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管理培训 > 地灾培训会上讲话

地灾培训会上讲话

发布时间:2021-03-16 02:58:26

『壹』 矫梅燕副局长在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4月18日,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汪民副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国即将进入汛期之际,国土资源部组织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部署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非常重要。下面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就做好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从过往经验看,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受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貌地质和气候变化影响,由气象条件诱发的地质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地质灾害不可预见性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越来越大,地质灾害已呈现出常态化发展趋势。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是国土和气象两部门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可掉以轻心。

从气候预测看,我们不能麻痹大意。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气候为中等偏差年景,汛期降水呈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盛夏(7月至8月)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中游将可能出现汛情,汛前期青海、四川西北部、陕西北部、山西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今年地质灾害防御形势严峻,容不得有丝毫麻痹大意。

从服务能力看,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当前,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与地质灾害防治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对突发性高影响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暴雨诱发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的要求还有差距。面对地质灾害防治服务能力的差距,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松懈。

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看,我们需要常抓不懈。十八大提出的“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既是对气象和地质灾害防御科学发展的支持,也对气象和地质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气象和地质灾害防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和更强有力的措施推进灾害防治工作。

二、认真总结两部门合作经验,持续推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

2003年以来,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签署的《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协议》为开端,两部门深化合作,有力促进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业务的发展。今后,我们要以打基础、强基层、健机制为重点,持续推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科学发展。

第一,要打基础,共同推进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一是共同推进易灾地区和主要灾害隐患点自动气象站、暴雨监测站和雷达等组成的气象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实现对关键地区雨情、水情的实时监测,确保及时发现险情。二是针对地质灾害短历时、局地性和突发性强等特点,深化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预报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提高定量降水预报水平,确保准确做出预报。三是联合制定地质灾害易发区致灾临界雨量指标体系,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确保防御端口前移。

第二,要强基层,共同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地质灾害群策群防体系对接融合。一是结合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防御“十有县”和“五到位”建设要求,以及中国气象局关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十二到”的具体要求,深入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对接。二是重点推进基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与农村气象信息员的共建共用,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灾害预警发布手段的共建共享,基层地质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实现灾害早发现、早通气、早部署、早防御。

第三,要健机制,共同推进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作的长效发展。一是要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机制,建立有利于气象和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发展的保障机制,形成政策支撑有力、运行保障可靠、经费投入稳定、地方支持力大的发展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国土、气象全方位合作机制。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气象资料等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应急联动,建立重大灾害的联合会商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科研合作和标准制定,推进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业务的规范化发展。

三、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各级气象部门要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按照此次会议的有关精神,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做好地质灾害气象保障服务,责任落实是前提。各省(区、市)气象局要严格遵守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气象服务规章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岗,保证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各级气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气象服务上,要在预报服务第一线靠前指挥。

第二,要进一步强化监测预报。做好地质灾害气象保障服务,监测预报是基础。各级气象部门要狠抓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的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两个环节,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要密切监视重点地区灾害性天气变化,掌握雨情、水情和隐患点实况信息。要充分发挥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实景观测等在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强化面向地质灾害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

第三,要进一步强化预警服务。做好地质灾害气象保障服务,灾害预警和有效发布是关键环节。要联合国土资源部门将地质灾害条件等级预报升级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共同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警。要通过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多种手段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和机制,提高预警信息的发布时效和覆盖面。

第四,要进一步强化联动联防。要加强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联动联防,建立两部门应对恶劣天气特别是突发强降雨天气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的消息树作用。要加强部门内灾害性天气联防协作,建立区域性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天气上下游影响站台之间灾害性天气监测实况、灾情、预报、警报信息通报机制。

同志们,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各级党委政府关心,人民群众关心。衷心希望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本着开放融入式发展理念,携手把地质灾害防御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最后,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向国土资源部和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门长期以来对气象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谢谢大家!

『贰』 贠小苏副部长在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紧急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8月日)

同志们:

今天下午部决定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视频会议,主要目的是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近期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批示精神,落实绍史同志关于三峡库区、地震灾区及其他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对当前降雨重点流域防灾工作再部署再强调,组织大家一起,振奋精神,提升信心,再鼓士气,全力做好近期强降雨期间及汛期后半段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雨情、水情异常复杂,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范形势异常严峻。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1337人遇难、407人失踪。8月12日,四川汶川、绵竹、都江堰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7人死亡、37人失踪。8月18日,云南贡山又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4人死亡、87人失踪。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各单位、各部门紧密配合,全国上下全力支援,抢险救灾工作有序有力。部和各级国土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迅速组织当地国土系统干部职工就地投入抢险救灾工作,部及时派出专家和技术队伍协助地方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目前,甘肃舟曲、四川绵竹、汶川和云南贡山等灾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

8月11日,部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视频会议,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了进一步安排,各地都做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刚才,中国气象局郑江平司长已经详细分析了近期全国的气象状况,我国又将迎来新一轮大范围降雨过程,范围涉及20多个省区市,局部地区最大降雨量可能超过200毫米,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再一次面临巨大考验。针对本次强降雨,国务院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未来十天极易出现强降雨,要加强洪水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特别要重视汶川等地震灾区的危险区,及时转移群众避险。昨天下午,在赶赴云南贡山途中的徐绍史部长又专门安排部署防范近期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各项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和绍史部长的部署安排,切实做好强降雨引发地灾的防范,下面我简单谈三点意见: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8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作出了部署,近10天以来,国务院领导又先后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多次重要批示,要求加强防范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做好各项抢险救援工作,防范次生地质灾害。我部8月11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视频会议上,徐绍史部长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重点作了传达,对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强调了做好舟曲抢险救灾的各项任务。国土资源部门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抢险救灾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一)要充分认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性

我部多次强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性。8至9月我们依然处于主汛期,还可能经历多轮强降雨过程,汛期还可能延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远不能有丝毫松懈。从今年情况看,老点、新点同时引发,既有已经排查出来的隐患点,也有不在防范范围内的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有些地方由于遭受多轮强降雨侵袭,岩石松动、土体饱和,地灾常常是突如其来,猝不及防,形势非常严峻。尽管形势严峻,我们还是要坚信,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与不抓大不一样,查与不查大不一样,防与不防大不一样,治与不治大不一样。要针对性设防,防而又防,防上加防,特别是防范一些大规模、高速度、远距离的泥石流、崩塌叠加并发的重大地质灾害。

(二)清醒认识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

由于我国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我国地质灾害本身就十分发育,在广大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随处可见,加之对引发地质灾害的降雨、地震等外动力作用的预测预报还远远不能达到及时准确的程度,导致地质灾害具有十分复杂的形成机理和成灾过程,表现出很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一旦成灾,又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对地质灾害本身的这些特点,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把地质灾害的这三性告诉我们的干部,告诉我们的群众,让大家头脑中都绷紧防范地灾这根弦,使大家都做到主动防灾。这次四川绵竹、汶川暴发大规模山洪泥石流灾害,却没有造成大量人员损失,与当地干部群众自身具备的面对地灾的警惕性和防灾自觉性是紧密相关的。

