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心得總結 > 牧區情報信息員培訓內容

牧區情報信息員培訓內容

發布時間:2021-03-14 23:49:12

① 兗州興隆庄鎮王樓村幼兒園招聘嗎

著社會的發展,興隆庄鎮農民經濟收入不斷提高,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太陽能等家用電器紛紛進入農民家庭,農民聽廣播、看電視、欣賞音樂等娛樂節目成了農民的「家常便飯」。電腦成了時尚而又實用的新型「農具」進入到普通農戶的家中,啪啪滑鼠一點,供求信息就來到眼前。 信息化最終要服務於老百姓。2003年...,該鎮開通了首條ADSL寬頻,目前在這個擁有9200餘戶的鄉鎮中,安裝寬頻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0%以上。在2007年7月,該鎮投巨資鋪通了全鎮40個行政村的光纜,並且在村村都建起了網站,成為濟寧市第一個「村村通網站」的鄉鎮,村級網站普及率在濟寧地區率先達到100%。已經鏈接到興隆庄鎮政府網站的40個村級網站的內容涵蓋村鎮簡介、明星產業等多個方面,有效地的對外展示了各村莊的風采。為讓網站及寬頻網路發揮作用,鎮里加強了對各村信息化骨乾的培訓力度,每村至少培訓一名信息員。培訓內容主要是現代網路技術、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農業合作組織業務知識等。目前,已為全鎮40個行政村培訓了51名電腦操作技術骨幹。通過村村建網站,使該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走上了更加規范化的軌道,黨員致富能手出現了逐步增多良好趨勢。 該鎮冠庄鋪村村民吳再華創辦的興隆花木園藝場便是其中的一個縮影,2003年該花木園藝場就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將產品展示在網站上,為網上銷售打開了通道,引來許多外地客商前來洽談,如今,年銷售收入達400餘萬元,員工60餘人,占 地 260 畝 。該公司的業務范圍已輻射至北京、上海、天津、青島、泰安、曲阜等地。 王樓村搞運輸的村民更是嘗到了網路信息的甜頭。走進王樓村,一排排二層樓房整齊劃一地排列在馬路一邊。2000年,由於原來村址地表塌陷,王樓村整體搬遷到了現在的位置。搬遷後的王樓村北與兗州一河相望,南臨國家大型煤田興隆庄煤礦,日菏高速、327國道、京滬鐵路貫穿南北東西。優越的地理位置今村民一改往日「土裡刨食」的傳統,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也由原來以糧食作物為主轉向糧食、蔬菜、煤炭儲存運輸等行業,現在的村民除了種地外,更多地搞起了煤炭運輸。在搞運輸的過程中,不少由於信息交流不及時的事情讓許多村民意識到信息的重要性。於是,村裡比較有先見之明的農戶早早地就把電腦拉到了家裡,裝上寬頻,及時了解信息,聯系好返程時捎送貨物,往返不空車,既減少了運費開銷又增加了收入。 蔬菜種植戶們也受益匪淺,許多群眾從網上學習到了更多的管理技術,如蔬菜、莊稼怎樣施用微量元素肥、科學用葯等等為他們科學種植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該鎮三元村的蔬菜種植戶從網上看到新型大棚用膜——免滴膜時,感覺到用這種新型膜對提高蔬菜產量和質量會有很大幫助,於是通過打電話聯系、咨詢後,便專門到外地市場購買了免滴露大棚專用膜和多種增強光合作用的彩色地膜,用於大棚蔬菜種植。事實證明,使用這種新型棚膜效果非常好,較使用前蔬菜生長更快且很好地避免了病蟲害,既節約了成本,大大減少了工作量,又提高了蔬菜產量和質量,縮短了投資回收期。目前,村裡所有的蔬菜大棚已全部用上了免滴膜。 像吳再華他們這樣的例子在該鎮還有很多。目前,該鎮已形成了以花卉、經濟林、蔬菜、蛋雞、肉雞、肉鴨養殖等多種特色產業,廣大幹部群眾通過網路學習農業技術、發布產品信息、了解市場行情,藉助於寬頻,農民們也把目光放得更寬,大家通過網路找到了發財致富的「金礦」,都笑呵呵的忙著「淘金」呢。

② 民兵情報信息員收獲的情報有哪個部門歸口處理

從廣義上講,凡是從事信息活動的工作人員,都可以稱為信息員。從狹義上講,信息員通常是指受聘於謀單位或由特定機關部門認定的,從事信息收集、傳遞、處理的工作...

