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办学项目怎么样
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办学项目常见问题解答
参加该联合办学项目的学生在顺利毕业后所取得的重庆大学学士学位和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学士学位与原重庆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的本科学士学位有什么区别吗?
答:参加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办学项目的学生是实行双注册、双学位制,即:学生一旦被联合办学项目确认录取,则该生在注册成为重庆大学正式学生的同时,也注册为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正式本科学生。因此,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5年时间里,学生的学籍管理和教育培养工作均是由重庆大学和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共同参与完成,所完成的课程学分与实践训练两校互认。因此,参加该联合办学项目学生所取得的重庆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和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学士学位证书与两校本部学生所取得的学位证书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由于该联合办学项目实行的是全英文教学,因此对学生的英语是否有特别要求?
答:由于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办学项目是全面引进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对该项目的所有课程(除部分国内大学必须要求的课程外)均是采用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授课,因此对学生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高要求。为了确保参加该联合办学项目的学生都能够顺利跟上课程进度,并确保其全英文授课的质量与效果,在对该联合办学项目报名学生的选拔过程中,会着重针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考核,在相同条件下会择优录取英文语言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
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办学项目采用“1+3+1”模式,这些数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答:在“1+3+1”模式中,每个数字分别代表学生在每个培养阶段学习的时间,其单位为年,共计5年完成本项目的本科人才培养。即:参加该联合办学项目的学生,第1年在重庆大学全日制学习,享受该学年学习期间的寒、暑假两个假期;在第2~4年共3年时间里,将每个学年均分为3个学期,学生在重庆大学和实训企业间进行交替学习和实训,因此学生在此期间不再有寒假或暑假(但仍享有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在第5年的时间里,学生将会去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本部,再学习1年,并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最后完成该项目的所有培养环节,获得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学士学位和重庆大学的学士学位。
在该联合办学项目中,最具特色的是学生在企业的带薪实践训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联合办学项目工作组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联系到一个合适的带薪实践训练企业?
答:在整个5年的培养期间里面,学生的带薪实践训练是该项目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整个培养期间里,为了实现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上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联合办学项目工作组特设立一个Co-op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充分利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Co-op跨国企业资源,或者在辛辛那提大学的协助下开拓中国国内的带薪实训企业,与这些企业进行谈判并签署联合培养协议,确保其所提供的带薪实训岗位能够满足对学生的培养需求,为学生带薪实训环节搭建一个经过Co-op办公室认证过的企业实训数据库,确保学生带薪实训的质量。与此同时,学生在确定一个对应的实训企业之前,会与企业带薪实训岗位的相关人员进行面试,实行双向选择,最终实现学生与实训企业均满意的格局。除此之外,Co-op办公室还会不定期地到学生实训企业中进行访问和考察,动态了解并获取学生带薪实训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在实训岗位上的表现情况和学生对目前实训岗位的意见或建议),对实训企业所提供的岗位进行评估并反馈相关的意见或建议,以确保学生实训环节的质量和效果。
在该联合办学项目第2~4年的3年时间里,学生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训间交替进行,没有暑假和寒假,其学习和实训的压力较大,因此在该联合办学项目中,学生是否可以部分选修企业带薪实训环节?
答:要求学生进行企业带薪实训环节是该项目的特色,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当前常规培养方案中,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岗位适应性不强、不能够尽快满足企业或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该联合办学项目对学生的带薪实训要求是强制性的,即: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必须完成在企业的规定实训时间总量,否则不能满足其毕业要求。
此外,该项目不同阶段的企业实训环节与学校的理论学习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在企业实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会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学校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又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得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目的得以实现。
在该联合培养项目中,如何确保学生在第5年的时候能够顺利到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学习,并能够适应辛辛那提大学新的学习环境?
