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预防环境污染
一、充分认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多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下降,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得到加强,核与辐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明显提高,我国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目前一些地方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管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四)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
(五)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六)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互惠共赢。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城市的环境质量。
(七)环境目标。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和农村饮水水质、全国地表水水质和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有所好转,草原退化趋势有所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面积有所增加,矿山环境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及污染趋势减缓,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村镇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三、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八)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在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要认真做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确定不同地区的主导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必须依照国家规定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论证。
(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项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加快制定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回收,建设节水型城市。推动生态省(市、县)、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友好企业和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
(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要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促进公平竞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努力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自主制造。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企业。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进环境咨询市场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四、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十一)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把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水库库区及上游,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太湖、滇池、巢湖作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海洋环保工作重点。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
(十二)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着力解决颗粒物、噪声和餐饮业污染,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进行土壤风险评估和修复。城市建设应注重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十三)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加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2004年年底前投运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的燃煤电厂,应在2010年底前安装脱硫设施;要根据环境状况,确定不同区域的脱硫目标,制订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对投产20年以上或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的电厂,限期改造或者关停。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加大烟尘、粉尘治理力度。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十四)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发展县域经济要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十五)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适应抗灾要求的避灾经济;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十六)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全面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国家对核设施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核电发展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废物处理处置等问题;加强在建和在役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快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步伐;加强电磁辐射和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
(十七)以实施国家环保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国家环保重点工程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从“十一五”开始,要将国家重点环保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认真组织落实。国家重点环保工程包括:危险废物处置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燃煤电厂脱硫工程、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工程、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工程、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工程。
五、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十八)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要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配合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工作。通过认真评估环境立法和各地执法情况,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作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完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努力使环境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
(十九)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制。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二十)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逐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国家加强对地方环保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健全区域环境督查派出机构,协调跨省域环境保护,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监督下一级人民政府的环保工作和重点单位的环境行为,并建立相应的环保监管机制。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所辖范围有关的环境问题。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环保机构建设,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进一步总结和探索设区城市环保派出机构监管模式,完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监管制度,责令严重污染单位限期治理和停产整治,负责召集有关部门专家和代表提出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意见。完善环境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配合司法机关办理各类环境案件。
