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关于新西兰职业教育培训的启示的文章,越多越好 不错会加分
2004年10月16日至11月14日我有幸随高校领导培训团先后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澳、新)两国的11所大学、2个教育机构、1所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进行了考察和培训,就澳、新两国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发展战略、管理架构、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生管理和服务、教师的提高、培训与晋升、院系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习、考察和交流。
考察发现,在过去的10 到20年里,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办学质量、国际化程度、办学效益等大幅度提高。最近,英国时代周刊公布了全球大学排行榜(The Times Higher Ecation Supplement List),在前50名中,澳大利亚有6所大学名列其中,在前200所中,澳大利亚有14所大学名列其中。仅排在美国(62)和英国(30)之后。尽管人们对此排名非议不少,但澳大利亚大学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这是不争的事实。考虑到澳大利亚人口只有大约2000万,大学只有40所,办学历史最长的Sydney大学也仅有150年这些事实,澳大利亚大学的办学成就不能不令世人瞩目。近年来,澳大利亚有多位校长先后到剑桥等全球顶级大学出任校长就很能说明问题。
澳大利亚大学的历史性发展主要应该归功于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在1988年发起,并持续到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通过高等教育拨款制度的改革促使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由原有的大学和学院二元结构转变为目前只有大学这样的一元结构,大学的规模因合并和发展而扩大,高等教育机构的数目因合并而显著减少。此外,在这场改革中,政府通过放宽教育收费使大学财政收入多元化,迫使大学学会按市场规律办学。在改革中,政府还采取一系列举措为大学内部改革创造条件,使澳大利亚大学更具竞争力。例如,将沿用多年的高等教育员工工资增加部分在政府财政无条件自动提供改变为通过绩效考核和承诺未来作为的基础上,政府与大学协商安排的办法,这样就拉开了大学的差距,造成了竞争。同样,大学对雇员工资增加部分也建立在绩效考核和承诺的基础之上。为了推进大学改革,澳大利亚政府还将大学运行经费的2%通过学校设计改革项目的形式拨付,借此,促进大学改革。在政府承担经费的招生计划分配上,联邦教育、科技部官员在考察大学办学条件等的基础上与大学协商分配。政府允许大学在下达计划招生任务基础上多招收不超过总量25%的国内自费生,这部分学生的学费政府也通过提供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持。为确保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良好声誉,政府策划成立了富有特色的,旨在鼓励大学特色办学的,全国性的大学质量监督局(Australian University Quality Agency,AUQA)。一系列精心设计、相互配套的改革举措的实施,造就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同时,也引起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深刻变化。一系列新的办学理念也提了出来。例如,学生是学校的客户,作为商家,学校必须让顾客满意;学校的公司化运作概念;学校最高权利机构董事会的功能及其成员作用的重新认识;办学质量就是商家的产品质量;学校要参与教育市场竞争就应该在管理上、财务上等多方面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等,理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转变从根本上保证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以及大学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学习和借鉴他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澳大利亚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这个体系于2001年初步形成并在其后逐步完善。参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部门主要是:联邦政府、州或特区政府、AUQA、大学自身以及澳大利亚资格认证机构等。这些机构各负其责,相互制约与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保障框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通过立法规范大学的行为和质量保证过程,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大学质量监督局对大学质量进行监督和审计,大学是质量保证的主体,在政策和法规规定范围内自主办学,对大学的办学质量直接负责。
首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运用法律手段为高等教育的质量监督审计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每个大学每五年要接受一次全面的质量审计,并以此作为衡量大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大学的这种监督、审计,不仅体现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提高大学办学质量、扩大影响、提升地位、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也体现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作为国立和公立大学的投资主体,衡量大学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履行义务的一种要求。大学质量监督审计的指导方针、原则、程序和要求是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的,从而使对各大学的质量监督审计起着统一的指导作用。在统一的指导方针下,审计的具体内容又因校而异,为各个学校的特色发展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所有审计都是以大学自主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为依据,重在检查落实情况,检查大学有无确保办学目标实现、办学质量控制的系统,以及这个系统运行的情况。这种质量监督审计,既有统一的原则要求,又兼顾了各校的具体情况、办学特色,允许各校有不同的办学目标,不在学校间进行简单的水平比较,也不排名,有效地防止了大学办学的趋同性和盲目攀比。
