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全知识 > 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发布时间:2020-11-29 21:11:43

❶ 教学设计方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得到意见和改进内容

具体问一下学校教科研处,他们的方案中提到了“活动中改进的内容”!
祝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❷ 2010年校本培训方案

2010年校本培训方案
2010年5月16日 培训范文-huangzd1773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程改革的实施焦点将聚焦在实施的主体——教师身上,因此,教师专业化素质是制约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教师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变革教学方式,改善心智模式,促进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但是,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岗位培训和岗上实践,也就是说,教师应立足岗位,在教学行动研究中成为问题解决的专家,成为边实践边研究,边探索边突破的研究者,努力实现“研为学用,研学并重”的目标,逐步推动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因此,通过课程研究、课题研究和校本培训三者有机结合,以教学为中心,研究为主线,对话为形式的多样化实践活动。进一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浓烈学校学术氛围,从而有效构建顺应课程改革发展的校本培训体制,更加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每一位教师自我发展和成长的推进器。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加快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我镇教师实际,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入手,狠抓教学内部管理、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致力课改实验的研究,将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校本培训有机融合专业水平,形成“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校本培训运行机制。有效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提升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推动学校校本培训特色。

二、学校发展目标

结合我镇教师发展实际,逐步探索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经验,探索制定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式。通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目标和理念的培训,逐步树立建立现代课程观、教学观、教师发展观和评价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在实践中寻找问题。通过不断地实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能够承担执行、管理、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课程的教师队伍。借鉴先进学校培训经验,不断总结和积累培训成果,建立一个动态、可持续发展、具有特色的教师培训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以校本培训为切入点,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课程改革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乐于奉献并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1)全员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完成每个教师政治思想、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评价、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高。

(2)骨干培训。在全员培训的过程中,对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班主任、学科组长及中高级教师进行骨干培训,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新课程改革所必须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及时总结推广其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我镇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形成一支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

(3)青年教师培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使我镇资教新教师1年内顺利上课,3年内胜任教师工作,5年内成为教师骨干。

(4)班主任培训。重在培养年轻、优秀、骨干、特色班主任。建立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对班主任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完善一年一度的聘任和评选制度,确实形成班主任聘任、使用、培养、考核、奖惩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建立一支适应我镇学校发展的班主任骨干力量。

(5)教研组长培训。加强学科组长培训,确实形成学科组长聘任、使用、培养、考核、奖惩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真正发挥学科组长的教研带头作用。

四、培训类型及任务

(一)通识培训

主要任务: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有关文件精神,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特点和解析,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干部、教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和校本培训的开发与规划等。

(二)学科培训。任务解读和掌握新课程学科课程标准,新课程评价研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技术与有效策略,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和途径等。

(三)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主要任务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探讨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高度重视新课程资源的建设与使用,积极倡导按照国家规定开发我校各学习领域的课程资源,挖掘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五、培训对象及内容要求

1、校长培训

培训内容:积极组织校长参加各级培训班,学习和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趋势和任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目标》、《课程改革与领导角色的转变》、《程改革与教学实施》、《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2、学科骨干教师培训

培训内容:学校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调研,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技术的研讨,新课程评价内容与方法,信息技术的实用技能培训。

3、学科教师全员培训

各学科教师,分学科进行,结合学科特点和基本要求探讨新的课程理念及其实施。

学科培训的内容:

(1)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包括课标介绍,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2)教材培训,包括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

(3)教材具体内容的解析,结合章节的具体内容与分册逐步进行分析等。

(4)教学实施技术与方法研讨,包括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原则、策略和方法等。

(5)根据我校的实际需要和实验进展情况,组织课例讨论和相关专题研讨。

(6)学科中考评价内容、方法与应对策略的研讨。

六、校本培训的途径

1、经验交流

学校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学习考察

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经费,安排不同层次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推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组织培训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内培训,为教师的学习搭建平台。

4、自我研修

鼓励教师报考学历培训;建立教师研修激励机制,促进个体学历进修和素质提高研修。

5、以研促训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逐步强化学科组的教研活动,发挥以研促教,研为学用的目标。

6、以训促研

中心学校规定:凡是公费参加各级学习培训、考察的教师,回来后一定要结合所培训的内容讲一堂汇报课、并撰写一篇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发送到县教研网以供交流。

7、以老带新。充分发挥老教师在校本培训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一帮一、结对子”的师徒式培训方式,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8、网络培训

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质课改资源的作用,采取集中收看,看后讨论的方法,推动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取之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中。

七、培训主要形式及要求

1、专题讲座形式

聘请镇内、外培训指导教师进行各类讲座。

2、自学—反思形式

自学是在学校的规划和指导下,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展的自我培训活动,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上网浏览教育文献(每周保证两小时),系统学习教育专著(每学年两本)、教学杂志(每学年一套),然后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开展自我反思,总结提高。

3、实践与交流形式

(1)开展校际交流,互通有无,实现培训资源共享(每学年不少于两次)

(2)开展相互说课、听课、评课活动,相互研究,共同提高(每个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0次)。

