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对幼儿教师的案例分析进行点评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责。那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观察了解幼儿?园长与教育行政部门又该如何督导、评价教师的这项工作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位幼儿教师的几则观察日记中受到启发,寻找到思路。 实例一:A教师 观察对象:小一班 黄点点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请每个小朋友说一个儿歌,点点坐在座位上哭了,问了半天也没说话,可能是不会说。 1997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脱衣服时,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会脱衣服。 1997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分析与措施 点点是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按理说,对幼儿园生活该适应了。可在班上,一整天也听不到他讲一句话,遇到问题总是哭。向家长了解,据说,点点是奶奶带大的,三岁了才会讲话,再加上胆子小,内向,所以有了问题就会哭。 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语言培养,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进一步同家长取得联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做些努力。 实例二:B教师 观察对象:中二班 胡辛峰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3日 早晨,我正忙着接待来园的孩子,胡辛峰来了。他哭着对爸爸说:“爸爸,你天天来接我回家睡觉。”爸爸说:“不行,我得上班。”“那爷爷接。”“不行,爷爷 走不动了。”胡辛峰拉着我的手:“老师,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尽管忙,我还是把他搂在怀里。他两只小手紧紧地抱着我,把头贴在我的胸前。过了一会儿, 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了,说:“老师,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与措施 胡辛峰的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纪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于是就整托了。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饥饿,在寻找成人的爱和安慰......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体谅、理解孩子,帮助他度过情感的“饥荒”。 从以上实例中不难看出,教师观察了解幼儿,需要抓住三个基本环节: 1.现场观察 2.记录观察结果 3.分析、利用观察资料 A、B两位教师,在这三个环节中做得怎么样呢? 其 一,从现场观察看 A教师抓往黄点点连续三天的异常情绪,展开追踪观察是可取的。 B教师抓住胡辛峰的分离焦虑,进行深入的观察也很有必要。 她们在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的问题上,很重视幼儿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 提倡的。追踪观察、深入观察也是必须的。 其 二,从记录观察结果看 A教师在观察记录中,仅以“又哭了”三个字记叙黄点点的消极情绪,过于简单了。因此,教师对幼儿产生该行为的原因的分析、判断,也只能是“可能是不会说 话,”、“原来是不会脱衣服、”“原来是不爱吃牛肉”。这些结论,既不是黄点点告诉的,又不是教师通过对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原始记录反映出来的,难 免带有教师主观推断的色彩和成份。而这样主观推测出来的结论,对于解决黄点点爱哭的情绪问题是毫无裨益的。 B教师却不同,她通过对旁听到的父子之间的对话的记录,对胡辛峰的神态、心情、语言的描写,以及与胡直接接触的追忆,使观察记录较好地保留了行为事件的本 来顺序和真实面貌,客观、翔实,为进一步提示这个单亲家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也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切入点。 其 三,从分析、利用观察资料看 A教师对于点点为什么天天哭,未能从不会说、不会穿、不爱吃等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向、胆小、适应不良这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层面去寻找原因。小班幼 儿,为难时会哭,可能是情感需要没被满足;若因为恐惧,则要分析是什么使儿童缺乏安全感;要是不习惯,就要寻找孩子对哪些环境、事物、现象不适应。也就是 说,对于天天都哭的孩子,教师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调整情绪,而并非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B教师的做法比较妥当。她透过“来园时哭闹”这个表面现象,看到了家庭变异后给幼儿心灵造成的创伤。教师并不费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并由此而确定了“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的教育策略。 显然,A、B两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工作,一个浮在面上,一个切入实质。那么,这项工作的特点、规律、要求是什么呢?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观察了解幼儿是指教师能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心理需求和存在问题,并据此制定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教育措施。 它有这样一些特点和规律。 