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全知识 > 微生物知识培训教材

微生物知识培训教材

发布时间:2021-02-11 09:47:47

① 谁能介绍几本有关微生物方面的书籍!

这要看你需要哪方面的微生物知识,医学,食品,农业?每一“个”微生物介绍的这种书,没有。如果真的是需要到种的介绍,建议看一下分类学方面的。但是感觉你还不是需要这样的。就说说你要做什么吧。

② 微生物知识专业培训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现代定义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原核微生物、空间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

微生物 - 发现历史

形态学时期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生理学时期

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和柯赫的杰出工作,使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并出现以他们为代表而建立的各分支学科,例如细菌学(巴斯德、柯赫等)、消毒外科技术(J. Lister),免疫学(巴斯德、Metchnikoff、Behring、Ehrlich等)、土壤微生物学(Beijernck Winogradsky 等)、病毒学(Ivanowsky、Beijerinck等)、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Bary、Berkeley等)、酿造学(Hensen、Jorgensen 等)以及化学治疗法(Ehrlish 等)。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日趋丰富,使微生物学发展更加迅速。

现代微生物学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微生物学被牢固地建立起来。其后,它的主要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传染病和免疫学,研究疾病的防治和化学治疗剂的功效;另一方面是和遗传学的结合。

原核生物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

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线,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结构体系,如间体和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微生物群

种类

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真菌

球菌、藻类(部分)、原生动物(部分)。

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广义上属于细菌的一种)、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细菌

(1)定义: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

(3)结构: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

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5)菌落: 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

菌落是菌种鉴定重要的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都不同。

放线菌

(1)定义:一类主要成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

③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方面的基础入门书。

关于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从名字来看就是主要是微生物和生物化学,但不单单是这内两门课,容只是这两门是重点,最好用专业课本,鉴于你是准备自学,就推荐国内比较权威的两本书。
《微生物学(第2版)》沈萍编,高教出版
《生物化学(第3版)》(上、下共两册) 王镜岩 朱圣庚 徐长法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当然为了理解这两本书,你还需要学习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这些科目的书就很随意了,高教的教材,人卫的教材都行,大体用的的内容都讲到了

④ 微生物小知识

20
世纪以来,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向微生物学渗透,再加上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同
位素示踪原子的应用,推动了微生物学向生物化学阶段的发展。
1897
年德国学者毕希纳发
现酵母菌的无细胞提取液能与酵母一样具有发酵糖液产生乙醇的作用,
从而认识了酵母菌酒
精发酵的酶促过程,将微生物生命活动与酶化学结合起来。

诺伊贝格等人对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对酒精发酵中间产物的分析,
克勒伊沃对微生物代
谢的研究以及他所开拓的比较生物化学的研究方向,
其他许多人以大肠杆菌为材料所进行的
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谢途径的研究,都阐明了生物体的代谢规律和控制其代谢的基本原理,
并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谢的基础上扩大利用微生物,发展酶学,推动了生物化学的发展。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人们利用微生物进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种有机酸、氨基酸、
蛋白质、油脂等的工业化生产。

1929
年,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揭示了微生物间的拮抗关系,并
发现了青霉素。
1949
年,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了
链霉素。
此后陆续发现的新抗生素越来越多。
这些抗生素除医用外,
也应用于防治动植物的
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
年,比德尔和塔特姆用
X
射线和紫外线照射链孢霉,使其产生变异,获得营养缺
陷型。
他们对营养缺陷型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质,
而且为分子遗传学
打下了基础。
1944
年,埃弗里第一次证实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荚膜遗传性状转化的物质是
脱氧核糖核酸
(DNA)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核酸半
保留复制学说。

富兰克尔
-
康拉特等通过烟草花叶病毒重组试验,证明核糖核酸
(RNA)
是遗传信息的载
体,为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其后,又相继发现转运核糖核酸
(tRNA)
的作用机
制、
基因三联密码的论说、
病毒的细微结构和感染增殖过程、
生物固氮机制等微生物学中的
重要理论,展示了微生物学广阔的应用前景。

