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热爱校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综合实践的精神,整合学校课程,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认真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年级对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本学期我校将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采用《广州市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讨论稿)作指导,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开发。结合学校及地方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理论学习和研究,对教师进行课程培训和实施指导,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本学期做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大集体备课的步子,让担任本课程的教师积极参与和热心投入到该学科的教研活动的同时,还需扩大该学科的影响,加深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认识和提高实施的水平,以期我校实施本课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我校课题改革的一个工作重点。为了配合学校的文化建设,我校准备开展“智慧阅读”活动。读书应成为同学们生活的一部分,书是知识的海洋,信息的仓库,是经验的总汇。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学校启动的“智慧阅读”活动,目的是让同学们热爱读书,挤时间读书,多读一本书,多活一个人生,多一份智慧,多一份力量。在读中学,在读中乐,与书为友,天长地久,为学校营造一个书香校园。
二、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3、实现整合,将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学校特色建设及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
4、典型引路,以案例研究为切入点,探讨活动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强化对教师的指导。
5、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
6、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阅读能力。学生读“好书”后,推荐“好书”给其他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读好的书。
三、主要工作:
(一)整体构思,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本学期,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在各年级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全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以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对活动课程的认识。
加强专题培训。本学期将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要求每位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自觉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例分析》等书籍,让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科教学实践。
培训的方式:集中培训、教研组研讨、个人自学相结合,以“案例式”、“对话研讨式”等学习形式使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联系起来,使之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使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反思,获得实践经验。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增强交流。
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实现校内老师增强交流,本校与外校老师之间加强交流,吸取兄弟学校开展本课程的经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注重过程,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指导。
1、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的展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记录活动经过、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督促,并且这些事情要力争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的过程中,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2、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及时参与学生的研究,预设学生将会遇到的困难,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五)关注评价,深入推进实践活动的开展。
本学期,我校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收集好每次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成果作品、反思日记、研究报告等,及时记录自己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过程和体验;开辟学生成果展示。学校将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橱窗等栏地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小论文、小报告、小作品展示或展览。让教师、家长、学生都积极参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六)有效开展课程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以学校创建“书香校园”为主要的框架,各年级可结合学校的语文科课题,根据本年级的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自定)
如:本学期三年级将开展“阅读伴我成长”综合实践活动。(努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
(七)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能够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会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因此可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订并贯彻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各级讨论活动内容,订好本学期活动计划。
3. 积极参加区组织的教研活动。
十月份:
1、召开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培训会。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
2.各级按制定的计划开展主题活动。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4、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小结。
十一月份:
1.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
2.各级按制定的计划开展主题活动。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十二月份:
1.各级按制定的计划开展主题活动。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3、各年级可进行一次活动成果展示。(可利用墙报、宣传栏等进行展示)
4、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小结。
一月份:
1、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2、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评价工作。
3、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撰写专题总结。
4、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⑵ 怎样开展小课题研究培训实施方案
按照培训计划,列出所有工作任务并分类、根据实施的时间做出日程安排;
将参与课题研究培训的所有团队成员按任务分类组成任务小组,工作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制定汇报、问责制度,定期检查;
编列课题研究进度表,任务组负责人对团队领导负责报告工作并接受奖惩;
培训计划完成后要有总结,兑现奖惩。
⑶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实施方案
多年来,我围绕课题《如何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结题报告》进行读书、调查、总结、写作,课题和我如影随形,我已经与这个课题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课题的确立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人的认识、情绪、意志、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稳定的兴趣时,他将主动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他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敏锐,逻辑记忆力增强,想象力变得丰富,情绪变得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得到增强。”
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看,他们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学困生”难免会产生迷茫,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便会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乐语文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语文课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本课题的核心问题。
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麦库姆斯博士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是兴趣形成有决定意义的主导因素。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兴趣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有重要价值。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索和学习。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因此,对于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应更多地给予关注,这样才能尽快改变他们的学习状况。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利用个别谈话、观察调查等方法了解孩子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是由心理偏差所引起的,还是由家庭的原因,环境的原因,智力的原因引起的。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如缺乏学习热情,自我否定,认知水平较低,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心理创伤多,意志脆弱,情感淡漠等。
2.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状态。培养“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多给他们一些展示的机会。多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老师的肯定当中逐渐培养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困生”培养感情,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挚友,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鼓励他们不断地进取,也才能培养起他们健全的人格,进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3.通过研究,找出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特点,探索出培养高年级“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少年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变,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育的公平,不能只培养尖子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课堂不再是优等生的“专利”,在实施开放教学的今天,教师肩负着使全体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将他们培养成不同层次人才的重任。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唤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不能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作为老师的我们若不及时采取一些措施,他们将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该课题研究,能够促进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有长足的进步,改变他们在学生、老师、家长眼中的灰色形象,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个孩子的语文素养都能有所提高,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于“学困生”将有更多的了解,总结出培养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的一些途径,积淀研究者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四、研究的时代背景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孩子,但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有迟速”,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在我们这所远离城市的乡镇学校,年级中的确存在着一群数量较大的“学困生”,他们或许因为环境、家庭或智力等因素而被家长、同学视为语文“学困生”。“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学习成绩相对落后,往往招致老师、家长的冷眼乃至训斥,甚至遭到同学的嘲讽与歧视。长此以往,导致这些学生产生自卑感,失去学习的信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他们是班级的“弱势群体”。教师责无旁贷,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转换“学困生”学习态度的任务,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过程:
1.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