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提高在职教师的环保素质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固然最终要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但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如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工作。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做粗浅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应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传道之者必须闻道在先。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将自己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责任感及献身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人格的发展。 2、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教育的成功就在于培养学生会做人、会生存、会求知、会适应、会创造,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在现代化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电化教学,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不仅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将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促使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利用电教过程开展个性化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4、教师应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文化修养。首先,教师必须精通所授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框架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其二教师还必须具备强烈的求知欲,为自己注入新的营养,汲取新的力量,才能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5、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旨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勇于探索的积极性,执着的追求和百折不饶的精神;而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树立科学精神,不断吸收、理解运用创新教育的理论、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加工,并进行创造性劳动,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灵活,流畅的思维,不断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 二、当前教师综合素质存在的不足: 与现代教育向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相比,当前教师的综合素质存在什么问题呢?一言以蔽之,整体综合素质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年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得不说是主要原因。 1、师德修养不够。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有一些人,没有事业心或是对工作采取放任马虎的态度。平时要求自己不严,自由散漫为所欲为,就教师应具有的师德而言,是不相称的。他们不但不像雕塑家那样精心做艺反而把学生给带坏了,并且还叫嚷工作太辛苦要报酬,利用职务之便向家长索礼;也有的教师视本职工作为副业,一心搞有偿家教、炒股票等,所以加强教师道德修养非常必要,应首先要求教师爱事业,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人。 2、教育目的不明。在应试教育思潮影响下,过去多数教师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少数尖子学生能够升学,只要升学率高,学校就成了“名校”,教师也就成了“名师”,而不问那些多数不能升学的学生的素质是否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要求,更不问那些能升学的学生是否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在这种人才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行为方式就会发生扭曲。不彻底转变这种观念,也是根本不能全面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3、教育方向不准。在应试教育思潮影响下,社会、学校、教师都只盯住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这就造成了重少数尖子学生,轻多数一般学生;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统考科目,轻非统考科目的畸形教育现象。老师质量观的核心就是高分率、“上线率”的多少。在这种质量观下,学生的道德水准下降,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生体质下降,近视率逐年上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低,经不住一点儿的挫折和失败。显然,不彻底清除这种有害的质量观,也就不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4、教育效能不足。在应试教育思潮影响下,多数教师知识观也是陈旧的。他们以能掌握应付统考的知识和办法为荣耀,教授的知识是几十年或几十年一贯制,没有多少变化。许多知识已经陈旧,与飞速发展的社会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了它们,走上社会排不上多大用场是常事。因此,教师们不转变这种以应考为中心的知识观,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学校管理者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措施当我们认清了学校管理者提高在职教师综合素质的意义,且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不足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我认为,学校管理者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必须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 “以人为本”是前提 “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引入学校管理,就是注重用事业凝聚人、用待遇留住人,用真情打动人、用机制发展人,使每个人都能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并以追求师生的最优发展为管理的归宿,最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最主要的是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让教师有归宿感,有凝聚力