答: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践创新型复合人才,该联合培养项目采用全英文的授课方式,通过前面4年的时间来提高并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是,为了确保最后一年学生能够适应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该项目的前3年培养期间里面(即:在第4学年开始前),要求学生必须达到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关于国际学生入学的最低英语水平(即:TOEFL:机考不低于213分,笔考不低于550分或网络考试不低于79分且口语不低于20分;或者IELTS不低于6.5分;或者MELAB不低于80分)。
当学生在进入第4年的学习之前达到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关于国际学生入学的英语水平后,联合办学项目工作组和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相关人员会尽量协助学生统一办理关于赴美学习的签证事宜。由于赴美签证存在着一定偶然性,因此,若因某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学生无法获取赴美签证,联合办学项目办公室应尽全力配合学生的签证办理工作,但不承担对其最终结果的责任。
当学生第5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学习期间,可否根据自身情况,向除辛辛那提大学之外的其他高校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答:在满足辛辛那提大学入学要求的基础上,该联合办学项目的合格毕业生可以获得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本部再继续攻读1年,学业合格可获得辛辛那提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生也可申请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经考察合格作为重庆大学推免研究生继续在重庆大学攻读1年,完成学业要求后可获得重庆大学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位。
由于该联合办学项目的学生是实行双注册、双学位制,因此该项目的合格毕业生会获得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学士学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第5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本部学习的地域优势,向北美其他高校进行申请,以实现其留学北美理想高校的愿望。
② 重庆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如果不去深挖,你绝对不会想到重大的名人堂里竟然还有许多大佬,像最近被卷入中美贸易摩擦的华为公司的总裁任正非,曾经上过央视纪录片的中国石油科学家沈忠厚和嫦娥一号发射系统总指挥李尚富等等,甚至你还可能在毕业典礼上偶遇张国立老师,也是我们的美视电影学院的院长,这些都是比较知名的公众人物,相比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是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可能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人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江泽佳和周守昌老先生,其中江泽佳是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原任重庆大学校长,著名的电工理论专家和教育家。他作为主编编纂的《电路原理》教材,间接促成《电路原理》成为我校第一批重点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后来在江教授的带领下出版了第二版,荣获了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周守昌老生先也是重庆大学教授,参与编写《电路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修订第三版,主编第四版上下两册,第四版也就是我校电气学院学生现在上课使用的教科书
重大秉承“耐劳苦,尚简朴,勤学业,爱国家”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新中国的社会社会建设而奋斗。对于江泽佳和周守昌老生先,以及像他们那样无私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奉献的千千万万的人,我们都带着崇高的敬意去对待他们。最后,希望重大能够越办越好,永远辉煌,我也以身为重大的一份子而自豪。
③ 重庆大学干部培训怎么样
据说因和外部第三方机构合作,重庆大学的EDP中心已经被取消了,现在由各院系自行承办
④ 如何看待培训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80
一、员工培训,是组织人力资源资产增值的重要道路。
1、对于新员工来说,可以让他们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其工作环境、企业气氛及新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2、可以提高和改善员工绩效。经过培训的员工往往可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促进工作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各种损耗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
3、员工培训是造就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企业应不断地向职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培训良好的行动规范,使职工能够自觉地按惯例工作,形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气氛。通过企业内训,可以加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加强团队之间的凝聚力及团队精力。
二、员工培训,有助于提高企业组织绩效与员工个人绩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1、作为提高经营管理者水平和员工技能的培训,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知识、技能、信息,增长了员工才干和敬业、创新精神。
2、通过培训活动,一是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传承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绩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二是对于员工个人来说,通过培训能力提高员工队企业的责任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干劲,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也就相应地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三是企业通过培训促使员工的行为方式在各方面都有所改进和提高,保证员工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与任务,是企业人力资产增殖和企业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
