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班级创建文明集体方案及计划
没有教养,没有学识,犹如一块田地,即使再肥沃也结不出果实。所以我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锤炼坚强的意志,提高自身的修养,尽力做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集体,共建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
(一)班风: 勤奋学习团结进取
1、热爱班级,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自觉维护班级利益,增强班级凝聚力;
2、勤奋学习,目标明确,思想态度端正,形成良好学习风气;
3、积极参与班级活动,配合老师及班干部工作,在各项活动中增进了解,互相帮助;
4、及时记录课堂主要表现情况、卫生情况,及时总结及时改进;
5、班干部须以身作则,在各方面起模范表率作用,带领班级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
(二)学风: 勤奋团结 求实创新
1、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须提前向老师请假,不得擅自逃课;
2、按时早点到校,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各项文艺体育活动,适当调节课余生活;
3、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坚持早读与晚自习,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4、有困难找老师,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适当拓展自身兴趣与素质
(三)班级文化: 团结友好 互帮互进
1、坚持每天打扫卫生,保持室内整洁,使之成为大家舒适温馨的家;
2、确保教室安全,养成离室关门、关灯、关窗的好习惯,遵守学校各项管理条例;
3、争创文明班级,认真对待卫生检查,严格卫生制度;
4、班干部须以身作则,在班级内学习、生活、卫生方面做好表率,正确引导全班同学,规范班级管理;
(四)个人作风 : 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1、仪表端庄,谈吐文明,不随地吐痰,不损坏花草树木,不破坏公共设施,不做违章违法的事情,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2、不攀比,不浪费,节约财务,丰富生活;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起床,按时上课,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及各项娱乐活动,增强体质,开阔心胸;
4、积极配合老师及班级工作,如有好的建议或对班级工作不满意可及时向老师或班干部反映;
5、身为班级的一员,应当积极配合班级工作,团结关爱同学,共同维护班级利益。
Ⅱ 文化站免费开放计划
项 目 内 容
信息名称 万安镇综合文化站2011免费开放方案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 2011-9-19
文件编号
信息内容
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和财政部《关于下达中西部地区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经费的通知》(财政【2011】231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免费开放时间、范围和目标
2011年10月1日前,我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站向公众免费开放。所有免费开放场馆实现规章制度健全,服务内容明确,保障机制完善,到2012年底前,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二、免费开放基本内容
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包括:公共图书室、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辅导培训教室、综合活动室、展览厅、宣传廊、网络教室、娱乐活动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展览展示、体育健身、培训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存包等全部免费。
三、免费开放实施步骤和措施
1、我镇综合文化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要维护好综合文化站的公益性质,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公共文化设施用途,已挪作他用。
2、未列入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的,如图书室、阅览室和其它活动及培训设施设备的赔偿性收费和高端艺术培训服务等,可收取合理费用,但要与市场价格有所区分,降低收费标准,按照成本价格为群众提供服务。
3、建立免费服务公示、预告制度。所有免费开放场所都要建立免费开放公示制度,在显著位置公示免费开放的管理办法、政策措施、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观众须知等制度。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
四、免费开放的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为进一步推动免费开放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免费开放工作机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免费开放的公众知晓率,吸引广大群众走进文化设施,为免费开放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我镇综合文化站主要领导是免费开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周密计划,科学安排,合理分工,责任到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扣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三个结合:把免费开放工作与当前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文化站工作紧密结合进来,与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免费开放工作任务按期圆满完成。
3、加强管理,制定措施。我镇公共图书室要围绕基本文化服务功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手段,开展流动服务、联网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在实现均等普惠的基础上,逐步增设个性化服务,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对象化服务。切实做好免费开放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考虑免费开放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制定切实可行、严谨细致的免费开放工作方案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免费开放后的公众安全、资源安全、设施设备及安保消防安全。
4、加强监管,提高服务水平。我镇在上级文化、财政部门的指导、督促下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并对综合文化站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评,对免费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沟通、协调并切实帮助解决。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激励和考核机制,形成重业务、重素质、重服务的良好工作环境
内容描述 万安镇综合文化站2011免费开放方案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程序 由万安镇审核公开
责任部门 万安镇
索取号 EF900-02001-2011-B0123
Ⅲ 员工入职培训方案,在线等
培训不过就是一个形来式化的东西自?其作用也就是对公司,人员有所了解,提前认识下公司人员的个所要职.要求他们了解公司制度不也就是给本书让他们看?来个制度考核?如果是做方案交领导的话不也简单,培训3天期间里,第一天,上午做什么例开会.其目的是什么要发挥什么什么精神.需要什么材料或地方.午餐是否由公司提供,多少人,一人多少钱.其他的都照写.