1.教师了解幼儿主要采用观察手段。一般是在日常生活、游戏、教育活动过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所观察到的是幼儿外显的 行为表现:动作、表情、语言、行为方式等。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用来帮助教师由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幼儿的发展。 2.教师要学会透过幼儿的外在表现,剖析幼儿的心理状况: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问题等。如同医生透过外在症状诊断有无疾病,生的是什么病一样,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其实质是对幼儿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一种判断。 教师在对幼儿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时,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原则来加以分析,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如果判断错了,就会开出错误的或无效的“教育处 方”。A、B两教师的差距正在于此。A教师没能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开出的是无效的“教育处方”。B教师则相反。 3.教师确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应基于对幼儿的了解,也就是“理解先于教育”。理解幼儿是正确教育幼儿的前提。理解幼儿不仅仅是指教师了解幼儿的 日常表现以及比较外露的情感愿望,更重要的是理解幼儿的过程,即了解幼儿发展之序、认识幼儿发展之势、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改善所有幼儿的成长 环境,创造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 为使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流于形式,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这也是园长等上级部门督导、评价教师工作的要点。 1.应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观察应有明确的目的,大致的观察角度、线索和重点观察对象。不能今天观察这个幼儿,明天又换一个,什么撞到眼里 就观察什么。在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时,可考虑每种类型的幼儿各取一个代表。例如,不同性格类型的幼儿,动作、智力、语言、社会性、美感诸方面发展正常或低 常、超常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长经历的幼儿。 观察时,应围绕所确定的目的,捕捉有关的、典型的行为,并通过对这些幼儿的追踪,发现一般规律。 当然,如有特殊情况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则随机应变,对临时出现问题或有异常表现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注。 2.应翔实、客观地记录观察结果。记录观察结果,可以采用记叙和描述的方式(即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叙和描述)。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a.记录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时间、地点。 b.记叙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该行为。 c.记叙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方法行为方式,特别是幼儿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新行为。 d.描述幼儿对自己的行为的感觉:表情、心情、神态。 e.记录幼儿行动时所说的话。 文字记载应较好地保留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目,应客观、翔实。 这部分文字一般构成观察笔记的第一部分。 3.应正确分析、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正确分析观察资料,是根据观察记录,对幼儿行为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得出结论,并对幼儿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一般说来,可以从文化家庭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幼儿成长经历等方面寻找原因。 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是指通过上述分析,确定
② 如何进行幼儿园社会教案案例分析
一次教学作为儿童学习、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梯,不管什么领域的活动都应该遵循普遍的教学规律性。过去的“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就反映了一般教学的流程。当然,在强调彰显个性的今天,如果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这样表述也显得太八股化了,但是那种一个教学活动中环节、层次太多的现象也是值得反思的。 例一:《“盒、碗、碟、杯”在歌唱》(音乐)的简要过程: 1、出示盆、碗、碟、杯,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知道其名称、各自的特征。 2、请幼儿自由敲打盆、碗、碟、杯,倾听其不同的音色。 3、欣赏歌曲《盆、碗、碟、杯在唱歌》 4、学习敲打节奏XX XX ︳XX X ︳。 5、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敲打,要求节奏敲打正确、整齐。 6、引导每个幼儿在教室里除玩具乐器外再找一件生活用品,进行拍打、敲击、摇晃。 7、鼓励幼儿将各种生活用品创编进歌曲,同时为它创编新的节奏。 分析:这个活动过程真是太“丰富”了。