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学习:实现自我超越
未来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的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1、要确立现代化学习观。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会终身学习,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学会创新学习,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方法论、价值观;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研究,快速完善和更新自我,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进程。
2、要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通过团队学习,发挥群体优势,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探究学习,改进教学行为,革新教学策略和方法,朝着“教育专家”的目标发展。
3、要博学多才。教师应学习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优秀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学习语言表达技能、教学组织技能和教育科研技能等,重点提高核心教学能力,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既做“专才”又做“通才”,从而使自己能够胜任新课程教学。
二、实践: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它影响着个人如何对待外在客观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决定自己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做,到底怎样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思、研究、创新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1、要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实践。教师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要对行动进行研究,每次行动之后对整个行动进行深刻反思,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总结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2、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技能。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目标及活动设计,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差异,从学生的参与度、交往度和达成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大脑“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要追求实践智慧,富有教学机智。新课程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实践智慧,能科学调控,也能即兴创造,使课堂教学成为智慧探险的过程,引导学生开放性地吸纳知识;要坚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的原则,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要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追求实践智慧的生成和提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三、培训:建立共同愿景
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培训目标的达成休戚相关,自觉地把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培训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加快角色转变,改进工作方式,始终实现专业提升。
1、要加快角色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要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认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教学实践的反思者,在教学中发现自身不足,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既探索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行途径,又力争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
2、要加快转型步伐。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这就必然要求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实现自身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说,就是由教育型转向专业型,由经验型转向创新型,由修身立业型转向教书育人型,由教学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教学型转向教学、教研、科研型,由学科知识型转向综合知识型,由注重知识传授型转向素质培养型,由传统的个人奋斗型转向现代的团队合作型。
3、要加快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为此,教师要通过培训拓展专业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知识新内涵的深刻理解,拓宽有关人文、科技、环保等方面的知识;要提升专业技能,重点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与行动研究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提高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健全专业情意,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崇高的道德情***和远大的教育理想,规范职业道德和教育行为。
四、合作:整合团体智慧
团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教师要实现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在合作中,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自由交谈,并且要在思想碰撞中发现别人的远见,发现有碍团体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而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优势来加以解决。那么,教师之间如何通过合作与交流来整合团体智慧呢?
1、要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的最常见的方式。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整合团体智慧,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案。为了防止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师要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参加集体议课,在集体议课过程中交谈自己的观点、困惑和建议,也倾听别人的看法、想法和感受,在议课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思路;要与同事合作,共同探讨集体议课中出现的问题,设计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要对集体议课后所形成的参考教案进行个性化修改,形成符合自己和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
2、要加强互动研讨。互动研讨是一种合作性的教研形式。教师通过互动研讨可以加强教师间的交往、沟通与合作,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和教学技能的共同提高。为此,教师要参与集体性听课活动,在讨论中把自己听课的收获、感悟和困惑都提出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探求解决的方案;要分享别人的经验,分析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要善于和专家交流、对话,共同分析教学研究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接受专家的先进思想和正确建议,以获得专业引领。
