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维多里诺教育实践的特点有哪些
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首先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因此,每每着手推行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几乎都不约而同地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用一句通俗而不失经典的话说:“关键是要转变观念”。那么,该如何转变呢?教师培训无疑成为首选。培训什么呢?观念的转变自然成为培训的重中之重。不是吗?老师们经常形象地把培训看作是一次洗脑的过程。
这一切看上去都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甚至人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而对于这些“习以为常”的领域,人类思维的触角是很少也很难触及的。人们很少去追问:观念真的是行为的先导吗?只要转变了教育观念就一定能指导行为吗?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到教学行为的改变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吗?如果这些前提性的假设根本就是不成立的,那么我们依此假设而展开的各项工作尤其是教师培训就失去了根基。而本文恰好对这一前提性假设提出了质疑。
一、对“首先(关键)要转变教育观念”的质疑
所谓观念,一般是指客观现实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而教师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来自教师个人教学的经历与经验,是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价值预设、因果假定,是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信奉和遵循的准则,是对教学应循方向和应达到理想的感悟追求。其具体内容包括教育价值观、学生观、人才观、师生观、课程观等。
人们习以为常地认为,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是行为的内在依据,而行为是观念的外在表现。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观念转变了行为自然就会改变。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正是基于此前提而展开:
首先,在培训内容上:教师培训就是转变观念,而要转变观念就是要学习新的理论。于是,目不暇接的专家学术报告、高深莫测的理论流派介绍就成了教师培训工作的整个内容。培训重视的是教育理想世界的构建而不是对教育现实世界的探询。
其次,在培训方式上:人们普遍认为转变观念纯粹是一个认识过程,改变观念就是要给教师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因此培训经常采取的方式就是灌输,就是专家把那些好的、新的教育理念“注入”到教师的大脑中,这样似乎教师会“有”新观念。
再看培训的结果: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很难将培训时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情景中,培训中那些好的、新的思想、理论、理念很难扎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其最终的结果是,培训仍然是参加,或者出于上级部门的安排,或者出于晋升的需要,至于培训在多大意义上改变、影响、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则无关紧要。培训更多地是“上面要求”的结果,而不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教师培训本身实效性低下不无关系。
而教师培训实效低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没有或忘记了对“首先(关键)要转变观念”这一前提性假设的质疑,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上存在错误认识:1、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2、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是一个单向的线性过程,观念总是对行为发生作用,行为是不会反过来对观念施加影响的;3、观念与行为之间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需要质疑的是:观念真的是先于行为而首先转变的吗?观念的转变是独立在行为之外的吗?是先转变了观念再来指导行为,还是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行为的不断跟进和反馈,而行为反过来会加深和推动观念的转变?观念转变了就一定能指导行为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二、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过程的样态描述
那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要科学准确地解答这一问题是非常困难的,这里我们试图对观念转变过程的样态进行初浅的描述。
(一)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样态
无论是教师教育观念本身的转变,还是教育观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以及教学行为的实质性改善,都是非常复杂的,其间要经历:
习得阶段:通过校外培训、专家讲座、自己的理论学习等多种途径,教师往往会获得许多新的教育观念,如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尊重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要习得这些概念、观点、理论是非常容易的,但教师所习得的各种理念是“书本上说的”是“专家们讲的”是社会“所倡导的理论”,这些理念尽管教师已经接受了,但都是外在于教师的,并没有成为教师自己的。因此,尽管他们已经习得了某种理念,但并不等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当然也不会对教学实践产生太大的影响。以往我们进行的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就停留在了这一阶段。
内化阶段:当教师习得某种理论后,要把这种外在的“所倡导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转化为自己“所使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还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自己的不断实践探索和相互研讨。当知识从外在的、他人的转化为自己的、私人的,也就有了一种亲切感,此时的知识才能为教师所用,才能实质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自觉化阶段:“所倡导的理论”不能对教学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内化的教育理念才能实质性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但内化的理念并不必然地导致相应教学行为的出现,这其间需要学校创设相应的环境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惟其如此,新理念指导的教师教学行为才能自觉化、日常化、持续化。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有深度的过程,人们不可能通过对概念的把握,通过灌输或强加某些概念就完成教师观念的转变,并一劳永逸地用这种观念去指导其行为。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的阅读方式,从书本到书本的阅读和培训方式是危险的,危险就在于放弃了对教师自身、对教学实践的深层关照。