但我们必须反思: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幼儿到底发展了什么?是观察认识其名称、特征,还是辨别其不同的声音?是欣赏歌曲,还是创编歌曲?是学习巩固节奏型还是自己探索拍打、敲击、摇晃其他生活用品?那么多的环节到底让孩子学什么?一般来说一次教学活动是让孩子围绕一个话题经历一次探索、练习、思考、交流,从而获得新知的过程。活动环节过多,想达成的目标过多,实际往往是欲速而不达,热热闹闹走过场的丰富环节,不能成为孩子踏踏实实的学习过程。 例二:《自己画脸谱》(大班 综合)的简要过程: 1、分享关于京剧脸谱的经验。 (1)介绍自己制作的脸谱。 (2)概括京剧脸谱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脸谱是我国戏剧独有的艺术,用夸张的色彩、线条和对称的方法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特点。 2、戏剧老师示范画脸谱。(外请人员) (1)戏剧老师介绍材料、工具。 (2)戏剧老师给自己化妆。边画边介绍化妆过程和注意事项,重点:小笔勾线、大笔涂色,从上往下画,每种颜色用固定的笔。 3、幼儿自己画戏妆。 (1)幼儿选择自己想化妆的角色。 (2)幼儿自己涂画脸谱(轻放背景戏曲)教师和戏曲老师共同观察幼儿的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在自己脸上画油彩,给予个别幼儿一些必要的帮助。 4、自由表演。幼儿边听戏曲边自主表演。 分析:本设计的教学过程简捷而清晰,围绕画脸谱展开,既从儿童已与经验出发,又在与专业人员直接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技巧,还让幼儿大胆自主地实践、练习,并在化妆后进入情景自由表现。这样一次含量较丰富的活动,教师设计的四个环节,步步深化、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保证了教师—幼儿—社会人员三方交流、幼儿自主练习的机会,遵循了幼儿学习规律,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保证了幼儿的参与性,这样简捷而清晰的教学活动过程可以成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应该突显重点 提高主要目标达成度 幼儿园一个教学活动一般只有十多分钟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即使大班后期也只有三十多分钟[综合性教学也应控制在二、三十分钟(小、中班)到四、五十分钟(中、大班),极少数活动用半天的时间]。在这些短短的时间里,教学过程应该围绕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围绕重点线索展开,努力保证幼儿在主体活动中有显著的收益。但是有一些教学活动的过程往往不能保证主要目标的实现。 例三:数豌豆(中班、数学)简要过程: 1、感知豌豆夹中豌豆的数量。看看豌豆夹的外型特征,数数豌豆夹中豌豆粒。 2、剥剥、数数、记记。每人二个豌豆夹,剥后数一数并用自己的方法作记录。 3、分析记录单:重点:怎样记录看得清楚?豌豆夹里的豌豆粒一样多吗? 4、再次操作:用清楚的方法记录3—5个豌豆夹中的豌豆粒。 5、交流并小结。讨论:豌豆夹里的豆宝宝一样多吗?最多的几粒?最少的几粒? 分析:豌豆夹中豌豆粒的差异,可以引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积极性,过程紧紧围绕剥豌豆、数豌豆展开:一个豌豆夹里有几个豆宝宝?多的有几粒?少的有几粒? “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为幼儿展现自己的数概念和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又在同伴交流互动的学习情景中,感受记录的不同方法,同时又在分析过程中逐渐把握“怎样才能把几次操作的结果表述清楚”,…….这是一种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比较最多的和最少的几粒,不仅进行了数学能力培养,更埋下了到生活中继续探索研究的积极性:豌豆夹中比较多的是几粒?豌豆夹的多样性可以引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探索的丰富性。活动过程应该努力围绕主要目标、重点突出的进行。 例四:《阅读广告》(大班 综合 )简要过程: 1、谈话: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阅读。 师:你们知道广告吗?在那里看到过广告。 2、阅读电视广告。 (1) 播放关于牙膏的广告。 (2) 讨论:这是一个什么的广告?你看到了什么? 让幼儿说出大概印象:是牙膏广告,有好几个人。动作很滑稽,颜色很好看…… (3)师:我们再来看一遍,有些什么人,他们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3、幼儿创编广告。 (1)为小朋友喜欢的产品做广告。 师:来看看这些是什么?你看过这些产品的广告吗?谁来试试。 (2)为产品编广告。 师:刚才小朋友做的都是和电视里一样的广告,现在我们自己来为这些产品编广告。 小朋友先选择一样产品,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幼儿自由结伴创编广告)。 分析:教学过程虽注意了从孩子已有经验入手,并在回忆、模仿后让孩子创编,但几个问题是明显的。 1、该活动提问内容和教师构想的第一环节不对应。“生活中的阅读”内涵丰富,而广告只是阅读的一个方面,教师的提问直接指向广告,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所以,要不修改标题:直接引导幼儿回忆关于广告的经验;要不修改教师的提问:引导幼儿谈谈生活中阅读过什么。 2、没有能让儿童感知、提升广告的特点。广告语的确是幼儿喜欢感知、能够感知的语言形式,可以成为幼儿模仿、创编的一种形式。但广告语的特点是什么?从整个过程看出教师在以牙膏广告为范例时只是引导幼儿说出:“有好几个人,动作滑稽,颜色好看……”甚至在安排再看一遍广告前也只是提醒幼儿注意:“有些什么人,他们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对于广告语的特点,如:言简意赅,郎朗上口,生动幽默等却从来突出。 3、让孩子创编广告,教师只注意形式上的自主:可以自己编也可以自由结伴编,但是怎样创编广告交待不清,在儿童没有明确广告的特点的情况下又如何创编呢?好的教学过程应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突出重点,分析可能出现的难点,使目标在循序渐进的环节中自然达成。 (三)选取合适的方法、途径,讲究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手段是连结教师和儿童以及教师、儿童和学习内容的媒介,在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时,幼儿教师们注意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活动性、但有时产生为生动而生动,为多样而多样的追求形式的问题。 例五:散文诗欣赏《白云》(中班语言)简要过程: 1、出示一朵白云(图片)谈谈白云的家住那? 2、欣赏散文诗“白云“(配乐) 3、大班幼儿表演(真实情景) 4、学习散文诗并理解词汇(幻灯) 5、幼儿练习朗诵(
