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中小企业品牌成长战略
摘 要:中小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发挥比较优势,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中小企业成长过程是量的成长和质的成长相结合的过程,企业做大不等于做强。中小企业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寻找适宜的成长途径。
我国中小企业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吸纳社会就业、完善市场结构、增强经济活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国内竞争更加激烈。中小企业必须审时度势,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及时调整、采取适当的成长战略与措施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与定位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所处的国内外背景: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二是国内转型经济。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国际上大企业、大集团控制全球经济的实力不断增强,广大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劣势,其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和短周期化的趋势,给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小企业所要面对的国际背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双重转型:体制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在体制转型中,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机制优势,市场应变能力强。同时由于商品供不应求,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的档次低、价格廉的商品不愁没有销路,东南沿海等地的中小企业很快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初中小企业发展是机遇大于挑战。进入21世纪,“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今后五年国家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同时,大多数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后竞争能力的增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主要靠生产低档次、低技术、低价格产品起步与维持的中小企业的优势逐步消失,其发展将趋于困难。因此,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 因此,从外部环境来看,总体上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挑战略大于机遇。从本身条件来看,目前中小企业的劣势也略大于优势,其优势主要在于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经营形式多样化;劣势主要是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弱。从总体上看,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从“ABC管理原则(80/20原则)”来看,中小企业显然是属于“次要的多数”,而大中型企业才是“关键的少数”。因为从单个小企业与大企业比较而言,显然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加上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方面的劣势,使得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根据SWOT综合分析来看,在国内外新形势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
要求得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在考虑成长战略时,其首要原则是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中小企业在进一步成长发展中,既不能简单地向大企业看齐,也不能重蹈以往简单模仿的覆辙。中小企业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而这个过程依然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的过程。
中小企业其实质是指“不规模”企业:一是指尚处于向较大规模方向发展过程中的中小型企业,二是指那些不要求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包括经济规模中性和规模不经济产业)。中小企业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小企业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二是中小企业可以吸纳社会劳动力,稳定社会,还可能提供社区服务。由此,中小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1)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经营形式多样化。(2)中国幅员辽阔,市场空间很大,颇具层次,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可以在区域性和产品特色上下功夫。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欠发达国家提供了便利,这是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方面的优势。(3)劳动密集型和劳动力的廉价、便利的生活服务型、当地资源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型,依然是中小企业在资源占有方面的优势。(4)一般来说,在具有寡头竞争特征的部门中,大企业往往处于支配地位;相反,在集中度不高的所谓“零散”产业部门中,在一些规模效益不显著、市场竞争不激烈、广告作用不大和基本上无售后服务要求的行业中,中小企业是主要力量,大企业的优势不明显。而即使在那些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行业中,中小企业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因为大企业从与其有分工协作关系的中小企业购买半成品比自己组织生产更加经济。
二、确定合理的成长目标与模式
1.中小企业的成长目标无疑应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但各个成长阶段应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前期目标以盈利和降低成本、尽快收回投资和现金流为主,而不应过分强调长期目标,如市场占有率等。后期目标则应同时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2.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模式应该是多样的
