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农家书屋活动情况记录怎样写
每天有来多少人来看书,看的源是什么书,每周来个小总结,每月来个大总结。
周总结这周共多少人,看了那些书。月总结每周人数的变化情况,还有原因;那些书受欢迎,那些书看的人少,为什么。
总的总结一下活动情况啦,优点缺点啦,需要改进那些方面,然后歌功颂德,继续努力,继续发展。
㈡ 农家书屋开展哪些活动
跟书和阅读有关的都可以撒,比如组织阅读、科普、捐书、实践、知识竞赛那些
㈢ 社区农家书屋需要培训的内容有哪些
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办好社区农家书屋,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家书屋建设工作的领导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面向社会、面向社区居民的文化惠民工程。目的在于通过在社区建立居民自助读书点,从而达到提高社区居民素养,丰富社区人民生活的目的。
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家书屋的建设形式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持农家书屋的长久生命力,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明确要求,要遵循因地制宜和便民原则,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从运行的情况来看,我社区农家书屋是以居委会为主导的类型。在书屋内部管理机制方面,坚持“政府主导、自主管理、无偿借阅”的原则,鼓励大胆探索、创新方式。图书流通上,采取流动交换阅读和免费借阅的方式;在运行费用上,由社区负担,管理人员由社区干部兼任,无报酬。制定了具体的管理措施,规定“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必须由社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负责。此外,还制定了登记制度。其中,书目登记制度和借阅登记制度用以规范居民的借阅行为,防止图书的丢失、破坏;而需求登记制度则可以帮助居民寻找喜欢和需要的图书,为他们提供更贴心、周到的服务。这些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居民看书、爱书的积极性,居民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建设,使“农家书屋”成为居民脱贫致富、增长智慧的有效途径。
三、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我社区农家书屋已正常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居民读书活动。通过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丰富了居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农家书屋的发展。有居民表示,以前想看本书,还得跑到区图书馆去,很不方便,因此大部分居民闲暇时除了打牌和聊天,就闲着没事干。现在社区有了“农家书屋”,不光居民借书、看书方便了,社区的孩子们放了学,也可以到这里来读课外书。农家书屋实实在在成了培养新型居民的“充电”场所。我们认为,实施“农家书屋”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书屋建立在社区由居民自己管理,镇文化站和区图书馆认真做好辅导,作为书屋建成后的工作重点。目前,社区农家书屋运转正常,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居民的文化需求,并给居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农家书屋”的建成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带动了居民走上了科技致富路。
四、创建活动当中遇到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打算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致使书屋图书藏量偏少,种类不丰富,图书更新缺乏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形式比较单一,功能不够完备;三是现有人员均为兼职,无专门管理人员;四是社区办公阵地较小,社区图书室还未达到区级相关部门要求,阻碍了社区农家书屋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拓宽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切实推动文化工作重心向社区转移。
㈣ 浅谈如何建立“农家书屋”长效运行机制
[Abstract] Farmers’Bookstore is bookstore in administrative village managing by farmers themselv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ways of the long-term effective running system of Farmers’Bookstore,including integrating all kinds of resources to get high efficency, leading by government to build a reading atmosphere, managing flexible and establishing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Farmers’Bookstore Long-term effective running system 近年来,“农家书屋”工程无疑是业内人士谈论最多、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今后五年,全国农村将建设20万个“农家书屋”,并逐步建立起为农民“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这一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将使广大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现状得到极大改善,有力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划和设计,“农家书屋”是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民自助读书场所,将依据“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建设与运作。因此,在政府主导和投入为主的原则下,必须探讨和建立起一整套长效保障机制,“农家书屋”才能健康发展,充满活力。 1 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目前,我国村一级的农民科技文化活动开展的水平不同,条件也不一样。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应积极与其他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和合理改造农村现有的公共设施,将书屋与农民夜校、文化站、老年活动室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建在一起,实现“一屋多用”。