三、培训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新趋势
1、企业培训呈现高科技趋势。 利用高科技来丰富培训手段和提高培训质量,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企业培训的潮流。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培训工作中。如运用光盘进行人机对话、自我辅导培训、利用互联网终端技术进行规模巨大的远距离培训等等,都使培训和教育方式产生质的变化。这种技术创新,使员工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使企业可以迅速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2、企业培训更加趋向社会化
现代企业的许多要素,如管理、经营、销售乃至文化理念都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就为培训的社会化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现代社会分工和信息交流的畅通,使得培训能以社会化的形式出现,通过培训产品的组合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3、企业培训向深层次发展
许多企业已将企业员工的培训向各个领域渗透,其内涵已远远超过培训本身。比如,一些企业除了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培训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劳资关系等方向发展,使企业行为进入更深层次的领域,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发展趋势。
总之,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有效的人才培训和开发,极大激发职工的创新能力,给企业带来最大价值,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价值。员工个人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够承担更多的工作和更大的责任。
⑤ 为什么远程培训对于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1、节省企业培训费用
培训对于企业而言有着深远的意义,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必然条件,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优秀的企业需要时时开展培训,而常规的企业培训会产生一笔常规的培训费用,成为企业日常的成本支出之一,而若能引进在线培训系统,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则能为企业节省一大笔培训费用。
2、快速掌握培训内容
有效的培训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深化,内容消化和吸收才能真正实现培训的意义,这就提高了培训的难度。而如果能够增加培训的趣味性,和丰富培训的渠道,这样就能够大大增加员工对内筒的掌握度、远程培训通过互联网传输,可以接入多种互联网功能,比如区别于黑板还要擦洗维护不同的是,电子白板上可以绘制有趣的图形,还能一键清理,非常之方便。
3、更灵活的培训模式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经营内容的调整、方向政策的改变,而此时就急需进行培训,帮助企业员工调整工作内容,提高能力匹配度,而此时企业若引进了在线培训系统,就能很好的满足灵活性强的培训,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远程培训成为更受企业信赖的培训模式。
⑥ 重庆大学MBA培训结业论文怎样写
两篇论文
论企业与人才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人力资源体系模式建立
人力资源体系模式建立,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做法,有的很科学,有的很有操作性,好的人力资源体系应该考虑这样一些因素:明了的制度,清晰的程序,通畅的衔接,适宜操作,具有前瞻性。在建立人力资源体系的前期需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对本企业战略的高度把握,以及对行业和当地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信息的熟悉。
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方面,需要重视三个方面:基本的政策,专业的人,以及和企业业务的切合程度。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也就是建立游戏规则,我需要什么人?我所需要的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可以给我做什么?他可能或应该怎么做?我可以给他什么条件?怎样才能让他能安心工作?他能够发挥作用需要我提供的支持是什么?如果要保持连贯性,那我的连续 性的政策应该是怎样的?
基本政策:用人标准,工作标准,考核措施,福利待遇,内部机制等等。首先体现的是法律范围内的政策,其次是企业内部的共性与特性相结合的制度。基本制度原则上不能轻易调整,要保持基本的稳定,也要和内部的所有的其他制度不能有任何的冲突,要一致。制订制度的初期,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拘泥于目前的需要,否则,将来在调整上会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往往还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状况。一开始就要定位准确。
专业的人:不专业的人做出来的东西也难保专业。人力资源各模块对专业的要求非常高。无论是企业组织设计,部门划分,素质模型的建立,人员编制确定,岗位分析,薪酬福利分配,绩效考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体系的建立,等等,都非常专业。企业追求的是长远发展,一个有良好职业背景,有丰富学识,有非常精深的专业基础,能够不断吸收新知识,执行力度强,协调到位,具有战略性开阔视野,素质全面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是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健康运行的良好基础。
切合企业业务:基本上所有的人力资源的理论都是相似的,国家政策也一样,不同的是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一样。企业人力资源一定需要密切联系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同时也需要关注同行业的情况。对本企业业务不能有效指导的人力资源,一定难以产生其应起的效用。人力资源必须切合企业业务。
企业最高负责人对人力资源要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给予重视。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或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实际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政策的定位,人才的选拔,人力成本的使用,合理授权,人才信任和关怀等方面,而且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来看待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各层面。
企业的发展到底是留住人才,还是在培育人才?
