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业转型升级之路如何走
企业的转型首先需要企业家或决策层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明确自己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自己能做些什么。也就是说企业转型要使从公司愿景、发展战略、组织结构、运营管理模式到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相互匹配地共同实现转变。战略转型必然导致企业资源的重新组合、竞争路径的重新选择,风险自然是少不了的。
首先,战略是什么?就像明茨伯格说的,战略的定义有上百个,有定位说、计划说,有学习说,但是这些定义都是“瞎子摸象”,摸到尾巴说战略是绳子,摸到大腿就说是柱子。但我想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战略执行上都会有很多共同点,企业转型(transformation)是指企业的重要方面在本质和模式上的彻底改变。所谓重要方面,就是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兴旺衰败的重大事情。所谓本质上的改变,就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而是通过量变导致的质变,或是不经过量变而出现的突变。所谓模式上的改变,就是模样和形式都已彻底改变。个人认为,战略转型是企业上了台阶后存在的转型,只有志存高远,才会有战略转型。
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刨造和侵蚀。许多企业为了在不确定环境下求生存、做大做强和谋求持续成长纷纷走上了战略转型之路。导入世界级企业的竞争思维和操作方法,建立快速战略反应机制突破惯性思维,创造新的市场,超越竞争对手,获取全新的利润!
任何一个企业战略转型有两件事情要做:
第一个,一个公司的资产要从4个亿发展到400亿,最关键的就是管控模式的转变,集团管什么,集团怎么管下属企业,下属企业管什么,如何衡量与跟踪下属企业;
第二个,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总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一个适应市场需求的模式。企业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企业战略目标如何落实,即如何利用管控模式和商业模式实现战略目标。请看下面的案例:
在热播电视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里,红彤彤的富士胶片化妆品品牌“ASTALIFT”(中文名“艾诗缇”)作为剧情广告狠狠出了一把风头。剧中女主人公开了家化妆品加盟店,专售该品牌护肤品。于是乎,ASTALIFT广告顺理成章拉开序幕。在演员台词和行动的烘托下,富士想要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一一被和盘托出:原先生产胶片的富士开始卖化妆品了,销售比较火爆,很多地方断货……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了解到,有位郑州化妆品商人看完该剧后,上网发帖求助,咨询怎样才能获得该化妆品的加盟授权。这桩植入广告的创意谈不上精彩,但价值不容小觑——它让以胶片起家的“老企业”力推的“新产品”华丽出场,既吸引消费者目光,也拉开了富士胶片跨界开卖“化妆品”的大幕。
“转型”大师拉姆·查兰曾言:“现在,到了我们彻底改变企业思维的时候了,要么转型,要么破产。”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转型对于企业来说是堂必修课。当数码技术令胶卷行业成为历史的时候,胶卷企业们也纷纷被迫进行着市场转型,找寻新的发展方向。昔日的胶卷行业的巨头富士胶片在中国转型卖起了化妆品。富士胶片在日本本部仍以医疗影像为主业,但在中国市场却只卖化妆品。这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项业务,却是富士胶片另辟蹊径的转型成果。那么,富士转型卖化妆品靠的是什么?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是从真实的客户体验出发立足于新的领域。在富士的这场战略转型中,从产品研发到营销模式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以往胶片上的化学涂层,可以通过数值来反映物理属性。但是化妆品,就需要人最直观的感官感受。在研发过程中,研发人员用上百种样品在自己身上尝试,通过测量皮肤的水分量和蒸发量来检测产品效果。并且还通过邀请消费者免费试用的方法,通过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自身的产品,加快新产品的最终成型这一过程。
其次,靠的是基于优势领域里的核心技术作为企业跨界的助力。从2006年开始,富士胶片将自己原有的4个研究所,尖端核心技术、有机合成化学、先进打印材料和生命科学研究所整合为“富士胶片先进研究所”,将此跨行业的技术平台作为创新基地。化妆品即是这一平台的产物。在对影像的研究过程中,公司积累了对胶原蛋白的研究成果、抗氧化技术、可以将成分稳定输送到指定部位的独创纳米等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护肤品的开发领域。