③ 幼儿园幼儿受伤经典案例分析
1、男童自己跌倒受伤 获赔8.8万
2015年5月25日,两岁半的多多在花都区东某幼儿园上学期间跌倒受伤,造成右肱骨下端骨折。2016年8月26日,经司法鉴定中心鉴定,多多为十级伤残、护理期60日。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东某幼儿园认为多多鉴定时间不合理,不构成伤残,申请重新鉴定,但未提供证据佐证,故法院不予采纳。东某幼儿园主张其尽到了教育、管理职责,但未提供证据佐证,故法院不予采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为此,东某幼儿园应对多多的伤害承担赔偿责任。一审法院判决东某幼儿园向多多赔偿88228.7元(包括伤残赔偿金69514元,精神损害赔偿10000元等)。
2、女童摔倒骨折 学校被判赔偿8.7万
幼儿园准备午休期间,穿上拖鞋的丹丹(化名)在教室内摔倒,造成左胫骨粉碎性骨折,评定为十级伤残。丹丹的父母称,教室内刚做过清洁地面湿滑,有监控可证明。幼儿园则称,地面铺着垫子不滑,是丹丹的鞋子过大才出的意外。并且,教室确有监控视频,但没有保存。一审法院审理认为,幼儿园未提供丹丹在事故发生时所穿的鞋子或照片,亦未提供事故发生时的监控视频。
因此,幼儿园未能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其尽到了管理职责,应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判令幼儿园赔偿丹丹包括1万元精神抚慰金在内的损失8.7万元。
3、男童在幼儿园里摔伤头,法院:园方承担全部责任
6岁男童在幼儿园碰伤头部,孩子自述是被两名同学恶作剧拉开凳子所致,家长据此状告幼儿园、“肇事”同学及其父母,索赔经济损失。红桥区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无法提交证据证实伤情系同学所致,故被告同学及其家长不承担责任,被告幼儿园对原告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应承担全部责任,遂判决被告幼儿园赔偿原告各项经济损失700余元。
4、放学后在幼儿园玩耍,发生事故责任谁承担
原告金某与被告林某为幼儿园的在园学生,年龄均为4岁。2013年7月31日下午17时26分,在园学生家长接幼儿园通知,在幼儿园内召开家长会。会后,金某与林某在幼儿园内滑梯上玩耍,玩耍过程中,林某推搡金某,导致金某从滑梯上摔下,造成左孟氏骨折、左肱骨踝上骨折等损害后果的发生。后,金某家长、林某家长、幼儿园就责任承担问题协商不成,金某家长将林某及其法定代理人,幼儿园起诉至法院,要求各个被告赔偿医疗费等费用共计8万余元。
调解结案,幼儿园对受害人金某给予了1万元的补偿,金某家长表示接受。其余损失由双方家长承担,幼儿园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5、7岁女童在学校被他人撞成十级伤残
2014年9月29日下午,7岁的小学女生张某某,课间行至教室所在二楼走廊楼梯口处,被其他同学碰撞后倒地并致头部受伤。确诊为“左侧枕部硬膜外血肿、枕骨骨折”,构成十级伤残。事发后学校未及时组织调查或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后虽调查但没有查清事故原因。
云龙法院审理认为,学校未能在事发当天及时有效组织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并固定相关证据,虽在事故发生后进行了相关调查、报警,但没能查清事故原因,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有疏漏,对学生在课间活动期间人身安全问题未能尽到职责范围内的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致使未成年学生遭受人身损害,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判决学校赔偿医药费、伤残赔偿金、后续治疗费等计95179.47元。
④ 什么是幼儿园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是向考生提供一段背景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做出决策,或作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 就是给你一个关于幼儿园里(幼儿)发生的一个事情或现象,让你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或卫生学等等专业知识拿出合理的判断、理由、阐述分...析,你上网搜下幼儿案例分析及答案,就明白了。
⑤ 幼儿园教师案例分析把握哪些技巧
教师招聘考试的题型各地区之间是存在差别的,有些地区考试题型仅限于基本的客观题,比如单选、多选和判断。但有的地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除此之外还
会涉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在这些题型中,案例分析题无疑是一张试卷中题量最少,但每道题的分值最大的一类,同时也是困扰绝大多数考生的一个难
关。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中公讲师王佳慧为大家总结了几点案例分析题的答题要点和注意事项,各位考生可以作为借鉴。
案例分析题,一般会被我们认为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一种题,相比简答题和论述题来说,案例分析题除了考察我们对相关的教育理论的掌握之外,还考察我们对
材料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一个高分的案例分析题的答案,需要抓住核心考点、有条理性、表达流畅并且字迹清楚规范。我们从一道例题去看案例
分析题的答题形式。
