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体育教师如何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呼唤“科教兴体”,学校体育的振兴离不开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科研的成败又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条件,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在体育教师普遍关注和重视体育科研之际,本文就展开讨论和研究,以期能为广大体育教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提供帮助。关键词:体育教师 体育科研 体育科研能力 一、前言 体育科研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体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内涵。是否具备体育科研能力必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何为体育科研?体育科研是整个科学研究中的一部分,是在体育领域中人们对未知的探索,或从知之不多、不深到知之较多、较深的主观认识上矛盾的解决,是揭示体育领域内矛盾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以及在体育活动实践中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体育科研是推动体育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体育事业进步和人类身体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的科学武器,其目的是为体育实践服务,为体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在学校开展体育科研是推进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加快体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创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体育老师应充分意识到开展体育科研是促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学校体育只有以体育科研为先导,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向前推进。因此,我们体育教师都应树立体育科研意识,积极参与体育科研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二、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现状 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总结工作的创新能力、实践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与公关能力等。上述能力在个人有意识地不断学习中培养;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和亲自动手中锻炼;在组织群众活动中不断提高。目前,根据我们对无锡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走访以及文献资料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多数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目前尚处于一个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过分重视体育教学,淡化体育科研调查显示,有17%的体育教师过分重视体育教学,淡化体育科研,这类体育教师多数在50岁以上,以老教师为主。因为他们刚开始工作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学被放在首位、倍受体育教师重视,而体育科研尚不成气候,所以他们在当时并不重视体育科研,加上他们当初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科研教育,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但是他们的体育科研知识缺乏,理论素养不够,搞科研似乎总觉得缺乏必要的底气和条件,如今面对体育科研,他们往往无所适从,所以,他们中的多数人对体育科研不感兴趣,由此导致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比较差。2.片面强调体育科研,忽视体育教学实践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28%的体育教师过分重视体育科研,淡化体育教学,这类体育教师多数是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他们都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科研教育,他们不但具有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而且他们也具有基本的体育科研能力,但是他们欠缺体育教学经验,理论和实践还有待磨合,虽然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乐于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体育科研,但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研究成果的价值也不高。面对体育科研,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大多数只能停止在基础水平状态。3.具备教学和科研并举的条件,缺乏时间和精力做保障调查表明,有55%的体育教师属于这种类型,占调查对象的大多数,而且以30-50岁的中年教师为主。这些体育教师或多或少都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科研教育和培训,而且他们也具有比较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他们具备教学和科研并举的条件,但是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是各个学校的骨干,他们肩负着学校太多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任务,平时工作非常紧张,加上还要承受着各自家庭因素的压力,他们往往不会花太多的时间来进行体育科研,面对体育科研,他们总是习惯蜻蜓点水,缺乏时间和精力做保障,因此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也不强。三、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途径有许多,根据我们对无锡市第一中学、无锡市市北中学、无锡市教院附中等几所在体育科研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学校的调查,发现下列途径在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方面行之有效:1.利用继续教育进行现代体育理论和体育科研方法的培训进入“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也因此得到不断加强,我们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来重点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意识,让他们了解体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使他们初步具备进行体育科研的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骨干体育教师在面对体育科研时,感到自身缺少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缺乏课题的拟定、捕捉能力,为之,我们在继续教育培训时,要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相关的体育科研理论和课程理论,突出安排体育教育理论课程和体育教学研究课程,如“体育科研基础知识”、“体育教改理论”、“体育科研方法”等等,重点进行科研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使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来有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2.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各种关于体育科研的讲座或报告 体育专家和学者不但站在了体育科研的最前沿,而且他们也具有很强的体育科研能力和丰富的体育科研经验,聘请他们来进行各种关于体育科研的讲座或报告,能有效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通过他们的讲座或报告,体育教师不但可以在体育科研上少走弯路,而且可以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他们的成功中借鉴经验;通过他们的讲座或报告,体育教师可以和他们直接交流和探讨自己在体育科研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和他们保持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接受他们在体育科研方面的指导和帮助。3.