(二十一)加强环境监管制度。要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排污单位。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或者擅自投产的,责令其停建或者停产,补办环评手续,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生态治理工程实行充分论证和后评估。要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强制淘汰制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时制订和调整强制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目录。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完善环境监察制度,强化现场执法检查。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环保总局及国务院相关部门根据情况给予协调支援。建立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省级人民政府应当确保出境水质达到考核目标。国家加强跨省界环境执法及污染纠纷的协调,上游省份排污对下游省份造成污染事故的,上游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承担赔付补偿责任,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赔付补偿的具体办法由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拟定。
(二十二)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政府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要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当前,地方政府投入重点解决污水管网和生活垃圾收运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国家继续安排投资予以支持。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执行国家定员定额标准,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切实解决“收支两条线”问题。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二十三)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政府定价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对市场调节的价格也要进行有利于环保的指导和监管。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实行有利于发展的电价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实行全额收购政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审批用地,并停止信贷,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或者依法取缔。对通过境内非营利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环保事业的捐赠依法给予税收优惠。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应考虑生态补偿因素,国家和地方可分别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建立遗传资源惠益共享机制。
(二十四)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收费标准要达到保本微利水平,凡收费不到位的地方,当地财政要对运营成本给予补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单位加快转制改企,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择投资主体和经营单位,实行特许经营,并强化监管。对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的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生产者要依法负责或委托他人回收和处置废弃产品,并承担费用。推行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一体化模式,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实行二氧化硫等排污权交易。
(二十五)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开展环保战略、标准、环境与健康等研究,鼓励对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饮水安全、核安全等领域的研究,组织对污水深度处理、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洁净煤、汽车尾气净化等重点难点技术的攻关,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十六)加强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各级人民政府要选派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的领导干部充实环保部门。下级环保部门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级环保部门的意见。按照政府机构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有关要求,研究解决环境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问题。要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金环工程”,实现“数字环保”,加快环境与核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预警体系。
(二十七)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省(区、市)有关环境保护指标,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城市噪声、饮用水水源水质、流域水质、近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状况评价等环境信息,及时发布污染事故信息,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公布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城市,并实行投资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企业要公开环境信息。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
(二十八)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环保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环保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积极宣传我国环保工作的成绩和举措,参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臭氧层保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核安全等国际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谈判,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进程。要完善对外贸易产品的环境标准,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和进口货物的有害物质监控体系,既要合理引进可利用再生资源和物种资源,又要严格防范污染转入、废物非法进口、有害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
六、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二十九)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充分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意识,抓住制约环境保护的难点问题和影响群众健康的重点问题,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和部门都要有一位领导分管环保工作,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地方人民政府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部署环保工作,制订并组织实施环保规划,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实现环境目标。各级人民政府要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或通报环保工作,并接受监督。
(三十)科学评价发展与环境保护成果。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逐步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坚持和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评优创先活动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对环保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问责制,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环境执法的问题。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责任。
