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问谁有新版红楼梦演员李沁的详细资料
李沁
个人介绍
姓名:李沁
生日:1990年9月27日
籍贯: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
身高:166cm
体重:42kg
血型:A型
星座:天秤座
特长:昆曲、越剧
毕业院校:上海戏曲学校昆曲五班
[编辑本段]艺术作品
昆曲作品:
《牡丹亭》 饰演:杜丽娘
电视作品:
《红楼梦》 饰演:少年薛宝钗
获奖作品:
13岁时就凭借表演昆曲《牡丹亭·游园》获得过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金花奖
[编辑本段]关于新版红楼梦
少年版薛宝钗定李沁 出自昆曲名门
李沁是上海戏校的学生,学昆曲出身,《红楼梦》选角中对演员古典气质的重视和叶锦添昆曲造型的重视让李沁入选少年版宝钗,在剧组安静拍戏的李沁不被安排接受任何访问,只有从叶锦添的嘴里我们听到一些对她的评价 “她的戏曲底子自然会成为很大的助力,一直以来我对《红楼梦》中薛宝钗这个角色都有好奇,为何曹雪芹要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世界里加入一个薛宝钗?她代表了他们要反抗的体制、一种稳定的力量?薛宝钗代表了什么是曹雪芹急需要逃避的?李沁的面相清秀,五官精美,薄薄的身体,反过来倒有一点纤弱之气,用她来演薛宝钗会使观众产生一种不一样的感受。”相比较之前议论纷纷的姚笛(blog),白冰(blog),小黛钗压力并不大,李少红更多的是从侧面给演员信心让他们全力塑造角色。
李沁:活在昆曲世界的古典精灵
昆曲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学习昆曲的李沁,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江浙长大的她性格沉稳、安静、淡定,与《红楼梦》原著小说中描述的薛宝钗非常接近,而且因为在昆曲这种高贵优美艺术的熏陶下,李沁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着自然散发的优雅古典风范。
初见时,李沁未施粉黛,精致的五官就这样干净而直白地呈现在眼前。赞扬她美丽,她却只娇羞地报以莞尔一笑,以示谢意,颇有江南女子含蓄内敛的韵味。
❷ 关于六小龄童的故事
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而六小龄童的却有着一个猴王世家。曾祖父章廷春是浙江 绍兴上虞道墟镇一个普通村民,在农闲、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参与演戏,演的最多的自然是猴戏。祖父章益生从自娱自乐为主的社戏中看到商机,把大城市的服装、道具等贩到当地小城镇,做起了戏业生意。他完成资金积累后在上海开设了一家老闸大戏院,并且把所带去的绍剧班社扩展为同春舞台。父亲六龄童章宗义,在上海同春舞台脱颖而出,他博采众家之长,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猴戏,被誉为“南猴王”。 1959年4月12日,六龄童的儿子章金莱在上海出生,后来取艺名六小龄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100多年的风雨中, 猴王世家的人们用自己的努力推动着中国猴戏的发展,以下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进程。曾祖父章廷春脸谱是木头脸,在木头上刻画一个猴子,演出的时候用嘴咬住,金箍棒是木棍,赤脚;祖父章益生的脸谱是布脸,把脸谱画在布上,绑在脸上,金箍棒是竹棍,穿草鞋;六龄童章宗义的脸谱是勾脸,把油彩画在脸上,金箍棒是藤棍的,穿僧鞋;六小龄童章金莱的脸谱是贴脸,金箍棒是铝制的,穿靴子。
六小龄童小时候觉得演猴戏太苦,不想演猴戏。而父亲则把继承衣钵的希望寄托在二儿子小六龄童章金星身上。小六龄童天生聪明,勤奋好学,因成功参演《大闹天宫》的小罗猴,《三打白骨精》的传令猴而深受观众喜爱,并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鼓励,也被六龄童视为最满意的传人。而小六龄童最大的梦想是能够像父亲一样主演孙悟空。
但是,病魔击碎了小六龄童的梦想。1966年,17岁的小六龄童被白血病夺去生命。去世前,他对一直陪伴在身边的弟弟六小龄童说:“我要死了。”六小龄童问:“什么叫‘死'?”小六龄童说:“‘死了'就是你再也见不到我了。”章金莱问:“怎样才能够见面呢?”他说:“直到你当上美猴王的那一天,你就能见到我。” 这是17岁的小六龄童最后的梦想和嘱托,一副沉甸甸的担子顿时压到七岁的六小龄童身上
六小龄童说:“我是随着猴魂而来的。” 其实,他来到世间的时候未免有点“猴急”。他在母亲的腹中还没有呆够十个月,就迫不及待地来了。之前,他已经有了十个哥哥姐姐。 童年的六小龄童也并没有表现出演戏的天赋。他身材纤弱,性格内向,时刻不离母亲左右,也很少走出家门。
当六龄童最终把期盼的目光投向六小龄童时,自己却已在“文革”中被打倒,发配到乡下劳动。但他还是利用一切时机教儿子学艺。渐渐地,随着造反派对六龄童的折磨越来越厉害,六龄童再也没有条件对儿子言传身教了。于是六龄童就设法给家里写一封信,让六小龄童直接去找他的老师、上海戏剧学校的薛德春先生。于是六小龄童成了薛德春的关门弟子。薛德春教过父子两代美猴王,成为一段艺坛佳话。但当时六小龄童作为“戏霸”、“黑五类”的孩子,是不允许学艺的,弄不好还会被扣上“阴谋复辟”的帽子。
怎么办呢?薛德春和六小龄童不约而同地想到在《西游记》里菩提祖师半夜三更偷偷教孙悟空学艺的故事,他们决定如法炮制。只是孙悟空学艺在半夜三更,而六小龄童学艺则在凌晨五点。没有练功房,晴天就在人民广场一个偏僻的角落,雨天就在上海服装公司门前长廊的一个自行车棚里。
无论赤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六小龄童多年如一日,坚持天天练功。有时候练完功,适逢太阳升起,万丈霞光照在六小龄童的脸上,让他感到无比舒畅,于是连早饭也不吃就去上海宁波路第三小学上学了。
❸ 速跪求:戏曲鉴赏课学习体会!!急!急!谢谢谢谢!
声音要长,声音要好听,步子要或快或慢.
常识: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有《将相和》的廉颇,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也由架子花脸扮演。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