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培人员 > 初中物理骨干教师校本培训讲稿

初中物理骨干教师校本培训讲稿

发布时间:2021-02-17 03:08:03

『壹』 谁有初中优秀教师或先进班主任演讲稿

关于中学教师应具备法律意识的思考
问题的提出,是近些年来不断披露出的“未成年人犯罪”、“‘园丁’违法犯罪”的案件数量的增加;同时,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但是我国的诸多问题中,“人力资源素质亟待提高”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从大教育观的角度看,解决问题的环节不是中学教育一个方面,但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后续队伍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角度,中学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
这些问题引发的思考: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过程中,中学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法律意识,才能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自己遵纪守法作好表率方面,发挥人民教师应有的作用。本文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需要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高素质人才,而“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素质人才”;这是公理性观点。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下,对“高素质人才”定位的诸多条件中,政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品质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要件。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有一支自身具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进思想的,而且能把这种思想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教师队伍;其中教师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高素质人才”后续队伍的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培养。
从我国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的进程上看,中学教师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意识。
一、明确依法获得教师资格并确定自身的法定地位的意识
改革开放后,我们对教师的法律地位的认识,经历了模糊到明确的过程;尤其1993年10月31日颁布的《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使全社会对教师的合法地位的认识都有了法律根据。
因此,教师自身更要明确,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法定的一种职业资格制度;教师不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部”,也不是地方政府“官员”;教师资格是由国家对符合相应教师资格条件、并提出申请的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认定的资格,属于国家资格性质;教师资格一经取得,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域限制,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被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聘任为教师。这是公民依法获得从事教师工作的法定权利。但是,教师资格只是公民从事教师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换言之,具备教师资格者只有在被学校依法聘任后,方能成为教师。学校应根据岗位需要,从具备教师资格者中择优聘任。
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以部长令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作出了补充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是,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属于申请者个人的民事行为,不是组织的、行政行为,更与申请人在什么单位工作没有关系;非依法律规定,任何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均无权拒绝受理符合认定条件的中国公民的申请;同时,申请教师资格的公民所在单位无权干涉。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育事业进入法制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意味着,教师的行为不再单纯是道德规范领域的、“糊口养家”的手段,教师的行为必须受法律的制约。
二、自觉学习、贯彻、理解、讲授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的意识
中学教师的工作,处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第一线。因此,要想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教师自己就要通过自觉学习,懂得“依法治国”的涵义;明确二十一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与特征;明确现行宪法(82宪法及三个修正案)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在制度上和对全社会的成员在行为规范上的总体要求;这样才可能在进一步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的正确理解,讲授清楚:“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治理或制约国家权力;“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权、治吏(官);尤其应避免将“依法治国”仅仅理解为“政府以法治民”,助长权力行使者的专横与腐败。应当明确,政府及其官员首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对象和客体,然后才是“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即“依法治国”第二个层次上的主体;各个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公民(包括教师和学生)和其他组织(包括学校)也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在现代法治精神问题上,中学教师切不可“以其浑浑,使人昭昭”。
三、树立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每位教师都应当明确,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教师在工作中的教育行为,不是行政管理行为,而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义务,相应的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矛盾,若要承担法律责任,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民事责任。因此,教师不要以“管人者”自居。要学会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教学关系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就是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句话,就是把法律所赋与的权利和义务还给学生。
依法“尊重”学生,就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就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只有教师首先真正依法“尊重”学生了,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和能力。
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前提的“尊重”表现在: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几个方面。
自尊是一个人灵魂中伟大的杠杆,更是“人权意识”的前提;不会自尊的人,无法理解“人权”。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和社会,也才能获得外界对自己的尊重,也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教师必须自己懂得并告知学生,自尊应从认识自己开始,从法律上讲,就是公民资格始于何时:零岁;每个人的基本权利都应依法受到尊重,并且每个人都有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权利。公民的民事权利无法定理由,不被剥夺。
“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己,是基于平等,依法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实际上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不窥探、干涉他人隐私,宽容大度等法治环境的条件。
“尊重社会”强调遵守法律“规则”。人的权利和义务最起码的体现就是树立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则是尊重社会的底线,因为这是法制社会的基准。权利(权力)和义务(责任)意识是尊重社会的根本内容,没有不承担责任的权力(无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力的责任(也无无权利的义务)。“尊重自然”强调依法保护和爱护环境,明确“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中学教师只有首先具备了与其教师资格相应的法律意识,自己首先依法办事,自己首先学会平等地“尊重”,我国对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才能“全面”,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预防,才能减少一个漏洞;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有更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条件;逐步实现素质教育制度化、法制化的条件才能更健全。

法,与爱同行

几百年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能把地球橇动”,那时,他自豪又迷茫。今天,当我面对台下颇有管理业绩的众多校长时,思绪不由飞扬,灵感顿时迸发,突然发现自己在学校这个小小的管理世界中,似乎找到了阿基米德遗失的支点和杠杆,这支点就是法,杠杆就是爱。