(3)开展师徒结对、技能竞赛、理论学习、论文评比等活动。

(4)开展课题研究。

八、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

1、组织领导:

成立由中心学校校长为组长,由各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协调、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教师培训的日常事务工作。

校本培训组织领导小组:

组 长: 胡茂珍

副组长:龙仕川、梁海贵

成员:黄昌荣、陈明清、高政成、吉廷光、朱文琼、王进龙、黄雄英、吉启海、卢道英

2、制度、经费保障

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计划。学校将制订《校本培训方案》、解决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使教师继续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学校保证经费投入是校本培训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为确保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保证培训经费,保障开展培训工作必需经费开支。

3、考核评估:

各学校要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校本培训的检查和督促,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业务档案,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研究问题,确保培训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将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在周期内需晋升教师职务的,必须完成晋升前应该完成的校本培训时数,否则不得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

在开展校本培训活动中,逐步构建一种基本操作方式:问题——计划——行动——反思,促使教师由过去的工匠型变为现在的专业型,由过去的只重教书,不重教研变为现在的既重教书育人又重视教科研的新型教师;学校教研气氛日益浓厚,学习化的校园文化得到充分发扬光大;教师的课堂行为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变为现在的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愿学、乐学,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❸ 【工作方案】幼儿园开学工作方案

一、目标要求

为了保证学校开学工作顺利有序进行,保证学生接送工作及时、安全,促进我校开学事项的稳步推进,杜绝一切安全事故发生。

按照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和安排,做到开学工作顺利有序、安全稳定开展,奠定平安校园的基础。要求全体教师按照学校开学工作方案及人员安排,认真完成各自工作安排任务,圆满完成本学期开学工作。

二、实施方法:

1、召开行政会,研究部署新学年工作。总务人员准备开学前期工作,做到师生报到注册当天住宿伙食按时到位。

2、全校教职工按要求到校,开展校本培训及其他相关工作;教师提前备好一周的课。

3、班主任要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再次通知学生及家长到校注册时间。

4、学生报到注册,检查教师备课本。

三、工作落实:

1、教务处做好课本、作业本发放,进行课程安排、任课教师人员调整;安排好学生报到注册教师人员,安排课程表等。

3、总务处准备好学生报到册、发票、收据等票据。准备伙食储备、学生宿舍清洁。

4、办公室、德育处协调安排学校值周表。

5、电工、水暖工排查学校各处水电线路安全隐患。

6、保管员、电教管理员盘查清点学校假期财产保管情况,进行认真登记。

四、工作要求:

1、各部门人员必须要按时到校开展自己的工作,不得无故请假、旷课、迟到、早退。

2、各处室工作人员要各负其责,尽职尽责。

3、各处室负责人员要服务热情,按时到位。

五、总结: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开拓创新,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围绕校长室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意图,开展工作,强化年级组建设,强化发展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❹ 自修学习《怎样做课例研修》后的收获