③ 淺談如何加強維穩情報信息工作

一、提高「一個認識」,切實把加強維穩情報信息工作當成大事來抓。 情報信息工作是做好穩定工作的第一要件,加強維穩情報信息工作,是一項推動維穩工作發展,增強維穩工作預見性和主動性的至關重要的手段和措施,各級公安機關要提高做好情報信息工作的思想認識。實踐證明,誰的涉穩情報信息掌握得快、掌握得准,誰就掌握了維穩工作主動權。自古以來我國兵家就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至理名言,它精闢地表述了情報信息在戰爭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同理,從維穩工作看,其本身就是一個搜集信息、研判信息、運用信息和反饋信息的過程。在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各種矛盾、斗爭的較量更集中地體現在對情報信息的把握、運用上,只有贏得信息控制的優勢,才能把握維穩工作的主動權。 各級公安機關要在黨政的統一領導下,進一步加強維穩信息動態工作的政治意識、全局意識和責任意識,主要領導應親自過問,帶頭抓落實,對情報信息的機構設置、管理工作進行總體規劃,積極協調,全體動員,上下聯動,把情報信息工作納入維穩工作戰略發展范疇,積極推進,優先發展。要暢通信息渠道,挖掘內幕信息,准確把握動態,努力實現維穩工作的重心由被動調處到主動化解、由事後處置到事前預防、由治標到治本的轉變。

二、加強「三個建設」,做大做強情報信息的活水源頭。

(一)加強情報信息人才隊伍建設。沒有一支穩定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就不可能獲取深層次的情報信息,情報信息工作就不可能充滿生機與活力,更不可能做到耳聰目明。要高度重視情報信息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通過制定完善各項政策和用人機制,把人才引進來、留下來、用起來,充分調動和激勵他們的積極性、創造力。同時,情報信息工作是一項集知識性、專業性、法規性於一體的綜合工作,對思維創新、文字功底、知識層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打破長期以來因信息工作的綜合性和寫作技巧的靈活性難以把握的思維局限,依託有關情報信息工作的交流培訓活動,提高情報信息人員對情報信息的採集能力、研判能力和信息化應用能力。

(二)加強情報信息台帳資料建設。搞好情報信息檔案資料的積累和建設,是正確分析、研究各個時期轄區敵、政、社情情況,掌握敵人破壞活動規律、特點,把握斗爭主動權的關鍵環節。要把情報信息台帳資料的規范化建設作為情報信息工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來抓,凡是在有效時限內涉及國家安全、政治穩定、治安情況、社情民意等方面的情報信息都應作為信息資料進行採集。對採集的信息採取分層管理、分類建檔的方法,把日常工作中搜集掌握的各類情報信息都逐條、逐項、及時、准確、規范、層次分明地建立台賬資料。要加強台帳資料的動態管理,及時進行更新和完善,特別是對一些重點問題的追蹤信息,要指定專人負責,隨時了解掌握情況,隨時充實檔案資料,保持信息資料的連續性、完整性和時效性。

(三)加強情報信息網路體系建設。根據轄區治安狀況,有針對性地在重點單位、特行業、娛樂場所、學校、廠礦企業等行業場所和重點人群、高危人群中物建信息員,延伸觸角,通過建立健全明線、暗線、專線「三線一體」,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布局合理的情報信息網路,努力構建以維穩部門、信訪部門、單位線人為主體的維穩情報信息隊伍,充分調動社會方方面面的維穩積極性,從計程車司機、環衛清潔工人、治安積極分子和富有社會正義感人士等各界人員中聘請情報信息員,使情報信息觸角延伸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形成覆蓋廣泛、信息靈敏的網路體系。

三、落實「三個制度」, 建立健全情報信息工作長效機制。

(一)落實日常工作運行制度。要有效促進情報工作的高效運作和持續發展,離不開情報工作運行機制的建設、完善和落實。要建立完善的情報信息體系框架、工作流程、基礎建設、保障措施等制度和情報信息採集、報送、研判等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明確情報信息工作職責和崗位,制定情報信息工作規范流程,明確每一環節的工作要求。建立情報信息定期通報機制,將情報信息工作納入各階段績效考核。建立情報信息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分析主要信息採集工作,確定採集重點和目標任務。

