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学习心得体会怎样写
《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学习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学习到的重要知识点作为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主要行为规范的内容,正文如下:
第一条: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坚持立德树人,树牢“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理念。
第二条: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营造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 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第三条:保护子女合法权利,尊重子女独立人格,注重倾听子女诉求和意见,不溺爱,不偏爱,杜绝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根据子女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实施家庭教育。
第四条:注重子女品德教育,引导子女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形成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友善助人等良好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
第五条:教育引导子女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保护子女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理性帮助子女确定成长目标,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子女过重课外负担,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子女。
第六条: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子女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帮助子女形成阳光心态、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针对性进行性健康和青春期教育,增强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第七条:培养子女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和鼓励子女亲近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陶冶高尚情操,提升文明素质。
第八条:教育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出力流汗中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第九条:注重自身言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孝老爱亲,遵纪守法,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与子女共同成长进步。
第十条: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和社区活动,尊重教师和社区工作者,理性表达合理诉求,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中发挥作用。
Ⅱ 听完家庭教育讲座后的感想怎么写
要点:首先说明讲座的主讲人和主题,然后讲述其中感触较深的内容,并通过相关内容引发自己的思考,最后通过此次讲座对自己以后对孩子教育有什么影响。
正文:
这个周四的下午在学校听了家庭教育讲座,是本市的中英文学校的校长彭文明校长主讲的。本次讲座是的主题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首先彭校长通过几个小故事讲了习惯的重要性,其中讲了一个宇航员加加林的故事,十几个宇航员一起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时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就是这样一个动作让设计师非常感动,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这个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成功就是从好习惯开始。还讲了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一段名言:“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
乌申斯基认为,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人是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彭校长还讲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要学会”四会“首先就是要培养好习惯。
接着彭校长讲了习惯培养的重点一、做人的习惯,二、做事的习惯,三、学习的习惯,四、交往的习惯,并根据这四大点列举了36种具体的习惯。强调了我们家长们在生活中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好习惯和哪些不良的习惯。
然后讲了怎样培养良好习惯,养成一个习惯需要量21天,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这也让我想起了孩子的亲子阅读,上小学前一直和孩子坚持亲子阅读,后来上了小学,孩子的识字量大了,基本就自主阅读,可是发现孩子自己选书时就常常只选漫画书,后来就恢复和孩子的亲子阅读,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慢慢读书的范围就起来越广。
最后彭校长还讲了培养良好习惯的五个步骤及怎样纠正不良习惯。讲纠正不良习惯时彭校长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感谢学校让我们有机会听到这么好的教育讲座, 通过这个讲座让我更加了解了要教育好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也学习到很多培养好习惯的方法。记得巴金先生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让我们一起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开始吧!
Ⅲ 您对家庭教育的心得和体会是什么
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家庭是人成长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2.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社会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
3.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推动摇篮的手,也推动国家的发展。
4.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5.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富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父母有高级的教育方法。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体不勤、傲慢虚荣,那么,富裕不仅不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祸害。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富不过三代”。
6.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三好孩子”(身体好、性格好、生活习惯好),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或者说,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能干,他们很难改变孩子在学校成为“差生”的命运。
7.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8.儿童是人类之父。
9.不要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交给祖父母,更不能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交给保姆,这样会让孩子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
10.如果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不妨从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并责令孩子努力学习,类似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
11.劳动和运动是教育的故乡。教育原本从活动中产生,教育的最初形态就是活动、生活。后来印刷书出现,学校出现,教育逐步演化为某种“语言说教”。语言说教是一个进步,但也隐藏了危险和危机。当教育出现危险和危机时,可以尝试回到教育的原点,用劳动和运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12.运动的真正目的在于增进健康,增长力量。它让人因此而有强健的“行动能力”与“冒险精神”。它让人不至于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懦夫;它让人自信满满、雷厉风行、决策果断、敢于冒险,而不只是沉于幻想、优柔寡断。所谓“受过教育的人”,就是使身体趋向强健、强悍甚至野蛮,使人趋向健全、勇猛、锐利、热烈。
13.力量和优美的经典案例是古希腊人的“投掷铅球”和“投掷标枪”图案。健康状态是雷厉风行的生活习惯、高高地扬起铁锤砸碎石块的劳作状态。“身体强健”不只是“四肢发达”,它让神采飞扬,活力四射;让勇气充沛,敢于冒险;让意志发达,承受困顿与锤炼而笑声朗朗。家庭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脑袋,不能贬低、压制、压迫脑袋以下的部分。
Ⅳ 您对家庭教育的心得和体会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嗯,压力是越来越大,作为爸爸妈妈,有些生觉得知识不够用,变得越来越好像不会教小孩子样的
Ⅳ 浅谈如何做好家庭教育的几点体会和感想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随着孩子的成长,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专业教师来完成,即学校教育。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也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我孩子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一、“严”字当头,绝对不能走向“宠爱”、“溺爱”
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多了。以上现象均容易导致对孩子的“错爱”、“宠爱”、“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本该自己做的事情而要求爷爷奶奶代办。例如,在我所教的一、二、三年级学生中均出现过父母给孩子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犯错。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同时也严格要求孩子们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我要求我我孩子不要以大欺小,对人要很有礼貌。对待孩子我严格而不专制。专制是强迫孩们从育,严格管教一定要注重讲道理,以理服人,在对我孩子的教育上,正确的观点我尊重他,不伤害他,在不伤他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他讲某些他能理解的道理。
二、时刻注意恰如其分的夸奖
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可能面临很多苦恼,例如:有时作业做不出、没有朋友、怕写作文等。我们首先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此时父母亲的及时鼓励、开导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我会认真仔细地让他向我倾诉烦恼的原因,然后总有一句话:“你一定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姑姑相信你。”孩子需要鼓励、夸奖。“夸”不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我认识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自己妄自尊大,而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对孩子不公平。孩子都会以自己所特有的手段来回应,他们或者哭闹,或者任性,或者干一些“坏”事来加以回报。“夸”要注意技巧,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孩子考试成绩一般或差时,不要给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帮孩子找一些原因,关键是找出孩子闪光之处给予夸奖,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
三、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可分为学习习惯和各种行为习惯。现在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大多数孩子因习惯不良引起学习较差。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特别可怕的是有的孩子从小做事磨磨蹭蹭,即使他们现在学习非常好,到以后的学习都非常麻烦。所以,我提倡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作业做完,当然还要做好,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做事专心致志,敏捷灵巧,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孩子很容易出现因学习时间较长,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学习而厌学的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一件物品,她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复杂的人,如果你从小就不能了解透她,不能与之交流,只是依靠父母所谓的“权力”来压服他,那当他上初中、高中时,学习成绩会一落千丈,因为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他就会学会说谎,把精力放在交朋结友,沉迷于游戏。经常听到有的家长说“我儿子不怕我们,就怕老师。”其实这种家长的观念有两个错误:一是自己不愿意承担管教孩子的责任,想把责任推给老师,寄希望于老师把自己的孩子管好,自己等着摘果实;二是说明自己根本不会管孩子也不知道怎样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