(二)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实践性格。
提起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人们马上会想到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总是先在地指导行为。事实上,教学行为不仅仅只是教师观念的外化和反映,反过来它有助于教育观念的理解、内化和升华。换而言之,教师深层教育观念的本质性提高,必须要有教育实践的促动。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本文提出了教育观念转变的实践性格。
观念的转变并不总是由认知变化而带来的,更多的转变或者更深层的转变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生的。教师经常会“用所从事的操作去界说观念的性质和用这些操作所产生的后果去检验这些观念的有效性”[1]。因此,所谓“观念就是所实行的行动,就是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接受从外面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感觉”。[2]
教师是否认可、接受、内化新的教育观念,并自觉地把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这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情景中去把握,去分析、观摩、反思,在反复实践中获得。因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专家的外铄”和“理论的灌输”就能完成教师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目标的达成最终需要回到教师自身的实践活动。观念必须是教师主体在与周遭环境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逐步树立和转变。
(三)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情感介入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具有实践的性格,同时还需要教师情感的介入。具体地说,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从观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变之间更多地渗透了情感的因素,尤其是教师对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观念能否转变,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变。
人对变化的天然防御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设置了情感障碍。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地带,有自己熟悉的活动范围和经验,在其中就会觉得安全、舒适和稳妥,一旦逾越,则可能会遇上麻烦、困难、危险和挑战。大多数教师拒绝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未知的恐惧或对超越自我舒适地带的忧虑而造成的,他们本能地担心人际或组织的变革会给自己带来潜在的威胁和影响。试想,如果改革会带来对教师的低度评价;改革要求教师付出的代价更多而回报却减少或者会带来利益的冲击和重新分配甚至威胁到教师的职业地位,没有人会愿意转变教育观念,也不会有人自觉地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这种天然的防御机制使得教育观念的转变困难重重。当教师的根本信念受到挑战时,不管这种挑战来自何方,在情感和认识上都被看作是对自我的攻击;因此教师最初的反应一般都是维护和固守自己的信念体系,即使教师的信念不再是对现实的正确表征,或者即使转变观念很有必要时,教师也不乐意寻求策略去改变或放弃那些不正确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整教师的改革心态,使教师认同改革并乐于、善于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三、教师培训工作的应然取向
对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过程的重新审视,引发了我们对教师培训工作应然取向的深层思考:
(一)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双向互动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的教师培训工作是基于一种技术理性指导下的技术实践观来开展的。这种技术实践观的问题在于:1、它假设实际问题的解决有通用的办法;2、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可以在真实情景之外的地方研究和发展出来;3、这些解决办法可以经由传播转换成实践者的行动。在这种观念引领下,教师培训工作就是专家把那些在教学情景之外研究出来的理论热心地向教师推销和兜售,教师只要掌握了一套好的方法、理念和技巧,自然就能应用于实践。这种培训工作基本上遵循的是“先理论后实践”“先转变观念再用观念指导行为”的思维模式,认为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是一种单向的线性关系,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就是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实践性格意味着任何离开了教学实践的教育观念转变都是非常困难的,至少这种转变是非常表浅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观念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行为实践反过来会强化或修正人们已有的观念。它们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观念与行为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要求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注意:1、培训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介绍,尽管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它不是培训内容的全部;2、改变“专家讲,教师被动听”的单一培训模式,教师仅仅是带着耳朵来听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观念转变的,强调教师主体身份的介入,强调教师的实践和参与,是教师培训工作的应然走向。目前广泛采用的参与式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主旨和追求。
(二)对外合作与对内反思
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借助于教师自己的反思。20世纪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揭示了人类的知识不仅有可用言语表达的显性知识,还有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缄默知识,即“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缄默的教育知识同样存在每一个教师的知识体系里,并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这些缄默的教育知识形成了教师隐性的教育观念。它是教师解释教育现象,规范自己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内隐的解释性框架。如,目前国家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质上教师也非常认同和接受这一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喜欢那些听话的孩子,也就是说实际行为背后所依据的教育理念与所接受的新理念并不一致,而真正对教学行为起先导作用的往往是教师隐性的教育观念。如何使那些习而不察的教育观念“显性化”,如何转变那些传统的、陈旧的隐性的教育观念,必须借助于教师的反思。教师只有通过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才能对那些无意识的、通常不被怀疑的、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进行开放性审视,才能对引入课堂中的假设和价值有清楚的认识并能加以怀疑。
