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各地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呈逐步加强的态势,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少。
一是流动党员数量大,去向难以掌握。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外出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以肃州区为例,全区21000余名党员中就有4300余名流动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0.4%。这些流动党员遍布全国各地,大部分为“无序”流动,流向很难掌握。
二是流动党员不愿亮身份,作用发挥不到位。目前,大部分基层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无抓手、缺载体,对作用发挥好的流动党员不能及时表彰激励,对长时间脱离党组织、作用发挥差的不能警示告诫、及时清理,使党员存有亮不亮身份无所谓的心理。
三是流出地党组织难管理,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大多数党员外出前和外出期间不向党组织报告,个别流动党员外出务工经商,常年不回家,无法参加组织生活;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党员,外出不及时接转组织关系,成为“挂靠党员”或“口袋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致使流出地党组织管不上,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
四是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程序繁琐,党员怕麻烦不愿接转。外出务工党员最终绝大部分会回乡创业,认为转出去还得转进来,转来转去太麻烦,致使组织关系接转不及时或干脆不转。同时,预备党员外出,党组织无法了解其日常表现,支部内其他党员也因情况不清难以发表意见,尤其是预备期满后,预备党员不与流出地党组织及时联系,给外出流动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造成了部分预备党员的流失。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思想认识不到位。基层党组织对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流出地党组织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认识,认为管好“在家”的大部分党员就行,外出流动党员管不了也管不好,缺乏工作主动性。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存有畏难情绪,认为流入党员排查难、管理难,增大了工作量。因此,对流入党员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出现了工作上的“死角”和“盲点”。
二是部分流动党员党员意识淡薄。外出党员跨地域流动,长期脱离党组织,接受教育机会少,容易导致组织纪律性不强,党员意识淡薄。有些党员抱着“党员不党员,只要能挣钱”的心理,外出期间不主动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对家乡建设也不关心。有的党员明显行为自由化,不愿接受党组织纪律约束,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一种负担。特别是外出后,不愿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一味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缺乏先进性,成为真正的“隐形党员”。
三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单一。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法不能及时与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接轨,普遍沿用传统的集中教育管理办法,教育管理内容单一,方法落后,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部分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办法少、缺抓手,重管理、轻服务,一味地要求抓学习、讲奉献,不利于调动流动党员积极性。
四是对流动党员的服务不到位。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三多三少”:管理多、服务少,要求多、教育少,党员付出多、回报少,党员没有得到与群众相比特有的优势和实惠。外出务工流动党员亮出身份、接转组织关系后主要就是参加学习活动,响应党组织号召讲奉献、做贡献,缺少激励帮扶关怀措施,在体现党员先进性的同时享受不到经济方面的优惠待遇,致使流动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愿主动接受管理。
五是党建工作力量和经费保障不到位。从当前来看,农村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党建工作主要由党组织书记亲自主抓,企业党组织党建工作主要由企业管理层人员兼管。随着农村、社区承担的经济社会职能不断增多,党员群体不断扩大,党组织书记抓党务工作的精力一定程度上被分散,党组织书记抓党员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在家党员,对外出流动党员、流入本地的党员不能统筹兼顾,有的采取放任态度,有的只能在返乡时取得联系。同时,基层党组织党建经费较少,经常性跟外出党员取得联系产生的电话费、资料邮寄费、交通费等额外费用大大增加,有些费用由党组织书记自己垫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员队伍战斗力的必需。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改进党员教育方式,解决流动党员“党员意识”不强的问题。针对流动党员常年在外、难以集中的特点,抓住流动党员离乡办理手续的时机,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实用技能、安全法规及外出务工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使流动党员既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又能通过培训提高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环境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手段,建立流动党员手机短信平台,开通网上信箱,成立流动党员网络党支部,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学习资料,开展互动交流,加强党性教育。利用流动党员过年过节返乡探亲的时机,通过上门探望、“党员活动日”、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补课”。要认真抓好典型引路工作,发现培育流动党员先进典型,让他们现身说法,宣讲自己在外务工期间接受党的教育、参加党的活动、遵纪守法、钻研业务等方面的先进事迹,从而进一步激发流动党员参与基层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探索实行“双向管理”机制,解决“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问题。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的具体职责。以市(州)为单位,探索建立县(市)区流动党员管理互评机制,将结果纳入县(市)区党建工作年度考核,对责任不落实的追究组织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相关责任人责任。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纳入全省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抓好流动党员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流动党员在评优树模、考核评议中要征求流入地党组织的意见,对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作用发挥不好的,取消资格。对流出地较为集中的,两地组织部门可签订流动党员互管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互通制度,共同对外出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