(三)全面认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局限性

当前,我们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基础情况调查掌握、行政管理与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监测预警与临灾预报、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与运行、临灾避险组织与执行、防治经费投入与安排使用、灾后应急处置与灾后恢复重建等诸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各地对这些问题,要有全面认识,心中有数,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弥补和解决,从主观上逐步筑牢地质灾害防线。

二、要立足防大灾、抗大灾,全力以赴做好下阶段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防灾责任

各地要全面落实责任体系,纵向是省、市、县、乡、村五级,横向是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是关键。要建立完善的领导负责制,主要领导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亲自抓、分管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抓,人人肩上有担子,项项工作有着落。要协助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市)政府、乡镇(街道)政府把辖区内隐患点的防灾工作责任进行层层分解,细化到人,确保每个环节上、每个岗位上都有人抓有人管。要利用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将接听灾情和险情报告的电话号码在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上公布。

(二)要密切配合,形成防灾的合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持久战,也是各级政府、多部门参与共同作战的规模战争,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一是要与气象、水利部门配合,关注雨情、水情,做好监测舆情。各地要进一步推进气象预警,按照我部和中国气象局的要求,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推向县一级,提高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度,同时要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作为提醒民众和宣传工作很好的一个窗口。二是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部门的配合,争取在地灾防治工程和经费上予以支持,优先、重点消除威胁人群大、威胁财产多的重特大隐患点。三是要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指导和监督交通、铁路、水利、建设、教育等部门,各负其责,做好相应领域内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四是与民政、安监部门配合,做好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工作。五是进一步依靠乡镇村社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他们在地灾防范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三)要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这是在现有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手段,需要持续不断地改善和完善。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一是加强防灾知识和责任心。要加强对群众监测员的培训,让他们掌握识灾、报灾、防灾的基本知识,要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还要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四川可能有些地方条件好一些,监测员有手摇对讲机、也有敲锣、吹哨,要尽可能给一些补贴。二是要实现做好、做通受威胁群众的思想工作,给他们讲清“防灾多受累,受灾少流血”的道理,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在发放“明白卡”的同时,就要把防灾的知识告诉群众,把撤离的路线告诉群众,特别是到晚上,一旦有了险情怎么撤,往那里跑,都要告诉群众,要不然人心惶惶,撤离过程本身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甚至是伤亡。我们有很多工作只做到了基层干部,只做到了国土系统,但没有落实到普通群众,没落实到受威胁的人员。四川省的副省长讲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于治理酒后驾车,我们搞过很多整治,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这次治理酒后驾车,直接将违规后果告知每一个开车的人,效果就好得多。群测群防要把地灾的知识和撤离的路线告诉群众,而且撤离之后不要再擅自返回危险区。群测群防体系要作为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切实抓好。

(四)进一步加强隐患排查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是否全面和到位,是能否避免重大损失的关键。一是再排查、勤巡查、常检查,重点检查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和山地斜坡地带、沟口处、交通干线两侧、库岸、矿山采空区以及已查明的隐患点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二是根据天气情况开展动态巡查;三是针对排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要纳入监测体系,有针对性地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开展咨询会商、多方论证,必要时采取勘查等工程措施,搞准成因和成灾模式。

(五)要特别强调临灾避险

一旦有极端气候,有成灾的迹象,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向当地政府提出坚决避险的建议。要坚决撤离人员,宁可听骂声,不可听哭声。要做到及时避险很不容易,许多成功避险的事例表明,要做到临灾避险及时、有序,必须抓好以下环节,一是要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完善和细化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工作方案。二是要加强宣传和防灾知识普及,让危险区内的所有群众都对临灾避险行动心中有数。三是要加强监测和巡查,不放过出现的任何前兆现象。要鼓励群众监测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重庆黔江的一位群众监测员,对滑坡隐患长期监测达6年之久,今年6月的一天,滑坡出现险情,他及时报警,果断配合村干部组织险区群众撤离,1小时候滑坡发生,掩埋滑坡体下几乎所有房屋,48人成功脱险。一旦发生地灾险情,要及时有力地加以处置。四是要加强应急值守和应急反应,第一时间接报灾情险情信息,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处置。7月28日四川汉源万工乡集镇发生滑坡,如果不是乡镇干部和国土所干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组织群众转移,将会出现更大的人员伤亡。

(六)加强重点地区防范

要高度重视三峡库区、地震灾区、西南山区和东南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特别关注铁路公路沿线、大江大河沿岸、人口稠密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三峡库区涉及的湖北省、重庆市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认识三峡库区工作的重要性,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抢险等工作,抓紧完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认真做好项目验收、科研、宣传和总结工作。汶川、玉树地震涉及的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省国土资源部门,要继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克服不利条件,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部署,扎实推进,最大限度地保护灾区人民不再受到二次伤害。其他地区,也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七)加强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地灾防治

有三个方面请大家关注。一是要宣传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以及基本的防灾知识,来提高公众防灾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分析宣传地灾突发频发的原因和地灾的特殊性。三是要宣传成功避险、宣传群测群防监测员的辛勤工作,来提升社会对地灾防治工作的正面认识。

(八)进一步提高防灾科技水平

从根本上说,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要依靠科技进步。各国土资源厅、有关地勘单位,要加强对地灾的分析、研究、总结、规范,与时俱进的改进和创新地灾防治工作。要在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的基础上,更加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大作用。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组织科技攻关,要组织专家调查总结地质灾害防御规律,为以后的防范提供可借鉴经验。

三、持续做好甘肃舟曲、四川汶川、绵竹和云南贡山等地的抢险救灾工作

目前,距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已十多天,但各项工作仍不能松懈。部系统各方面要密切配合,眼下舟曲抢险救灾工作重点要围绕这4个方面展开。一是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的基础上开展再排查、再巡查、再核查,对新发现的隐患点要及时落实监测,明确责任人。要圈定地质灾害危害区域,提出转移避险的具体建议。加强雨情和水情监测预警,把问题想得严重些、考虑得更加周全些,及时、坚决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切实避免再次发生群死群伤。二是部机关、测绘局、航遥中心和环境监测院等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完善应急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做好各项支撑工作。三是为灾后重建做好基础性工作,通过地灾排查,对地灾防范和治理、灾毁耕地复垦、灾害重建选址等提出建设性意见。部有关司局要指导做好灾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按期提交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原址重建地质环境论证方案、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方案和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文本等成果。