那么我们的企业怎样去寻找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呢?我个人认为:宁可池中藏龙,不可池中养虫。
为什么说池中可以藏龙而不能养虫呢?其实人才是这样理解的:在不断成长、不断完善,在发展中成就事业的才是人才。真正的人才需要不断地磨砺和考验,没有听说鸟笼里面能够养出真正的雄鹰。我们的企业对于人才应该抱有这样的想法,企业是为优秀人才成长提供一个优越条件的平台,如果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孕育出知名的人才,那么企业也是得到了回报,而且每一个企业家应该有广阔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任何一个浅薄和无知人绝对不会在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想想看著名的企业通用、惠普、IBM等大公司培养出诸多的人才,成为了同行业或者其他行业的企业CEO等高级管理层。但是走出这些人才,这些企业受到了影响,企业停滞了吗?没有!相反而言,正是这样的“共赢”战略,才使得这样的知名企业充满了活力。
在招人的过程中,如果企业招聘了一批低素质的人,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渗透到公司的各部门;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又将开始招聘低素质的人。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这些人往往会姑息自己或员工的某些恶习,以至于公司里总是臭气熏天。可是,他们自己往往并不觉得,为什么呢?中国有句老话“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通常,这种臭气只有新来的员工才能闻得到―可是,日久天长,新员工也会“久而不闻其臭”的。这样就等于在企业中养了一群寄生虫,如果企业是在池中养了一群寄生虫,那么企业这潭活水得不到活力的源泉,快速繁衍着寄生虫迟早会把充满生机的企业拖到暮气沉沉的那一天,也许最终面对企业没落和灭亡的那一天!
企业在确定了人才要求之后,就要寻找正确的方法来识别人才,通过人才识别找到合适的人才之后要给他们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人才进行驱动和激励。而这种驱动不是人才自身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依靠外部的刺激作用和激励因素来完成。我们将这个过程归纳为“五步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由放任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主张对加盟团队的新成员不加任何干涉,完全放任他们释放出自己最本色的“自我”一面; 第二阶段是指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主张给团队成员一定的帮助和指引,引导他们逐步走向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跟得上步伐的,也许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阶段是强制入模阶段,这时我们主张要求团队的新成员必须与团队建立统一的诚信和价值观,即要求团队新成员必须认可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文化,摒弃属于“自我的东西”和“自恋怀旧”,无条件先入这个团队的"模"; 第四个阶段是刺激提升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的观察与训练,淘汰那些不认同企业的发展和反感企业文化的人,则其余的人才就会与企业逐渐建立起相对统一的诚信和价值观,这时需要对他们进行双重刺激,包括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其得到快速提升,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第五阶段是激励发展阶段,作为领导者要给员工持续的、全方位的激励,使得人尽其才,才为我用。这五个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都属于人才识别的层级,第四个阶段属于驱动层级,第五个阶段属于激励层级。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很多方面都是微观的、细小的,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这样那样的被动。对如何留人才,如何让人才发挥作用,在公平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做出很多的选择。该花的钱要花,人才该满足的要满足。国内企业的人力成本一般来讲还是有一定上升空间的,只是我们因为管理不善,或者是缺少人才,工作效率太低,导致其他的管理或运营成本过高。假如我们在确定合理利润率指标的基础上,减少与人力资源直接成本无关的开支,而适度增加人力成本的投入(我们宁愿说是人力资本,而非成本),企业吸引人才的空间将更大。 对企业长远是有利的。
家族企业要转变为企业家族
一个企业从创建到强大,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很多的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刚成立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才加盟,主要靠的是一些亲朋好友这样的人力资源,企业之初的运作也谈不上什么管理,就是凭着裙带关系来经营。这就是所谓的“家族式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更多外面的人才被吸收进来,他们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而那些元老们却还在为亲是用。两种行为势必产生冲突。这样的矛盾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在这里我们要怎样处理呢?我认为应该要有壮士断腕的魄力,就是让这批不思进取的元老们退位,这也被很多人骂为“卸磨杀驴”。虽然压力和阻力都巨大,但是为了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对这样的“元勋”必须处理:
第一,由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知识更新换代最快的时代,而所谓的老员工(或有功之臣)其知识面、知识深度和知识结构都已经老化,已经不能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而为其更新的成本又过高。企业以利润为第一目标,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更不是养老院。虽然企业有很大的社会责任,但是其利润是第一位的,谁阻挠了这个目标谁就要被利润的车轮碾过。
第二,企业的岗位是有限的,关键岗位或重要岗位更是有限的,而老员工(或有功之臣)往往占据着这些岗位,并且这样的人经常会居功自傲,对新来的员工指手划脚。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从企业培养后备力量的角度来看,此些人要下岗!