三是健全完善服务体系,解决流动党员不愿亮身份的问题。流入地党组织要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开通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免费服务热线、手机服务信息,设立流动党员之家,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引导等服务,协调用工单位对流动党员优先推荐、优先招聘,并设立党员奉献奖、党员敬业奖等,提高党员经济待遇。建立党员志愿者参与的救济救助团体,免费为流动党员提供法律咨询、医疗救助、生活就济、子女就学等多方面的援助服务。流出地党组织要设立流动党员创业担保基金,回乡创业的流动党员优先享受小额贴息贷款,鼓励党员返乡创业、回报家乡。要探索推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空巢老人代理服务等制度,解决外出务工流动党员后顾之忧,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管理。
四是加强基础信息建设,解决流动党员底数不清、去向不明的问题。建立组织系统共享地全国性党员信息库,依托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平台,研发推广党员IC卡,象征党员身份,流动党员凭卡可到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和党组织参观学习、参加活动。建立组织、人社、公安、民政、工商等多部门联动机制,要求各地公安派出所在办理暂住户口登记和暂住证时,一并对暂住人口政治面貌情况进行登记,并录入暂住户口信息系统,及时掌握流动党员信息。会同劳动社保等有关部门,督促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办理养老、工伤保险时,认真登记其政治面貌、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确保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管理。
五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解决流动党员作用发挥难的问题。制定全省统一的流动党员管理细则和考评办法,制作流动党员服务手册,将务工信息、就业项目、法律知识和党员管理制度等内容印制成册,免费发放,对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管理,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实行省市县(区)三级联动考核。积极争取将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解决流动党员管理经费不足的问题。流出地党组织要建立外出登记制度、行前教育制度、定期联系制度和活动证管理制度,保证流出党员管理不断线。流入地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咨询服务、就业培训、党费收缴、活动记载反馈等制度机制,确保流入党员服务不间断。积极创新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广泛组织开展“流动党员先锋岗”、“流动党员经营点”、“流动党员服务区”等主题实践活动,激发流动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上进心。同时,建议中组部积极总结各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及时归纳总结,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❷ 如何加强社区流动党员的管理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紧迫性。各基层党组织必须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和管理上的盲区,从根本上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流动的客观现实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必要性,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做为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按有利于流动党员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以及简便、易行、实效的原则,切实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健全目标责任制。
(二)严格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1、建全流动党员申请登记制度。党支部在流动党员外出前后要负责对其基本情况、流动原因、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作用发挥等进行登记造册,以便党组织随时掌握其动态。
2、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凡外出流动党员,在其外出期间,党支部在征求本人意见后确定一名正式党员作为联络员负责对其进行日常联络,联络员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主动了解流动党员情况并督促其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定期到流入地或原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
3、坚持完善组织关系转接制度。对流动时间在6个月以上,地点相对固定的流动党员,可及时将其组织关系转入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时间在3——6个月或流动时间在6个月以上,但无固定地点或一时无法找到流入地党组织的,可出具党员证明信或发放流动党员证,介绍其就近参加组织活动;
4、建全流动党员鉴定制度。流动党员返乡前,流入地党组织应对该党员流动期间的具体表现和参加组织生活情况做出书面鉴定,加盖党组织公章后寄回所在党支部,做为年底评议流动党员的重要依据。对流出的预备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负责按季度培养考察并及时寄回培养考察意见,对流入地无党组织的,原党支部要采取专人培养考察和个人主动思想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养活动,党支部要对外出流动党员安排一定的工作任务,使其在外出期间有责任、有压力,有目标,使流动党员流动期间不脱管,解决流动党员“无人管无人问”的问题;
5、对个别在外出期间思想退化,表现恶劣,经党组织多次教育仍不悔改的流动党员,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予以组织处理,严重者要做出劝退或除名处理。
(三)健全基层党组织,明确职责,使流动党员都能在党的组织内开展活动。
1、形成市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党支部三级管理的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做到职责明确、组织健全、管理到位,特别是流动党员联络员,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防流动党员外出期间脱管。
2、进一步健全新经济组织中党的组织机构,明确其上级党组织管理机构,通过系统管理、区域管理,行业管理不断增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使新的经济组织都能归口管理,解决好因党组织覆盖不广而带来党组织管理的盲区,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都找到党的组织,杜绝出现组织关系无人接,组织生活无处去,想交党费无人收,谈心交心无人听的现象。
3、健全完善社区党建网络,拓展社区党建工作。采取“属地管理,动态管理,双重管理”的方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保证流动党员权利和义务得以实施。