(三十一)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事业,环境宣传教育是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意志的重要方式。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对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把环保公益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及时报道党和国家环保政策措施,宣传环保工作中的新进展新经验,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各级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加强环保人才培养,强化青少年环境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活动,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三十二)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要会同有关部门健全国家环境监测网络,规范环境信息的发布。抓紧编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并报国务院批准实施。经济综合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建设、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http://www.cass.net.cn/file/2006021554386.html
㈡ 环保税是怎么回事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环保税法。内
根据《中华容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规定: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缴纳环境保护税。
第三条本法所称应税污染物,是指本法所附《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应税污染物和当量值表》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
㈢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就业情况
希望你有用!!!!
环境类专业就业分析
为了支持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曾一度从地球上索取着资源。虽然是战绩辉煌,可回想起来是否也有些代价过大?环境污染严重、气候条件恶化、部分资源紧缺……种种问题的出现,给我们如火如荼的建设敲起了警钟,人们突然醒悟,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的真正关系。于是,环境问题正式提上议程,成了被受关注的焦点。
环境问题是个复杂的体系问题,除了加强各种政策管理之外,还必须培养专业人才并普及专业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相关的环境专业。环境专业属于化工类专业的范畴,在大多数人心中,化工专业就业前景不是很好,而事实上能源、信息、材料是我们人类生活发展的三大支柱,能源又是材料和信息的基础,所以目前像化学化工类这种专业培养的人才,它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像环境类专业随着其自身的变化及我们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加深远的发展。
环境类专业就业方向及能力分析
环境学专业是个庞大的体系,分类比较多,一般来说主要包括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专业和环境保护监测专业等,此外,也有高校设立了大气环境、生态环境、乃至环境法教育等系列相关专业,可以看出,国家对环境问题是相当重视的。
环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也比较广泛。毕业生可就职于政府的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资源咨询公司,或者到一些化学、制造、工程、采矿、石油等领域的公司中担任环境专业人员或工程师。例如: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城市规划与建设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应用技术方面的工作;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则可以就职于政府的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资源咨询公司或者在一些涉及化学、制造、工程、采矿、石油等领域的公司中担任环境专业人员或工程师等;环境保护和监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就可以去有关的环保部门、工矿企业、大、中、技院校,科研机构等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教育、环保宣传以及环保产业的管理等。
通过对环境专业已就业人员的统计得出:有40%的人员进入事业机关单位从事环保、监测及管理等工作;近60%的人员进入相关企业工作,其中有近50%是在生产型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在咨询服务型企业工作。薪酬方面也有所差别,大体说来,从事技术研究工作比其他一般性工作者的薪酬要高;在大型生产企业比事业机构薪酬略高。非技术类的工作者月薪较低一般在一、两千元左右,事业机构的技术类人员月薪在四千元左右,企业技术研究人员的月薪则可达六千元左右。
但是,就业范围广并不代表找工作就容易,还要看个人的情况,是否有从业的能力。那么环境类专业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的同时,又该具备哪些专业能力呢?独之秀职业顾问分析:首先就是专业知识,这就不必细说了;第二是观察分析能力,环境问题有其延续性,也有突变性,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才能把握问题的关键;第三是研究操作能力,理论的运用永远要求灵活和进步,要与实践不断摩擦,才能相互促进。
环境类专业能力培养
现在,很多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都比较看重证书,总认为证书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证书越多越可以给自己带来机会。对此,独之秀职业顾问指出:有的时候证书是可以为自己赢得一定的肯定,但这不是绝对的,证书不在多而在于精,要有针对性,以能突出优势为准,盲目的罗列证书却容易埋没优点,只能适得其反。
环境类专业自身的这种专业性很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也比较高,同样,外界像用人单位,他们对毕业生的能力资格也是非常看重的,在这种情况下,有相关的证书还是有用的。不过在选择证书考试的时候,应该慎重一些,不要一味附庸潮流,或是抱有多多益善的想法。
以环境保护和监测专业为例,考取“分析中级操作工证”和“分析高级操作工证”是此专业本身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可以就自己理想的目标职业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证书,像从事室内环境工作的可以考取“室内环境检测中级证书”、“环境工程设计证书”等。还有一些基础的应用证书如“英语一级证”和“计算机中级证”,等也是用人单位会考虑的。
考取与则业倾向相应的一些证书对毕业生本身及求职都是有所帮助的。独之秀职业顾问指出,考取证书不仅在于领取证书的结果,更在于考取的过程。学生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肯定要认真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熟悉操作技能,这是对其自身能力的强化和提高。
要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不仅专业能力过硬是必须的,而且一些基本能力的具备也是不容忽视的。各项工作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出现独立、单纯的工作,正像做翻译不仅要有语言基础还要有表达能力,做服装设计不仅要懂裁剪还要懂美术一样,环境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在专业之外,掌握一些必备的应用基础能力,否则很难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实用标准。像前面提到的“英语一级证”和“计算机中级证”,就是对基础能力的提升,也是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应用能力。
拿环境科学专业来说,它本身就是汇集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地学、环境管理学、又融合系统学、信息学、工程学、法学、经济学、人文学等学科的一个交叉性、综合性的专业,所以这个专业的学生不论以后从事教学、科研还是管理方向的工作,都应该具备人文、经济、法学等相关知识。这要求学生从在校期间就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充实知识结构体系,在从书本中涉猎知识的同时,不妨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环境类专业能力提升
有 些专业知识仅仅通过学校课堂是很难完成的,毕竟教学时间、具体条件有所限制,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进行自我补充,阅读部分相关书籍。在此独之秀职业顾问介绍以下几本著作,仅供参考。
《环境监测实习》 李广超著
这本书是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的配套教材,它融合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组成、步骤以及环境监测必须遵守的技术规范,以便于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环境监测实习,更快地掌握环境监测技术操作规范。同时,这本书作为学生实习的指导性教材,对实习内容、实习地点、实习纪律、实习报告及实习成绩的评定等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并在每章都附有实习要点和练习题,可以作为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的学生用书,也可以作为指导教师及从事环境监测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环境管理》 张高立 李明庄 主编
环境管理是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环境管理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科学与现代管理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编者在总结多年环境管理教学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环境管理的基本思路与发展趋势,编写了这本教材,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环境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促进环境管理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环境工程》 陈湘筑 郭正 主编