定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定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是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体育教师就必须要学会整理、分析大量的资料,并对观点材料进行思考,要学会将理论信息资料和上课实践经验积累进行有机的整合,而且还要经过定题构思、拟定提纲、撰写草稿、修改草稿、压缩文稿和打印定稿等几个步骤;另外,体育教师在撰写论文时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除了要具有扎实、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哲学、数学、语言文学、理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在写作方面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语言和修辞的能力等等。根据无锡市第一中学体育组的成功经验,他们规定每位体育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至少2篇教学心得或论文,通过定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他们的体育教师都具备了较高的体育科研能力,目前该校体育组承担了2个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实验研究》为国家级课题,《体育与健康选择性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是省级课题,围绕课题研究,他们撰写了50多篇论文,其中有多篇论文在《中国体育报》、《中国学校体育》等国家级核心报刊和杂志上发表,有3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和市的各级各类论文评审中获奖。由此可见,通过定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体育教师不但能不断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科研领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体育科研能力,而且能更好的为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服务。4.学会选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体育科研工作是一项从提出问题即选题开始,然后通过查阅文献、开展课题研究,接着构思设计、实施方案,最后整理成成果的一环扣一环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选题是起点,是体育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选题决定了体育科研的设计和实施,决定了体育科研成果的价值。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在初次从事体育科研工作时,一定要重视选题,学会选题,力争选好题,通过选题,我们要对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选题,我们要保证课题设计的通盘考虑、论文写作的选择、使用材料、提炼论点等等都能顺利进行。体育科研的课题一般来源于我们所从事的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实践,但并不是实践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成为课题,我们在进行研究之前,应坚持从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来选立一个适合自己完成的课题。选好课题后我们就要着手认真撰写课题方案设计,并力争取得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对课题方案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修改,然后再向上级教科研部门申报,一旦确立课题,体育教师应主动按计划进行学习、研讨、听课、交流,使课题研究活动日趋正常化,千万不能使课题研究陷入“开题轰、过程松、结题空”的怪圈。在课题研究中,体育教师应重点抓实验计划的制定,抓具体研究汇报课,抓实验研讨活动,抓实验课题的进度及实验情况评估,抓实验资料整理、台帐的建立和论文心得写作等等;体育教师平时要为课题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通过学习参考,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使课题研究健康有序发展;在课题研究中,体育教师还要做到学习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每次课题组的学习活动,围绕课题进行专题讨论,营造了良好的体育科研氛围。总之,只要学会选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学会并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验和感受课题研究的全过成,我们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四、结束语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师的必备素质,体育科研能力的高低不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成绩中的重要一环。我们体育教师应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认识体育科研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作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开展教育科研”的意识,树立“科研走进课堂,科研融入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体育科研活动,在体育科研活动中学习理论,听取讲座,搜集资料,开展研讨,归纳总结,提炼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总之,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忽视了体育科研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的是我们对体育科研不感兴趣和不够重视;难的是我们在体育科研方面还没有起步。我坚信,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做有心人,寻找适合的途径,主动投入和积极参与体育科研活动,我们的体育科研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Ⅱ 求小学体育特长生培养计划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发展个性特长,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的一技之长,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重视发挥学生的专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施展和提高才能的广阔空间,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着出合格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标,结合学生实际,依据学校总体工作规划,强化素质教育,认真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推进,发展特长”之精神,坚持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的原则,抓好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管理,特制定素质教育框架内的(初中、高中)体育、艺术特长生培养计划: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校本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二 总体目标:
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人的基本素质培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校围绕“一切为了学生明天”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特长,训练能力,发展个性。创办“德育特色”名校,培育“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四有”人才。突出校本教学特色。在初中贯彻“体育、艺术2+1工程”。在高中组织课外文体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艺术表演和美的创造能力的培育,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加强特长生管理与建设,为高一级院校输送合格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体育、艺术两部分)
1、身心素质目标
① 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全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96%以上,体育合格率达100%。
② 有良好的健身意识,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一项以上的体育爱好。