第三,从激励企业其他员工来看,这样做有利于企业的其他员工始终保持着一种比较好的竞争心态,有利于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的形成,也有利于企业形成一种比较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更有利于吸收外部新鲜血液的精华,因为空出的往往是重要岗位或关键岗位。
第四,从企业文化的形成来看,老员工(或有功之臣)代表着旧事物,他们往往对新事物持排斥态度,不认同现时企业文化,不能与时俱进,这就造成了企业中关键的环节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进取心,从而从整体上去影响企业文化缺乏创造力。
为了企业的发展,牺牲这部分人的利益也是不得以为之。对于老员工(或有功之臣)的被弃用,我们且把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先抛开,而是以一种更理智或更市场化的角度来处理这个问题的。老员工(或有功之臣)同新员工之间的矛盾同新员工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其实就是同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让一个家族企业转变成具有现代管理模式的企业家族,就必须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同人才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倡导的,全体员工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在企业中像空气一样存在。对于高层领导人说,他一言一行和对事情的判断,不一定写下来,但却会影响到员工,成为内部的准则。对中层管理者来说,不仅要感受这种文化,更肩负着向下属传递文化的任务,他们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对技术员工来说,他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决定了他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员工的态度是直接反映企业文化的一种标志。企业文化的好坏最终是体现在行为上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因与人的密切联系使其重要性日显突出。应该看到,企业管理已经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这是竞争加剧的结果。无论是管理领域的扩大,还是现有管理的提升,人力资源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企业即人。如何选择、培育、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如何赢取员工的献身精神,留住人才,实现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企业领导也深刻地意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人才认识大多数企业领导仍然停留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 为什么我的企业用优厚的待遇,就是留不住企业需要的人才?
目前,在中国的企业员工存在一个很频繁的字眼,那就是“跳槽”,同时在这种浮躁的环境下,催生了昙花一现的流星企业,同时在社会上一大批壮志未酬的精英扼腕而叹,空谈壮志,龙泉壁上蒙尘。这样的现实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企业的领导挖空心思,费劲心机寻找企业所需要的千里马;然而另一方面,优秀的企业经理人感叹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离开原来的企业而频频跳槽。用人的企业大吐苦水,埋怨现在的企业员工没有忠诚度;而企业跳槽的员工却深深带着被伤痛的心,怀着这里不是我们的归宿的伤感一路流浪。难道这两者之间的天堑就没有一道桥梁,可以将两者相连而沟通呢?为什么这样说呢?很多老板问:为什么企业员工只能与企业共甘而不能同苦?企业的领导人说,企业招聘的人才在短短的几个月鸟兽散,企业再去招聘人才,同样是一样的结果。当我们提出企业可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这家企业领导带着满腹困惑,认为企业文化对于他们的企业并没有什么作用。而且他这样的说:“现在的人都很现实,都为自己着想,那里能和你想到一块去,这样的企业文化就是糊弄人!”听完这一番话,我们就能明白,企业有这样的领导,造成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偶然,这是一种必然。因为在这位老板心中,他所奉行的就是“人本为恶”的理念,他对于企业的员工处处提防、处处小心,所以这样的企业根本就没有什么企业文化而言。孔老夫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这样的道理。如果企业的领导都不相信你的员工,那么企业的员工又凭什么来相信领导呢?那么企业员工为什么要听领导的话,买力干活呢!于是就是这样的内耗过程中,两个极端的阶层都在关系着自己的利益,企业的利益无关轻重了。所以说企业领导就认为企业没有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企业员工认为企业领导不重视人才,所以人才成为企业最大的心病,也是企业领导人没有业绩最有力的推脱词企业文化很重要。要是在公司里大家都很积极的工作,那自然会感染新员工,立志也只会是个别现象。但是,要是大家都很疲惫,离职的多了,人心就散了。在一种浑浊的企业文化里,失败是一种必然的结局。
21世纪是人才的时代,企业要做大做强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要通过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而人才正是技术的执行者和管理制度的创造者。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各种人才,留住和利用他们的才智,将他们的管理技巧加以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各种才能,为企业的成长服务。寻找和培养人才让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实现共同的成就!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摘要: 企业文化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的认识和行为规范, 不断溶于企业管理之中而升华。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通过行为方式、创新精神、执行文化等的打造可以使企业生成强烈的认同感.凝聚力和生命力,从而不断铸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文化为团队成员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提供了舞台。
关键词:企业 文化 竞争力
