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介绍
中国抄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袭员会于1984年11月成立,2005年5月经民政部正式批准注册,变更为现名。经过了20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了以小学校长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师资培训部门等各方面人员广泛参加,并且有着较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能力的优秀学术团队,荟萃了全国许多著名的小学优秀校长、教师和专家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与实验,为推进我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⑵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设机械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宗旨与工作
依靠我国建筑施工及建设机械行业的生产、制造、租赁、营销服务等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训部门、行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民办技能教育机构等培训单位,开展建设机械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培训、资料编辑、经验交流、咨询服务、学术研究、国际合作等项目活动,推动和促进建设机械职业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国际合作:
建机专委会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美国AEM及卡特、日立、小松等国际建设机械领军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机制;多次参加国际大型展览会;吸收和利用国内外先进的建设机械培训理念,经验技术、培训教师、专家等各种宝贵资源,促进和提高我国建设机械职业教育整体管理及工作水平,并把建设机械高级管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纳入到建设机械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
科研开发:
组织编写了混凝土机械、土方机械等主要机种的操作培训教材,开发了多种信息化模拟教学系统和模拟教学设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业务监管体系。此外,专委会还加强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增强秘书处专业人才和服务力量,建设了“中国建设机械职业教育网”专业网站,积极为学员提供证书查询、远程学习、安全教育、会员联络、远程考试、师生互动等综合服务平台。
核发证书:
一、《建设类建设机械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二、《建设类建设机械施工作业操作证》
三、《建设机械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合格证书》
四、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设机械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培训定点单位资格证书
铜牌: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设机械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培训定点单位
官网
中国建设机械职业教育网 建机专委会真诚希望并欢迎更多的建设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租赁服务企业和行业相关培训机构加入到我国建设机械职业教育行列中来,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机械岗位操作、安装拆卸、维修保养和建设机械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共同努力。
⑶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姚文俊 理事长
原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著有《姚文俊小学德育探索与研究》、《主体性发展教育实践研究》等多部教育专著。
刘永胜副理事长现任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1998年被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为了光明的明天》、《我能行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主编《让每个孩子都说我能行》、《小学日常评价与学业考试改革的探索》、《教育就是唤醒自信心》等。
李烈副理事长
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1999年她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个人专著《我教小学数学》(北京市特级教师丛书),荣获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褚宏启副理事长
褚宏启,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教育部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主要从事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管理、外国教育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多项科研课题。
苏振武副理事长
现任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主任、社会科学部主任、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暨教育策划学术委员,教育学会理事等。主持和参与国家、陕西省社科规划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论著10部;编写出版教材、教学参考资料2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鲁慧茹 副理事长
现任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小学语文教育委员会副会长、曾被授予上海市静安区小教名家、首批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丁安廉副理事长
原天津师大二附小校长,现任天津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科研型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天津地区秘书长。主要课题研究成果是《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
廖文胜副理事长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他是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他指导学生创作的135件儿童美术作品参加了日本、美国、英国等24个国家的国际儿童画展览。2004年获教育部“当代教育家”称号。 史根东学术委员会主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会长,研究员、博士。
倪谷音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52年起先后任上海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校长,现任该校名誉校长;全国小学管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80年代初提出“愉快教育”研究课题,学术代表为《论愉快教育》、《愉快的儿童创造教育》、《生活在教师和学生中间》等。
黄书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会华东研究基地主任,徐州市教育学会顾问,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市劳动模范、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曾担任40年小学校长,悉心研究学校管理和语文教学,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0余篇,多次荣获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
李勃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会东北研究基地主任。退休前为吉林市教育科研所副所长、吉林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吉林市教育专家咨询策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创办了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小学校长》,任主编。此刊曾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先进会刊。
陶继新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新世纪文学选刊》(教育文学)执行总编,山东教育社编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顾问。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5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刘可钦 秘书长
常务理事。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书记、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孙章存 常务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全国优秀校长,原北京力学小学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育园丁。曾在北京市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德育改革、信息技术建设以及校园环境探索等方面多有建树。
陈锁明 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全国小学骨干校长工作研究会秘书长。
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和校长培训领域研究工作。