(四)实施“温暖工程”,切实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和工作。流动党员在外活动,思想上难免表现出一些复杂性和矛盾性,本人及其家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实际困难,基层党组织要从流动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困难出发,从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思想上关心和帮助流动党员,解除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五)增强党员管理的针对性,选准载体,引导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在制定党员年度目标管理内容时,紧紧抓住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广、信息多、观念新的特点,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流动党员的考核内容,既要求他们在外遵纪守法,合法勤劳致富,又要鼓励他们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带经验回乡,党组织每年要在适当的时间,借流动党员回乡之机,召开党员座谈会,在与流动党员谈心交心、介绍本地情况的同时,从流动党员中选树典型,听他们介绍先进经验,提出发展本地经济的参考建议,配合家乡拓宽发展经济的路子,带领家乡群众共同致富,通过一定的载体,发挥好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❸ 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服务工作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各地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呈逐步加强的态势,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少。
一是流动党员数量大,去向难以掌握。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外出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以肃州区为例,全区21000余名党员中就有4300余名流动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0.4%。这些流动党员遍布全国各地,大部分为“无序”流动,流向很难掌握。
二是流动党员不愿亮身份,作用发挥不到位。目前,大部分基层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无抓手、缺载体,对作用发挥好的流动党员不能及时表彰激励,对长时间脱离党组织、作用发挥差的不能警示告诫、及时清理,使党员存有亮不亮身份无所谓的心理。
三是流出地党组织难管理,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大多数党员外出前和外出期间不向党组织报告,个别流动党员外出务工经商,常年不回家,无法参加组织生活;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党员,外出不及时接转组织关系,成为“挂靠党员”或“口袋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致使流出地党组织管不上,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
四是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程序繁琐,党员怕麻烦不愿接转。外出务工党员最终绝大部分会回乡创业,认为转出去还得转进来,转来转去太麻烦,致使组织关系接转不及时或干脆不转。同时,预备党员外出,党组织无法了解其日常表现,支部内其他党员也因情况不清难以发表意见,尤其是预备期满后,预备党员不与流出地党组织及时联系,给外出流动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造成了部分预备党员的流失。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思想认识不到位。基层党组织对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流出地党组织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认识,认为管好“在家”的大部分党员就行,外出流动党员管不了也管不好,缺乏工作主动性。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存有畏难情绪,认为流入党员排查难、管理难,增大了工作量。因此,对流入党员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出现了工作上的“死角”和“盲点”。
二是部分流动党员党员意识淡薄。外出党员跨地域流动,长期脱离党组织,接受教育机会少,容易导致组织纪律性不强,党员意识淡薄。有些党员抱着“党员不党员,只要能挣钱”的心理,外出期间不主动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对家乡建设也不关心。有的党员明显行为自由化,不愿接受党组织纪律约束,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一种负担。特别是外出后,不愿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一味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缺乏先进性,成为真正的“隐形党员”。
三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单一。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法不能及时与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接轨,普遍沿用传统的集中教育管理办法,教育管理内容单一,方法落后,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部分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办法少、缺抓手,重管理、轻服务,一味地要求抓学习、讲奉献,不利于调动流动党员积极性。
四是对流动党员的服务不到位。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三多三少”:管理多、服务少,要求多、教育少,党员付出多、回报少,党员没有得到与群众相比特有的优势和实惠。外出务工流动党员亮出身份、接转组织关系后主要就是参加学习活动,响应党组织号召讲奉献、做贡献,缺少激励帮扶关怀措施,在体现党员先进性的同时享受不到经济方面的优惠待遇,致使流动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愿主动接受管理。
五是党建工作力量和经费保障不到位。从当前来看,农村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党建工作主要由党组织书记亲自主抓,企业党组织党建工作主要由企业管理层人员兼管。随着农村、社区承担的经济社会职能不断增多,党员群体不断扩大,党组织书记抓党务工作的精力一定程度上被分散,党组织书记抓党员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在家党员,对外出流动党员、流入本地的党员不能统筹兼顾,有的采取放任态度,有的只能在返乡时取得联系。同时,基层党组织党建经费较少,经常性跟外出党员取得联系产生的电话费、资料邮寄费、交通费等额外费用大大增加,有些费用由党组织书记自己垫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员队伍战斗力的必需。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改进党员教育方式,解决流动党员“党员意识”不强的问题。针对流动党员常年在外、难以集中的特点,抓住流动党员离乡办理手续的时机,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实用技能、安全法规及外出务工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使流动党员既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又能通过培训提高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环境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手段,建立流动党员手机短信平台,开通网上信箱,成立流动党员网络党支部,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学习资料,开展互动交流,加强党性教育。利用流动党员过年过节返乡探亲的时机,通过上门探望、“党员活动日”、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补课”。要认真抓好典型引路工作,发现培育流动党员先进典型,让他们现身说法,宣讲自己在外务工期间接受党的教育、参加党的活动、遵纪守法、钻研业务等方面的先进事迹,从而进一步激发流动党员参与基层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探索实行“双向管理”机制,解决“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问题。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的具体职责。以市(州)为单位,探索建立县(市)区流动党员管理互评机制,将结果纳入县(市)区党建工作年度考核,对责任不落实的追究组织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相关责任人责任。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纳入全省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抓好流动党员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流动党员在评优树模、考核评议中要征求流入地党组织的意见,对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作用发挥不好的,取消资格。对流出地较为集中的,两地组织部门可签订流动党员互管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互通制度,共同对外出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