1957
年,科恩伯格等成功地进行了
DNA
的体外组合和操纵。近年来,原核微生物基因
重组的研究不断获得进展,
胰岛素已用基因转移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
干扰素也已开始用细
菌生产。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将继续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
按照研究内容和目的的不同,
相继建立了许多分支学科:

究微生物基本性状的有关基础理论的有微生物形态学、
微生物分类学、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
物遗传学和微生物生态学;
研究微生物各个类群的有细菌学、
真菌学、
藻类学、
原生动物学、
病毒学等;
研究在实践中应用微生物的有医学微生物学、
工业微生物学、
农业微生物学、

品微生物学、乳品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水的微生物学饲料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免疫学等。

由于微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相互配合、
互相促进,
以及与生物化学、
生物物理学、
分子
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⑤ 本科微生物学专业教材有哪些

其他的我不多说了,针对你的疑问加点小意见。特别说明一下,我这个答案是自己学校的本回科培养方案生命科学院答部分上找的,我就是学生科的,哈哈
学生化的专业:生科 生工 生计 水产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
学微生物学的:生科 生工 生计 水产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
特别说明,这两门课程都是这几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当然是必修的了嘛。且都有相应的实验课。
宁外的是,生化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是整个生物大类的基础,所以必须要学好(除非你并不是来学生物的), 非常的是,它是所有生物专业无论什么专业或考研的要报什么专业,是必考专业。

⑥ 化妆品卫生培训知识及教材

化妆品是以涂抹,喷洒或其它类似方法,施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口腔粘膜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产品。

4 化妆品的一般要求

4.1 化妆品不得对施用部位产生明显刺激和损伤。

4.2 化妆品必须使用安全,且无感染性。

5 对产品的要求

5.1 化妆品的微生物学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5.1.1 眼部化妆品及口唇等粘膜用化妆品以及婴儿和儿童用化妆品菌落总数不得大于 500CFU / mL 或 500CFU / g 。

5.1.2 其他化妆品菌落总数不得大于 1000CFU / mL 或 1000CFU / g 。

5.1.3 每克或每毫升产品中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5.l.4 化妆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得大于 100CFU / InL 或 100CFU / g。

5.2 化妆品中所含有毒物质不得超过表 1 中规定的限量。

表 1 化妆品中有毒物质限量

有毒物质 限量, mg/kg 备注
汞 1 含有机汞防腐剂的眼部化妆品除外
铅 40 含醋酸铅的染发剂除外
砷 10
甲醇 2000

6 对原料的要求

6.1 禁止使用表 2 ( 1 )中所列物质为化妆品组分。

6.2 禁止使用表 2 ( 2 )中所列物质为化妆品组分。

6.3 凡以表 3 中所列物质为化妆品组分的,必须符合表中所作规定。

6.4 化妆品中所用防腐剂必须是表 4 中所列物质,并必须符合表中的规定。

6.5 化妆品中所用紫外线吸收剂必须是表 5 中所列物质,并必须符合表中的规定。

6.6 化妆品中所用着色剂必须是表 6 中所列物质,并必须符合表中的规定。

对包装的要求

化妆品的直接容器材料必须无毒,不得含有或释放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伤害的有毒物质。

⑦ 微生物学考研用什么书

每个学校不一样,一般是两个版本,沈萍教授的《微生物学》,周德庆教授的《微生物教程》。首先确定你要考的学校,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找到相应学校的参考书目即可。