聂延军 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编剧,高级编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小学教育》执行主编、《辅导员》杂志<教学版>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新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人。
李炳亭 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现为《中国教师报》驻山东、河南两省首席记者。两次获“全国好新闻奖”。
著名教育品牌策划人。其策划和推出的杜郎口中学、山东昌乐二中,胶州市向阳小学近年来名噪全国,被称为山东教育的“三面红旗”。撰写了《杜郎口“旋风”》、《向阳的智慧》、《县中突破》等多部专著。
韩珍德 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现任山东胶州市向阳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荣获青岛市十佳优秀校长、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十佳优秀校长等称号。在《山东教育科研》、《青岛教育》、《人民教育》、《21世纪校长》等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著有《向阳网络》、《向阳人话作文》、《校园手抄报一点通》等。
姚 炜 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北京睿升培训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员,北京民办教育协会理事,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发展联盟副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团中央《辅导员》(教学研究版)特邀编委。
近年先后荣获“海淀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第五届“全国十佳民办学校校长”、“北京教育领军人物”、“北京十大培训领袖”、“新中国60年民办教育十大风云人物”、 “2008年中国民办教育年度人物”、“第二届全国十佳校外基础教育培训机构领军人物”、首届“全国青少年课外教育领军人物”、“2007中国教育管理十大杰出人物”、第四届(2007年度)中国教育行业十佳杰出人物、中国骄傲·第六届中国时代十大杰出人物、2007-2008中国教育年度创新人物、“2006北京最具影响力教育人物”、“2006教育年度人物”、2006年度、2007年度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十大杰出民办教育家”、“北京魅力教师”、第二届“北京民办教育园丁奖——优秀校长”、 第三届“全国百名优秀校长”、首届“民办教育教师奉献奖”等荣誉。论文《课外辅导如何与学校学习相结合》荣获全国论文评选一等奖。
⑷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的附件1: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实施方案(2010-2012) 中央本级财政划拨专项经费每年5000万元,支持教育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项目”),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推动“中西部项目”的实施和各地教师培训的开展,促进教师培训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突破。
2010-2012年,“示范性项目”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培训3万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和骨干班主任教师;采用远程培训的方式培训90万人,包括60万名义务教育学校学科教师和30万名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师;政府购买和组织开发一批优质培训资源,为“中西部项目”和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服务支撑。 (一)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遴选高水平大学、专业教师培训机构和优质中小学,面向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和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进行分类、分层集中培训,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骨干带头和辐射作用。
1.骨干教师集中培训
对全国18000名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5天的研修培训,采取集中研修、课题研究和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为各地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2.骨干班主任教师培训
对3000名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专项集中培训。培训针对中小学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案例为主,引导学员关注班主任工作的细节,掌握班主任工作的特殊规律,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为大规模开展班主任教师培训输送骨干力量。
3.农村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
对全国6000名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5天的专项集中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改善紧缺学科师资力量薄弱状况,推动全国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的开展。
4.教师培训者研修
对3000名骨干培训者进行为期10天的研修培训。以“有效教师培训”为主题,学习研讨先进培训理论,分析典型培训案例,探索培训规律,总结培训经验,形成优质资源,提高教师培训教学和组织管理能力,提升其教师培训专业化水平。
(二)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遴选专业远程教育机构,采用以远程培训为主的方式,对9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和高中课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通过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使更大范围的教师共享优质资源,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1.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
主要采取电视课程收看、IP卫星资源播放、网络在线学习和县域内集中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对6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进行40学时的针对性培训,帮助农村教师解决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2.高中课程改革教师远程培训
主要采用计算机网络远程手段,对30万名高中教师进行50学时专题培训,购买和开发一批新课程教师培训优质资源,供各地免费共享,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会同财政部负责计划的总体设计,统筹管理、协调指导、立项评审、评估检查和绩效考核。“国培计划”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和支持服务工作。“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制订“国培计划”相关标准,进行项目咨询、评估和检查工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专业支持。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培计划”的总体要求,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培训项目的学员遴选、组织管理、评估考核和信息反馈等工作。
(二)整合优质培训资源。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承担培训项目教学工作。“示范性项目”实行首席项目专家制度,首席专家主持培训课程设计、资源开发和培训教学。建立“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库,形成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家队伍结构,提高专家队伍水平。组织开发和购买优质培训资源,加强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促进国家资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
(三)实行项目招投标机制。“示范性项目”实行招标或邀标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遴选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具有资质的公办和民办教师培训机构以及中小学承担培训任务,确保项目培训质量。
(四)建立项目评估监管机制。建立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独立评估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控和质量评估,并将项目执行情况和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培训任务和项目经费的重要依据。对“国培计划”项目执行有力、效果良好的地区和单位进行表扬;对执行不力、效果欠佳的,调整培训计划或取消项目承担资格。
(五)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示范性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支持,列入教育部部门预算。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项目承担院校或培训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严格项目资金预决算制度,做到专款专用,确保项目经费使用效益。
⑸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概况
研究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理论,开展学术课题研究