自1998年“田永状告北京科技大学”以来,在全国卷起了一阵“学生状告母校”的浪潮,在这阵浪潮中,学校多处于不利局面;不但学生告学校,连老师也告起学校来。在我们重庆不是就有老师为教案所有权而与教委对簿公堂的案例吗?说到这儿,作为一校之长的我们也许会问,这是咋回事?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自家人怎么会倒打一耙?其实无论是学生告学校,还是老师告学校,我们都应该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从中我们感受到了师生法制意识的增强、法制素质的提升,更意识到作为一名校长只有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法治社会赋予我们的法制使命,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校。

实现依法治校,关键在于师生主体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律素质的养成,如何提高与养成呢?一是学法知法,二是守法护法,三是用法维权。在法制课上师生、家长共同学习法律法规已成为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每法必学,《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章章必读。每个学期我校都会召开教代会,依据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来修改完善本校的规章制度,对师生行为作进一步的规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做到人有责,物有位,事有序。如今,工作、生活两条线上,遵纪守法、照章行事已成为我校师生自觉的行动准则,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生生之间亲如家人。教师团结协作,爱生如子,学生活泼可爱、奋发图强。建校短短几年,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可喜的成绩,创造了一次又一次辉煌。

常言说得好,有规矩才成方圆,有法律的保障才会有和谐的校园,有爱的传递才常有动人的维权故事流淌。2002年的九月,当几百张童真笑脸重归校园的时候,98级1班的教室却少了李菲菲同学的身影。李菲菲的父亲半年前因病去世,一个月前,母亲又因意外车祸而不幸身亡,可怜的小菲菲从此便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别说上学,就连吃饭也成了问题,班主任罗远琼老师得知她的遭遇后,马上组织教师四处找寻。功夫不负有心人,深夜11点多,终于在一个垃圾堆旁找到了满身污垢已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小菲儿,并把她带到了自己家,给她换上干净衣服,让她与自己同吃同住,像妈妈一样给了她一个温暖的家。在我们学校,像罗远琼这样爱生如子的教师数不胜数,像李菲菲同学这样因各种原因而面临失学的孩子也不计其数,因此我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要求大家奉献爱心,伸出援助的手,建立“森林爱心基金”,专门支助象李菲菲这样的学生入学。时至今日,“森林爱心基金”己让百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茁壮成长。是啊!是同伴的帮助、老师的关爱延续着他们成长的幸福,是学校的支持、政府的关怀维护着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我肤浅地认为:作为一名校长,最大的魅力也在于爱,爱党的事业,爱自己的学校,爱学校的师生。同时还必须懂法,做学法的先锋,守法的典范,护法的使者。即用“法”来约束行为,用爱来感染师生。因此,在我的管理辞典中从来就没有“人治”而只有“法治”,从来就没有强硬的管制而只有真诚的沟通。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我奋斗的目标,我深深的知道,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但要有团结拼搏、谦虚谨慎的领导班子,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还要有一支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教师团队,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要有法制教育的坚实奠基,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校”之路。只要法在心中,行在法中,以爱为桥梁,用心沟通,让法,与爱同行,我坚信:

我们的校园一定会更加温馨和谐;

我们的师生一定会更加团结向上;

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法治的理想

中国哲学里面有八个字“理所固然,势无必至”,法治的理想要在学校全面实现,还要面对很多问题。而唯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因为在光滑的冰面上无法前进,要前进,还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依法治校的内在阻力是法治主体的法治观念不强。这学期学校处分了一位老师,这是位男老师,他班上一个成绩很好的女生和隔壁班上一个成绩很差的男生早恋了,他可以说是气不打一处来。隔壁班的班主任约请了男生的家长到校,三方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谁知道男生态度蛮横,死不认错,我们这位男老师一时火冒三丈,按捺不住,当着男生的家长和班主任的面,一个耳光就飞过去了。学校按照有关规定,对这位老师给予行政警告处分,扣除当月奖金和期末质量奖,向被打学生道歉。重点在学校宣布处分决定之后,老师们议论纷纷,很多人觉得被打学生成绩差,还早恋,还和成绩好的女生早恋,还死不认错,打了这种学生处分大可不必这么重嘛,更不该向他道歉。老师们的这种微妙心理充分反映了道德观念和情感因素在与法治观念的较量中占了上风,传统的人治的意识超过了现代的法治的意识,因为传统观念是“礼法结合,以礼统法。德刑并用,以德为主”。在拥有几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度全面实施法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根深蒂固的传统人治观念也许才是法治的内在阻力。