Ⅳ 求皖办发[2011]14号文件
关于实施“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的指导意见
(2011年6月29日)
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任务,对于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省委、省政府决定“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多元支撑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城乡居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目标任务。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31000元、10000元,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逐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尽快得到扭转,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3、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在加快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富民导向,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兴皖和富民有机统一。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建立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同时加大政府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控力度,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顿规范分配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行业发展,加大对皖北地区、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南深山区等扶持力度,坚持“提低、扩中、调高”的政策导向,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着力帮扶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创新农民增收机制,逐步形成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各地发展阶段和自身实际,明确主攻方向和增收路径,既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使城乡居民早见收益、多得实惠,又要着力解决影响富民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形成城乡居民持续增收、民生不断改善的长效机制。
二、实施就业提升工程,着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4、扩大就业容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产业升级、项目布局、政策制定等方面,优先考虑对扩大就业的影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研究制定促进就业的倾斜性产业政策,大力培育和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健全第三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形成更多就业增长点。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就业问题,推进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十二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以上。
5、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农民工城市服务中心,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组织推动和中介服务,引导成建制建筑、服装加工、机电产品加工、家政服务等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就业。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研究制定区域人口转移就业和落户等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入开展皖江皖北就业对接活动,引导劳动力在区域之间合理流动和分布。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开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推动居住条件、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等相关配套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十二五”期间,实现转移农业劳动力350万人以上。
6、提高就业培训实效。顺应产业优化升级趋势,围绕市场和企业需求,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着力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实施面向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补贴性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补贴标准,创新补贴方式。支持企业兴办职业教育,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切实缓解企业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开展针对性培训,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支持骨干示范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职教园区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骨干职业院校群体,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
7、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使广大劳动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完善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五”期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5%以上。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发展企业年金制度,研究出台鼓励引导企业增加工资分配的优惠政策。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工资指导线。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的调控与监管。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以实现同城同待遇和向基层倾斜为目标,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动态增长机制。健全企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实施创业富民工程,着力增加经营性收入
8、优化创业环境。落实和完善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坚持非禁即准、平等待遇原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深入开展涉企收费清理整顿工作,切实降低创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组织开展创业成果展示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创业政策和成功典型,营造全社会崇尚创业、支持创业、竞相创业的良好氛围。
9、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社区、工业园区建设一批创业服务中心,提供自主创业各环节的全程跟踪服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全省青年创业基金规模,设立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资助大中专毕业生、青年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力度,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比照金融机构落实担保业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总量和贷款业务覆盖面,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创业的信贷支持。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企业主要创业者及创业团队核心人员创业能力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完善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考核评价机制,促进科技创业。加强各类创业园区和创业基地建设,对入驻的初创企业实行租金减免。