18日晚至19日凌晨,四川多个地区普降大雨,局部暴雨,引发大量滑坡泥石流灾害,绵竹、映秀、汶川等地灾情还在扩大,抢险救灾进入最艰苦时期,转移出来的大量受灾群众需要安全的临时安置点。四川省厅全力以赴,集中了大量专家和技术队伍正在各灾区进行艰苦工作。部已通知周边省份做好准备,随时调集力量支援灾区。18日凌晨发生的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正处于紧张的抢险救灾过程中,徐部长带领部专家组经长途跋涉,已在现场开展调查评估、二次灾害防范、周边地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群众安置点选址等多项应急处置工作。各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目前还有大量中小型的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正在处置,这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的来临,使我们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两线作战的巨大压力,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严峻的形势、社会的需求以及工作上的困难,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认真研究安排,严阵以待、严加防范,切实做好今年的地灾防治工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务必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全力以赴,尽心尽力,把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叁』 关凤峻司长在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培训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1月26日)

同志们:

值此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培训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地灾防治工作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灾防治工作的决定》,总结前阶段工作,动员部署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开展标准规范编制技术培训工作。

我部高度重视地灾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工作,2000年以来,在认真总结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先后组织编制出台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地灾防治工程监理规范》等行业规范。但是,总的看,地灾防治行业的标准规范与防治工作发展的需求相比严重滞后,一是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地灾防治标准规范体系;二是现行标准的类型和数量还远不能满足地灾防治工程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很多内容还需要参考相关行业的技术要求;三是已有行业标准的实施效果有待提高,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因此,2011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抓紧修订地灾调查评价、危险性评估与风险区划、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规范标准,完善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危险性评估等技术要求和规程。要完成《决定》提出的任务,就要求我们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并统一组织我国地灾防治全行业的专业技术力量,抓紧开展编制工作。

2012年8月,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成立之后,我们将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委托给协会,作为协会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点工作。在地质环境司的指导下,协会秘书处在人手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在一年多时间里,会同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制定工作方案,完成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工作,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在充分征求和听取广大会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和《地灾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修订组织实施方案》,提出三年内需要编制的10大类146项具体标准规范,明确了编制工作的10家牵头组织单位、77家主编单位和125家参编单位,确定了标准规范编制工作的任务分工和工作流程。编制工作得到了上海、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得到了各主编单位和参编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你们以行业发展大局为重,不辞辛苦、勇于奉献,在此我代表汪民会长,代表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借此机会,我再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标准规范编制工作的重大意义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约27万处隐患点分布在重大工程区、400多个城镇和上万个村庄,直接威胁和影响人口约8000万,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灾防治工作,特别是2009年中央财政设立特大型地灾防治专项资金后,各级财政也高度重视,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开展防治工程。2012年,全国地灾防治方面的资金投入超过200亿元。建立健全完善的地灾防治标准规范体系,对于促进防治管理工作,提高防治工程质量,合理使用防治资金,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是实现地灾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实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确立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制度。部层面也制定出台了相应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包括资质管理、调查评估、排查巡查、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应急调查等。这些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要落到实处,必须制定与其相配套相适应的标准规范,对相关要求标准进行明确和细化,便于各级防治管理部门工作时为依据和参照,确保各项防治管理的政策和措施能落到实处。

(二)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是提高地灾防治工程质量的迫切需求。每年200多亿元的防治资金中,很大一部分用于防治工程。地灾防治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如何根据防治工程的技术特点和防灾减灾要求,加快制定完善有关技术要求、实施细则、规范、标准等,为工程治理和防治单位生产经营提供依据,使防治工程效益最大化,取得最好的防灾效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灾造成的损失,是当前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工作。

(三)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国共有近4000家地灾防治行业资质单位,10万多名专业人员从事防治工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防治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行业监管能力较弱,从业人员接受教育培训不足,未建立防治技术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部分防治工程前期立项论证地质依据不足,行业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我国地灾防治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使项目立项、工程措施安排、技术人员要求、经费测算等有充分的依据,推动行业行为更加规范、防治水平和工程治理进一步提高。

(四)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是提升地灾防灾减灾科技水平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的地灾防治科学研究和工程治理技术水平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完善的地灾标准规范体系,有利于防治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是保证防治工程质量、整体提升行业防治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开展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中,加强对地灾危险性评估和工程治理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理论研究,改进崩、滑、流等类型灾害工程治理技术,试验选用适宜的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应用一批先进工程治理设计软件,必将大大地提升地灾防灾减灾的科技水平。

二、编制工作中要突出标准规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一)强化标准规范的科学性。地灾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防治方法、防治措施、防治材料等的准确、合理和有效,是编制标准规范的第一要义。标准规范推行的防治技术方法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地质、结构、材料、生态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具备扎实的实践基础。标准规范选用的基本设备、材料、工法等,应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易得、经济、实用的要求。要合理把握工作进度,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制定推行一批行业最急需的标准规范,对于标准规范中出现疑难复杂问题,要进一步开展研讨和研究,对于不成熟的标准规范可以暂缓编制。

(二)提升标准规范的系统性。此次制修订对象共146项标准规范,包含综合管理、防治技术、定额造价等类别,涉及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信息系统等多个专业内容,涉及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内容广、环节多,十分复杂。要对编制原则、基本术语、章节篇幅、理论方法等要素作统一协调,避免矛盾、重复、交叉等问题。增强不同标准规范间、标准规范内部间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还要做好标准规范与有关法规制度、国标、行标等的衔接工作。由于我们不同类的标准规范都有不同的牵头组织单位,协会秘书处作为总的协调安排单位,一定要对此高度重视。

(三)确保标准规范的先进性。标准规范对新技术、新方法使用的引领功能,是推动行业防治技术进步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确保标准规范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有效的重要手段。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梳理、沟通交流、咨询论证等工作,把握行业技术最新动态和新技术新方法,积极邀请具有这些技术方法实践经验的优秀人员参加编制工作或提供技术咨询,确保标准规范的先进性。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等全国地灾防治重点地区,近几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防治资金,完成了大量的防治工程,防治管理工作相当到位,取得很好的防灾效果,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防治技术单位,要将这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都充分吸收到标准规范中。

三、强化组织协调,确保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标准规范编制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更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保障,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做好编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分工协作,全力以赴,确保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我再强调以下几点:

(一)加强编制工作的领导。这项工作部里高度重视,是环境司这几年内需要抓的紧迫工作,因此委托给协会之后,环境司要继续密切关注,加强对整个编制工作的领导,随时掌握编制工作动态和进展情况,密切跟踪了解编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协会秘书处要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及时开展技术培训,督促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组织最终审查与验收,密切联系各牵头组织单位,全力做好协调和保障工作