以往参加培训的教师都会有这种感觉:专家讲的理论都是对的,但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理论,教师已经接受了,观念,似乎也改变了,但实践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关注,培训更多地是在显性教育观念层面上展开,很少触及教师深层的、隐性的教育观念。这是教师培训实效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培训除了“告诉”教师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应该在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引发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形成反思的习惯,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应该成为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除了“对内”进行自我反思,对外还需要与“他人”合作。“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惟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了解具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3]同样,在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过程中,教师与“他人”之间的切磋、交流、对话甚至是争论都是非常有益的。有调查就显示[4],教师在培训时,如参加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通过与“自我”、与“他人”的对话,教师的教育观念得以转变。
(三)从校外培训走向校本培训
一说到培训,人们马上会想到要到师范院校或特定的教师培训机构去接受培训。这种单纯地依靠学校之外的某个机构、在特定的时间、由特定的专家群体,向教师传授一些特定知识的院校培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成长是不可能依靠单一的培训就可以完成的。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既不在岗前培训,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离开了具体的教学实践,教师是不可能很好地成长起来的,只有把研究、在职培训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才能持续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培训模式必须从院校培训走向校本培训。
所谓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学岗位为主课堂,由学校自行组织和管理以满足教师工作需要的培训,它是在对院校培训方式的批评与反思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当今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
培训从院校走向校本,这不仅仅是培训场所从校外换到了校内,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它是教师培训模式的根本性变革。1、校本培训架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教师在接受院校培训后,很难将培训时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情景中,理论与实践的鸿沟难以跨越。而校本培训的内容和重点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并直接指向实践问题的解决,教师和学校的主体性得到了真正的张扬和激发。2、校本培训方式多样化,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个性的发展。教师教育教学个性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形成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主体实践,同样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个人身上会得到不同的展现,“和而不同”的教育教学个性又点燃教育教学的新思维,推动教育教学的新发展。追求教师的教育教学个性开始成为教师培训的新路向。校本培训通过教师的互帮互助、优秀教师的“帮教”活动、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反思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专题培训等提供给教师选择的机会。多样化是校本培训有别于院校培训单一化的优势所在。3、校本培训中的互动性,提高了培训的成效。校本培训搭建了对话的平台,在互动的对话中教师了解自己,认识他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困惑,理解教育教学的真正意义。教师全身心参与的校本培训较之缺乏教师热情的院校培训更有助于提高培训的成效。
⑵ 老师讲课风格
(一)理智型教学风格
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也受到思维的训练,还受到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苟言笑,但内心却充满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人的理智能力发展的执著追求。
一般说来,在数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采用这种风格的教师相对较多一些。
(二)情感型教学风格 这种教学风格的表现是,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的信赖。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
相比内向型性格的教师而言,外向型性格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采用情感型教学风格。
(三)自然型教学风格 这种教学风格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而谈,细细道来,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教师讲课虽然声音不高,但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润物细无声,它虽没有江海波澜的壮阔,却不乏山涧流水之清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
(四)幽默型教学风格 这类教学风格所体现的最大特点是,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一种恰如其分的幽默,引来学生会心的微笑,如饮一杯甘醇的美酒,给人以回味和留恋;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不时穿插于讲述中间,给人以思考和警醒。听这样的教师讲课,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在轻松、愉快和笑声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获得心智的训练,变机械学习、被动模仿为心领神会、主动思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言,这是一种值得着力陶铸和追求的教学风格。