(二)落實工作責任追究制度。情報信息貴在准、快、靈,要堅持把搜集掌握的情報信息進行認真篩選、分類、整理,按照規定及時、准確上報上級部門,為決策工作提供依據。各部門要完善信息情報網路,明確信息聯絡員、信息員及信息責任人,同時要明確負責向上級部門報送情報信息的具體責任人,嚴格落實遲報、錯報、漏報、瞞報責任追究制,對發生遲報、漏報、瞞報重大問題的單位第一責任人和具體責任人,按相關規定嚴格追責;對因遲報、漏報、瞞報錯失處置良機,釀成事端,引發重大事件,造成惡劣影響的,要進行責任倒查,以剛性措施確保情報信息工作落到實處。

(三)落實考核獎懲激勵制度。建立單位和個人情報信息工作實績檔案,定期檢查考核,總結評比,獎優罰劣。實施績效捆綁考核,准確反映各單位和個人的情報工作效果。要建立等級情報信息評定與獎勵制度,根據各類情報的重要程度、效果,評定等次予以獎勵。對通過情報信息應用在打擊犯罪、化解矛盾和對敵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按照「誰採集誰負責、採集與應用相掛鉤」的原則,對原始信息採集人和信息應用人同時予以獎勵。

四、狠抓「三個研判」,提高情報信息的實戰效果。

(一)狠抓分層分析研判,確保研判無「盲區」。基層單位重點圍繞對轄區社會治安發展規律,尤其是對涉及影響群眾安全感的事件和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各級業務部門應重點圍繞對新獲取的涉及本業務的情報信息,就其可能影響的范圍、產生的後果、應對與處置措施,及時開展分析研究,重點分析某一類敵對活動、矛盾糾紛、違法犯罪活動的突出動向;各級綜合情報信息機構應重點實時開展綜合分析,對特定階段、特定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問題和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情況開展預警性、預測性分析研判。通過不同業務部門的分層研判以及對不同時期、不同問題的研判分析,形成「一事一研判、事事有研判」的工作格局,為研判出准確的「情報產品」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狠抓匯總綜合研判,提高信息共享率。要依託情報信息研判及應用平台,對所有情報信息進行統一歸口管理,緊緊抓住現有信息庫信息,加強信息的傳遞、查詢、匯總、分析。通過關聯查詢、串並分析、信息比對等方式,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提高情報研判工作的針對性、准確性、時效性、預測性。要建立情報應用績效評估機制,重點抓好質量鑒別、風險預測、應用評估、績效評價四個環節,通過深入調查,分解分析,綜合研判,切實提高情報信息的質量,研判出准確的「情報產品」,為領導決策提供堅實的依據。要進一步加強研判成果的共享,打破業務堡壘和行政壁壘,樹立起大情報觀念,變各自為戰為多部門、多手段互助互補,協同推進。情報人員根據自身工作需要及崗位授權,通過情報信息中心系統查詢業務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廣開情報利用之門,提高情報信息利用率,加快實現橫向互動和情報共享,提高情報效能。

(三)狠抓預警反饋研判,不斷提高研判水準。對研判出的「情報產品」,要根據不同類別和涉密程度採取媒體公開發布、涉密信息機要渠道發布、召開緊急情報會議通報等多種形式,及時發布預警通報,提出指令性、指導性、參考性工作意見,實現對多發性、傾向性、苗頭性事件的防控。要做好對預警發布信息的跟蹤調查反饋,加強對正在應用階段的情報信息跟蹤評估,比較情報信息應用後的實際效果與預期效果之間的差異,找准情報信息收集研判和應用中的薄弱環節和缺失點,及時調整決策部署。要根據形勢變化發展,及時發現情報搜集研判與情報需求之間的偏差,進行修正和補充,不斷改進和創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指導情報工作不斷深入。

④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農業政策內容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
(摘要)

2012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奮力奪取農業好收成,合力促進農民較快增收,努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一、加大投入強度和工作力度,持續推動農業穩定發展

