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工作 > 藏族民间舞蹈青年人才培训

藏族民间舞蹈青年人才培训

发布时间:2021-03-03 14:50:53

『壹』 民间舞的藏族舞蹈

再谈藏族舞蹈。在我们熟悉的四种藏族民间舞中——堆谐、果谐、锅庄、弦子——无论哪一舞蹈,其体态特征都带有坐胯、弓腰、曲背的特点。显然,对于西藏舞蹈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仅是其现在所存在着的自然环境,而是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征。要探究形成西藏舞蹈体态特征更为本质的原因,还需要更深远地去追寻一下藏族的历史及社会制度和宗教。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身处世界屋脊高山与草原上的游牧和农耕民族,有着强悍的体魄与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尽管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给当地人民的生存繁衍带来了诸多艰难,但是世代生息于此的藏族人民以其勤劳与智慧,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传统。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宗教构成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民族生命的脉络。虔诚的宗教信仰与情感心理加之日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与生活习惯,形成了藏民日常生活中弯腰弓背的生活体态,反映在舞蹈中就进一步造成藏族舞蹈坐胯、弓腰、曲背的基本体态特征,并且发展成为一整套的动律风格系统。
对以上两个民族民间舞的分析,从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衍生出来的人体艺术文化,是对该民族精神目标与价值的认可,并在这种认可后,用舞蹈来强调并强化这种精神。于是该民族也就在这种力量的凝聚下团结、强大。因此,建立在一个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基础上的民间舞蹈文化必然被本民族的人们认同与喜爱。作为一种精神的产物,他既拥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群里联袂踏歌舞蹈中,把民族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了生存而奋斗。
由此可见,民间舞蹈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旨在自娱并与它的生长环境融为一体的舞蹈形式。民间舞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轨迹和表演系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在社会中它有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人民群众拥有的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使它更健康地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
西藏的民间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丰富多彩。藏族又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西藏的民间舞不仅将藏民族的勃勃生机,奋进拼搏的精神体现了出来,而且有极强的健身作用。
西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吐蕃王朝第一代首领德勒晓勒王时期,“噜”(静态的歌)和“桌”(动态的舞)已发展起来。并有“德勒晓勒王时期,歌舞盛行”的语句。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巩固王权,安定社会,制定“十善法”。据〈西藏王统记〉描述:在公布这部法典之际,全藏欢腾,“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萤鼓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吐蕃时期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法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兴旺。
在西藏,各地区的民间舞形态和形体动作不尽相同。在他们开展的很多舞蹈活动中,都有极强的健身作用,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踢踏舞);有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豪迈奔放的农村牧区“果桌”(锅庄舞)等等。这些歌舞融文娱与体育为一体,活泼、健康、高尚。它将体育、娱乐、艺术结合一体,也是一种体育娱乐、艺术活动。西藏民间舞不仅花样多,技巧高,而且又与藏民族艺术相结合,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既是娱乐,又能强身健体。此外,在西藏的寺庙和民间,还流行着一些模仿动物动作的舞蹈,如鹰舞、狮舞、牦牛舞、鹿舞、猴舞等,很有些类似于汉族地区的五禽戏,这些舞蹈具有“宣导郁”、“通利关节”,强身健体的作用。跳舞不是单一的运动,它总是伴随着音乐,是运动揉于音乐,音乐调配运动的一种综合活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欢快、轻松的音乐,可使人精神振奋,精力旺盛,血脉流通,经络畅达。故经常跳跳藏舞,不但可以丰富文化生活,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能乐在其中,养在其中,医在其中。西藏的民间舞又是一种有氧舞蹈运动形式,尤其是在高原环境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有助于调整情绪,使心身得到放松,从精神上得到降压或者使血压得到恢复等良好效果。通过藏舞这种有氧健身锻炼疗法,能使动脉柔软扩张,血流顺畅,如果经常在适合的场所跳跳藏舞,可以使血管处于有益的柔软扩张状态,以有效地阻止动脉硬化。因为在跳藏族民间舞时,要求舞者挺胸、吸腹,头、劲、背、腰、胯、踝各部位动作协调一致,通过身体各部位的联合运动,使动作挺而不僵、柔而不懈、实而不松,从而达到美的统一。民间舞可以发展身体素质,特别是协调性,灵敏性,能促进骨骼肉、内脏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发展,民间舞可以说也是积极性休息方式的一种。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在学习工作之余或休息时间跳跳民间舞,转移一下大脑中的“兴奋灶”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能使生理与心理机能得到调节。通过悦耳的音乐,优雅的舞姿,不仅培养了运动者本身的想象力、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而且使人精神振奋,感到充满力量,更适于青年人朝气蓬勃的性格特点。总之,西藏民间舞突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可使全民健身活动在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进行,从而达到身心愉快、强身健体的目的。