(五)技巧型教学风格 这类教学风格体现在,教师讲课精于教学的技巧,充满着机智,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并丝毫不带有雕琢的痕迹。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就像一种设计好的程序,过渡自然,组织严密,搭配合理,有条不紊。讲解、分析、论证时,思路清晰;提问、讨论、练习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透彻了解及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而言,这是一种追求高效率的教学风格,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所实施和追求的一种境界。
⑶ 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特色
作为实施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重要单位,1998年以来,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国家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校长)、青年骨干教师和区县培训机构及成人中等学校师资等多层次的学历和非学历培训及管理工作,为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培训名牌教师,并普遍提高受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影响广泛、成果卓著。
多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学习型学院建设,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通过拓宽办学渠道、建设精品课程、更新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新增长点,在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者国家级研修、各省市高层次骨干教师培训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自主开发的会展专业培训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成人学历教育共招生3700人,在校生达11136人。其中,夜大学共开设专升本专业34个,高中起点本科专业6个,高中起点专科专业16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共承担12个专业和一个高级证书的主考任务,全年报考人数26895人,首创“一考双证”自考模式在实践中继续发挥优势;完成教育部下达的普通高中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780名学员的培训任务,为外省市培训骨干教师7171名。2009年,教育部中国继续教育网华东中心正式落户学院。
学院现任领导:院长冯大鸣,院党总支书记孙伟英,副院长戴平,副院长程敏,院工会主席刘晓鸣。
⑷ 在线教育的优势有哪些
近两年的在线英语学习非常的盛行,而且现在这个事物的发展也相当的成熟.假如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能每天从网上学习英语,不上补习班,轻松就能学习知识.尤其是小学英语在线教育,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首先.那么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了解小学英语在线教育的优点.为什么选择参加在线教育?
(好多的书)
小学英语在线教育能够作为孩子的一个补充,使孩子在课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得到补充.通过对本章的阅读你是否也了解了小学英语在线教育的优点呢?
⑸ IPA的培训授课教师有哪些如何保证教师质量还有就是教师的特点是什么
1、IPA的所有特聘讲师均是在专业领域独树一帜、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国内外专业讲师。
2、IPA在中国的认证培训授课讲师全部由IPA中国总部指派或经严格筛选后,予以特聘。
3、IPA的培训师大都直接从事管理,同时也是学者。
4、IPA的培训师都有丰富授课的经验,也熟知中国学生的学习风格。
5、IPA有完善的培训全程跟踪测控及教师评估体系,以保证培训及认证的权威性。
⑹ 重庆三中英才培训学校的办学特色
实力铸就品牌
早在2000年,培训学校就开始了企业化的经营模式,把家庭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综合教育融合到针对性辅导、个性化教学、综合化培养当中。著名教育人士——孙劲松女士以她本人的姓名来冠名培训学校的品牌。历经多年的发展,重庆孙劲松三中英才培训学校已经成为家教行业的领跑者,成为重庆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培训行业品牌。
办学理念先进
品牌的铸造离不开理念的指导。“学校教育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家庭教育的成功。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取得了成功,学校教育才能成功”,“没有围墙的学校”,“家长是上帝,培养学生成英才”,“成才先成人”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三中英才培训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服务宗旨,促成学校的每一个成员能够诚心诚意为家长、为学生提供优质培训服务。三中英才学校设有专门班主任办公室、家长培训部、素质教育培训部、心理咨询及各项测评部和人力资源部等部门。各区均设有直营分校,分校的教师均是总校安排,往返校车接送。三中英才学校以企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办学模式,竭诚为家长、为学生服务。
师资力量雄厚 团队精诚合作
培训学校实施电脑自动化管理,创建了“重庆市培训教师人才库”,储备有全市乃至全国各地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等3000余位。 所派出的教师,都是经过三中英才学校精心挑选进行过专门培训且考核合格。培训学校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有教学天赋,表达能力特别强。具有创新思想,教学思想先进,思维活跃,有勇气有能力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对中考高考进行过深入研究,能掌握中高考规律,能重组教材安排,掌握各种教材版本的特长和缺陷,懂得教育学生的方法、了解学生心理,个个品德高尚、业务过硬。
三中英才学校专职班主任36位,专门接送上课老师校车三辆,专职司机四名,专职电工一名,并成立了学校专职装修队(专门装修教室,所有装修材料都是自购的最环保的材料,保障学生身体健康)。三中英才学校的所有同仁精诚团结,同心协力,为打造三中英才品牌学校而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呕心沥血。
家教工作程序、教学模式优化
三中英才培训学校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性格、基础、特长、弱点来进行个别化的专门培养,只开设有1人班、3人班和5人班独特的教学模式,以“对口教育”或“小班教学”模式为主,就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专门教育,即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育方案,通过“导师制”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并且实施适合学生基础的、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高素质教育。成绩好与成绩弱的不宜在一起上课,教材版本不一样的不宜在一起上课,思维快与思维慢一点的不宜在一起上课。