㈡ 幼儿园教师环境教育陪训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更为严重的是,受短期利益的诱惑,破坏森林、过度放牧、猎杀野生动物、偷排污水等人为破坏环境 的现象层出不穷,给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与公民的环境意识淡薄不无关系。近些年,我国的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结果 都不尽如人意,如2012年北京市第九次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显示:北京市民环境意识总体表现一般,且呈下滑趋势;青年群体环境意识得分持续偏低,对环境保护 的关注程度有待提升;2013年首次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的结果也表明,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呈现“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特点。我国公民的环 境意识令人堪忧,环境教育任重而道远。根据OECD的环境教育研究报告,2-16岁是形成环境意识的关键时期。还有研究表明,促进人类积极保护环境,关心 地球的首要因素,是他们在儿童时期就认识和热爱大自然,即所谓的“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1]。幼儿期是环境意识萌芽和初步养成的关键期,环境教育应 该从娃娃抓起。幼儿园环境教育不仅能提升幼儿自身的环境意识,使幼儿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同时还能通过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使幼儿的环境意识、行 为辐射至家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国内外幼儿园环境教育的比较 1.国外幼儿园环境教育概况 从国外来看,环境质量好的国家公民的环境意识都很浓厚,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从幼儿园开始的环境教育。这些国家的幼儿园环境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是重视实践体验。如美国以及许多欧洲国家非常重视幼儿的自然体验,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森林教育在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境内得到迅速发展,现如今 德国有大约700家“森林幼儿园”。从这些国家现行的森林教育实践来看,大量的户外亲身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孩子们环境意识的形成[2]。二是重视多 方合作。在欧美,负责环境教育的不仅有环保部和教育部,还有政府其它部门及非政府组织等多方的参与。三是重视师资培训。如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在《国家环境 教育法(1990)》的指导下,制定了《环境教育和培训计划》。由于有环境保护署拨款的支持,该计划成为美国学校环境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各州环境教 育中心负责集体组织和实施环境教育的培训工作[3]。四是国际合作加强。1994年起,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主要针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 活动启动了生态学校项目,至2007年有67个国家在实施生态学校项目,全球有2.2万多所生态学校[4](我国于2009年加入)。 2.我国幼儿园环境教育现状 我国幼儿园环境教育起步较晚,存在一定问题。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要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的环境, 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按照《纲要》的精神,环境教育在幼儿园在各领域的教学中都有一定渗透,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幼儿教师自身 的环境教育水平有限。据调查,目前绝大部分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环境教育,他们接受环境教育的渠道主要来自社会媒体的宣传,所以他们的环境知识 是零星的、不系统的,同时也相对缺乏必要的幼儿园环境教育的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二是缺乏环境教育课程和相关课程资源的支撑。由于环境教育具有跨学科的特 点,其内容渗透于幼儿园教育的其它各个领域,因此在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就显得零散、不系统,甚至容易被忽视。相应的,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较为落后,例如直 至2008年我国才有了第一套正式出版的幼儿环境教育教材——《环保从儿童开始》。 三、加强我国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对策 幼儿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幼儿园环境教育与其它年龄阶段的环境教育有很大不同,需要通过专业的幼教工作者以恰当的教育方式才能实现,幼儿教师 具有一定的环境素质和环境教育能力是有效实施幼儿园环境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幼儿园环境教育首先要从幼儿教师的环境教育入手。 1.促进幼儿教师的环境素质和环境教育能力的提升 幼儿教师自身的环境素质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本班幼儿的环境素质。一方面,幼儿教师具备必备的环境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将影响到幼儿园活动设计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幼儿教师具备一定水平的环境意识、环保行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而且这种的影响有可能是终身的。因此,加强幼儿教 师自身的环境教育,促进教师自身环境素质的提升,会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幼儿的环境素质。根据国际上发展较为成熟的幼儿园森林教育与生态学校的经验和理念, 幼儿园环境教育应以体验探究为主,幼儿的学习应源自生活。幼儿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当地环境资源优、劣势条件,并将之融入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 引导,幼儿的亲身体验,从而实现有效的幼儿园环境教育。负责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教育部门应与政府环保部门联手,并争取其它相关部门、企业的支持,加强幼 儿教师环境教育方面的培训,促进其环境素质和环境教育能力的提升。 2.加大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1)环境教育培训教材、阅读材料的开发 应开发专门适用于幼儿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教材,使幼儿教师的环境教育知识得以补充和完善,同时可提供各种内容的以幼儿体验为主的环境教育活动案例,使幼儿 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得以提高。