1.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首先要穩住糧食生產,確保不出現滑坡。要切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繼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千方百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擴大緊缺品種生產,著力提高單產和品質。繼續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快提升800個產糧大縣(市、區、場)生產能力。繼續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超級稻新品種選育和示範項目。支持優勢產區加強棉花、油料、糖料生產基地建設,進一步優化布局、主攻單產、提高效益。深入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積極擴大規模,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縣鄉大力開展整建制創建。大力支持在關鍵農時、重點區域開展防災減災技術指導和生產服務,加快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完善重大病蟲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2.狠抓「菜籃子」產品供給。抓好「菜籃子」,必須建好菜園子、管好菜攤子。要加快推進區域化布局、標准化生產、規模化種養,提升「菜籃子」產品整體供給保障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繼續開展園藝作物標准園、畜禽水產示範場創建,啟動農業標准化整體推進示範縣建設。實施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支持優勢區域加強菜地基礎設施建設。穩定發展生豬生產,扶持肉牛肉羊生產大縣標准化養殖和原良種場建設,啟動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推進生豬和奶牛規模化養殖小區建設。制定和實施動物疫病防控二期規劃,及時處置重大疫情。開展水產養殖生態環境修復試點,支持遠洋漁船更新改造,加強漁政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菜籃子」產品生產和流通中的積極作用。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綜合協調,加強檢驗檢測體系和追溯體系建設,開展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大力推廣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殘留農葯,嚴格規范使用食品和飼料添加劑。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充分發揮都市農業應急保障功能,大中城市要堅持保有一定的蔬菜等生鮮食品自給能力。

3.加大農業投入和補貼力度。持續加大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導作用,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按照增加總量、擴大范圍、完善機制的要求,繼續加大農業補貼強度,新增補貼向主產區、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提高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水平。落實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增加補貼。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和范圍,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和管理辦法。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加大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力度。探索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補償制度。研究建立公益林補償標准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加快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加大對牧業、牧區、牧民的支持力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覆蓋到國家確定的牧區半牧區縣(市、旗)。加大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積極引導農民和社會資金投入「三農」。有效整合國家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切實加強財政「三農」投入和補貼資金使用監管,堅決制止、嚴厲查處虛報冒領、截留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

4.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加大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增加農村信貸投入,確保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速高於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完善涉農貸款稅收激勵政策,健全金融機構縣域金融服務考核評價辦法,引導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強化農村信貸服務。大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戶信用評價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定縣(市)農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發展多元化農村金融機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支持商業銀行到中西部地區縣域設立村鎮銀行。有序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開展信用合作。完善符合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和業務特點的差別化監管政策,適當提高涉農貸款風險容忍度,實行適度寬松的市場准入、彈性存貸比政策。繼續發展農戶小額信貸業務,加大對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縣域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加大對科技型農村企業、科技特派員下鄉創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探索農業科技專利質押融資業務。支持農業發展銀行加大對農業科技的貸款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開展直接融資,積極發展涉農金融租賃業務。擴大農業保險險種和覆蓋面,開展設施農業保費補貼試點,擴大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范圍,扶持發展漁業互助保險,鼓勵地方開展優勢農產品生產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逐步建立中央財政支持下的農業大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

5.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政策。加快修改完善相關法律,落實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政策。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新。加快推進農村地籍調查,2012年基本完成覆蓋農村集體各類土地的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包括農戶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財政適當補助工作經費。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健全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製度。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有關條款,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推進牧區草原承包工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定林地家庭承包關系,2012年基本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搞好國有林場、國有林區改革試點。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強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

二、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

6.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著眼長遠發展,超前部署農業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力爭在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領域佔有重要位置。面向產業需求,著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立足我國基本國情,遵循農業科技規律,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把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作為基本要求,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7.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穩定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在農業生物基因調控及分子育種、農林動植物抗逆機理、農田資源高效利用、農林生態修復、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農產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加快推進前沿技術研究,在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搶占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著力突破農業技術瓶頸,在良種培育、節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葯、疫病防控、加工貯運、循環農業、海洋農業、農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

8.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打破部門、區域、學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要求,深化農業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現代院所制度,擴大院所自主權,努力營造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政策環境。完善農業科研立項機制,實行定向委託和自主選題相結合、穩定支持和適度競爭相結合。完善農業科研評價機制,堅持分類評價,注重解決實際問題,改變重論文輕發明、重數量輕質量、重成果輕應用的狀況。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完善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鏈為主線、以綜合試驗站為基點的新型農業科技資源組合模式,及時發現和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充分發揮技術創新、試驗示範、輻射帶動的積極作用。落實稅收減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優惠等政策,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升級,鼓勵企業承擔國家各類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培育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涉農新興產業。加快農業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穩步發展農業技術交易市場。

9.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加大國家各類科技計劃向農業領域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機構運行經費保障水平。支持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基金,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信貸、風險投資等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加大涉農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實施力度。推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按照統籌規劃、共建共享的要求,增加涉農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數量,支持部門開放實驗室和試驗示範基地建設。加強市地級涉農科研機構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納入省級科研機構直接管理。加強國際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大力度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加強農業氣象研究和試驗工作,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設施和科技能力建設。