关怀学生心理健康 关注家庭教育
三中英才学校不但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良好的家庭环境及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家庭教育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孙劲松老师率领8位专业学习指导师免费为学生进行学习情绪、学习方法、考试心理、思维、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测评,通过各项指标的测评可以客观的反应学生的思维、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性格、承受力、学习动力等方面一些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适合学生的辅导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孙劲松老师还免费为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学习动力、沟通、具体科目的学习方法指导,免费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咨询指导服务及择校咨询服务。定期为0―3岁家长、 小学至初中低年级学生家长、高年级学生家长提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学生成绩不良,性格、人际交往出现了障碍等等绝对不是学生本身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父母出了问题,父母没有能很好的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一点原则都没有或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或没有落到实处,父母的为人处世的态度等都是孩子模仿的方面,关心孩子的成长,首先要关注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理念、性格、处世的态度等等,只有改变了父母,才能改变孩子。三中英才学校的校长孙劲松和36位专业班主任时时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⑺ 红旗中学的办学特色
一、坚持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建设研究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师唯校本,本固校兴”,是红旗中学二十几年来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贯方针。我们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放到适应未来科技竞争和知识革命发展的高度上,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后继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全体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促进教育者自身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师德高标准、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把红旗中学的教师队伍建成一个敬业奉献的窗口,团队协作的展台。近年来,我们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设教师学习型组织,强化学习、形成机制。学校在引导全体教师爱岗敬业,勤勉工作,自觉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强化了教师学习提高的工作机制,建设各种学习型组织,开展教师全员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教育法规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学历补偿和学历提高学习,外出考查学习,交流研讨,聘请专家举行讲座等,注重学习效果的考评和学习成果的积累,学校每年出版一本论文专辑,收集教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每位教师每个学期基本上可以展出一项学习成果。
2、完善“携手工程”,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针对教师队伍的实际,我们完善了携手工程实施方案。采取师徒结对的形式,选出中级以上职称中有较丰富教学经验,教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的骨干教师,由学校聘任为导师,与青年教师进行“一带一”的组合,努力使青年教师实现“一年熟悉规范、两年胜任熟练、三年能挑重担、四年成为骨干”的目标。新老教师结对子、带徒弟以“导、带、传”为内容,导师要导思想、带业务、传作风,徒弟要虚心学习,每学期互相听课不少于20节,徒弟主动求“经”,积极实践,加快学习——实践——反思——实践的速度,快速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全面素质。
3、抓骨干教师培训,带动教师全员的校本培训,全面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从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等全面考核教师,学校首先积极组织和争取更多的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自治区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让他们带着任务去学习,回校后,充分发挥“二级培训”的作用-----办讲座、搞教研、换脑筋。其次,学校完善了教师校本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学校、教务处、年级组、备课组等各种组织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形式,定期进行学习、研讨、观摩等培训活动,骨干教师、牵头教师每学期要完成“五个一”的具体任务,即每学期每人一节高质量的研讨课,一项素质教育研究课题,一篇高水准教育教学论文,一个有实效的教学建议,一次开放性教研备课指导活动。这种不断提高校内骨干教师水平和发挥校内优质教师资源的做法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迅速提高。
4、进行全员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新世纪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合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该校培训工作由教务处组织,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平时每周两次微机技能讲座和练习,寒暑假集中培训,已使所有一线教师达到初级水平,133人获自治区颁发的合格证书。在培训过程中制定了阶段目标,安排了分步实施计划。从2000年开始,全体教师在一年内基本能独立制作课件,熟练使用电教、微机辅助等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学校还鼓励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改革实验,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使现代教学技术真正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定期考核实验课情况,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以自制课件为主,上50节左右多媒体教学课。现在,学校已完成数字化校园的一期目标,学校已建成了一个总控室,1个演播厅,3个课件备课室,7个标准微机室,3个语音室,63个多媒体教室,全体教师已经完成笔记本电脑的配备,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5、启动校本课程建设,开展研究性学习,为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奠定基石