依法治校的外在制约是法治大环境并未完全成熟。姑且不说学校自主办学权和校长评价问题,单说人事制度问题。教师“铁饭碗”一天不打破,学校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就无法真正形成。虽然我所在的学校是重点中学,但每个年级都有几个薄弱教师,班主任不愿和他搭班,学生不喜欢他讲课,家长还长期投诉他,学校的教师培训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人事制度改革又还没有进行到学校可以自行和教师解聘的地步,所以教不好书怎么办,去当图书管理员、去当生活老师、去坐办公室。这些事,说起来像笑话,仔细想想,是校长们的一块心病。学校有一位初中化学老教师正常教学搞得不好,家教搞得很红火,家教成了主业,工作倒成了副业。学校劝告、教育、警告都无效,怎么办?学校想了一个高招,让她去教高中文科班,因为高中文科班高考不考化学,没学生请家教,这叫断她的财路。在法治大环境不够成熟的情况下,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法治大环境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学校如何因校制宜、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依法治校的必要条件是学校领导班子带头遵守规章制度,这一点我校有深刻体会。近几年搞校本教学研究,给老师们布置了很多任务,比如每学期必须听评课二十节并作认真反思,有些老师有抵触情绪,说有时间听课的叫没时间听课的人听课,有时间反思的人叫没时间反思的人反思。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对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作了一个小小的补充:校长带头每学期至少听二十节课并作全面反思。从此,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只要不外出开会,每天早上七点五十准时进教室听第一节课,半期和期末分别作一次学校课堂教学全面反思。由于校长带头执行制度,学校听评课蔚然成风,第一学期下来,两位校长分别听了七十多节课,而在他们带动下,全校总听评课量达两千节以上。这件小事折射出一种一种基本的法治精神,那就是春秋时名相管仲说的“上不行法,则民不从”。更进一步说,掌握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权力的领导如何进行有效的权力自律,是依法治校无法回避的问题。

全面依法治校理想的实现,也许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因为主体法治观念的强化、法治大环境的成熟、权力自我制约机制的建立都需要时间。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追求的目标也不会近在咫尺,此时此刻,我想起两句诗歌,一是古代诗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是当代诗人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愿用这两句诗歌,与各位共勉。

依法治校 构建和谐校园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依法治校 构建和谐校园》。

前不久,我在电视上看到:一所曾经办学质量较高、社会信誉度较好的学校,因为违规收费而被取消了“文明单位”的称号。摘牌的那天,天空正飘着细雨,望着画面上老师们泪眼朦胧的双眼,望着那位为教育事业奋斗多年,如今却受到处分的老校长,我的心随着天空飘着的纷纷细雨一点一点地往下沉。作为同仁,我很同情这位校长,因为他并不是牟取私利、中饱私囊,但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为这件事感到遗憾,因为这种违规收费是以牺牲学生的利益为代价,与国家法律法规背道而驰。法不容情啊!法治的力量让我们的心灵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憾。

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规矩是什么呢?这规矩就是规章制度,这规矩就是法律、法规。依法治国,已成为今天中国的治国方略。

靠法治,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逐步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治国如此,治校更是这样。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依法治教已成党和政府管理教育的基本方针,而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今天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

古人说:“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我认为依法治校,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管理的过程中靠制度说话。我们学校在制度产生时,“谁说了也不算”,每一项制度必须经过教代会的审议表决,在制度执行时,更是“谁说了也不算”,一切按规章办事。有人对校长不理解:“你这个校长,工资、奖金、职称都说了不算,你还有什么权力呀!”我们却认为这恰恰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进步,我们清楚的看到,正是因为职评小组成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坚持了公正、公平、公开,评职称的时候,再也没有原来那种吵吵闹闹甚至哭天抹泪的现象了;正是因为《奖金分配方案》的通过与实施,那些工作懒散,想吃大锅饭的人变得勤快、能干了;正是因为《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的若干规定》的施行,学校里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杜绝了,违规滥定资料的现象没有了,有偿家教的现象少了,正是因为收费项目的公开,办公室接到的投诉电话少了,正是因为百名教师访贫济困活动的开展,那些因为家庭贫困意欲辍学的孩子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校园,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正是因为校务公开让教师明白还校长清白,校长在管理中更加的理直气壮了。

全国劳动模范、重庆市骨干校长、我们校级班子的领头人物王校长常常说:“民主和法治是管理的法宝,也是挖掘每一个人潜能的最好办法。只有坚持民主与法治,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才会使学校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是啊,多年来,学校不断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着各种管理的规章制度,同时也努力为教师创造条件,使教职员工能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制度协调和平衡了学校的各种利益关系,执行起来畅通无阻,从而使依法治校内化为全校师生员工自觉行动,形成了议政充分民主,行政雷厉风行,监政及时到位的依法治校局面。

如果说我们学校被评为市级模范职工之家和民主管理示范学校算得上精彩的话,如果说我们学校因为拥有学生的真挚情义和社会的广泛赞誉而算得上精彩的话,我想,这精彩应该来自依法治校,因为依法治校我们更培养出了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谱写了一曲和谐校园之歌。