文化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竞争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企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因此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企业文化的竞争。文化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强劲的动力。没有好的企业文化,也就没有好的共同理念和远景,也不可能有创新的动力,更谈不上铸就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管理被普遍认为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实现企业的短期与长期目标服务。
二、企业文化与管理
企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人们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以经济力量的竞争、抗衡、较量的变化为背景。企业文化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目标对象做出贡献。比较确切的定义就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
这个定义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因此企业文化与管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中相对稳定的要素,比如企业提倡“创新、执行、团队、价值”,都是企业的一种价值观念,也就是企业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长期应该保持不变,除非企业经历了转型、重组等大的变革;其次,信念是支撑企业价值观的各种信条、观念,比如人才观、发展观、竞争观、营销观等,必须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市场状况、竞争对手等来动态调整,是企业发展与竞争策略的指导思想;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这两个层面,但是却忽略了企业文化的最重要部分即行为方式,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中最真实、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部分,一个企业真正的文化其实并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书面文化”或者“口头文化”,而是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企业可以提倡“创新”,可真实的文化却是“小心驶得万年船”,企业可以提倡“团队”,可真实的文化却是“山头林立,各自为战”,可见如果忽视了理念与行为的一致性,企业文化就成为了形而上的“摆设”。其实企业文化更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催化剂”不能让无法发生化学反应的两种试剂发生反应,但却可以加快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的试剂的反应速度,提高原料利用效率。企业文化也是这样,很多问题必须由制度规范、战略规划、流程再造、兼并重组来解决,是硬性的,文化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有些企业业绩很好,薪资很高,可员工流动率还是很高,工作氛围差,满意度低,这就要靠文化的力量。通过注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打造共同愿景,激活组织氛围,鼓舞员工士气,指明前进方向,让平庸的企业变得优秀,让优秀的企业变得卓越。
在管理中首先企业文化能解决人的问题,尤其是观念的问题。“道不合不同与谋”,这是中国人的古话,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没有相同的观念,企业只能分崩离析,无法形成合力。
其次,在管理中各级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 因为你的一言一行其实都代表了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就是高层的做事风格,“上梁不正下梁歪”,高层以身作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关系到企业文化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是管理者在日产管理中能否形成巨大凝聚力的关键。
最后,打造执行文化才是根本。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管理。管理与文化,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文化讲求氛围和心理契约,管理则讲求制度和外部规范,但这两者必须有机融合,文化中有规范,规范中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文化离开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会成为空中楼阁,管理离开文化的指导会沦落为赚钱工具。因此,把优秀的文化理念转换为企业的各项制度、员工的日常行为、企业的各项流程,并且坚决地执行下去,这样才能形成执行文化。美国西点军校200多年来一贯奉行的行为准则是‘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它体现了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这一理念是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最重要准则,成为了美国西点军校的执行文化。美国西点军校也正因为有这一理念而著名,200多年来为美国培养出三位总统,五位五星上将,3700多名将军和无数商界精英人才。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企业的文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带不走、很难摸仿无法移植的东西。任何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下功夫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技术竞争力又是取决于制度竞争力的,制度高于技术,制度是第一竞争力。而制度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根本不可能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又高于制度,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才是未来企业真正的第一竞争力。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一种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哪里谈得上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就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而被淘汰。