③ 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和调控能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④ 认真贯彻两个条例,按国家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制度,强化体育建设。要研究如何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坚强的心理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充分利用“传统项目”和“办校体队”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⑤ 加强群体活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建设校运动队,早是转变大赛借运动员局面,在今后几年内成为林区中学体育强队。
⑥ 尝试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为名牌院校选送优秀体育人才。
⑦ 加强体育类考生的培养,提高高考质量,为高一级体育院校和普通综合院校输送合格的体育人才。
2、艺术素质目标
① 追求高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基本了解古今中外的艺术经典,能欣赏经典音乐、名画、书法等艺术,部分学生在演讲、播音、绘画、书法、声乐、器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某一方面有所爱好,并形成自己的特长。
②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③ 尝试艺术特长生的培养,为名牌院校选送优秀艺术人才。
④ 加强艺术类考生的培养,提高艺术高考质量,为高一级艺术院校和普通综合院校输送合格的艺术类人才。
⑤ 对专业水平较高有望考入清华、北大等名牌院校的学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狠抓落实。
三 实施办法
(一)预科班(小六)与初中特长生培养
第一阶段:选拔学生、确定培养目标。
第一学期的工作重心定位在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选拔有专长及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初步的培养对象(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依据具体情况各专业专业教师确立可操作的培养目标、计划,并初步实施。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完善阶段。
1、培养艺术“名学生”,使他们在原来基础上能够不断进步,在加强音、美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开展拓展课(第二课堂)活动,开设舞蹈、声乐、器乐、美术、传媒等基本功训练队、小组或社团。
2、培养体育“小明星”,在保证中小学生达标率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专长,选拔骨干队员,成立校体队,特长训练队,常年坚持训练。
3、通过举行学校艺术节,开展各种文艺演出、竞赛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素质,造就出音乐、舞蹈、美术、传媒等方面的出色人才。同时积极组织和参加校级以上的各种活动,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4、举办学校运动会和各种体育类竞赛活动,通过举办田径运动会,能够推动全校田径运动的开展,吸引广大的学生积极参加到田径运动的活动中来;能够检阅学生参加田径运动锻炼和训练的效果,促使田径运动的普及和提高;能够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振奋精神,加强团结,使学校体育教育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同时也是展示学校体育“小明星”风采。
第三阶段: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涌现出越来越多具有专长甚至多才多艺的学生。因此,学校的艺术活动要贯穿全年,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提倡自编自导自演,通过合唱、歌舞、器乐、工艺、摄影、校园课本剧等活动形式,促进学校整体艺术氛围,提高全体学生艺术水准。此外,对现阶段的特长生的培养工作做全面的总结,制定新的工作规划,以更好的进行预科与初中特长生的培养工作。
(二)高中特长生的培养
第一阶段:选拔学生、确定培养目标。
入学的第一学期工作重心定位在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选拔有专长及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初步的培养对象,依据具体情况专业教师确立可操作的三年培养目标、计划、课时、收费标准(不同阶段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人数情况、专业收费行情变化情况进行调整),然后报艺术体育工作管理中心。艺术体育工作管理中心根据基层上报的方案,统筹安排体育、艺术特长训练时间、场地,并提出与之相关的收费标准和补贴计划,再由艺术体育工作管理中心审报主管副校长、校长审批,审批后实施。
第二阶段: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按课表上课。
1、尝试对高中特长生的培养和加强体育类、艺术类高考考生的教学及辅导。
2、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旧的体育类、艺术类考生的辅导计划,严格按课表上课,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研发专业课的校本教材,打造自己专业品牌。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在现有条件的前提下,加大对体育、艺术教学的投入,尽可能的改善办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第三阶段:每学期召开一次特长生和体育类、艺术类培养工作研讨会。
(三)校内外的大型活动
艺术体育工作管理中心协助学校负责校内外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管理工作。
(四)配合学年组工作
艺术体育工作管理中心配合学年组对特长参赛、参试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进一步拓宽升学渠道,在提高升学率的同时提升学生升学档次。
注解:
1、“体育、艺术2+1工程”: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鼓励、关注、培养在体育、艺术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能够不断进步,培养出我校初中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名学生。
2、何为“合格加特长”:具体说:合格即学生各学科文化成绩及格、体质健康达到标准、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特长即学生有一两项擅长,如体育项目、艺术项目方面有擅长,或在演讲、播音、写作、书法等方面有专长。
Ⅲ 如何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也可称为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物质环境是指教学的物质条件,如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温度、光线、通风,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等等;人际环境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师生的需要,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课堂心理气氛(班级学习风气)等等。硬环境是外显的,比较容易设计;软环境是内隐的,比较难以把握。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除了取决于物质条件外,还取决于合理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科学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调控等。
一、体育课堂教学的硬环境设计
做好教学场地、器材、设备的选择、布置等准备工作,是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方案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物质保证。合理的体育课堂教学硬环境设计能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提高使用率;有利于教学过程中队伍的组织、调动;能合理安排课的密度,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便于教师指导、帮助,预防课堂问题出现和伤害事故的发生。
体育课堂教学硬环境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场地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富有新意
2、教学器材、设备的选择要合理
3、场地、器材、设备的布置应符合卫生要求
4、场地器材的布置要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深化,许多新兴的锻炼项目如远足、定向越野、攀岩、登山、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等引入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来,大大地拓展了课程的资源,也弥补了学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地理环境制约、经济条件限制造成的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备不足的缺陷。