杨柳随春发新绿,法治春风遍神州。我们欣喜的看到,教育正走向法治的健康轨道,那块“文明牌”的摘下,不正表明了我们依法治校的决心吗?我们相信依法治校将深深地熔铸在我们教育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内化为教育人的自觉意识,成为蕴藉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成为弥漫于万物之中的和煦春风,吹遍大地,它将激励我们教育管理者不懈地努力与追求,构建和谐的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贰』 浅谈如何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

学校领导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引领作用,依托骨干教师本身的优势,发挥他们对周围的辐射作用,促进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一、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以端庄的仪表,脱俗的谈吐、娴雅的举止、美好的姿态去面对每个人。罗曼.罗兰说: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我时时刻刻要求以自己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用良好的品质、知识水平、教学态度和作风在学生中树立优良的教师形象,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教育和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与孩子进行心底的、智慧的对话,使孩子在兴奋、投入、惊奇和愉悦张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时时刻刻装着学生,珍视孩子在校的每一天,保护孩子的每一次发现,关注学生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感受孩子的感受。智慧引导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宽容地对待孩子,欣赏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获得成就感中扬起自信的风帆。二、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意时时对自己的素质保持提升和完善的趋势。所以,我会在以后的日子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先进的理论观点,掌握语文学科中相关的新知识,关注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新办法、新内容和新趋势,善于将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是自己的课堂教学独具特色,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堂,喜欢上语文。作为一名骨干教师,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体系,细化工作措施,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备好每一节课,辅导好每一位学生,切实“让每一个孩子成才”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心中。要真正起到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成绩只属于过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学习,才能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无愧于骨干教师这一称号。三、更新教育观念 对许多老师而言,如果没有新形势的要求,她们只能安心于现状,按早已熟悉的又已习惯、不变的老路行事,不会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改变教学观念。为此,我们认真分析教师的现状,从抓骨干着手,发挥骨干教师、科组长的作用,在他们引领下,让教师们在各种平台上展示自我,在取得成功的喜悦中去理解教育观念到教育理论,在实践中探讨一些问题,特别是探讨行为的转化问题。、体味教育不断提升自我更新能力。如在校本培训中,首先培训骨干教师和科组长,再培训全体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各年级在教导处、科组长的策划、引领下,对专题进行讨论、对话,对骨干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观摩,然后进行集体反思和评价,教师们就是在这活跃的研究气氛中感受新理念,在广阔的空间中专业得到发展。 四、骨干教师要支持,发挥其示范作用骨干教师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识广博的学科带头人乃至名师名家,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拥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教师培训工作。学校还应根据培养对象的学科类别、研究方向、个性特点的需要,以骨干教师为指导教师,并让培训对象与骨干教师结师徒对子,签订师徒合同,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做到教育资源共享。在教师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的过程中,对培训对象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进行定期辅导或跟踪指导,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及引带作用,使培训对象从骨干教师的教书育人和教育科研的经历及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中,受到启迪和感悟,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增强其敬业、乐业的职业意识,树立其勤业、精业的师德风范。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华,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师团队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放大骨干教师在教师团队中的榜样与教育作用,鼓励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构建以教师实践反思、教学创新、科研创新为核心的学习型组织,从而有效地推动学校学科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的骨干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正在发挥着他们的作用,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三小的教育成为文昌市第一做出应有的贡献。