根据三种基本的企业成长理论:规模理论、成长经济理论和多元化经济理论,企业有三种最基本的成长行为:追求大规模生产、不断成长扩张和多元化经营。企业成长过程是量的成长和质的成长相结合的过程,两者密切相关,其中质的成长是最核心的问题。企业经营资源数量的单纯增加为量的成长,如销售额、利润额、人员的增加。经营资源的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的革新为质的成长,包括技术和产品创新、事业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等。许多人观念上认为“大就是好”,中小企业不能成长为大企业就是失败的,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统计资料和理论研究表明,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个企业强不一定总是变得更大,但必须总是变得更好,这个变得更好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质变和革新的过程。全球500强的实证研究资料也说明企业做大不等于做强。同时,在规模配置方面,有一种从较大企业向较小企业转化的趋势,而且存在着较多非规模经济的行业。因此,中小企业的成长目标并非只有成为大企业一条路。中小企业既可走以量的扩张、外延发展为主之路,也可走以质的提高、内涵扩张为主的道路。
3.极少部分中小企业可以把握机遇,不断扩张规模,逐步由小企业发展为大企业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就是从一个个很小的企业发展起来的。
4.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走的是“小而专”、“小而特”、“小而新”的发展道路
它们针对社会经济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按照生产集约化与分散化并存的规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成长为行业或部门的小型“巨人”。其中为大企业或企业集团进行零部件配套是其重要的生产方式,还有一部分中小企业规模基本维持不变,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组织创新等手段,稳定市场占有率,保持较高的利润率。还可以通过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发挥“群体”优势,形成“小而联”的企业组织结构。
三、针对各个成长阶段采取相应的策略措施 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或二次创业期四个阶段,在朝着成长发展努力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灵活多变的优势,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见表1),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才能取得成功。
初创期的主要策略是战略定位策略、经营业务经营方式定位策略、筹资策略、组织定位策略、选址定位策略等;成长期的主要策略是技术创新策略、营销开拓策略、成本领先策略等;成熟期的主要策略是根据不同的市场地位:市场补缺者、市场追随者或市场挑战者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与发展策略;在衰退期,中小企业面临从成熟走向衰退的危机时刻,要么就此沉沦,要么经过变革而发展进入二次创业期,从而开创新一轮的生命历程。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策略主要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 四、选择适宜的成长途径
1.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中小企业在进一步成长发展中应当尽可能地提高技术含量,但并非都要办成高科技企业,而是要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去生产物质产品,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具创新的紧迫感,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比大企业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并有较高的创新效率。据分析,小企业的人均创新数要比大企业高2—3倍,进入市场的速度也比大企业快30%左右。中小企业应依靠自身创新的优势,加速技术变革和新产品开发的速度,朝着“专、精、特、新”的“小巨人”方向发展。
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一是要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以技术等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可将企业净资产增值部分按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有特殊贡献者。承认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超额贡献,允许其知识及其创新产品与项目在企业资本中拥有相应的股权收益;二是要争取政策扶持,包括争取专门资助计划与创新发展基金、风险投资机制、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特别赋税政策、从销售收入中提取创新基金与特别折旧办法、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的支持;三是加强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联盟;四是提高素质,培育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
2.开展专业化营销
中小企业最有效的成长战略就是实行专业化营销,即在竞争定位、市场细分、营销策略与竞争策略等方面实行专业化。(1)竞争定位。大部分中小企业适合于市场补缺者的战略定位,即专心关注那些被大企业所忽视的细小市场,力求在这些小市场上通过专业化经营来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也就是在大企业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立足于拾遗补缺是符合中小企业特性的明智选择。成为市场补缺者的关键因素,一是找到一个或多个值得填补的细分市场,二是为之发展出有效的专业化策略。(2)市场细分。理想的细分市场应具有以下特征:有与中小企业实力相称的市场规模或购买力,可以从中盈利;被较大竞争者所忽视或放弃;企业具备占有该细分市场的资源和能力;企业能够依靠所建立起来的信誉对抗竞争者。(3)营销策略。中小企业市场补缺的主要营销策略是在市场、顾客、产品或渠道等方面实行专业化:产品类型专业化、顾客类型专业化、地理区域专业化、订货类型专业化、服务项目专业化、质量和价格专业化、分销渠道专业化。(4)竞争策略。在某个行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和市场集中化等三种一般性竞争策略,中小企业应主要选择市场集中化策略,而在某一细分市场中,还必须选择成本领先或产品差异企业策略。
3.利用电子商务和虚拟经营发展
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先进的信息手段,为中小企业创造了与大企业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1)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产品优势。大批量生产的大企业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具有成本的优势。而电子商务为顾客提供了直接面对厂商订购个性化产品的途径,顾客可以在线描述自己对产品的要求,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变为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对企业而言,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让位于大规模定制要求的产品差异化优势。中小企业可以更加及时地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反应,生产出个性化产品,满足顾客需求。(2)有利于中小企业营销。电子商务使中小企业的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具有降低促销成本、缩短营销链、节省单证费用、缩短交易时间、实现24小时的全球运作等优势。