10、拓展农业创业领域。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加快各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增值收益。加大对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培育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超对接、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建设,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办平价市场,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
四、实施民生普惠工程,着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11、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推进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规范和巩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按国家规定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提标,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2年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进一步提高生育保险待遇。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抚恤优待标准与物价挂钩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城乡低保标准、五保供养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加大对临时生活困难人群的救助力度,落实省级财政对临时救助资金的预算,完善有关灾害救助政策,逐步提高灾害救助标准,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和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努力增加生活困难群众收入。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支持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广泛开展慈善救助活动,落实完善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社会扶贫济困机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城市和工矿等各类棚户区改造,逐步把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镇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力争到2015年末城镇住房保障的覆盖面达到20%。
12、减少居民公共产品消费支出。坚持普惠性和公益性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推进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进程。健全各类助学体系,逐步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纳入资助范围,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工程,完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完善急救体系,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降低居民文化消费成本。
13、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和范围,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争取国家建材下乡试点,增加对农民的消费补贴。认真执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确保价格总体稳定。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率,减少农民因灾损失。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健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大力推进农田水利、道路、流通、教育、卫生、养老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着力打造一批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监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14、推进开发式扶贫。落实扶贫开发全覆盖,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加强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低保制度的衔接。增加省级扶贫配套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市县(市、区)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工作机制,完善结对帮扶制度。 “十二五”期间,全省实现200万扶贫对象脱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五、实施财富增值工程,着力增加财产性收入
15、加大财产权益保护力度。坚持依法行政,确保群众土地、房产等财产权益不受侵犯。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参与分配政策。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行为,保障居民财产安全。
16、拓宽居民投资理财渠道。研究制定鼓励居民资产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不断优化财产性投资环境。积极发展证券、期货、基金、保险、信托、典当、租赁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鼓励优质企业上市,规范和健全资本市场。探索开展股权、债权、知识产权质押、抵押融资,发展更多适合普通投资者的理财产品。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商品房、汽车等二级市场以及房屋租赁和收藏品市场。加强投资理财宣传培训和投资风险教育,加快发展专业理财服务,引导居民逐步从存款保值向投资增值转变。
17、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发证,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财产权属。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征地拆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探索农村宅基地征收补偿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培育和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稳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建立宅基地抵押、有偿流转和有偿退出机制,切实盘活农民资产。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交易市场,逐步提高森林生态补偿基金补偿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农民获取更多的集体资产收益。
六、加强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的组织领导
18、健全领导机构。成立省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负责联络协调、监测评估和督促检查等日常运转工作。各市县要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层层抓好落实。
19、强化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统计和评价体系,实施情况纳入各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评体系,并作为创先争优活动和加强效能建设重要内容。
20、完善配套措施。省直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抓紧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和推进方案,加强指导服务,形成推动倍增规划落实的整体合力。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十二五"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各市县(市、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要求,完善扶持政策,强力扎实推进,真正使发展造福于民、致富于民。
