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跨国公司如何实施六西格玛,如何培训使用六西格玛绿带和六西格玛黑带人员
如何实施六西格玛,如何使用黑带人员一面是黑带人员得不到重用;另一面是企业问题重重,企业老板抱怨缺乏适当的人才来解决企业的问题。此情此景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企业该如何用好黑带人员。
跨国公司的经验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实施六西格玛的过程中,确定了明确的改进目标,并将质量提升到无与伦比的高度。
为了达到六西格玛质量水平的目标,杰克韦尔奇要求所有的CEO要将各自最好的下属变为六西格玛领导人,也就是说,要把我们的人从现有的岗位上撤下来,给他们安排两年的项目任务,使他们能够达到六西格玛术语中所谓的”黑带”水平。通用电气通过这种方式,给予了黑带人员充分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完全投入到六西格玛项目中去。
关于六西格玛绿带和黑带培训的区别:
绿带一般为兼职,可担任项目的核心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范围较大的黑带项目,并对该项目提供专业的建议。
黑带一般为专职,需要组建、指导和带领跨部门的改进团队,向管理层提供项目的优先选择,撰写项目章程和启动等的建议和指导,辅导绿带、黄带、及各领域业务专家,使用六西格玛工具与方法,学习使项目结合经营目标,提供项目管理,协调和指导团队。
Ⅱ 外籍员工培训资料
http://news.163.com/07/0810/23/3LIR0924000120GU.html
文不对题...
Ⅲ 跨国企业怎样进行人才的培训投入
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已经或者正在着手开办自己的大学,摩托罗拉公司有摩托罗拉大学、安达信咨询公司有圣查尔斯大学、通用电气公司有克罗顿大学。与其世界一流的竞争对手一样,这些公司对于培训的重要性深信不疑。
在这些跨国公司开办的大学里,培训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一项重要内容。其中,除了对职场新人的培训外,还包括对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包括高级经理人,甚至首席执行官(CEO)。
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国内外拥有60多个培训中心,有700多名专职教师和近3000名兼职教师从事新员工第一职业培训、大学生精英培训和领导后备人选的精英培训。日本电器公司专门开设了国际培训中心,形成了以国际企业人、驻外人员、当地雇员为对象的国际培训体系,采取轮岗、集中培训、单独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进行语言培训、国际实务培训、国际经营培训、外派前培训、高级经营者培训、海外留学、海外业务进修等。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跨国公司改变了培训方式,以信息系统促进公司内部沟通,导入了网上学习系统。西门子公司成立“西门子虚拟大学”,面向各地千名技术人员,每年进行为期一周的新产品技术培训。IBM公司应用网上学习系统为遍布世界各地的经理人开设管理培训课程,每年有4000人参加。美国思科公司投入巨资开发网上学习系统,以“思科学习网”取代传统的培训方式。此外还面向中国市场实行IT技术培训,2000年共有2850人参加该公司“网络支持工程师认证”的网上培训。微软(中国)公司网络教育负责人说,网络教育培训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转移,有更多人学会网络技术。这也可以扩大产品需求,扩展产品市场。
可见,这些跨国公司在人才的培训上都花费了相当高昂的资金和技术成本。培训组织CCID2002年的数据显示,在华外企的人均培训时间为每年44小时,人均年培训预算3384元,占工资比例的5%。相比之下,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人均年培训时间仅为5.6小时,人均年培训预算约1362元,占工资比例的1.5%。而一些跨国公司所投入的资金远大于此,如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苏州)每年人均培训费用高达7000美元,是我国国有企业平均水平的50多倍。尽管这种差距已经有逐步缩小的趋势,但短期内改变实属不易。
在如此悬殊的培训投入之下,自然导致了悬殊的优秀人才供给能力。投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观念的差距。通过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人力资源观念的比较,如人力成本观念差异、员工需求重视程度等,不难发现,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人才问题上文化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人力资源培训时产生的行为差异。今天,国内企业应该树立这样的人才的观念:高投入才能有高产出,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本,企业管理者在人才培训问题上应该重视并且认真对待。同时,企业管理者本身也应时刻注意提升和完善自我,要为员工树立一个不断进取的榜样,这在无形中会慢慢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成长具有积极导向,从而激励整个企业奋发向上。