其次,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要求所有大学五年内都必须接受大学质量监督局的一次全面审计。大学质量监督局代表国家统一组织安排对大学的质量审计。为此,大学质量监督局制定了自己的工作章程、质量监督和审计的原则、具体的步骤和程序,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资料库,使其审计既涉及大学的战略规划、办学目标,也涉及到大学教学科研的水平、学生培养的质量等各个方面,是学校整体水平的反映。相比较,我国现有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类评估、验收、审计等,是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部门对大学的办学水平、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进行某一单项的审计和验收,缺少相互之间的协调,难以形成对大学整体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全面判断,同时也造成了国家主管部门、大学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参加培训的校长们普遍感到,我国的高等教育近几年发展较快,为了保证大学发展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有必要建立国家统一的质量审计体系,科学规划我国现有的各类审计、评估,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还要指出的是,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许多审计和验收不同,澳大利亚大学质量监督局的最终审计报告,要在公共媒体和网络上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这样做增加了被审计大学的压力并形成自律,一方面,不能单纯为了扩大影响,盲目追求目标的高大,以防止质量审计产生极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又不能仅仅为了迎合简单的审计,放弃学校应该追求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质量监督局对大学自身绩效作出的审计判断,更加符合大学的实际情况。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的另一优点,就是大学质量监督局能够在对大学质量审计后,对存在的不足所提出的多项建议及时给予跟踪了解。大学鉴于社会和公众的反映,也要求及时对质量审计中暴露或被检查出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这样就使通过质量审计能真正促进大学的健康发展,促进大学不断完善工作,提高水平。
澳、新大学的学生工作
考察澳、新大学后的另一突出感受是澳、新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在国际舞台上十分活跃的优秀人才。例如,悉尼大学培养了世界银行行长James Wolfensohn,澳大利亚首相John Howard,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ohn C. Harsanyi,以及奥斯卡电影奖获得者Jane Campion等。这些大学的毕业生深受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欢迎,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一般达到80%左右。澳新大学为什么具有高的人才培养质量?普遍认为,除了他们具有比较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外,他们在学生工作和师资培训方面的一些独到做法也是高水平毕业生培养的重要因素。
澳、新大学学生工作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学生为本、服务为本。学生为本,服务为本,从宏观上看表现在办学理念上。例如,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校长戴维斯教授说:“办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给学生以最好的教育”。新西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提出学生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具体的要求是“诚实可信的交流,迅速周到的服务,准确无误的信息,持续不断的改进”。从具体工作层面上看,学生为本、服务为本则体现在一整套完整的和具有特色的学生工作体系上。
这一体系从组织上看,包括学校、院系两个基本层次,从内容上看则包括学生指导、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三个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澳大利亚的学生工作的组织分为三个层面:即主管校长或校长助理负责政策制订及决策;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学生的行政管理及教学服务;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类专门的学生工作组织负责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话以及具体实施对学生的指导、服务与管理。
如果说澳新大学的学生工作组织体系同中国大学差别不大,那么,从内容和方法上看,澳、新大学的学生工作则具有明显的特色。突出表现在,澳、新大学的学生工作的内容具有相对比较全面、系统、细致、规范等基本特征。强调学生是学校的顾客,学校所有员工都应该为学生提供及时、友好、周到和有效的服务。
以学生为本的另一个方面,是在师资培训上体现为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学普遍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特别重视通过在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大学大都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把教师培训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从而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体 会
澳、新大学与中国大学的历史、体制以及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都不同,我们不能简单照搬,但体会到结合我们的实际,参照澳、新大学的经验,在学生工作和师资队伍培训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1. 加强学生工作与师资工作的整合与互动
大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做好学生工作和师资工作,是办好大学和推进大学良好运转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大学中的学生工作和师资工作是分离和割裂的。在体制上,学生工作和师资工作分别由不同的校领导分管,在理念上,学生工作被看成是对被教育者的工作,而师资工作被看成是对教育者的工作,两者都是教学过程之外的事情,两种缺乏关联,更难谈得上两者的互动。要实现两者的紧密结合,其重要因素是要根据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要求,来推进师资的培训、评价和队伍建设。目前国内一些大学出现了片面强调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而忽视学生要求和教学质量要求的倾向,出现了科研产出能力增强与教学质量提高脱节的现象。在访问中,深感澳、新大学把科研与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证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我们所访问的大学都谈到的主题,也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他们也强调科研,但并没有因此否认教学的重要性。反观我国的一些大学,虽然也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学科建设以及评价教师时,却在实际上忽视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发表文章多、出书多、科研项目多、获奖多的教师容易得到晋升。在此导向下,教师们更热衷于科研而非教学。