⑧ 环境微生物学的学科教材

作者:赵开弘
定价:44.00元
开本:16开
出版日期:2009年8月 本书共分11章,阐述了有关环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环境微生物的生理和代谢、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环境微生物的生态规律和多样性、涉及环境微生物的技术方法、环境微生物学最新进展等。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高度,揭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规律,以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这种亡羊补牢式的陈旧思维,全面树立以“绿色生态”打造“可持续发展”这种环境生态新理念。鉴于环境微生物学的基础性,我们尽量多介绍有关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分章节详细介绍它们和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渗透与融合。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在生命和环境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力求做到既全面详尽,又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鉴于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力求综合这些重要学科,以不同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为例加以重点介绍。
总之,全书以重大环境与资源问题为中心,着眼于详尽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力求内容新颖、覆盖面广、概念清晰、逻辑严谨、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充分反映现代环境微生物学的总体面貌、最新成就和发展方向。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相关专业的硏究生作为环境微生物学教材之用,也可作为从事环保、环境生物技术研究的有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组织下,2008年3月在武汉举行了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教材编审会,组成了环境微生物学编写组,全书由多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老师集体编写。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由内蒙古大学的赵吉、第2章由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娟与南华大学的唐东山、第3章由天津理工大学的冯炘与解玉红、第4章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蒋永荣、第5章由天津理工大学的冯炘与解玉红、第6章由河北大学的马建薇与华中科技大学的朱菁萍、第7章由武汉理工大学的刁红丽与郑州大学的郭夏丽,第8章由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陶雪琴、第9章由湖北师范学院的苏平、第10章由郑州轻工业学院的魏明宝与郑先君、第11章由华中科技大学的朱菁萍编写,全书由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赵开弘和内蒙古大学的赵吉分别担任正、副主编,统编修改而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许多优秀教材及科研论文,具体细目列于每章之后,方便读者跟踪学科最新进展。对于所参考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其作者谨致谢忱。此外,在书后附录D列出了环境微生物学有关的重要专业英文关键词,希望读者掌握这些基本词汇,它有利于读者从点上把握环境微生物学全貌,而且有利于读者查阅相关文献,特别是英文文献。
最后,编者用力虽勤,然限于水平,书中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业内同仁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再版修订,使臻完善。 第1章绪论(1)
1.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1)
1.1.1生命及其基本特征(1)
1.1.2重要术语(2)
1.1.3微生物的分类(3)
1.1.4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5)
1.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5)
1.2.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5)
1.2.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6)
1.3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与发展(7)
1.3.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7)
1.3.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8)
1.3.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9)
1.3.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10)
1.4环境微生物的起源与进化(12)
1.4.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2)
1.4.2环境微生物的起源(13)
1.4.3放氧光合作用的进化(14)
1.4.4真核细胞的形成(15)
1.5环境微生物的重要特性(16)
1.5.1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16)
1.5.2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多样性(17)
1.5.3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18)
1.5.4环境中微生物的安全性(18)
1.6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20)
1.7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的意义(21)
复习思考题(21)
主要参考文献(22)
第2章环境中的微生物及其特性(24)
2.1微生物概述(24)
2.1.1微生物的定义(24)