通过对比,中国企业应以此为鉴,在人才培训观念和行动上与国际接轨,为自己“走出去”铺垫好人才基础。
Ⅳ 国内外新员工培训的现状
新员工培训
新员工培训又称第一职业培训。
在德国,一般从15~20岁的年轻人,如果中学毕业后没有进入大学,要想工作,必须先在企业接受三年左右的第一职业培训。
在第一职业培训期间,学生要接受双轨制教育:一周工作五天,其中三天在企业接受工作培训,另外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习知识。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工厂学到基本的熟练技巧和技术,而且可以在职业学校受到相关基础知识教育。
通过接近真刀实枪的作业,他们的职业能力及操作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由于企业内部的培训设施基本上使用的是技术最先进的培训设施,保证了第一职业培训的高水平,因此第一职业教育证书在德国经济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由于第一职业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年轻人进入企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也深受年轻人欢迎。
在德国,中学毕业生中有60%~70%接受第一职业培训,20%~30%选择上大学。
西门子早在1992年就拨专款设立了专门用于培训工人的"学徒基金".现在公司在全球拥有60多个培训场所,如在公司总部慕尼黑设有韦尔纳。
冯。
西门子学院,在爱尔兰设有技术助理学院,它们都配备了最先进的设备,每年培训经费近8亿马克。
目前共有1万名学徒在西门子接受第一职业培训,大约占员工总数的5%,他们学习工商知识和技术,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生产一线工作。
在中国,西门子与北京市国际技术合作中心合作,共同建立了北京技术培训中心,西门子投资4000万马克。
合同规定,中心在合同期内负责为西门子在华建立的合资企业提供人员培训,目前该中心每年可以对800人进行培训。
第一职业培训(新员工培训)保证了员工一正式进入公司就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精英培训
西门子计划每年在全球接收3000多名大学生,为了利用这些宝贵的人才,西门子也制定了专门的计划。
进入西门子的大学毕业生首先要接受综合考核,考核内容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公司根据考核的结果安排适当的工作岗位。
此外,西门子还从大学生中选出30名尖子进行专门培训,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培训时间为10个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让他们全面熟悉企业的情况,学会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第二阶段,让他们进入一些商务领域工作,全面熟悉本企业的产品,并加强他们的团队精神;第三阶段,将他们安排到下属企业(包括境外企业)承担具体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获取实践经验和知识技能。
目前,西门子共有 400多名这种"精英",其中1/4在接受海外培训或在国外工作。
大学精英培训计划为西门子储备了大量管理人员。
员工五级别在职培训
西门子人才培训的第三个部分是员工在职培训。
西门子公司认为,在世界性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在革新、颇具灵活性和长期性的商务活动中,人是最主要的力量,知识和技术必须不断更新、换代,才能跟上商业环境以及新兴技术的发展步伐,所以公司正在努力走上一个"学习型企业"之路。
为此,西门子特别重视员工的在职培训,在公司每年投入的8亿马克培训费中,有60%用于员工在职培训。
西门子员工的在职培训和进修主要有两种形式:西门子管理教程和在职培训员工再培训计划,其中管理教程培训尤为独特和成效卓著。
西门子员工管理教程分五个级别,各级培训分别以前一级别培训为基础,从第五级别到第一级别所获技能依次提高,其具体培训内容大致如下:
第五级别:管理理论教程
培训对象:具有管理潜能的员工
培训目的:提高参与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
培训内容:西门子企业文化、自我管理能力、个人发展计划、项目管理、了解及满足客户需求的团队协调技能
培训日程:与工作同步的一年培训,分别为为期三天的两次研讨会和一次开课讨论会
第四级别:基础管理教程
培训对象:具有较高潜力的初级管理人员
培训目的:让参与者准备好进行初级管理工作
培训内容:综合项目完成、质量及生产效率管理、财务管理、流程管理、组织建设及团队行为、有效的交流和网络化
培训日程:与工作同步的一年培训,为期五天的研讨会两次和为期两天的开课讨论会一次
第三级别:高级管理教程
培训对象:负责核心流程或多项职能的管理人员
培训目的:开发参与者的企业家潜能
培训内容:公司管理方法、业务拓展及市场发展策略、技术革新管理、西门子全球机构、多元
文化间的交流、改革管理、企业家行为及责任感
培训日程:一年半与工作同步的培训,为期五天的研讨会两次。
第二级别:总体管理教程
培训对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管理业务或项目并对其业绩全权负责者;(2)负责全球性、地区性的服务者;(3)至少负责两个职能部门者;(4)在某些产品、服务方面是全球性、地区性业务的管理人员。
培训目的:塑造领导能力。