『贰』 原生藏族舞蹈和舞台藏族舞蹈有什么关系呢从哪几方面说

在我们熟悉的四种藏族民间舞中——堆谐、果谐、锅庄、弦子——无论哪一舞蹈,其体态特征都带有坐胯、弓腰、曲背的特点。显然,对于西藏舞蹈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仅是其现在所存在着的自然环境,而是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征。要探究形成西藏舞蹈体态特征更为本质的原因,还需要更深远地去追寻一下藏族的历史及社会制度和宗教。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身处世界屋脊高山与草原上的游牧和农耕民族,有着强悍的体魄与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尽管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给当地人民的生存繁衍带来了诸多艰难,但是世代生息于此的藏族人民以其勤劳与智慧,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传统。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宗教构成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民族生命的脉络。虔诚的宗教信仰与情感心理加之日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与生活习惯,形成了藏民日常生活中弯腰弓背的生活体态,反映在舞蹈中就进一步造成藏族舞蹈坐胯、弓腰、曲背的基本体态特征,并且发展成为一整套的动律风格系统。
对以上两个民族民间舞的分析,从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衍生出来的人体艺术文化,是对该民族精神目标与价值的认可,并在这种认可后,用舞蹈来强调并强化这种精神,于是该民族也就在这种力量的凝聚下团结、强大。因此,建立在一个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基础上的民间舞蹈文化必然被本民族的人们认同与喜爱。作为一种精神的产物,他既拥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群里联袂踏歌舞蹈中,把民族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了生存而奋斗。
由此可见,民间舞蹈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旨在自娱并与它的生长环境融为一体的舞蹈形式。民间舞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轨迹和表演系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在社会中它有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人民群众拥有的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使它更健康地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
西藏的民间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丰富多彩。藏族又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西藏的民间舞不仅将藏民族的勃勃生机,奋进拼搏的精神体现了出来,而且有极强的健身作用。
西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吐蕃王朝第一代首领德勒晓勒王时期,“噜”(静态的歌)和“桌”(动态的舞)已发展起来。并有“德勒晓勒王时期,歌舞盛行”的语句。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巩固王权,安定社会,制定“十善法”。据〈西藏王统记〉描述:在公布这部法典之际,全藏欢腾,“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萤鼓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吐蕃时期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法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兴旺。
在西藏,各地区的民间舞形态和形体动作不尽相同。在他们开展的很多舞蹈活动中,都有极强的健身作用,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踢踏舞);有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豪迈奔放的农村牧区“果桌”(锅庄舞)等等。这些歌舞融文娱与体育为一体,活泼、健康、高尚。它将体育、娱乐、艺术结合一体,也是一种体育娱乐、艺术活动。西藏民间舞不仅花样多,技巧高,而且又与藏民族艺术相结合,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既是娱乐,又能强身健体。此外,在西藏的寺庙和民间,还流行着一些模仿动物动作的舞蹈,如鹰舞、狮舞、牦牛舞、鹿舞、猴舞等,很有些类似于汉族地区的五禽戏,这些舞蹈具有“宣导郁”、“通利关节”,强身健体的作用。跳舞不是单一的运动,它总是伴随着音乐,是运动揉于音乐,音乐调配运动的一种综合活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欢快、轻松的音乐,可使人精神振奋,精力旺盛,血脉流通,经络畅达。故经常跳跳藏舞,不但可以丰富文化生活,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能乐在其中,养在其中,医在其中。西藏的民间舞又是一种有氧舞蹈运动形式,尤其是在高原环境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有助于调整情绪,使心身得到放松,从精神上得到降压或者使血压得到恢复等良好效果。通过藏舞这种有氧健身锻炼疗法,能使动脉柔软扩张,血流顺畅,如果经常在适合的场所跳跳藏舞,可以使血管处于有益的柔软扩张状态,以有效地阻止动脉硬化。因为在跳藏族民间舞时,要求舞者挺胸、吸腹,头、劲、背、腰、胯、踝各部位动作协调一致,通过身体各部位的联合运动,使动作挺而不僵、柔而不懈、实而不松,从而达到美的统一。民间舞可以发展身体素质,特别是协调性,灵敏性,能促进骨骼肉、内脏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发展,民间舞可以说也是积极性休息方式的一种。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在学习工作之余或休息时间跳跳民间舞,转移一下大脑中的“兴奋灶”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能使生理与心理机能得到调节。通过悦耳的音乐,优雅的舞姿,不仅培养了运动者本身的想象力、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而且使人精神振奋,感到充满力量,更适于青年人朝气蓬勃的性格特点。总之,西藏民间舞突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可使全民健身活动在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进行,从而达到身心愉快、强身健体的目的。