根据楚雄市教育局《〈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我校于2014年4月21日全面启动了《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研修工作。半年多来,西舍路镇中心小学在市教育局领导的带领下、在各团队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各个研修团队抓住重点,立足课堂,精心组织,认真实践,反复研究,不断总结,终于圆满完成了《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研修的所有研修活动。现将我校开展课例研修工作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一脉相承,明确方向
我校接到楚雄市教育局《〈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后,根据通知要求,派出了由谢应平副校长为队长、学校骨干教师为队员的团队到市培训中心参加2014年4月2日、3日的辅导员培训。在市教师培训中心的专家的培训指引下,找到了我校在第一轮《怎样做课例研修》研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明确了开展第二轮《怎样做课例研修》校本研修工作的方向。
二、领导重视,机制健全
1、成立领导小组。为使我校《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研修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为了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统筹和领导,西舍路镇中心小学成立了以周永星校长为组长,以谢应平副校长为副组长,以中心小学各科室成员、完小校长、各级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此次课例研修工作的统一领导。
2、成立七个研修团队。为了能更好的开展此次课例研修工作,我校特成立了专项负责课例研修工作的中心小学研修团队。组长由分管教学工作的谢应平副校长当任,组员则是由到市上参加过辅导员培训的鲁学玲、代东川和周丕超老师组成。中心小学课例研修团队具体负责课例研修工作的集中培训、研修主题的审核以及对各个研修团队的检查考核等工作。我镇下属有9个完小,地域跨度广,教师紧缺,教师工作量大,交通不是很便利。根据这我校的这一实情,结合开展课例研修工作的要求,经中心小学研修团队研究决定,将我校下属的9个完小因地制宜地分为7个研修团队来开展此次的课例研修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研修团队:清水河完小 队长 李海忠(完小校长) 骨干教师 李洪聪 组员 完小的所有教师
第二研修团队:安乐甸完小、达诺完小 队长 兰万华(完小校长) 骨干教师 胡武 组员 完小的所有教师
第三研修团队:保甸完小 队长 周华(完小校长)骨干教师 李德富 组员 完小的所有教师
第四研修团队:平山完小 队长 朱付军(完小校长)骨干教师 车艳 组员 完小的所有教师
第五研修团队:龙岗完小 组长 王彦兴(完小校长)骨干教师 王必美 组员 完小的所有教师
第六研修团队:新华完小、德波苴完小 组长 李洪明(完小校长) 骨干教师 周丕超 组员 完小的所有教师
第七研修团队:中心完小 组长 郭丕高(完小校长)骨干教师 李文倩 组员完小的所有教师。
3、实行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团队包干制。为了达到市上对此次课例研修工作的目标要求,为了让此次的校本研修工作更有实效性,避免出现第一轮课例研修中出现的问题,也为了加强对各个研修团队研修工作的统筹和领导,学校领导班子经实行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团队包干制。具体情况是:周永星校长负责联系第七研修团队,王恒顺书记负责联系第五研修团队,谢应平副校长负责联系第三研修团队,王天明副校长负责联系第一、二研修团队,杨春有主席负责联系第四研修团队,李宏军主任负责联系第六研修团队。要求负责领导要时刻关注所负责研修团队的所有研修活动开展情况并尽可能的能适当参与研修活动进行指导,各个研修团队要及时向负责联系领导上报课例研修开展的进度及情况。
三、集中培训,扎实有效
根据楚雄市教育局《〈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我校于2014 年4月21日全面启动了《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研修工作后,迅速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各个研修团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进行了扎实有效的集中培训。
1、在2014年4月24日晚上(星期五),由中心小学研修团队组织,对各个研修团队的组长和骨干成员进行了二期培训。首先让各个研修团队的具体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明确了此次校本课例研修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具体开展方式及要求,其次让他们知道自己在此次研修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及重任。
2、在2014年4月25、26日,我校组织了全镇所有教师在中心完小进行了《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研修的集中培训(三期培训)。在集中培训活动上,学校领导组织了开班典礼,做了培训动员讲话。谢应平副校长总结和分析了第一轮研修的成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学习了《西舍路镇〈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研修实施方案》;鲁学玲做了“课例研修活动的设计与主题的确定”、“观察量表的设计与应用”、“理论总结和研修报告的撰写”、“课例研修上交材料、考核方法的说明”等内容的培训学习。代东川老师做了“课例研修方案的撰写”、“课例研修的观课、议课、课前会议、课后反思与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确定”和“‘三实践两反思’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及初步创新”等内容的培训。此次的集中培训,细化了研修过程,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让全校教师对课例研修“三实践两反思”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课例研修带给教师自身的益处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校本课例研修的目的和要求。
四、规范材料,颇花心思
根据楚雄市教育局《〈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此次的校本研修活动不再组织教师进行统一的考试,直接采取市级和学校综合考核评价的办法进行,因此,所涉及的材料之多,要求之高,都是在条件设施简陋、教师紧缺的村下各个研修团队难以解决的。于是,中心小学研修团队通过研究决定统一为各个研修团队提供了相对规范、完整、便于操作的研修材料模板。根据市上考核通知的要求,中心小学研修团队细心的为各个研修团队提供了以下模板材料:个人学习成果册2本∕人,团队研修活动过程材料2本∕团队(囊括了整个研修过程中需要的所有材料)。同时,为规范材料,对各种材料的编辑整理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可谓是花了不少的心思。
五、主题确定,严审把关
研修主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例研修的成败,因此,中心小学研修团队对各个团队的研修主题进行审核把关。要求各个研修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将各自经过多次讨论、反复斟酌确定的研修主题上报中心小学研修团队进行审核,审核通过方可进行研修。一个研修主题,就凝聚了大家共同的心血,也唤起了各个研修团队全体教师的研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也从源头就掌控了研修的正确方向。
六、宏观调控,掌握动向
为了能更好的统筹和领导各个研修团队的研修活动和协调学校其他各个方面的工作,中心小学研修团队根据课例研修工作开展的要求和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时刻对各个研修团队的研修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对各个阶段开展的工作具体的做了时间的限制。具体情况是:主题一的研修主题必须在2014年5月10日前上报中心小学研修团队审核,所有研修活动及材料的撰写和收集整理必须在2014年6月15日前完成。主题二的研修主题必须在2014年9月30日前上报中心小学研修团队审核,所有研修活动必须在2014年10月31日前完成,包括两个研修主题所有材料的撰写和收集整理及对团队成员的研修过程考核。2014年10月31日前,各个研修团队必须将两个研修主题的所有材料上交中心小学研修团队进行考核。