Ⅳ 给员工做企业文化培训,应当讲哪些课程呢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其他有形与无形的内外影响力。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之核心,新员工进入企业,首先会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其次要认可企业的价值观,要融入这一团队中。企业文化培训常包含的10个内容:
1.公司的地理位置和工作环境。
具体应包括:
(1)公司在该城市的客观位置,公司的平面图以及公司在全市的地理位置。
(2)如公司已有结构模型和宣传图片,应由专人负责引导他们参观,并向他们作解说,使他们对公司的地理位置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3)员工的工作环境,包括办公室的设施、工作的流水线、其他工作的辅助设施,如电脑、复印机、传真机、总经理办公室、主管办公室等,每位新员工工作的大环境和小环境,硬件和软件设备均需作详细的介绍。
2.企业的标志及由来。 (LOGO标志及由来)
3.企业的发展历史和阶段性的英雄人物。(先集团后城市)
每个企业的发展史都会和几个阶段性的标志人物紧密连在一起,他们都是企业的英雄人物。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有英雄人物,有转折阶段,有传奇故事,有美丽的传说,把这些编成故事,讲给新员工听,使他们更热爱自己的企业,更有归属感。
4.企业具有重要标志和意义的纪念品的解说。
讲述企业大事件及有意义的事迹,要使新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5.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针对性的介绍龙文专业一对一,员工对工作,对公司,对学生和家长应该有的责任心和态度。
6.企业的品牌地位和市场占有率。
企业努力创造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创品牌是企业的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自己企业的品牌,品牌在社会的认可度,品牌定位在哪个层次,本企业有哪些竞争对手,彼此的市场占有率是多少。这是新员工培训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7.企业的组织结构及主要领导。
应该有一张组织结构图及主要领导的名录和联系方式,有的企业领导有员工接待日。随着办公自动化和因特网的普及,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应有专设的信箱,员工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获得与总经理对话的机会。
8.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经营理念。
每个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彼此不相同的,新员工一进入企业就要把本企业正确的经营理念传授给员工,让员工主动与企业协调工作。
9.企业的战略和企业的发展前景。
企业现时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战略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前景也是新员工十分关心的问题,因为只有企业的发展才能给个体带来发展空间,也才能激发新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才能激发新员工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10.科学规范的岗位说明书。
每一位员工必须获得自己所在岗位的科学规范的岗位说明书并熟悉它。
企业针对新员工首先开展一场企业文化的培训,有利于新员工尽快熟悉企业文化,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并尽快融入企业文化,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上述10方面内容的培训实际上都是有关企业文化的内容,从这些方面切入对新员工展开培训,无疑亦是让新员工工作尽快上手的保证。
Ⅵ 就如何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拟定一份领导讲话稿
这个是在网上搜的,可以参考一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改一下,应该就可以用了:
同志们:
在2012年的元旦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和姜异康书记、孙守刚部长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总结今年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先进,研究部署明年工作。在此,我谨代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向泰安市委、市政府,肥城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门对于会议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百千万”表彰活动中获得荣誉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借此机会,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农村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一贯高度重视,对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决策,要求文化建设更加关注民生需求,更加眼睛向下、重点下移,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把基层文化建设提到一个更高位置,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体会议也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协调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还对构建“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逐步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等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前不久,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大学生围绕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了调研,指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文化设施利用、有针对性地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创新文化下乡的方式、加大农村文化队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姜异康书记、孙守刚部长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我们既看到成绩进步,更看到差距和问题,认真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工作指导。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注入了强大动力。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顺应人民群众对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热切期待,都要求我们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农村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齐心协力、发愤图强,继续抓住重点、发挥特点、破解难点、打造亮点,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切实把全省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