3、要加强课题合作。课题合作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师合作方式,要求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攻关。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又要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此,教师要参与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验,与同事、专家一起合作攻关,提高自身的研究、合作、协调等能力;要承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课题实验任务,和同事一起探索新课程教学的科学策略和方法;要就本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和同事一起研究解决;要加强与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的多边合作,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五、研究:学会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科学研究,从宏观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密切关注、深刻洞察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发展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要学会系统思考。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从整个教育系统着眼,对教学体系进行思考和改革。因而,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对教学进行整体改革,能从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对研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整体考虑,科学设计研究的程序和策略;要对研究的课题或问题设计科学的方案,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甚至成功学、美学、哲学等视角考虑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要从目标设计、情境营造、活动组织、策略选择、模式运用、评价实施等环节全面研究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要学会教学研究。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家,还要求教师成为学科教学的专家。教师要成为教学专家,就要从学生的实践情况出发,研究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研究新课程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研究教学实践的改善等;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探索新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常规要求等;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知能水平和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关注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点滴进步。
3、要学会教育科研。新课程倡导教师作“研究者”。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学研究的层次,拓展研究领域的深广度,逐步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为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掌握一般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重点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形成研究习惯;要建立档案袋,积累研究资料,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对新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对研究结果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要及时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交流和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
『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制定高等学校编制标准。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对教师实行多少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对教来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源全员培训。
相关介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五十三条规定,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重视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3)教师培训改革扩展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肆』 如何转变教学观念,促进课程改革
一、教师培训到位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保证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广大教师的认同参与的程度。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教师角色,革新教学方式等。要使广大教师与新课程的要求适应,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培训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和保证。
二、领导重视,社会支持。
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初期,领导就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区课改实验工作。
三、精心组织,扎实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项牵动全局的综合工程,为了顺利开展此项工作,区教育局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区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顾问、教育局长为组长的区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5个工作组,即行政决策组、实验主管组、科研总结组、宣传报道组、专家指导组等,对课改实验进行专项指导。并要求我区各初中、小学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来领导和实施本校的课程改革,把课程改革的工作落到实处。
四、理念先行,重视感悟和体验。
在这次学科培训中,在省教研室领导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我们十分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各位专家的讲学也总是把教育理念的更新放在首要位置。
五、强调实效,重视调研和考核。
在课程改革的学科培训中,我们十分关注教师实实在在的提高,关注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为此,我们事先做好调研,事后做好考核。
六、滚动提高,重视总结和积累。
在课改教师培训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师培训的主阵地还在于校本培训。需要不断滚动、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总结和积累。培训结束后,我们各学科都写出了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伍』 如何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攻方向。今年刘延东同志多次强调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基础地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道路,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整体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学校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学校坚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各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1、更新教育观念,巩固本科教学地位。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与本科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进一步巩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与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2、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按照“统筹部署、分步实施、狠抓落实、全面提高”的原则,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大力实施“课程建设工程”,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精选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建立了“公共基础+专业提高+研究创新”三层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模块、素质教育课模块,以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为基础,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现已建成28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
3、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完全学分制,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普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以及教材选用改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构建课外实践学分认证教育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通,形成了学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良性互动的育人特色;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建成144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制度,遴选了一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4、启动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为进一步体现科学技术发展、学科交叉和渗透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基础宽厚、适应性强、专业口径宽、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启动了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两个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在今年的招生中,这两类专业按大类招生,一年以后,学生根据兴趣和志愿重新选择专业。