幼儿的阅读是幼儿园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还应开发适合幼儿的环境教育阅读资料,如各种绘本、故事书等。 (2)家庭及社区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及社区的环境教育资源,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环境教育基地,如自然博物馆、附近高校的环境教育基地等;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开发和利 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其它教育资源,如利用公园里的动、植物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利用附近的污染的或未被污染的河流或湖泊进行水环境保护的教育;利用 污染性天气现象如雾霾、沙尘暴、酸雨等进行大气环境保护的教育等等。 (3)将环境教育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因此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将环境教育的内容融入,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能充分地让幼儿在环境中获得体验。如在幼儿园环 境布置中,可充分利用各种废旧物品,使幼儿明白,没有真正的垃圾,所谓的“垃圾”经过回收利用,都是宝贵的资源;在幼儿园里可以种植各种植物,养殖小动 物,让幼儿园成为一个微型的“生态园”,给幼儿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在种植活动中还可以指导幼儿利用果皮等食物废弃物等发酵作为肥料,回归大自然,体验生 态环境的美及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等等。 总之,加强幼儿园环境教育是提升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举措,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幼儿园环境教育不仅仅只是幼儿教师的责任,更需要教育部门、环保部门等各方面的合作,只有这样,幼儿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才能得以提升,幼儿园环境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有效。
㈢ 教师能在什么方面对环保作出贡献
90 后青年教师陈莹丽与全国教师楷模钱易一样,就是从教者的最美精神,”教师的一生就是教书育人的一生,那么教书育人则燃起了民族的希望;如果说教师楷模为祖国花朵点亮人生的明灯,教师楷模钱易从事教育事业已满一个甲子,她是学者钱穆的女儿。
这就是教师楷模的最美精神,在持续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里,同时也全社会积极倡导爱岗敬业、忠诚为民、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典范,其对环保事业发展的决心、信心、耐心、真心从未动摇, 桃李虽不言,教育者靠的就是心中对育人事业的坚定信仰,但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大力弘扬优秀教师的崇高风范,但她却从不希望自己被父亲的光环庇佑, 如果说科教兴国是国家必备的战略,虽然可能一生中都没有办法看到目标实现,自从一脚踏入这个领域,人没有一点精神,年纪最长的 2017 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最美教师?陈莹丽的答案是像蜡烛一样奉献教育事业,为我国环保事业和环保人才培养做出了厚厚一沓的贡献。
所以传道授惑解难也,用坚强、乐观在短暂而美丽的年华栽下了高大挺拔的师德之树,正是所有青年值得学习的地方,让师德师风中绽放的最美精神助推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从课堂走向家庭,耄耋之年还为她挚爱一生的环保事业奔忙不停,在清华大学教了近 60 年的书,有点像堂吉诃德,走出一条为人民敬仰、令时代讴歌的担当之路,全国教师楷模钱易彰显了一位师者的平凡与伟大,教师自身的工作生活保障如何变化。
那么优秀的师德师风则铸造了整个社会正能量的学校,在每一个人里中播种文明之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乡村教师陈莹丽,(孙亦男) ,钱易亲历新中国诞生以来的每一个时期,何以做出一点成绩?十年树木,都用全心全意的爱与奉献这一最美师德,”钱易的这句话恰恰概括了她本人的卓越品格。
㈣ 学生和教师怎样进行环保教育才能减少空气污染
科学课是新课程体系中横跨学科最多(物理、化学、生物、天文、自然地理)、最受社会关注的一门综合课程,也是一门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学科.因为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更多地体现了环保教育的内容,二者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得科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一、多层次挖掘科学教材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点
渗透点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一个科学课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科学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紧密联系的一切因素.教科书的编排中主要选择了两大层次:一是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如《家乡的水资源》、《空气和我们》、《空气的污染和保护》等知识.二是保持生态平衡.如《食物链》、《我国珍稀动植物》等知识.对于比较简单的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的知识,教材强调从实地调查入手,如让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家的窗台上一天之内落下的灰尘,这些灰尘颗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家的附近有哪些工厂等.让学生在调查中获得知识,从而了解到水体和空气被污染的现状及其原因,从而制定出保护环境的相应措施.对于比较复杂的关于生态平衡的知识,则应从了解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入手.如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蚯蚓的生存环境、黄豆发芽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等,最后得出结论:任何生物之间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接着,再讨论失去这种环境后生物会怎样.为了认识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教材先安排学生认识生物间的食物联系,然后再认识生物间的其他关系.为了认识人和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教师可先介绍破坏森林群落环境将产生的后果,然后再了解破坏其他环境带来的后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多渠道落实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集合点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1.讨论.