培训内容:企业价值、前景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互关系、高级战略管理技术、知识管理、识别全球趋势、调整公司业务、管理全球性合作。
培训日程:与工作同步的培训两年,每次为期六天的研讨会两次
第一级别:西门子执行教程
培训对象:已经或者有可能担任重要职位的管理人员。
培训目的:提高领导能力。
培训内容:根据参与者的情况特别安排。
培训日程:根据需要灵活掌握
Ⅳ 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为什么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开发
1 用人首先是培养人。只用不培养,人不会成长,或不会按公司需要成长回,效率会越来越差。答
2 不培训只干活,最终会形成思维定式,很难改变。
3 公司没有统一的培训,每个人会形成自己特色的工作风格或管理风格,公司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管理者是各自为政,一人一个做法,一人一派,相互不服气,公司由管理问题,演变为激烈的政治斗争。
4 培训是提高员工能力和公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不培训公司的产能就不会提高,最后肯定要被竞争对手超越,被市场淘汰。
5 不重视培训的公司,员工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成长,有思想的员工会迷茫,会流失,留下的只是沙子。公司破产,指日可待。
Ⅵ 跨国公司如何培训外派人员(一)
在资深人力资源专家说,选拔外派管理人员存在着“令人恐慌的高失败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外派管理人员的培训不足或不当引起的。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在选拔海外管理人员时有三种策略:在整个企业中任用最适当的人选担任与其相匹配的职位而不考虑其国籍,即管理人员国际化策略;雇佣海外子公司所在国人员管理当地子公司,即管理人员当地化策略;在世界各地子公司的重要的管理职位都由母国人员担任,即管理人员母国化策略。仅从表面上比较,管理人员国际化政策由于体现了“唯才是用”的管理理念,似乎是三种政策中最为有效合理的一个,但在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中,由于母公司高级职员和来自东道国的抵制以及国际人才市场的不完善、管理目标的差异化等等复杂因素,使得在目前采用这种政策的公司非常之少。本文就着重探讨一下管理人员母国化与管理人员当地化这两咱策略各自培训的侧重点。 一、对来自母国的管理人员的培训 从母国挑选的海外管理人员一般在国内工作较为出色,而且选用他们也具备相当的优势。例如,他们有尽忠于本企业的精神。在发生冲突时,其民族主义倾向能促使他们将本国利益放在第一位,亦利于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等等。但在海外任职往往要求他们具备更全面、更特殊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跨国企业必须对这类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一)培训目的 这种培训除了要让来自母国的外派管理人员获得国际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外,主要针对的是文化敏感性培训。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此进行培训的目的是使母公司的管理人员了解他们将赴任国家的文化氛围,充分理解东道国国民的价值观与行为观,迅速地增强对东道国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充当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 (二)培训内容 1、文化差异对管理人员的 派往国外的管理人员要在东道国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建立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必须了解东道国特有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当地人员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管理人员的行为具有不同特征。例如,在管理风格上,美国企业的管理人员较为民主,鼓励参与,日本企业的管理人员则习惯于集权;在财务决策上,发达国家的管理人员偏爱高风险、高收益的策略,发展中国家的管理人员则奉行较为保守的原则;在处理事情时,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人员比较讲究原则,亚洲许多国家的管理人员比较讲究交情等等。这许多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化差异对工作带来的影响。因此,外派管理人员只有尽快适应东道国文化环境,才能与当地管理人员建立良好工作关系,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家庭对东道国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一项对跨国公司外派管理人员,由于文化隔阂,往往会采取抵制当地文化的态度。他们建立一个仅限于来自母国人员的小的社交圈,试图形成能适应的小环境。这样就很难融入当地文化。 2、进行文化敏感性培训 提高雇员文化敏感性的培训一方面能使雇员对自己的文化属性和环境做到自觉和自知;另一方面,这种培训还能提高管理人员对异国文化在知识和情感上的反映能力。