10.著力抓好種業科技創新。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增加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鑒定,創新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創制改良育種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重大育種科研項目要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優化調整種子企業布局,提高市場准入門檻,推動種子企業兼並重組,鼓勵大型企業通過並購、參股等方式進入種業。建立種業發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大型骨幹企業,支持企業與優勢科研單位建立育種平台,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科研人員與企業合作共享。加大動植物良種工程實施力度,加強西北、西南、海南等優勢種子繁育基地建設,鼓勵種子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在糧棉油生產大縣建設新品種引進示範場。對符合條件的種子生產開展保險試點,加大種子儲備財政補助力度。完善品種審定、保護、退出制度,強化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套牌侵權、搶購套購等違法行為。

三、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11.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著力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推動家庭經營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益性定位,根據產業發展實際設立公共服務崗位。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度,嚴格上崗條件,落實崗位責任,推行縣主管部門、鄉鎮政府、農民三方考評辦法。對紮根鄉村、服務農民、艱苦奉獻的農技推廣人員,要切實提高待遇水平,落實工資傾斜和績效工資政策,實現在崗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平均水平相銜接。進一步完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管理體制,加強對農技推廣工作的管理和指導。切實改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條件,按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安排推廣工作經費。2012年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基本覆蓋農業縣(市、區、場)、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大幅度增加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良法補助。加快把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經營性職能分離出去,按市場化方式運作,探索公益性服務多種實現形式。改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手段,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手機等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民提供高效便捷、簡明直觀、雙向互動的服務。加強鄉鎮或小流域水利、基層林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健全農業標准化服務體系。擴大農業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提高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科技水平。

12.引導科研教育機構積極開展農技服務。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成為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強化服務「三農」職責,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承擔農技推廣項目,把農技推廣服務績效納入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廣教授、推廣型研究員制度。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建立農業試驗示範基地,推行專家大院、校市聯建、院縣共建等服務模式,集成、熟化、推廣農業技術成果。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鼓勵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和技術合作組織。

13.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政府訂購、定向委託、招投標等方式,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進入市場、應用先進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強輔導服務,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運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或參股龍頭企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探索有效實現形式,增強集體組織對農戶生產經營的服務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基層站所創辦農業服務型企業,推行科工貿一體化服務的企業化試點,由政府向其購買公共服務。支持發展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全面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質量安全控制、市場流通的信息服務水平。整合利用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等網路資源,搭建三網融合的信息服務快速通道。加快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建設,重點加強面向基層的涉農信息服務站點和信息示範村建設。繼續實施星火計劃,推進科技富民強縣行動、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等工作。

四、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

14.振興發展農業教育。推進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農業院校,實施卓越農林教育培養計劃,辦好一批涉農學科專業,加強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進一步提高涉農學科(專業)生均撥款標准。加大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對高等學校涉農專業學生傾斜力度,提高涉農專業生源質量。加大高等學校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勵和引導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對符合條件的,實行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深入推進大學生「村官」計劃,因地制宜實施「三支一扶」、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等計劃。加快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落實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政策,鼓勵涉農行業興辦職業教育,努力使每一個農村後備勞動力都掌握一門技能。

15.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國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農業領域傾斜,繼續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和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劃,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進一步完善農業科研人才激勵機制、自主流動機制。制定以科研質量、創新能力和成果應用為導向的評價標准。廣泛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分層分類定期培訓。完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職稱評定標准,注重工作業績和推廣實效,評聘職數向鄉鎮和生產一線傾斜。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特崗計劃試點,選拔一批大學生到鄉鎮擔任特崗人員。積極發揮農民技術人員示範帶動作用,按承擔任務量給予相應補助。

16.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充分發揮各部門各行業作用,加大各類農村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力度,擴大培訓規模,提高補助標准。加快培養村幹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到村任職大學生等農村發展帶頭人,農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經紀人等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未升學的農村高初中畢業生免費提供農業技能培訓,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青年務農創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

五、改善設施裝備條件,不斷夯實農業發展物質基礎

17.堅持不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推進水源工程建設、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加大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區,努力擴大有效灌溉面積。繼續增加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實現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基本覆蓋農業大縣。加大山丘區「五小水利」工程建設、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塘堰清淤力度,發展牧區水利。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新設備,擴大設備購置補貼范圍和貸款貼息規模,完善節水灌溉設備稅收優惠政策。創新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機制,加快推進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中央和省級統籌,落實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政策。發展水利科技推廣、防汛抗旱、灌溉試驗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組織。