『叁』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主要特点:

1、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在白面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蓝面藏戏”,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继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时已有的《布马》等民间舞蹈形式。使民间的广场舞蹈进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戏剧,同时还引用了藏民喜爱的民间音乐,使藏戏流传于藏族民间长盛不衰。

2、信仰特点

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在祭祀礼仪中,创编了使用各种神祇面具,并含有大量藏族土风舞成分的程式舞蹈。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盛行的藏传佛教黄教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

流行于西藏、内蒙、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区信仰黄教的广大地区。《羌姆》舞蹈多由《拟兽舞》、《法器舞》混杂而成。在表演时,很少歌唱,气氛庄严、肃穆。

3、“跳神”活动

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

然后陆续表演《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喜乐神舞》和《护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

在各段舞蹈之间,还穿插喇嘛们表演的摔跤、角斗等,以娱乐观众。有时还表演“舍身饲虎”之类的佛经故事和表现乐善好施、长命富贵的《寿星舞》、《仙鹤舞》等。

(3)藏族民间舞蹈青年人才培训扩展阅读

藏族舞蹈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栝为

“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肆』 民间舞藏族舞蹈心得

手臂要用劲,自信,提腕压腕也要用劲,个人认为柔臂超难技巧超多~个回人还是喜欢秧歌和古典 ,男孩答推荐蒙古舞的一种筷子舞,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简单的说就是帅!男人!

『伍』 藏族的三大民间舞蹈分别是哪三种

锅庄. 汉语为“圆圈舞”之意
弦子 汉语为“歌舞”之意
热巴 汉语为“浪浪艺人”之意 。“热巴”以“铃鼓舞”为代表性节目
如有不明白之处可以追问,回答完毕请采纳!
谢谢

『陆』 藏族的三大民间舞是什么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从日喀则地区《大鼓舞》的领舞“卓本”的装束上,即可寻找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卓谐》的表演共分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与队形变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词现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和生活幸福为主,祭祀成分逐渐减弱。《大鼓舞》多在“望果节”等喜庆时表演。

『柒』 怎样能快速学习藏族舞

基本体态:膝盖松弛,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屈伸;身躯微前倾,曲背;扣胯;五指自然并拢;脚位(小八字位、丁字位)

基本动作特点:颤、开、顺、舞袖(撩、甩、摆、晃、抛)

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规律性。如: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屈伸,是各藏区舞蹈的共性。

藏舞的基本体态:身躯微前倾,扣胯,身体的交叉感以及所有舞蹈和流动过程中的髋关节都随重心下懈,形成其沉缓、凝重的形体语言特色。

步法强调重心向下,有沉和拖的感觉,动作组合常有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四步回转等规律。

由膝部的颤动、屈伸和脚下重心的移动来带动上身的左、右靠动。

手臂也随着脚下的节奏做甩、撩、摆袖等舞动而形成一种流动的造型美。

其动作特点是:颤、开、顺、舞袖。

颤:舞蹈时膝关节松弛,既柔又富弹性的均匀的颤动,是藏舞脚下动作的主要动律。

开:舞蹈时,双脚自然外开,动力腿多系自然勾脚。

顺:是指手臂与脚的动作配合上同出一侧,同时向一个方向所形成的“一顺儿”。这种“一顺边”的美,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融会在各种民间舞蹈的动律和舞姿之中,形成别致的舞蹈美。

舞袖:是藏族各类舞蹈中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动作和表现手段。多用撩、甩、摆、晃、抛等舞袖动作来表达舞者的内心情感、烘托舞蹈气氛。

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往往在达到最高潮时嘎然而止。

弦子舞——藏族称“谐”。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西藏自治区昌都一带。舞时围成圆圈,领舞者边歌边舞,拉着弦子(藏族一种拉弦乐器)伴奏,余者随之,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双手甩动长袖,动作优美,曲调丰富,每个不同的曲调都配以不同的舞蹈。歌词内容也很丰富。

『捌』 藏族民间舞蹈

每个藏族聚集的地方都有自己的职业歌舞团,参加各种活动的演出,民间也有业余爱好的专群众自发属组织的演出队,看你是什么需要,如果只是爱好,那可以亲自到当地看看,要是你需要职业的团队,那给你介绍几个:云南省迪庆州歌舞团,香格里拉啊彬演绎中心,九寨沟那边还有个高原红艺术团,这几个都是比较出名的藏族演出团体,另外西藏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演出团体,具体名字不大知道。

阅读全文

与藏族民间舞蹈青年人才培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