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振动与其他公害防治技术,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原理及基本方法。在系统介绍传统的治理方法的同时,根据中国的国情,收编了一些高效、节能、低消耗的治理技术。本教材可供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专业大专班使用。
《环境评价》 胡汉明 梁晓星 主编
环境评价是从环境质量这一基本概念出发,评价社会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变化对人类行为、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旨在有效地加强环境管理、防止污染,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本教材讲述了环境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环境评价的发展状况,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环境评价的全过程。
这几本书籍主要都立足于专家的实践经验,既有具体专业的针对性,又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有所帮助。
另外,独之秀职业顾问提醒:实习是学生接触实际操作的好机会,选择实习单位也很重要,应该尽量与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吻合。这样一来,在锻炼了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对工作形式、程序、环境有了大体了解,有助于就业后更快的适应、投入到工作中去。不要去盲目的参与太多实习,这样反而容易打乱原有的知识体系,给以后的就业选择带来负面的影响。
很多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搀杂着想当然的成分,容易出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实习则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渠道,通过实习可以有效的解决“眼高手低”的问题,让学生在经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真实的操作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捕捉问题的敏锐度,还能够提高他们研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在实习的工程中应该多动手操作,事无巨细,让自己尽量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去。将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运用,着重锻炼灵活应用、找出问题、研究分析、操作解决的能力及协调性。如果到环保监测部门实习,就从设计社会调查问卷做起,每个步骤都经手,很快就能掌握整项工作的流程及关键事项。这才是最佳的实习状态,其实也是工作经验的一种体现。
参考资料:杭州独之秀职业咨询机构
回答者:zfxin - 助理 二级 4-5 07:17
㈣ 怎样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污染治理
治理河流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外在使用的或已经过试验验证的污染河流治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物理法
截污分流。截污是治理城市河流污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建设雨、污水管网,将原本直接排入城市河流的污水收集至城市污水处理厂或者人工湿地,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从而削减了排入河流的污染物总量。截污分流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河流水污染的问题,但实施难度较大,涉及到水利、市政、道路等多个部门,因此一般需要通过行政手段辅助。
引水冲污。引水冲污实际上是通过清洁江河水置换河道的污染河水,将原污染河道中的污染物稀释或带入下游,从而降低河道的污染负荷,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但引水冲污只能稀释或转移污染物,不能从根本上降低污染物总量,在当地水源不足时,需要外购清净水,成本较高。
底泥疏浚。底泥是河流污染的内源因素之一,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分解,会降低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同时产生硫化氢、磷化氢等恶臭气体,使河水变黑变臭。底泥疏浚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减少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能永久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有效减少内源污染,对改善河流水质有较好的作用,但该法工程量大,而且淤泥清除力度过大,会将大量的底栖生物、水生植物同时带出水体,破坏原有的生物链系统。而且疏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淤泥,如处理不善,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曝气复氧。曝气复氧技术主要用于应对河道的突发污染,即在适当的位置针对河水进行人工复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水体中好氧生物的活力,使水体自净能力增强,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状况。曝气复氧法操作简单,有利于污泥絮凝和水质混合,但该过程无法迁出、转移、输出污染物的分解产物,可能导致河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的反弹。
化学法
化学除藻。化学除藻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品破坏水体中的胶原体,从而达到除藻的目的,根据添加剂的不同可分为除藻剂除藻、混凝沉淀剂除藻、化学氧化剂除藻。化学除藻的工艺简单,除藻速度快,可操作性强,但添加剂的使用量对除藻效果影响较大,如控制不当,会导致严重的二次污染。
重金属的化学固定。河流底泥中的重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会以离子态或某种结合态进入水体,但通过加入碱性物质,调高河水的pH值,重金属会形成硅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等难溶性沉淀物,固定在底泥中。该法见效快,操作简单,可有效抑制重金属以溶解态进入水体,但施用量不应太多,否则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的。
㈤ 邢台环保局是什么样的组织机构
机构主要包括:办公室,计财科,政法科,科标科,污控科,自然科,宣教科,审批科,监管科,机关党委,监查室,辐射科。各科室的职责详细为1,办公室:
1、协助局领导处理政务工作和机关日常工作,综合协调局各部门的工作,对上级领导和局党组会议议定的重大事项工作进行督办;
2、负责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及局重要会议的会务组织工作,督促检查会议贯彻落实情况;
3、负责局机关文、电和印章的运行和管理;
4、负责及时向局领导报告重要情况并协助处理突发、紧急事件,负责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纠纷的情况上报及有关联络工作;
5、负责起草局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和其它综合性文字材料;
6、组织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
7、负责局机关机要、安全、保卫、保密、档案、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信息中心工作,指导县(市、区)环保局和局直属单位的相关工作;
8、负责局机关后勤服务工作;
9、拟订局机关各项工作制度并监督执行;
10、组织对县(市、区)领导班子和市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考核工作;
11、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计财科:
1、组织拟定全市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并督促实施;
2、参与编制全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参与制订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国土整治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审核城市总体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内容;
3、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4、组织实施排污费征收、财务和使用管理;
5、组织拟定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和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并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
6、管理环境保护统计工作,审核以市环保局名义发布的环境统计信息报告。
7、组织编制全市环境状况公报、环境统计手册和环境统计年报,发布全市重点区域和流域环境质量状况;发布全市重点区域和流域秆;境质量状况;
8、负责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环保项目审核和组织工作;
9、负责局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 负责自然资源核算工作,负责局机关财务工作,监督管理直属事业单位的财务和政府采购工作,负责局内部财务审计;
10、指导协调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对外经济合作及引资工作;
11、负责局机关并指导全市环保系统外事工作。
政法科