18.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快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啟動耕地保護補償試點。制定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開展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範建設,集中力量加快推進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建設,實施東北四省區高效節水農業灌溉工程,全面提升耕地持續增產能力。佔用耕地建設重大工程,要積極推行「移土培肥」經驗和做法。繼續搞好農地質量調查和監測工作,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規模,繼續實施旱作農業工程。加強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範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支持墾區率先發展現代農業。

19.加快農業機械化。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不斷拓展農機作業領域,提高農機服務水平。著力解決水稻機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機收等突出難題,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水產養殖等機械裝備,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積極推廣精量播種、化肥深施、保護性耕作等技術。加強農機關鍵零部件和重點產品研發,支持農機工業技術改造,提高產品適用性、便捷性、安全性。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鼓勵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購置大中型農機具。落實支持農機化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推動農機服務市場化和產業化。切實加強農機售後服務和農機安全監理工作。

20.搞好生態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在江河源頭、湖庫周圍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適當擴大退耕還林規模。落實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統籌解決就業困難的一次性安置職工社會保險補貼問題。逐步提高防護林造林投資中央補助標准,加強「三北」、沿海、長江等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抓緊編制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擴大石漠化綜合治理實施范圍,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助試點。構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啟動區域性重點生態工程。適當擴大林木良種和造林補貼規模,完善森林撫育補貼政策。完善林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增加貸款貼息規模。探索國家級公益林贖買機制。支持發展木本糧油、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竹藤等林產業。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運用產業化方式開展防沙治沙。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支持草原圍欄、飼草基地、牲畜棚圈建設和重度退化草原改良。加強牧區半牧區草原監理工作。繼續開展漁業增殖放流。加大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力度,加快坡耕地整治步伐,推進清潔小流域建設,強化水土流失監測預報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環保工作的重點,完善以獎促治政策,逐步推行城鄉同治。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引導農民合理使用化肥農葯,加強農村沼氣工程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污水、垃圾處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六、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

21.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統籌規劃全國農產品流通設施布局,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網路。推進全國性、區域性骨幹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重點支持交易場所、電子結算、信息處理、檢驗檢測等設施建設。把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建設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研究制定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設施建設的用地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投資入股、產權置換、公建配套、回購回租等方式,建設一批非營利性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繼續推進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支持擁有全國性經營網路的供銷合作社和郵政物流、糧食流通、大型商貿企業等參與農產品批發市場、倉儲物流體系的建設經營。加快發展鮮活農產品連鎖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和管護。扶持產地農產品收集、加工、包裝、貯存等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初加工和貯藏設施予以補助。

22.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產銷模式,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進生產者與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賓館飯店、學校和企業食堂等直接對接,支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城市社區增加直供直銷網點,形成穩定的農產品供求關系。扶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聯通城鄉市場的雙向流通網路。開展「南菜北運」、「西果東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開展農村商務信息服務,舉辦多形式、多層次的農產品展銷活動,培育具有全國性和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展會品牌。充分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引導生產、規避風險的積極作用。免除蔬菜批發和零售環節增值稅,開展農產品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落實和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清理和降低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和超市的收費。

23.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准確把握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變化,採取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保持價格合理水平。穩步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適時啟動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臨時收儲,健全糧棉油糖等農產品儲備制度。抓緊完善鮮活農產品市場調控辦法,健全生豬市場價格調控預案,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種價格穩定機制。加強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綜合運用進出口、吞吐調劑等手段,穩定國內農產品市場。完善農產品進口關稅配額管理,嚴厲打擊走私違法行為。抓緊建立全國性、區域性農產品信息共享平台,加強農業統計調查和預測分析,提高對農業生產大縣的統計調查能力,推行重大信息及時披露和權威發布制度,防止各類虛假信息影響產業發展、損害農民利益。

⑤ 什麼是衛生監督協管信息員培訓計劃

信息員,是指為其所屬單位或部門及時採集或發布相關信息的人員。
信息員主要負責所在單位及其轄區內的信息採集、整理、開發、利用等工作,並將各種有用信息合理匯總,及時上報給主管部門。信息員一般需要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水平及綜合辦事能力,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立足實際,面向基層,及時收集或發布准確可靠的信息,發揮好信息溝通的橋梁紐帶作用。信息員在履行職責時要注意嚴格遵守黨和國家及各級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規和各項工作紀律。

閱讀全文

與牧區情報信息員培訓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