二、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文化强省总体战略的积极推进,全省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健康发展,进入快速、稳定的发展阶段。各级对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增多,向基层文化建设倾斜力度加大,已经建立起从省到市、县、乡镇、村级基层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点,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这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文化共享工程建立起互联网和卫星双重覆盖到村的传输网络,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的“示范省”,并荣获“文化部创新奖”和“国家十大文化创新工程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省每年举办各类社区文艺汇演4万多场,3400多个规模较大的文化广场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5万多场,国有文艺院团每年送戏下乡演出1.3万余场,有效丰富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全省各地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农村文化建设的好经验、好路子。比如,泰安肥城市农村文化志愿者递进培养的经验,青岛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经验,烟台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乡公共文化普惠共享的经验,威海市加强农村文化大院规范化建设与服务的经验,潍坊诸城市构建“两公里文化服务圈”的经验,济南市济阳县送戏下乡、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经验,等等,这些都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大力推广。综合各地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我感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公益性为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现阶段,我们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这些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属性。在现阶段经济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应当由政府来保障、由政府提供免费,或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共识。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入基层进行公益性演出,把文化服务直接送到百姓中间,这些公益性的演出惠及了更多城乡群众,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与此同时,很多基层文化单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文化惠民的同时,给自身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向基层找对了市场,灵活的体制顺应了市场,连出好戏赢得了市场。
第二,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优先安排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在政策支持、财政投入、组织领导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各地各部门注重完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形成城乡共建、企乡共建的良好局面,形成有利于基层文化建设长远发展的重要补充。
第三,坚持文化建设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基层文化建设只有同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根基才更加牢固。在多年基层文化建设中,有的地方把文化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有的把学科学、学技术与学文化结合起来,有的把文化活动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在寓教于乐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道德素质、增强市场观念、掌握致富本领,并运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大大拓展了基层文化的内容,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四,坚持重点示范与建立机制相结合。多年来,各地各部门重视发挥重点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城市优秀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创造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惠民的覆盖面大大增强,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扩大了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示范作用。同时,让基层文化建设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除了靠重点带动、面上铺开之外,更要依靠制度来保障,通过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工作机制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长期化、规范化。
第五,坚持硬件建设和管理服务相结合。文化设施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载体和平台。搞基层文化建设,必须抓好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当然,光靠硬件建设这“一手”是远远不够的,随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管理服务的课题更加凸显出来。只有坚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管理,才能提高基层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些年,很多地方、部门重视创新改进文化服务手段,创新载体、创新抓手,想出许多实招、巧招,发挥了很好作用。
以上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还是初步的,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实践中继续摸索、继续积累、继续完善,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工作的思路和内容,不断提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地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突出重点,切实把明年农村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一年。全省文化系统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建设的主线,深刻把握建设文化强省这一文化建设的主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工作的重点,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基本方向,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建设差距,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在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上狠下功夫。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是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一要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把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作为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干部考核指标。特别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突出目标量化、分解责任,制订县级文化单位、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服务规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二要科学规划和建设。按照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思路,设定目标,科学布局,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实行重点突破,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的文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三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城乡基层阅报栏(屏),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类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确保明年取得更大突破。要围绕打造“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制定实施方案,明年就要推出首批500个规范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圈。要进一步做好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拓展免费开放的范围,提升免费开放的标准,完善免费开放的机制,优化免费开放的服务。要积极探索流动文化设施建设,在贫困地区和地广人稀需要进行流动服务的地方,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流动文化服务。四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发挥不同部门文化资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建立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扩展功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不断提高使用效能。