2009年,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开展了“中国K-12英语教育创新研究课题”,首批六个课题研究方向对外公布,1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有兴趣参与课题实验的教研室或中小学校代表参加了课题开题会议。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管理办公室共收到70家课题单位的申请材料,陆续向30多家单位下发了立项通知。
组织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交流外语教研经验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已举办了15次全国性学术年会、2次基础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11次全国外语教研工作研讨会。
学会每年组织全国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全国基础教育英语水平等级考试、教科研资助金项目、全国基础外语教育教科研研修班;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全国优秀中小学外语教师评选。学会还与全国各地、各有关单位合作开展中小学外语教师培训,近些年有上万名教师参加了各种培训。
介绍国内外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传递外语教改信息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通过会刊、会报和网站三个宣传平台,与专家、读者和一线教师等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学会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外语教育战线上涌现出来的教改先进人物、优秀科研人才和骨干教师参与学会的各项工作,团结社会各界共同为我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事业献计献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使我会具有了较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向中国教育学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受教育部师范司的委托,目前学会与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承接建立“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等级标准(试行)及培训、考核、认证体系”。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在中国教育学会的领导下,配合教育部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并与多家报社、出版社和商业机构展开了合作。我会很多理事和会员直接参与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两项主要工程“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实施以及外语课程改革的研制与实施。
组织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还同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开展了丰富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⑹ 学科委员会与教研组的区别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有些学校只满足于设有教研组、备课组,能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未使教研组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对教研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主观任命,有些组长根本无法体现“长”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动当然也就无法展开。
3.学校教研活动未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有的领导从根本上放弃了教学。课改问题尽管在有关会议上大讲特讲,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无法抓准科教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教研组内部:
1、教研组工作因循守旧。从教研组工作方式来看,部分教研组长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满足于旧有的教研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为主,没有具体的教研目标和详实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组在学科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2、教研组活动浮光掠影。纵观整个教研活动全过程,一些教研组不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空洞说教活动。整个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细致的统筹安排。其次从教研效果来看,教研组活动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展开深入研究,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
3、教研组评价走马观花。对学科教研组工作的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多数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教研组长基本职能和教研活动基本规范,对教研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教研活动随意性比较大,教研管理松懈;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价教研组工作中也单纯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实效,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制约了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
(三)教师自身:
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并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教研,哪有时间,我的新课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搞教学研究,有时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
3.学校研究氛围缺乏,一些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比如,一些教师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到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4.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绩,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参与交流,分析研讨只是表面现象,不愿作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研组的建设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
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在学科教研组下设立备课组
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组织。教研组与备课组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3、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
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务处建立教研组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教学管理。
附:就组长个人而言,必须具有“三种意识”:
一是勇挑重担的意识。组长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学校有接待任务,首先自己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
二是钻研求进的意识。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风格。
三是热心服务的意识。一方面上级和学校布置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很多,常常要走教研组这条线,另一方面,一个组少则六七人,多则一二十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
(二)、明确教研组的基本职能
教研组的基本职能概括来说主要是四个:
1、管理功能。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协助教务处围绕常规工作和教育教学对本组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2、指导功能。教研组是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抓好常规工作检查和教学质量把关。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及时解决。
3、组织功能。教研组要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研究功能。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是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等,并能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好教研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常规工作:
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本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新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并应用新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专业知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2、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导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行为,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
3、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特色和教研文化。
4、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认真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确立本学科的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及时总结、推荐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教研组积极参加教科研部门组织开展的有关教科研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学科竞赛活动。
6、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青年教师,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7、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
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
8、重视教研组文档建设
建立教研组工作档案,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三、关于教研组的管理
1、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
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年级组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组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组的协同下,教研组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协同开展工作。
2、搞好相关的制度建设
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因此我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考虑。
● 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 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
(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
(2)读书分享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教研组每次活动都安排一点时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4)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①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②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③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5)建立共享资源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
3、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放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其次,要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组、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和“阶梯”。要加大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4、积极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方法
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5、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集体备课要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切实强化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难点、练习、考试的“六统一”。要加强过程监督,不仅检查备课计划、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组、教务处、年级组学科负责同志还要蹲点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年级组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6、做好教研组工作的考核与评价
对教研组的考核评价从师德建设、常规管理、教学水平、教研成果、师资培训五个方面进行。
7、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
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的真实成长,通过教师的发展、进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步,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尤其是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我认为教研组文化的基本特点应该是:“民主、合作、竞争、和谐”。
1、“民主”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基石。只有组员之间关系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形成合力。
2、“合作”是建设教研组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组长要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校教师能做到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检查考核,随时交流、探讨在备课、教学实践遇到问题。
3、“竞争”也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竞争”来源于隔离的工作环境和对教师的单向的不全面的考评体系。教师的工作往往都是在孤立状态下完成的,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而学校的考评导向十分重要。学校需要竞争,但不是封闭的,应是开放的、合作的、双赢的。有人认为,和谐的教研组文化不需要竞争,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人性根子里的“惰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弹性”、制度建设监督的不到位,极易造成集体积极性的缺失,甚至导致整个教研组的懒散涣散。没有竞争,从大处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国情;从小处讲,不符合学校需要生存和发展的校情。因此,竞争亦是教研组文化的重要特征。
4、“和谐”应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以教师发展为本教研活动需要和谐民主文化氛围。我校在教研活动时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并允许持教师不同观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我校公开课教学进行分层实施,一般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上示范课、研讨课,起到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主要是规范要求的优质课,渗透课改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
⑺ 教师技能委员做什么
教师技能委员做:
1、教师技能委员是中学教师技能协会的一员
2、中学教师技能协会的宗旨是全面增强教师技能,培养技术型人才。努力开展系列教师风采活动
⑻ 教育工作委员会,是什么级别呢什么部门呢跟乡镇党委平行的吗
没有级别。中国抄教育学会是教育部批准袭,主管的社会团体组织,不占用国家公务员编制。所以无行政级别。是省教育工作委员会,是省委的派出机构,与省教育厅合署办公。
主要职责 :
(一)贯彻执行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全省教育工作的政策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并监督实施。
(二)研究提出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和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拟定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结构、速度,指导并协调实施。
(8)教师培训专业委员会扩展阅读:
教育委员会是印度政府教育研究和咨询机构。因主席是当时大学拨款委员会主席科塔里博士,故亦称“科塔里委员会”。1964 年 7 月成立。同年 10 月 2 日甘地诞辰日开始工作。旨在就国家教育形式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一般原则、政策向政府提出建议。
由 17 名成员组成,其中 7 人是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和日本的专家、教授。下设 12 个特别工作组,分别研究学校教育、高等教育、技术教育、农业教育、成人教育、科学教育与研究、师资培训与教师地位、学生福利、新技术与方法、人力、教育行政管理、财政。
⑼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设机械职工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成立于1992年,有近600家会员单位,隶属建设部,是经民政部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一级社会团体。该协会是由建设教育有关部门、单位、团体、机构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的专业社会团体。在教育部和建设部的领导下,为全国建设教育工作服务,是政府联系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桥梁,是建设教育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其英译名为:CHINA ASSOCIATION OF CONSTRUCTION EDUCATION 缩写为:CACE。