(二)牵头组织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这次编制工作能否顺利完成,各牵头组织单位非常关键。上海、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调局监测院(应急中心、三峡中心)、水环中心,经研院作为牵头组织单位务必高度重视,一是这次会议后要迅速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将本单位负责的编制工作部署下去,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各单位的任务和职责;二是督促和指导主编单位和参编单位制定编制工作方案,通过组织会议研讨、技术培训、专家咨询等办法,及时协调解决编制单位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难题;三是在今后编制工作过程中,与协会秘书处紧密联系、密切配合,及时沟通反馈编制情况,安排专人联系协会和主编单位;四是通过给予荣誉和奖励,在工作经费、工程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支持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各主编单位和参编单位的积极性,对推动工作不力,不够重视的,要建议协会秘书处及时更换。

(三)编制单位要全力以赴做好具体编制工作。各标准规范的主编和参编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高质量的初稿,是编制工作圆满完成的重要基础。各编制单位要认识到参加标准规范编制工作既是上级给予的光荣任务,也是提高本单位在行业中地位和知名度的绝佳机会,放眼长远,把编制工作作为本单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编制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既要认真总结本单位多年来的防治工程实践经验,也要汲取其他同行的好经验、好做法,更要以此为契机,对行业共同关心的一些关键问题开展深度研究,使本单位成为地灾防治行业中某方面的领头羊和权威。

(四)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协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共有396名专家,加上协会的顾问,基本上囊括了当前我国地灾防治领域的优秀人才,有德高望重的院士教授,有年富力强的技术骨干,也有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是地灾防治工作的“思想库”、“智囊团”,在规范标准编制的全过程中,都要充分发挥专家的决策参谋和咨询作用。起草时要依靠专家指导把关,碰到难点、疑点问题时要依靠专家研讨决择,最后还要依靠专家来审核验收标准规范的质量,某些标准规范甚至需要专家亲自上阵。

(五)建立编制修订长效机制。标准规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必须根据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工程材料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断进行修订、制订。因此,标准规范编制工作既是一场“歼灭战”,又是一场“持久战”。协会秘书处要以此次编制工作为契机,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全行业对地灾防治标准规范编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参与编制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荣誉,对正式发布的编制成果,应给予主编和参编单位署名权,以此来进一步调动行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为今后的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奠定基础。最终推动形成政府部门引导、行业协会组织、防治需求驱动、行业力量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防治技术进步、人民群众关注相适应的标准规范制修订长效机制。

根据会议的安排,接下来,田大佑同志要对《实施方案》作详细解释,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在会议讨论时提出修改意见,会后协会将把《实施方案》正式下发。各单位都要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按时保质完成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会议还安排了各种灾害类型标准规范编制的专题技术培训,请大家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要静下心来、认真听讲,熟悉标准规范编制的程序,掌握编制规则、技术要求,在今后编制工作中贯彻落实。

同志们,地灾标准规范编制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这是对行业队伍的技术大练兵、大总结、大检验、大考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以饱满的热情圆满完成编制任务,为进一步做好地灾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建设生态文明、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肆』 汪民副部长在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国土资源部内部情况通报 (2011 年第 53 期)

(2011 年 4月12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部署,总结 2010 年工作,研判形势,全面部署安排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刚才,广东、四川、云南、甘肃四省厅的同志分别发言,总结了本地区 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情况,提出了今年的工作任务,明确了防控措施,我都非常赞成。2010 年地质灾害严重,但是我们的应对成效明显,展示了国土资源系统良好的精神风貌。在重大地质灾害面前,广大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和群测群防监测员,发扬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可贵精神,表现出了应急响应、快速处置的过硬作风,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党组,代表徐绍史部长,向长期奋战在地质灾害防治岗位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受徐绍史部长委托,我代表部党组讲四点意见。

一、2010 年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2010 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全国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30670 起,造成 2915 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64 亿元,分别比2009 年增长 1.8 倍、5.0 倍和 2.6 倍。

去年全国地质灾害有四个特点: 一是泥石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全国共发生泥石流 1988 起,占地质灾害总数的 7%; 造成 2300 多人死亡失踪,占人员伤亡总数的 80%。二是人员伤亡集中在西部局部地区。5 至 9月,在甘肃、陕西、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降雨引发地质灾害 5283 起,造成 2492 人死亡失踪。三是群发性地质灾害数量较多。6 ~8月,广西、福建、陕西、四川先后发生近 2000 起,造成近200 人死亡失踪和大量的财产损失。四是地质灾害发生范围增加。除西南、西北、东南等往年易发区外,海南、吉林等地发生的地质灾害数量分别超过当地前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总和。

2010 年灾情极其严重,但防灾成效也非常显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各级管理部门积极努力,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1166 起,避免人员伤亡近 10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 10 亿元,这是 1998 年以来成功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多的一年。

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部署及时周密,贯彻落实坚决有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10 年,中央领导同志170 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亲临抗灾一线,指导抢险救灾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党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地灾防治,徐绍史部长亲自带队先后多次赴灾害现场指导抢险救灾,深入灾害多发区开展调研和督促检查。徐绍史部长在 2010 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会议等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强调思想上要更加重视,把重点放到防灾减灾上来; 工作上要更加主动,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 措施上要更加有力,要确保落实到位。国土资源部机关相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徐绍史部长的指示要求,积极组织,周密安排,综合防灾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是早研判、早安排、早部署,精心谋划全年工作。国土资源部党组在 2010年初就认真分析研究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对防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通过13 次视频会、50 多次发文发电,对防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各省(区、市)共召开地质灾害防治会议近 300 次、发文部署防治工作近 600 次。

二是再排查、再巡查、再检查,突出汛期地质灾害防范。120 余次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负责同志带队的工作组检查指导,组织 238 名专家长期驻守 18 个重点省份。部领导多次赴灾害多发区深入调研,指导推动各地工作。各地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作用,组织专业力量长期驻守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导防灾工作,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累计派出督促检查组 500 余次。

三是强化落实,推进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部多次召开会议、派出工作组,加强对地震灾区、泥石流灾区和三峡库区等的帮助和指导。汶川地震灾区国土资源部门加强监督指导,在重灾区派驻应急抢险小分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部指导青海省开展了玉树地震灾区隐患排查和勘查、应急处置、地灾危险性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恢复重建选址评估、地灾防治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指导甘肃省在舟曲泥石流灾区开展了隐患排查、防治规划编制和灾后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为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峡库区充分发挥监测预警系统和综合立体监测网的作用,强化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确保了 175 米蓄水的顺利进行。

四是加强管理,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防范成效显著。针对 2009 年水电等施工现场发生地质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情况,通过对建设项目和矿山企业地质灾害评估情况进行公示和督导、发现问题限期整改等措施,不断加强防范工作。2010 年水电等施工场所基本未因地质灾害造成大的人员伤亡。

(二)应急反应迅速,抢险处置有力有效

一是健全应急防灾机制,完善应急支撑体系。扩大了部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建成省级应急专家库,部省应急专家达 1688 人。派出 7 个区片巡查组驻守重点省份,累计 1000 余人次开展巡查指导。采集国土资源系统应急装备信息,全国12 个省配备应急视频会商设备 27 套。研究制定了 《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方案》、《应急值班制度》、《专家管理办法》、《应急处置技术要点》等文件和技术标准。抽调人员成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 (临时)应急办公室,建成了 17 个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中心。