七、反思总结,交流成果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例研修工作的开展,为了深入的了解各个研修团队开展课例研修的具体情况,也为了尽可能的拓宽各个研修团队的研修成果,我校在2014年秋季学期开学之初的校本培训上,组织开展了各个研修团队对研修主题一的成果交流会。交流会上,中心小学研修团队组织评委进行了现场量化考核打分,成绩计入对各个研修团队的综合考核评价中。学校领导还针对交流中各个研修团队研修中透露出的问题进行了指导,提出了改进措施。通过开展成果交流会,在对比中,让各个研修团队看到了优点和不足,让所有教师分享到了除自己团队的研修成果外的其他有价值的研修成果,可谓一举多得。
八、考核评估,有据可依
为了体现对各个研修团队及个人考核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避免出现架空各个研修团队,直接由中心小学“暗箱操作”的嫌疑的现象,中心小学研修团队特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将占考核成绩中40%的学校考核分为4块进行,分别为集中培训考核3%,对团队考核占10%,对个人考核占15%,对教师的个人材料考核占12%,并分别制定了相对科学合理的考评细则。确保对各个团队和个人的研修考核,有据可依。
九、成绩喜人,问题依存
在此次的校本课例研修中教师参与积极,学习认真,研修过程扎实,研讨之风热烈,最终学校教研有发展,教师有收获,学生得受益。
1、顺利完成教育局规定的培训目标。《楚雄市<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中校本培训的目标是:巩固成果,反复实践,开放课堂,分享经验,增强实效,提高水平。学校根据“目标”开展西舍路镇中心小学第二轮校本培训工作,现已达到了目标。
(1)巩固成果。经过第二轮的培训,我校教师已掌握《怎样做课例研修》理论部分精髓,巩固了第一轮研修成果,深入开展课例研修,持续开放课堂,深度研究课堂教学,获得部分教学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取得了研修成果。达到了“巩固成果”这个目标。
(2)反复实践。在第二轮培训中,我校把“三实践两反思”模式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常态模式,通过组织教师全员参与,教师们自己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用课前会议、主题选择、观课活动、观察量表、课后会议、反思总结等团队活动形式,教师们自己分享成功经验,形成教学改进策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题),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同时,通过反复实践,反复研修,建设优秀的研修团队、构建有发展性的研修制度,形成和谐生态的研修氛围。
(3)开放课堂。新一轮课例研修就是要开放课堂,要让教师组成团队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学生为主体的开放课堂,让教师团队来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问题解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教师在开放的课堂中形成学习共同体。我校通过把“三实践两反思”模式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常态模式,通过组织教师全员参与,教师们自己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用课前会议、主题选择、观课活动、观察量表、课后会议、反思总结等团队活动形式,教师们自己分享成功经验,形成教学改进策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题),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达到开放课堂目的。
(4)分享经验。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就是思维的突破。教师们敞开心扉,在真诚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分享他人经验,突破自己的思维,不断成长。新一轮课例研修就是要在开放的课堂中,让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各抒己见,在围绕主题(问题)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形成解决主题的策略,为教师们在自己的教学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提供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经验升华为教学智慧。
(5)增强实效。第二轮培训,我校在主题的选择上已有新的突破,七个团队均围绕主题深入持续地开展“三实践两反思”研修活动,对确定的研修主题(问题)进行研究,形成解决研修主题的策略和方法,为改进教学行为提供有效的方法,增强研修实效,提升研修水平。
(6)提高水平。各研修团队把研修与学校的课改热点、难点结合起来,以课改热点、难点为研修内容,以研修活动推进课改,把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研修的目标,不断提升研修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对“研修团队”有了更深的认识。西舍路镇中心小学第二次研修活动共组建七个研修团队。每个团队根据所选定的主题开展研修。研修过程中团队成员有分工有合作,不存在边缘教师,最终到达了研修目标。在自主与合作过程中,团队成员对“研修团队”有了更深的认识。
3、教师之间相互包容,和谐发展。人人都有性格,人人都有长处,人人都有短板。通过几个月时间里的课例研修的开展,教师在课例研修活动中的交流讨论,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了解,增进了情谊,也让每一位教师在交流中得到了成长,形成了教师之间相互包容,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4、过程大于结果。过程让事物变得丰满,结果让事物有了归宿,不是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努力都能修成正果的。课例研修也是一样,不是每次的研修都能成果显著,但是教师参与了研修自己有了思考,有了提升。
5、方法多于问题。开展课例研修全过程可谓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组合成研修团队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第二研修团队(安乐甸完小和达诺完小)和第六研修团队(新华完小和德波苴完小)两个完小的教师人数少,不足以组成一个研修团队开展课例研修工作,就分别将两个完小组成一个团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各研修团队靠着团队的力量逐一解决。
当然,在课例研修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各个研修团队的成员大多是本完小的教师,缺少一些专业教学理论做指引,导致研修不尽如意。
2、教师紧缺,教学任务繁重,加之研修的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反思的时间较少、不够深入。
3、由于各个团队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课例研修的认识和相关理论学习研究不够,所以造成各个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参差不齐,有很好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推广价值的研修成果很少。
总之,虽然此次课例研修活动各个团队开展得很艰难也很累,但大家都觉得虽累却值得,因为受益很多。虽说有成绩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但课例研修它确实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它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之门的钥匙。通过此次校本研修活动,大家都一致认为: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可以继续采用课例研修“三实践两反思”的模式来开展学校教研工作。只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让教师来反复实践和反思,不计较开展次数的多少,每次都让每一位教师觉得研有所得、研有所值,就一定能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针对性的解决“课例研修”和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让老师在“课例研修”成果中受惠。