(3)有利于中小企业利用虚拟组织,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我国中小企业面对电子商务带来的发展条件与机遇,必须塑造全新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包括合作精神、不断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等;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市场研究、市场开拓、订货、促销沟通、售后服务等商务活动,大力发展网上直销;依托核心能力,实施虚拟经营。虚拟经营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虽有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体内却没有完整地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企业仅保留其中最关键的功能,而把其它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外力进行整合弥补。虚拟经营在实际操作中有以下几种方式:虚拟生产,即企业通过协议、委托租赁等方式将生产车间外化;虚拟营销,即企业借用独立销售机构的广泛联系和分销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战略联盟,又称战略经营同盟,即几家企业为了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合作性的利益共同体。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虚拟经营的企业必须控制关键性的资源,具有核心竞争力,如专利、品牌、营销渠道、研发或管理能力等。虚拟经营是在企业资源有限或不经济的条件下,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而利用外部资源,达到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快速成长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 4.加强战略联盟
方式有:(1)加入大企业或核心企业系列化生产体系,形成对大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服务。如可借鉴日本的“承包制”模式,也可实行“卫星”模式,即以大企业为龙头,周围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中小企业为其供应零部件、配件,或从事某一工序的加工,由龙头企业负责最终产品的组装、关键部件的生产、技术开发与市场营销。(2)加强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盟,发挥规模经济与群体优势。如可借鉴日本经验建立产品开发、生产加工、销售、采购、运输、培训、后勤服务及金融等方面的“策略联盟”、“事业协同组合”等协作联合方式,促进集约化发展。也可借鉴意大利的“无形大工厂”模式——中小企业群,即同一地区从事同一行业的中小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大工厂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群的成员企业既保持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和积极性,同时又实现专业化生产,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3)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占领特定市场。
这些方面浙江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也值得借鉴。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群落和与之配套的专业市场有机结合、共同成长。这种发展模式不但降低了销售费用、信息成本,而且激发了竞争机制、技术进步机制和制度创新机制。浙江经济由于“轻(工业)、小(企业)、集(体企业)、加(工业)、贸(易)”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依托产业发展市场、依靠市场带动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之路,出现了一大批一乡(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区域特色经济,并逐步抱块成团,形成“块状经济”和中小企业群,涌现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小型巨人”企业。其中绍兴的轻纺面料、义乌的小商品、乐清的低压电器、温州市的皮鞋、永康的小五金、海宁的皮革服装等块状经济都已成为较大规模的专业化产销基地,产品远销国内外,在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浙江发展中小企业群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小、专、特、优”。“小”是行业、产品特点,即小行业;“专”是其主导产品突出,专业化程度高;“特”是产品有特色;“优”是指在专业化生产与产品特色等方面具有市场、技术的相对优势与较好的经济效益。“小商品大市场”、“不求产品种类比别人多、要求产品比别人特”,“不怕产品小、唯求技术含量高”等是其特点的形象表述。其核心是区域中的企业通过市场细分,积极在专业领域里寻找新的市场空间,“见缝插针”,实行集中性、专业化的产品生产与市场经营策略,在专业化和产品特色、技术与市场创新上做文章,把有限的市场做足做好,占据尽可能多的份额。这是支撑浙江中小企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流模式。 5.利用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是指拥有特许权的授予方授权特许接受从事其特定的生产或经营活动。特许经营实质上是一种企业“克隆”。特许经营不仅对特许接受方有利,对特许授予方也是有利的。一方面,特许授予方可以利用他人(特许接受方)的资金以及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获得迅速的成长;另一方面,特许接受方可以借特许授予方的品牌、商誉、经营方式或管理技术优势,避免企业初创时的许多困难,规避市场风险,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生产经营的发展能力。因此,特许经营是比较适合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种经营方式。特许经营的主要形式有:代销、代理、制造许可证、使用商标或特定名称、使用特定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等。
作者:浙江财经学院科研处,靳明
Ⅱ 中国有哪些有名的民族企业品牌
中国机械设备工程 (China Machinery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MEC )的前身是成立于1978 年的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 2012 年在香港成功上市,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CMEC 是以工程承包为核心业务,以贸易、投资、研发以及国际服务为主体的工贸结合、技贸结合的大型国际化综合性企业集团。
CMEC 拥有40 多年的工程行业经验,具有提供包括项目前期规划、EPC 、融资以及运行维护等一站式定制化工程成套项目解决方案的强大能力,业务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等47 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电力能源为核心,交通运输、电子通讯、水务工程、建材水泥等齐头并进的工程承包业务体系。1983 年2 月,CMEC 承揽的巴基斯坦古杜210 兆瓦火电站项目, 开创了中国企业以出口卖方信贷的方式承揽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先河。进入21 世纪,首次将国产600 兆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打入国际市场,并且土耳其EREN (1+1 )× 600兆瓦超临界燃煤电站在2012 年12 月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是鲁班奖(境外工程)设立以来第一个获奖的燃煤电站项目,白俄罗斯别列佐夫电站项目2015 年11 月再次荣膺境外工程鲁班奖。刚果(布)英布鲁4 30 兆瓦水电站2010 年竣工运营,被称作刚果(布)的“ 三峡工程” 。巴基斯坦塔尔煤矿及电站项目2016 年4 月开工,既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落地的煤电一体化项目,也是CMEC 投资拉动业务发展战略下首个实施的境外电力投资项目。