1、组织拟定全市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地方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文件;
2、参与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发展规划、经济开发计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3、组织重大环境保护问题的调查研究;
4、组织对市人大、市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起草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规、规范性文件提出修改意见;
5、组织学习、贯彻国家和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市制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
6、负责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及环境行政处罚的备案工作;
7、管理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
8、组织全市环保系统执法检查工作;根据市人大、市政府的行政执法检查计划,负责承办市局所承担的执法检查具体工作;
9、负责全市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审查和行政执法证件的管理工作:
10、组织在市环保局机关及全市环保系统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11、负责市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科标科
1、贯彻环境保护科技、标准、环保产品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邢台市落实办法;
2、组织编制并实施邢台市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规划与计划;
3、管理环境保护科技成果登记、转化、推广与奖励工作,组织科技成果鉴定;
4、组织编制并实施科研与攻关年度项目计划,拟定科技项目经费分配方案,并组织实施;
5、审核全市申报的环保科研项目,组织或委托有关技术支持单位论证,监督检查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组织科研项目验收;
6、监督检查环境保护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
7、组织管理全市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
8、参与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监督管理环境保护产业市场,指导和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9、组织管理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和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工作,指导环境保护产品使用认可;
10、推荐和组织实施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工程)示范项目;协调环境保护技术引进工作;
11、负责环境科学学会、城市科学研究会环保分会工作。
污控科
1、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以及机动车的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标准以及邢台市落实办法;
2、组织拟订我市有关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以及机动车的污染防治办法,并监督执行;
3、组织全市水、大气、噪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及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划分工作,并监督执行;
4、组织实施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污染源限期治理及污染源达标排放制度;
5、组织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6、负责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废物进口许可审查、有毒化学品及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制度;
7、监督实施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污染防治规划;
8、指导和协调解决各地、各部门以及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环境问题,调查处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9、负责环境信访工作;
10、参与拟订使用省、市级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计划;
11、负责向监督管理科提出审批的工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量复核意见
自然科
1、贯彻国家、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市落实办法;
2、组织拟订本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监督实施;
3、拟订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并监督实施;
4、组织编制全市自然保护区规划,提出新建国家、省和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审查审批意见;
5、监督检查全市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生态旅游发展工作,负责提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区域内建设项目的审批意见;
6、监督检查全市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责矿山开发及选矿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
7、管理全市生物技术环境安全工作;
8、提出对以生态环境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和涉及生物技术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会签意见;
9、负责 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
10、指导和监督矿区复垦、生态破坏恢复整治、沙漠化沙化防治和湿地保护工作;
11、监督指导有机食品开发管理工作;
12、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导全市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建设;
13、组织协调全市秸秆禁烧工作;
14、管理全市畜禽养殖的环境保护工作;
15、组织开展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参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16、负责县城及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宣教科负责全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1、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规划和计划,组织指导各县(市、区)环保宣传教育部门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工作。
2、策划并承办各种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科技知识。
3、负责管理全市环境保护新闻宣传工作,审核涉及环保全局性的重大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新闻采访活动,开展环境好新闻、环境好摄影等评比工作。
4、承办环境保护的社会表彰活动。
审批科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行政许可的规定,履行有关的审批、审核及服务职责。同时,凡成立审批服务科的部门,其他科室不再承担审批、审核及有关的服务职责。
监管科
1、贯彻国家和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市落实办法;
2、负责监督、管理全市建设项目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法治工作;
3、指导全市环保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4、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负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管理工作和相应项目“三同时”竣工验收管理工作;
5、管理建设项目公众参与工作;
6、组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对违法的建设喜怒提出处理意见;
7、调查处理建设项目验收前引起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8、统计全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基本数据,编制全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资料报告
机关党委
1、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组织工作条例》和邢台市委关于《邢台市市直机关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办法》等规定,负责局机关与直属单位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工作;
2、负责局机关统战、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离退休干部、计划生育等工作;
3、负责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和处级干部的学习以及局党组、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的落实及组织协调工作;
4、指导全市环保系统精神文明精神工作;
5、协助局党组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干部体制改革、人事、劳动工资、机构编制管理等项工作的法律、规章和制度。