二、体育课堂教学的软环境设计
(一)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二)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三)体育课堂问题行为调控1、教学场地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富有新意
有的教师认为,体育场地的形状、规格在各运动项目的规则中有严格的规定,似乎不必自己去设计。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还被禁锢在竞技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之中。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正规的竞赛场地组织教学,但更应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能等生理、心理特征,尤其是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正规的竞赛场地对学生来说可能要求过高,更何况教师自行设计的各种游戏、竞赛及其他练习活动对场地的形状、规格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科学、合理、大胆并富有创意地对正规竞赛场地进行改造,或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大胆创造,设计出一些符合各学段学生体育学习要求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场地来。
2、教学器材、设备的选择要合理
教学器材的选择也如同教学场地一样不必拘泥于竞赛规则的要求,可以选购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各种小篮球、小足球、软式排球、小棒球等器材,可以降低篮架、球网的高度,也可以自行设计、制作符合特殊教学内容的、具有民间传统特色的教学器具。
3、布置的场地、器材、设备应符合锻炼和卫生的要求,应认真周密地考虑安全因素,严防发生伤害事故。教学器材的布置时要注意可移动的器材设备应尽量向固定的器材设备靠拢,免得影响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
4、场地器材的布置要有利于练习轮换时队伍的调动,有利于增加练习的密度和适宜的生理负荷。并应考虑便于教师对课的调控和辅导、帮助学生练习。
(一)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所涉及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怎样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教和学使师生紧密联系;怎样科学地利用空间、时间和其他教学条件来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1、班级的教学组织形式
(1)行政班教学组织形式(2)合班分组教学组织形式(3)俱乐部制教学组织形式
2、课内教学组织形式 常用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以下三种:
(1)全班学习(2)班内分组学习(3)个别学习
从上面的分析看来,这三种形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设计体育教学方案时要注意扬长避短,相互组合,相互弥补。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求我们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或组合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可采用先个别学习,后小组学习,再全班学习的形式;也可采用先全班学习,后个别学习,再小组学习的形式;或可采用先全班学习后小组学习、先小组学习后全班学习等形式。而且,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必须与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具体的体育教学方法紧密配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关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体育教学策略》中详细讨论。
(1)行政班教学组织形式
(2)它是以行政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即男女混合班上课。其优点:形式固定,组织方便,上课时间安排容易,学生相互了解。缺点是学生之间男女性别的差异、体能水平、技能水平差异难以区别对待;不便于对好、差生的两边照顾;也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内容(理论课)的教学。
(3)合班分组教学组织形式
即将同年级几个班重新编班分组,由若干体育教师分别进行教学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通常有按性别分组、按体能水平分组,按技能水平分组,按专项能力爱好分组等。其优点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调控生理负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缺点是给课程安排增加难度,教师人数少,场地器材不足的学校难以进行。此外,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还可以实行临时分组进行教学。但不论采用哪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使各组学生相对固定,这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共同协作将课的教学任务完成。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按专项班分组教学的形式就是这种合班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但由于物质条件、师资力量的限制,可供选择的专项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俱乐部制教学组织形式
全校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按运动项目建立的各种俱乐部,在俱乐部内再重新编班分组教学。通常有按年龄分组、按性别分组、按体能水平分组、按技能水平分组、按身体健康状况分组(保健班)等。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受国外的运动俱乐部制度的启发而形成的,它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安排调控生理负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学校也可少设几个俱乐部组织教学、锻炼活动。
(1)全班学习
全班学习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学内容统一传递给一个班(或几个班)的学生,全班学生在教师统一指挥下,同时或依次地进行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能全面照看到学生,课堂纪律好,队列队形看上去整齐划一,便于统一调动指挥;教师一般按(假想或实际的)平均水平进行教学,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全班学生同时学习、练习时,有较高的练习密度,教学效率高,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较多的内容;同时接受教学的面比较广,具有规模效益。缺点是教师倾向于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在一般能力、兴趣、学习方式和动机等方面同质的组,教学是针对假想的中等水平的学生,只适应班上的部分学生,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这是班级教学形式最易遭批评的一个缺陷。如果全班学生依次进行学习、练习,则练习密度较低,且影响到等待着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比较被动、主体作用不容易充分发挥;基本上按教师安排的进度进行学习,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2)班内分组学习
班内分组学习是根据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的方法有两种:教师指定或学生自由组合。教师指定分组时,可以是随机的,如前排一组、后排一组或各排报数以后再分组等;也可以是有意识安排的,如使身高、体能、技能水平相对均等的分组或把学习骨干平均地分配到各小组中去等。学生自由组合时,小组内成员感情浓厚,有利于学习,但要充分考虑非正式团体的作用,非正式团体有积极、中性、消极之分,教师要注意引导。
班内分组学习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是提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密切接触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开展互助协作,促使学生形成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互教、互学、互评能力;有利于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缺点是不能全面照顾到学生,要使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取得效果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进度也不容易控制。