在国际贸易领域,CMEC 是中国机电工业的对外窗口,谱写了辉煌的业绩。CMEC 高 端铸锻件产品已经成为GE 、卡特彼勒、利波海尔等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供应商。作为综合型电气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北京奥运、中央电视台新址、上海世博会等著名项目合作伙伴。分布式光伏电站是CMEC 积极推广的中设新能源项目,已经具备了向客户提供一站式系统服务能力。
CMEC 能够为客户提供各种工程项目的门到门定制物流解决方案及全程物流服务,迄今已为一百多个海外EPC 项目成功提供了“ 量体裁衣” 式的物流服务,在中国国际工程物流领域名列前茅。
CMEC 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具有一流的水平和质量。经过多年创新发展,CMEC 已经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业务遍及世界五大洲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一流、全球知名的国际工程承包与服务商,CMEC 以“ 让创想成真” 为企业理念。为了世界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CMEC 承诺将继续提供高附加值、高回报的优质服务,不断致力于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和谐进步,让世界更加美好!
Ⅲ 中国都有哪些民族品牌
1、中国高铁。
中国高铁,世界领先。高铁的建设不仅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也将中国最重要的几个经济特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技术层面上,中国高铁也走在了世界最尖端的行列。
2、华为。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ICT领域,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创新、开放合作,在电信运营商、企业、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并致力于实现未来信息社会、构建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
3、老干妈。
老干妈是国内生产及销售量最大的辣椒制品生产企业,主要生产风味豆豉、风味鸡油辣椒、香辣菜、风味腐乳等20余个系列产品。在大多数国外购物网站上老干妈都直接译成"Lao GanMa", 也有译成"The godmother"。
4、海尔。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电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成为互联网企业。
5、茅台。
茅台酒之所以被誉为“国酒”,是由其悠久的酿造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质量、深厚的酿造文化,以及历史上在中国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中发挥的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中国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是三代伟人的厚爱和长期市场风雨考验、培育的结果。
Ⅳ 如何申请成为中国民族品牌
中华老字号
根据商务部2006年《“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的规定,中华老字号(China Time-honored Brand)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一、申请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有关单位(企业或组织)。
二、申请条件
(一)拥有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
(二)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
(三)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
(四)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
(五)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六)具有良好信誉,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赞誉。
(七)国内资本及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认定机构
(一)由商务部牵头设立“中华老字号振兴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振兴委员会),全面负责“中华老字号”的认定和相关工作。
(二)中华老字号振兴发展委员会下设秘书处、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负责振兴委员会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专家委员会由各行业专家、法律专家、商标专家、品牌专家、企业管理专家、质量专家、历史学家等组成,主要负责“中华老字号”的评审,并参与相关工作的论证。
(三)原经有关部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要重新参加认定。
四、申请认定程序
具备“中华老字号”认定条件的单位,向所在地市级商务主管部门申报,并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含计划单列市商务主管部门,下同)审核后报振兴委员会认定。程序包括:提出申请、资料提交、调查鉴别、认定评审、公示、做出决定、复核、注册存档、核发证书等。
具体步骤:
(一)提出申请:有关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填写申报表,并报所在地市级商务主管部门。
(二)资料提交:所在地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对提交的申请进行初评,确认申请有效的,指导申报单位按照规定格式提交有关资料,并报所在省级商务主管部门。
(三)调查鉴别: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机构、专家对申报单位提交的资料进行调查与鉴别,并提出初步评估意见报振兴委员会。
(四)认定评审:振兴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资料进行分析,必要时对有关内容进行现场调研,提出评审意见,撰写认定报告。
(五)公示:在有关媒体公示拟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的企业和品牌名单,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名单有不同意见的,均可向振兴委员会提出异议。
(六)做出决定:拟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的企业和品牌在公示期间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由振兴委员会做出决定,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七)复核:申报单位对认定结果有疑义的,可向振兴委员会提出复核,复核结果在接到复核申请后30天内做出。
(八)注册存档:认定过程涉及的所有资料均由振兴委员会存档保留,并负责管理。
(九)核发证书:对通过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以商务部的名义颁发牌匾和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