为避免将学生工作与师资工作分割开来的做法,有必要将这两部分工作逐步整合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借鉴澳新大学的做法,负责学术(Academic)事务的校长同时负责师资培训(Staff Development),从领导体制上将这两部分工作整合起来,以真正确保建立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其次,要明确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同等重要,互相促进的理念,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就是突出的例子,它是澳大利亚和国际上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也是教学质量最高的大学。研究型大学并不意味着科学研究比教学重要,而是意味着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有所不同。
2. 更新学生工作理念,完善学生工作体制
学生工作观念必须更新,学生工作重在服务,必须将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渗透到对学生的服务之中。
(1) 把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具体化为“学生第一”的工作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顺应市场规律而走向“以人为本”管理模式。虽然目前还不象澳、新那样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走向内外市场,但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谁能提供更人性化、更符合国际标准的、更好的服务,学生就会选择接受它。
所以,我们的大学工作乃至整个教育建立“以学生为本 ”的工作理念和“学生第一”的工作模式,在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诸功能中,更加突出服务学生的功能和作用是重要的。
(2) 积极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学生服务体系。
澳、新高校的学生服务部门为学生入学到离校提供一系列服务,其中,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帮助是最为突出的项目。学习方法(learning skills)的指导和训练,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比之下,我们在学生工作的定位和实际操作中,比较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训练的指导和帮助,缺乏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关注。因此,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围绕以学习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的根本性问题,确立学生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等自主选择发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发展具有内在动力,通过“多极发展”,适应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要。
(3) 发展主体性教育,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澳、新高校的学生服务部门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坚持对学生的责任教育相结合,建立起学生自律契约机制。学校不仅强调学生自主,“学生更多自己定向”(Ecation at this level requires more self-direction than teacher-direction.)同时,也强调学生对自己的责任(You are responsible for your ecation.)。一些学校甚至还做到让学生签订自律协议书。
学生工作要重视市场经济现实中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并做好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思考自我表现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自我的责任感。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吸引他们主动思考,使他们自主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主体性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市场经济中,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的提高,是“自律”产生并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从“他律”到“自律”,这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也是实现最有效教育的必然。
(4) 发展专业性教育,实现学生工作的科学化
在澳洲高校,人们重视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further ecation)。教育既是对学生的,也是对教师的。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和教师,都必须接受更多的专业化教育和训练。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示,其中的比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如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如何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理想水平等等,都给我们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队伍的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澳、新大学在实施学生为本,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加强对教育者的教育,其理念和做法对建立具有我们特色的教师培训体系也有借鉴意义,如有机会将专门介绍。