班内分组教学组织形式又可分为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两种形式:
①分组不轮换②分组轮换
分组不轮换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统一指导下,各组按教材内容安排顺序,依次独立进行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场地器材条件充足的学校,可采用这种教学形式,以便提高练习效果,发展体能。
分组轮换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分别学习不同性质的教材内容,按预定的时间轮换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目前,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较多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班人数较多、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可使学生获得较多的实践练习的机会,提高练习的密度。但教师不易全面指导学生,不易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灵活掌握教学时间,不能使各组的运动负荷达到逐步上升的要求。
Ⅳ 浅谈如何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水平很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需要优秀的、有自己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立足校本,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觉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努力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可以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必须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书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他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他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可以说,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是其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二、培训---提升理论修养 一个好的教研组,必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研组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学校各教研组要带领本组教师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养成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走出去、请进来。所有走出校园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必须要在校内上一节汇报型的提高课,这样不仅使培训的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还使校内的青年教师开阔了眼界。校内培训主要渠道是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刊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请教育专家或名师来学校讲座。学校要为教研组成员提高业务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广大教师自觉的参加学历进修,把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优势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 集体备课应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酌情加减、课后反思”的原则。其一,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制度化: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其二,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员制度化: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课本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电脑中;其三,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能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提倡的“三级备课”:即自备、复备、完善。自备,教师分到备课任务后,根据备课要求先行备好教学设计;复备,备课组活动时,由备课教师先行说课,备课组成员就该教案的得失提出修改意见,备课教师根据成员意见修改教案;完善,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教案,使之更为完善,并在教后及时填写好“教后札记”,完成“教学反思”。 这种方式有三点好处:其一,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其二,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三,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群研智慧”,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的同时,集体备课还应提倡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由于备课是终身随时的感悟,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因此集体备课应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教案转变。 四、集体评课---案例引领式校本培训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许多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在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案例引领式的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每学期要召开几次全校性的教学研讨活动(包括校级评优课、开放日观摩课、青蓝工程汇报课、优秀教师示范课等) ,形成“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的良好局面,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备课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及“培训”等形式组织全体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氛围。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参与的老师均要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学习层的教师做课堂实录的记录,由资深教师整理、宣讲评课稿或案例分析,并尽可能由专家教师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惑,参与的所有老师讨论交流。 集体评课应达到以下目标:其一,评出方向。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评课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教学研究的方向;其二,评出进步。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能加快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评出团结。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目前,集体评课还停留在“示范教学---对话反思”的被动式阶段。