基于广大教师多年的教育实践,充分考虑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前瞻性,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做学习的主人,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确定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体现三个特征,划分四个版块”的课程模式。目前,该校已开发校本课程20多门,共四类:⑴学科知识强化类。此类课程是为了提高加强课程的深度,如开设的托福与口语、英语演讲与写作、近代散文选读等⑵认知科学类。此类课程是为了学习和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知识。如开设的系统科学初步、心理卫生与健康等⑶发展兴趣特长类。此类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的。如文学作品赏析、音乐欣赏、美术欣赏、健美操等⑷专业基础类。此类课程是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技术训练,如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等。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该校尤其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的系列内容和实施措施,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以“松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工具上的物理”等为题,在全区作了“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出版了“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专辑,对全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树立学校大体育观,实施群众体育工程
1、树立大体育教育观念,强化全面育人意识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实现素质教育是培养现代人才的关键。学校体育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几年来,该校体育教学在不断探索、实践中,从思想上更新教学观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教学科研、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从单纯的“技术教学 ”和“体质教学”向全面素质的思想转变;从单一的生物体育教学转向多维的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努力使学生自觉地增强对体育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提高全面素质。
2、尝试“分层、分组、分项”的新型体育课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体育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学生实际,我们首先打破班级统一授课的形式,构建了一个“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自主择师、分层分组分项”的开放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打破过去教学的“三阶段五步骤”,构建了“学生主动参加——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培养习惯----终身体育”模式。传统体育教学重教材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而这种教学模式要求,首先考虑学生,首先考虑提供学生参与的条件、参与的内容、组织和方法。无论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常规项目,还是健美操、三门球、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都有专职体育老师授课,制定考核标准和评价细则,在教学方法上,克服教师注入式、强制式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参与权、选择权,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构建善于表现自我、体现自身价值、互相学习、相互交往的平台。通过课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兴趣浓厚,身体素质技能明显提高,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实施大体育教育,丰富群体活动
体育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指针,以快乐体育和健身体育为重点,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为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服务。过去,我们在体育教学上往往脱离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基础来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导致了“器材冷冰冰,学生懒洋洋”,造成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愿上体育课的现象,即使学生按时出来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但能够主动锻炼的仅能达到30%左右,被动锻炼的占70﹪左右,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该校在这方面通过了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除了在体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上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子之外,同时注重体育锻炼的时空延展,注重体育训练形式和体育活动的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引进传统体育项目,建立项目俱乐部制度,支持学生联赛组织和校际交流,实施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炼体与育能多方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该校还做到了“四个坚持”。
⑴坚持健身与育人、体育与美育、自练与创新的原则。
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自主参与、主动发展。活动内容因人而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去,充分发挥活动的效益。活动量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参与的活动也不同,坚持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和兴趣出发,真正参加到活动中来,充分满足学生个体素质发展的需求。在活动中,活动内容师生共同设计,改造和创新自制部分体育器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⑵坚持每生每天1小时煅炼的体育模式(早操+间操课+课外体育活动模式)