2.1.2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24)
2.1.3微生物的基本特点(26)
2.2原核微生物(28)
2.2.1细菌(28)
2.2.2古菌(34)
2.2.3放线菌(38)
2.2.4其他原核生物(39)
2.3真核微生物(41)
2.3.1酵母菌(41)
2.3.2霉菌(43)
2.3.3大型真菌(46)
2.3.4真核藻类(47)
2.3.5原生动物(48)
2.3.6微型后生动物(50)
2.4病毒(52)
2.4.1病毒的特征和分类(52)
2.4.2病毒的结构(53)
2.4.3亚病毒(54)
2.4.4病毒的增殖过程(55)
2.4.5环境因子对病毒的影响(55)
复习思考题(56)
主要参考文献(56)
第3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58)
3.1微生物的营养(58)
3.1.1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和营养要素(59)
3.1.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61)
3.1.3微生物的培养基(61)
3.2微生物的酶(61)
3.2.1酶的定义、分类和特性(62)
3.2.2酶的组成与结构(62)
3.2.3酶活力及其影响因素(66)
3.3微生物的能量代谢(69)
3.3.1生物氧化(69)
3.3.2生物氧化的类型(73)
3.3.3微生物的分解代谢(74)
3.3.4微生物的合成代谢(79)
复习思考题(82)
主要参考文献(83)
第4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84)
4.1微生物的生长(84)
4.1.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84)
4.1.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85)
4.1.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88)
4.1.4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88)
4.1.5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92)
4.2陆地环境中的微生物(93)
4.2.1土壤作为微生物的一种环境(93)
4.2.2土壤中的微生物(94)
4.2.3根际微生物(96)
4.3大气环境中的微生物(99)
4.3.1空气中微生物的存活(99)
4.3.2空气是传播微生物的介质(100)
4.3.3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101)
4.3.4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101)
4.3.5空气微生物的卫生标准及检测(103)
4.4水环境中的微生物(104)
4.4.1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生境(104)
4.4.2淡水环境中的微生物(105)
4.4.3海水环境中的微生物(107)
4.4.4河口微生物动态变化(108)
4.4.5近海噬藻体的重要功能(108)
4.5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110)
4.5.1高温环境中的微生物(110)
4.5.2低温环境中的微生物(111)
4.5.3高盐环境中的微生物(112)
4.5.4高酸环境中的微生物(112)
4.5.5高碱环境中的微生物(113)
4.5.6高压环境中的微生物(114)
4.5.7高辐射环境中的微生物(115)
复习思考题(115)
主要参考文献(116)
第5章环境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17)
5.1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意义(117)
5.2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分子基础(118)
5.2.1DNA的结构与功能(118)
5.2.2中心法则与蛋白质的合成(124)
5.3环境微生物的变异与育种(128)
5.3.1基因突变及其特点(128)
5.3.2基因突变的类型(133)
5.3.3基因突变的应用(134)
5.4基因重组(138)
5.4.1真核微生物的杂交(139)
5.4.2原核微生物的接合(140)
5.4.3原核微生物的转导(141)
5.4.4转化(142)
5.4.5原生质体融合(144)
5.4.6基因工程(144)
5.5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147)
5.5.1菌种的衰退与复壮(147)
5.5.2菌种的保藏(148)
复习思考题(149)
主要参考文献(149)
第6章环境微生物生态学(151)
6.1生态学概述(151)
6.1.1微生物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51)
6.1.2生物种群和群落(151)
6.1.3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53)
6.1.4生态平衡(157)
6.2微生物之间和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157)
6.2.1湿地的典型微生物生态作用(157)
6.2.2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159)
6.2.3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162)
6.2.4微生物与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164)
6.3环境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167)
6.3.1微生物多样性(167)
6.3.2可培养微生物和不可培养微生物(168)
6.4环境微生物基因组信息所展示的生物进化规律(170)
6.4.1分子系统发育分析(170)
6.4.2DNA和蛋白质的进化(172)
6.4.3基因组的生物多样性(175)
6.4.4环境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生态规律(179)
6.5废水处理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分子生态学分析(180)
6.5.1好氧活性污泥处理的微生物群落(180)
6.5.2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微生物群落(181)
复习思考题(183)
主要参考文献(184)
第7章环境微生物在物质循环和污染物代谢中的作用(186)
7.1微生物与物质循环(186)
7.1.1氧循环(186)
7.1.2碳循环(187)
7.1.3氮循环(192)
7.1.4硫循环(196)
7.1.5磷循环(198)
7.1.6氢循环(200)
7.1.7铁、锰循环(201)
