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预防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07年之后全球寨卡病毒爆发疫情逐渐增多,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而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能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所以掌握一定的预防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② 寨卡病毒培训过了为什么没有学分
寨卡病毒,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主要在巴西各地区蔓延。
也叫Zika病毒。 该病毒本身没有什么回,80%的成年病毒携答带者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症状,20%的成年患者也只能感受到轻微的症状比如感冒发烧之类不影响人类身体机能的小玻但在孕期患有zika病毒。
③ 寨卡病毒病的预防
目前无疫苗。减少寨卡病毒感染来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减内少蚊虫与人的接触可减少感容染发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使用驱虫剂;穿戴尽可能覆盖身体各部位的衣服,而且最好是浅色衣服;采用纱网、门窗紧闭等物理屏障;蚊帐内睡觉。另外较为重要的是将水桶、花盆或者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实施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从而去除可使蚊虫滋生的环境。
要保护自己免患寨卡病毒和其他蚊媒疾病,采取上述措施,避免受到蚊子叮咬。孕妇或者计划怀孕的妇女应当遵循这一建议,当前往已经出现寨卡病毒疫情的地区旅行时也可征求当地卫生部门的意见。
④ 寨卡病毒是什么怎么预防
塞卡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黄热病毒flavivirus,通过伊蚊(Aedes)传播, 和这类病毒类似的病毒有登革热,黄热病等,也通过伊蚊传播。
⑤ 如何预防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传播,所以降低蚊虫密度、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回主要手段。具答体措施包括清除蚊虫孳生地、完善防蚊设施(纱门纱窗)、杀灭蚊虫、防止叮咬(涂抹趋避剂、挂蚊帐、使用蚊香等)。
同时,目前有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也可通过性交和血液传播。因此,保持与来自疫区人员的“安全距离”、不使用非安全的血及血液制品,对于防止感染也很重要。
⑥ 寨卡病毒“克星”来了 日常怎么预防
寨卡病毒“克星”来了 日常预防措施:
由于寨卡病毒通过蚊媒传播,因此在专预防上可使用蚊帐、安属装纱窗或是点蚊香等手段防蚊,从而切断伊蚊叮咬的传播途径。
雌蚊吸食人血,一般在白天叮咬人,黎明和黄昏为是雌蚊活动高峰,应在这段时间内,尽可能避免或是减少在室外绿地等伊蚊较多的地方停留。
伊蚊喜欢的环境,是小积水,它们多于在小积水中产卵滋生,若是定期的对室内外像是花盆、水桶以及轮胎等位置进行清洁,就能避免伊蚊的滋生。
寨卡病毒“克星”定义:
寨卡,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症状与登革热相似,包括发热、红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传播途径:
伊蚊传播。
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
通过血液传播。
⑦ 寨卡病毒病怎么防治
病因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20nm,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宿主不明确,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环。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该病毒活动一直比较隐匿,仅在赤道周围的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寨卡病毒感染散发病例。最早一次暴发流行是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的雅铺岛,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13年-2014年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感染了约32000人。伊蚊还传播黄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种病毒,包括登革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黄热病毒,也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几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随伊蚊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之后。类似的规律开始于2013年,当基孔肯雅病毒从西到东传播时,寨卡病毒紧跟而来。
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间,有报道称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发流行中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出生的新生儿头围与匹配的相同性别和孕龄的孩子比,低于平均值超过了两个标准差)。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共报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35例小头畸形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性脑组织钙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脑区域、基底节区域。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能见到。小部分婴儿出现关节挛缩,提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对寨卡疫情开展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然而,在解释婴儿小头症与寨卡病毒之间的关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调查。
诊断
寨卡病毒感染以症状和流行病史为诊断基础(比如,蚊子叮咬,或者到已知存有寨卡病毒的地区旅行)。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和黄热病等其他黄病毒会发生交叉反应,因此通过血清学方法做出诊断可能较为困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血中病毒分离培养可以确诊。起病7天内,如果检测到外周血清中寨卡病毒RNA阳性可以诊断,但由于RT-PCR阳性窗比较短(3-7天),也就是病毒血症期短,因此阳性窗之外阴性结果不能除外感染。
治疗
目前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对症退热治疗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小头畸形肯定对生长发育有影响,具体影响要进一步观察。
预防
目前无疫苗。减少寨卡病毒感染来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可减少感染发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使用驱虫剂;穿戴尽可能覆盖身体各部位的衣服,而且最好是浅色衣服;采用纱网、门窗紧闭等物理屏障;蚊帐内睡觉。另外较为重要的是将水桶、花盆或者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实施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从而去除可使蚊虫滋生的环境。
要保护自己免患寨卡病毒和其他蚊媒疾病,采取上述措施,避免受到蚊子叮咬。孕妇或者计划怀孕的妇女应当遵循这一建议,当前往已经出现寨卡病毒疫情的地区旅行时也可征求当地卫生部门的意见。
需
⑧ 防控寨卡病毒、登革热关键怎么做
寨卡病毒、抄登袭革热,既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预防是关键。当地一旦发现病例,灭蚊、防蚊是防止寨卡病毒、登革热流行的唯一有效措施。灭蚊主要是消灭孳生地,要清除室内外积水,填平洼地,疏通沟渠,使蚊子无产卵之地。可使用杀虫剂喷洒室内外,使成蚊密度降至最低水平。还可用蚊帐、门窗纱网防蚊,用蚊香、驱蚊器等驱蚊。要管好传染源,对登革热病人要隔离在有防蚊设施的病房内,隔离时间不应少于5天。对可疑病人也应进行医学观察,并尽快作出病原学检查。
我现在用来擦手的西护士消毒湿巾就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登革热我就不太确定了。我对他们湿巾配方比较了解,也看到过他们的检测报告,经常出国,很怕细菌病毒感染的。
⑨ 寨卡病毒的预防
目前无复疫苗。减少寨卡病毒感染制来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可减少感染发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使用驱虫剂;穿戴尽可能覆盖身体各部位的衣服,而且最好是浅色衣服;采用纱网、门窗紧闭等物理屏障;蚊帐内睡觉。另外较为重要的是将水桶、花盆或者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实施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从而去除可使蚊虫滋生的环境。
要保护自己免患寨卡病毒和其他蚊媒疾病,采取上述措施,避免受到蚊子叮咬。孕妇或者计划怀孕的妇女应当遵循这一建议,当前往已经出现寨卡病毒疫情的地区旅行时也可征求当地卫生部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