更多详情可查阅 http://www.hookdlq.net
B. 职前培训的前景怎么样啊求一个专业的详细的关于它的市场调研报告!
职前培训就是在“入职”之前的培训,简称TBC(Training Before Career)。职前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即将面对第一份工作的大学生,入职3年以内的初级白领,以及将面临陌生行业、公司、岗位的员工。目的是使他们接受较全面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同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
职前培训-国内外的情况
世界上职前培训最发达的是美国和日本,国内的职前培训还没有形成体系。中国的职前培训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大约滞后20年。多数国家一般是在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之后开始的,培训的对象是未能升入高一年级学校的初中生或者高中生,欧洲国家中,人们大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青年学生在初、高中毕业后,很多人都自愿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职前教育或培训的费用一般由家庭或个人承担。 在职前教育方面,德国、美国和奥地利三国各具特色。德国的重点是中等职业培训,特点是双轨制。美国的重点则是高等职业教育,其特色是职业培训机构以社区学院为主的多元化。奥地利的职业教育也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其特色是双轨制和模拟公司制相结合。中国职前教育培训主要是针对大学毕业生和初入职场的新人。在职前教育研究方面日本走在前面,日本的职前培训很发达,日本的企业非常重视的“入社教育”,就是所谓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日本职前培训做的最有名的是松下幸之助创建的PHP研究所。南富士产业株式会社也一直致力于职前培训的实践,旗下的南富士职前培训在中国颇具影响力。
职前培训-背景
在所谓教、考、训、用的人事管理体制中,培训是人事任用的前提。 劳动预备制培训和技工学校等培训机构实施的部分初中高级培训均属职前培训。劳动预备制度是指国家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后备军,促进青年劳动者就业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项新型培训就业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1999年起,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 另外,对于要从事国家规定的就业准入职业(主要是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来说,必须要经过职前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脱节的前提下,在学校教育和企业招聘之间,做通用的职前培训,也当前学校和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职前培训-类别
按照国内培训行业的实践情况,可以简单的把职前培训分类如下: 按照内容分,可以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训。其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理论上最为成熟、职业技能教育在实践上最为成熟、影响最为深远的职业素养培训则刚刚起步。 按照受众分,可以简单的分为学生职前培训、和新员工入职培训,其中学生职前培训以大学生职前培训为主。学生职前培训侧重于培训自我认知、求职技巧、通用职业素养、通用。新员工入职培训侧重于根据目标企业所在的行业、目标学员所在的岗位做针对性更强的培训。
职前培训-内容
职前培训的内容依对象不同而不同。 学生职前培训包含的内容比较基础,但是也是最重要的,一般参照宝洁、麦肯锡、松下等知名外企的招聘要求确定培训内容。比如自我认知、个人礼仪、社交礼仪、职场沟通、有效执行、菠菜原则、公文写作、主动性、责任心、团队协作、时间管理、目标制定,客户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人脉开发、销售基础等。 企业新员工培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教育,另一部分是行为培训。 1、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讲解企业历史,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与本企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观念等。通过基础教育,使新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训也就达到了目的。 2、行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熟悉工作流程、讲解企业现状和企业发展目标、学习工作手册等。以此培训员工对企业归属感,帮助员工适应新的环境,融入企业文化。有些企业把此项内容看得过于简单,往往只分发一些手册或带新员工在企业中走马观花的走一圈。这样的培训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 一个新员工从一种环境到另一种环境中,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学识和经验与工作的不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会感到较大的压力。这导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既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又不利于员工的自身发展。因此,职前培训不可忽视。职前培训的时间一般可为一周左右,但各企业的情况不同,可自行安排,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C. 如何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以促进就业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国发〔2010〕36号
主要提出以下几点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三、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
四、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支持力度
五、加强组织领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建立,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得到不断提
高,对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职业培训工作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需要,职业培训的制度需要进
一步健全、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就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面向全
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解决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根本措施;是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技能人
才队伍建设,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
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二)明确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城乡统筹、就业
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
度,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适应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
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为促进
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十二五”期间,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得到
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使高技能人才培训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城乡全体劳动者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健全职业培训制度。要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
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贯通技能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
长通道。
(四)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要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
素质培养,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使其
掌握就业的一技之长;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鼓励其参加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企业新录
用的人员,要结合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师傅带徒弟、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岗前培训;对退役士兵要积极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要强化职业技
能和从业素质培养,使他们掌握中级以上职业技能。鼓励高等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切实加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适应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
业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要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职工技能水平的要求,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技能
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鼓励企业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研修制度、自办培训机构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等方式,结合企业技
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任务,为参加职业培训人员提供实训实习条件。
(六)积极推进创业培训。依托有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要扩大创业培训范围,鼓励有创业
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要通过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创
业培训质量;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特点,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通过案例剖析、考察观摩、企
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受培训者的创业能力。要强化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及创业咨询、创业孵化等服务手段的衔接,健全政策扶持、
