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道家智慧對我們有什麼積極影響
可能就是無為吧。建議你去了解一下佛教的智慧,你真的深入進入,你就會有太多驚喜了
『貳』 道家智慧博大精深,請你舉出兩點道家人生哲學,並舉例說明
所謂人生,顧名思義,就是指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和生死。一個人是否擁有人生智慧,決定了他將怎樣度過一生。從前有一個人,胡里胡塗地度過了一生,死後到閻王爺那裡報到。閻王爺查了好幾遍,發現他一生幾乎沒做過什麼值得稱道的好事,壞事倒是做了不少,便說:「既然你的一生是這么度過的,我只好把你打發到痛苦的境界里去了。」這人不服,說「這很不公平!我活著的時候,沒人告訴我應該怎樣生活呀!」閻王爺說:「不對,我曾經三次派人給你傳信,叫你珍惜生命,多做好事。」那個人說:「我沒看見呀!」閻王爺說:「不會的!你應該看見一個人由年輕變成衰老的模樣,這是我派往人間的第一個使者,他告訴你人會變老;第二個使者想必你也見過,他為病痛所折磨,痛苦不已,這個使者告訴你人會生病;第三個使者你也見過,他兩眼緊閉,面如灰土,這個使者告訴你人會死去。」那人聽後默然無語。是的,衰老、疾病、死亡就是閻王爺派往人間告訴我們生命普遍規律的使者。這個無情的事實時刻提醒著我們:人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又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事實上,無論是思想家還是普通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思考這個問題,只是人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廣度、深度和高度不同而已。那麼,作為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思想流派,道家是如何思考人生的呢?在道家主要典籍《老子》、《莊子》、《淮南子》等著作中,又為我們提供了那些人生智慧呢?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討的問題。
『叄』 從道家的人生智慧中得到什麼啟示
功成,名遂,身退...
『肆』 原始道家的人生智慧在今天有什麼積極意義
道家思想對現實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道家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然本質。道家要人們掙脫物之役、情之景、意之染、心之滯,從而成為至人真人。道家的人生智慧就是身重於物,知足知止。它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們實現這種自然人性,提升人的存在方式,過上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生活。道家思想給我們以許多啟迪,可供我們運用。
(一)運用道家「自然無為」的思想觀念,尊重自然客觀規律,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
「自然無為」是老子哲學最重要的一個觀念。「自然」是不加絲毫勉強而任其自由舒展的狀態。「無為」是順其自然不加以人為,也就是不強作妄為。
老子提出「自然」的觀念,目的在於消除外界力量的阻礙,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擾,主張任何事物都應該順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趨向去運動。
老子提出「無為」是針對統治者的「有為」而來的。老子當時看到統治者強作妄為,肆意伸張自己的意欲,侵公肥私,過著豪華的生活,而農民卻田園荒蕪,無以為炊;掌權人身帶利劍,威壓逞強,而百姓卻在飢餓和死亡的邊緣上掙扎。因此老子極力呼籲為政者要「無為」,從而消除統治者的強制性和干預性。老子認為,為政者能做到「無為」,讓人民自我化育、自我發展、自我完成,那麼,人民自然能夠安平富足,社會自然能夠和諧安穩。
所謂「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無為」乃是一種處事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乃是指無為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
自然客觀規律是不能違背的。給渾沌開七竅的故事是一個很深刻的教訓。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曾出現過違背自然客觀規律而遭到懲罰的教訓。如1958年大躍進,有人提出深耕越深越好,「深耕一尺五,麥稭能打鼓」、「深耕達一丈,麥稭做橋樁。」結果勞命傷財,土壤遭受破壞,地力幾年都得不到恢復,造成嚴重減產。有的想當然地認為,一粒種子下地,起碼有十粒收成,用種10斤可收100斤,用種100斤就能收1000斤,因此,也主張種子越多越好,結果100斤種子下地不僅收不到1000斤,就連保本也難保得住。文化大革命的教訓也同樣說明了這一點。
老子的「無為」有人認為是消極、悲觀的,這是一種誤解。其實老子的「無為」不是主張什麼都不做,而是「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具有積極救世的心懷。老子倡導「生而不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已有);「為而不恃」(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為而不爭」(事情做了,也不必去爭奪名位);「長而不宰」(長養萬物卻不為主宰),可見他仍要人去「為」,去貢獻自己的力量。事實上,老子並不反對人成就功業,而是要人功業成就了,也不必去占為已有(功成而不有),他還呼籲大家要拿出自己有餘的去幫助不足的人(損有餘而補不足),要盡自己的所能去貢獻給人類(有餘以奉天下),因此,我們要從積極的一面理解老子的「無為」觀念。
作為我們企業運用「無為而無不為」觀念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我們的企業發展中也一定要尊重客觀規律,心要熱,頭腦要冷。每干一件事,都要認真分析它的可行性,要進行科學論證,以防超越客觀規律。但一旦看準了的事就要說干就干,盡力去「為」,以盡快取得成效。
(二)運用道家的人生智慧,加強自我修養,不斷提升道德水準。
道家道德哲學的基本內容是「無為」、「無欲」、「無私」、「無爭」,以柔軟的方式去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沖動,平衡人的自然本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亂,以開放的心靈破除執著,創造生命。道家的人生智慧對搞好修身養性無疑有極大的幫助,運用老子人生智慧的十大命題,將使我們的道德水準得到不斷提升。
1、道法自然:即道的本質是自然的,它以自身的內因決定本身的存在和運動,而不必靠其他外在的原因。這是一種無神論的觀點。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致虛守靜、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柔弱、不爭、居下、取後、慈、儉、朴等觀念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徵與精神。