为了促进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既要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导老师们开辟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课前,先提炼教师真实的教学困惑或问题,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选取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力争引入视频案例的技术,从而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产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 五、尝试走班---创建更广泛的交流平台 学校尽管一直推行群体学习、组内教研、校本培训,但依据班级个体,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师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努力为老师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升、班级管理自我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变的,但是在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学生要满足享受所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至少是与本年级的所有老师交流的愿望都是很难达成的。那么,学校就要着力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欢迎本年级老师走进我们班”的机会,先满足孩子们小小的愿望,让他们在与本年级老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适应不同的老师,获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基于这两个需要,学校可试行教师走班制。措施可以课改为龙头,年级为试点,由各课题组的老师们先行做走班实验;或者由试点老师介绍走班经验及教训,然后推广先进经验,并建议教研组实施全员走班制。 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走班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一次走班课就是一次公开课。与不同的老师合作上一次走班课,从学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对不同老师的适应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体会到不同老师上课所带来的新鲜感,满足了孩子求新求变的愿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作为走班的施教者,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言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听课老师的收获。作为同年级的听课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自己在本班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通过走班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年级组的教研水平、团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学校要达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仅仅立足于本教研组的走班尝试还远远不够。因此,还可以筹划和实现年级大课走班尝试、跨年级走班、跨学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实施,就是为了促使老师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有效的管理制度的规范,离不开教研组和备课组平台的合作交流,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更离不开自身的奉献精神和努力,只有上述四个条件的和谐统一,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Ⅳ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实施方案博客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反之,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高的话,上课时候注意力就会分散,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地锻炼了。因此,对于小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下面结合自己几年在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来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课的兴趣。一、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的艺术性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如何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他的品德意志、修养、举止言谈,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以优美、熟练的动作示范,生动、有趣的讲解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服装穿着、精神气质、形象表情都能给学生予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喜欢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从中感到欢乐,并在欢乐中接受学习。 字串1 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情绪场景,它能给学生从情绪感染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体育教师要用自己积极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热忱去感染学生,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练,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欢乐的情境中积极地学习和锻炼。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区别对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去练习,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创造热烈的体育氛围。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避免了动作练习的枯燥感和单调感,使学生增添了其乐无穷的新鲜感,从而达到累而想练,疲而不厌,爱好体育活动学习的兴趣。二、培养小体育组织者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每次上体育课,我都有意培养一名小体育组织者,即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培养一个慢慢变成六个,由六个慢慢发展变成全班都是“小体育教师”。这样让整个体育课堂都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强了。为了培养小学上体育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原来每节课由我来讲一条体育新闻的任务交给“小体育教师”,他向六个小组长征集体育新闻,小组长又向本组成员征集,层层落实并记录下来,期末由本班学生评出十条最佳体育新闻,并对收集入选者进行表彰。 字串3 整队的时候,“小体育教师”要检查队员们的穿着。队员们必须按照体育课要求穿戴;而且要严格遵守体育课的队列要求:队伍整齐、报数宏亮、队列的精神面貌要好。如发现不遵守要求的队员,“小体育教师”要及时提醒并严格要求。这样,“小体育教师”在要求别人的同时更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动,更会对自己严格要求,既提高了自己的体育素质,又锻炼了自己的组织指挥能力。培养小体育组织者的方法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组织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总之,培养小学生体育课的兴趣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建立学校运动队,建立一支骨干队伍;组织校运动会,让学生展示水平,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运动会后,鼓励学生自备器材,在课后、在家中、在社区练习等等;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小学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体育氛围中自觉地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Ⅵ 如何打造有效体育课堂的实施方案