例1: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再提出问题,也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解析:这种案例分析题是在考试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问题是直接给定的,比如这道题的问题“那条教学原则”,那我们在答这道题的时候就有思考的方向
了,会把答题点集中在教育学中的几个教学原则中,所以这种类型的案例分析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那我们在答这道题的时候,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体现出
我们的条理性拿到高分呢?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一个案例分析题的答题结构——“理论+解释+案例”。以这道题来说(1)理论:理论指的是核心得分点,找到这个
案例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需要我们把几个重要的教学原则理解透,明白如何应用。),从这道题中分析,得出违反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教学原则”。(2)解
释:用教育理论解释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
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原则。(3)案例:前面已经对理论加以分析了,第三步就是
要结合案例了。分析案例,即说明材料中的老师的哪些做法违反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材料中的的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不能静下心来仔细聆听,态度恶劣,严重
挫伤了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发挥,导致这名学生不会再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了。综合以上,我们来看看这道题的完整答案。
答案:(1)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采用了一棒喝退的
不当言辞。(2)教师违反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
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原则。材料中的的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不能
静下心来仔细聆听,态度恶劣,严重挫伤了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发挥,导致这名学生不会再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了。例2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⑥ 学前幼儿教育案例
【案例1】小名是个3岁3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 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名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 完插塑时 让他想好了再去插 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 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 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 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小名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名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名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名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分析1】3岁3个月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 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 也就象案例中描述的 “玩插塑时 让他想好了再去插 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 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 小名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些做的很好,值得肯定!但要清楚: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此时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平时父母要多教、多和孩子说话,说话时大人要使用正规的语言,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多提供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如动物、家俱、交通工具等,多讲故事。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给孩子讲解一些有比较性,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出相同的东西,借以培养孩子善于区别事物不同点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去帮助解决,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东西拿不到怎么办?皮球滚到哪里去呢?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可以使他在玩中去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提高小名思维水平的重要基础。 【案例2】 早上来幼儿园时,冰冰很伤心的抱着奶奶哭不肯进入室内。在老师和奶奶的共同努力下,冰冰进入了室内,但是冰冰仍然无法停止哭泣。