也发展了企业,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2、建立制度化约束机制
一方面,企业要为员工发展创造好的环境,增加自身吸引力。同时,也必须制定相关的制度,对员工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首先,可以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管理。在合同期内,企业不能无故辞退员工,员工也不能擅自离开企业,否则,违约方须向另一方交纳违约赔偿金。其次可实行培训赔偿制度。企业可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在记录员工培训实况的基础上,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确定员工离职时所造成的损失,并要求赔偿。也可以事先签订培训合同,明确接受培训后的服务年限和违约赔偿金,避免企业花费大量培训费却留不住人的损失,更可纠正民营企业因此不敢花钱培训员工的误区。此外,还可能以建立职工入股制度,特别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鼓励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使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有利于员工稳定。这一举措在发达国家被广泛采用,有“金手铐”之誉。
3、内部管理规范化
企业管理混乱,员工无所适从,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必须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管理者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尽量能做到科学决策、合理分工、有效控制。企业内部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可遵循,给员工安全感。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摒弃经验管理,真正做到科学管理。其中有几个重要管理环节务必注意。第一,要有既有战略远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应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实际要求来制订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晋升等具体计划,而且这些规划或计划信息要尽量让员工知晓,以便员工据此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让员工感到自己在本企业还有发展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员工留任率。第二,要进行工作分析,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力与工作标准,它不仅使每个员工都能明明白白、有条不紊地各负其责,而且通过科学设计、综合平衡,可避免苦乐不均和员工工作压力过于繁重。同时它也是其它诸如考核、奖惩等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第三,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即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与技能,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机会,铺设职业发展的阶梯。使员工在了解自己所拥的技能、兴趣、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尽量使其所长与公司所需一致,使员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能了解员工的个人计划,并努力使之达成目标,就必然使员工产生成就感,没有人会愿意离开一个能不断使自己获得成功的组织。
4、培养文化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因此,它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内部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均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希望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系,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企业。但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引导、灌输、示范和融入制度里,继而融入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中。这一工作虽然艰难,但要自觉地去做,就一定会有成果。出色的企业文化所营造的人文环境,对员工的吸引力,是其它吸引物无法比拟的,因为它张扬的是一种精神,它打动的是一颗心。
5、以岗用人
招聘应本着招到合适所招岗位职能的人,而不是低薪招无能之辈或是高薪聘高于职位描述的能人。我觉得要控制好企业的员工流失,应该是从招聘开始的。很多企业都是盲目地找些高学历的,而没考虑到所招的人员是否与公司的发展相结合,试问你所招回来的人员的技术能力远远超过其所在的职位的话,工资是定的了,又怎么能留得住了。我是主张招人时,以合用为原则。招进合用的人就会为后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减少压力,流失的员工自然就少了。这样,人力资源部就较好按照公司的发展来控制员工的流失。“八分人才,九分使用,十分待遇。”这是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概括的留人之道。不难理解,留住人才的方法很多,减少员工流失率的办法也涉及方方面面。“九分使用”说的就是发展,把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做好规划。“十分待遇”说的不就是公平的薪酬和良好的福利待遇?而领导的关心和激励、良好的企业文化等等都能吸引人才,有助于留人。
此外还应该要进行定期的员工满意度调查、进行有技巧的离职面谈、提供员工喜欢的工作环境和培训、将绩效评估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招聘和现实工作的对应性与预估性、厚待高层员工和骨干员工、重视对团队的奖励、对不同的人员要用不同的激励措施、设计适合员工需要的福利项目、考察企业员工薪资在同行业中的竞争性。
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控制员工的流失,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应注意“留人先留心”。当今,心理学已广泛运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且颇有成效,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真心尊重关心员工,体察其需求,帮助他们成长进步,给他们营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企业自然能留住人才,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员工流失率计算方法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首要战略资源。员工流失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例如一个企业员工流动率为4%-5%,这对保持企业活力和加快新老员工的更替有正面促进效应,还有利于企业吸纳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但流失率过大,将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效忠心。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流失率是外部人才市场与内部人员需求的矛盾点,是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问题之一。上海交大正源企业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从1993年至今对市场上的员工流失率进行不断地调查研究,发现流失率的高低能反映出是诸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同时也是员工满意状况极值的综合反映。另外,通过8年来对市场员工流失问题地追踪,交大正源在此拿出8年来的调研的部分结果与大家分享。