讨论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各自依据自己的感知和水平发表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时,就提出了这样的中心问题: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们开始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来自汽车的尾气,有的说来自家庭的生活废气,有的说来自工厂的烟囱,这时教师进一步提出:“在这诸多的现象当中,哪些是我们小学生可以制止的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我们可以动员我们的家长不吸烟,尽量少骑机动车,尽量用煤气做饭……”这样的激烈讨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保教育.2.考察.
考察活动是指教师要把学生带出去,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像科学家那样,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综合使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收集事实资料的方法,进行认知活动.如带领学生考察学校附近的水域情况,当观察到河面上有许多漂浮物、水色变黑、水质变臭时,学生自然会深思:“长此以往,将会怎样?二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3.放映.
放映活动是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一些声、光、色俱全的环保信息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再现一些生活中不常见到的特例,或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例,让学生亲眼目睹,就更能说明问题,更有说服力,可收到化古为今、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小为大的效果.如《食物链》这课,可利用录像等媒体,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动、植物之间极其复杂的联系,其中包括极为重要的食物联系,若一条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害,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使整条食物链甚至整个食物网都受到损害,最终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危及人类的生活和生存.4.上网.
网络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新阵地.学生乐意在资源丰富的网上冲浪,以便能迅速而准确地搜索到关于环境问题的资料、鲜活的图片和动画.上文所提到的讨论、考察等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的支持.正是学生在网络上获得大量有关环境的资料才使得他们的讨论有章可循、有话可说.同时借助网络,指导学生们把环境考察后撰写的报告公开发表,以便结交更多的环境保护爱好者,更大范围地宣传环境保护教育,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
三、全方位开发课外活动中环保教育的拓展点
1.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起到很好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它具有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学习动机和志向;再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爱好的发展.例如,针对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进行了抗污染植物的研究.学生可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网上查找资料,制订方案,着手进行实验研究.
2.结合科普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社会是个大学校,我们要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让学生得到更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例如每年植树节,每年四月份的爱鸟周活动,每年的环境日活动,每年九月份的科普宣传周活动等,科学教师都应该好好利用这些契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渗透教育.
3.发动学生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
学生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家庭中也发挥自身的作用,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小小宣传员,向其父母、亲戚、朋友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同时让自己在宣传中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加镇党委、政府召开的“创建文明卫生村镇”动员大会,让学生听取报告,参加“村镇文明卫生现状调查活动”.学生走访、拍照、举办展览、召开报告会、排练节目、进行广播宣传,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既教育了学生;又教育了家长和学生的邻居,推动了“文明卫生村镇”的创建工作,受到社会的好评.
4.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我们的居住区都是以社区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应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公益环境保护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再见垃圾”、“吸烟有害健康,建议大家不要吸烟”等活动.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动员我们的学生尽一切可能,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关注我们的未来!