『叁』 物理研究性学习发言稿

本课题汇报,我将从问题提出、研究过程、主要成果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在研究过程中说明研究的目的、内容、步骤和采用的一些方法。最后述说说课题研究的收获和思考。一、课题的提出(略) 在课改初期,随着新课程的启动、新教材的适用,大量的问题不断涌出,在大连适用新教材的第二年即2003年7月,西岗区承接了“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研究”这一课题。实验研究对促进新课程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研究过程(一)确定研究的目的根据新课程实验的统一要求确定理论目的:
1、探索出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适应程度;2、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的物理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3、开发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4、探索出与新课程适应的教师培训方式。通过课题实验要达成实践目的:1、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明显改变,学习成绩有较大提高。2、使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提高。(二)研究步骤第一阶段(2003.7-2004.8)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细目——阶段总结交流——调整研究细目第二阶段( 2004.8-2005.9)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研究——收集整理过程料 ——提炼研究成果第三阶段(2005.9-今)聚焦课堂,深化研究,成果验证三、研究内容1、研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适切性。2、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培训方式以及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中学物理教学方式。3、开发适应新课程的课程资源。形成文字课程资源、多媒体课程资源以及实验室资源。四、研究过程第一阶段:启动阶段我们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实验教师、制定了实验方案。对实验教师进行了有关理论的学习和培训。包括教育科学理论、课程改革纲要、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等相关内容学习。组织教师进行研讨,请使用过一年新教材的教师谈体会,提出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认识到课题与课改的密切关系,顺利进入实验研究角色之中。我们接受了课题专家组的提问与现场指导,完善了实验方案。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对实验教师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自主学习——小组研讨——个别指导的方式,引导教师进入实验轨道。(一)扎扎实实地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和学生适切性的研究。将《课标》和《大纲》进行比较,发现《课标》有别于《大纲》的两部分内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课标中的教学建议,着重对这两部分做了深入的学习,发现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新课程中表现突出的地方。对照《课程标准解读》对《课标》逐句剖析、理解。实验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实施中学生的反应进行记录,对照课标与教材验证其适切性我们动用了全区30多名物理教师对所使用的教材从教材段落、插图、栏目作了详细的审读,做出调查统计表,指出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汇总由我执笔写出了上科版教材评估报告。调查统计的所有材料均上交有关部门,并在全国新课标研讨会上直接与教材主编也是课标组成员廖伯琴教授交流。(二)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中学物理教学方式和教师培训方式(1)设计可操作的“问题式”教学,即课堂三问:“课前学生问,课中老师问,课后学生问”,从学会提问开始,改变教学方式。 此为5中的学生阶段学习中的问题汇总,教育故事展示中26中董培磊对学生的提问题的思考。 (2)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使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 此为34中开展电子线路大赛的海报和照片。 (3)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从学校走入工厂。实施新课程以来,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又作为教学内容,被提到高度重视的程度,而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不能完成教材中所有的探究活动,许多探究活动就延伸到课外,这一点在船中姜华老师就做了大胆的尝试。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参观工厂、做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见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将过去的从课堂中获得知识的途径向外延伸、拓展。(4)改变教师培训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的现状。将教师作为主体,以教学问题为牵动,增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征集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师生的问题意识,促进教师主动学习。通过改变教研方式的实验操作,对教师的教学也起到了引导作用。另外,通过教师教学问题辩论会、教学设计比赛、教师拉链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骨干教师开放课等活动,给教师搭设一个展示的舞台,让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在交流互合作中共同提高。让教师领会到交流合作是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从而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觉地运用到平日的教学当中。(三)探索开发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的途径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巨大的,物质资源的开发需要人去完成。所以,从开发人力资源做起。有了一批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他们就能自觉地开发物质资源。教师充分的利用日常用具充实实验室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动地收集教学中问题,参与开发文字、音像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延伸物理课程,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寻找更丰富的课程资源。第三阶段:提炼总结阶段课改过程中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如相关的统计有关数据,教师的论文、教案、学生活动案例、照片、录像、光盘等。做好专辑的选编工作,提炼研究成果完成。