6、协助局党组管理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配备工作,指导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内机构改革工作;
7、协助局党组负责局机关公务员和直属单位中层以上干部的管理工作以及局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
8、负责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年度考核、环境保护系统工程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评审和局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具体工作;
9、负责人事档案、出国人员政审报批、组织扶贫、系统内表彰、系统内环境保护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局机关和系统内政务公开工作;
10、协助局党组参与对县(市区)环保局领导班子、领导成员的考察、考核具体工作;
11、承办上级党组织、人事部门和局党组下达的其它任务。
监察室
1、监督局机关及全市环保系统党组织、党员干部、工作人员和本局任命的其他人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的情况;
2、检查局机关科级(含科级)以下党员干部的违纪案件及全市环保系统重大违纪案件,调查局机关各科室及科级(含科级)以下工作人员和本局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党纪政纪的行为;
3、协助党组搞好局机关及全市环保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协助搞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开展党风党纪、政风政纪教育,抓好有关制度建设;
4、受理局机关及全市环保系统的党组织、党员和监察对象违反党纪政纪问题的揭发、检举、控告;受理党员和监察对象不服从党纪政纪成分的申诉;
5、负责局机关及指导全市环保系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和行政监察工作;
6、完成市纪委、市监察局和局党组交办的其它任务
辐射科
负责全市辐射环境、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国家及省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贯彻实施;拟定全市辐射环境、放射性废物管理、室内环境监测办法并监督实施;对电磁辐射、核技术应用、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㈥ 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
一、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
二、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体中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如果人体损失10%以上的水分,就会导致死亡。
三、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空气。氧气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类植物是氧气的加工厂。
四、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命将不复存在。野生动物依赖于植物,也可以保护植物。以鸟类为例、90%的鸟类以昆虫为食,许多益鸟是庄稼、树木的卫士,是害虫的天敌。100条树虫十几天便可以吃光一棵大松树的树叶、而一对大山雀一天可以吃400多条虫子。如果没有这些益鸟、害虫就会泛滥成灾。
五、在地球上、人类植物和动物,实际上是一个互相依赖的"生物圈"、"朋友圈"、谁也离不开谁。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是因为生态平衡的缘故。地球给我们人类乃至所有生命的形式、提供了一个生命支持系统--空气、水、适当的光和热、以及能源等等。
六、这种原始的生态平衡从全球范围来看是极其难得的,我们今天或许只能在人类未曾涉足的地方才得以看到。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的同时、遭到了人类机大的破坏。只有当自然环境处与一种生态平衡的和谐状况时,人类的前景才是乐观的。
环境保护:
1、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首先是使用低杂质的无毒或低毒的原材料,改革生产工艺或更新设备,研究和开发无公害、少污染的生产技术,发展绿色产品,减少单位产出的废弃物排出量。宏观调控产业结构,对消耗高、效益低、污染重的工业企业采取关、停、并、转、迁等调整措施。研制和使用能耗低或采用清洁能源的交通运输工具,逐步淘汰和限制使用落后的交通运输工具。
2、合理利用能源与资源
(1)加强工业生产管理,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轨道。节能降耗,减少物料流失,回收利用可燃气体、余热、余压,工业三废要回收再生、交叉利用,建立闭合生产流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提高设备运行完好率,防止跑、冒、滴、漏和事故排放;
(2)改进燃煤技术,提高燃烧效率,低硫优质煤优先供给民用,积极开发采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改革燃料构成逐步实现燃气化和电气化,扩大联片或集中供热。
3、废弃物处理
对暂无综合利用价值的工业三废要进行净化处理,如采用废气净化和除尘技术来控制烟尘、废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就能排放。城市生活垃圾、人畜粪便、污水等应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医院污水可能含多种病原微生物、放射性废物,必须经专门的消毒处理方可排放。
㈦ 水污染怎样治理 治理后将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好几条了,每条下面有解释(你自己选可用材料吧)
3. 关于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治理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九五”期间水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切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决策中控制新的水环境问题产生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资源开发计划、区域开发计划,以及制定经济技术政策,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应当对实施这些决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做出科学评价,评价的结论作为各级决策的依据。在决策中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统筹兼顾,使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专门的评价审议机构,并使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决策的运行机制。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限制缺水地区发展耗水型产业,调整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设项目。近期应重点调整北方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防止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考虑为生态用水留有余地,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河湖萎缩、土地沙化、生态退化。在水源地区,引导和组织水源地生态经济体系建设,避免水源地区经济发展导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的方针
大力开展节水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消耗。有组织地推行节水、高效的农灌技术;完善科学的农业用水管理措施,尽快改变农业生产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和水重复利用率考核指标,建立工业用水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冷却水及工艺用水等工业废水必须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发展水的闭路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量。
在开展节约用水,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点在城市,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和废水资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要用于工业冷却水、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抓紧组织开展资源定价研究,有计划地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稀缺资源制定分类指导的价格政策,尽快改变“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的不合理状况,使水资源价格体现资源价值、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费用。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加强资源核算体系的研究,为逐步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造条件。
3.4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抓紧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经济手段。尽快提高排污费标准,使之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关政策,建立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全面实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在用水收费中,普遍增加污水处理费,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失效”的领域,特别是环境科技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应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和推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企业化。