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下面就新课程下体育有效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激发学习欲望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有效教学”的理念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而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放手去开发、精心设计一些能唤起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内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他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操场,可用的媒体比较少,因此学起来比较枯燥.教师只有想办法,唤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我在上“障碍跑”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则导语: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冒险家”吗?学生异口同声:“想”.接着我又说:“你们不怕危险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再比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我利用“抢占高地”游戏,让学生站在几个不同的位置上,但距离他们要抢占的高地距离相等,然后根据我喊出的口令,迅速抢占“高地”先到“高地”者为胜.游戏练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接下来基本部分的练习做好了准备.所以通过提问诱导、游戏等手段,不仅能让学生感到好奇,而且能激活他们学习的原动力. 二、营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体育课中要极力营造一种和谐、活跃的体育课堂气氛.体育课堂教学气氛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主要在室外进行,而且相对室内环境来说,教学环境相对宽松.在体育课中我尽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气氛,使他们的情绪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发挥潜能,体验成功之乐 有专家指出,学生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学生个体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本能.另有专家说,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犹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教学实践也经常使我们感到,学生的确具有极大的学习潜能.他们有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时我们没有想到的,他们想到了,表现出令人惊奇的创造力.例如:在一节快速跑的课上,当学生进行了一次练习后,就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告诉我说,有两个学生在跑之前交换了位置(交换了跑的小组).刚开始我很生气,怎么上课可以随便换位置,如果其他学生都像他们一样,那课堂纪律可不就乱套了,于是我走向了那两个学生,想批评他们,让他们各归各位.可一想还是先调查一下原因.原来他们自己的小组体能差距较大,好的学生永远跑第一,较差的学生拼了全力也永远是最后,永远和成功无缘(排除对方“放水”).大家都觉得没劲,那个跑得快的学生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施展能力,而跑得较慢的学生也觉得自己在怎么努力也超不过同伴,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可他们都想换个小组和水平接近的同学比试一下,于是就出现了私下交换位置的现象,他们觉得找到了真正的对手,可以一搏高低,这是我很震动.他们的这一举动,打破了教师给他们的固定的分组活动框架,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对他们的学习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因该信任他们,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着做.又如:在一堂练习跳跃的课上,我就引导学生凭借旧知识去探索新知:单跳双落也是跳跃的一个内容,请大家想一想,它与立定跳远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对比、找出不同之处.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立定跳远就像青蛙跳,双脚同跳同落.”还有的说:“单跳双落就像游戏‘过家家’,一只脚跳起两只脚落地.”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脸上洋溢着高兴之情.在自主尝试过程中,学生自己获取了知识,并享受了成功欢乐.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会增强他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乐意在学习方面去探索,而且不畏困难.因此我们要创设机会,让学生一次次体验成功的欢乐. 四、尊重学生,实现教学相长 英国的菲贝利说过:“对人尊重,他就能不断向上;光谴责,社会是不会进步的.”课堂上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示范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理解、接受知识.教师填、灌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枯燥的感觉,使其无法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无法灵活多变地“创造性”地学习,很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方式.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练习技术不符合教学要求就全面否定,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吸收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凋整教学手段,让学生继续发挥、创造.例如:学生在练习跳跃时,我先不规定学生如何去跳,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有哪些方法可以跳过小纸篓,最后引入正题单跳双落.因此,我们要发挥学生自主做的权利,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新的动作,在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形成独特的个人技术风格. 五、评价,激励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评价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动作要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要加强练习.评价方法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多方评价转变,主要有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和学会欣赏他人的良好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在实际教学中,我能恰当地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如学生有新的练习方法时,用“真棒!好聪明!”等语言不断地激励他们;当学生感到困难时,用“再试一试,坚持一下”等语言鼓励他们,使他们始终感觉到我关注他们的目光.对于不同的学生测试的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只要他每次有所提高都应该肯定他的成绩,多加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堂的教学效果.
Ⅶ 如何对教师健康教育进行培训内容
新形势下如何针对少年儿童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体育、卫生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较强的活动能力、勇敢顽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他们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小学阶段的体育和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新任务。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为加强教师保健意识及预防疾病能力,为向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水平帮助学生降低常见疾病患病率,促进学生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习惯,扎实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做如下计划、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生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的方法,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教师进行健康教育培训,使老师、学生了解卫生健康的重要意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1、加强领导,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切实抓好健康教育工作。 2、聆听专家讲座,拓宽教师知识层面。
3、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教育教研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