五、主要研究成果1、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提出修订意见由课题主持人汇总对教材的调查结果,写出了“上科版物理教材分析报告”由教育学院附中的张瑾写出了《沪科版物理教材的使用体会》发表在中学物理上。 2、探索出改变教学方式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活动:教学问题辩论会、演示实验竞赛、教师拉链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骨干教师开放课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课外活动、竞赛、参观、研究性学习展示用教研活动的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学活动方式的改变。通过“活动展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教研活动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要求上,将教学方式的改变放在有形的操作之中。3、开发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开发文字资源我区教师编写《导航》《尖子生新课堂》《探究报告册》《创新设计》18册,每册完成改编2-3次,这些教辅材料,在对推动课改起到了相当大的辅助作用。师生问题库开发利用生活用品补充实验室资源开发媒体资源录制空中课堂、名师课堂,建立电子交流平台(教师在上面进行交流)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了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34中每学期一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汇报展示,自动输液报警器申请国家专利,女生敢做短路实验让人吃惊。实验点校34中,把物理课外活动和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融入物理教学,促进学生走出校门、家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调查研究中,学生自主制定计划、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学校由物理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坚持每学期搞一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汇报展示。在这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课堂上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对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关注和追求,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学生的综合索质不断提高,促进他们全面发展。(附件:学生研究性学习光盘)5、培养锻炼了一支教师队伍,促进教师教学思想的更新,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的展示活动和学习交流中,教师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和教育、教学的价值观,在更新教学思想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有所进展。在教改实践中,大家亲身感到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巨大的潜力,深感教学观念更新的迫切性。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常常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这就很自然地“逼”着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思考。通过课改实践,我区涌现出一批课改骨干教师,如陈砚、王珣、李莉、等,他们能够独立组织区级教研活动、承担市级教研活动中的教材辅导的任务。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区参加教辅编写的人数达19人,通过教辅编写发挥了已有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同时又锻炼了一批新的青年骨干。目前,已有两名教师可以胜任教辅材料的主编。独立命题的教师不断增加我区的物理教师整体素质不断的提高,青年教师参加省、市教学比赛参加的数量、质量都在增加。(我区教师参加省创新设计大赛、省市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有七人获省一等优秀课,二人获省二等优秀课,三人获市一等优秀课,两人获市二等优秀课。教师撰写省交流论文19篇,市级交流论文9篇,有4篇在正规刊物上发表。教师上市、区级教学研讨课多节。)我区教师陈砚曾在“全国新课标研讨会”上代表大连的一线教师作了《走进科学探究》的经验交流。获得专家和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34中物理组代表大连市在2004年5月在全国物理教研员研讨会上作了《落实课改,走校本教研之路》的经验介绍,获得专家的肯定和与会教研员的热烈欢迎。厉玲老师为辽宁市教研员培训献课。6.打造网络交流平台,开辟教师研修的新方式。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进展,教师的学习欲望不断增强,教学问题需要及时的研讨,教学经验渴望及时的交流。我们通过区域教研活动、校本教研采取互动研讨的方式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我们将交流的方式发展到网络,通过公用邮箱、西岗教育网等平台进行展示交流,交流的面比较窄,也存在者被动的成分。07年,我们课题组又开辟了两个网上交流平台:西岗物理QQ群,“物理教师的空间”教师博客圈子,教师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教学意见,主持人在网上发表教研、教学指导文章。交流的内容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教师的参与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一步,开辟了教师培训的新途径。一批新的骨干教师主动建起了个人博客,在博客中发表自己的文章,加快信息传递与交流的速度。丰富了课程资源。6.以物理探究专题复习为例,进行了有效的专题复习的课堂教学行为设计,并付诸实践。2007年5月,由5中高琳按照课题组设计的复习课教学行为设计的思路,在全市物理学科教研活动中展示了一节“科学探究之分析论证”专题复习课,其设计理念之新,设计思路之清晰,方法之恰当,操作之可行等方面获得听课者的好评。而高琳上完课之后,凸显出有效的专题复习课堂教学行为实施的优势。在同年的中考模拟测试中,5中的科学研究之分析论证试题的得分率明显的高于其他学校(学科平均分位于下游,而分析论证部分试题得分率位于上游,仅次于第一名)。西岗区的科学探究复习专题设计课由此在市教育学院举办的绿洲行动表将会上做汇报展示。有效的复习教学行为设计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六、困惑1、整个研究一直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认为还是非常成功的,研究也比较透彻,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很多。但是教师观念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存在者一些死角,如教师的压力不足,教师的能力素质不一,认识层次不同,导致教师发展不均衡,作为教研员我们也力不从心。2、评价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催化剂,目前我市的物理学科中考笔试中加大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我们仅仅在物理探究专题复习课中作了点儿研究,设计了探究专题复习课的教学行为设计并付诸实施,仅此一点就能显示出实验点校探究教学的优势。我们也试图做学生探究能力评价研究,但是由于受中考的制约,我们在评价方面研究没有深入下去,还有待以探索。 专家肯定:作了研究。专家提问:1、报告中有学习方式改变的调查,是否分析过,什么原因引起学习方式的改变? 2、你的研究中突出的地方表现在那里(与别人不同的)?