这时孩子都在吃饭,老师就把冰冰叫到睡眠室,拉着冰冰的手,同时看着他的眼睛,“冰冰,我们单独聊聊吧。”冰冰这时的情绪已经有所缓和,虽然仍在抽泣,但已经努力在控制自己的情绪。“冰冰,幼儿园这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你,他们都等你来吃饭呢,而且老师也很喜欢冰冰。”看冰冰的情绪有所缓和,老师说“那我们拉个勾吧,一会儿好好吃饭”。冰冰很爽快的和老师拉了勾然后自己去洗手,然后又很安静的开始吃饭。冰冰快吃完饭时,“冰冰,我们明天开开心心的来幼儿园好吗?”冰冰只是看着老师,老师又用缓和的语气说“你这样哭奶奶会伤心的,而且眼睛会痛的…”没等老师说完,冰冰用一只手捂着眼睛,另一只小手摆动着“别说了,别说了”。 【分析2】 1、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前儿童不同于年长儿童的突出特点。学前儿童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学前前期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但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情。 2、 针对冰冰早上入园的哭泣,她的情绪反应应该完全是与社会性需要有关。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对家人很依恋,所以每天早上要和奶奶分别的时刻对他都是一种很大的痛苦,可能她自己也很苦恼,也不想用这种哭的方式和奶奶告别,但他毕竟是孩子,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从案例中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冰冰的哭泣不完全是闹人。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从冰冰的语言发展来看,她已经能够很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哭泣的现象应该是减少的,而且自我控制和掩饰内心不愉快的情绪也在逐渐形成。 3、 建议家长在孩子入园时,尽量给孩子时间调整情绪。早上入园前尽量用言语鼓励孩子。如“冰冰,今天奶奶希望你表现很棒,而且爸爸妈妈会在视频上看见你的;我们拉勾今天不哭了,奶奶把你送进幼儿园并不是不爱你了,我会想你的。”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用充满爱的眼神看着她,让她明白虽然把她送进幼儿园,但是对她的爱是不会变的。 幼儿园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其间接原因不外乎与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教职工的责任心差及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等三方面有关。34个案例中,兼有两种以上间接原因即一果多因的有15起,是事故总数的44.1%。 1、 间接原因之一: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 34个案例中,高达79.4%的事故与此原因相关,说明幼儿园大部分的安全事故都与管理不善有关,安全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 分析:有的幼儿园没有合理地建章立制,没有完善的门卫、幼儿接送等安全制度,因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管理出现漏洞;有的幼儿园虽然有较完备的规章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形同虚设,造成严重后果。 对策: 《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安全防护制度”、"幼儿园应当建立房屋、设备、消防、交通等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防止发生各种意外事故”;《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园长的职责之一是领导安全保卫工作,负责建立并组织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幼儿园教师、保育员的职责之一是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制度”。 对于制度执行不力的,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教职工,应互相监督可根据定期的考核情况进行奖惩,对于造成较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责任。 2、间接原因之二:教职工玩忽职守、责任心差。 有47%的事故与教工缺乏责任心有关,说明教工玩忽职守的现象比比皆是,安全意识工作责任心亟待加强。 分析:教职工在实施保教过程中,常出现一些事故。如擅离职守、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没有合理安排和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户外及园外活动安全措施保障不力而引发事故等。 对策: 提高工作责任心,是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幼儿园应对教职工进行师德、幼儿生理、幼儿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学习,使教职工增强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热爱,从而提高工作责任心,组织幼儿活动时做到人到、眼到、心到;另一方面,督促教师按科学合理的课表和作息时间表组织幼儿活动,并与检查考核相结合。如果事故的发生与教工的责任心差有关,幼儿园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 间接原因之三: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有17.6%的事故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有关,说明对幼儿进行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和技能训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分析:初生牛犊不怕虎”,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认识不足,判断能力差,又缺少自我保护技能。