㈤ 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环保教育
科学课是新课程体系中横跨学科最多(物理、化学、生物、天文、自然地理)、最受社会关注的一门综合课程,也是一门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学科。因为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更多地体现了环保教育的内容,二者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得科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一、多层次挖掘科学教材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点
渗透点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一个科学课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科学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紧密联系的一切因素。教科书的编排中主要选择了两大层次:一是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如《家乡的水资源》、《空气和我们》、《空气的污染和保护》等知识。二是保持生态平衡。如《食物链》、《我国珍稀动植物》等知识。对于比较简单的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的知识,教材强调从实地调查入手,如让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家的窗台上一天之内落下的灰尘,这些灰尘颗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家的附近有哪些工厂等。让学生在调查中获得知识,从而了解到水体和空气被污染的现状及其原因,从而制定出保护环境的相应措施。对于比较复杂的关于生态平衡的知识,则应从了解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入手。如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蚯蚓的生存环境、黄豆发芽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等,最后得出结论:任何生物之间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接着,再讨论失去这种环境后生物会怎样。为了认识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教材先安排学生认识生物间的食物联系,然后再认识生物间的其他关系。为了认识人和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教师可先介绍破坏森林群落环境将产生的后果,然后再了解破坏其他环境带来的后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多渠道落实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集合点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1.讨论。
讨论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各自依据自己的感知和水平发表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时,就提出了这样的中心问题: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们开始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来自汽车的尾气,有的说来自家庭的生活废气,有的说来自工厂的烟囱,这时教师进一步提出:“在这诸多的现象当中,哪些是我们小学生可以制止的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我们可以动员我们的家长不吸烟,尽量少骑机动车,尽量用煤气做饭……”这样的激烈讨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保教育。2.考察。
考察活动是指教师要把学生带出去,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像科学家那样,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综合使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收集事实资料的方法,进行认知活动。如带领学生考察学校附近的水域情况,当观察到河面上有许多漂浮物、水色变黑、水质变臭时,学生自然会深思:“长此以往,将会怎样?二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3.放映。
放映活动是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一些声、光、色俱全的环保信息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再现一些生活中不常见到的特例,或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例,让学生亲眼目睹,就更能说明问题,更有说服力,可收到化古为今、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小为大的效果。如《食物链》这课,可利用录像等媒体,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动、植物之间极其复杂的联系,其中包括极为重要的食物联系,若一条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害,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使整条食物链甚至整个食物网都受到损害,最终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危及人类的生活和生存。4.上网。
网络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新阵地。学生乐意在资源丰富的网上冲浪,以便能迅速而准确地搜索到关于环境问题的资料、鲜活的图片和动画。上文所提到的讨论、考察等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的支持。正是学生在网络上获得大量有关环境的资料才使得他们的讨论有章可循、有话可说。同时借助网络,指导学生们把环境考察后撰写的报告公开发表,以便结交更多的环境保护爱好者,更大范围地宣传环境保护教育,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
三、全方位开发课外活动中环保教育的拓展点
1.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起到很好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它具有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学习动机和志向;再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爱好的发展。例如,针对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进行了抗污染植物的研究。学生可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网上查找资料,制订方案,着手进行实验研究。
2.结合科普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社会是个大学校,我们要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让学生得到更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例如每年植树节,每年四月份的爱鸟周活动,每年的环境日活动,每年九月份的科普宣传周活动等,科学教师都应该好好利用这些契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渗透教育。
3.发动学生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
学生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家庭中也发挥自身的作用,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小小宣传员,向其父母、亲戚、朋友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同时让自己在宣传中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加镇党委、政府召开的“创建文明卫生村镇”动员大会,让学生听取报告,参加“村镇文明卫生现状调查活动”。学生走访、拍照、举办展览、召开报告会、排练节目、进行广播宣传,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既教育了学生;又教育了家长和学生的邻居,推动了“文明卫生村镇”的创建工作,受到社会的好评。
4.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我们的居住区都是以社区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应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公益环境保护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再见垃圾”、“吸烟有害健康,建议大家不要吸烟”等活动。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动员我们的学生尽一切可能,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关注我们的未来!