❺ 关于加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

大布联校
关于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
全市农村小学校长会议召开之后,大布联校立即组织召开了全乡小学校长会议,联校校长丁祖杰传达了本次会议精神,副校长马须刚带领大家学习了聊城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市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为贯彻本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我乡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我乡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我乡镇实际,制订了大布联校关于加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中心工作,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联校要切实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1.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2.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家庭书面作业总量,提倡布置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因地制宜开发学校课程,形成学校特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做到八个精心:一是精心制定学期(学段)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符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校情、学情,具体可行。二是精心开发课程资源。在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开设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三是精心备课。备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科学设计课堂作业。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开展网上研究与备课。四是精心上课。要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度。五是精心进行作业设计。加强对学生作业设计的研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书面作业全批全改。六是精心组织考试与评价。试题命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七是精心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与生活。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八是精心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教师要总结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明确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评价,重在促进教师的发展,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的评价,应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二、加强队伍建设
教育要发展,关键看学校;学校要发展,关键看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和教研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要做先进教育思想的领导者,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积极践行,带领教师团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要做学校发展的设计师,也要做教育教学的实干家;要扎实做好提升教师素养、强化教学管理、优化课程结构、打造高效课堂、振兴阅读工程、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的工作;要抓班子,带队伍,团结带领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各学校领导班子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引领指导广大教师的教学改革;要带头抓教学、搞科研,在教育教学上率先垂范;要转变工作作风,准确角色定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宏观上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向,细节上强化教学的领导和管理,监管各项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发展,就要依靠教师。一是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要教育带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爱生乐教。二是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理论素养、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要有计划地开展园丁读书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要有计划、有层次、多渠道地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要为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通过读书演讲、专题辩论、教育沙龙、技能比赛等活动,让他们活跃在校园文化生活之中,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文体活动注入生机和活力。
3.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学校要坚持不懈地抓教学改革,向科研要质量。联校建立教研室,学科教研员要认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研究教育现状、分析教学现象、明确教育方向,引领和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各学校要认真学习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名家思想,践行大师理念,用名家大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教研室、学科组、备课组、年级组、课题组、专题研究小组等,都要定主题、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力求扎实有效,务本求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
三、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都应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的研究,以教育科研指导和优化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校本教研。各学校要以本校为教学研究基地,以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和学校全面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进行实践性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应与常规教研、教育科研、校本培训等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员的作用。各学校应建立健全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运行机制,制定、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开展同课异构、案例分析、反思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校本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2.加强区域教研。要建立健全区域教研机制,完善教研网络,转变教研方式,加强乡镇各学校的教研交流与合作,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重视学校之间的校际交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活动,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充分发挥大布乡中心小学资源优势,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3.加强教育科研。教育发展,要以科研为先导,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策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科研要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常规教研为载体,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课题研究得到良性发展。开展小课题研究,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研究思路,提高科研促教的实效性。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外在体现。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提升办学品味,既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1.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各学校要对育人环境精心布置,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注入鲜明的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力争做到校园整洁、优雅、大气,文化气息浓郁,给学生以精神激励,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学校要制定规范、完善的各项制度,努力做到“凡常规,皆有制”,保证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要全,内容要细,执行要严。要重视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自主建立并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文化,促进班级健康发展。
3.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的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和精神风采。学校所有人员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体现的是校风校貌,是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要以班级活动为有效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倡导同伴关爱、自主独立的优良班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4.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突出文化素养的渗透和培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要培养“团结合作,民主开拓,实干奉献”的学校精神,要把学校的愿景和教师的愿景相融合,使全校教职工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共同体,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五、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的规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认真落实聊城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普及“四操、三球、一跑、二艺”活动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4312”体卫艺普及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正确处理三维目标与“双基”的关系,必须加强“双基”教学,防止“双基”的淡化和三维目标的虚化。要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会基础知识中蕴涵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各个学科的实验要做到应开尽开。要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丰富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学校要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学校工作的切入点,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多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学会倾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合作学习,自主读书,认真书写,自评互评,搜集资料,动手操作,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举止文明,诚实可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布联校
2010-8-19