教育培训主要业绩
1、协会与《国际建筑联盟》教育委员会合作,成功地举办了“建筑教育国际会议”。会议举办5 天,共有400多位中外代表,仅国外代表220多人,是当时建设系统最大的国际会议。
2、受建设部委托与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委员会合作,在北京举办了为期10天的《国际工程项目高级研修班》,接受培训的学员来自全国22个省市共108人。
3、受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委托,进行“建设事业‘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前期研究(已结题),为制定“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中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供了依据和建议。
4、参加教育部正在进行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转换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5、受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委托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和斯塔尔格鲁伯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培训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骨干教师,组织职业教育管理人员、职业院校校长赴德国进行培训与考察。开展建设类高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近20所院校参加此工作,教改的项目有楼宇智能化、汽车修理等与建筑相关的专业。
6、受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与人事教育司委托,得到德国经济合作部的支持,与德国水污染控制协会、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为期四年的合作。分别在中国和德国培训了水污染控制专业技术人员434人。经过近三年的连续培训,为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培养了近30名高技能的工人,其中有10名工人两次赴德国进行培训并获得了德国技师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7、与英国有关机构合作,举办了《建筑纠纷与仲裁》高级研修班,培训了68人。
8、受建设部委托,为西部举办了两期《中西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修班》、一期《中西部小城镇规划高级研修班》共有587人参加了培训。
9、与加拿大、美国、比利时、欧洲等有关单位合作培训了135 人。
10、经建设部有关部门批准,进行项目经理和监理工程师的培训,共培训了项目经理18508人,监理工程师26416人,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3772人次。
⑽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机构设置
办公室(合署)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负责文电、会务、机要、档案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信息、信访、建议、议案、提案、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和应急管理等工作;承担重要事项的组织和督查工作;负责管理机关行政服务大厅和机关保卫、保密工作;负责协调“首都教育热线”相关工作。
组织处
负责贯彻落实中央及市委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指导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及其他有关单位党组织的思想、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会同市委组织部指导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和局级直管单位党委、纪委换届工作;协助市委组织部做好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和局级直管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承担党内评比表彰工作;负责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市党员代表大会代表的推荐选举工作。
干部处
负责贯彻落实中央及市委关于干部、人才和知识分子工作的方针、政策;协助市委组织部管理教育系统市委管理的干部,按照党内有关规定,协助做好干部的审查、监督等工作;按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及其他有关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协助中央及有关部委负责双管普通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协调、指导本市教育系统的人才工作;负责机关及所属处级单位处级干部管理工作;负责北京地区教育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候选人推荐工作。
宣教处
负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负责机关理论中心组学习的组织;指导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负责北京地区学生与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负责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负责本市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和对外宣传工作。
统一战线与群众工作处
负责党的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在北京地区教育系统的贯彻落实;研究制定本市教育系统统战工作的意见;指导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党委做好统战工作;负责北京地区教育系统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和市政协委员、常委人选推荐工作;负责联系民主党派及北京地区教育系统工会、妇女工作。
基层联络处
负责联络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和区县教育部门,对各教育单位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情况,对本市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检查督促;指导区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基层党组织建设。
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处(法制办公室)
负责对本市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承担教育方面重要文稿和领导讲话的起草工作;协调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有关工作;负责机关推进依法行政综合工作;起草教育方面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负责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承担行政复议、申诉和应诉的有关工作;承担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和有关备案工作;组织协调推进本市教育系统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和普法工作。
安全稳定工作处(北京市教育系统维护安全稳定工作办公室)
统筹协调北京地区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负责协调指导北京地区教育系统维护稳定、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教育和反恐怖工作;协调处理北京地区教育系统发生的不安定事端、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维护教育系统的稳定;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指导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保密工作。
离退休干部处(合署)
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指导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和直属直管单位的离退休工作。
教育纪工委、驻市教委监察处
教育纪工委、驻市教委监察处是市纪委、监察局的派出机构,由市纪委、监察局直接领导,实行合署办公,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种职能。负责监督检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以下简称“两委”)及教育系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市委、市政府决定、命令的情况;监督检查“两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勤政的情况;协助“两委”组织协调“两委”机关及教育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经市纪委、监察局批准,对“两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违反党纪政纪的问题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初步核实;协助“两委”机关纪委和高校纪委做好处级干部违反党纪政纪案件及其他重要案件的查处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受理检举、控告和不服处分的申诉;承办市纪委、监察局交办的事项,协助“两委”办理有关事宜。
现任中共北京市委教工委书记是苟仲文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