㈥ 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增强环保意识
一.要加强地理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为了提高21世纪中国公民素质,对在校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10倍至20倍。”教师的环境意识是学生环境意识提高的前提、关键。只有提高地理教师的环境科学知识水平,并自觉地加入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从训练教学基本功入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教研工作,钻研教材,精通所教内容,才能充分利用教材蕴藏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在地理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才能真正设计好教学过程,把环境教育融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向书本、实际、知者学习,做有心人,多积累报刊、杂志、新书上的新材料、新观点;或多渠道,多形式争取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
第二、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环境教育,才能实现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所提出的把增强环境意识作为当今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内容的目标。
第三、地理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师德水平。教师是学生受教育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形象对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影响深远,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情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把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行动结合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给学生做出榜样。
二、深入挖掘地理教材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把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为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问题现象。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仔细分析教材,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的素材。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中,天文、气候、地质、生物、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内容都是极好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而在具体运用这些教育素材时,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注入式”,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理国情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既要看学生对环境问题理论的认识和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更要看参与和解决环境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较多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2)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3)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环境教育
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环境观。
1.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围绕人类的空间及可能影响人类的各种因素的总体。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舞台。但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对环境的需求和改造越加明显,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如滥伐森林引起大量的水土流失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从自然界提取的资源越来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破坏加剧,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问题,适时的渗透在地理教学中,能使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窥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20世纪发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日本水俣湾有机汞污染等历史事件,再如:海湾战争、沙尘暴、厄尔尼诺现象、海水赤潮等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这些事件最终以公害的形式或各类环境问题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今年在我国发生的非典疫情,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环境的急剧恶化诱发水生物、野生动物和致病微生物的突变,而滥捕滥杀、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使致病微生物传播到人体,进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在地理课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还接受到环境教育,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研究,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与对策,如:污染问题之所以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甚至形成公害,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强烈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欲望。
2.利用漫画插图,联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
漫画大胆夸张,寓意深刻,画面诙谐幽默,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图像。利用这些特性联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可认识到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时,可充分利用“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漫画,让学生分析这种农业方式对热带雨林的影响。联系由于开发不当和保护不利,热带雨林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以致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旱灾、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现状。让学生谈谈对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插图的主题鲜明,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可以激发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如热带雨林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分析课本插图“热带雨林的作用”中的每一个方面,并总结出热带雨林的资源蕴藏和环境效应。
四、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强调学生、教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除此之外还可组织环境兴趣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及环境质量检测等活动,另外还可以结合环保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如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文艺晚会、展览环保绘画作品以及开展环保知识竞赛,开展环境专题讲座等。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工业区考察,参观陶瓷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同学们对工业“三废 ”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带领
学生考察被污染的河流及环境,深切体会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结合环保纪念日,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提高环保意识。结合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6日世界粮食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预环保活动,如走上街头进行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专题讲座、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征文竞赛、举办环保绘画比赛、植树造林、清除白色污染、参预环境打扫等,另外还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野外考察、郊外远足、参观访问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调查对比,以及乡土地理环境、生态的调查,通过这些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情操,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㈦ 环保小知识
据有关专家统计表明,近 100 年来,地球表面的大气温度平均升高了 0.3—0.6 度。引起增温的原因,除了气候的自然变化外,主要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假如人类不采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预计 21 世纪每隔 10 年,地球将升温 0.3 度。
全球气候的变暖对人类健康是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地球升温最为敏感的当属一些居住在中纬度地区的人们,暑热天数延长以及高温高湿天气直接威胁着他们的健康,1995 年的夏季热浪造成全世界许多大城市出现了死亡率特别高的现象;与此同时,气温增暖,“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更为显著,又给许多疾病的繁殖、传播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温床。
气候的变暖会改变气候带的界线,这就会给许多“喜热病菌”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活动空间。例如,由于气候变暖,无霜带的范围得到了扩大,所以,非洲中部的高原地带竟然流行起了疟疾;本来在有的国家已经消灭的疟蚊,又在一些地区出现。还有,随着地球升温,一些携带病菌的昆虫也会向越来越温暖的地区迁移,从而导致一些本已灭绝的传染疾病“卷土重来”。
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地球升温的最主要的因素,而温室气体中的氟氯烃为主的气体对臭氧层有较大的破坏性,这样就导致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的增加,有可能提高皮肤癌、白内障和雪盲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曾在一份预测中指出:“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生率在 2050 年后可增加 6%—35%;南半球的上升率要更高一些,因为那里总的臭氧消耗量更大。”
当然,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也并非毫无益处。自 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暖冬”的年份都普遍增多。冬季气候变暖,对气管炎、支气管炎、风湿和类风湿病以及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无疑是益大于弊的。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由于暖冬年份较多,人的抗寒能力普遍下降,暖冬里患感冒等病的人数反而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