员工流失率的总体趋势
1. 员工流失率为10%左右
计算流失率公式:
流失率=(一年内主动离职的员工数)/[(年初人数/年末人数)/2]
从93年开始的"欧美投资企业薪资福利调研"中的相关结果显示,93年9月到今年9月,每年参加企业的人员流失率平均为9.88%,其中,最高一年的流失率为11.52%,最低一年为8.57%。
2. 近三年流失率的三大特征:
高层员工的流失率大于低层员工;
*销售人员流失率居历年首位;
* 技术专业性人员流失率呈上扬趋势。
从98年开始,交大正源做了管理层人员、销售人员、技术人员与生产工人之间的流失率对比,结果发现,连续三年中,销售人员的流失率居于首位,并在98-99年度中分别高达管理人员的2倍,和工人的3倍多。在99-00年度有较大幅度下降之后,00-01年度又有有力反弹。但不变的是,其流失率始终占四种人员之首。
与销售人员流失率大起大落相对比的是,管理人员流失率竟呈稳步攀升之势,并在00-01年度站上了13%以上的高位,高于当年平均流失率3.71个百分点。由于各家企业管理人员数量本来就不多,每走一个人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具体数据将在下文讨论),因此这样的一个流失率数据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近两年IT行业的兴起,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爆发,技术专业性人员不但薪资看涨,同时由于现有技术人员不能满足急速膨胀的市场需求,流失率也展开了三级跳:先是紧逼管理人员,始终落后不到1个百分点,
而后在00-01年度一下增长了3个百分点,并超越管理人员排名第二。其强劲的上升势头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市场需求仍在总量上无法满足,而企业也无法提出长期留用的有效手段(诸如股权、住房福利等),技术人员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与销售人员争领风骚。
相对,工人的流失率特征是"低而稳定",基本在5%左右。
员工主动流失与整体流失及被动流失的关系
发生员工辞职、合同到期本人不愿与公司续签的情况,我们称主动流失。当合同终止由企业提出不续约,及裁员等情况发生时,我们称其为被动流失。调研发现:
1、主动流失率在整体流失率中所占的比例为78%
2、主动流失的人员:被动流失的人员=4:1
流失率=每年中离职人数/平均每年的雇员总数×100%
稳定率=已工作一年的雇员人数/一年前的雇员总数×100%
『伍』 人力资源管理的参考文献
[1] 刘翠清. 人力资源权益会计制度设计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2010
[2] 邢芷芯. 人力资源权益会计制度设计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 陈洁.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4] 李莉. 企业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指标体系设计[D]. 成都理工大学 2011 [5] 崔胜利. 关于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及应用分析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
[6] 戴致光.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02 [7] 李茜. 新经济时代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D]. 长安大学 2008
[8] 任力荣. 对人力资源会计及其在我国应用的思考[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9] 周媛.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探讨[D]. 河北大学 2009
[10] 徐暘. 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1] 刘翠清. 人力资源权益会计制度设计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2010
[2] 邢芷芯. 人力资源权益会计制度设计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 陈洁.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4] 李莉. 企业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指标体系设计[D]. 成都理工大学 2011 [5] 崔胜利. 关于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及应用分析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
[6] 戴致光.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02 [7] 李茜. 新经济时代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D]. 长安大学 2008
[8] 任力荣. 对人力资源会计及其在我国应用的思考[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9] 周媛.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探讨[D]. 河北大学 2009
[10] 徐暘. 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陆』 请问企业管理中激励问题的参考文献
试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
论文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物质竞争。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竞争让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激励机制又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良好的激励机制,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挖掘员工的个人潜力是企业首要问题。因此探讨构建激励机制,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对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内涵和特征
(一)激励机制的内涵