2、見素抱朴:素樸是原始純真的狀況,見素抱朴就是保持朴質、少私寡慾。一切巧飾的、為所欲為的都應當拋棄。
3、上善若水:上等善良的人物像水一樣。水最顯著的特性和作用一是柔;二是停留在最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其相爭。老子認為最完善的人格應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別人不願意去的地方他願意去;別人不願意做的事他願意做,他能盡所其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但不和別人爭功爭名爭利。
『伍』 道家管理智慧對現代企業管理有什麼啟示
老子的思想體系包含著豐富、精妙的管理智慧,時至今日仍對現代企業管理有著非同一般的深遠影響和啟迪。
追求無為而治的境界
老子在其哲學思想中提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將這些話翻譯成現代文字,其含義就是:最好的領導者,部屬與他無私交,人們僅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領導者,部屬親近他,而且贊美他;再次一等的,則是讓部屬畏懼害怕;而最差勁的領導者,則是處處被部屬看不起,遭人蔑視。而且,領導者最重誠信,沒有誠信則得不到部屬的信任與效忠。最好的領導者的態度是悠閑自然的,他不輕易發號施令,對部屬多鼓勵、少責難,如此而為,則事事順遂、功成業就,大家就會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要順應它自身的情況去發展,不必參與外界的意志去制約,事物本身就具有潛在性和可能性。「自然」就是道,它就是規律,就是法則。我認為老子的這些論述實際上反映了其學說的精髓和本質,簡而言之,就是倡導一種「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事實上,如果從管理企業的角度來思考,這些思想與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與方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老子的思想啟示我們,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要使企業管理「功成事遂」,就必須追求一種「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唯有如此,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唯有具備如此素質的企業管理者才是真正稱職和優秀的領導者。
在用賢上「有所不為」
若要達到「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企業管理者本身必須具備虛懷若谷,胸襟開闊的素質;必須要有「容人、容事」的氣度和風范;必須在識賢、求賢上要「有所為」,在用賢上「有所不為」。
一個成功的現代企業領導者,如果要做到「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就必須在幹部和員工的使用上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必須具備伯樂尋千里馬,劉備三顧茅蘆的精神,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以充分調動企業各級管理者和全體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不是處處設限,事事干預,更不要不懂瞎指揮。
美國紐約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在研究工作方面成績斐然,在談及治所之道時,該所負責人陳煜耀博士會指著他辦公室掛的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條幅解釋說:「領導者的責任在於既要做到你在領導別人,又要做到別人並不認為你在干預他。」陳煜耀博士的這番話可謂一語中的,貝爾實驗室的成功正是老子「無為而治」管理思想在現代企業成功運用的一個鮮活實例。由於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日本企業界在世界商業市場的崛起,令越來越多的西方管理學家開始關注中國道家,尤其是老子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則。美國管理學家約翰·海德就在他所著的《領導之道—新時代的領導戰略》一書中,引用了不少《老子》的警句箴言。他十分推崇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在書中還從管理學的角度對這種思想作出了自己全新的詮釋。
『陸』 道家智慧對這一現象有何啟示意義
道家智慧:管理之道、處世之道與養生之道 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的一個哲學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出生於春秋末期渦河之濱(今安徽渦陽)的老子、出生於戰國時期楚國蒙地(今安徽蒙城)的莊子和出生於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他們的思想分別體現在《老子》
『柒』 領悟道家智慧
領悟道家的智慧可以從閱讀道家經典書籍開始,吸收繼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內容的《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等眾多道家經典;
道家繼承了《易經》 的思想,並把這一思想加以發展,引進了「道」與「道法自然」;即「人」、「地」、「天」都應效法「道」,而「道」還應效法「自然」。
道家文化是通過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容納哲學內涵,效法自然尋求人間繁榮的,道家文化是有利於每一個個體的自我覺醒、成長,而不利於既得利益群體維護自身利益的。
『捌』 道家智慧的啟示
道家哲學的出發點是全生避害,最初和隱士差不多。但不同的是他們退隱了還要提出一個思想體系,賦予他們的行為以意義。然而有些時候,「避」的方法不是怎麼中用。老子他就看透了,所以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種企圖,就是揭示事物變化的規律。這就是「道」。世界變,但是世界變化的規律不變。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規律,並且遵循這些規律以調整自己的行動,他就能夠使事物轉向對他有利。但世界的變化中總是有些無法預料到的因素。盡管小心翼翼,仍然有受害的可能。《莊子》看透了這一點,把道家發展到第三階段,產生了齊生死、一物我的理論。它的意思也就是,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生死,看物我。這樣就能夠超越現實的世界。這也是「避」的一種形式;一個人如果不能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事物,那麼沒有哪一個方法能夠絕對保證他不受傷害。不過,從更高的觀點看事物,也就意味著取消自我。先秦道家都是「為我」的,只是隨著發展,這種「為我」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