第二,坚持资源共享,努力在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上狠下功夫。促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多提供适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对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的文化产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扩大基本文化服务覆盖面。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立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深入开展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吸引农民群众参与,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深入组织开展读书日、读书月、读书节等全民阅读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捐赠助读行动,着力解决农村未成年人的基本阅读需求。要借助明年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契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同时依托这些优秀传统资源开展文化活动,推动发展文化产业。二要建立向基层群众“送”文化的长效机制。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长效机制。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性文化培训、辅导、讲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务,引导和培育各种形式的自办文化,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三要切实满足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关怀,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服务机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范围,融入社区文化生活。深入研究农民工的需求特点,引导、支持和鼓励社区、企业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
第三,实行以城带乡,努力在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上狠下功夫。目前,我们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以城带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是破除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要完善城乡文化帮扶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建立城乡文化帮扶责任制。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广泛开展城乡文化共建活动,采取捐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开展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二要打造农村文化传播平台。突出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大力推进优秀文化艺术宣传推介工程。采取在国家、省级重点新闻媒体、新闻网站开辟专栏、专题、专门频道,在公共文化场所开辟专门阵地等方式,大力宣传推介我省农村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优秀文艺工作者、文化工作先进典型和重大文化活动。办好《大众日报》“大众文化”专刊、山东卫视“综艺.十艺节”栏目,与《中国文化报》联办“艺彩山东”专刊,与山东广电网络公司合作创办“山东文化”专题。组织开展重点剧目宣传推介活动,与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山东电视台合作,办好“迎十艺”山东省优秀创作剧目展播。三要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广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要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从试点走向普及,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数字资源。要积极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特别是要大力培养更多的庄户剧团,尽快完成一村一年一场戏的目标。要大力实施公共文化辅导工程,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品质。
第四,加强投入保障,努力在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支撑作用上狠下功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中包含很多含金量很高的利好政策,希望各市文化部门一定要抓紧梳理研究,结合实际,列出清单,项目化、工程化,变成强有力的工作载体。一是在文化事业投入方面,建立健全同财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等等,都需要大家深入研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二是2012年起,全省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各级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文艺创作生产和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等等,希望各级尽快列出单子,积极争取,搞好对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三是省委《意见》提出“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制定并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也需要我们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性、扶持性政策更多更具体。对这些政策,要逐条加以梳理研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变成可操作的项目,积极争取,用足用活用好。希望各市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不等不靠,不要等人家上门,要主动上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汇聚更多的资源,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同志们,农村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殷切期望,人民群众热切期待。让我们以更加昂扬的风貌,更加积极的作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不辱使命,再接再厉,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为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Ⅶ 关于**一家亲,和谐求共赢这个话题该怎样深入讨论下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我是朝阳区文化馆“社区一家亲”活动的项目负责人肖丹。很高兴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社区一家亲”活动的成果与快乐。