积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对地下水等稀缺资源征收资源税;对新建污染项目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控制结构型污染;对现行排污费与费改税进行利弊分析,探索征收污染附加税;对从事城市污水处理的企业实行零税率;对生产再生资源和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应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
3.5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工业部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推动资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技术改造推行以清洁原料、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要把清洁生产当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一次工业企业的全面改造,在全国所有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审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工业向新的技术基础转移,以集约方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生产体系。
3.6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村要推行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生产模式,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开发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替代农药。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推行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展开。逐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污染型乡镇工业转移到生态农业建设上来。县、乡两级政府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技术推广,有计划地在全国乡、村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指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3.7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逐步使政府从直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解脱出来,让污水处理真正走向市场。
环保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应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一部分产品过剩的企业转向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组建环保产业集团,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抓紧培育环保市场,把原来政府管理的环保服务事业推向市场。同时,要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组织开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急需的重点水处理技术攻关;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改变我国环保产业落后的现状,以适应我国污染防治的需要。
㈧ 学习生物专业 会有什么健康隐患
你最好不要学生物专业,我学化学的.
㈨ 如何开展非煤矿山水污染防治工作
1.注重安全生产管理策划工作,计划先行。
在作业过程总体策划中许多项目对安全管理方面,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结合项目在各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特点编制详细的安全管理策划方案,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没有预见性,管理起来及其被动,因此做好安全管理策划工作是关键。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目标,对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责任人;二要根据安全管理目标分别编写施工阶段详细的安全管理技术保证措施;三是要编制整个施工周期中安全专项资金费用投入和分配计划表,确保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人、财、物的及时投入。
2.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足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为充分发挥我矿安全生产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全面调动干部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我矿成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并在各生产单位配备兼职安全监督员,强化我矿安全管理。专职安全人员应具备以下三点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安全管理技能,能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对突发事件有一定的应急能力。二是要责任心强,在工作中就是要勤跑现场、细致检查。三是要以服务的心态对待工作。所谓服务的心态是不要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要和现场工作人员处理好关系,能让作业人员感觉到和他们不是“管理”和“被管理”关系,而是“合作”关系,体会到安全管理工作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他们自己。
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核心和中心环节,简单而言,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对各职能部门、各级负责人以及各类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当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各级各类人员及部门在安全工作中的责、权、利必须明确界定,必须根据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制订、并逐层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并按要求追究相关责任。
4.加强教育培训,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和班组安全活动。
矿山井下施工现场作业工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很多都是昨天在家种地,今天在井下干活的农民工,他们安全意识差,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三违”现象时有发生。“兵马末动、粮草先行”,要确保安全,培训须在先,要坚持上岗先培训,未经考试合格不得上岗的原则。尤其是外来施工人员,更要上好安全培训这一课。因此对新工人进场的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安全教育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坚决杜绝“假、大、空”等条款式内容。有些井下工人思想上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往往心存侥幸,得过且过,认为事事“杯弓蛇影”大可不必,施工时认为安全就那么一回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外来施工单位人员的流动性实在太大,有时一个工人同时在几个矿井流动作业,没有相对的稳定,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对新工人进场安全教育工作开展极为不利。所以本人认为现阶段大力开展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和班组安全活动是减少“三违”现象的最有效手段。安全技术交底应与班组安全活动相结合,严格按照班组活动制度坚持班前教育,保证天天讲安全,时时刻刻有安全,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安全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消除职工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按章办事,一丝不苟,才能时时、处处、事事保证安全,营造出“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现场的作业人员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
5.开展安全检查工作,灵活运用规范标准,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矿山作业是一个高危作业场所,不论企业对安全多重视,管理制度多严格,安全教育多完善,在日常的作业场所当中依然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及发生“三违”现象,所以安全检查在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相关人员必须每天对现场进行细致的检查,检查尺度要“严”和”准”,发现隐患后应立即按规定要求提出整改,整改要求应根据有关规范标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商定。同时要对整改负责人进行必要的讲解,避免出现整改后仍无法满足安全生产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