无疑,获得文化敏感性最有效的方法来自于一个人在国外环境中的生活或工作经历。 文化敏感性培训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系统培训有关母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二是培训外派管理人员对东道国文化特征的理性和感性分析能力,掌握东道国文化的精髓。实践证明,较为完善的文化敏感性培训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代替实际的国外生活体验,使外派管理人员在心理上和应付不同文化冲击的手段上做好准备,减轻他们在东道国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苦恼、不适应或挫败感。 目前许多大型跨国公司采用课堂教育、环境模拟、文化研讨会、外语培训等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文化敏感性培训。系统的文化敏感性虽然可以提高学员对东道国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但并不能保证他们能够在东道国有效应付不同文化的各种冲击。因此,外派管理人员必须学会以尊重和接受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切忌用本国文化标准随便批评异国文化,更不能把本国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东道国公民,即应努力做到克服自我参照习惯的干扰。在遇到挫折时,要善于忍耐和克制自己,把自己当作东道国文化的承受者,灵活地处理因文化差异产生的各种摩擦和冲突,在建立良好工作关系和生活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 对于这种外派人员的培训通常在两个阶段上展开,上述所言及的是派出前的准备培训,第二阶段是现场指导,即外派管理人员在海外上任后,企业总部及当地的辅导者要对他们给予支持。在海外子公司是已存企业的情况下,前任者通常要给接任者进行几个月的指导。 此外,需引起注意的是,为了留住人才,让有能力的人安心工作,一些企业还对海外离任回国人员进行回国培训,以帮助他们减轻反向文化冲击,重新适应母国的企业文化,寻求进一步的发展。 3、培训形式 跨国公司针对外派管理人员制定的培训计划主要有外部培训、内部培训和在职培训三种形式。 外部培训计划不是由某个跨国公司制定的,而是由独立的培训机构针对跨国公司的某一类管理人员设计的。例如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国际管理课程,专业化培训公司提供的沟通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培训等等。这类培训计划往往邀请有经验的或在某个领域著名的专家授课,让学员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借鉴,或了解某些领域的最新发展。许多跨国公司喜欢把管理人员送到东道国接受培训。这样做可以命名管理人员在随工作压力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文化差异的影响。 内部培训计划一般是根据跨国公司自己的需要制定而成的。这种培训的效果通常较为直接和明显。培训计划的内容可以根据公司遇到的不同问题灵活地进行改变。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都设立的自己的公司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内部培训方式。公司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公司内部的管理人员等骨干力量。因此这些外派的管理人员可以去公司大学进行培训,培训计划也可以根据受训人员需要灵活设计,如在出国前准备阶段,可请一位熟悉两国文化的人担任培训人员,了解所在区域的环境因素,并对当地特有的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为受训人员到任后有效的建立工作关系打好基础。 在职培训也是跨国公司内部设置的一种培训,培训对象是具有特殊工作需要的个别管理者,在职培训强调实践性,由于有经验的上级监督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由于在职培训可以在工作中进行,时间约束性小,更适合于文化化差异的调节。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任命母国人员去海外工作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由他们的家属引起的。即使管理人员本人能适应并喜欢在海外工作和生活,其家属则并不一定如此。如果其家属不乐意,会带来一系列麻烦问题。例如,管理人员不安心海外工作、家庭破裂等等。于是在海外管理人员派往海外任职之前,很多公司都要努力估计管理人员的家属是否能适应在国外的环境生活。因此,跨国公司在制订培训计划时,除了考虑培训计划的目标、课程的组织及其内容之外,还要帮助返回母国的管理人员及其家属重新调整回国后的职业与个人生活。例如,在道化学公司,海外任职者的部门领导要给其一封信,说明该海外分支机构保证其在返回时至少能得到与其离开总部时同级的工作。在外派管理人员计划返回母国之前,其新工作就由其指导员给安排稳妥。这样可解除外派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的职业安全感。(摘自: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Ⅶ 跨国公司如何培训外派人员(二)
二、对来自东道国的管理人员的培训