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
(七)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根据就业需要和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深化职业培训模式改革,大力推行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有
效性。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全面实行校企合作,改革培训课程,创
新培训方法,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面向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城乡劳动者的初级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
应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开展订单式培训或定岗培训;面向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应结合产业发
展对后备技能人才需求,开展定向培训。
(八)加强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竞赛选拔。各地要切实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统一要求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职业培训
中的引导作用。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和要求,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制
度,指导企业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开展企业内职业技能评价工作。在职业院校中积极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充分发挥技能竞
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选择技术含量高、通用性广、从业人员多、社会影响大的职业广泛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
件。
(九)强化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依托现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设施,加大职业培训资源整合力度,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能
力。在产业集中度高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改造一批以高级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在地级城市,提升改造一批以中、高级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实
训基地;在经济较发达的县市,提升改造一批以初、中级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供示范性技能训练和鉴定服务。完善职业分类制度,加快国
家职业技能标准和鉴定题库的开发与更新,为职业培训和鉴定提供技术支持。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依托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师资培训,加
快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传授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实行专兼职教师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教师在职培训和到企业实践制度。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
强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
(十)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完善的职业培训政策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定期公
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各类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职业培训。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要了解、掌握培训需求,收集、发
布培训信息,积极动员组织辖区内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协助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其实现就业。
(十一)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各地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明确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基本条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
展职业培训,在师资培养、技能鉴定、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面与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对待。同时,要依法加强对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招生、收
费、培训等环节的指导与监管,进一步提高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办学质量,推动民办职业培训健康发展。
(十二)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各地要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社会公示”的原
则,制定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件、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组织专家进行严格评审,对符合条件的向社会公示。要严格执行开班申请、过程检
查、结业审核三项制度。鼓励地方探索第三方监督机制,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四、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支持力度
(十三)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城乡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并通过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未
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根据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就业情况,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企业新录用的符合职业培
训补贴条件的劳动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费补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
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的同时,对
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生活费补贴。
(十四)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对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补贴资金要加大整合力度,具备条件的地区,统一纳入就业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提高效益。
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有条件的地区要安排经费,对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培训、职业技能竞赛、评选
表彰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的各项培训补贴按相关规定执行。
(十五)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职工在
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企业应将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与使用情况列为厂务公开的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公开,接受职工
代表的质询和全体职工的监督。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人力
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
(十六)加强职业培训资金监管。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管理,明确资金用途、申领拨付程序和监管措施。
2012年底前,各省(区、市)地级以上城市要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
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不断提高地区之间信息共享程度。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就业状况以及企业用人需要,合理确定并向社会公布政府补贴培训的职业(工
种),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要按照同一地区、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统一的原则,根据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职业资格培训期限为基础,
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标准。根据培训对象特点和培训组织形式,在现有补贴培训机构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直补个人、直补企业等职业培训补贴方式,有条件
的地区可以探索发放培训券(卡)的方式。要采取切实措施,对补贴对象审核、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实行公开透明的办法,定期向全社会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审计部
门依法加强对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审计,防止骗取、挪用、以权谋私等问题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审计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告。监察部门对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
人进行责任追究,涉及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五、加强组织领导
(十七)完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职业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