二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严防造成二次灾害。70 多次派出工作组赴现场协助地方进行应急处置,部领导 30 余人次紧急赶赴抢险一线,徐绍史部长先后赴贵州、甘肃、四川、云南等地指导抢险救灾。在开展抢险救灾的同时,组织做好隐患点应急排查,防止造成更大的伤亡,全年未出现二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各地共组织应急工作组超过 600 次,累计组织 7000 余人次开展督促检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是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狠抓临灾转移避险。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对发现的隐患点及时落实监测责任和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对一些已出现变形迹象的隐患点提前组织转移受威胁的群众,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0 年 8月,四川绵竹清平乡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由于监测预警到位、预案启动坚决,3000 多人成功避险。我听说后,既感到非常高兴,也感到压力很大。这是临灾避险最成功的,但如果没有成功,后果将不堪想象。去年,发生重大灾情造成损失的,主要是大灾。进行地灾防治,主要应立足防大灾、应大急、救大险。中国这么大,大灾有可能在哪里发生呢? 除了做好调查、勘查,摸清情况,完善体制机制,做好基础工作之外,就是要大打一场人民战争,把群众动员起来,强化监测预警,狠抓临灾避险,确保哪里有情况发生,那里就有及时反应,最大程度减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四是密切关注灾情险情,强化信息收报工作。为及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部着力增强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采集、报送的能力和效率,接到报告和信息后,及时了解情况,保持动态跟踪。2010 年,共向国务院上报各类文件 33 次,向国务院总值班室报送值班信息 169 期。未发生信息误报、缓报、漏报的情况。各地加强值守,及时报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及后续处置工作情况,向部报送各类防灾信息数千份。

(三)积极主动服务,着眼长远精心谋划

一是夯实基础,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成 847 个群测群防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等 “十有县”。升级了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实现群测群防点全覆盖。联合中国气象局,在全国 30 个省 (区、市)、253 个市、1265 个县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同时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加播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等内容。

二是消除隐患,开展隐患点工程治理。2010 年,中央财政投入 14 亿元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投入 8 亿元支持甘肃舟曲开展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目前,中央财政已初步形成在三峡库区、地震灾区、甘肃舟曲等重点地区投入防治专项和面上开展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的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资金安排格局。在此带动下,各地的资金投入也大大增加。

三是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针对基层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巡查、预案、宣传、人员 “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和重点地区应急管理培训,累计培训 10 万余人。通过各大媒体现场报道、系列追踪、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部联合河北、重庆开展多点连发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指导各地共开展应急演练 371 次,参与人数达 4 万多人。以桌面推演的形式模拟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处置过程,总结完善应急流程并向全国推广。

四是谋划未来,推进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推进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积极建议国务院出台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在重庆、北京组织多领域院士、专家召开 “西部复杂山体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和“全球灾变事件与重大地质灾害战略研究会”,分析重大地质灾害异常多发的原因,研判趋势,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各地也根据区域情况,加强成灾条件、机理和模式的研究。

(四)抓住关键,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作用

各地积极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按照部要求,深化县级地质灾害防灾体制和机制建设,多方争取工作经费,不断提高队伍素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和骨干群众的地质灾害防范主力军作用。我们大约有十多万个群测群防监测员,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群测群防监测员不畏艰险,不分昼夜,准确监测,成功预报,在最危险、最困难的环境中执行着最崇高的生命任务,他们践行着服务人民群众生命权利的最高价值准则,守护生命,守护家园。2010 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1100 多起,避免了约十万人的伤亡。国土资源部及时召开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并以通报表扬、颁奖晚会等形式,大力弘扬群测群防监测员践行服务于人民群众生命权利最高价值准则的核心理念。

二、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

2011 年,影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地貌条件、地震、干旱和降雨等极端气候等多方面因素仍然存在,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一)我国特殊的地质条件和频发的极端气象导致地灾多发

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分布广泛,地质不稳定区域大。地震发生频率高,汶川和玉树特大地震造成山体松动、岩体破碎,加剧了地质不稳定性,盈江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在汛期显露。受地理、经济等条件制约,不少地方特别是西部地区部分群众仍居住在深山峡谷中,受到地质灾害的直接威胁。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异常,干旱、暴雨时有发生,极易诱发雨洪地质灾害。据气象部门预测,2011 年夏季我国黄淮、江淮等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登陆的热带气旋同期偏多,局地强降雨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从 2010 年的情况看,主汛期雨情、水情异常复杂,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十分突出,既有排查出来的老隐患点成灾,也有不在群测群防体系中的新地灾点成灾,还有一些如贵州关岭、四川汉源、甘肃舟曲等大规模、高速度、远距离的滑坡、泥石流或多种灾害叠加并发的重大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常突如其来,猝不及防。

(二)防范意识还不强,防范措施还不足

当前,还有一部分干部群众缺乏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对地质灾害的辨识能力和避让意识薄弱。地质灾害防治还没有完全成为各项规划和建设的前置条件,大量城乡和工程建设单位往往只重视工程施工,不重视地质状况勘查和地灾隐患排查,工程往往选址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上,劈山修路、切坡建房、造库蓄水等工程施工诱发了大量滑坡等地质灾害。一些山区的县城、乡镇和村庄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所致,本身就建在了滑坡体或者泥石流冲洪积扇上,由于种种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限制,暂时没有能力全部实施搬迁,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三)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仍然不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专职管理人员很少,越往基层人员越少,部分县 (市)甚至一个专职人员都没有; 现有的监测机构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全国还有大量市、县没有设立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由于机构、人员以及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覆盖面窄、空白区大,许多地质灾害隐患点该搬迁的没有搬迁,该治理的没有治理。全国已经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的精度也不高,已查出的隐患点往往因防治经费限制而无法实施防治工程,而已治理的工程又普遍没有维护费用,即便三峡库区也是如此。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很不健全,仅对三峡库区等少数地区和个别重点工程实施了专业监测,其余大部分地区只能实行群测群防监测。群测群防员绝大多数是兼职人员,没有必要补助,没有配备基本装备,工作条件艰苦,风险也很大,承担了远远超过其能力的监测任务。

总之,对于当前防灾形势的严峻性和任务的艰巨性,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认识,关于 2011 年地质灾害防治,总的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做好抗大灾、应大急、抢大险的各项充分准备,坚持把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制定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牢牢把握防灾的主动权,坚决避免重大人员群死群伤事件,最大可能避免和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三、重点做好防灾减灾的几项工作

(一)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4月6日,国务院通过了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力争用 5 年时间,基本解决防灾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其中,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治理均作出了重点安排。此外,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列入国务院审批计划,目前正处于完善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也在抓紧报批。