传统上,跨国公司培训的重点是母公司派往国外工作的管理人员。随着跨国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对高素质人力资源需求的增加,加之管理人员当地化策略体现出来的一些优势,如熟悉当地文化、有助于发现存在的商业机会,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等等好处,使越来越多的如IBM、P&G、麦当劳等大型的跨国公司开始重视对东道国当地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命名他们在生产经营各五一节的管理上达到母公司要求的标准。
(一)培训目的
由于来自东道国的管理人员对母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管理风格和管理程序缺乏深入的了解,因而这种培训主要针对是管理方法、管理技能、技术和有关公司文化的培训,这种培训的目的是使东道国当地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尽快达到公司的要求,以提高母公司对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协调和控制程度。
(二)培训内容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管理人员的培训侧重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虽然有时也会设置有关公司文化的培训,但文化敏感性培训通常不是重点。
有关管理技能的培训,通常按管理的职能进行分类。对营销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侧重于各种营销、分销、广告和市场调查的管理技能。对财会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侧重于母国和东道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会计电算化方法、财务报表分析和外汇风险分析等。
有关生产技术的培训,一般侧重于从母国转移到东道国的生产技术。培训对象多数是生产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的管理人员。
在多数大型跨国公司中,培训与管理人员的晋升联系在一起。不同等级的管理人员接受不同类型的培训。所以管理人员晋升到机关报的岗位时,往往要通过新的培训计划增加所需要的技能。
此外,在培训东道国管理人员时需考虑到由于他们自小所接受的教育、经历和文化熏陶,在管理活动中容易偏向民族利益,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忠诚培训,力图使他们提高思想境界,站在较公正的立场去考虑与决策公司事务,使公司能实现跨国经营活动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培训形式
由于东道国管理人员缺乏公司经营业务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对他们除了进行一般性的培训以外,还有一些特别的培训,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东道国人员受雇于母国工作。许多跨国公司为了解决东道国人员缺乏业务技术问题,就雇用一些母国商业院校毕业的东道国学生。这些人员通常被送到跨国公司总部接受政策灌输和学习公司特殊的经营方法、管理程序,并在一些特别的职能部门里如财务、营销或生产部门里进行在职培训。
第二、东道国人员受雇于东道国工作。由于毕业于母国大学的东道国人员终究有限,跨国公司学必须选聘当地人担任管理职务。为弥补他们的知识缺陷,公司要做许多工作。让他们在东道国子公司参加小时培训计划;或者,送他们到东道国的大学里学习管理和业务课程;也可能送他们到母国商业院校学习;或者参加母公司的培训计划。此外,受训者还会被送到母公司总部、分部门和其他子公司,以使他们熟悉各种企业经营业务,单独会见其他管理人员,并同他们交流经验。
虽然对来自东道国管理人员不需要进行昂贵的外语培训,也不需要着重解决文化适应方面的问题,但在培训时,他们也应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学习对自身文化心态的调整,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尽快融入到公司的文化氛围中。
跨国企业对海外管理人员的培训,不但内容繁多,而且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也千差万别。国际企业在开展这类培训时,必须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和候选人的具体情况决定培训的类型和培训时间的长短,并按照对症下药的原则来选择培训内容和方法,以使培训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摘自: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Ⅷ 外派人员到达东道国以后,跨国企业还应安排哪些培训内容
1、周围环境
2、实际工作情况
4、工作单位及同事、团队的认识
Ⅸ 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人才培训上的差距有哪些
国内大多数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策划,多数是随性进行,不成体系,也不评估。所谓培训,就是老师一讲,学员一听,哈哈一乐,也就完了。
跨国公司对培训有策划,达到什么目的有计划,是系统性的,故效果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