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耐克公司凭着不断创新的理念,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超越了阿迪达斯公司成为跑步鞋行业的龙头老大,市场份额超过50%。1975年, 耐克公司发明一种“华夫饼干”式的新型鞋底,这种新式鞋底上的小橡胶圆钉比市场上流行的其他鞋底的弹性更强,大受运动员的欢迎。结果这种鞋底为公司带来7倍的销量增长。精心研究和开发使耐克公司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上世纪70年代末耐克公司研究和开发部门雇佣的研究人员就达100名,投入的经费近400万美元,生产出140多种市场上最新颖、工艺最先进的跑步鞋,这些新鞋是根据不同脚型、体重、跑速、性别和不同技术水平而设计的,投入市场后使耐克公司的销售额从1976年的1400万美元急速上升到1979年的69400万美元,增长近50倍,创造了行业内难以想象的奇迹。相反,阿迪达斯公司却固步自封,面对强劲对手无动于衷,缺乏新的应对措施和创新的理念,最终把优势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2、创新型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指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理念已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人们坚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十分注重创新,并不断倡导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都积极创新,敢于进取,敢冒风险,创新思想已渗透到企业上上下下人员的意识深处,并已成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对创新文化的培育上。在与顾客的互动中,一方面输出企业对创新的实践,另一方面汲取对方对创新的需求。企业正是在这种创新的正反馈中不断地发展、壮大的。企业学习和创新是这种文化提倡的重要内容,企业鼓励不断创新并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经营管理者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核心竞争力动态化,同时使竞争对手难以跟踪模仿,从而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海尔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采取"企业文化先行"的文化战略。公司兼并企业时,首先向新企业派驻领导人员,依靠注入海尔文化理念和"OEC"管理模式等来激发被兼并企业的活力。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用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是文化先行,文化力先行,用文化力去盘活有形资产,这是海尔成长的最根本的文化战略。海尔制定了文化战略的大系统和实施这个大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企业内部系统(对于微观的企业员工)、企业外部系统(对于中观的行业市场)、企业快速反应系统(对于宏观政策的反应)。海尔文化是海尔的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理念和具体行为两部分,它和谐地贯彻到海尔集团各个分支机构和各个部门的经营、管理工作之中,贯穿于各价值链环节中。海尔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人认为,追求卓越的核心思想就是创新。追求卓越表现了海尔人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许多的企业在学海尔的文化,而一直没有整体学成者。海尔的技术、品牌相对容易模仿,但要学海尔的企业文化,如创新文化,却非一日之功。也正是这一点将促进海尔逐步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
3、企业文化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优秀的企业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只有当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内心,形成企业内部的伦理和一种企业内部大多数员工所共识的观念,员工真正明白企业追求的价值标准,才能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真正做到自觉、自律、自学、自新。自觉是前提,自律是保证,自学是创新的源泉,自新则是创新的集中表现。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位员工品格将直接关系企业文化这棵“大树”的成长,培育良好道德品格,树立企业全局观念是企业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之道、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它是无形的,又是能动的,随时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之一就是能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而凝聚力是使企业 产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凝聚力既然是一种力,对于企业这个力点来说,就有正向、反向和大小之分。企业只有消除反向力,才能产生竞争力,加大正向力,才能增强竞争力。 企业的成功需得力于“信念”的力量,以及信念对企业人员的吸引力。企业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信念深入人心,全体员工的力量就会凝聚起来,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员就会以此作为处理问题的准则,心就能想到一块,力就能使到一处,企业竞争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4、企业文化使团队成员有了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舞台
企业文化使企业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每一位成员为实现共同的远景而奋斗,同时在奋斗过程中企业以经营理念去激励员工,使员工释放出超乎寻常的能力。有了目标才能召唤和驱使人向前的自我超越,极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激发人不断学习新知识,从而达到员工对于生命崇高意义的追求,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竞争力,不仅树立企业员工的理想和信念,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取得发展和壮大。建立企业自己的文化,才能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使企业全体员工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奋斗,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
⑦ 大型企业成立自己的培训学校有什么重大意义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不知道你是哪里的,不同地域、不同行业涉及到的问题肯定不同啊,很难三两句话说清。个人认为首先要注意培训业务的持续性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