制定出台了《公共选修课实施方案》,在2009级本科学生中全面实施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形成了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环节四个层级递进的金字塔型教学平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通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宽阔的知识视野,掌握从不同领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综合素质培养奠定重要的认识和方法基础。通识教育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5、实施“特色计划”,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这一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国际交流开放计划”试点工作,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良好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按照“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建立和形成与基层司法、执法机关以及中小企业等法律事务部门信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合作与联动机制,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积极优化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新时期卓越法律人才评价体系,保障和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验班的学生单独开班,并实现特色教学。突出个性培养和柔性管理理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参与导师的科研,接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强化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研能力。
实施“国际交流开放计划”。学校与美国南缅因大学开展“3+2”本硕连读联合培养项目。根据协议,学校本科生在完成三年级的课程后,先以“国际交流生”的身份选拔推荐到南缅因大学学习一学期的本科课程,即可有机会进入MBA项目的后续学习。南缅因大学将对我校选送的国际交流生在学习费用和时间上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
二、不断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强化教学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多年来,我校一直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分别采取不同的培养与提升举措。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骨干队伍的建设与培育。学校先后实施了“教学名师计划”、“核心课程骨干教师计划”等,着力打造教学骨干队伍。“教学名师计划”旨在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带头人,并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核心课程骨干教师计划”旨在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核心课程教学水平与质量。与此同时,为促进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先后开办了2期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派遣20名教师赴美国、英国进修。
青年教师的水平和质量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量。学校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2010年以来,先后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开办核心课程培训22门,研究方法培训18次。在此基础上,为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示范和帮带作用,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指派教学导师,负责指导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为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学校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短期挂职、调查研究、合作科研、科技咨询、业务培训和带学生毕业、生产实习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等形式,深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理论联系实际,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要求45周岁以下在岗专业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晋升副教授职称时,原则上应参加3个月以上的社会实践,并需考核合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作为职称评审、晋级的依据。
目前,我校在蚌埠市金融办、发改委、科技局等有挂职干部11人,参加社会实践教师400余人。
三、以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为抓手,强化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为抓手,制定出台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管理办法》、《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文件,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项目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作用,调动学院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以重点教改项目为牵引,深化教学改革,培育教学成果,取得显著教学成果。2010年以来,教学研究项目学校立项220项、省级立项18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270篇。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目前有2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待批。
四、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多年来,学校一直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狠抓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小企业投融资创新人才培养实习实训中心”获2011年省级立项。以此为基础,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根据经管类各学科(专业)特点,以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推动教学理念、教学体制、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成立了包括经济管理学、语言模拟、法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旨在构建体现学科(专业)特点、涵盖多学科(专业)的综合型、现代化、开放共享的综合实验平台,真正实现各学科(专业)资源的多元融合。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外语大赛等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0、2011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32项,获奖人数69人次;获省级奖项295项,获奖人数473人次;参与国际竞赛获奖12项,获奖人次36人次。2011年在“201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和交叉学科数学建模竞赛(ICM)”中,学校7支代表队获得了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的成绩。
五、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强化奖惩功能
学校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建设。完善和实施了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反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多项质量监控措施,逐步完善了教学规章制度,保障了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在此基础上,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从管理求提升。严格执行培养方案,严格教学检查,严格考核纪律,认真履行调停课审批制度,规范执行学业警示制度、毕业论文管理与专业实习,严肃教师教学工作纪律,保障了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进一步规范、完善以本科教学过程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推进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完善教学评奖评优制度,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以评价促规范、提质量。制定出台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健全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形成了学生评教、教师评教、专家评教、领导评教、社会评教“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链。