『肆』 浅谈怎样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要求,如教师的教学质量观、学生观、学习观等。学校和教师们已迫切感到自身和新课程的要求仍相距甚远。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等概念深入人心,教师不可避免地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越来越充分认识到不能仅仅依靠职前教育,而更为重要的是贯彻教师整个教学生涯的继续教育。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与推广,校本培训在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改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诸方面,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本文从校本研修入手谈了怎样有效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反思能力、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跟上课改步伐,加速实现专业发展。关键词:校本研修 教师专业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其无与伦比的创新性、发展性唤醒了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将面对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和全新的教学情境的挑战。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在社会转型、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是学生潜能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可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现状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外出的学习机会十分有限,学习的渠道不畅,终身学习观念未形成,从而导致教师学科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如何能帮助教师切实领悟新课程的深刻内涵,采取有效的研修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成了新课程改革工程中最现实、最关键的一个环节。1、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 校本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 1.1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校本研修强调学校是研修的基地,意味着研修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研修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去抽象地谈论,是容易做到的。但却意义不大。比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还有权力和责任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这就会出现与以往任何进修都很不相同的教学情境,再加上各个学校的情况差异很大,对于具体的学校而言,解决所谓“面上”的教学问题显得并不那么“真实”了,总有一种隔离感,并不能对学校的教学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像校本课程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开展,大班额背景下如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等之类的问题,只有置于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境中才可能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 1.2 教师是研修的主体。 校本研修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认为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责任。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以教师为主体所从事的教学研究不同于以倡导“思想观念”和“理论流派”为已任的象牙塔式的研究,更多的应该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是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3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研修的直接目的。 校本研修,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交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校本研修的灵魂也就丢掉了,“学校为本”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教师研修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结起来。而且,评判的最终主体应该是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而不应该是学校之外的其他主体。这一点,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说,当学校认为研修没有直接指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时,他们应该在制度上能够很顺利地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这并不是否定校外评价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确认校内评价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校本研修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应该由学校师生自己确认,这一点在制度上应该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肯定。研修中存在的一些为研修而研修、为“装门面”而研修的现象,是与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2、怎样开展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以校为本的研修,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行动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其生长点在学校,立足点也在学校。因此,在学校建立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管理机制尤为重要。 2.1 构建学习型组织。 为保证校本研修顺利进行,必须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校本研修专业指导小组和考核小组。同时,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发展,培养一批“名优教师”,有必要定期开展校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十佳”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被评选出来的教师,除给予晋级、适当加分外,还应给予校内津贴和精神奖励。 教育部袁振国司长指出:“学校要重视教师文化,所谓文化,就是教师发展问题。”因此,学校要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可开展各类公开课活动,如骨干教师示范课、课改年级研讨课、青年教师比武课等。通过公开课活动,教师相互观摩,互相切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一般来说,各学校有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的骨干教师。他们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教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大会交流。要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让他们带动本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给参与课题研究的青年教师实际指导。 2.2 搭建研修学习平台。 校本研修是中小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应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采取培、研、教一体化的培训方式,可以由学校教研室牵头,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或其他时间进行定期培训或不定期培训,包括教育心理理论、课题研究、德育工作专项培训、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培训。引导教师认识知识是财富、学习是手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变革,才能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从而树立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事业才能成功的理念。 2.2.1 开发学习资源,拓展教师视野 作为一所学校,教师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学校可不断探索和开发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不足,拓展教师视野,实施名师引领,专家导航工程。专家与名师都有自己的独特思想、见解和经验。聆听他们的报告、观摩他们的课堂、接受他们的指导,不但能给老师们许多启迪,还能促进教师开拓视野,反思自己,找差距;模仿创造,超越自己。因此,学校可聘请一些专家客座教师或科研顾问,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教研教改