这些都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们务必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切实做好贯彻落实。一是要加紧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专项规划的实施方案,前三年着重开展调查评价、重点集镇勘查,完善县级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群测群防体系,后两年着重开展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二是要积极准备,做好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出台后的贯彻落实。三是要抓紧编制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 “十二五”规划,并争取把主要防治内容纳入到本地区的 “十二五”规划中去。重点考虑四方面,一是全面加强调查评价,提高工作程度,特别要加大对人口密集区、重要基础设施周边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力度,安排必要的工程勘查,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二是突出抓好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监测预报网络,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提高群测群防水平。三是加快构建综合防治体系,统筹各方资源,同步开展地质灾害、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整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力度,着力消除隐患。四是强化临灾应急避险,建立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完善应急避险各种手段,提高临灾避险能力。

(二)切实加强机构建设

中央编制办公室已经批准部成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并增加司局级领导职数,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也已经中央编制办公室批复,即将挂牌成立。各地要大力推动本地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技术支撑机构建设,要将机构建设作为今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省份,要力求在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建立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机构的省份,要着力向市级延伸。

(三)强化特大型防治项目管理

近年来,中央财政逐年增加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预算资金,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各地要积极推动加大本级财政对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防治资金,并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 《关于印发 〈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 〔2009〕463 号)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 〔2009〕81 号)的要求,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按规定上报资料。对存在数据弄虚作假、未按规定管理使用专项资金、未及时向部报送等情况的省份,部将扣减或取消下年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查处。

(四)继续提高基层防灾能力

推进防灾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范的意识和预警预报、组织协调、应急避险、软硬件支持等方面能力。一是会同气象部门,进一步将预警预报工作向县(市、区)延伸,未开展此项工作的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市 (地、州)、县 (市、区)要努力在今年完成。二是要大力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演练。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要于每年汛期前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通过演练明确受威胁群众撤离的信号、路线、应急避灾场所等,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要求。三是继续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平台。按照国土资源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标准,整合已有资源和基础,更新数据,实现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

(五)突出群测群防

进一步提升群测群防能力,发挥群测群防体系的重要作用。一是继续扎实深入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五条线”和基层 “五到位”建设,着力解决群测群防体系中存在的经费不足、技术含量低、监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二是要大力宣传群测群防体系的作用,大力宣传成功避险的典型案例,鼓舞士气、提振信心。地质灾害宣传工作不仅要宣传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宣传我们群测群防监测员在政府的领导下,不畏艰险,守护生命,成功预报,应急避险,避免更大人员伤亡的成绩。今年,部将继续邀请 100 名特别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来京进行经验交流。

(六)扎实做好防范工作

一是做好排查巡查,汛期前各地都要开展一次全面的隐患排查工作,将所有威胁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隐患点及时纳入防范体系,加强对在建施工场所防灾工作的监督指导,特别要注意上游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形成堰塞体,后期降水使堰塞体突然溃决,形成高落差、大体量、快速度的特大泥石流灾害。要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动态监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

二是做好值班和信息报送,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报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根据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特别重大和重大地质灾害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 4 小时内迅速向部报告。对尚未抵达现场、无法核实的灾情险情,要将已掌握的情况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及时报部。

三是做好应急处置,遇有灾情、险情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抢险救灾,重点要做好受威胁人员的转移和二次灾害的防范。

四是强化重点地区防治工作。三峡库区要做好库水位涨落期间的地质灾害防范,重点是开展全面的巡查排查,落实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监测或专业监测,尤其是汛前水位消落以及高水位条件下库岸的稳定性监测,要做到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监测。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队伍的支撑作用,做好预案的落实和应急处置工作,努力保障百万移民生命财产和航运安全以及三峡工程正常运行。汶川及玉树地震灾区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区,应充分依托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监测体系做好日常防范工作,重点时段要派驻专业队伍指导协助地方做好防灾工作。东南、华南、西南等山地丘陵区要着重防范台风和强降雨引发的点多面广的突发性灾害,要特别防范引发人员伤亡的崩塌、泥石流灾害。华北、西北黄土地区要做好黄土塬边缘崩塌、滑坡、沟口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新疆等地要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情况,做好积雪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

四、总结经验,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

各地要在认真总结近两年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和切实可行的一些经验的基础上,把它上升为制度或者规范,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的体系建设。要积极探索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加大统筹力度,推动地方整合地质灾害防治与山区脱贫、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小流域整治、土地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政策。请各地于 4月底前将本地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报部地质环境司。部将派出部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赴各地进行防治新机制调研、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督促检查和抗旱找水打井现场回访,并通报有关情况,适时召开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同志们,今年是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又是建党 90 周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各地务必要立足于抗大灾、应大急、救大险,切实将各项防灾措施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我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有全系统齐心协力的工作,我们一定能够把地质灾害防治这个崇高的生命任务完成好,努力向中央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伍』 汪民副部长在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

国土资源部内部情况通报 2013年第期

(2013年2月27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际,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全体常务理事和专家们齐聚一堂,召开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听取了田大佑同志《关于2012年度工作情况和2013年工作计划的报告》、崔瑛同志《关于协会业务发展规划纲要的说明》、李广涌同志《关于2013年度财务预算的说明》,分组进行了讨论,分析形势,研讨问题,提出建议,谈得都很好。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协会业务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度工作情况和2013年工作计划》和《2013年度财务预算》。

2012年8月29日协会成立大会召开后,全体常务理事、专家顾问和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行业主管部门精心指导,各会员单位大力支持,协会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自身建设方面,履行了社团成立登记手续,开展了秘书处工作人员的招聘和培训工作,初步制定了秘书处各项规章制度。在行业服务方面,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行业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修订工作方案,开展了会员资质服务,建设开通了协会门户网站,制定了业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了为会员单位服务的人员培训计划。这些工作,为协会顺利运转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协会工作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第一次会长办公会上我曾提出,协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有新开局、新局面,我觉得大家工作很努力,初步取得了这样的成效。

下面,我就下步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行业现状和形势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央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位置。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工作的首要课题。准确把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发展现状、形势和需求,是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两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全国层面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务院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核心是要建立健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四大体系。国务院办公厅随后又印发“贯彻落实《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进一步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

为落实好《决定》,部又按国务院要求编制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经国务院同意已经印发。《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五大任务,包括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避让搬迁与工程治理、应急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支撑。《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部署了调查、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防治技术创新等四大工程。这两部《规划》的颁布实施,明确了今后地灾防治工作的总体格局,是我们开展各项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地质灾害防治来讲,意义非常重大。我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地质灾害防治就是要构建人地和谐的地质环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战线的同志们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地方党委、政府全面推动落实防治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决定》发布实施以来,各地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进机构、队伍建设,切实消除隐患,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组织领导上,有31个省、253个市、1573个县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各地逐级成立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组成的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在机构建设上,全国已有21个省、157个市、1010个县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25个省、170个市、403个县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机构,其余地区也在积极推进防治机构建设。在经费投入上,有23个省、176个市、932个县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近一年来,地方财政累计投入130亿元用于开展重大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等工作。在措施落实上,陆续开展了2032个相关规划、73755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9213处重大隐患点勘查,4958处重大隐患的工程治理,1万多处隐患点周边45万多群众进行了搬迁避让。