三是健全完善服务体系,解决流动党员不愿亮身份的问题。流入地党组织要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开通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免费服务热线、手机服务信息,设立流动党员之家,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引导等服务,协调用工单位对流动党员优先推荐、优先招聘,并设立党员奉献奖、党员敬业奖等,提高党员经济待遇。建立党员志愿者参与的救济救助团体,免费为流动党员提供法律咨询、医疗救助、生活就济、子女就学等多方面的援助服务。流出地党组织要设立流动党员创业担保基金,回乡创业的流动党员优先享受小额贴息贷款,鼓励党员返乡创业、回报家乡。要探索推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空巢老人代理服务等制度,解决外出务工流动党员后顾之忧,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管理。
四是加强基础信息建设,解决流动党员底数不清、去向不明的问题。建立组织系统共享地全国性党员信息库,依托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平台,研发推广党员IC卡,象征党员身份,流动党员凭卡可到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和党组织参观学习、参加活动。建立组织、人社、公安、民政、工商等多部门联动机制,要求各地公安派出所在办理暂住户口登记和暂住证时,一并对暂住人口政治面貌情况进行登记,并录入暂住户口信息系统,及时掌握流动党员信息。会同劳动社保等有关部门,督促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办理养老、工伤保险时,认真登记其政治面貌、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确保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管理。
五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解决流动党员作用发挥难的问题。制定全省统一的流动党员管理细则和考评办法,制作流动党员服务手册,将务工信息、就业项目、法律知识和党员管理制度等内容印制成册,免费发放,对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管理,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实行省市县(区)三级联动考核。积极争取将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解决流动党员管理经费不足的问题。流出地党组织要建立外出登记制度、行前教育制度、定期联系制度和活动证管理制度,保证流出党员管理不断线。流入地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咨询服务、就业培训、党费收缴、活动记载反馈等制度机制,确保流入党员服务不间断。积极创新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广泛组织开展“流动党员先锋岗”、“流动党员经营点”、“流动党员服务区”等主题实践活动,激发流动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上进心。同时,建议中组部积极总结各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及时归纳总结,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作者:高子芸 酒泉市肃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❹ 如何加强流动党员学习教育
现如今我国的大城市中都会有很多流动的人员,其中不乏有很多是党员人士,如何加强对版流动党员的教育权管理是今后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要在流动人员少的、流动性大的劳务输出地,建立流动党员支部,建立流动党员台账,能够及时的对流动人员的动态更新,建立一个相应的流动党员信息数据库,能够起到网络管理;建立服务窗口,为流动党员提供组织关系接转、收缴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领导干部与流动党员的沟通,实行挂钩联系同他们一起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文体活动。最后,要建立维权服务中心,协助解决工资的拖欠、医保社保等等问题,鼓励对其返乡创业,能适当提供小额贷款,开辟“绿色通道”等等优惠政策
❺ 如何加强"两新"组织党员和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完善,部分党员由于就业、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与组织关系所在地的组织活动,随着社会流动日益频繁,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也出现了许多难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新时期党的“两新”组织建设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建立党员信息库,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建立健全全国党员信息库,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并为每位党员发放党员活动证,采用党员登记制度与流入地党组织相联系,实现党员去哪里,就在该组织尽义务、享权利,处处显现出党建的先进性。
其次,加强党组织建设,扩大流动党员管理覆盖面。一是采取定期主动联系党员的办法,利用返乡高峰期,组织学习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对流动党员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将支部建在“两新”组织上等其他流动党员集中的组织上,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开通12371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提供咨询服务,让流动党员在流入地方便的找到组织。三是组织开展适宜的组织活动,提高教育成效。教育内容应着眼于提高流动党员的素质能力,结合流动党员的学习需要,重点进行政治理论宣讲、创业技能培训、法律法规学习,增强流动党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最后,创新组织活动体系,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一是建立党内服务体系,主要负责政策咨询、业务指导、整合资源、组织协调、帮扶解困、教育培训及管理创新等工作,在基层组织建立起党员之家,构建组织与党员的沟通交流平台。组织党员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党员提高上岗信息、职业培训、信息交流等服务,组织和管理党员义工队伍,利用党员的专长开展义工活动,为党员和群众提供服务等。二是建立党内模范体系,为流动党员发挥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舞台,鼓励流动党员发挥积极作用,如引导和鼓励党员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牵线搭桥,传送科技和市场信息。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外出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带头致富。
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模范作用,是做好新形势下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加强研究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的方式方法,努力探索适合“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新途径、新渠道,与时俱进地抓好流动党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