『伍』 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

一、 骨干教师发展的方向
如何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营造自己的精神与智慧家园,从事职业过程中完成一份事业,以有为求有位。
我认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要对自己做好正确的定位,规划好职业发展方向,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扎实专业功底、精湛教学技能、出色教研创新能力,在教育思想、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效果等方面形成独特的成果,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会等待、倾诉、分享、合作、选择、创新,成为学生尊敬的人、家长放心的人、群体认可的人、实绩突出的人、传帮带的人,成为本地区乃至更高层面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最终实现“四高”和“四转化”,推动本校、本地区乃至全市的新课程改革。
四高:一是高素质,具备现代化教育观念,具有爱心、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有合作、竞争的精神。二是高学历,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三是高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具备组织教学、指导学习、引导探究的创新能力。四是高水准,具备科研的能力,善于总结和提练,能做出优异的成绩。
四转化:一是由“接受型”转变为“开拓型”,教师应主动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主动迎接新科技的挑战,主动开拓自己发展领域。二是由“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教师从只会一门学科转到教多种课程,有精湛的教学技艺,掌握和运用教科研前沿的成果。三是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掌握科研方法,对先进的教育策略有研究、选择、运用的能力。四是由“同类型”转变为“特色型”,教师应改变统一的教学风格,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自我,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骨干教师要塑造高尚的师德魅力
师德是一种人格魅力,是一名教师内在思想、自身涵养的体现,是教师发展的根本保证。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
(一)言行魅力——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要做学生言行的风向标。
教师在学生面前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学生,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会感到教师就是他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教师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要带头做到。随手拾起地上的一个纸团、把讲桌上的粉笔盒摆好、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等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
(二)情感魅力——思想情感更是力量
作好温馨的亲情教育,强化思想情感更是力量。感情上的沟通是实现师生之间思想沟通与碰撞的“纽带”。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感体验来决定的。因此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多找学生谈心,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情感投入,让学生感受到你时刻在关心他、爱护他。
1、感恩教育中产生情感。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帮扶之恩……感恩教育中产生师生情感,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生根、开花、结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尊重,懂得珍爱。
2、谈心中增进情感。谈心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形式,通过谈心,既可以相互交流思想,解开思想上的某些“疙瘩”,又可以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感情。教师平时要同学生常接触,多聊天,学生才乐意向老师倒出心里话。和学生谈心时,要讲究语言艺术,要诚心诚意,要先交出“心”来,做到推心置腹,尤其是同后进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谈心时态度更要诚恳和悦,耐心启发,用感情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把自己和学生的心谈到一起,促进教育教学的和谐进步。
3、师爱中升华情感。师爱是师德的核心。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只有了解,才能理解,才能关爱,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情绪变化等方面作深刻的了解。当前,问题学生、留守学生、贫困学生、单亲学生等弱势群体因长时间失去父母的呵护和管教,学业和身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易产生性格孤僻、寡言少语、情绪低落等现象,有的孩子成绩波动甚至下降。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师爱是“严慈相济”。严格就是一种爱,爱学生要做到:严而有“格”,有一定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以人为本,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严而有“度”,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严而有“恒”,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细心、责任心、恒心。严而有“方”,讲究方法方式,让学生能够接受,让学生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教师角色要做到“严师、慈长、益友”,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师爱就是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压制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就是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把错误当成学生的人生体验,用优点融化缺点,多给学生进步的阶梯。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教师要多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在成功中找回自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向师性。
(三)表扬魅力——表扬是学生持续发展的武器
善用表扬的武器是新时期教师师德的一个新魅力。成功的教育是一个善用表扬武器的教育。表扬是被人理解的高级需要,当人的精神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迸发主动持久的学习激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许多旧的教学观念已被新的课程理念所取代,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智能一元论转化为智能多元论,发展强势智能,由以批评鞭策为主转为以表扬激励为主。
1、表扬的适时性。要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其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表扬而言,“时机”的选择就是一个艺术。过滥的表扬就像廉价的商品,不被人重视。因此,表扬不能太随意。
2、表扬的适度性。表扬的目的不是“吹捧”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依据教师的表扬和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更好地认识自己。 恰如其分的表扬会让人觉得你有诚意,言过其实的表扬则易招致怀疑。
3、表扬的灵活性。表扬要因人而宜,采用不同的形式。具体化的表扬用语由于针对性强,更易于学生接受,起到的效果也更佳。同样一件事,对性格外向的学生,也许一个点头,或者一个微笑即可达到效果;而对自卑、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应大张旗鼓,当众称赞一番。教师惊喜的表情、赞许的笑容、一个沉默、一个期盼的眼神这些都是表扬,都能起到良好教育的效果。有时,冷处理就是一种表扬和鼓励。
(四)激情魅力——激情是高效课堂的活力源泉
教师要讲究仪表美、心灵美,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更要讲究教学激情,让学生在乐学中成长。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源于对教育的忠诚,源于教师自身的多才多艺,源于教师的童心,源于教师对工作的责任心。
教师上课的激情表现在乐教上。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愤”、“悱””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师亲切和蔼的笑容,期待鼓励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一旦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通过教师严谨、简洁、幽默的语言,自然适中的语调,饱满的教学激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对学生的仁爱与严格要求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一种魅力,扣人心弦。这种激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成为学习的主体。继而通过教师的形成性评价,激情鼓励,学生能调整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学习中的不足。乐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克服困难,树立自信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体验成功乐趣,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激情教学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知识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现代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乐教”与学生“乐学”的和谐共振,是激情教育与新课改教育的完美结合。
三、骨干教师要坚持学习
(一)终身学习,受益终生。很多骨干教师总满足于追求皮毛层面的长进,津津乐道于操作样式、行动套路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光顾做表面文章,执着于教学技巧和工匠之术,相当于“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自然难以登堂入室和进阶升格。此时,骨干教师需要熟读精思、勤学苦练、厚积薄发和融会贯通,自觉地追求教育教学的精髓,全面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人文素养、教育素养和人际智能,让学习成为终身的需要。
(二)会教书,更要会读书。中小学骨干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自读、自悟,把读书作为必修内容,广泛深入研究教育科学和学科名著,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深入研究语言表达艺术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深入研究诱导与启发学生的艺术,深入领悟师生互动的策略、艺术和情感交流的智慧,深入掌握教育教育改革前瞻性理论,等。要认真参加校本培训及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课改培训、远程培训,并做到学以致用。要多“走出去”,感受名校、名师风采,博采众长。要坚持广泛积累和广博汲取,要注重从人文社科书籍、生活大众杂志、教育理论著作和学科经典名篇的阅读中学习和萃取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思想,注重从人际交往与生活实践中提炼和汲取教育教学的诀窍与智慧,一定要牢记并将“人人都是导师、事事隐藏哲理、处处皆是学问”的意识融入血脉中,并时时刻刻将之发扬光大。
(三)骨干教师的研修是充实的,也不会停止的。三年来,我参加了初中思品“远程国培”;拜读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教育新理念》、《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最好的老师》、《用心做教育》等十余部教育专著,撰写读书笔记和研修日志达3万余字(已上交培训学院和省教厅备档);聆听了魏书生、李镇西等十余名著名教育专家的讲座(白天8:30—18:00听讲座,晚上完成研修日志和跟帖),参观了成都七中、树德中学、武侯实验中学等十余所省内名校,观摩了30余位名师的教学,与省内名师开展了10余次 “同课异构”活动。真真切切感受到名校、名家、名师的风采,互相切磋,互相促进,信息得到大量的汇总与交融,头脑得到风暴式的理念更新,教育激情再次被点燃。

阅读全文

与初中物理骨干教师校本培训讲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