最后靠的是准确的定位:强化技术,不淡化背景。“这化妆品什么牌子?”“富士胶片公司生产的。”“富士我懂,不就是生产胶卷的吗,怎么变成化妆品了?”“就是你说的富士,他们也在研究化妆品。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照片放久了就会发黄对吧,但是富士的不会,因为用了抗氧化技术,现在这种技术就用在了化妆品上,在日本很流行”……透过女店主跟顾客之间的这番对话,你就会发现富士在推广其化妆品时遵循的几个原则:第一,不淡化富士胶片背景;第二,用技术逻辑来解释老业务和新业务之间的关联;最后,将产品诉求落足在“抗氧化”这个点上,突出技术背景。其实,从胶片中寻找到化妆品技术的富士胶片,给其他奔波在转型路上的企业最宝贵的经验就是:不抛弃自己的过去,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里重新寻找新领域,并尽力为竞争对手树立门槛。
由于“抗氧化”的定位,富士的目标消费群被定义为25岁以上的女士,在日本这一年龄界限是35岁左右。这个差异同样是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的,即“中国女性大多提前关注这一肌肤问题”。此外,目前艾诗缇的产品价格大致保持在中档略偏上水平。强调“技术背景”和“抗氧化”固然让富士找到了跨界经营的突破口,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国女性对化妆品的消费尚处于感性阶段,对品牌的依赖明显超过对效果的诉求。摆在富士集团面前的尴尬在于,如果大力宣传品牌,则绕不开胶片生产商的背景;如果不宣传品牌,又很难打开中国女性消费市场。
从上面的服饰胶片卖化妆品的战略转型案例可以看出,一个企业从现在到未来,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优秀的企业,看不到几条路,先走过去再说,而优秀的企业都是按计划取得成功的企业。什么是按计划取得成功?一个企业增长50%也许很容易,但是要按计划取得成功,要每年增长30%,资源管理才不会失控。战略转型路径最核心就是变革管理,而变革管理最核心的就是一个力求变革的公司从现在到未来,怎样找到自己走向“罗马”的路,这是战略转型的最根本的价值,这也许是富士最关心的问题吧。
战略转型意味着变革,意味着要打破旧有的企业发展机制,没有人会拒绝改变,但是人们都拒绝被改变。企业是由人构成的,因此任何企业要成功的实现战略转型都是极为阵痛的。战略的选择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任何企业的战略转型都面临着阵痛。中小企业主多是白手起家、自我奋斗的实干家,他们大多经营家族企业,没有受过企业文化的熏陶。这些人没有读过MBA,也没有很高的学历,创办企业全凭胆魄和热情。他们大多不重视品牌营销,也缺乏这方面经验,不会使用专业方法开展品牌营销,这成了企业不能做大做强的致命弱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吉利的战略转型案例,在我看来,是提升其品牌价值的重要战略手段。
㈡ 什么是企业转型升级
为了适应改革的
步伐
,进一步实现由
计划经济
向
市场经济
的转折,原有的
国有企业
向
股份制企业
转化,这就是企业转型升级。
中小型
民营企业
升级转型的
方向
取决于企业所在
行业
,内容的话比如是技术升级、管理与服务升级、
产业升级
等等。
㈢ 怎么培养企业转型升级意识
道理很简单,企业老板的目的就是赚钱,如果转型能够为他创造更多财富那么他会很乐意的专,而其实很多企业属不愿意转型的原因是在于转型 机器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技术等等。如果想让企业转型,需要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这名老板,其次就是在原有机械尽量回收利用掉,或者2手处理掉算一下 转型需要多少钱给老板报一下,他能接受就转
㈣ 如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这个问题分两段回答吧:
要加快速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和培训。转型升级版过程中最难的都是权心理问题,即思想认识。只有思想转变了,转型才可能成功。要把眼光放长远,说服既得利益者暂缓他们的利益要求,要为企业中高层描述一个美好的可实现的美好前景。这一切都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新知识来改变他们对未来的看法。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如果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并不想转型,只想在原来的状态下做大做强,那么经营者要小心了,这样的转型绝大多数是胎死腹中的。即,企业转型必须是一把手工程。
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首先先定义好升级到什么水平、做大做强到什么程度、通过什么手段和途径、用多长时间、花多少钱、增加多少什么样的人才。其实,就是企业战略要明确,战略目标设立的符合SMART原则。
㈤ 企业怎样做到转型升级
1、从思想意识上要抛弃旧的观念,适应新发展的需要;2、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把握转型方向。
㈥ 国内比较好的企业培训机构有哪些
国内比较好的企业培训机构有很多,但还是要学会选择好的企业培训机构的模块:
企业如何选择培训机构呢:
1、成立五年以上,企业的背景清白
2、拥有全职培训师10人以上
3、有培训需求分析人员,切与授课讲师同机构
4、对培训师有评价考评体系,并可再学习
5、每年公开课授课在150次以上,内训800天以上
6、有自行开发的课程,且不是所谓某老师独创秘籍
7、如是买的版权课程,是否有授权书
如何考察培训咨询公司?