今后,学校将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以及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坚持走“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内涵式特色发展道路,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陆』 论述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教师培训机构应该怎样主动转变职能,适应改革需要 8192
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在职教师培训是十分重要的。我国近二十年教育改革的实践也证明,没有配套的师资培训,不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改革就无法深入,也不可能取得持久的成效。特别是当前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角色进行转换和重新定位,出现很多亟待进一步加以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强烈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造就符合当今课程改革新理念的高素质教师,是推动和确保当前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面对当前这种新形势,对教师培训的有关研究和重要经验进行梳理,认清教师培训模式的发展趋势,剖析我国现行师资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出配合当前课程改革、调整教师培训活动的对策与建议,以进一步革新培训理念,优化培训内容和形式,强化教师培训管理,突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加强培训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能有效避免出现“为培训而培训”或培训“走过场”等现象,帮助教师努力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解脱出来,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为努力创设一个以职前教育为奠基、职后教育重提高的无“缝”的教师教育系统做一定的实证性探讨,对建立健全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形成教师终身教育的良好运行机制等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为教师培训机构,主动转变职能,适应改革需要,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本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干预
应该加强本市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院校合作,尤其要特别注意就教师的实际需要,共同商讨能够使教育和培训项目与在职教师的需求和目标课堂环境高度相关的“课程设计”和“授课”,完善教师在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和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加强与师范学院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合作研究,把教师培训作为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课题,共同商讨师资培训问题。对双语学校教师、转岗教师、专科层次教师、专业本科以上教师等不同类别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且培训工作应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满足不同类别的教师的需求和专业成长。
2、规范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教育准入资格,保证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要慎重选择教师、严格要求教师,“择师不可不慎也”。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把住教师的入口关,吸引优秀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及其整体素质。伊宁市虽已有教师资格认定的专门机构,依据法律,按照政府的有关规定和授权,独立进行工作以保证教师资格认证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但制度不够健全,教师资格制度还必须同教师培养,教师聘任,教师人才流动等相关制度政策配套实施,以切实保证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政府必须建立教师人才市场。既为有志于从教且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提供机会,也可为学校招聘教师提供专门的正规渠道。为此,必须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规范教师教育准入资格,政府严格把关,不具备教师资格证书的不能进入教师人才交流市场,也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3、培训形式应与培训内容相匹配
教师培训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培训形式是培训内容的有效载体,对于培训能否达到预期的、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培训形式的选择一方面要根据培训内容而定,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的、充满个性化的经验,这是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学习所独有的教育资源,这种教育资源对教师的培训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David Kolb)首先提出来了经验培训圈理论。他认为一个成人要取得培训的成功,就必须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迎接新的挑战,因此教师需要培训一些新的知识和经验。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无偏见地接受新的知识和经验。第二个阶段: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这些新的知识和经验。第三个阶段: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创造概念,形成逻辑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四个阶段:教师要运用这些理论于自己的工作实际,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决策和解决具体的问题。
柯尔伯的经验培训圈理论对于教师培训的实际意义在于:培训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要在理论培训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及自己的经验教训,来消化吸收这些新的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对这些知识和经验的新的理解,并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这些新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决策,解决实际的问题。
根据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一个教师从职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五个阶段,即适应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成熟阶段与平和阶段来看,每一个阶段应当有不同的培训内容,且是以前一阶段的培训为基础的。如果按照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即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指具体的教育科学知识,指教师知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开展教学的一种知识类型)、实践性知识(指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文化知识四个部分要求,培训过程中不能仅重视条件性知识培训,而忽视本体性知识的更新、实践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更忽视广博文化知识的素养培训。在平常的培训中,我发现教师对新课程培训的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最感兴趣的是教学过程培训,而对理念通识培训内容的兴趣却不高;从问卷调查情况看,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形式是案例教学、参观考察、教师共同参与讨论。选择率比较低的是传统的“讲授式”。表明教师们在新课程培训中需要借鉴典型范例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参考依据,希望多讲那些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生动的、有说服力的、可借鉴的课例,少一些专家们纯理论的讲授。新课程在培训内容上注重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要张扬其中所蕴涵着的先进的教学思想。各种培训机构应切实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以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主管教育的市级领导、教育局、教研管理部门和学校只有认识到这些不同,并针对不同的要求,以培训内容为中心合理安排培训形式,做到培训形式与培训内容相匹配,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才能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进而实现培训的最优化。要做到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培训形式,不同资历的教师要根据其自身发展的特点来选择培训的形式,或者将培训形式的选择权下放给教师,由教师自主选择,使教师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形式,并尽可能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在新课程培训实践中要求培训者必须了解和关注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及其新需要,以此不断地调整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有的放矢的探索出更为有效的培训形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培训模式