几年前,随着“双休日工作制”的实施与课程计划的调整,学生在校时间短,大体育概念更显示出其合理性、科学性。在推行大体育观过程中,该校首先把目光转向了课间操改革上来,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将原来的课间操时间延长,内容充实,拓宽教育功能,形成间操课。该校把整个活动分成三个板块,每个板块都从学生中间征集录制了不同节奏的乐曲,并根据学生要求适时更换,用音乐控制整个过程。第一板块是以调整心理为目的的课下10分钟个性空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活动,在活动中彻底放松。第二板块是以感受艺术为目的的,学校自编的校园主题操、韵律操、121健力操、军体拳、武术操、太极拳等内容。第三板块是以理解规则为目的队形回归,让学生踏着优美的旋律进入教室。
三大板块形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由于以音乐为主体控制,这样既省去了整队讲解等不必要环节,又有效节约了时间,不仅如此,通过精心选择的音乐作为活动旋律,使学生在欢快、轻松、优美的乐曲声中完成各种活动,对学生是一种启发、一次熏陶、一种欣赏美、表现美和审美的教育 。
⑶坚持发展的教学原则,实行三级梯队滚动推进,三级梯队为班级队、年级队、校队,采取不定期举办各级、各类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运动能力和体质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随时转入高一级运动队,从而建立了有力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加强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⑷完善小俱乐部、小竞赛等活动,营造群体活动的大氛围。
该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集中成立了“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 、三门球、棋类、健美”等小型俱乐部,这些俱乐部既有学校体育教研组安排指导的,也有班级、学生会等自发组织的,在老师的指导下,活动安排和管理由学生自行处理。俱乐部的建立,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现能力、交往能力,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主体能力和兴趣。为了促进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学校采取小竞赛制,把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引入小竞赛,经常举行校际或班级之间娱乐性竞赛,如体育竞赛方式创新大赛,跳绳、骑单车、踢花键,拔河、三人制篮球赛、全校性长跑比赛等等,并评选出特色小能人、体育小明星,利用宣传展板进行展示介绍。这些做法不但吸引了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提高了他们的活动技能,还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学校形成了人人锻炼、人人参赛的大环境、大氛围。
体育工作的这些改革与尝试,切实增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体能素质和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家长的高度赞扬,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表彰,早在1996年学校就被评为自治区“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优秀学校”,2001年获自治区“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先进单位;2002年被评为自治区“群众体育先进学校”、自治区“田径、篮球传统项目学校”;2002年7月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体育教师有8人被评为市级或区级体育教学能手。“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方法的行动研究”现已被列为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间操中应用的研究”被列为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课题,该校被列为实验学校,正在该校研究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⑻ 巧口英语培训学校的教学特色
◆ 善用记忆节点有效强化,冲破“记得快,忘得快”的困局
基于耶鲁大学语言教育专家在“神经语言学(NLP)”领域的研究成果,Qooco巧口少儿英语利用交互式的人机对话系统,准确描绘每个孩子的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记忆曲线,针对各级记忆衰减的节点强化单词、口语和听力的练习,少量多次,有效累积,最终使每个单元的学习达到最优记忆效果。
◆ 引进闯关积分机制,让孩子以玩电游的热情学英语
在线上自学课程中,每个单元均以游戏结束,游戏设置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掌握学习内容方能闯关成功,得到积分,提高排名。孩子在游戏的刺激下,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向极限挑战,呈现出家长们盼望已久的主动学习状态,孩子的内在潜能同时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 语音识别技术创造轻松母语环境,学口语不再怕错
学英语口语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怕错。巧口少儿英语在系统中置入语音识别功能,让孩子可以与电脑直接对话,打消了与人对话时的担心。语音系统以好莱坞配音演员的纯正美语为基准,孩子在封闭安全的母语对话环境中,口语发音能得到即时认可或纠正,增加在线下与外教教师对话时的自信,逐步做到在生活中脱口而出。
◆ 学习档案全程记录,孩子进步每天看得见
巧口独创的全程学习效果评估、记录体系,提供孩子在线、在校的全程学习记录(上课的表现评语、录音、录像等),测试水平报告、家庭作业展示、月度的学习进度报告等多种多样有效的报告工具,真实反映了孩子学习进度及水平状况的“能力进步曲线”。通过该体系,家长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孩子的学习进展,教师则可以在下一个学习循环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与训练,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 个性化因材施教,迅速补齐孩子的短板
每一个学生在入学前都由巧口少儿英语的专业教师进行口语水平分级测试,以准确定位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特别是口语和听说能力。测试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词汇量、语法、特定的情景、话题表达能力,英语表述的关联性、逻辑性、英语思维能力等等。由于巧口少儿英语应用的是西方教育中著名的“项目、任务、主题”教学的方式,之后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因应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里加以具体指导,增强其自如地运用英语的能力。
⑼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
现在的农村小学有的比城市的好几倍啊,所已我们的农村比城市发展的还显得快些,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还望您采纳,谢谢!
⑽ 教师个人特色及培训与发展建议表
教师个人特色是来很重要的自一个东西,形成自己的特色能够更好的在教堂上挥洒自己的知识。教师个人特色可以去湖南师范大学培训中心,更成体系的知道怎么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发展建议表的话主要从个人性格、教学科目、专业素养、综合素养四个方面来进行归纳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