做培训的时间长了,培训的企业多了,有了很多和培训经理“过招”的经历,那如何选择培训供应商呢?我说企业对培训公司要“四看”。
首先要看培训公司是否有自己的专职讲师。
优秀的培训公司,大多有自己的讲师,我们都知道,养讲师的费用是很高的。
培训公司既然养自己的讲师,那一定是想长期发展,不是把培训作为短期赚钱的工具。
这样的培训公司也会对讲师的课程不断锤炼,而不是靠讲师一个人单独琢磨。
因此选择这样的培训公司合作,课程的风险要小一点,课程的质量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
他们把自己的讲师,作为打市场的招牌,所以也不敢在市场上乱来。
这些培训公司是企业的首选,企业要看是不是有自己的讲师。
其次是看培训公司是不是代理的国外成熟课程。
在欧美国家,培训已经是企业管理中的“常规动作”了,很多课程都形成了系统,比较规范。
相对国内同类课程的供应商,他们的质量相对来说要好一点。
管理类的课程,可以放心找这类的公司合作,因为管理在很多方面上是相通的。
而营销类的课程,就要当心了,因为营销的差异化很大,如果不把代理的课程本土化,绝对会脱离中国市场的实际。
但无论如何,选择这些公司合作,购买这样的课程,还是有一定保障的。即便出了问题,也有充分“理由”解释。
可以告诉学员说:“就连某某公司的某某课程都不符合我们的胃口,看来市场上确实没有适合我们的课程了,我们还是自己研发吧。”
这样的培训公司是企业的第二选择,企业要看培训公司是不是代理的优秀课程。
如果企业找了“养讲师”的培训公司,
代理国外课程的培训公司,
都没有合适的课程,
那就要找中介性质的培训公司了。
选择此类培训公司的风险是很大的。
培训中介公司也有三六九等之分,优秀的中介公司,都和讲师有长期的合作协议,双方保证课程数量和质量,合作也是非常紧密的。
培训公司为了自己在市场上的信誉,不会乱来的,讲师为了自己的形象也不会乱上。讲师的课程,也经过此类培训公司的详细审查,质量上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保证。
所以这样的公司是企业的第三选择,企业要看他们之间是不是长期合作的。
如果以上三者培训公司,都没有合适的课程,那就只有找纯粹的培训中介公司了。
此类培训公司代理的课程非常多,基本上没有业务侧重点,只是拿着讲师的提纲,进行撞大运式的销售而已。
它们在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方面,对培训需求的了解方面,都比较差,内部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经常出去“创业”。
对于它们提供的讲师,企业要严格审查,不仅要看培训公司的背景和名气,更要看讲师的背景和实力。
企业可以打电话去讲师授过课的公司调查,看他讲课的效果如何。
或把讲师以前授过课的评估表要来,看一下学员对他的评价。
或和自己合作密切的培训公司调查一下,这个讲师在培训市场中的声望。
还可以在网络上检索一下,看他有没有文章和出书。
这样的培训公司是企业的第四选择,一定要严加审查,企业要看讲师的真实实力。
如何验证咨询公司与讲师的口碑与真实性?
与咨询公司沟通时,询问咨询公司曾经合作过的客户,并假装说打电话确认,看咨询公司是否找理由搪塞,若找理由或接口搪塞,则培训机构作假。
除此之外,可了解下客户的口碑。找咨询公司索要以前参训的客户所在的公司、姓名及联系方式,一般咨询公司会给相关的信息。为了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可在网络上寻找相关公司的前台,假装客户询问公司是否有咨询公司所提及的人,若有,则打电话沟通合作经历和讲师的授课效果。
如何判断咨询公司的客户服务意识?
在与咨询公司进行沟通的过程中,看咨询公司所提供的方案中是否以本公司为中心来设计方案,看咨询公司提供资料是否吝啬、不爽快。这些行为可以体现出咨询公司的客户服务意识。若咨询公司提供的方案属于通用版本,且方案中更多的体现咨询公司的角色,忽略本公司的要素(Logo),则说明此咨询公司的客户服务意识不太理想。
此外,若咨询公司能领会客户意图,并根据客户需求迅速调整行程、方案,则咨询公司的客户意识较强;反之,若咨询公司太固执、强势会影响彼此后期的合作,建议不要选取此类咨询机构作合作伙伴。以前做TTT项目时,曾有个咨询公司提供的方案里涉及“三个阶段”的训练,基于成本考虑及学员地区分布,我们要求咨询公司按两个阶段来设计方案,结果她告诉我他们公司是比较专业的,硬劝说我按三个阶段来安排课程,她一直强调自己很专业,但因为忽视客户要求一直到最后都没谈拢。
如何与咨询公司商谈价格?
商谈价格时,一般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采用成本构成法分析给咨询公司听:价格=讲师价格+差旅费、服务费+利润。一般来说,资深一点的老师价格在8000-10000左右,一般的老师在5000-6000左右,新进入的老师在2000-4000不等;差旅费一般包括讲师的往返交通费、助教的交通费、教材费等,距离远近不等。除去老师的费用与差旅费、教材费外,剩下的就是咨询公司的利润。所以可根据成本构成压低价格,进行价格谈判。
2.谈长生意,强调长期合作:与咨询公司商谈价格时,强调公司的其他项目,着重强调长期合作。
3.领导当挡箭牌,把我们的价格开出后,不闻不问,等咨询公司妥协;当咨询公司报价后,认为太贵,则以领导为挡箭牌,不立即做出正面回复。
4.优惠附加值,让咨询公司提供附加服务。凡是能想到的后期跟踪服务都可以向咨询公司提出,双方可敲定具体的增值服务。
5.邀请洽谈的咨询公司到企业来招标,让他们准备培训方案,相互PK,然后筛选敲定具体的合作供应商。
陈列共和是国内比较好的企业培训机构,你可以去看看。
小贴示:
无论老师讲课的水平有多高,互动性有多强,如果他不了解公司的状况与需要,随意地列举其他公司成功案例,往往会由于脱离公司实际太远,不但可能起不到好的借鉴效果,甚至还可能起到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