(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全力指导开展防治工作。近年来,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积极谋划,精心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2003年至2012年,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9348起,避免37.1万人伤亡。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二是法规规章体系基本建立,组织领导得到加强。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预案和防治规划体系。各地共发布实施41项地方法规规章、103项标准规范。三是加强了防治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工作程序,主要是年初进行趋势研判、汛前动员部署,然后是汛期预警预报、重点时段监督指导、常态化的演练培训、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使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四是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山地丘陵区202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每年度开展巡查排查复查工作,查出隐患点总计约27万处,实施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的地灾危险性评估,掌握了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育总体分布规律。五是完善了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全国共有超过35万名群测群防监测员在基层义务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累计培训群测群防监测员和有关干部群众1000多万人。六是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向基层推进,30个省(区、市)、215个市、1037个县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平台,31个省(区、市)、303个市、1578个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七是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五条线”、“五到位”建设,有效提升了市、县、乡、村组防御能力。目前已建设“十有县”1765个。八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持续加强,二、三期防治工作完成了崩塌滑坡工程治理430处,库岸防护172.7千米,崩塌滑坡库岸搬迁避让480处涉及4.58万人,建立了255处重大崩塌滑坡和重点库岸段的专业监测网并实施了专业监测,完成了28个区县级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和区县、乡镇、村组三级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实现了对3049处崩塌滑坡(涉及59.5万人)的群测群防监测,启动了三峡后续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九是积极有效地应对了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全力参与了汶川、玉树和彝良抗震救灾,重庆武隆崩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有效避免和减少了人员伤亡。

(四)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支持做好防治工作。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中组部组织开展地方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地质灾害防治专题培训。中央编办支持成立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中心。发展改革委重点支持云南省等地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财政部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从2010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5亿元。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在工程建设中积极配套落实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水利部、气象局、地震局在工作过程中统筹考虑地质灾害防治和水情、雨情、震情等防灾信息发布。电监会、国资委、三峡办等部门和单位积极监督指导加强施工区、重要工程周边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参加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援。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深入人心,已经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全局性工作,防治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用于自然因素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治理和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就超过200亿元。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配套的防治工程规模也很大,每年投入资金总量也以百亿计。我们要对全行业的投入做到心中有数。我们的力量、要求、重点、任务等都要与之相适应。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动态变化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特别大。过去我们常说地质灾害的特点就是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我想怎样才能进一步刻画地质灾害的特点呢,你到一起灾害现场,地方政府负责同志会问:“这是隐患点吗?是隐患点为什么没有监测出来;如果不是隐患点,查了好几遍了为何还没有查出来?”所以,一方面是由于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在地表几乎看不出下面有什么情况,它是很小很小的一个裂缝然后上面有泥土把它堆积,树木长得好又很茂盛,但真正滑塌下来后发现里面是一个大溶洞。都是上百万年的土地,像这样的地方如果不动用工程进行勘察极难发现,这就是它的隐蔽性。还有就是动态变化性,岩土体很稳定,它稳定的因素变化了就有可能导致本身的平衡发生变化,就由稳定状态转化为不稳定状态,这也是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难点。有的是一个小灾但最后可以发展成一个大的滑坡,所以动态变化性比较强也是地质灾害隐患的一个特点。尤其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也是造福百姓、惠及子孙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成立行业协会,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夯实基础,谋划发展,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巩固和发展行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我们当前的最重要任务。

二、齐心协力做好行业服务工作

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规范行业市场、促进行业自律、维护会员权益、提高防治工程质量的重要平台。可以说,服务就是协会的生命。我们要秉持服务第一的观念,为广大会员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为行业发展办实事,将服务的观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

协会成立首先是要定好位,简单地说,协会就是会员之家,就是为广大会员服务。但不能简单理解为做一般性的事情,要维权但也有规范。现在这么多治理工程在开展,一旦防治工程建设出了重大问题,造成严重损失,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业发展。责任也是谁出事谁承担。所以,就应当构建对质量终生负责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要求。怎么来构建行业自律,诚信体系建设也是我们服务的重要内容。当然还有标准、规范、经验交流、人才培养,还有公平公正。这个行业要发展,项目的竞争是公平的,是公正的,防止少数人从中谋取不当利益,这是我们要做的。

常务理事、专家顾问是行业的精英和优秀代表,是推动行业服务的中坚力量。常务理事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协会日常工作,使常务理事会充分发挥领导决策和工作协调作用。这次111个常务理事来了100个,不知道没来的十几位同志是否请假,我们应该建立规矩,开会总是连续不来,那就不要来了,我们要讲规矩,大家都来共同关心。有技术单位的常务理事,有技术分会挂靠的,要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协会关于行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安排,尤其是分布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常务理事,要积极推动本地区成立行业协会并做好指导。专家们要做好参谋,积极为协会发展建言献策,指导会员单位提升防治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为技术咨询、行业监督、宣传培训等工作贡献力量。据大家议论,其中很大的一项政府职能转变就是把中介的业务交给协会,协会就真正承担起来这种行业的管理责任。在矿业行业评估师协会时我就特别强调这一点。我曾强调协会刚成立时开始进来的基本都是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将来应当是会员自己,政府有关人员要退出。但在起步阶段不参与不行,起步阶段要能保证协会的健康、规范发展,但不应一直参与,成为变相的政府管理,这不叫行业协会。为什么行业协会的工作局面不生动,与这是有关系的。所以部里要对协会初步放权,协会要加快成长。包括各专业委员会要依法依规,明确职能,规范运作,自律自立,合理发展,科学分工,充分发挥协会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中的监督、指导作用。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协会全面启动各项工作的关键一年。今年协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协会章程、规划纲要和年度工作计划要求,以完善服务体系为目标,推进建立会员交流服务、技术标准规范、行业自律监管和宣传教育培训四大体系,稳步开展资质服务、搭建交流平台、推进信息服务、开展专家咨询服务、进行标准规范的编制、行业自律监管、宣传教育培训七项工作。四大体系、七项工作,在工作计划中都已提及。