7.1.8其他微量元素的营养性和毒性(202)
7.2环境中微生物与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202)
7.2.1化学不平衡的复杂环境(202)
7.2.2微生物对环境中化学物质状态的影响(203)
7.2.3微生物细胞对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响应(205)
7.3微生物与金属的相互作用(206)
7.3.1环境中金属的微生物可利用性(207)
7.3.2金属和类金属的生物甲基化(208)
7.3.3金属对微生物细胞的毒性效应(211)
7.3.4微生物对金属的抗性和解毒机制(212)
7.3.5微生物转化金属的有益效应和有害效应(214)
7.4环境微生物物质转化的热力学规律(219)
7.4.1生命体系中的热力学原理(219)
7.4.2温室气体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21)
7.5环境微生物的污染物代谢(223)
7.5.1污染物的结构、毒性与微生物降解性之间的关系(223)
7.5.2影响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的环境因素(225)
7.5.3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226)
复习思考题(238)
主要参考文献(238)
第8章污染控制的微生物学原理(240)
8.1废水生物处理的环境微生物学技术(240)
8.1.1废水微生物处理的原理(240)
8.1.2废水的污染指标及测定方法(241)
8.1.3活性污泥法(243)
8.1.4生物膜法(246)
8.1.5氧化塘法(252)
8.2废水脱氮除磷工艺及原理(253)
8.2.1脱氮除磷的意义(253)
8.2.2脱氮除磷原理(253)
8.2.3废水脱氮除磷工艺(255)
8.2.4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趋势(258)
8.3厌氧反应器(259)
8.3.1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259)
8.3.2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发展(261)
8.3.3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261)
8.3.4厌氧折流反应器(263)
8.4有机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264)
8.4.1堆制法(264)
8.4.2厌氧消化法(沼气发酵)(266)
8.5微生物在废气治理中的应用(267)
8.5.1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方法(267)
8.5.2处理废气的微生物(268)
复习思考题(269)
主要参考文献(270)
第9章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271)
9.1环境微生物的基因工程(271)
9.1.1基因工程工具酶(271)
9.1.2环境微生物核酸的提取(273)
9.1.3环境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273)
9.1.4环境微生物基因工程菌的构建(276)
9.1.5基因工程菌的环境污染控制应用(279)
9.2环境微生物的蛋白质工程(281)
9.2.1固定化酶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282)
9.2.2基因工程抗体及其环境应用(283)
9.2.3蛋白质工程疫苗及其环境意义(283)
9.3环境微生物的细胞工程(284)
9.3.1细胞融合(284)
9.3.2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286)
9.3.3环境微生物的单细胞蛋白技术(287)
9.3.4农业生物控制中的环境微生物技术(288)
9.4环境微生物的代谢工程(291)
9.4.1微生物细胞外多聚物的开发与应用(291)
9.4.2微生物能源(292)
9.4.3微生物采油(298)
复习思考题(299)
主要参考文献(299)
第10章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方法(301)
10.1环境微生物取样和富集(301)
10.1.1培养基的配制与选择(301)
10.1.2环境微生物的取样(303)
10.1.3从野外微生物群落到微生物纯培养物(304)
10.1.4活性污泥中细菌的分离和培养(305)
10.1.5获得环境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306)
10.1.6环境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307)
10.2指示微生物(311)
10.2.1指示微生物的概念(311)
10.2.2总大肠菌群(312)
10.2.3粪大肠菌(313)
10.2.4粪链球菌(313)
10.2.5产气荚膜梭菌(314)
10.2.6异养平板计数(314)
10.2.7噬菌体(314)
10.2.8其他指示微生物(314)
10.3显微技术(315)
10.3.1显微技术的原理(315)
10.3.2微生物的形态、特殊结构的观察(319)
10.3.3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321)
10.3.4应用分子探针和荧光探针显微术的原位检测(321)
10.4生理学方法(322)
10.4.1纯培养微生物活性测定(323)
10.4.2适于测定环境样品活性方法的选择(324)
10.4.3碳呼吸(325)
10.4.4放射性标记示踪物掺入细胞大分子(326)
10.4.5腺苷酸能荷(327)
10.4.6酶分析(327)
10.5免疫学方法(328)

⑨ 微生物知识

微生物中只有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故又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很少,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而病毒则没有细胞结构,属于原生微生物。

⑩ 哪本微生物学的书比较好

微生物学牵扯的东西比较多,看的话其实微生物教程,微生物工回程,工业微答生物育种,微生物生理学,免疫学等都要看,也不容易,分子生物学看第一遍难,知道了一些概念后其实就不难了,当然也涉及基因工程这本书,有的院校还要求《基因VIII》,特别厚的一本书,有1200多页,其实没有哪个容易,还是得看自己的兴趣,

《普通生物学》
《植物学(下)》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
这三本不要通读,挑自己需要的章节看。
《微生物学》
教科书毕竟权威一些,再剩下就是科普了。
四本书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
这个网页是科普性质的,你可以看一眼,觉着没用就忘了它

阅读全文

与微生物知识培训教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