❻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教研活动方案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训方案
(名誉校长 冯x)
培 训 时 间: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
培训组织机构: 组 长: 潘xx
副组长: 李xx 林xx 李xx
顾 问: 冯 x
组 员: 乔xx及各学年主任
一、方案提出的依据:
依据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依据滨泉中学教师队伍现状即:教师来自全县多所学校、课堂教学基本功及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学研究气氛不浓、教学行为不够严谨规范、不能高标准落实教学常规等; 依据滨泉中学发展目标即:打造标准化名优品牌学校;
二、培训的基本原则:
1、校本化原则。不脱产、不离校、不打破教学常规、不加班加点、不增加教师负担;
2、教、研、培“一体化”原则。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教研,在教研过程中总结出需要培训的问题,培训者针对问题备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教师内化培训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反思、再实践,力求紧密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培训,坚持一件事做到底,力求培训的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
3、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原则:教学设计的智慧、教法应用的智慧、课堂应变的智慧。
4、过程性监控、评价原则。
三、培训的基本内容:
1、教学基本功培训(教师解题能力、朗读、硬笔书法、板书与板书设计、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
具体要求:
参加中考学科的每位教师每两周解一套中考试题;非中考学科:体育、音乐、美术教师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如:体育学科的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音乐学科的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美术学科的书法、绘画等,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提升教师基本功。 30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周交一篇钢楷、每月上交一份板书设计、含板书设计说明。 全体任课教师每(月、学期)上交一篇教学反思、一篇教育叙事。
2、教学常规培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具体要求:
(1)坚持(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同学年、同学科集体备课,每周两课时,做到“三定”(定时间、地点,定主备人,定备课内容)“四统一”(统一进度、统一课时、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五议论”( 即议论教学环节的设计及问题或活动的设计;议论学生活动的方式,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议论在课堂上教师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议论可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议论有关课件的选择。)
备课流程:个人备课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教案——课上实践——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
个人初备:
根据备课组的分工、内容写好个人备课初案,在初案中重点备教材重、难点及突出策略,
设计问题及意图、活动方式和情况预测四方面内容。组内教师通读周备课内容,为集体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整理疑难问题,教师将备课时遇到的难以解决而又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整理后拿到备课组。
备课教师(主备人)说课,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策略与方法、作业设计和学生整体情况分析进行说课,必须强调新课标对所备内容的基本要求。
集体研讨: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备课体验对主备人说课所确定的目标、重难点、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准确性、严密性及课件使用的有效性、学生活动方式进行研讨,互相提供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主备人将大家讨论的结果写在备课组讨论记录上,并形成教案,为上课做准备。
重点章节备课结束后还要关注个体差异,大家共同探讨和解决其他教师在个人备课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做到重点突出,兼顾个体,满足每位教师对教学的不同需求。
课上实践——课后反思——二次备课
学科整合:
利用学科集体备课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和沟通,为每位教师提供思维碰撞,彼此深化各自原有想法的空间,为进一步发展教师个性化的思维和方法创造条件。把被动的集体备课管理变成集体参与式的学习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利途径。
重组加工 个人加减 体现个性化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依据班级学生情况,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个人加减,对初案进行反思和修改后,形成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教案。这是我校“新课标”试用教案,教案在内容上力求体现新理念、新课标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案书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设计、目标制定依据和教学准备。
(2)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内容、设计意图和耗时估算。
(3)教师、学生活动问题设计
(4)教学板书设计和教学感悟、反思与重建
好的教学方案具有五个特征:教学内容问题化、讨论问题情境化、问题结论多元化、目标任务分层化、方法选择多样化。
反思重建,提升教学智慧
(1)个人反思
教师按每月教研主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自己课堂成功和失败的地方,重构新的教学方案。
(2)集体反思
跟踪主备人到课堂听课,然后共同反思备课,让教学充满集体的智慧,充分体现教师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践、反思和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真正体现校本化教研。
备课是激活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学校发展的必备条件。备课的四个流程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搭建了平台,也为我校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课流程:体现“五环”,创设情境——展示目标--全体参与--突出重点——兼顾媒体。突出课堂教学的“五有”: 有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有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保证;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师生平等、自由讨论的气氛;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效。
作业批改流程是:教师有批有改——既体现批改过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改错。
3、课型培训:
利用一年的时间培训: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基本课型,让教师能较规范的上好常规课。
4、骨干教师队伍“示范课“培训:
精心打造骨干教师队伍,认真雕琢每位骨干教师的每一节“公开课”使其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四、培训的保障措施:
继续坚持“课例”引领、专题研讨、课上实践、课后反思的校本培训模式,建立常规管理制度;
搭建教师实践平台,开展适合教师发展的各种活动,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展示机会; 把培训内容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进行常规考核;
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听评课制度
及时评价、及时改进、及时汇报、及时激励。