(一)加快建立会员交流服务体系。协会的交流服务,就是直接服务于会员单位日常防治资质申请、学习交流、信息咨询、专家咨询等,这是会员单位从事防治活动的最基本需求,是协会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开展这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完善防治单位资质服务相关制度,完善行业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手段,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近期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做好资质服务,提升申报、延续、变更等事项办理的效率。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目的,研究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个人执业资格制度。个人执业资格、单位资质都要有,构成个人和单位负责相结合的责任体系。当然这要有个过程,所以我们要研究探索。二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学术交流、典型治理工程考察等活动增进行业内外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协会网站作为日常交流学习平台的重要作用。今年可考虑优先组织赴汶川地震灾区、三峡库区等近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主战场进行考察。进行地灾防治工程治理,从勘察到设计到施工到验收以及监理,这套流程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要到大的平台上去学习,要学习大的具体项目、优秀的工程是怎么做的。那么我们管理的单位的会员就可以考虑从管理的角度如何加强监管。设计单位、工程单位的会员就可以在里面思考这个东西。行业协会之间大家就要交流如何提升我们的行业工程质量。所以我们要通过这些交流提升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是推进信息服务,要以建立会员管理数据库、防治项目数据库、人员培训数据库、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优质工程评选数据库等为手段,满足会员单位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四是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形成成熟的专家工作规则,建立完善的专家联络机制,扩大专家覆盖领域,专家在推动行业发展、服务会员单位、宣传教育培训和支持政府决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会员服务很重要,目前这个行当还没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他行业已经出现。我曾和他们进行过交流,例如出现一个案子,追查追究一些责任,怎么来评判,技术上的判断怎么来判,这涉及到公平,涉及到正义,当然也涉及会员单位权益。

(二)逐步完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要求、标准规范体系,是防治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防治工程质量、整体提升行业防治水平的重要手段。这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技术要求、标准规范体系,为防治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依据,全面满足行业规范化、标准化的需求。近期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主要是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方案,确定编制目录。要做好调研,听取各会员单位、广大专家的意见,把握行业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了解会员单位需求。既要认识到工作的紧迫性,也要考虑到它的长期性,因此要合理把握工作进度,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制定推行一批行业急需的技术标准。对于急需的要尽快推出。行业标准过去政府一直在抓,现在应该考虑让协会来做。二是积极组织协调。标准规范的编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更需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需要充分调动并依托广大会员单位。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邀请会员单位积极承揽具体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特别是请有重大防治工程实践经验、技术力量雄厚的单位负责重要项目的编制。常务理事、专家顾问要给予大力支持,推动本地区、本单位参与其中,借此带动广大会员单位的发挥经验和技术优势。三是做好成果的完善和应用。编制成果要广泛征求会员单位和有关方面意见,切实体现前瞻性、科学性、民主性和权威性。对正式发布的编制成果,应给予编制单位冠名权。2013年要优先制定并逐年发布一批行业亟需的技术要求。

(三)探索建立行业自律监管体系。协会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实行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通过建立以诚信建设为主体的行业监管体系、行业评优评奖,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提高防治工程质量水平。近期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研究制定行规行约,规范市场行为,起草发布行业自律宣言,保障行业市场有序、健康发展。二是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建立典型防治工程评优评奖制度,包括制定评选规则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操作程序和明确预期效果等。三是探索建立行业信用等级评价措施和办法,为建立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打好基础。

首先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以教育为主,要有行约行规、自律宣言,大家都来遵守。二是以激励为主,褒扬优质工程单位,重大工程应优先选择优质工程资质单位开展,建立激励机制。三是要建立惩罚机制,其中一条就是信用等级。协会今后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大构建奖惩相结合的诚信体系建设。

(四)推进完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是提高行业人员技术水平、法律政策水平的主要渠道,是协会服务会员的重要方式。在这方面,协会广泛联系着行业单位、专家顾问、政府部门,具有联系广泛、组织健全、人才荟萃等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面向广大会员单位和社会公众做好政策宣传、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等工作。近期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扎实做好培训教育。通过调研,摸清行业队伍、人员情况,及时收集和分析培训需求,着眼行业长远发展,突出技术培训重点,合理制定培训工作计划,科学设置培训课程。要着力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一批精品课程,建强一支师资队伍,建实一个培训平台。要依照有关要求,制定完善培训工作制度,规范组织管理。对培训的效果要进行评估,培训要严谨。二是积极开展科普宣传。要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组织机制、日常宣传机制和舆情收集分析机制,建立系统化宣传格局,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文化品牌。近年的重点应放在基础建设方面,主要是建好协会网站并将其作为宣传培训以及交流的最重要平台,开展“5·12”防灾减灾宣传日宣传活动,按照年度培训计划做好会员单位人员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每年5月12日是全国的防灾减灾日,行业要发挥重要宣传作用。包括各省国土资源厅,如果有地灾协会的话要发挥好作用,如广东省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

三、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秘书处作为协会常设办事机构,发挥着上下联系、左右沟通的枢纽作用。要继续做好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等工作,增强秘书处的战斗力和执行力。一是要加强思想建设,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学习和教育,充分发挥各有关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是协会的重要责任。成立秘书处的作用就是为大家做服务,人不能松松塌塌,能力不强,现在各政府部门都在积极转变。我们这儿要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结合各项具体工作,不断完善公文档案、人事财务、会议计划、培训教育等各项制度,使日常工作有章可循。与严格管理并行不悖的就是规范。干什么工作要有规矩,先立制度再干事儿。为什么办,怎么办,由制度来确定。工作规则还需进一步完善,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司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要用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大家,通过对新进人员的培训,促进各项工作逐步、规范化地运行。三是指导专业委员会的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五个专业委员会,要做好向民政部报批和履行好相关手续。各专业委员会要认真研究工作的定位和工作开展、工作纪律、工作方案。四是做好专家库建设,制定专家委员会工作规则,做好专家联络和服务工作。行业专家要认真负责,专家活动也要有规范。这次会议上大家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请秘书处认真进行梳理,提出落实意见报会长办公会研究决定。这个建议你负责处理,最后由会长办公会决定。有关需要研究的我们研究,需要落实改进的我们来落实来改进。第一次会,第一次干这件事儿,目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开端,再往后工作就顺了。开始话说不清楚,以后运转起来也就难了。

同志们,协会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共同支持,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秘书处的工作,推动四大体系、七项工作的开展。让我们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将行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2013年3月5日

阅读全文

与地灾培训会上讲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办春考培训学校 浏览:734
九江船员培训中心 浏览:5
台州绘墨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浏览:207
非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培训总结 浏览:419
东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 浏览:427
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结业式 浏览:59
2017入党培训内容 浏览:828
顺德驾驶员培训中心 浏览:125
姜堰市三水培训中心网站 浏览:263
电动汽车维修培训视频 浏览:737
机关党务干部培训内容 浏览:423
企业培训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 浏览:512
线上培训工作 浏览:303
泉州舞蹈培训招聘 浏览:709
礼仪培训三年计划书 浏览:926
税务学校培训个人总结 浏览:508
专业技术人才初聘培训小结 浏览:980
是实验室设备安全培训 浏览:54
北京砂锅米线培训学校 浏览:127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