这些地方大多数有比较健全的村级组织,十分重视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书屋建设有较好的传统,但是场所、设备条件比较简陋,多数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如果能将“农家书屋”的建设纳入整个农村文化建设的全盘规划当中,与现有农村文化阵地和网点资源相结合,更新设备,改善条件,选择培养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既符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又能够避免资源浪费,实现书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2 政府主导,营造环境 当前,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农村建设“农家书屋”,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既是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职能所在,又体现了让全体民众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农家书屋”是以政府主导、投入为主的公益型书屋,明确的主体定位和发展原则是书屋保持生命力和活力的基础。在起步阶段,政府的投入有利于解决最为棘手的建设资金问题,有助于聚集各方合力加快书屋建设,例如农业部门为书屋选派农技人员进行实用科技知识的培训和辅导,文化部门选派文化骨干帮助群众开展文艺活动,图书馆专家对“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制定管理公约,提供图书信息等。在运行过程中,政府的宣传和推广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全社会的力量关注书屋的发展,利用社会捐助、减免税收等有力措施,保证书屋持续有效运转。 3 灵活经营,恒久发展 首先,灵活掌握“农家书屋”建设的选择原则,管理者既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责任心强、有威信的热心人,又应当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讲诚信、懂经营,可以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专业户,也可以是兼做副食店、小卖部、农资代售点的经营者。 其次,在经营方式上支持具备条件的“农家书屋”逐步开展出版物代销、租售等经营,实现读书、租书、卖书、娱乐一体化经营,多方位服务。 要解决后续资金不足、图书无法及时更新的问题,可与当地新华书店实行互惠互利的连锁经营,由专门的销售商负责送货上门,补充货源、调换品种,为自我发展和恒久发展提供保证。 4 建立制度,严格管理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划,“农家书屋”将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为了使“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有章可循,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必须建立起完整的工作制度,并不断加以创新和完善。 第一,书屋的选点工作应实行申报备案制度。通过申报、审核、批复建设等手段将高素质、懂经营的书屋管理员选拔出来,管理员的素质好坏、责任心强弱直接决定着书屋发挥作用的大小。 第二,制定统一的《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办法》。制定统一标准,并要求各地参照制定管理细则,建立健全相应的“农家书屋”运行机制。 第三,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可选择培养一批特邀书屋管理员,定期反馈有关书屋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后续工作。 第四,建立回访和考核制度。定期对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进行回访,了解书屋在日常管理和使用中面临的问题,对书屋软、硬件使用状况、利用程度、管理员的尽职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 第五,积极开展“农家书屋”市场化运作的试点工作。推广经验,探索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既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又能为农村出版物提供新的机遇,延伸农村图书市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只要能在“公益性起步、经营性发展”的思路上探讨和建立起一整套长效保障机制,“农家书屋”的发展必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㈤ 农家书屋标准化应包括哪些内容
农家书屋验收评分标准
一、 选址(8分)
1. 符合计划。(2分。不符合扣2分)
2. 选址合理,覆盖面较广。 (2分。不符合扣2分)
3. 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2分。不符合扣2分)
4. 环境整洁,适宜借阅。(2分。不符合扣2分)
二、 出版物(60分)
1. 图书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1200种)。(20分。少于者视为不达标)
2. 报刊20—30种。(10分。少于20种扣10分)
3. 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10分。少于100种扣10分)
4. 出版物按照推荐目录选配。(14分。推荐目录内出版物不足70%视为不达标;本省出版物超过30%视为不达标,少数民族地区可适当放宽)
5. 出版物登记完备,统一编目,分类陈列。(6分。不符扣6分)
三、 基础设施(10分)
1. 悬挂统一标牌。(3分。不符扣3分)
2. 书柜、桌、椅、照明等基础设施齐全。(5分。缺第一项扣2分)
3. 配备防火设备。(2分。不符扣2分)
四、 管理人员及管理制度(22分)
1. 管理人员经村民推荐,经过初步培训。(4分。不符扣4分)
2. 健全《管理员岗位职责》、《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6分。缺一项扣2分)
3. 配备图书借阅登记本、图书目录登记本和征求意见本。(6分。缺一项扣2分)
4. 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5天,每天不少于4小时。(6分。每周累计开放时间少于20小时扣6分)
㈥ 农家书屋的介绍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专农民实用的属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
㈦ 农家书屋事迹简介
精神文明建设者抄很多,最袭具特点的就是作家,他们写的好文章能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让人感人至深。
现在社会有很多老年人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文艺表演,扭大秧歌,每逢过节他们就组织起来表演,你说他们是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正是有他们的表演为节日增添节日的气氛。同时也提高了精神文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