❼ 小学生研究性学系方案

一、问题提出
1、关注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不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实现、还是综合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们大声疾呼: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求知。从根本上讲,应该学会创造!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出21世纪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2、满足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探究社会生活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探究性学习"正是基于这一需要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是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实践和探索。
3、着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在小学生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其针对性之一就是转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学习时空。
4、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新生长点
我校是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省级实验学校,又是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一贯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十五”期间,我校的无锡市级立项课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研究”卓有成效,因而,我们现在提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研究”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更是新时期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新生长点。
二、研究背景
1、课题提出
本世纪,随着全球性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潮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的来临,对人才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革陈旧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新课标”的颁布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作为信息交流平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其信息传递时效快,交互性、共享性强,信息保存的格式和操作范围自由度大等优势,使学习者具有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灵活性。它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条件。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外方便。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2、研究现状
放眼国际社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跨学科知识融合正在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使各学科的界限逐步软化,而现阶段我们的小学教育由于受传统文化习惯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科中心主义仍然稳居至尊地位,致使学生们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风气长期盛行。课程改革不仅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探究性学习正是基于这种需要而产生。作为一门国家课程,研究性学习目前只在高中阶段开设,但从学生发展、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从小培养,探究性学习从小学阶段开设已是大势所趋。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中部分小学的成功经验也说明小学开发各具校本特色的探究性学习深受学生欢迎,小学开设探究性学习课程完全有可能。
3、研究价值
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和开拓个人生命的价值,从而使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提升。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已引起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它的开发与实施势必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它已成为教育领域亟待研究的课题。
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促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硬件建设的不断升级换代,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优化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基础性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学生通过更多的信息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创设了更加积极的活动平台。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欲望,提高创造性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生存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技术是以通信、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包括硬件――技术设备,软件――与硬件配套的教学资料,潜件――各种观念、方法、理论体系等。当前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两方面。
2、探究性学习:主要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区别于中学的研究性学习,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小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它具有以下特点:(1)自主性: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主动学习;(2)探究性: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探究能力的培养;(3)开放性: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学习时空等),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多方面智慧潜能;(4)过程性: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5)实践性:强调学生通过一系列主体实践活动亲身经历探究过程。
四、理论依据
1、创造心理学。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分为记忆和思维,在创造力中所发现的最重要成分就存在于发散思维中。发散是一种并不按常规习俗的老路而采取不同解决的思维形式。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讲的"探究"就是指探索和研究,探索和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
3、发现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让学生探索、研究,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有助于学生形成迁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态度和创造思维;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一套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4、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的所需要的能力。判断一个人的智力,要看这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他还强调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
五、课题的实施原则
1、开放性原则。让孩子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从孩子的视角进行思考,尽可能让学生主动探索,开动脑筋;尽可能让学生大胆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表达归纳,评价思辨;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深化体验等等。
2、实践性原则。让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不仅仅重视实践结果,更重视学生实践的过程。在学生实践后有了一定的体验,再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其养成的良好探究习惯。
3、综合性原则。探究的主题不应是单一学科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必须应用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特别是尽可能与人文、社会等相结合。因此,要打破学科界限,突出学科间交叉,以及关心人、关心社会这一人文精神的培养。
4、因材施教原则。探究能力是通过后天的教育与培养习得的,但并不排除先天因素和原有智能水平的影响。对不同的孩子的不同状况应给予不同的鼓励和表扬,确保他们的主动参与、敢于质疑的习惯养成。
5、主体性原则。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我要探究”,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自定目标、自我激励、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探索。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学生能想的,老师不提醒等。
六、研究目标
1、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体系、操作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和培养方法。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3、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4、探索学校教育教学新亮点,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特色。
七、研究内容及操作
(一)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体系
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对象和范围可以来自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具有可探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我们把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构架定为四大领域:学科领域、生活领域、自然领域、社会领域。
1、学科领域。小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主要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因而,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途径。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中动态捕捉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一系列探究性活动。小学各门学科都能开展探究性学习。
2、生活领域 。生活领域的问题是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从自我生活中提出具有可探究性的主题或课题,从而使他们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如消费观念、学习习惯、近视眼成因分析等探究。
3、自然领域。自然领域的问题是与学生的社区直接相关的自然现象或问题。自然探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的问题的探究,如水资源研究、绿化问题、垃圾污染、空气状况的调查研究等。
4、社会领域。社会领域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它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等。这一领域的探究是围绕社会现实生活来展开的,直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操作体系
1、课堂教学渗透探究性学习方式
(1)目标定位:①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充满好奇心,有浓厚的探究兴趣与探究意识以及强烈的表现欲望;②能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批判精神,敏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质疑问难;③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丰富的时空想象力、独立的自主判断力和鲜活的思维发散力;④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困难具有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和耐挫品质,勇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2)研究范围:①语文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②数学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③科学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④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⑤艺术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