“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机制,在企业内外部条件之内,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来制定一套理性化的制度, 激发员工不断为企业做出贡献。
企业激励机制又可分为外在激励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外在励因素主要包括薪金激励因素和职工福利激励因素两个方面,企业直接控制的激励资源,主要以物质激励为体现。内在激励是通过精神的满足来强化个人行为的,主要要有目标激励因素和情感激励因素,且方法多样。
(二)激励机制的特征
1、公平性。激励机制的最基本原则是坚持公平公正,企业的上下层,在企业利益面前都应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的给予奖惩,激励机制才有效果。
2、针对性。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奖惩。
3、及时性。激励要及时,企业要及时的对员工鼓励与鞭策。管理者必须及时地对员工的工作成就等进行反馈,进行绩效考核。
4、一致性。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激励是一种刺激,要明确目标,使员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做的意义,为企业的目标而奋斗。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人才引进机制不科学;培训激励机制不足;薪酬激励机制欠缺等。企业为站的先机,都渴求招收到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招聘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招聘要求,后期的培训没有明确的目标,且无法利用薪酬激励来留住人才。
(二)激励形式和手段单一
多数企业对激励机制的理解十分片面。我国企业采用的激励形式多数以激励力度不够强的工资、奖金、年薪制等为主。而股票期权和管理者持股等有效激励方式并不常见。此外,我国目前只重视如年薪制等物质方面的奖 励,确忽视了精神奖励的作用。布恩那个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热情,员工缺乏忠诚度和荣誉感。
(三)绩效考核制度不科学
缺乏一套完善健全的员工业绩考核机制,绩效考核体系缺乏规范化、定量化,一指标模糊、考核指标没有针对性,缺乏可信性,缺乏可以量化的指标; 二是缺乏适用性,考核脱节现象严重,考核没有和员工的升职进行挂钩,严重地打击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四)缺少健全完善的企业文化
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意识还很淡薄,未把企业文化的建设作为协助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无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带企业发展中来,也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主人翁意识不强,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瓶颈三、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实际运用
(一)健全一个系统性的激励机制
首先应明确构建激励机制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招聘和培训体系,综合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建立人性化,系统化,全方位的激励新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过程检查与及时纠偏相结合,在激励机制中,并不仅仅是为了激励而激励,而是用激励来更好地促进与保障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二)创新激励形式和手段
首先,物质与精神激励兼顾,实行全面激励,促使潜能的开发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注重给予精神激励,片面采用加薪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的基本需要,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的需求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即精神需求,单纯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都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只有二者相结合,即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再次,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公平的激励机制,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要注意奖惩分明;最后,增强激励的针对性,提高员工素质和自我激励根据需求的层次理论,不同的人需求是不一样的,而是应根据员工的需求类型,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有差别的激励,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薪酬、绩效考核体系
员工的薪酬必须改变原有的一刀切的模式,应该根据发展的需要,将员工的薪酬分为基本和绩效考核奖励两部分,建立动态的激励薪酬机制,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的绩效,具体的来讲,员工薪酬激励应该包括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两部分,在固定薪酬里面主要应该从附加薪酬、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等几个方面对各岗位进行均衡的考核;而对于浮动薪酬部分要根据个人的工作岗位的具体情况从个人成长基金和绩效。
(四)营造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
首先,要充分尊重员工。尊重也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听取不同岗位,不同阶层员工的意见与建议,其次,要加强团队协作。注意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加强员工间的理解与沟通, 促进员工间的和谐与协调。再次,要采取措施,鼓励创新。应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不断激励员工, 开拓创新。在企业文化指导下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员工 自身的发展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应通过完善和有效执行企业激励机制,增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优化企业队伍,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凋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进芳: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问题与对策 《 商场现代化》 2010.5
[2]李元勋 黄法得:如何使物质奖励具有精神激励作用人才 《能源开发》,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