因此走失、溺水、打闹受伤等事故时有发生 对策: 幼儿期是身心成长的奠基期,是教给幼儿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理想时期,若能在幼儿期建立正确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避免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家园合力,经常教育幼儿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提高警觉,增强安全意识;教师要破除"少活动,少出事”的观念,让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可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的学习渗透到教学和日常活动中,通过创设一些情境(如模拟、演习等),让幼儿在相应的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学会保护自己的简单
⑦ 幼儿园案例分析怎样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敢于开口说和大胆说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首要是要让幼儿敢于说话。“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如何指导幼儿语言发展所提出的内容要求之一。只有创设轻松温馨愉快的环境,孩子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面对幼儿参差不齐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如在孩子入园时,抽出时间摸摸孩子的头,抱抱他们,多跟孩子交流:“你喜欢玩什么?为什么呢?今天为什么不高兴?”等,通过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表现,鼓励孩子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又如在游戏活动中,先让部分幼儿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二、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最好形式,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参与,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我主要通过小朋友比较喜欢的区角游戏和语言游戏来发展其表达能力。
区角游戏能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小班幼儿有着特定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他们比较好动、喜欢新鲜事物。所以我们要根据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多种多层次的活动材料,不断更换区角活动的内容,让幼儿时刻保持新鲜感,这样他们在活动中才会有声有色,也会不断地交流经验。
语言游戏孩子也很喜欢。教师说一句,幼儿学一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也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如“请你跟我这样说”的游戏:“我是一只小蜜蜂,嗡嗡嗡”、“我是小蝴蝶,飞飞飞”,当孩子发音不准时,老师可以及时纠正,这种游戏不仅动手又动口,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还丰富他们的知识。
三、鼓励孩子相互对话,让孩子在对话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往占主要内容,鼓励孩子相互之间平等对话,形成生生互动,这是一种良好的人际资源,让每一个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都喜欢说。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所有孩子的行为与教师的要求高度保持着一致,看上去规范有序,训练有素,但这样的教学活动,扼杀了孩子们个性化的交流和个人情感的体验;而在一些分组游戏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往往指定那些在教师眼中比较聪明、大胆的孩子来担任主角,这让部分孩子有了“特权”,致使大部分的幼儿处于被动、劣势,失去了表现自我的自信心。
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形式上应当采取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交替进行的方式。不同的组织形式,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不同的条件。在集体活动中,儿童有时与教师沟通,有时儿童之间相互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儿童之间的交谈往往比较充分,他们会凭着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与讨论,既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分享同伴的生活乐趣。在个别活动中,儿童和教师或同伴单独交流,教师可以针对儿童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这对于那些不善于在集体场合与人交谈的儿童来说,确实是一种适合他们语言表达的机会。
过去,我们着重于在专门的语言教学中复述故事、背诵儿歌、造句练习,却没有想到,实际上幼儿是在交往中自己获得语言,而不是别人教会他说话。只要能激发孩子表达的热情,创设交流的机会,就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培养幼儿语言能力时,只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敢说、爱说、能说”创设轻松的语言环境,培养良好的交往习惯,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那么,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