“社区一家亲”活动是由朝阳区文化馆于2001年创建,是一项具有基层特色的公共文化项目,实践中,我们将活动的发展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积极研究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管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护边缘群体文化权益,使服务对象延伸到每一位享有文化权益的公民。通过年均150余场次的文化活动,带动了朝阳区基层1400多支群众文艺队伍和200余家文艺协会的蓬勃发展,年参与活动人数达百万人,深受百姓喜爱,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前不久,该活动被评为全国“群文品牌”,并被推荐参加“全国‘群星奖’事业奖”的评选。
一、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一是项目着手。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3年,朝阳区文化馆被中宣部定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和改革机遇,使“社区一家亲”发展目标清晰。从工作机制上,“社区一家亲”是文化馆改革中的重点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面向社会全员招聘成员,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制定考核指标,组建了一支创新能力强、执行力强、且有危机意识的年轻团队。在方案策划上,每年年初做项目调研和讨论,以政府主导、社会热点、百姓需求、特色创意为依据,策划制定全年计划,并将计划整版刊登在《朝阳报》,年底总结考评计划完成情况。
二是联手推动。随着“社区一家亲”活动在百姓中的知名度的与日俱增,为进一步把“社区一家亲”活动引向深入,2004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区委宣传部、区精神文明办、区街工委、区农委和区文化委等五家单位联手组织开展此项活动,从而使“社区一家亲”无论从资金和制度保障,还是从活动的规格和组织的力度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加强,并带动了全区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是品牌定位。“社区一家亲”作为全区“十一五”规划重点培育项目,目标是做“公共文化”的品牌和标志。我们坚持每年必须更新活动主题、内容和服务方式,以及至少要有3至4个不同于往年的特色创意。多年来,开展的“民工英雄体验”、“兵马俑创意灯展”、“为劳动者理发”、“打工博物馆”等这些深受群众喜爱的创意活动,为“社区一家亲”树立了公共品牌形象。
二、依托活动进行规划,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为适应朝阳区“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国际化”的发展步伐,我们与专家学者、相关职能部门合作,结合“社区一家亲”活动,对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资源盘活和整合等进行规划,提出示范型配套建设模式和类型化管理机制,推动朝阳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向四级网络发展,并加以实践。
如在文化设施匮乏的南部建立朝阳区文化馆分馆垡头文化中心;投资改造八里庄文化中心,探索街道和文化馆共同管理社区文化设施的新模式;扶植建立金盏地区文化中心暨打工博物馆,并为其提供文化发展空间和渠道;充分利用农村旧设施,扶植建设规模在1000平方米左右,集剧场、图书室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村级文化大棚式设施。陆续扶持建设以“戏曲”等为特色的6家农村文化大院,承办了“社区一家亲”全区曲艺比赛,并成功举办了“法国哑剧大师走进朝阳文化大院”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三、着眼满足群众需求,不断改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方式
“社区一家亲”作为公共文化品牌,要达到维护社会文化公平,满足基本文化权益,唤醒文化意识,提升社会文明这几方面的要求,必须结合百姓需求探索提供文化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一是常态服务,建立归属感。从小的方面说,“社区一家亲”创建初衷是为了让百姓身心愉悦,健康快乐;让社会团结友爱,和谐稳定。作为常态化服务,“社区一家亲”每年举办全区性声乐、舞蹈、摄影等比赛;举办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组织各类培训和讲座,并组建了社区文化艺术辅导中心、公共文化设备服务站定期下基层辅导。年底进行总结表彰。使百姓真正找到家的感觉。
二是政府主导,把握主旋律。“社区一家亲”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和政府决策,以先进文化思想为支撑。每年承担完成市区政府文化折子工程。先后建立了非遗博物馆,完成76项各级非遗项目普查和申报工作;建立流动数字固定影厅104个,每年完成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固定影厅放映万余场;完成“文艺演出星火工程”农村演出300场;为全区先后配备了流动放映车、数字电影等设备,并完成了“朝阳区奥运文化广场”、“为伟大祖国骄傲”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启动仪式等大型文化活动。
三是适时发动,提高吸引力。“社区一家亲”发展始终关心国家命运、结合社会热点和重要节点、着眼百姓关心和喜爱。抗击非典、抗击雪灾、汶川震后烛光祈福等大型公益活动凝聚社会力量,鼓舞人心;奥林匹克倒计时节点日活动、“国色天香”非遗活动、“仙气、香气、清气”传统节日系列活动等活动好评如潮。
四是边缘群体参与,体现公平性。“社区一家亲”对社会弱势群体文化权益的保障给予了持续和强大的关注与支撑。不断开辟了如民工影院、农民剧场、残疾人艺术节、冬季版慰问等新的文化活动载体。扶植成立打工艺术博物馆、打工子弟小学,最大限度地降低活动参与壁垒,将服务对象扩展到生活、工作、学习在朝阳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
此外,我们在活动中还注重加强国际性交流,在文化交往中不断提升活动的规模和层次。下一步,“社区一家亲”活动将不断挖掘基层文化建设的潜力,进一步探索解决重点难点课题,为繁荣社会文化、提升社会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Ⅷ 如何企业培训使员工快速进步
操作方法
01
1、培训前做调查研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每个人每个公司每个企业每个职位都有各自完全不同的特点,如果企业想为某个职位,或为某一类人,或者为某个团队做培训,而且想培训有效,企业就首先需要进行非常有效的调查研究。受训员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他们对什么样的培训感兴趣?他们在公司面对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儿?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通过调研来解决的。必须找到真正的问题根源,对症下药。
02
2、让员工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及目的。
企业员工培训效果不明显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员工对培训的目的的认识有偏差。员工往往认为培训的重要意义在于娱乐放松,而忽略了员工培训的实质。带着这个目的培训,受训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就会被削弱。所以,向学员表明培训对他们的重要性及对他们职业发展的帮助会提高培训效果。
03
3、让学员积极参与,完全投入。
达到高效的培训效果的前提是让学员积极参与,完全投入到项目中。在拓展培训中,企业培训师首先要以自己激情去感染学员,并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其次,在培训项目中,拓展培训师要以专业知识和自己的经验分析项目的意义。在项目结束后,鼓励每个学员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伙伴进行分享。
04
4、后期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转化
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员工培训只是开始,如果没有有效的跟进,督促和激励员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则培训是无效的,难以真正起到效果。拓展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转变和理论知识的认识与学习阶段,更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应用示范、指导培训学员应用练习,并在培训后一段时间内对员工进行跟进辅导与检验,促使员工真正掌握理论应用与实践的方法,技能的应用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而提升工作绩效,使培训真正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总之,企业想要获得很好的员工培训的效果必须处理好从培训实施前的培训调查到培训后如何引导激励员工运用培训所学知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了,企业才能真正确保员工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