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在呈现多样化特征的同时,基本上形成了四个比较稳定,又相互补充的模式即:“教师中心”模式,又称为“培训机构本位”模式、“高校本位”模式、“学校本位”模式和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模式(PDS)。由于经费问题,伊宁市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选用的主要培训模式基本相同,大多选择到本地培训机构学习和参加校本培训,有少数教师选择参加电脑网络远程教育,只有极少数教师选择到外地培训机构学习,虽然也采用了多种培训模式,但培训效果却与培训模式有很大的差异,认为到本地培训机构学习有效的教师只有23.9%,认为参加校本培训有效的教师只占30.7% ,而认为到外地培训机构学习有效的高达69.3%,因此,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市区及民办学校应重点结合本校培训条件的支持性特点,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培训模式,发挥不同培训模式的优势,扬长避短,尤其要充分选用和设计既省钱又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自主制定培训规划、自主组织培训活动,充分发挥“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模式优势;特别注意要发挥“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和区域合作”的校本培训模式优势,为广大教师提供相互交流、观摩、切磋的机会,有利于教师获取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吸纳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但是如果乡镇场学校也采用“以学校为基地”这一培训模式,则会很受学校自身条件的局限,即由于自身规模小、师资和设备条件差等原因就很难实施,可与市区或民办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定期进行学习、交流、挂职任教等;也可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协商好,采用送教上门模式。送教上门是指受市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委托,在乡以下地区或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中学英语教师短训班,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集中时间,由当地院校或教研部门派教师、教研员教学或举办讲座。送教上门是推动农村及偏远地区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这种方式,对经济相对不发达、交通不便的农村乡镇、村尤为适宜,可以节省经费开支;也可借鉴西方由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学合作创办的一种新型职业发展学校经验,多扶贫助学、支教,也可给予在职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当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都应尽快建立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模式(PDS)。因为PDS使中学与大学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参与合作的大学教师既在大学,又在中学,双方的交流合作使大学对中学的需要变化及时反应,并能根据需要来改革教师培训计划;此外,还应运用在职短期进修培训模式,积极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如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开展短期适应性培训教育活动。培训模式的选择还应以培训指导的有效性为依托,下放培训的指导权,增强教师培训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培训指导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教研员、教育专家以及教育行政工作者在培训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培训者在培训中应当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讲授者、规划者,而实际上培训者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者”角色依然处于主要地位,讲台依然是培训者一个人的专利,缺少了培训者与教师之间的真诚交流和互动,教师的经验在培训的过程中没有被尊重,没有被当作培训的资源加以利用,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培训组织者应精心准备和设计,应当让教师参与到培训活动中的教与学的设计和实践中来,促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培训的“组织者和规划者”,促使培训双方积极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的培训活动引向深入,收到应有的效果。为此,要尽量将教研工作重点下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专家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积极扶持薄弱学校,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同时要下放教师培训的指导权,适应不同类型学校综合运用培训模式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转变教研员和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理念,强化教师培训的主体意识、学习意识,淡化功利意识,自主选择多元化的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效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业务水平和专业发展能力,在与大学教师和同伴间的交流互动中,促进自己和所在的教师群体的发展与进步。
5、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培训动因直接决定教师能否愿意参加培训,并取得好的培训成果。充分挖掘教师培训的动因,就是要全面了解和把握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真正满足教师要求所培训的内容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具有最直接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才能切实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培训中教师希望培训者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希望获得的是对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应具有的态度、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具体答案,而不希望网络全书式的知识灌输和说教,因此他们总是希望在培训活动中,培训者能够展现一种牢牢把握培训内容,从而吸引学习者的控制能力。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学习兴趣的指向上关注的是如何能够更好地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如何在自己的职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如何当好自己扮演的各种角色,学习的兴趣取决于他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完成角色任务的需要。”尽可能地努力设置与教师教学实际需求紧密相连且合理的培训内容,从根本上确定好教师的角色定位即不仅是培训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更是培训的“合作者”和“培训者”,增强教师培训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改进教学培训的方式、方法,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进一步满足教师完善自身教学效果和促进专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解决好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培训中难以操作的困扰、自我期望与现实的冲突和外部评鉴要求的不切实际等实际问题的困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挖掘教师自身的潜能。这就要求培训者在教师的培训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一个激发者、促进者、引导者,而不是具体结果的灌输者、控制者、塑造者。特别是在教师的培训活动中,一定不要给教师贴“是与否”的标签,尽量避免负面的评价,为教师的学习建立“是”的肯定模式,避免任何“否”的意识和想法对其学习活动的影响,从而使教师克服一切学习上的障碍,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不断地进步中树立信心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同样重要的是要在教师的培训活动中创设良好的宽松的教师培训氛围,培训者应该注重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注重与他们的双向沟通,激发他们培训的兴趣,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培训状态。而这种乐观的培训状态的保持需要培训者在培训的过程中加以不断地强化和提示,运用巧妙的启发,使用积极语言,使他们在不断的自我肯定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在提供建设性的反馈中主动地参与培训过程,不断地奉献自己的思想的火花,保持高昂的情绪参与培训。