(3)操作要点:①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的主体。②要讲究有效的学法指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总结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教会学生调节与控制自己学习活动的本领。③要激发持续的探究兴趣。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各种手段,持续地给予强化,不断地满足需要,以增强学生探究积极性。④要组织合理的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为主,同时做到个体探究、小组探究和全班集体探究相结合。⑤要构建开放的学习时空。把教室小课堂与自然社会大课堂以及网上虚拟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科中的主题式探究性活动研究
即在学科中找到一个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着重对以下三种主题式探究性活动进行研究:
(1)主题深化式探究: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成若干阶段,将主题逐步推进、深化。
(2)主题辐射式探究: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
主题辐射式与主题深化式的区别在于:主题辐射式要求活动尽可能丰富、多样,只要和主题相关即可,活动无需特别的组合排列;主题深化式的形式不一定很多,但是活动之间必须能够衔接、推进、深化主题。
(3)主题立体式探究:确立一个主题,将之分解为若干个子主题,子主题再分解为若干个次子主题。学生从中自由选择一个次子主题,自行完成。主题的分解由师生共同完成,以学生主动提出为主,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
3、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为主,同时做到个体研究、小组研究和班级集体研究相结合。基本操作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活动准备阶段、实践探究阶段、交流汇报阶段。
(1)活动准备阶段。本阶段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明确研究任务,具体包括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成员分工等一系列师生准备工作。
(2)实践探究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探究,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实践探究的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参观采访、处理信息等。
(3)交流汇报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具体包括总结成果、展示汇报、交流评议等。
(注: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常常较多地占用课余时间,而课内则较多地进行阶段汇报、探究方法交流、探究成果展示或总结评价等活动。我们把这一类活动称为探究性学习的长作业形式,一学期重点探究1~2个活动即可。其余可结合一些探究性学习的短作业形式进行。所谓短作业形式常常由于课题作业的简单且容易探究和解决,通常只需要学生预先在课外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练习一些相关的操作等,有些学习活动也是可以在课内完成的。)
(三)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管理体系
1、抓好决策管理
由课题领导小组审定课题方案,制定实施规划,确定课题小组,完善课题实施网络。各课题组根据课题实验总方案,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确定子课题研究目标任务。教研组把课题实施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2、抓好过程管理
学校自上而下,明确责任,分层管理,做到过程研究与终结成绩相联系,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
一要规范计划制度。学校成立由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课题组、教研组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校长室为课题实施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课题规划、落实经费、推广成果等。教科室主要具体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教导处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协调教研组研究活动。教科室、教导处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课题组、教研组主要承担课题的实施工作,落实子课题的研究。学校领导做到“五个带头”:带头承担课题研究,带头学习科研理论,带头深入课堂听课,带头上教改示范课,带头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要求课题实验教师期初上交一份课题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期中开展有关课题研究的展示活动;期末上交一份课题研究总结报告。提倡全校教师人人都要参与课题研究,每学期要做到五个“一”:即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做好一本业务摘记、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上好一堂课题汇报课或汇报活动、写好一篇教科研论文。
二要拓展教学资源。学校要创造条件,增加投入,添置课题研究所需的图书资料、器材学具等;还应通过通过多方渠道,拓展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取得社会与家长的支持。
三要加强师资培训。一方面要通过“教科讲座”、“教科沙龙”、“校刊导向”等一系列校本培训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辅导,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籍以形成素质全面的师资阵容。
3、抓好评价管理
一是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由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共同完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明确的研究课题;有课题研究规划;能较为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研究过程有阶段分析、原始记录;有阶段性经验总结;论文在一定范围内交流、发表、获奖。评价方式为(1)现场考核,结合各个层次的汇报课,考察其操作中是否体现了课题思想、目标。(2)资料展示,包括课题研究方案、计划、原始材料记录、阶段情况分析等。由考评小组根据材料的完整、规范进行考评。(3)成果交流,每学期举行论文交流会,并组织评定。对于那些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教改实验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不仅给予物质的奖励,还采取一系列政策上的倾斜。
二是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突出四个“重视”:
1、重视激励。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过程。要关注学生探究成果的质量,如它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更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包括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要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对过程中的评价。
3、重视实践。要评价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联系生活实际,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
4、重视体验。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
对学生的评价还应突出三个“强调”: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一个指导老师,也可以是一群老师组成的一个小组;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探究活动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态度;二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小论文、调查报告、收集的图片和资料等)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汇报、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式。
八、研究步骤和方法
1、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7.9-2008.1)。
制定学校课题计划和方案,筹建课题组,对实验教师集中进行理论培训,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
第二阶段:课题论证阶段(2008.1-2008.12)。
修订方案,开题论证。组建科研小组,落实各级子课题方案,着手开展实验,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1-2010.12)。
这个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各子课题全面展开研究,积累资料并完成阶段性专题实验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1.1-2011.12)。
对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汇总各类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申请评估鉴定。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文献研究法主要采用于课题准备阶段,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检索学习,结合本校实际,完善研究方法,确定方案设计,指导课题研究。
2.经验总结法。 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进行归纳整理,便于成果推广。
3.教育调查法。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当前小学生探究现状及开展课题研究后的情况,在学习、生活中的实践操作情况,以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我体验内化的情况。
4.个案研究法。通过观察调查,对有代表性的部分学科、教师、学生作跟踪研究,填写个案卡,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九、课题组成员及子课题研究分工(略)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学校成立了一支由一把手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全面负责,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组织落实,骨干教师具体实施,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协同研究的网络化科研队伍。参加本课题的教师,大多参加过无锡市级“九五”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可供借鉴。
2、管理保证。成立了由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课题组、教研组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校长室为科研工作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科研规划、落实经费、推广成果等。教科室主要负责科研工作的具体落实,组织实施课题研究;教导处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协调教研组研究活动。教科室、教导处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课题组、教研组主要承担课题的实施工作,落实子课题的研究。
3、机制保障。为了进一步规范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他们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激励措施,通过细致、规范的考核,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加以引导、激励、改进、鉴定,从而强化群体科研力量。对于那些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教改实验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不仅给予物质的奖励,还采取一系列政策上的倾斜。如职务晋升、优先外出学习、优先评优晋级等,使教师获得荣誉感和满足感。
4、经费保证。多年来,我校一直优先保证教育科研活动经费,每年添置必要的科研设备及图书资料,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各级教科培训。每学期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不少于3万元。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展示个案课型。
3、教师课题研究的论文结集。
4、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阅读全文

与教师校本培训方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