加强职业培训工作。要把职业培训工作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共同推动职业培训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八)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各地要根据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要求,在综合考虑当地劳动者职业培训实际需求、社会培训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中长期职
业培训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和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状况、企业用工情况,对劳
动力资源供求和培训需求信息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作用,做好本行业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指
导本行业企业完善职工培训制度,落实职业培训政策措施。
(十九)加大宣传表彰力度。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并对在职业培训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给予表彰。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
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技能成才和成功创业的典型事迹,宣传优秀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在职业培训方
面的特色做法和显著成效,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
二○一○年十月二十日
D. 目前职业教育培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哪些
1、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体制多头化,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归口不同,加上立法相对滞后,势必会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尽快打破部门界限,简化理顺关系,努力实行职业教育的统一领导,成立一个有权威、有实力、有统筹协调能力的技术管理机构,在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地研究我国现行的考工标准、专业技术资格标准,发动全社会和各行各业制定高中后教育的几种不同类型、又相互打通的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有效地实行“无训不上岗,无证不就业”的就业制度,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依据社会需要办学,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要密切结合企业的实际,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调查研究,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预测。 职业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重视开放式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现阶段,职业教育终身化在我国已初见端倪,主要表现为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为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职业教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应明确,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在操作水平高、上岗适应快以及理论知识基础宽广等方面形成培养目标优势;在教学体系上,高等职业教育应构筑其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3、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项战略措施。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历达标率低,结构不合理等现状,当务之急是采取以下措施:⑴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⑵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制,挑选愿意担当职教教师的各类学校毕业生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接受一至二年的教育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并通过教师资格考核后到职业教育学校任教,开通面向社会招聘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渠道,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有关人士报考、应聘。继续从社会聘请一部分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⑶制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规划,落实培训措施。建立职业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师资定期参加培训,不断进修提高。4、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举的制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注重了理论和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在现实情况下主要应在理论课中加强实践环节,在技能训练中加强理论教师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合作,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另外,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应积极开设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大力培养我国急需的、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的双证书一体化高级职业人才,创出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路。
E. 职业培训机构和教育培训有什么异同
应该说是有中国特色吧,教育培训只是注重于理论的学习,或者说学历的培养,对于你以后工作方面的能力培养几乎是没有,再简单的讲,就是那一纸证书,至于说以后工作是否有能力,那就看你个人能力的自我锻炼了。
那职业培训呢,就是专门针对于你以后想从事某一行业的的技能锻炼,专门化的学习和锻炼。
二者也是有着很强的联系性,学历和技能都需要,是现在社会人的工作标准,所以说现在人生活的比较累也是这个原因吧,要顾及的东西比较多。
要说一点的是,教育培训可不是说一点也学不到的,要看你具体的环境和个人的能力。
所以不管怎么比较,一定要结合自身和周围的环境。
F. 谁知道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解决青年就业为导向。
这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鼓励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教育转型,使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与人力资源需求相适应,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要把技能培训放到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断满足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人民群众对终身学习的多元多样需求。
***********************************************************
摘自:
2013年6月27日至28日,刘延东出席在天津举办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视察天津的职业教育,考察了部分比赛项目,并在大赛闭幕式上发表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的讲话。
G. 我们县职业教育应该调研什么内容
一个县的职业教育调研包括办学理念、政策落实、专业设置,政府投入、社会培训、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教育成果、存在问题、发展建议等。
以下为一县的提纲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来抓,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技术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市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现有职业高中3所(其中全国重点职高1所,省三级重点职高1所),技工学校1所,电大1所,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所(其中省示范两所),培训机构100余所。
某年,中职教育招生3214人,职普比为52.8:47.2。中职在校生4500人,校均 1500人。已基本形成了以中职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贯彻落实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1、加大投入,努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2、强化专业,主动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布局。
3、强化培训,提升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素质。
4、校企合作,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5、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依托成校,职校的社会化培训更上新台阶。
二、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办学机制、办学条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市经济发展的要求。
2、校企合作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
3、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影响了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提升。
4、教师的数量和能力结构不尽合理。
5、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6、镇(街道)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的培训场地不足、设备设施落后,进而影响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质量和进程。
三、今后工作目标与任务
1、提高认识,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健全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机制
3、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互动机制
4、搭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平台
5、加强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
H. 选择就读职业培训学校的时候怎么考察是不是适合自己的
其实大部分职业培训学校都差不多,适不适合自己只能看专业?是不是自己如果专业不适合?可以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