6、促进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促进教师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的理想化目标。而其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评价体制和机制,改变多数学校没有与教师培训配套的评价制度,并进一步强化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高的制度化水平。这是使教师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得以应用的有力保障。要通过多种有利措施尽快转变评价观念,树立新的评价观,切实加强培训自身的考核与评价,最大可能地把培训自身考核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年终考核、科研成果奖惩、职务晋升、福利待遇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同时,更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为目的,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培训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更加注重发展型评价,即要强调教师评价理念的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全程性和评价对象的全面性。最终实现以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制度性措施保证教师培训成果的转化,而不再是仅仅以教师和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有多少反思日记和课题报告等单一指标来评价教师的培训成果。
7、切实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努力为教师创造各种有利的培训条件是增强培训实效性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证。即要不断增大培训条件的支持性,不仅是要求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教师培训工作,协调好教师的工学矛盾,而且要努力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教师培训的支持和投资。在保证硬件培训设施完备的情况下,建立健全各项培训的规章制度,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师培训行之有效的良好经验,适时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掌控好中、高考指挥棒的积极作用,切实完善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为教师培训真正解决好培训资源和经费不足的问题,逐步实现培训的法制化和培训手段的现代化目标。如教育培训所需的成本就可以本着“三个一点”的原则,即按“政府解决一点、学校筹措一点、个人分担一点”的原则,由利益三方共同承担。因为教师通过接受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各种培训,使其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也因此提高,国家和政府也会成为最终的受益者。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基本原则,教师教育培训的成本由三方共同负担应是合情合理的。同时,这既可以避免了教师因背负过大的经济压力而不得不放弃的尴尬,也可以避免因政策规定“受迫学习”而产生的心理抱怨。
8、开展“校本培训”,优化课程资源
“校本培训”即“以校为本”,基本含义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校本培训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对学校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有效资源,通过自行规划设计或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等方式,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及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培训指出学校中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培训工作的主导者,培训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先进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和自身发展的促进者;校本培训以学校为基础,立足于学校的改革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立足于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教育教学实际效益,为实现教师教与学的统一,培训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校本培训模式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教师培训过程是一个较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教研、教改、科研的长期过程;是一个较长的需要教师共同努力和合作、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过程。我坚信,教师培训机构只要能改变观念,找准定位、改变角色、履行职能、制定措施、加强指导、发挥作用,就一定能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柒』 听说教师资格证改革了,想报个培训班,哪个机构好一点
培训机构有很多哦,建议你参考以下因素去选择,师资、品牌口碑、学员通过率等。
『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制度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要制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各地区、各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建立地方、高校两级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高校学生创业培训政策,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建设网络培训平台。鼓励高校自主编制专项培训计划,或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各地区和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要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发布创业项目指南,引导高校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
(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各高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部委属高校应按规定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作出贡献的单位。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体制机制。
各地区、各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地区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各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二)细化实施方案。
各地区、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教育部属高校需将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其他高校需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部门和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三)强化督导落实。
教育部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玖』 培训机构怎么进行教师股份改革
普通教师一般是没有股份的,只给中级领导股份,而且最好是出钱买,股价可以低点,但是要出钱,要不不会珍惜;普通教师,采用工资+绩效进行激励,管理层采用股权激励效果更好。
『拾』 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看未来的教师培训
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来的源学习理念,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好老师
从古至今,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方法需要不断更新,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所以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才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学习是改变教师时代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信息时代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思想意识方面更应该有改革创新、勤奋学习、不断探索的学习精神,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古人云:“长到老,学不了”。这充分说明了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坐吃山空”,要不断创收。至于人们所说的“教授级”教师也好,“教育家”也好,如果是只做学问,发表高论,或引经据典,理论与实际脱节,上课学生反应不懂,即便学富五车,我认为也算不上时代的好老师。我非常欣赏的一副广告词是“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所以,我认为新时代的好老师应该是:在工作上是务实的、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在行动上有利于下一代健康快乐与成长,符合社会发展与需要,被大家公认的教师才是新时代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